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学批评”通常与当代文学联系在一起;相对地说,“文学研究”的对象是经典,例如唐诗、宋词或者明清小说。两个术语的微妙差异显明,文学批评更多地表现为坐标模糊的理论探险。当代文学尚未进入稳定状态,众多文学作品的探索和开拓尚未纳入文学史谱系给予衡量和定位,因此,批评家的阐述必然包含相当程度的试探性,带有种种个人趣味主导的印象主义联想。如果说,经典的历史地位也已公认,“文学研究”相对客观、中性,各种优劣评判遭到了大幅度压缩;那么,相对而言,当代文学未经历史检验,文学批评的各种结论则无法完整地享有“学术”的威望。许多时候,这甚至构成诟病文学批评的理由。“文学研究”的范式被视为楷模之后,文学批评的褒贬以及伴随的激情无形地成为浮夸或独断的表征。
当然,人们可以听到来自文学批评的反驳;概括地说,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所谓的“历史检验”不能想象为历史的自动演算,仿佛真正的标准答案将在未来的某一天突如其来地降临。“历史检验”是一个内容充实的伸展,包含了历代批评家持续的对话、辩驳、声援或者抵制。经典的确认毋宁是这种伸展的阶段性沉淀。事实上,“历史检验”不可能截止于某一天,从此一锤定音。即使面对公认的文学经典,种种细微的校正从未彻底停止。所以,“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之间不存在无法逾越的隔离带,二者的“学术”性质具有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家族相似性”。其次,“当代”趣味并非文学批评的软肋。文学批评力图表述的重要内容即是,一部作品如何拓展当代文化空间。例如,谈论鲁迅的《阿Q正传》或者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批评家关注的是这些作品为20世纪文化增添了什么。所谓的“当代文化空间”,不仅包含那个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意识形态结构,也包含那个时期普遍的叙述、修辞或者文学类型。许多时候,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呼应构成了当代的某种边界模糊的“总体性”。如果没有文学批评表述当代的声音,所谓“历史检验”的起点又在哪里?
尽管如此,“文学研究”的辖区仍然构成特殊的压力——文学批评必须意识到经典的分量。事实上,绝大多数作品只能获取短暂的存活期,仅有极为少量的作品由于未来历史的铭记而赢得了不朽。换言之,经典隐含了大部分当代文学并不具备的特殊性质,这种性质有助于作品跨越“当代”所标志的文化季节。藏之名山,传诸后世,我的作品等待的是未来的读者——这一类宣言的前提即是以经典为归宿。对于文学批评说来,“当代”趣味与经典之间始终存在某种紧张。如果意识到“当代文化空间”的历史渊源,那么,经典犹如“当代”趣味的压舱石。
按照T·S·艾略特的著名观点,现存的众多经典构成了某种总体秩序,犹如矗立于文学史地平线的一道栅栏。一部新的作品只有携带足够的能量才能击穿既存秩序,占据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双方的相持包含了文学批评的角逐——用艾略特的话说,这将是“新与旧的适应”。显然,双方的相持必将涉及批评家的视角选择:注重尖锐的“当代”趣味,还是服从经典象征的坚固秩序?
【小题1】下列对文中“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学批评”常带有个人的趣味,其阐述常被诟病为独断;“文学研究”享有“学术”的威望,其范式常被视为楷模。
B.“文学批评”的对象是所有文学作品,其阐述必然包含相当程度的试探性;“文学研究”的对象是经典文作,其阐述相对客观、中性。
C.“文学批评”力图表述一部作品如何拓展当代文化空间,“文学研究”力图阐明经典的分量,审美趣味的导向。
D.对“文学批评”而言,“当代”趣味与经典之间始终存在某种紧张;对“文学研究”而言,努力构建一种既存的秩序,成为“历史检验”的重要标准。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代”趣味并非文学批评的软肋,所以,“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之间不存在无法逾越的隔离带。
B.经典的确认就是历代批评家持续的对话、辩驳、声援或者抵制之后的阶段性沉淀。
C.一部当代作品拥有了经典的特殊性质,才能由于未来历史的铭记而赢得不朽。
D.“当代文化空间”,包含一个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意识形态结构,叙述、修辞或者文学类型。
【小题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0 04:31: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工智能与文艺新形态
庞井君
人工智能是指用机器代替人类实现认知、识别、分析等功能的科技,其本质是对人的意识与思维过程的模拟,是一门综合计算机科学、生理学、哲学等的交叉学科。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说,基于大数据和复杂算法的人工智能使当今世界正经历从智人到“神人”的巨大飞跃,其革命性比从猿到人的转变还要深刻彻底。这样的时代状况使艺术家获得异常丰富多样、宏阔深刻的思维质料、人生实践和生命体验,为筑就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高峰酝酿崭新土壤。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带来的审美和艺术的感悟力、想象力、塑造力及穿透力,是当代艺术家必须面对和承担的重要课题。
在文艺领域,通过深度学习,微软的机器人“小冰”已经可以写出媲美人类诗人的诗歌,并出版人类有史以来第一部人工智能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在视听艺术领域,美国一位名为戴维·柯普的音乐教授编写出一套计算机程序,用其谱出协奏曲、交响乐和歌剧,此举在古典音乐界引起巨大争议,但曲子带给人的感动与共鸣是真实的。在造型艺术领域,人工神经网络已经可以将一幅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分开,向艺术大师学习艺术风格的同时,把艺术风格转移到另外作品中,用不同艺术家的风格来渲染同样的内容。这意味着人工神经网络可以精确量化原本许多人文学科模糊含混的概念,并使这些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技巧变得朴实明晰,易于复制和推广。美国迪士尼研究中心和加州理工学院联手研究如何让人工智能拍摄一场足球比赛,通过机器自动捕捉精彩画面。而在不远的将来,一个不懂摄影的新手,手持具有超强运算与通信能力的人工智能照相机,就可以通过物联网和云端技术,与远程数据中心联系,在摄影经验丰富的人工智能协助下,完成一张有着绝佳光线、色彩、构图的风景照。
我们正处在一个由高科技、互联网、全球化、社会转型等历史潮流交融激荡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之中,人工智能是这场变革中最不容忽视的趋势之一。
近10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发展,人工智能跨越科学与应用之间的技术鸿沟,进入爆发式增长期,“智能+”成为一种创新范式,渗透到各行各业之中。目前人工智能在视觉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文本处理等多个领域达到或超过人类水平,在视觉艺术、程序设计领域崭露头角,在图像分类、自动驾驶、机器翻译、步态运动和问答系统等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功。无论是欣喜、期待,还是恐慌、疑虑,整个人类社会将快速迈入人工智能时代。在未来,人工智能将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艺术格局的嬗变,可能催生出更有生命力的新型艺术形态。
《人民日报》(2018年11月13日14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于人工智能的相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是指用机器代替人类实现认知、识别、分析等功能的科技,是一门综合交叉学科,它的本质是将人的意识与思维过程进行模拟复制。
B.人工智能会带来审美和艺术的感悟力、想象力、塑造力及穿透力,所以当代艺术家必须要面对和承担这个重要课题。
C.在文艺领城,机器人将会写出媲美人类诗人的诗歌,而在造型艺术领域,人工神经网络可以把艺术风格从一幅作品转移到另一幅作品中去。
D.人工神经网络能够精确量化人文学科模糊含混的概念,能使人文学科中的一些技巧’变得朴实明晰,易于复制和推广。
【小题2】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认为,人工智能正使世界产生巨大飞跃,其革命性是异常重大的。
B.人工智能时代使艺术家获得异常丰富多样、宏阔深刻的思维质料、人生实践和生命体验,为艺术家攀登艺术高峰创造了有利条件。
C.戴维·柯普教授编写出的计算机程序,能谱出协奏曲、交响乐和歌剧。这些曲子带给人的感动与共鸣引起了巨大争议。
D.在不远的将来,一个不懂摄影的新手,通过使用人工智能照相机,就能与远程数据端取得联系,在摄影经验丰富的人工智能协助下,完成-张光线、色彩、构图极佳的风景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是新时代大变革中最不容忽视的趋势之一。
B.随着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在跨行业应用上将越来越多。
C.目前,人工智能在视觉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文本处理等多个领城达到或超过人类水平,人类社会将快速进入人工智能时代。
D.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未来,人工智能会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艺术歌剧的嬗变,从而催生出更有生命力的新型艺术形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囚 鸟

秦羽墨

我在洞庭湖平原的某片产粮区监督收粮,住处安排在一个叫作白鹤山的粮站。这工作说闲不闲、说忙不忙,闲来无事我四处转悠,我喜欢秋后湖区的这种厚重感。

乌鸦、麻雀、八哥以及未来得及南飞的白鹤,不失时机地占领了大地所有的角落,天上到地上无所不在。有的稀稀拉拉地在田里闹腾,有的整齐地排在电线杆上,它们唯一要警惕的,是随时可能出现的鹰。最远处,小山丘上金黄的橘子等着人去摘。这一切在夕阳的笼罩下浑然一体,像一匹绸子,声色光影成了嵌在绸子上的花纹。这是一幅各得其所、安然自得的景象,扑进眼眶的大地之物都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只是,作为旁观者的我,却是孤独的,不自由的。懒洋洋的。

我准备开门。

先是钥匙转动的声音,紧接着是翅膀发出的“扑扑”声。推开门一看,只见一只比麻雀大一点的灰褐色的鸟,在卧室里挥舞着翅膀。这间卧室空旷无比,是由粮站活动室临时改造而成,腾出来给我住的。两边有十几扇玻璃窗子,其中一扇半开着。显然,这个不速之客是从那扇半开的窗子闯进来的。

它为我的突然出现所惊吓,不停地寻找出口,情急之下慌不择路,不断传来喙和爪子撞击玻璃的声音,频繁而急促,并发出“叽叽叽"的叫声。我机警地把门合上,并把那扇半开的窗子也关紧。

“今晚有鸟做伴”,这是我的第一个念头。一个多月来,我每天夜里只有孤灯相伴,着实有些寂寞。我尽力摆出一种和平相处、互不干扰的姿态,妄图消解它对我的恐惧。它的逃离行动持续了十几分钟,在屡屡碰壁、毫无结果之后,它终于安静下来。它显然有些泄气,但并未绝望。它一会儿立在椅背上,一会儿又站到窗帘后面,躲躲闪闪的,不时试探着什么。

无疑,眼前这只鸟,在它看来自己是有生命之虞的。它的眼神告诉我,它有着这样的担忧。透过玻璃窗,它能看到那个只剩下一半的太阳,还有在田里自在觅食的众多同类;一墙之隔,它却面对着一个庞然大物:人!

一只鸟飞进了卧室,飞进了一种紧张、恐惧,却要故作平静的等待之中。

失去了天空,空负翅膀,世界广阔,但没有一寸是自己的。地上的子弹和无形的绳索(墙壁),哪一样不致命?鸟之受困在于找不到出口,人呢,明知道路所在,却不敢迈出步子,人的悲哀实在远胜于鸟!

吃晚饭时这些想法一直在我心头萦绕,晚饭味同嚼蜡,毫无滋味。我边想着边推开门,灯亮的时候,看见那个小家伙,立在离我最远的椅子上。显然,此时的它,对我的存在已经习惯,只是对突然亮起的灯感到不适,百无聊赖地飞了半圈,又回到原点。一如往常,我早早地半躺在床上看小说。“孤独即自由”,一个月了,我就这么打发时间,挑灯夜读已成习惯。我想起小时候放学回来,常到田间地头帮大人做事,那时村里还没有通电,晚上做功课点的是煤油灯,母亲借着灯光给我和哥哥做鞋、补衣。在母亲看来,吃尽苦头,终于等到我和哥哥大学毕业,以为将有一个转机,彻底改变眼前的境况。没想到,意外接连发生,先是哥哥的腿受重伤,因为没钱耽误了手术;再是父亲离开了我们。工作不如意,债务烦身,我犹如卧室之鸟,越挣扎越是感到笼子的无处不在。世界宽广无边,天也无涯,出路何在?

一个卧室,一个人,一盏灯,加一只突如其来的鸟,这是一幅完美油画的构成。夜是静的,人是静的,鸟是静的,仿佛连灯光也显出静态来。但,静不是这幅油画的真实底色。画的背面,是烦躁、恐惧、被束缚感,这些像是透过纸背的颜料。一切的不安和恐惧都是由这背后的力量引起的。鸟飞进卧室,这是一场“安静的战争”。

第二天我是被鸟叫醒的。其实每天都是如此,天一亮粮站就被鸟占据。太阳已经把光线搁在我的床脚,我起床,看见那个小东西又在用喙不断冲撞玻璃。窗台上站满了鸟,对面房子上的爬山虎里也有鸟在跳来跳去,其中不少是它的同类。几缕曲折的炊烟将大地摇醒,不远的小山丘上,早起的农民已经在摘橘子。

那只岛肯定比我更早看到这些,我觉得自己有点残忍,在这个飞翔和饱食的季节,将它囚禁了整整一晚。我打开窗子,只听见“嗖”的一声,它就飞了出去。我在窗前愣了一会儿神,它没有划出一条我期待的弧线,我想它可能太急于离开了。

它需要它的天空。我,也需要。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画线部分的句子,既坦陈了我当时的精神状态,又为下文我不“囚”鸟的行为做了铺垫,是作者的匠心之笔。
B.与之前的生活不一样,第二天我更多的是被那只“被囚”的鸟儿吵醒的,我放飞了它,是想让它与同类一起觅食。
C.文章在叙述一只鸟的故事中,融入了作者自己的主观感受,物我紧密结合,寓情于物,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独特的感悟。
D.文章语言朴实,叙事、抒情自然真切,无论从鸟儿角度还是从作者自身角度展开的心理描写,都具有拨动心弦的力量。
【小题2】请简要分析“我”对这只鸟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文中的“囚鸟”意蕴丰富,请结合雪莱《致云雀》中的云雀加以探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出版业、教育业广义知识付费的概念,本文中的“知识付费”主要指将知识信息加工为产品、服务并将其通过互联网售卖的行为(即狭义的知识付费)。互联网时代也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被采集、被发布、被传播,消费者面对的信息数量呈几何级增长。但是,面对海量信息,人类的思维模式还远未达到能够自如接收的程度,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紧张心理,被称为“知识焦虑症”。同时,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都会加强这种焦虑感,而这种焦虑往往会给人带来强烈的学习意愿。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大量碎片化的时间需要被有效利用以获取知识信息。目前知识付费领域主要分为内容平台与第三方支持类服务商。前者提供专业生产或用户生产的内容供消费者购买。用户生产内容的平台,普通用户也能够以自身掌握的知识实现变现。第三方支持类服务商则是为内容平台或有菱现需求的自媒-A提供技术支持。相比传统的出版业与教育业,移动互联网时代兴起的知识付费领域因其参与方减少,制作周期大幅缩短,因此内容生产者的获利周期也随之缩短。此外,知识付费能够为内容生产者带来更高的利润率,助其扩大收入规模。

中国网民课外/工作外付费学习形式使用情况调查表

2014-2019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预测

 

(摘编自《中国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

材料二:

据有关数据,某知名知识付费产品在2016年10月单月收入超过1800万元,达到峰值。有观点认为,知识付费实则是在满足人“好像是在获取知识”的虚荣。有用户认为,买了一门课之后,才发现这门课的内容没什么深度。报道显示,上述知名知识付费产品除在2017年3月和下半年开学季成绩有回升外,其他时段的单月参与人数和单月收入都在下滑。

(摘编自胡宁、张均斌《知识付费,2018年将是怎样的姿势》)

材料三:

2016年以来,知识付费呈火爆趋势。2017年8月,知识付费用户超过5000万,但据了解,当下,消费过知识付费产品的人很多,但持续学习和付费的用户少之又少。在知识需求方   面,终生学习还没有成为一种习惯,持续为知识付费的习惯有待形成;在知识供给方面,提供的内容或方法不对路,学一次就不想再学了。

在互联网刚刚普及之时,多数内容是免费的,为知识付费似乎是天方夜谭。而现在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按服务使用来收费。其实,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高级的业态。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

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中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给用户提供所需的知识。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如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摘编自姜奇平《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付费内容平台不仅可以让提供专业知识的特殊用户获得收益,也可让普通用户通过自身掌握的知识获得收益。
B.在2016年,某知名知识付费产品在知识付费方面的收益有突出表现,但在2017年的多数时段,单月参与人数和单月收入总体上呈现下滑趋势。
C.消费过知识付费产品的人很多,但能持续下去的人不多,关键在于消费者自身建设不足,终生学习还没有成为一种习惯。
D.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的业态,知识服务收费是高级的业态,但在我国,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中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狭义知识付费项目的完成,既需要知识内容的制造者,也需要知识付费的消费用户,还需要第三方支持类服务商提供服务。
B.与传统意义上出版业、教育业的知识付费的概念不同,狭义的知识付费,主要指通过线上或线下售卖加工过的知识信息产品、服务。
C.网民在课外、工作外的学习,对音频类、视频类知识付费产品的兴趣呈增长趋势,而对文字类知识付费产品和线下论坛讲座的兴趣不高。
D.知识付费的发展方向是向知识服务业发展,帮助用户解决问题,通过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等,使客户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
【小题3】知识付费火热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水利泰斗”张光斗
2002年6月1日,年逾90高龄的张光斗荣膺第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奖金100万元人民币。与前三届不同的是,成就奖是在原来奖项基础上首次设立的。因此,他成为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工程科学家。“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何梁何利奖”、“水利功勋奖”、“哈兹(Haas)国际奖”、“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2003年6月1日零时,三峡工程的成功下闸蓄水,张光斗功不可没。宋健称赞他为“当代李冰”。对这些荣誉,老人看得很淡。他最关心的是还能为祖国做多少工作。“我感到很惭愧,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一点事情,感到受之于人民多,为人民工作得少。”
张光斗1912年5月出生于江苏常熟县鹿苑镇一个贫寒家庭。1924年张光斗小学毕业后,到上海南洋大学附中学习,后经交通大学预科升入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学习结构工程。1934年秋天张光斗大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水利专业留美公费生。
到美国后,他先后在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张光斗在留学生中口碑甚好,导师也非常看好这个黄皮肤的勤奋学生,希望他能继续读博士,留在美国。张光斗加倍努力,获得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全额奖学金。“七七事变”给了张光斗极大的震动。他毅然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回国参加抗日,,他说:“国将不国,我心何安。”解放前夜,在华工作的美国水电工程师力邀张光斗“逃离沉船”,赴美工作。然而他回答:“我是中国人,是中国人民养育了我,我有责任建设祖国,为人民效力。”
解放后,在新中国规模空前的水利水电建设中,张光斗渊博的学识和高深的造诣得到了充分的施展和发挥。
在1950年代初,张光斗就意识到国内水利理论教学的贫乏,他钻研、摸索了一套教学大纲,率先在我国开设了水工结构专业课,编写了国内第一本《水工结构》教材,建立了国内最早的水工结构实验室,开创了水工结构模型实验。
1960年代,他花费了大量精力,搜集国内外资料,结合实践经验,编写了《水工建筑物》一书,未及出版,“文化大革命”便开始了,辛苦写就的几百万字的书稿在混乱中散失。这是多大的打击啊!多年之后,年老的他每日伏案,重著此书,相继于1992、1994、1999年出版了《水工建筑物》上、下册和《专门水工建筑物》共三部学术巨著,让人敬佩不已。
即使在极端艰难的逆境之中,他仍一如既往地工作。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密云水库告急。为了抢险加固,北京市委急召在外地的张光斗火速回京。张光斗连夜赶到密云水库工地。当时“四人帮”还很猖獗,张光斗处于受审查、受批判的逆境中,他被告知:“这次加固工程的设计你要负责,但不准在图纸上签字。”在蒙受如此不公正待遇和极端扭曲的工作环境中,他不顾一切地投入到工程的加固工作之中。他每天奔波在大坝工地,爬上爬下检查施工质量,对设计图纸一张一张的仔细审查,提出意见后交给“负责人”签字。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为人民工作的,不是为哪一个人工作,让我签字也好,不让我签字也好,总之我要对人民负责。”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是举世瞩目的跨世纪工程。张光斗对三峡工程情有独钟。1993年5月,张光斗被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聘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审查核心专家组的组长,主持了三峡工程初步设计的审查。在汇集10个专家组、126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他慎重研究,反复推敲,逐字逐句地核定最终审查意见,并身体力行,亲自研究和指导审定了一系列重大方案。
三峡工程开工时,他已是八十岁高龄,但他每年坚持必来工地,必到施工现场。考虑到他年事已高,大家总是劝他到高处和比较安全的地点给予指导,但这些劝阻总是无效,有时还甚至遭到他的责备。他的座右铭是“工人能去,我为什么不能去!”。
张光斗老人毕生为祖国水利事业操劳奋斗,功勋卓著。但让很多人不理解的是,2000年清华大学蓝旗营的院士楼建成时,他说什么也不肯搬进去,他说:“我的住房条件很好,新房还是让给年轻的院士吧。”他是那样的恳切,听后让人感动不已。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张光斗辛苦写就的几百万字的《水工建筑物》一书,在“文化大革命”中散失,但是多年之后,年老的他又重著此书,让人对他的记忆力敬佩不已。
B.密云水库告急时,虽然张光斗处于受审查、受批判的逆境中,但北京市委仍急召他火速回京,从中可以看出他当时在水利方面的崇高地位和巨大影响。
C.三峡工程开工后,大家劝张光斗到高处和比较安全的地点给予指导,但这些劝阻不仅无效而且有时还遭到他的责备,这说明张光斗在做人方面非常有责任心。
D.张光斗毕生为祖国水利事业操劳奋斗,按照常理,他完全有资格搬进清华大学蓝旗营的院士楼,但他说什么也不肯搬进去.这彰显了他的人格魅力。
【小题2】材料的首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小题3】张光斗被称为“水利泰斗”,让人敬仰,你认为张光斗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生命中的土地

黄安祥

①提及东坡,我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一叶在大江中自由游弋的小舟,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再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但实际上,东坡,这个已在民族记忆深处烙下深深印记的名词,它与我们浪漫的想像竟是那么的遥远。

 ②贬居黄州的次年,在友人马梦得的帮助下,苏轼请得了一块荒地,开始了他的田间生活。据陆游《入蜀记》:“自州门而东,岗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由此,“东坡”便以其质朴的面目走进了苏轼的生活,也走进了民族的记忆——它只是一片土地,一片贫瘠荒凉的土地。

③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能接近土地的诗人并不少,但在真正地步入仕途、成名成家后依然能走进土地的,就微乎其微了。苏轼是当中一位。虽然我们很难想像那双拿惯了纸笔的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但我们确实可以从诗中看到他很投入地参加了生产劳动。《东坡八首》记载了一幅幅清晰的画面:“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 

④黄州五年,是苏轼人生旅程中最凄凉、最痛苦,也是最寂寞的日子,但是,困境中的苏轼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找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繁杂的农活给诗人不仅带来了一身的劳累,也带来了田间的收获,而且还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与快乐。《东坡》一诗中:“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我们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默和自嘲,从“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达和恬淡,从“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智者与自然的交流。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诗歌说明这位落魄的诗人已将自己的根深深扎进了土地,固执地在土地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

⑤由此,不禁联想到了另一位同样高智商的诗文大家。读起《柳子厚墓志铭》的时候,我们心中不由顿生凄凉。清幽冷峻之于豁达放犷,不只是文学风格之异,还是一种心胸之别。在惋惜这位唐宋文学的先贤最终没能从永州的阴影中走得更远之时,我们不禁要为苏轼赞叹了!“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我们何敢企及的境界呀!他不仅走出了黄州,还走向了更远的惠州(今广东)。当苏轼手把犁锄垦荒于东坡的时候,他的心胸就像土地一般无限地延展开了。而无端的中伤、恶意的诽谤、曾经的羞辱等等,就如冰雪般在这片土地无限地延展开了。此时,我们应该意识到: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是多了一位“东坡居士”,更是多了一位思想者和艺术家。

⑥ 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苏轼——这位民族的杰出子民——在蒙受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苏轼在黄州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数亩开垦的农田,也不只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当他的趾甲缝里塞满了东坡上的泥土,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相互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相互激荡的时候,便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

⑦又一个“不知东方之既白”的夜晚,我们与东坡相会于书卷中,倾情地阅读着这块永远读不完、读不透的土地。东坡之于苏轼,就如南阳之于孔明、成都之于杜甫、桐城之于姚鼐……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东坡与苏轼最终成为了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

⑧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

(选自珠海市《从悦读开始改变》第100辑)

【小题1】本文主要的写作对象是苏轼,为什么要在第5段中引用柳宗元的事迹?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并结合《念奴娇 ·赤壁怀古》,分别概括苏轼在生活中的形象与文学中的形象。
【小题3】结合个人的生活实际,谈一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的理解,并说一说苏轼的经历对你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