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生命中的土地

黄安祥

①提及东坡,我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一叶在大江中自由游弋的小舟,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再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但实际上,东坡,这个已在民族记忆深处烙下深深印记的名词,它与我们浪漫的想像竟是那么的遥远。

 ②贬居黄州的次年,在友人马梦得的帮助下,苏轼请得了一块荒地,开始了他的田间生活。据陆游《入蜀记》:“自州门而东,岗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由此,“东坡”便以其质朴的面目走进了苏轼的生活,也走进了民族的记忆——它只是一片土地,一片贫瘠荒凉的土地。

③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能接近土地的诗人并不少,但在真正地步入仕途、成名成家后依然能走进土地的,就微乎其微了。苏轼是当中一位。虽然我们很难想像那双拿惯了纸笔的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但我们确实可以从诗中看到他很投入地参加了生产劳动。《东坡八首》记载了一幅幅清晰的画面:“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 

④黄州五年,是苏轼人生旅程中最凄凉、最痛苦,也是最寂寞的日子,但是,困境中的苏轼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找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繁杂的农活给诗人不仅带来了一身的劳累,也带来了田间的收获,而且还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与快乐。《东坡》一诗中:“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我们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默和自嘲,从“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达和恬淡,从“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智者与自然的交流。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诗歌说明这位落魄的诗人已将自己的根深深扎进了土地,固执地在土地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

⑤由此,不禁联想到了另一位同样高智商的诗文大家。读起《柳子厚墓志铭》的时候,我们心中不由顿生凄凉。清幽冷峻之于豁达放犷,不只是文学风格之异,还是一种心胸之别。在惋惜这位唐宋文学的先贤最终没能从永州的阴影中走得更远之时,我们不禁要为苏轼赞叹了!“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我们何敢企及的境界呀!他不仅走出了黄州,还走向了更远的惠州(今广东)。当苏轼手把犁锄垦荒于东坡的时候,他的心胸就像土地一般无限地延展开了。而无端的中伤、恶意的诽谤、曾经的羞辱等等,就如冰雪般在这片土地无限地延展开了。此时,我们应该意识到: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是多了一位“东坡居士”,更是多了一位思想者和艺术家。

⑥ 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苏轼——这位民族的杰出子民——在蒙受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苏轼在黄州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数亩开垦的农田,也不只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当他的趾甲缝里塞满了东坡上的泥土,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相互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相互激荡的时候,便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

⑦又一个“不知东方之既白”的夜晚,我们与东坡相会于书卷中,倾情地阅读着这块永远读不完、读不透的土地。东坡之于苏轼,就如南阳之于孔明、成都之于杜甫、桐城之于姚鼐……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东坡与苏轼最终成为了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

⑧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

(选自珠海市《从悦读开始改变》第100辑)

【小题1】本文主要的写作对象是苏轼,为什么要在第5段中引用柳宗元的事迹?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并结合《念奴娇 ·赤壁怀古》,分别概括苏轼在生活中的形象与文学中的形象。
【小题3】结合个人的生活实际,谈一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的理解,并说一说苏轼的经历对你的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5 11:04: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09年12月24日,黄大年教授走下飞机,迈出了回归祖国的第一步。他辞去了在英国公司的重要职务,回到母校——出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全职教授,开始为我国的航空地球物理事业耕耘、播种。
“为什么回国?”经常有人问他这个问题。
在英国奋斗了18年,他已拥有了优越的科研条件和高效率的研究团队。他在英国剑桥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级研究员12年,担任过研发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培训官。他也成了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
他的家庭也早已超出了衣食无忧的水平线。位于剑桥大学旁边的花园别墅,宽阔的草坪,豪华的汽车,学医的妻子还开了两家诊所,他已成为少数跻身英国精英阶层的华人之一。舍弃这些回国,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这句歌词就是最好的答案!
1992年,黄大年在“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全额资助下,被选送至英国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他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
2004年3月20日晚,他正在大西洋深水处与美国某公司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却接到辗转而来的父亲离世前最后一通电话:“儿子,估计我们见不到最后一面了,我能理解你的处境。你要记住,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你是有祖国的人!”两年后,母亲离世前给他留下的依然是这句话。
在海漂的18年里,黄大年的心和祖国一直连在一起,他关注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惦念着母校,无论是参加学术会议还是讲学,他招之即来。“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
2009年4月,当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把国家“千人计划”有关材料试探性地发送给黄大年时,让他没想到的是,黄大年第一时间就把电话打了回来,并明确表示要认真考虑回国。
听到祖国的召唤,黄大年心潮澎湃。那朝思暮想的祖国啊,那片魂牵梦绕的土地啊,那些血脉相连的亲人啊,一瞬间占据了他的脑海。
“回想当初的选择,我没有后悔过。”这是黄大年常说的话。他在回国后的第6天,就与吉林大学正式签下全职教授合同,成为第一批国家“千人计划”的专家。
2010年10月,吉林大学成立了“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黄大年为带头人。团队集中研究了能够在空中、水面和深水环境下,高效率获取空间分布的重力场、磁场、电磁场、放射性能谱和光电等数据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和技术,构建服务于陆地、海域、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下的精确移动测量技术体系。
在带领团队冲上一个又一个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的过程中,黄大年一直在推动科研团队与国际的融合。他利用自己在国外多年积攒下的人脉和声望,多次带团出国考察,并促成合作事宜。
爱迪生曾说过,有所成就是人生唯一的、真正的乐趣。在这个层面上,黄大年始终都在用自我成就与国家需求的紧密结合,塑造着一种超越个人快乐的伟大志趣。
(摘编自《吉林日报》2017年3月1日《把一切献给你,我的祖国》,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2016年6月底,黄大年吃着救心丸走进评审验收现场,完成了一个超亿元级别的国家大型项目的评审验收工作。(孟海鹰《黄大年:放弃国外豪车豪宅回国任教,填补诸多空白》)②“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从来没觉得我和祖国分开过,我的归宿在中国。”(黄大年)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1992年,黄大年被选送至英国攻读博士学位。四年后,他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
B.2009年12月,黄大年听从祖国的召唤,放弃了在国外的名誉、地位、资产,偕同家人回国,当了吉林大学全职教授。
C.2010年10月,黄大年成为“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带头人,他带领团队在一些科技领域冲上国际前沿制高点。
D.2016年6月,黄大年在完成一个国家大型项目评审验收工作时,吃着救心丸带病坚持工作,这说明他已达到忘我程度。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为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黄大年依然回国参与国家科研项目,这说明他具有淡泊名利、无欲则刚的精神品质。
B.黄大年在英国生活条件优越,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妻子也有自己的事业,但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切以国家需要为做人的基本准则。
C.黄大年的父亲在弥留之际,通过电话方式告诫儿子“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话语中流露出父亲对黄大年不能尽孝的嗔怪语气。
D.在得到刘财院长“千人计划”的正式邀请后,黄大年心潮澎湃,“祖国”“土地”“亲人”等占据了他的脑海,让他归心似箭。
【小题3】黄大年在英国已经是功成名就的人士,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回国呢?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类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同类题3

阅读《咬文嚼字》一文中的语段,回答问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读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小题1】下列对本段文字的中心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A.字的直指的意义和联想的意义的区别。
B.字的直指的意义比联想的意义更有用。
C.字的难处在联想的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D.字的联想的意义比直指的意义更有用。
【小题2】根据选文内容,下列"烟"字意义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日照香炉生紫烟
B.烟花三月下扬州
C.依依墟里烟
D.烟笼寒水月笼沙
【小题3】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联想的意义难用,但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它,因为它可以使诗文于含混中显得丰富。
B.直指的意义固定、明显、确实,它更适宜于科学的文字,因为它可以使科学的文字更精确。
C.无论是科学的文字还是文学的文字,都必须做到让直指的意义和联想的意义完美结合起来。
D."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之所以妙,就在于它巧妙地使用了文字联想的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信 念

阿成

黑龙江境内的业余作者,彼此都是有联系的。看到谁成功地发表作品了,或者征文得了三等奖,优秀奖,提名奖了,就通通信,在血泪般的成绩面前,发泄一下,无比自豪一下。省内的大作家,我们也扯不上。但是,我们不服他们!

我们这些业余作者之间经常走动。我们有我们的世界。另外,大家都在省内,走动起来很方便,车票也不太贵,吃住也不敢挑剔。彼此见了面,就是一个聊啊。

通宵达旦地聊!

我先是在鹤岗下的火车。下了火车后,我再转长途汽车去梧桐。都说好了,我的那个文友在车站等我。

我下了长途车,便和文友像外国人那样拥抱起来,互相叭叭地拍了背。这种样子当地人是看不惯的。

在附近的一家小饭铺吃饭的时候,文友无奈地跟我说,住他家里是不行了,他的那个娘儿们,又从娘家整来一大堆的亲戚,大人小孩的,人五人六的,连老爹的寿材上都睡了人了。唉,怎么创作呢。

我吃了一惊说,那我住哪儿?当天返回去可没车了,咋也得明天早晨走哇!

他说,放心吧,安排妥了,在一家老房子里。事先我都收拾好了,搭了两个板铺。还说得过去。大夏天儿的,还用被褥么?

我说,不用不用,能聊天就行。我能住几天?

他说,两天。

我说,两天够了。就是想跟你聊啊,都想疯了。

事后,我们又弄了点酒、烟和吃食,出了小饭铺,就去了那个老房子。

那个老房子虽然破,但比预想的还要好。我们住进了其中的一个屋子里。屋子里的两个板铺也行,平的,阔极了。于是我们边吃边聊。

我们都有很多很多的构思。比如爱情啊,打猎啊,土匪啊,七大姑八大姨,爹妈兄弟呀,还有机关改革,美好的理想,自杀,疯子,流浪汉等等。但是,好像编起来挺困难。目前就是咱们兄弟嘴小,等以后吧……奴隶要翻身哪。不远的将来,也有咱们不断接受采访,不断上电视的那一天!

我们仰面躺在板铺上聊天的时候,文友说,你也别瞧不起咱们睡觉的这个地方。

我说,我没瞧不起。我又不是托尔斯泰,我刚才讲的话,也不过是展望未来。

文友说,这个地方,日伪时期是梧桐伪警察分驻所。赵尚志被俘之后,就死在这里。

真的?

文友说,赵尚志可是抗联队伍里的一个大人物啊,他担任过东北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还有一些衔我记不住了。日本鬼子想抓他想得眼珠子都红了。后来,他们和梧桐警察分驻所共同下了一个套,把赵尚志抓住了。

什么套儿?

文友说,挺复杂的。我简单说,就是派了一个假装收山货的特务上山,取得赵尚志的信任后,勾他一同去袭击梧桐警察分驻所,就是现在咱俩住的这个地方。中埋伏了是不是?肯定的。

对。并且那个特务还冲着赵尚志的腹部干了一枪。我到现在还能背下来当时伪三江省警务厅给满洲国治安部的报告呢。是一个日本人写的。

我说,你背背我听听。

他开始背:“赵尚志受伤后,仅活八小时。当警察审讯时,他对中国人警察说:‘你们也是中国人吗?你们出卖祖国,犯下了罪行,还不觉得可耻吗?我一个人死去,这没有什么。但要知道,抗联是杀不完的。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可问?’他痛骂审讯官,狠狠地瞪着警察,而对他受重伤所造成的痛苦,却未发一声呻吟。其最后的表现,真不愧一个大匪首的尊严。”

文友问,咋样?写得挺客观吧?

我说,写得好!

后来,我提议,用酒祭奠一下赵尚志。于是,我们翻身下床,把碗斟满了酒,将酒一圈一圈儿洒在地上,并说了些佩服的话。

第二天一早,我就走了。坐长途车离开梧桐的时候,车又路过了那座老房子。看着它离我们车越来越远了,在灰尘里变得迷蒙起来,心中不禁一阵凄凉。

(中学联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吃了一惊说,那我住哪儿?”这里既有“我”对文友所说的他的家事感到吃惊,又有怕自己没有住处的担心。
B.文中的老房子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我”与文友之间的对话在老房子中展开,它勾连着历史与现在,是抗日英雄事迹的历史见证者。
C.通过对话,文章再现了赵尚志为国牺牲的光辉形象,这与“我”所处时代芸芸众生的碌碌无为形成对比,使作品具有批判意识。
D.“我”被赵尚志的人生感动,因而斟满酒祭奠他;面对少人问津、略显破败的老房子,“我”又不免倍感寒心和凄凉。
【小题2】作为业余作者,作品中的“我”和文友具有哪些特征?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小题3】作者在记叙中插入有关赵尚志的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各题。

材料一:

春节假期里,一部电影引发观影热潮,《流浪地球》以超过40亿的票房,成为春节电影票房冠军,以宇宙为背景的宏大设定,配上太空场景、灾难景观、工业风格、热血少年,让这部电影颇具观赏性。在这个电影世界中,我们还能看到许多熟悉的中国元素。不仅是地下的北京、水封的上海,甚至是对“流浪”与“回家”这一组关系的理解,都充满了中国式的对家的向往、对故土的眷恋——面对危机的人类,竟然带着地球这个家园一起去往远方。这或许也是很多人对这样一部电影开启的世界更为期待的原因。

一部成熟的电影,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源于强大文化体系的支撑,刘慈欣的《三体》等作品屡获国际大奖,带热了中国科幻文学;从《战烺Ⅱ》到《无名之辈》等风格各异的电影作品,在抬高电影创作水位的同时,也一次次抬高中国电彩票房,这些同样是观众对中国科幻电影充满期待的文化与心理背景。

更重要的是,就像刘慈欣所说,今天的中国有着强烈的“未来感”。科技创新的“中国浪潮”让世界侧目,也打开了中国人对于科学的认知。可以说,今天的中国科幻文艺创作,既有改革开放40年科技巨大进步这一“巨人的肩膀”,又有着公众不断增强的科学向往这一“深厚的土壤”,中国的科幻人、电影人有能力也有责任抓住机遇,为世界的科幻文艺创作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经验、中国故事,拓展人类对于未来的想象空间。

(摘编自2019年2月13日《人民日报》:《流浪地球》提升期待的水位)

材料二:

相比于其他艺术门类,电影更能艺术化地体现国家立场、国家意志、国家情怀。中国电影票房突飞猛进的背后,是中国电影银幕布的飞速增长,更是电影类不断完善、电影创作者国际化表达和电影产业的国际化视野不断推进与扩大,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的中国电影,须直面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新时代的中国电影如何自我建构,如何自信挺立于世界?

2018年12月11日,国家电影局下发了《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加入城市电影院线的电影院银幕总数达到8万块以上”的目标。这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国家战略和现实基础,也是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由此必须明确,对于那些完成了类型化突破、产业化突破、创作主体突破、叙事题材突破、制作能力和水平突破的优秀影片,我们应该如何给予支持,如何对其形成的环境和机制予以进一步保护。

(摘编自2019年3月12日李舫《中国电影的类型突破》)

材料三: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的影视创作,我们发现,在此起彼伏的市场喧嚣中,有一类影视剧,尽管没有多少叫卖声,却牢牢地刻在人们审美记忆里,那就是运用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创作的作品。可以说,改革开放40年我国影视剧最突出的成就和最厚重的作品都蕴藏在现实主义创作之中。以现实主义精神为指导创作的作品蕴藏着恒久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生命力,能穿越时代和历史,成为常看常新的经典。而那些脱离现实、疏离时代、回避主流和只求娱乐与眼球效应的快销产品,哪怕曾鼓噪一时,也只能是过眼云烟,转眼即被丢弃到文化垃圾堆中。改革开放40年中国影视剧创作的经验再次证明,现实主义精神是影视创作的生命线。

今天,国家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急剧变化,百姓的喜怒哀乐,处处充满感人肺腑的故事,构成了一片朝气蓬勃、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令现实主义创作大有作为。现实主义是新时代包括影视创作在内的文艺创作的主流,是影视创作这种思想艺术活动的根本特征,把握住这个根本特征,才能保证文艺创作主流不偏向,不跑题。因此,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善于从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沉下身子,扎根群众,用现实的厚重质感来呈现生活本来的自然美、力量美、震撼美,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2018年10月20日《光明日报》《现实主义精神成就影视精品力作》)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流浪地球》背景宏大,场景壮观,鲜明的英雄类型主题,又加上熟悉的中国元素的使用,因此得到观众的好评也在情理之中。
B.中国科幻文学趋热、电影创作水准提高等要素,使观众对中国科幻电影充满期待,电影《流浪地球》的热映就是这一需求的体现。
C.创作者学会运用国际化表达,电影产业的国际化视野不断推进与扩大,就能实现中国电影的自我建构,自信挺立于世界。
D.改革开放40年影视剧发展的现状告诉我们,以现实主义格神为指导创作的作品思想价值和艺术生命力更加恒久,才能成为经典。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流浪地球》的成功有其时代背景,科技创新的“中国浪潮”、中国人对于科学的认知在客观上推动了对这一类电影的需求。
B.国家电影局提出的电影院银幕数量增加的目标,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国家战略和现实基础,也给中国电影产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C.快销类影视作品脱离现实、远离时代、回避主流,只追求娱乐与眼球效应,不可能产生激励观众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D.影视工作者要有髙度的文化自信,扎根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用现实的厚重质感来呈现生活本来的自然美、力量美、震撼美。
【小题3】当下中国电影要实现新的提高与突破,应在哪几个方面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