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江南的明确概念,晚至唐代才算形成。
江南最确切的含义是指长江以南地区。该地区的繁盛富庶,有唐以来已然十分显著。白居易曾有诗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他讲的是江南的优美风光。韩愈则不同,他深刻地认识到,唐王朝的赋税重地已在江南,全国赋税比重“江南居十之八九”。
至北宋,太湖平原的苏州、常州、湖州、秀州(即嘉兴),是宋王朝的粮仓,还有所谓“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江南社会经济地位在全国的奠定,南宋是一大关键时期。靖康之乱后,大量移民南迁,给江南的发展带来了绝佳的社会政治条件。而且在南宋以后,江南的农业仍得到了持续发展。
千余年来的发展使得江南形成了人文、自然诸方面具有共同特性的区域,其核心就是人们熟知的太湖平原。至迟在明代,太湖周边的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诸府地区,已经形成为一个有着内在经济联系和共同点的区域整体。最早的江南经济区,严格地说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事实上已经初步形成,而且这个经济区当时是以苏、杭为中心城市的,构成了都会、府县城、乡镇等多级层次的市场网络。
江南是鱼米之乡,也是丝绸之府。苏、松、常、嘉、湖五府地区,在明清两代被列入了“江南”经常性的表述对象。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在全国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地位,且备受国家依重。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也承认:“韩愈谓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以今观之,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苏、松、常、嘉、湖五府又居两浙十九也。”经济意义上的“江南”,则越来越明确地转指长江以南的浙西、吴或三吴地区。
(取材于冯贤亮《经济学者说:江南是财赋》)
材料二
我把粉黛叫成“苏州色”。我走过一些地方,也见过些粉墙,比较起来,还是苏州的粉墙最幻,这种幻,除了“年代的长短,位置的阴阳”等等因素外,我想还有一个因素不能忘记,这就是黛瓦。黛瓦在粉墙头上不露声色地一压,粉墙的白就白得如此从容、谦虚、内敛、谨慎。
中国私家园林有两个体系:商人园林和文人园林。白居易在《草堂记》中说“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文人园林的几个要素都在其中了。苏州园林大抵是文人园林,和扬州的商人园林不同,气息上不张扬,园主的为人也不张扬,所以在动荡岁月往往能逃过劫难,侥幸传承。在我看来,苏州园林的历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在多大程度上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园林的“园”繁体是“園”。“園”是栩栩如生的象形:“園”据童寯先生说,“囗”是围墙;“土”似屋宇平面,可代表亭台楼阁;“口”居中,像是池塘;而剩下的那些笔画如石如树。对于中国古人而言,“園”是他们呼之欲出的日常生活;对于当代人而言,“园”是溶溶欲滴的会意,更像是一种内心生活。
也许是农业文明的缘故,中国文化里有一种对季节的敏感。苏州园林也是如此,尽管风格纷呈、气象万千,从季节入手,也可以按照艺术感觉把它们分出个春夏秋冬。
拙政园的造园规模和造园构想,犹如二十四节气中的 “立春”。春风拂拂,春水漫漫,流连于亭台楼阁之间,一如流连光景。
如果把拙政园认作春容,留园就是夏姿。
从窄进到长廊,通过一扇扇漏窗往外望去,经幢、枫树、栏杆、湖石……折回身,踱步到“绿荫水榭”,盛夏就来了。
中国文化发展到宋代,秋天的况味渐深渐浓。
北宋时的沧浪亭一带,地势高阔,草木郁茂,三面环水,仿佛大隐隐于市,虽在城里恍若郊外。庆历年间,被罢官的诗人、书法家苏舜钦举家南迁,一见此地,即以四万贯钱买下,他的朋友欧阳修听说了,随即寄赠了一首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
有点调侃,因为李白曾说过“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把这两个人的诗句放在一起就会看到,李白是个倜傥少年,衣食无忧,风流飘逸;而欧阳修已是位颇有世故的中年了,柴米油盐,相视一笑。
如今,沧浪亭沿河一带的黄石,据说是宋朝造园艺术在苏州惟一留下的雪泥(____)爪。是耶非耶,并不重要,细细体会,的确大有遗味:隔水相望,朴素坦率一如王禹偁、梅尧臣的诗作,近身相抚,方阔瘦硬恰似欧阳修、黄庭坚的书法。在午后的阳光里,远远看来,黄石的色泽,更使沧浪亭这个古老的园林增添了独一无二的秋天醇厚如酒的况味。
狮子林是个石园,在审美上接近冬天硬朗的风声。传说园中的每一块太湖石都具狮子状,它过去是个寺院。坐在“听雨楼”里喝茶,帘卷树声——石榴仿佛木铎,银杏好像一只只翡翠的铃铛……不由得想起“河东狮吼”的作者苏东坡有关秋天的诗: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春夏秋冬,春天的拙政园、夏天的留园、冬天的狮子林,或多或少都有秋天的色彩,而沧浪亭则是秋天的故事中画龙点睛的一笔。
春夏秋冬,最后说到的好像还是秋天,看来黄金般的秋天是一个象征。苏州园林的风格尽管纷呈,但总体是娴静的,幽静的,寂静的;是蕴(____)的,既不喧哗,又不骚动。中国文化里从不缺失这种成熟的精神。苏州园林则是映着它的一滴水,从檐头漏下,透明的身体被拉长了。
(取材于车前子《江南天堂》,有删改)
材料三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传统中国世界理解的天堂不在彼岸,不在来世,而是苏州、杭州这些地方。中国天堂是什么?它是栖居之所,也是能够向人提供存在的意义、安心的地方,不仅仅是安身立命,还要安心。中国人的天堂就在中国大地上,就在中国人的文化、历史、传统所创造的生活世界中。
现代化世界只是一个实用世界,并不是天堂世界。现代化在西方看来,只不过是无数经验搭起来的通往天堂的阶梯,并不能抵达上帝。而我们把现代化作为天堂来建,这是因为中国人想象中的天堂不是彼岸的,而是此在的,它考虑的是如何安心、安身、立命。
心不是虚构的,心是大地和人的存在所赋予的,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命就是对此大德的感激,因此人随遇而安,在大地上安下来,这是人的天然使命。西方创造的现代化不是安心的,而是为了生存的,西方的心安放在教堂中。西方设计的现代化不是“道法自然”“安心”,它是契约、规范、控制、守则、标准。它是反自然的。传统中国理解的天堂是栖居,它重视的是人与天地神的关系。现代化却是一个设计出来的“建筑”,或者说是“筑居”,它是想当然的产物。现代化为中国带来了实用的筑居,但没有带来心。心是来自故乡大地的东西,心是无法一夜之间构筑出来的,心是在漫长的传统中逐渐积累起来的。
在西方,人们拥有现代化的时候,也同时拥有教堂。而在中国,心不是在教堂里。现代主义设计了最先进的电梯和巨大的玻璃橱窗,却没有为“吾与子之所共适”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留下位置,这决不是所谓“园林景观设计”所能解决的。这是根本的世界观上的“天人合一”,反自然的方式是无法抵达的。
苏州园林最典范地向人们呈现了中国对所谓“天堂”的理解。中国天堂,诗意与栖居不是分裂的,诗意就体现在栖居中,存在的意义、价值不是外在于栖居的理论,而是呈现于栖居中。到20世纪,德国人海德格尔才明白这一点,他说西方应当“诗意地栖居”,而在中国,这已经完成了。
苏州意味着人对大地的敬畏。苏州是一个登峰造极地将大地经典化并当作神灵供起来而人又可以在其中悠游自在、诗意栖居的天堂。所谓“苏州园林”是一个现代词语,它是在园林日渐稀有、被毁灭漠视、诗意缺席的时代出现的。苏州不是园林,它是家。我们在筋疲力尽的人生中偶然进去,安息我们的心,就像西方人在星期日去教堂中做礼拜。在那里我们回忆中国文学曾经表达过的那个普遍世界:小桥流水,老树枯藤;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哦,那门是月门,是从明月得到的灵感;哦,那竹子是君子的象征,做人的典范;那些家具暗示着礼、秩序……这是中国思想的寓所,决不是教条,一切都在颐养着人,而不是教育人、拯救人,寓道于家,使你顺应自然,与天地宇宙的浩然之气贯通。钱穆先生说:“中国的艺术文学,其本质上就可以取代宗教的作用”,苏州就是“文”的空间化。
我们在星期六下午四点进入罔师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漫步中庭,月光如水,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时候,心已经清了。这一切过去就是家,就是每个人追求的天堂,是清人张潮《幽梦影》说的“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是沧浪亭的“见心书屋”,取“数点梅花天地心”之意;是“窗外鸢鱼活泼,床头经典交加”;是“水流空,心不竞,门掩柳阴早。听雨看云,依旧静中好。但教春气融融,一般意思,小窗外,不除芳草。”这就是中国人的天堂世界!
英国人罗素在《中国问题》中说:“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若不借鉴一向被我们轻视的东方智慧,我们的文明就没有指望了。”
(取材于坚《何谓之中国天堂》,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述对文本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南富甲天下,苏、松、常、嘉、湖等地是江南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B.从经济角度来说,太湖平原在两宋时期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区。
C.靖康之乱后,大量移民南迁使江南成了一个有内在经济联系和共同点的区域整体。
D.本文论述了江南经济地位的变迁,由此看出江南长期以来在中国经济史上是极为重要的区域。
【小题2】下列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州的粉墙之“幻”即:奇异的变化。其幻在于粉墙与黛瓦搭配之后,色彩调和,相得益彰,从而使得粉墙之白呈现出了从容、谦虚、内敛、谨慎的特点。
B.作者文中引述欧阳修的诗句旨在说明中国文化发展到宋代,秋天的况味渐浓,文化日趋成熟醇厚。
C.白居易《草堂记》阐释了文人园林的主要特征:多采用土、石、水等材质;构造上小中见大;园林建造虽为人工,宛若天开,从而形成了气派的文人园林。
D.作者认为苏州四大名园在艺术感受上分别与四季相应:拙政园与春相契、留园景观尽显夏姿,沧浪亭则有秋之况味,狮子林彰显了冬之硬朗。
【小题3】文末“苏州园林则是映着它的一滴水……透明的身体被拉长了”一句如何理解?
【小题4】请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拼音和汉字
篑土(_____) 木铎(_____)    蕴jiè(_____)  雪泥hóng(_____)爪
【小题5】阅读上述三则材料,以苏杭为代表的江南体现了“中国天堂”的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概括。
【小题6】这组涉及江南的主题阅读材料各有侧重,你是否同意试卷上的排序方式?请简述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1 11:01: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莫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最初的“俗”,源于人的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当人的生存选择与适应“习惯成自然”时,我们就有了“俗”。“积习成俗”便是对“俗”之成因最原初的表述。
“积习”而“成俗”,说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是无需言明的默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日趋精密,乡民社会的默契需要规范并敞亮为“乡约”,于是“约定俗成”成为“俗”的自觉构建。这种体现出乡民社会“民风世情”的俗,也往往成为“法”的适用基础。中国古人所说“王道无非人情”,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因此,“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在我们这个格外看重“名正言顺”的国度尤其如此。《荀子·正名》曰:“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这句话让我们联想到“命名”这个词。对一个事物的指称以及进而的评判“合适”与否,可以“约之以命”,也可以以“约”代“命”。这种以“乡约”替以“天命”的方式,体现出荀子“人定胜天”的理念。
无论是“积习成俗”还是“约定俗成”,都说明“俗”是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当外乡人试图与之交往或融入之时,“入乡随俗”就成为一个必要的沟通方式。“入乡随俗”是为着交往和融入的需要去附随某种文化养成;不过随着交往的深入,也有可能变“附随”为“追随”,通过“文化认同”而实现“身份归属”。但是就一般情形而言,“入乡随俗”并不意味着放弃原有的文化身份,“随俗”作为“入乡”的权宜之举,是为着缩短距离感与释放亲和力。
但是,“积习”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局限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说的是时间局限。固然,局限性决定了“俗”的特殊性,众多的特殊性又构成了“俗”的多样性并呈现出文化的丰富性;但显而易见的是,适宜某一社会的“俗”,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某一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俗”的空间“界域”与时间“代沟”在交流之时,既可能交融也可能交锋。
我国作为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古国,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其最重要的构成特征就是在发展中丰富,同时又在丰富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的动因是每一个体的“自强不息”,丰富的成因则是个体之间的“厚德载物”,前者意味着“奋发”,而后者意味着“包容”。也因此,“和而不同”成为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公约”。“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成为众多个体超越一己“俗”念、求取“公约”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称为“雅”,如《荀子·荣辱》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小题1】下列关于“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所谈的“俗”并非“俗气”“庸俗”之意,而是指民风民俗;俗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但更确切说应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
B.俗,有着它的地域性和时间性,不论是“积习成俗”的“俗”还是“约定俗成”的“俗”,都体现着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
C.积习成俗表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也是无需言明的默契和无需说理的律令,而这是日后施行法律的基础。
D.俗,最初是因“积习”而成。后来随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和精密,一定的乡民社会需要规范、透明的公约,俗就依“约定”而成。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俗,在一定情况下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对一个人的言行进行评判,就可以用“乡约”的方式。
B.俗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不同空间界域和不同时间代沟的俗相遇时,有可能相互交融,包容同化;也有可能互不相容,相互交锋。
C.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习俗既要不断发展,又要不断丰富。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个体的奋发,而丰富的形成则有赖于个体间的相互包容。
D.入乡随俗是外乡人与某个乡民社会进行沟通、交往和融入的一种方式,但随着交往的深入,外乡人都会通过文化认同完全融入当地社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所讲的“王道无非人情”表明,国家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乡民社会的民风世俗,法律的制定也会照顾到百姓的风俗习惯。
B.当今时代,我们要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使我国成为文化强国,就应该彻底摒弃具有个体特质的“俗”文化,而追求全民族共同认可的“雅”文化。
C.荀子讲的“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表明,约定俗成的“俗”往往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
D.荀子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讲的就是真正的贤人君子会跳出带有局限性的一己之俗,而追求代表共同理想的“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社会与文化的变迁,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构成了生活美学得以兴起的历史背景。我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应该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好生活”,另一个是“美生活”。生活美学就是要以“美生活”来提升“好生活”,并在人民大众中倡导生活美育。

西方美学曾经更关注艺术,东方美学却早已聚焦生活,关注审美与生活之间所具有的“不即不离”的亲密关系,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体味生活本身的美感。中国生活美学就可以代表东方生活美学的传统,这种传统是一种始终未断裂的生活传统。这里的“生活”,乃是中国人自己的生活;这里的“美学”,也是中国化的美学。

何谓“生活”?在汉语的语境里,“生”原初指出生、生命以及生生不息,终极则指生命力与生命精神,但根基仍是“生存”。“活”则指生命的状态,原意为活泼泼的,最终指向了有趣味、有境界的“存在”。白天劳作、夜晚睡眠、呼吸空气和享有食物,这些都是人们要过的日子。然而,人们不仅要活着,而且要追求“存在感”。中国人所理解与践行之“生活”,所言说的就是鸢飞鱼跃那般的存在,有着鲜活的内涵与践履途径。何谓“美学”?美学这个词在西方原本就是感性的意思,美学作为学科之本意就是“感性学”。但在中国,却将“感”学之维度拓展开来,进而将之上升到“觉学”之境,而这“感”与“觉”两面恰构成“不即不离”之微妙关联。因此,中国的美学,就不仅是西学的感性之学,而且更是一种感性之智。中国古典美学家们往往能体悟到生活本身的美感,并能在适当地方上升到美学的高度。从庄子的“美的哲思”到明清的小说批评,那种生活见识与审美之思的融合,皆浸渍了中国传统原生的美学智慧。

由古至今,中国人皆善于从生活的各个层面去发现“生活之美”,享受“生活之乐”。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智慧,就在于将过日子过成“审美生活”。此种原生态的生活美学传统,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生活艺术:从诗情画意到文人之美,从笔砚纸墨到文房之美,从琴棋书石到赏玩之美,从茶艺花道到居家之美等,都属于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拓展疆域。中国人对生活之美的追寻也为世界其他民族所难以企及,儒家的“六艺之教”就是源于“生活”而带有“美质”的全面教育。蔡元培曾极有洞见地认为,“乐为纯粹美育;书以记实,亦尚美观;射御在技术之熟练,而亦态度之娴雅;礼之本义在守规则,而其作用又在远鄙俗;盖自数之外,无不含有美育成分者”。其实,数的规律之教也是包含美质的,在六艺的完整谱系里面,大概只有“乐教”大致相当于西方的艺术教育,而其余各项教育其实都是关乎生活经验本身,都是从生活出发并包孕美化的“人文化成”。

中国古典美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因为我们的美学传统就是生活的,我们的生活传统也是审美的。中国文化传统之所以延续至今,乃是由于生活自身的传统从未中断。生活美学就是这未断裂传统中的精髓所在,或者说,就是这传统精髓之“感”之“觉”。找回中国自己的生活美学,恰恰是由于,我们要为中国生活立“心”——立“美之心”。

(摘编自刘悦笛《生活美学:为生活立“美之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和文化不断进步,“美生活”必然会替代“好生活”。
B.生活的根基是生存,中国人在对生存的追求中完成了对审美境界的追求。
C.中国的美学,不仅仅是西方美学的“感性学”,而且更是本土的“觉学”。
D.因为生活与审美一直是不即不离的,所以中国文化传统才得以延续至今。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立论的基础,重点阐述中国生活美学的文化传统。
B.文章运用对比突出东西方美学的差异,从而论证了东方美学聚焦生活的智慧。
C.文章在辩证分析概念的基础上,多角度地对中国生活美学进行了独到的阐释。
D.文章引用蔡元培对“六艺之教”的评述,证明中国人对生活美学与美育的追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中国生活美学传统曾经断裂,就难以传承中国原生美学智慧,也就没有生活美学的当代建构。
B.当今茶道、花艺、琴棋书画等生活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这是时代发展对生活美学的呼唤。
C.中国传统美育主张从生活出发,这是当下生活美学倡导的方向,也是区别于西方艺术教育的关键。
D.中国生活美学为世界美学提供了极其有价值的“东方范本”,必将为世界美学的发展做巨大贡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月光满地

曾冠华

土围村的晒谷场上整齐地码满新模板。糢板两分厚,一米二宽,两米长,古铜色,既漂亮又庄重。柱昌家里的猪舍一直没门板,之前想装上它又不舍得花那个钱,不装上嘛又好像缺个啥。

柱昌家跟晒谷场只隔不足四米宽的村道。近水楼台,顺走一块模板,柱昌有点小兴奋。

晩上,晒谷场上竟然没人值班,柱昌轻而易举地把事情办了。老话说,偷吃要会擦嘴。在自家楼上,柱昌用两罐红油漆给模板换了新装。柱昌为自己的细心打掩而高兴,他倒酒庆贺时手机响起来。村主任有千里眼?做坏事被他抓住把柄,柱昌慌张起来。柱昌盯着电话,大气都不敢出。村主任说:“明天推上大板车到村委来——”

柱昌要哭了。村主任年轻时是土围村的团支书,后来出门包工程赚足钱回来当了村主任,响当当的人物。柱昌与村主任家有过节。看来,柱昌要成靶子了。柱昌从摩托车油箱抽出汽油,赶紧把未干的红油漆洗掉,连夜背起模板还到晒谷场上去。气是松下了,但柱昌依然睡不好觉,村主任人高马大,尤其他那双杀气腾腾的铜鼓眼格外骇人。天亮,柱昌乖乖推大板车到村委,准备听从发落。

柱昌的心像大板车胎跳地响,一路“咚咚咚,咚咚咚……”

柱昌多虑了。原来,村委执行惠民政策,分发免费化肥。村主任笑着敲响柱昌的轮胎说:“你家六百斤,它扛得住么?”柱昌鸡啄米似的点头,同时卸下压在心坎的大石。

柱昌几乎飞也似的拉回化肥,不能白费那两罐红油漆和汽油。晚上,柱昌毫不犹豫去背回那块模板。这世道,怕个啥?饿死胆小的,撑肥胆大的。柱昌任性地把空红漆罐扔出窗外,让它冲黑夜发泄“哐当”的叫声。

“谁那么猖狂?”

砸中人了。好在土围村的屋头密,倒霉者逮不住谁撒的野。柱昌躲在楼上暗自嘀咕:“人走狗屎运,也蛮有趣。”

只是,事情却没有过去。次日早上,当天卸下模板的瘦司机,协同腆着老板肚的村主任,以及驻村干部司徒一行集中到了晒谷场,这让柱昌的耳朵竖起来。

瘦司机说:“我卸下的模板数量包够。不过,好像被人动过——”

柱昌好像挨上一锤。

村主任眼盯瘦司机说:“什么话?我们土围文明村,做不出顺模板的糗事。”

司徒驻村也打圆场说:“按单付运费,不会少你一分钱。”

柱昌趁机跨过村道主动招呼大家:“我家红薯刚岀锅,择日不如撞日,欢迎领导们尝鲜。”说毕折回家端出一大锅热气腾腾的红薯,大家好生高兴。

在响应建设新农村、规划新农田、重修新水利的动员大会上,柱昌方知晒谷场上新模板的用处,同时乜听出衬主任话里有话:“敬请大家维护我们土围文明村的良好声誉,新水利惠民工程正要开工,很多材料比如沙石、水泥、钢筋等跟新模板一样会相继进场,希望大家爱护公共物资、攴持国家建设——”

柱昌为自己不检点的行为脸红。晚上,柱昌不容多想,赶紧再次把模板退回晒谷场。

水利工程开工头天,司徒驻村跟施工队的负责人说:“我调走了五块模板分发给几个困难户,让他们把猪舍、粪屋等的门板装好。”

司徒驻村好干部!那模板用途原来是有弹性的。柱昌心里那个乐哟。晚上,柱昌再背起模板时,没想到竟然遇上村主任,吓得抛下模板便跑。柱昌那狼狈样像极了当年红薯地上村主任的爹。

在那个非常时期,柱昌的爹守护队里红薯地,村主任的爹摸上地去。柱昌的爹吼,村主任的爹不听;柱昌的爹再吼,村主任的爹服软了。村主任的爹起身狼狈跑时,柱昌的爹竟错扳了枪钩。那次事故,一人送命,另一人坐牢。

村主任修理柱昌无须太多理由。柱昌知道轻与重,满脸沮丧地回头说:“狗日的模板,天大地阔为啥偏靠我家旁来,这不是成心折磨人么?”

村主任递烟,柱昌没接。村主任自己点上烟后说:“有困难,跟我们说——”

村主任足够威严。柱昌振臂举起模板归位。

土围村的晒谷场上,月光满地……

(节选自《金麻雀》网刊,2019.1.7)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善于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如“倒酒庆贺”突出柱昌内心得意,“振臂举起”表现柱昌面对村主任的威严,不得不归还模板的无奈。
B.小说插叙前代人的恩怨情仇,既表现了旧时代的悲剧,又有利于表现柱昌内心的忐忑,也凸显了村主任无私、宽容、一心为民的情怀。
C.小说赞扬了像村主任和司徒驻村那样扎根基层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人民公仆,他们让人心生敬意,使人对农村的未来充满希望。
D.小说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情节紧凑,贴近农村真实生活;语言则风趣幽默,读起来轻松有趣,但仔细品味,又让人感觉到一丝心酸。
【小题2】请结合全文,赏析文章的题目。
【小题3】小说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请结合主人公柱昌,从人性、社会发展角度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7年,作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地区的上海、浙江两地的首届高中毕业生迎来高考检阅。这一轮试点改革中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六/七选三”模式下的学科失衡问题。
据初步调查,2016级高中生在2017年选定选考科目时,浙江省某中学近千人中只有7个学生选考物理;某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也只有不到50人选考物理;某县所有中学只有不到100人选考物理;某市2016级约一万名学生,只有不到900名学生选考物理。这些现象虽然仍在动态变化中,但是“惧选物理”的情绪由落后地域向发达地域、由二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向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快速蔓延,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选自搜狐网《尴尬的物理:浙江新高考下的学科失衡与制度改进》,2017.9.14)
材料二:
“物理遇冷”的直接原因不是选考,而是新高考为了平衡不同学科的难度和分值,对选考科目采取了赋分制。
赋分制,即不以卷面实际分数为考生最后得分,而是根据考生的卷面成绩在全部成绩中的位置,给出一个相对分数。具体到本次高考,每门选考科目卷面成绩的前1%为100分,2%为97分,以此类推,以每3分为一个分差档设置21个得分档,直至最低分40分。
“物理学科本身偏难,选考物理的一般都是成绩较好的学生,因此导致许多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愿意成为分母。”杭州市一所普通高中副校长对《中国新闻周刊》举例说:比如短跑比赛,一组是10个速度较快的高手,另一组是10个跑得较慢的人,两组的竞技水平并不相同,但都按同样的规则赋分,最后在两组内排名相同的人,成绩就相同了。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新高考改革引争论 “物理遇冷”是无解之题?》,2017.10.27)
材料三:
2017年在上海、浙江招生的1400多所高校中,有70%的高校对选考科目有要求。其中浙江高校要求选考的科目比例如下:

(选自搜狐网《高考改革后物理到底有多重要?》2017.7.13)
材料四:
怎样针对物理选科问题调整高考改革方案? 
其一,在目前选科制度不变的情况下,适当调整物理科目的等级和赋分比例。这并不涉及学生选择学科的公平公正问题,如果各科等级比例在学生选择前就告诉学生,那学生完全可以根据政策来选择学科,这对所有学生都是公平的。其二,改革选考科目设计,允许学生自主选择3门以及3门以上选考科目,在完成选考之后,自主确定用哪3门分数参加高考、填报志愿。如果6门(或者7门)选考科目都允许学生参加考试(考试次数限定为1次),要参加高考录取的学生,必须至少选3门,在考试完成后,再自行决定用哪3门的分数去报考大学,这会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也能避免功利选科的问题,还有助于实现教招考分离。其三,推进大学招生改革,调整大学专业招生的选科要求。大学必须专门开设高中学习中心,配合高考改革,引导中学生理性选科,需要大学规范专业选科要求。
目前存在于高考选科中的问题,根源在于高考录取还是实行按总分录取模式,因此,学生选科主要关注的是等级、分数,而非自身的兴趣和长远的学业发展规划。在高考改革中,要真正扩大学生的学科选择权,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兴趣、学业发展规划选择考试科目,还需要在科目改革基础上,推进录取制度改革,真正实现大学和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这是高考改革的关键所在。
(选自澎湃新闻《新高考改革中的物理科目究竟怎么办》2017.10.30,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新的高考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多积极的成果,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选考学科失衡的问题。
B.材料二认为“物理遇冷”的直接原因,是众多学生的畏难心理。再加上赋分制所存在的漏洞,最后导致了物理学科的尴尬境遇。
C.材料三中的图表数据表明,在所有的选考科目中高校要求选考物理的比例最高,这体现了高校对物理学科的青睐和物理学科的重要性。
D.材料四探讨了三种针对物理选科问题的改革方案,并指明选科问题的根源在于高考依旧实行按总分录取的模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赋分制让学生在选择选考科目时产生趋易避难的心理,增强了高考的博弈性。对选考科目的选择成为高考的重要环节。
B.因为"惧选物理"的情绪由落后地域向发达地域、由二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向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快速蔓延,所以"物理遇冷"成为改革中最重要的问题。
C.大多数高校在招生时毫不掩饰对物理学科的偏爱,这与学生对选考科目选择的实际情况有出入,说明这些高校并不配合高考改革。
D.尽管高考改革过程中会存在许多问题,但改革依旧取得了不少积极的成果。这表明,高考改革是在摸着石头过河,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因噎废食。
E. 扩大学生的学科选择权,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兴趣等选择考试科目,就能推进高考录取制度改革,真正实现大学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
【小题3】根据材料,分析“物理遇冷”的原因,并找出一条可行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