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郑珍诗歌中的现实主义倾向
郑珍的诗歌题材是多方面的,如写母爱,亲情等方面,真切动人;揭露官府的腐败,义愤填膺;关心人民的疾苦,书写乡人及诗人自己的流离生活,哀伤悲戚。另外,还有一部分就是登高抒怀,写景状物、金石考订、书画题识等。在诗人自己的诗论潜在的引导下,再加上诗人所生活的社会现状,在社会题材上鲜明地呈现出现实主义诗风的特点来。总之,郑珍诗歌现实主义诗风的形成是诗人对诗论的主张和其生活的时代历史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郑珍的现实主义诗风在题材上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的是怜民斥官方面。郑珍是一个传统意识浓厚的儒者,他的理想国度是一幅极其质朴的画卷,在这幅画卷中,“农勤女耕织,商贩不愿鬻。僻社萃廉秀,星居满果行。书无邓思贤,藏备四库录”(《哀里》)。可是在黑暗的现实之中,诗人是“书生手无斩马剑”,只能无奈地哀叹“人事何悠悠,天道何茫茫。”(《留别鄂生八首》),“可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更惨不忍睹者是“处处人相食,朝朝耳骇闻”(《饿四首》)。政府却是“抱痈不忍割,全外而溃里。我观麒楦场,无一可足恃,百针事履底,落地即污滓”(《宿普定却寄雪楼舅新平四首》)。官僚政治腐败,贪污渎职成风,加之课税繁重,农民起义和匪患不断,再加之自然灾害频繁,整个社会是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诗人忧世之心,使之关心民瘼,对政府腐败官员以无情的斥责。对政府腐败的无情的揭示,和对生民的忧怜成为了诗人现实主义诗风主要的表现之一。诗人对生民的关心主要体现在对移民,农民,工人等上。被诗人直斥的官吏则有大有小,贪、狠、恶、无情、麻木不仁等是他们的共有的特点。在前代诗人诗歌中难以找到类似社会现实的题材,诗人独到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了这些鲜为知识分子所知的事实。
郑珍的现实主义诗风还体现在其对历史事件的展示上。关于郑珍记录史实的诗有很多,尤其是在其晚年,各地起义风起云涌,政局动荡不安之时,诗人的诗反映时事内容的相当多。他的这些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其艺术手法上直逼杜甫“三吏三别”风格,更甚者大有超越之势。杜甫有“暮投石豪村,有吏夜捉人”,“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郑珍有“南乡之民哭诉天,提督但闻得七千”,“寥寥子午山,谁听秋坟哭。”刘大杰编著的《中国文学发展史》说“他有许多诗反对西南苗民起义,但同时也有不少关怀人民疾苦,揭露清朝官兵罪行的作品,他又善于写景,在这方面,也有些好作品”。这些作品中事、情、景相互融合成一体,郑珍不逃避现实,直面现实,敢于面对王政之得失,人情之哀乐,真正做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读郑珍的诗,感到他在“健笔走霹雳”,“合力兴愤叹”(梅尧臣语),是合符孔子“兴、观、群、怨”的诗观的。黄万机认为郑珍的诗歌“对清代道咸之际的历史大变乱,作了颇为广泛而深刻的反映,称之为‘诗史’是当之无愧的”。
所以说现实主义诗风是郑珍诗歌的一大特色,并不是如一些学者说的那样:郑珍不关心世事。
(节选自兰汀《论郑珍的现实主义诗风》)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珍的诗歌题材是多方面的,有写母爱,亲情;有揭露官府的腐败;有书写乡人及诗人自己的流离生活还有登高抒怀,写景状物、金石考订、书画题识等等,呈现出现实主义诗风的特点来。
B.郑珍作为传统意识浓厚的儒者,他的理想国度是一幅极其质朴的画卷,但现实中官僚政治腐败,自然灾害频繁,整个社会是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所以崇尚现实主义的郑珍不可避免的在作品中抒发了怜民斥官的思想。
C.对生民的忧怜是诗人现实主义诗风主要的表现之一,而诗人对生民的关心主要体现在对移民,农民,工人等上。
D.郑珍记录史实的诗有很多,尤其是在其晚年,各地起义风起云涌,政局动荡不安,其对历史事件的展示体现了郑珍的现实主义诗风。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珍在《哀里》中写下“农勤女耕织,商贩不愿鬻。僻社萃廉秀,星居满果行。书无邓思贤,藏备四库录”的诗句,这是他理想国度里一幅极其质朴的画卷。
B.郑珍在《宿普定却寄雪楼舅新平四首》中批判政府“抱痈不忍割,全外而溃里。我观麒楦场,无一可足恃,百针事履底,落地即污滓”。
C.郑珍与杜甫艺术手法有类似之处。杜甫有“暮投石豪村,有吏夜捉人”,“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郑珍有“南乡之民哭诉天,提督但闻得七千”,“寥寥子午山,谁听秋坟哭。”
D.梅尧臣读郑珍的诗,感慨他在“健笔走霹雳”“合力兴愤叹”,认为这是合符孔子“兴、观、群、怨”的诗观的。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郑珍的一些诗在艺术手法上直逼杜甫“三吏三别”风格,更甚者大有超越之势,可以说他就是清代的“诗圣”。
B.郑珍以独到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了鲜为知识分子所知的事实,直斥官吏的贪、狠、恶、无情和麻木不仁,这在前代诗人诗歌中找不到类似郑珍那样的社会现实题材。
C.郑珍真正做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因为他不逃避现实,直面现实,敢于面对王政之得失,人情之哀乐,一些作品中事、情、景相互融合成一体。
D.郑珍的诗歌被公认为对清代道咸之际的历史大变乱作了颇为广泛而深刻的反映,所以称其诗为“诗史”是当之无愧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9 10:51: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丝绸之路”的起与止

张骞“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大宛是最知名的地点之一。大宛,今地在中亚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史记》将有关西域的内容全部编入《大宛列传》。大宛是丝绸之路或西域的起止点。

与大宛对应的、中原的丝绸古道起止点,一般认为是西安或洛阳。

西安或洛阳,是汉代行政中心、首都,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不容置疑。商贸起自民间,除了行政中心,还需要有旅客与商品的集散地:人流如织、村落衔接、物产丰饶、宾至如归。丝绸之路承载着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越贴近基层,它的流动越通畅,脉搏越充满活力,存在越有实效。由此推断,中原的贴近基层的阶段性起止点、商贸中心,当在伏牛山麓的南阳。

大宛地名,曾引起过争议,争议在于,地名究竟是“大宛”,还是大“宛”。也就是说,大,究竟是当地地名的一部分(如同“大食”、“大夏”),还是汉语的修饰成分(如同“大月氏”)。岑仲勉先生的结论是:这个西域地名原来是“宛”,大,是汉语的附加成分,他的理由是:《史记》与《汉书》之中,常见“宛宝马”、“使宛”、“许宛之约”、“宛破”等词语,“从知大宛之大,同大月氏之大,意当日汉使艳说宛之广大,故以大冠称,且与小宛对言也”。

“宛”是西域语言,不是汉语。对此,中外学者从无异说。然而在中原的地名中,有另外一个“宛”与之对应。南阳郡别称“宛”,南阳郡的首府名为“宛城”。“宛”,据《史记》古注,读音为“冤”(yuān)。可“宛”的含义是什么呢?

费尔干纳盆地是中亚的富庶之区,古代文明的萌生之地,安集延则是盆地中较早出现的重要城镇。岑仲勉《汉书西域传地理校释》曾引录《西域图志》卷45说:安集延当古道,“与《史记》大宛‘土著有城郭’之说合,则古大宛地,当即今安集延诸城无疑”。而岑仲勉的结论则是:从对音来说,“余谓‘宛’本安集延之略译,似属无可非议”。安集延是中亚商贸中心、行旅集散地,长期以来,新疆各族居民曾将中亚商人泛称为“安集延人”。南阳,位于浅山盆地,宜耕宜牧,宜散宜聚,是丝绸、瓷器、冶铁、农牧产品、农耕技术的荟萃之区。南阳别名“宛”,应该是丝路行旅们对南阳人文地理特点的共同指认。

早在秦昭王时期,南阳郡的府治已经叫“宛城”了。在东汉,南阳被视为“旧都”、“南都”,张衡为此写出汉赋名篇《南都赋》。南阳处在华夏区域南方、北方两个物候带之间,处在南北文明交流的通衢、东西交通的起止点。《史记•货殖列传》这样概括南阳的特征:“宛亦一都会也。俗杂好事,业多贾。”《汉书•地理志下》进一步解释:“宛,西通武关,东受江淮,一都会也。”所谓“南阳好商贾”,或说民俗“好事”、“多贾”,无疑是远近、中外、朝野的共识。这就是它被称为“宛”的本意。直到明清时期,南阳仍然是商旅云集之处,社旗的山陕会馆等于南北商家的历史博物馆。

张骞通西域时期以及此前的民间商贸的起止点,是从伏牛山的宛城(南阳),到费尔干纳的大宛国。丝绸之路的一代又一代的行旅,沿昆仑山、祁连山、秦岭、伏牛山的山前洪积扇古道奔波往返着。

(选自《文史知识》2009年第6期 杨镰《〈丝绸之路史〉二题》题目为编者所加)

【小题1】下列对“大宛”地名的理解,不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关于“大宛”地名的争议主要在于“大”,是当地地名的一部分,还是汉语的修饰成分。
B.岑仲勉认为,这个西域地名原来是“宛”,大,是汉语的附加成分,其理由本自《史记》和《汉书》相关记载。
C.根据本文意见,“大宛”所指应该是南阳,因为从秦昭王时代开始,南阳郡的府治已经叫“宛城”了。
D.在中原的地名中,也有一个“宛城”,不过据《史记》古注,这个“宛”读音不同于“大宛”的“宛”。
【小题2】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的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宛”是丝绸之路或西域的起止点,与其对应的中原的丝绸之路起止点是西安或洛阳。
B.丝绸之路贴近基层,其流动越通畅,越充满活力,存在越有实效,由此推断,中原的贴近基层的起止点在伏牛山麓的南阳。
C.根据本文意思,历史上有两个“宛”,即伏牛山麓的宛城(南阳)和费尔干纳的大宛国,它们是张骞通西域时期以及此前的民间商贸的起止点。
D.丝绸之路是张骞开通的,它的主要作用是打通与西域的联系,行政中心对于丝绸之路的开凿和兴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小题3】下列对“文化传统”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安集延则是费尔干纳盆地中较早出现的重要城镇,是中亚的富庶地区;《西域图志》记载的安集延,《史记》记载的“土著有城郭”,即为古大宛。
B.岑仲勉认为,从读音角度说,“宛”是安集延略译;长期以来,中亚商人被新疆各族泛称为“安集延人”,这也充分说明了安集延是中亚贸易中心。
C.南阳处于华夏区域南北两个物候带之间和南北文明交流的通衢、东西交通的起止点,这些都是“南阳好商贾”的重要因素,也是它被称为“宛”的本意。
D.纵观全文,可以看出,“大宛”在历史上有两个地方,其一是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另一个是中原地区的南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莎士比亚所属的伊丽莎白时代是英国人念念不忘的日不落大英帝国,狄更斯所属的维多利亚时代同样是英国国际影响力突出的时期,莫言在当代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有同样的必然。这个奖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读者的某些焦虑,也意外加重了中国写作者们的另一种负担,即关于优秀作品能否顺利翻译进而传播的顾虑。然而,现代汉语写作的困境还远不止于此,撇开文学本身的问题,其与现代汉语自身的发展现状亦关系错综。那种理想的剥离日常的现代汉语写作的书面语,才是写作者的长远目标。早在先锋小说盛行期,就有小说家作过这种尝试,譬如孙甘露的小说语言,曾被王朔誉为上帝按着他的手写出来的。相比较而言,不少小说家麻溜的叙述文字与日常语言靠得如此之近,甚至可以直接拿来进入小说。尽管在早期新文学时期,靠近日常并不是问题,新文学的发起者们甚至还提倡从日常出发。然而百年前提倡文学语言日常化,为的是与陈旧的文言形式进行断开。如今,现代汉语作为文学语言的现代形式则已经确立,一切留步于粗糙的日常用语,与语言本身的发展规律必然相左。因为从文学语言的生长性来说,作家的写作就是探知语言的边界,并且尝试拓展边界,扩大语言的描述范围。于作家而言,贡献新语言,其价值远远超过贡献一堆故事。相对唐诗、宋词、元曲的时间跨度,现代汉语还不过百来年,还是幼儿,若到了青壮年该是何等风景?
(有删改)
【小题1】作者认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有哪些?
【小题2】请简要概括现代汉语写作语言的发展变化过程。
【小题3】请结合材料内容,阐释文末画线句子的含意。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中国书法:作为—种文化

①我们提出书法是一种文化,并不是为书法下定义,只是一个范围的界定。时下人们为“中国书法”已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表述的方式各不同,但使用的一个关键词和核心概念是一样的,那就是“艺术”。特别是几位著名的学者提出书法是“艺术”,甚至是“纯粹艺术”、“最高艺术”等等,影响甚大。

②人们把中国书法定义为艺术是基于中国书法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__把汉字的字形放在“中国书法”作为文化层次的结构中来审视,就会发现,汉字符号的审美效果是在书法文化结构的物态文化层面体现的。在整体的书法文化或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中,字体书法形态属于物态文化层,这是书法“本体”结构的“外显”的表层部分。当人们对汉字结构的科学性、艺术性及书写出来的笔法、字法、章法给予充分的估量和赞美的时候,我们看到研究者往往只限于对“作品”“物态文化层”的分析说明。并且往往忽略字体得以显示的“物器”、材料本身的质地、色调因素;忽略一件书法“作品”的美是在书体形态与材料形态有机融合中显示出来的这一重要事实,所以人们对书法“物态层”的研究与描述也往往是不全面的。在多层次结构的书法文化中,只就其表层结构进行分析,把它当作书法“本体”、全体,并由此概括其性质并作定义,这种研究思想和方法都值得斟酌。

③在对一种文化形态作文化结构的观察中,我们分出物态、制度、行为、心态四个文化层次,以求全面认识其内部结构中的各个文化层次并非具有同等的意义。其中心态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这个核心部分体现着该文化形态被创造的目的,因而也集中体现着该文化形态的价值、功能。就具体的书法作品来说,展示汉字字迹的形态不是目的,展示出一定的文字的内容,以实现文字的记录、传播功能才是目的。各种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体现着作者、书者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等,展示出蕴含着经济、政治、宗教、家族、社会风习等内容的无比丰富的“意义世界”。如果说在对“书法”这种文化现象的考察中,对物态文化层次专注而对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在物态文化的体现可能有所忽略的话,那么忽视对书法“作品”文字内容的考察、认知则是完全不应该的。文字内容属于书法文化的“心态文化层”,是体现“作品”价值的核心部分,丢弃了文字内容而只专注文字的物态形式,这还是一个完整的书法“本体”吗?

④如果我们从“汉字”与“书法”的关系方面作观察,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中国书法与汉字密切相关,而汉字同其他文字一样,有形、音、义三要素。书写者总是为显“义”而构形,而并非为构“形”而构“形”,为书写而书写。现在的问题是,“书法”研究者仅着眼书写者的构“形”和接受者的识“形”、观“形”,把书写者显“义”和接受者会“义”的目的丢掉了。这样,___研究者把汉字的“形”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抽掉了汉字“文化”核心内容,也便不能认识汉字及其显示形态的功能价值。

⑤一些论者强调汉字字形独立的审美功能,对“形”本身的艺术价值扩大、拔高,其基本论据是将汉字与绘画相比符,这是违背文字的本质规定的。汉字是一种符号而不是图画,符号是约定的,其“形”与其表示的“义”没有必然的联系。作为符号显示的汉字字“形”,其本身的文化意义、审美意义是稀薄的,不确定的。一个个汉字字“形”并非一个个独立的审美对象,而且字“形”方面所显示出的点画(笔法)、结体(字法)、布局(章法)虽然可能显示出某种“形式美”,但它在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中毕竟属于“形式”,从根本上说都服从于表达内容的需要,并受到这种目的的制约。那些被称为中国古代书法的各种书迹,都是具有“郑重的用途”(启功语)的实用性书写,绝不是书写者自由“创作”的“为艺术的艺术”。只用“艺术创作规律”和“艺术发展规律”难以讲说这些书迹的产生与变化发展。

【小题1】第一段作者写到“著名的学者提出书法是‘艺术’,甚至是‘纯粹艺术’、‘最高艺术’等等”,用词越来越极端,其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根据第②段内容,分条写出对书法作品作“物态文化层”分析应包含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④段,“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中的“结论”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联系上下文,为第②第④段划线处选择恰当的关联词。 (    )
A.但是尽管
B.但是总是
C.如果尽管
D.如果总是
【小题5】作者反对一些书法研究者强调汉字字形独立的审美功能。下列各项中,对其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字是符号,不等同于绘画,不能与图画的审美相比符。
B.汉字字形只有在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中,才能显示出真正的审美意义。
C.古代书法的各种书迹,都是实用性书写,不是为艺术的艺术。
D.个体汉字的字形,不具有审美意义和独立的文化意义。
【小题6】依据本文观点,结合课文《兰亭集序》的内容,谈谈你对书法作品审美价值的认。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
①即使是纯粹的文字上的掂量,也会使人产生思想,推进、改变思路。我举过一个例子,比如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推敲起来思想就会延展。第一,失败是成功之母,说明失败之后人会总结经验教训。第二,失败会不会是失败之母?应该说这也是可能的。就是说一个失败会引起一连串的失败,因为一失败以后就处于劣势,失败以后也影响了你的信心,因此失败成了失败之母。那么反过来再说,成功是不是也可能成为失败之母?周谷城老先生就给我讲过,有很多农民起义“成功者,成功以后骄傲了,腐败了,争权夺利,最后成功导致失败”。成功也可以说是失败之母,那么成功会不会是成功之母呢?当然的,不是常常讲乘胜前进吗,一个成功连着一个成功。那么成功和失败互不为母,这可能不可能呢?我想这个也很可能。赛球,我跟这儿赛,成功了,赢了,跟那儿赛,输了,这各有各的情况,中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成功、失败互相作用,无法预知,这是不是可能呢?这也是可能的。就借着一个“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哪怕是做文字游戏,我们都可以用自己的思想使它得到扩展,得到放射,得到升华。所以说语言和文字的作用看来有多么大,它对思想、对我们认识能起多么大的作用!
②语言要讲语法。我想语法的许多东西和逻辑的东西是分不开的,语法的发达和逻辑的严密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的。所以语言的发展和逻辑学的发展、思辨的发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可以说语言推动了思想和逻辑的发展。
(选自王蒙《语言的功能》)
【小题1】选文举了“赛球”的例子,证明的观点是
A.失败是成功之母B.成功是失败之母
C.成功与失败互不为母D.失败是失败之母
【小题2】文段中,作者分析出“失败”与“成功”之间演变的可能性有
A.3种B.4种C.5种D.6种
【小题3】下列对选段①内容概括最准确的是
A.推敲“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我们的思想就会延展。
B.语言和文字的作用看来有多么大,它对思想、对我们认识能起多么大的作用!
C.就借着一个“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哪怕是做文字游戏,我们都可以用自己的思想使它得到扩展,得到放射,得到升华。
D.以对“失败是成功之母”推敲为例,指出推敲语言可以产生、延展思想,改进、改变思路。
【小题4】对于选文的分析正确的是
A.①段是从“纯粹的文字上的掂量”的角度进行论述。
B.②段从语法的角度,详细论述了“语言推动了思想和逻辑的发展”的观点。
C.选文中两个“我想”,体现了一个学者独立思考的精神,也体现了严谨的学术态度。
D.选文口语化的表达,体现了作者深入浅出、简洁谨严的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