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过去几十年,在世界各地开拓合作的中国外交官、企业家、留学生、文化教育科研工作者乃至游客,普遍都会采用“朋友思维”对待外国友人,即在互相信任理解基础上开展务实、互利、有人情味的合作,这成为中国文化在全球实现广泛传播的极佳名片。然而,中国文化如果要在国际社会获得更大空间,还需要将“朋友思维”进一步升级为“用户思维”。
从历史上看,中国曾处于文化强势地位,彼时我们面对海外受众,抱持“化成天下”的“老师思维”。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我们又经历了较长时间虚心学习外国文化的“学生思维”。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交往日益繁密,以更加平等的、平常心的“朋友思维”在海外开展文化交流的做法渐成日常。一大批中国优秀作品正走进海外市场并获得好评,成为各国民众特别是年轻人关注的新焦点。
然而是否有了“朋友思维”,中国文化就一定能在世界上取得应有地位和影响力呢?并不尽然。在交流实践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出口电影、电视剧以及合拍影视作品,有时因为营销策划不够甚至译配不准确无法大热。总之,对文化传播来说,仅仅有“朋友思维”,满足于在小圈子、老用户、老好人里找知音并不足够,还须有面向更广社会、科学管理生产的“用户思维”,使中国文化走出去可以形成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的影响力。
“用户思维”,指的是一种以用户体验为中心,让用户在产品或服务使用过程中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的思维方式。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除了要让人感受到善意之外,还必须从“非刚需”走向“刚需”。只有以用户为根本,在服务中让用户愉悦地实现知识、认同、情感或价值的提升,才能使产品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换言之,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要针对海外民众日常生活需求,提高用户满意度,战胜同类“竞品”,这才是文化走出去、实现民心相通的关键要素。
理解用户思维,要抛弃简单臆测和自我想象,跨越文化差异,深入海外用户实际生活进行研发。在文学、出版、影视、动漫、游戏、体竞、展览、演出、设计、科教、旅游等各个领域,各国用户每天都在不断成长,市场不断细分,“竞品”也层出不穷。这就需要“走出去”机构不断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研发、译制、合作与传播,邀请熟悉海外用户需求的高端人才参与策划设计,深耕细作、反复磨练。唯此才能推动更多内容在国内出新出彩、稳获市场,在海外扎根生长、蓬勃传播,从而让中国文化在国际交往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与自我创造,体现出更为丰富自由、海纳百川、善良友好且聪慧有趣的国民文化品格、社会文化氛围与国家文化气质,在世界舞台上展示更加主流、智慧、开放的大国形象。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7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上,在世界各地开拓合作的中国外交官、企业家、留学生、游客等普遍采用“朋友思维”。
B.“老师思维”“学生思维”“朋友思维”均与“用户思维”相互对立,缺少“以人为本”的用户体验。
C.“用户思维”,指以用户体验为中心,让用户在使用产品或服务过程中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的思维方式。
D.只要“走出去”机构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研发,就能提高用户满意度,战胜同类“竞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历史角度入手,指出中国文化要走出去,须由“朋友思维”升级为“用户思维”。
B.文章在论证中采用事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揭示了文化走出去的策略。
C.文章为层进式结构,先分析“朋友思维”利弊,进而提出“用户思维”及措施。
D.文化要走出去,需要从市场细分、“竞品”多的现实出发,针对海外用户文化期待进行开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伴随对外交往的繁密,以“朋友思维”在海外开展文化交流的做法渐成日常。
B.文化走出去,须让文化产品从“非刚需”走向“刚需”,并使海外用户在情感上认同产品。
C.文化走出去,文化产品必须以其在国内出新出彩、稳获市场、扎根成长为先决条件。
D.体现国民文化品格、社会文化氛围、国家文化气质、大国形象是文化走出去的目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8 09:57: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的大数据研发,如今早已融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麦肯锡公司的相关报告指出,大数据将会成为未来创新力、竞争力和生产力的关键基础:“运用大数据进行决策”,也被列入了未来影响人类发展的23项技术变革之一。然而,对大数据发展的“负面性”,近年来不乏反思的声音。
英国《卫报》分析,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本身就已经变成了可被出售的产品。在反映人被科技操纵的英国电视刷《黑镜》中,有一集讲的是根据用户的社交网络数据评分,来预测一个人是否靠谱、是否有资格租房、坐飞机。评分高受人尊重,评分低则被轻视。大数据所延展出来的种种特性,令它多少显得有些技术性的“冷酷”。
人们害怕大数据的发展,会使自己在未来被控制或被替代,这样的担心不能说是多余的。据欧盟统计,目前90%的工作都需要人们具备某种数字技能,而65%的欧盟新入学儿童长大后将从事目前尚不存在的职业。不过这一尚处于青年时期的“新技术”是复杂的多面体,因此观察也需要更丰富、多元的角度。
事实上,没有大数据时的人类社会,组成历史进程的每一个个体是极易“消逝”的。竹简、纸张被毁,一段历史也许就此被遗忘。影像也有被永久消除的可能性。而现在,当个体数据被一一抓取、储存、上传、记录,人们的生活和记忆就此定格为历史进程中的永恒坐标。
每5名中国网民就有一人追赶过“韩流”;《舌尖上的中国》播出时,美食类商品的购买高峰从白天变到夜晚……此前电商企业推出的“淘宝时光机”,通过大数据分析,清晰呈现了十年来用户的消费状况。诚如网友所言,“大数据骨子里是有温情的”。历史的发展潮流沉淀而来的大数据,同时又在精确地记录和塑造着历史,填补着个人记忆和情感消逝的遗憾。这或许可以说明,看似冰冷的数字,一旦和生活相融,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温暖。
“一个世纪前,最有价值的商品是石油,今天则是数据。”福布斯网站发表文章预测,2018年将在技术领域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大数据不再仅仅是纯技术,会更多地应用于管理与实践。科技发展的初心是造福于人,摸清大数据的“脾气”“习性”,有效推动其和实体经济、现实生活深度融合,我们才有可能畅享数字红利。
(摘编自2018年2月27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大数据产品价值的认知角度、认知程度,都会影响我们对其温度的感受。
B.大数据容易泄露个人隐私,又容易被当成产品买卖,所以让人们心生恐惧。
C.用大数据帮助人们记录一些重要信息,比其他任何方式都要来得持久和温情。
D.尽管大数据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但其发展势头仍锐不可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述方面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价值和隐忧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大数据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B.文章用电视剧剧情作为论据,充分证明了大数据的运用有不近人情的冷酷性。
C.文章谈大数据的角度很独特,立足于社会生活中人们对大数据产生的心理反应。
D.对于大数据,文章先交代其发端和发展,然后分析其冷暖两面,最后倡导其有效运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数据本身是复杂而多元的,人们不必因害怕而拒绝它,应该多加以观察和反思。
B.大数据有时是冰冷的数字,有时是温暖的记忆,未来会是最有价值的商品。
C.如果能不断反思大数据的发展,就能使该技术在未来的管理与实践中造福于人。
D.我们既可以利用大数据留住历史的印记,又可以借助它创造美好的未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信息化时代,体能与机械能不再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智能成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权威性标准,而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则进一步将这种决定性与权威性推向顶峰。

信息是什么?通常的意思是音讯消息及其内容和意义。从本质上讲,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现象,但是它必须通过主体的主观认知才能被反映和揭示。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的意识与客观世界之间的沟通。客观世界所包含的各种信息通过与人的感官的相互作用进入人的意识,并在人的大脑中进行加工和处理,被翻译成人与人之间可以交流的语言再现出来。人类语言成为这种被意识到的信息存在的唯一载体。因此,信息与人的关系的本质可以表述为,人是信息的主宰者,信息为人所控制,为人服务。然而,这种关系在信息化社会遭遇了或正在遭遇颠覆性的挑战。

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包括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有了这样的共识,人们放松而理所当然地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给我们的奇妙、自由、淋漓的快感。而恰恰是这种人对信息渐形成并且巩固的心理依,将信息与人的本质关系置于了深刻的矛盾之中。

如前所述,现实中的信息必须以人类语言作为自己的唯一载体。信息化时代诞生了一种特殊的语言,这种语言就是用以再现被人脑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并使之能够被认识被理解、被获取、被保存、被利用以及被再造的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虽然也是人类创造,并且也逐渐被广泛使用,但是其背后支撑它的强大的计算机技术却掌在少部分专业人士手中,公众被远远地甩到了高科技发展的边缘,他们只能按照少数人事先设定的程序和规则在仅有的范围内去选择,成为数字化产品的被动接受者。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越多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越严密地被少数人的思维所控制,且这种控制最终会表现为信息对人的控制。

现代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能够广泛参与人类的知觉活动、概念活动甚至情感性活动,形成对人的智能的精确模拟,这使它得以摆脱对人的依赖性,成为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这种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是否意味着,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及其社会的深刻信息化与人工智能超越人脑的对信息处理的强大功能,将把人类推向被奴役者的终极命运?

面对网络普及和信息泛滥,我们要从华丽的科技陷阱和繁杂的信息现象当中超拔出来,确立起人与科技和信息之间主体与对象、控制与被控制的合理关系。

(节选自张志宏《信息化时代人的精神困境与文化救赎》,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信息”相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本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信息通常的意思是音讯消息及其内容和意义,现实中的信息以人类语言作为自己的唯一载体。
B.信息是由主体主观认知反映、揭示出的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属性。
C.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沟通,人的主宰地位始终不会动摇。
D.信息通过与人的感官的相互作用进入意识,并被大脑加工处理为可交流的语言再现出来。
【小题2】下面所列当今现象,不能体现倒数第二段所说“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的一项是
A.习惯使用电脑打字的人常常感慨,有些字不会写了,有些字写不好了。
B.家务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开始进入生活,使很多人逐渐由“不用干”变成了“不会干”。
C.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也使一些人患上严重的手机依赖症。
D.“阿尔法狗”程序战胜顶围棋大师后,职业棋手们纷纷采用智能软件辅助训练,提高水平。
【小题3】结合文章,阐述第三段画线句子的内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早的“钱”是兽皮,是贝壳,甚至是笨重的铁块,到现在,世界各国一无例外都使用一种特殊印刷的薄纸——纸币。“钱”,说到底,仅仅是一种信用符号,随时可以兑换为等值实物。因为它便于保存、分割、携带,故而全世界地不分南北,人不分古今,逐渐都接受了它。而它的信用,则主要由国家法律支持。

就在上一个千年之交的北宋,中国社会的经济交易中已经大量使用纸张印刷的货币——“交子”。交子作为经济生活中重要的流通和支付手段,最初是由四川商人联合发行的,基本上只在四川境内流通,因为可以随时兑付,迅速得到社会承认。后来,虽然这些“钱商”破产了,但是“钱”的便利却没有破产,官府立即设立专门机构,发行“官交子”,流通范围扩及各地,虽然名义上仍可兑付,实际上却基本不能兑付,其信用仅由官府强制保证。南宋年间,虽然铜钱和白银同样流通,但是纸币已是主要货币。

元代在全国范围实行纸钞流通制度,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忽必烈在位时发行的“中统元宝钞”,虽然开始的时候一度可以兑换,但是很快就停止,并且进而禁止铜和金银货币的流通。明代发行“大明宝钞”,则从不兑现,并且还禁止铜和金银的流通,后来只是因为纸币信用太差,禁止铜金银实际上行不通,朝廷才被迫解除禁令。不可兑换的纸币,其信用受发行量的影响很大。正是由于宝钞滥发,急剧贬值,自宋朝开始的这种前现代形式的纸币流通,在明代就逐渐退出经济活动。

曾经在忽必烈宫廷供职的马可·波罗这样向西方介绍中国的“奇事”:“大汗国商人所至之处,用纸币以给赏用、以购商物……竟与纯金无别。”一个“竟”字,让我们知道中国的纸币对于当时外国的上智人士仍然是未曾想象过的事情。纸币,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今天已经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钱”的世界如何运转,虽然现在是电子货币登场,纸币的社会角色仍然不容忽视。

“钱”变为“纸”,表面上轻了,实际上重了。最近一千年人类的经济活动,就是围绕着那张又轻又薄的“纸”展开的。

人们对“钱”的追求,开通了全球交往。以西方历史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代表,西班牙发现美洲和葡萄牙人抵达印度,后来则有“海上马车夫——荷兰”,以及把“米”字旗插到世界各地的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都是追逐着“钱”而走遍世界。

在当时的世界贸易中,欧洲国家是货品的净输入国。中国和中东国家都很少从欧洲进口商品,这样,欧洲国家就需要支付金、银等“硬通货”。中东国家要求黄金,这促使欧洲人从非洲等地掠夺和开采黄金,用于中东贸易;中国要求白银,这促使欧洲人到美洲等地掠夺和开采银子,与此相应的是始于18世纪的欧洲人地理发现的“白银时代”。历史上中国长期实行的是银本位,所以货币都可以折合成“银两”,一直到民国初年。 

(摘编自王则柯《钱》)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早的钱是兽皮、贝壳、铁块等实物,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随时可以兑换等值实物的信用符号——纸币。
B.纸币是用薄纸特殊印刷而成的,便于保存、分割、携带,其信用又由国家法律支持,故世界范围内得以流通。
C.纸币是我国的伟大发明,纸张印刷的货币在我国南宋年间以及元代的社会经济交易中都是流通的主要货币。
D.“中统元宝钞”可以与纯金一样用以“赏用、购物”,这让当时供职元官廷的马可·波罗难以想象,认为是“奇事”。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北宋时期西川境内的商人最早发明并联合发行纸张印刷的货币“交子”,用作经济生活中重要的流通和支付手段,随时可以兑换。
B.相对于西川“钱商”的私“交子”,官府设立专门机构发行的则是“官交子”,其信用仅由官府强制保证,流通范围逐渐扩大。
C.南宋年间,与主要货币——纸币同时流通的还有铜钱和白银;到了元代,全国范围实行纸钞流通制度,进而禁止铜和金银流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纸币仅仅是一种信用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兑付逐渐受到限制,虽然电子货币已经登场,但纸币的社会角色仍然不容忽视。
B.纸很轻,但是作为“钱”的纸币实际上很重,它推动了人类最近一千年的经济活动,也成为了某些国家的探险者走遍世界的动力。
C.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世界贸易中,“硬通货”的种类取决于商品输出国的需求,进口商品的欧洲国家只能按照对方的需求支付。
D.货币自出现以来类型就不是单一的。只不过在不同历史时期,流通的类型不完全相同,民国以前我国对外贸易主要是用“硬通货”。

同类题5

材料分析鉴赏题。
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只是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起来。天空打起朦胧的多有春意的云彩;暖风如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春末了,关外的人们才知道春来。春是来了,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拖马车的马冒着气,马车夫们的大毡靴也不见了,行人道上外国女人的脚又从长筒套鞋里显现出来。笑声,见面打招呼声,又复活在行人道上。商店为着快快地传播春天的感觉,橱窗里的花已经开了,草也绿了,那是布置着公园的夏景。
“天真暖啦!走路都有点热。”
看着她转过“商市街”,我们才来到另一家店铺,并不是买什么,只是看看,同时晒晒太阳。这样好的行人道,有树,也有椅子;坐在椅子上,把眼睛闭起,一切春的梦,春的谜,春的暖……这一切把自己完全陷进去。听着,听着吧!春在歌唱……
“大爷,大奶奶……帮帮吧!……”这是什么歌呢,从背后来的?这不是春天的歌吧!
那个叫化子嘴里吃着个烂梨,一条腿和一只脚肿得把另一只显得好像不存在似的。“我的腿冻坏啦!大爷,帮帮吧!唉唉……”
有谁还记得冬天?阳光这样暖了!街树蹿着芽!
手风琴在隔道唱起来,这也不是春天的调,只要一看那个瞎人为着拉琴而挪歪的头,就觉得很残忍。瞎人他摸不到春天,他没有。坏了腿的人,他走不到春天,他有腿也等于无腿。
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
【小题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花较多篇幅描写春天到来的景象?
【小题2】说说“瞎人他摸不到春天”的含义。
【小题3】“有谁还记得冬天?阳光这样暖了!街树蹿着芽!”这句话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