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中国广袤乡村的传统景观正在急速变化,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村庄或被遗弃,或成为不断扩张的城市边缘的新郊区。传说中的桃花源,祖先们所希冀的仙境,被城市化的诱惑所取代。敬畏自然、遵循简朴以及庆贺传统,这些构成乡村日常生活所不可或缺的部分正在消失。
过去,中国乡村秉持了传统的美学标准。早年乡间不乏富裕的家庭,他们保持着务农和学习并重的传统。
这些家庭往往会为后代和有亲缘关系的孩子,甚至是乡邻里的孩子设立私塾,儒家思想的熏陶让他们有耕读传家的理念。当农村家庭不再担心生存问题,家庭成员便被鼓励去追求学识和美学上的提升。而后,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也会让乡间邻里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不同于那种离群索居的文人在艺术上所持有和彰显的精神追求,受过教育的农村精英,他们的美学价值更多体现在建筑装饰、内部装修和日常使用的手工制品上。从房屋的外部装饰和内部装修中,人们能很容易发现一些象征性的标志,它们表达着对平和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渴望。
传统美学观之所以被贬低,与传统生活方式的急遽变化有关。这也体现在鉴赏和重新设计传统家用物件,使其具备新功能的能力上。今天,历史悠久的中式美学正在一些城市精英中得到复兴,但乡间的传统匠人却在渐渐消失。现代化虽然带来了技术进步,却也导致了传统生活方式的衰败。当我们走过经济繁荣却缺乏美学吸引力的城市时,这种追求所导致的后果非常明显。在这些地方,历史建筑让位于并无特色的现代高层建筑,只剩下千篇一律的城市景观复制,审美观也显得单调乏味——“新就是美,大就是好”。
过去数百年时间建立起来的传统美学以摧枯拉朽之势被破坏,这也影响到千万户农家的居家摆设。传统的风味不复存在,现代化边缘的痕迹比比皆是,除了便利的塑料金属制品,城市里流行文化的符号也装点了农村居家环境。在大多数古村镇里,甚少有任何关于改进传统内部装饰和家具的新想法,并不是没有办法改进,而是大众化的审美趣味常常把在老房子里居住视为落后。如今,大多数古屋里居住着孤单的老者,古宅内处处流露出他们简单的物质生活,也显示着社会转型的面貌。
如今,在许多中国乡村地区,古旧艺术品、老家具和工艺品仍然装点着一些旧民居,但与另一些实用主义的内饰形成了强烈对比。典型乡村家庭内部的装修变得大同小异:客厅里挂的是全家福或者明星海报,旁边是孩子在学校获得的获奖证书,家具是一张八仙桌、几把椅子、一只电视柜和一台电视机。这种布局非常实用,却与我们先人引以为傲的审美相去甚远。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城市化诱惑,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村庄有的被遗弃,有的被不断侵蚀而变成城市边缘的新郊区。
B.“桃花源”式、“仙境”式的乡村景观被取代,乡村日常生活所不可或缺的敬畏自然、遵循简朴以及庆贺传统等部分正在消失。
C.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以及生存问题的影响,早年间富裕家庭保持着耕读传家的理念,这些家庭会为后代或其他孩子设立私塾。
D.传统中国乡村家庭中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也会让乡间邻里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其美学价值与离群索居的文人精神追求不同。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秉持着传统美学标准的古老乡村的建筑装饰、内部装修和日常使用的手工制品等,更多地体现出那个时代乡间精英们独特的美学价值。
B.传统美学观被贬低的原因与传统生活方式的急遽变化有关,同时也体现在鉴赏和重新设计传统家用物件,使其具备新功能的能力上。
C.当我们走过经济繁荣却缺乏美学吸引力的城市时,这种追求所导致的后果非常明显。在这些地方,历史建筑让位于并无特色的现代高层建筑,只剩下千篇一律的城市景观复制,审美观也显得单调乏味。
D.在中国现在许多乡村地区,一些旧民居中的古旧艺术品、老家具和工艺品与另一些实用主义的内饰形成了强烈对比,展现了新时代特色。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广袤乡村的传统景观正在急速变化,这是传统生活方式的衰败,大众审美趣味的扭曲及城市里流行文化符号的入侵等原因导致的。
B.尽管乡间的传统匠人在渐渐地消失,但历史悠久的中式美学正在一些城市精英的建筑中得以复兴,因此传统的美学观不会消失。
C.大众化的审美趣味常常把在老房子里居住视为落后,于是大多数古村镇中传统内部装饰和家具的新想法等传统符号不能得到改进以适应时代。
D.布局实用的乡村内部装修大同小异:客厅里的全家福或者明星海报、八仙桌椅、孩子的获奖证书和电视机,其中的传统风味越来越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0 10:57: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各题。

欲笺心事

魏荣冰

①在我的书柜里,保存着厚厚一摞书信,它们静静躺在那儿,宛如一份珍稀标本,记载着我流年中的碎影

②写信,无疑是丰沛生命中最温情的时刻。当黄昏来临,晚风在窗棂上低吟,一个人独处静室,拧开灯盏,临窗展笺,凝神挥笔。在笔尖和纸张轻轻的摩擦中, 一个个美丽的字符,如一只只精灵的蝴蝶,轻飏曼舞;如一颗颗溜圆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内心深处那些酽酽的情思,举凡对父母的牵挂,对子女的关爱,对亲友的思恋,便一起涌上心头,化作殷殷慰藉,缕缕情丝。千言万语,滔滔不绝,那是酣畅淋漓的倾诉。

③等候来信的过程则充满焦虑,翘首以待的急切,遥遥无期的煎熬,结局未卜的惶惑,全交织在一起。在音讯隔绝,邮路不畅的年代,这种等待甚至会使人陷入一种心理的挣扎和纠结,既想尽快得到讯息,又唯恐在来信中受到打击。如得知亲人遭遇灾病,朋友患难变故,恋人移情别恋。宋之问诗“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所传达的复杂情感与此相似。

④书信因其私密而具有唯一的性质。“欲笺心事,独语斜栏”,一封信往往只写给一个特别的对象,那些萦绕在字里行间的声音,是携带独特嗓音的告白。字斟句酌地写好之后,再三犹豫地装入信封,郑重其事地写上地址姓名,然后贴上邮票,投入邮箱,一封书信便开始看千山万水的旅行。收信人置身于一个高度私人化的空间,用颤抖的双手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将那一页页纸笺放在面前,迫不及待地读下去,用心品味文字间游走的缠绵情思,用双手摩挲着纸页,从那些包含着写信人独特气质的笔迹中,感觉到写信人的体温和气息,闭眼遐思,恍惚之间那熟悉的容颜和深情的话语,便从纸上走到眼前。

⑤在历史长河中,书信作为人类传递内心隐秘情感的一种方式,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书信文化。在我国古代,在名字上就有尺牍、尺素、尺翰、尺简、雁书、鱼书等称谓,不一而足。在书信往来中,有许多典故,如鱼书尺素、雁足系帛、青鸟传信等。每一个典故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动人的传奇故事,沉淀着一段深厚的纯真情感。我国历史上那些著名的书信,譬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诸葛亮的《诫子书》以及《傅雷家书》等,皆以一种文化经典的力量,穿越苍茫的历史时空,深深植入人们的情感记忆。

⑥历史的摩天巨轮飞快地旋转,新的风景逼面而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短信、微信、电子邮件等新型的交流方式风靡全球,在这汹涌的潮流中,人类的情感,就像放在流水线上被快速生产、复制和传输。这些快捷的交流方式,固然契合了现代人紧张的生活节奏和直白的心理需求,但也剥夺了我们最后一片精神高地,让漂泊的心灵无所归依。在这可怕的惯性中,书信或许已成为远去时代一声渺茫的叹息。

⑦在某个万籁俱寂的夜晚,你是否会像我一样,打开如豆的灯光,铺开一方素笺,沏一杯清茶,醮一管浓墨,在心香袅袅的氛围里,给一个在乎你的人或者你在乎的人,写一封久违的书信?

【小题1】①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2】与②自然段中所说的写信是生命中“最温情的时刻”,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千言万语,淋漓倾诉B.酽酽情思,无法言说
C.美丽字符,轻飏曼舞D.独处静室,凝神挥笔
【小题3】宋之问的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与③自然段中的哪句话相呼应?
【小题4】⑤自然段中,作者所说的“书信文化”包括哪几个方面?
【小题5】下列说法,不符合⑥自然段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对书信未来的发展充满担忧。
B.新型交流方式不利于内心隐秘情感的交流。
C.传统书信受到挑战,作者感到很无奈。
D.新型交流方式契合了作者的心理需求。
【小题6】下列说法,不符合⑦自然段作者思想倾向的一项是
A.建议人们写书信B.劝导人们写书信
C.是否写信无所谓D.希望人们写书信
【小题7】依据下列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______________)
(2)对每一字、每一句仔细推敲。形容说话或写作的态度慎重。(______________)
(3)形容四周非常静寂,没有一点声音。(______________)
【小题8】下列理解,不符合本文文意的一项是
A.著名书信具有一种文化经典的力量
B.书信是传递隐秘情感的最好方式
C.我国书信文化系统完整,源远流长
D.书信能表现出写信人的书法技能
【小题9】对本文文体的判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散文B.记叙文C.小说D.说明文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梁宗岱①先生
温源宁
①像宗岱那样禁不住高高兴兴的人,我从来没见过,他那种高兴劲儿有时候把我吓一大跳,*使他确实知道灾祸临头,我敢说,他还是过那种无忧无虑的快活日子,他会特别重视仅有的那一丁点儿阳光,因而完全忘掉美景背后的一大堆影子和黑暗。宗岱热爱人生,热爱得要命。对于他,活着就是上了天堂。他一息尚存,便心满意足。他笑着过生活。我们许多人,因为对生活有求而不得,也只好笑一笑,宗岱呢,因为对生活无所求,所以笑得最好。
②这种高高兴兴的性情,在他的脸上不是表现为一团笑纹的微笑,就是表现为欢快地扬眉张口,似乎急于把人生献给他的一切狼吞虎咽地吃下去,再用咂得乱响的双唇像回声一样说着全能的上帝所说的话:“看哪,这很好!”他那轮廓鲜明的相貌和锐利的眼睛,透露出来高超的智慧,它渴望对心灵作深入的探险。
③宗岱有运动员的体格。中等身材,稍有些瘦,哪一天他都可以当个马拉松健将。实际上,他是个出色的善于跑路的人。他洋洋得意地说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他也爱游泳;在这方面,他认为他的勇敢大大超过了实际的限度,我不大相信,不过,我敢说,必然可以超过一点儿。此外,为了保健,他操练孙唐②的锻炼功法等等下了苦工夫。
④宗岱喜好辩论。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若一面走路一面辩论,他这种姿势尤为显著:跟上他的脚步,和跟上他的谈话速度一样不容易,辩论得越激烈,他走得越快。他尖声喊叫,他打手势,他踢腿。若在室内,他完全照样。辩论的缘由呢,为字句,为文体,为象征主义……而最难对付的往往就是为某两位诗人的功过优劣,要是不跟宗岱谈话,你就再也猜不着一个话题的爆炸性有多大。多少简单的题目,也会把火车烧起来。因此,跟他谈话,能叫你真正筋疲力尽。说是谈话,时间长了就不是谈话了,老是打一场架才算完。

【小题1】请分别指出文中③④段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述效果。(4分)
(1)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2分)
(2)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2分)
【小题2】④⑤⑥三段文字写出了梁宗岱在文学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5分)
【小题3】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腊梅

母亲生我的时候,窗外腊梅盛开。

耗尽最后一丝力气的母亲,以微弱的声音给父亲留下唯一的遗言:他爹,孩子就叫腊梅吧!母亲死于难产。母亲走时,我响亮的哭声和着父亲的悲恸令窗外腊梅花簌簌落地。

人们说,是我克死了母亲。但父亲却把我当成母亲的再生,给予了百般疼爱。为了更好地照顾我,父亲拒绝了好心人的多次提亲,还固执地拒绝了到市里美院当老师的邀请。

他说他一生都要陪着母亲,哪里也不去。

父亲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每天傍晚,父亲从田间裹着一身泥回来。在炊烟袅袅中,不断呼唤我的小名:腊梅,腊梅,回家吃饭了。我就躲在腊梅树下和父亲捉迷藏,最终还是被夜色的黑吓得挪动步子回家。很快,热气腾腾的晚饭就上桌了。桌上,父亲用围裙擦拭我的大花脸,爱怜地挨了摸我的头,假愠道:快吃吧,疯丫头。

时光如梭,腊梅花开了一次又一次,不知不觉中我已出落成一个大姑娘了。

在一个清晨,我和父亲来到半山腰,已不再年轻的父亲,脸上写满了沧桑。父亲说,腊梅,快,给你娘磕头。在父亲忧伤的目光中,我跪在地上,把头深深埋在长满茅草根的坟头上。父亲在旁给母亲唠嗑,她娘,腊梅考上重点大学了。你就放心去吧,一切有我呢。我的泪水无声地滴落在茅草根上。父亲拍拍我的肩,说道:记住,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屋后腊梅还没开花之际,我收拾好行李,背起简单的行囊,踏看崎岖不平的山路,把孤独的父亲拉得越来越远……

岁月是一把犁,把父亲犁得不像样子了。可父亲脸上却始终挂着自豪。父亲不止一次对眼羡的邻里说,其实,我没啥功劳,都是孩子争气,她娘保佑着她呢。

孩子,腊梅花开了。可漂亮呢!父亲再次见到我时,就絮絮叨叨说这些无聊的话。我想取笑他,可最终没有笑。从父亲的声音里,我似乎看到父亲对母亲的思念。我说,爸,您放心。我不会忘了您,也不会忘了娘,更不会忘了这片土地。

父亲做梦也没想到,我一个女孩子,竟然当上了交通局局长。

自从当上交通局局长后,我立誓要把柏油公路修到每家每户门口,给乡亲们实实在在的方便。再也不用像儿时那样,一遇下雨,就挽起裤脚,在寒风凛冽中,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泞里前行了。

每次招投标,总有一些领导的亲戚托关系,明里暗里地希望我照顾照顾。可我明白,修路来不得半点马虎,不能做豆腐渣工程,不然就愧对父老乡亲对我的信任。我力排众议,把工程交给了一个没有任何后台、资质过硬的承包商,并亲自监督把一条条宽阔的公路修到父老乡亲家门口。

竣工那天,乡亲们一个个提着鸡蛋和水果,送到父亲屋里。父亲说什么也不接受,说我家腊梅就是大家的孩子,孩子为父母做事是理所当然的。

工程结束,承包商很顺利拿到工程款。当承包商提着一个包来找我时,我一下变了脸,厉声喝道:你这人咋回事?报的价格也不高,挣的也不多,居然还有心思搞这个!你有这心思不如踏踏实实做点对社会有用的事!承包商感恩地拿着包走了。

可承包商似乎总觉得欠我点什么,听乡亲们讲起我母亲,使提议给母亲修坟!我不同意!可承包商说干就干。动工那天,父亲赶过去,躺在母亲坟前,说你们非要这样做,干脆将我一起也埋了吧。父亲铁青着脸,把人赶跑了。承包商临走前,对着母亲的坟深深地鞠了三躬。

隔了些时日,父亲托人送来一幅画。我打开一看,是一幅残梅图。没有任何色彩,只有墨的浓淡,晕染出一些凄凉的意境。虽然屋里悬挂的一幅精裱腊梅图让父亲的残梅图黯然逊色,但我还是小心翼翼地将父亲的画换上去。

我突然想把父亲接到身边,安享晚年。可父亲的固执却超乎我的想象,他说,我哪儿也不去。我就在这里,静静地陪你娘。我知道怎么劝都是徒劳。临走时,我找到村支书,托他好好照顾我父亲又开始了忙碌的工作。一次,村里的二狗来城里看我,无意中说我家腊梅今年咋不开花呢?

没过多久,我接到村支书电话,说我父亲病倒了。突然想起小时候,父亲一遍又一遍教我画腊梅的情形。用长锋羊毫蘸半浓墨,先画粗枝,再出旁枝,后用藤黄、赭石,浓淡点梅,很快生动形象的腊梅就跃然纸上。

我匆匆赶回去。回到家,我什么也没有说。父亲说,孩子,快看,家里的腊梅又开花了!

放眼过去,一朵朵腊梅花,在风雪的包裹下,散发出阵阵幽香,沁人心脾。

我在手心里,轻轻画了一朵腊梅花。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质朴无华而深沉感人,平实自然而富于张力,在深情的叙述中,蕴含着女儿对父亲的敬爱,让读者感受到人性人情之美。
B.小说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父亲的形象,突出了他情深义重、慈爱坚强、廉洁奉公的特点。
C.修墓风波后,父亲送来的残梅图“没有任何色彩,只有墨的浓淡”,这是父亲以梅明志,同时又暗示着父亲对女儿保持清廉的期许。
D.小说结尾“我在手心里,轻轻画了一朵腊梅花”,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也表现了“我”要把父亲传给我的美好品格坚守到底的决心。
【小题2】小说中划线处都写到了“腊梅花开”,意图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我”,有人认为是“父亲”,你认为是哪一位?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狗铃

张港

公元1977年那个冬天,让我心乱至今。那个冬天,知青竟然可以考大学了,更为竟然的是,考上者有我。然而,我苦死了。

苦在哈里这儿。哈里是一只人见人踢的瘦野狗,吃狗肉的都看不上它。它蔫蔫无声地睡在我的草房烟囱根下。那时我是“挑水员”,负责全队的热水,它是看上了烟囱根的热.我就许它进屋了。

每个早晨,太阳用影子将瘦瘦的我与瘦瘦的哈里拉得很长很长,一晃一晃。挑满了水,湿漉漉的我,倒板铺上喘气,哈里就用软软的舌头舐我的手。手心热热的,我有了被抚摸的感觉。抚摸,只有妈妈。于是,我就与它在一起了。

狗最应该有的叫声,可哈里从来没有,于是人人叫它蔫狗,而我偏叫它哈里,这其中潜藏着欧洲文学。

我的粮食从没够吃过,这回,我饿它也饿。我决心让跟我受罪的哈里好好吃他娘的一顿。那天,我狠狠地买了瓶油多的红烧猪肉罐头,狠狠地一大勺子送它嘴边。它嘴没张。

我先吃一口,它还不张口.我将油及肉倒进一盆开水,搅开了,它才与我你一口我一口地喝上了。从此,我与哈里分不开了。

我要上学了,除了胳膊除了腿,我什么也带不走。哈里怎么办?

我首先想到老蹦子。老蹦子长我几岁,是那种掉人堆就找不到的那种,他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但是也有,那就是从不说话,若说也是一个字,故称“一字一蹦*,演化为老蹦子。例如,学习《愚公移山》每人必须谈体会,轮到老蹦子,他说:“学。好。”红头涨脸往外憋第三字时,队长说:“这个老蹦子,发的一个言,啊——啊——发得,很好.比上回字数多出了一个倍.还要努上一个力,继上一个续。”

老蹦子一个人单着,正好哈里给他做个伴儿。再说,他不常挨饿,哈里跟他比跟我强。哈里从来没被拴过,这回可不行了。我割了条生马皮,打上眼儿,制成脖圈,一根绳子拴了哈里.看哈里又戴圈子又上绳,我好心酸。想起城里的哈巴狗脖上有个小铜铃,一跑哗啷唧响。我到龙镇买个小铜铃,算给哈里留下个纪念品。

我拖哈里到老蹦子那儿。可这老蹦子脑袋摇得仨一联儿五一串儿。我说:“你他妈的也太狠,不想让我读大学是不?好,我他妈的不念了!”

看我要走,老蹦子手拦了一下,蹦出个“中”。

我就细细反复讲解哈里的脾气及遛法、喂法。他瞪着我:“中了。”

我不得不上汽车了,我将狗绳拍老蹦子手心,又一次讲解哈里的脾气及遛法、喂法。老蹦子脸紫脸红,说:“答应了!”竞是仨字———明显是让我气出来的。

想好的事,偏偏跟你反着。汽车开到老头山,回望活了九年苦了九年的雪山白树,又舍不得了。

雪野茫茫,一个黑点儿追着车跑。我的妈呀!我看出来了一—哈里。黑点儿越来越小,不见了,没有了,消失了,融化于一座白山。

大学一年,我收到农村来信,是老蹦子来的,一看就是央人写的,乱七八糟,但我懂了:哈里跑了,在老头山找到了,让冬狼掏干净了……

事情过去40年,年年想回农场,年年不敢.这回我下定决心,鼓起勇气去了。

全都认不得了.“写报纸那知青回来了”,乡亲们到招待所看我。个别的有当年的模样,多数怎么也对不上号――这是费脑筋的事。

来了个小伙子。我走时他肯定没有出生,这不用费脑筋。小伙子就是那种没有任何特点的小伙子,他怯怯的,脸涨涨的,对我鞠一个大躬,说:“那个……那个啥……你.…你……就是张老师?”

“是啊!你是——?”

“那个...那个啥………我是徐志正的儿子,徐志正是我爹,我父亲。”

“徐志正?徐志正?谁?”

小伙子看我,直了直,退了退,鼓鼓胸,说:“就…就是老老老——老蹦子!”“啊——老蹦子!老蹦子有儿子?他好吗?”

小伙子摇摇头:“没了。五年了。”

我心好堵,好想哭。

小伙子缓缓地掏出个小布包,一层一层打开:“张老师,我爹.给你的……最后交代的。可是.…可是……我打听不到你呀!”

小红布上,一个小小的铜铃。

青年人端铃近我,那铃儿,内里仁心哗啷一响。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较大的篇幅,回忆“我”与哈里相遇、相处的过程,展现二者情感发展的脉络,交待了“我”即将上大学却“苦死了”的原因。
B.小说写分别时哈里追着汽车跑,在“我”的视线中逐渐消失,直至融化于一座白山。情节感人,凸显了哈里与“我”之间的深厚感情。
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小说更加真切感人;语言具有浓郁的口语色彩和个性色彩,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D.两处“狠狠地”,突出了“我”让哈里美餐一顿的决心和诚意;两处“讲解哈里的脾气及遛法、喂法”,主要表现了“我”的细心和耐心。
【小题2】老蹦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写40年后,“我”回到农场,老蹦子的儿子把狗铃郑重交还给“我”,这样处理有何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孔子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者,删述“六经”,创立了以仁礼学说为核心的儒家学派,将仁义礼智作为立德树人的基本要素,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走向天下大同作为立国的必由之路。儒学在汉代定于一尊,这绝非汉武帝与董仲舒的私相授受,而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六经”被尊为“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底色。

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六经”扩展为“十三经”,它们彼此支持,相互烘托,成为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学科——“经学”。经学是中华民族价值观体系的载体.是人生理念、国家制度、社会发展模式的理论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无可比肩。皮锡瑞说:“自天子以至于士庶,莫不读孔子之书,奉孔子之教。天子得之以治天下,士庶得之以治一身。有舍此而无以自立者。此孔子所以贤于尧舜.为生民所未有,其功皆在删定六经。”梁启超说,宋元之后,《四书》成为全社会最基础的读物,故而成为大众“一般常识之基础,且为国民心理之总关键”。经过漫长的探索,确定以经、史、子、集为中国文献分类的总纲,而以经部文献为万籍之冠,学者奉若圭臬,“视为天经地义,未敢推翻另创”。

近代以来,中国引进西方大学学科体系,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不过,西方人文社会学科的体系,是基于当地历史文化的产物,而人类文明是多元的,人文科学领域最具区域特色。引进西方学科体系,理应经过必要的消化,充分兼顾本国固有的学术特点。可惜前人削中国文化之足,适西方文化之履,用西方学科体系来“规范”中国既有的文化体系,仓促而粗暴地将最重要的经学逐出了大学。

值得注意的是,充分肯定孔子与经学的知识精英依然大量存在。梁启超《国民必读基本书目》的第一本即是《论语》。当年在清华,王国维亲自为学生讲授的课程是《尚书》《仪礼》《说文》。马一浮更声言,全部中国文化都可以统摄于“六艺”之中:“国学者,六艺之学也。”2001年,发表关于“新经学”的演讲,旗帜鲜明地指出,“经书对推进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积极性的重大作用”。

近几年来,国家领导人在很多讲话中表彰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等,大多出自儒家经典,彰显了儒家经典的当代价值。

在举国倡导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今天,经学的历史贡献与时代价值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而在当代的大学学科目录中,经学学科依然缺位,这不公平,亦不正常。反思百年以来盲目追随西方文科体系的迷悟,在大学中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学学科,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发展,该是提上议事日程的时候了。

(摘编自彭林《重建中国特色的经学学科》,《光明日报》2018年12月日第11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创立了以仁礼学说为核心的儒家学派,将立德树人和治理天下紧密联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汉代从先秦诸多文化中脱颖而出的儒学,获得最高权威,既是君臣私相授受,又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C.“经学” 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底色,承载着中华民族价值观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与核心。
D.“经书对推进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积极性的重大作用。”饶宗颐的这个观点表明他对儒学的高度评价。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依次从中国经学的渊源、沿革、危机和当代价值等角度论证了重建中国特色的经学学科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B.文章第二段借助皮锡瑞和梁启超的论说,进一步分析学者奉经部文献为万籍之冠若圭臬的原因。
C.文章第三段既肯定了引进西方大学学科体系具有积极意义,又提出削中国文化之足,适西方文化之履的观念。
D.文章第四段列举梁启超、王国维、马一浮、饶宗颐等事例,充分论证孔子与经学的知识精英依然很多的现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文明是多元的,引进西方学科体系时,应经过必要的消化,充分兼顾本国固有的学术特点,忌削足适履。
B.从盲目的迷悟到自主的觉悟,在举国倡导民族和文化自信的今天,重建我国特色的经学学科刻不容缓。
C.为政以德、仁者爱人、以民为本等儒家思想多次在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得到表彰,彰显了儒家经典的当代价值。
D.很多国家领导人认识到经学的历史贡献与时代价值,但经学依然缺位于当代大学学科目录,值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