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中国广袤乡村的传统景观正在急速变化,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村庄或被遗弃,或成为不断扩张的城市边缘的新郊区。传说中的桃花源,祖先们所希冀的仙境,被城市化的诱惑所取代。敬畏自然、遵循简朴以及庆贺传统,这些构成乡村日常生活所不可或缺的部分正在消失。
过去,中国乡村秉持了传统的美学标准。早年乡间不乏富裕的家庭,他们保持着务农和学习并重的传统。
这些家庭往往会为后代和有亲缘关系的孩子,甚至是乡邻里的孩子设立私塾,儒家思想的熏陶让他们有耕读传家的理念。当农村家庭不再担心生存问题,家庭成员便被鼓励去追求学识和美学上的提升。而后,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也会让乡间邻里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不同于那种离群索居的文人在艺术上所持有和彰显的精神追求,受过教育的农村精英,他们的美学价值更多体现在建筑装饰、内部装修和日常使用的手工制品上。从房屋的外部装饰和内部装修中,人们能很容易发现一些象征性的标志,它们表达着对平和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渴望。
传统美学观之所以被贬低,与传统生活方式的急遽变化有关。这也体现在鉴赏和重新设计传统家用物件,使其具备新功能的能力上。今天,历史悠久的中式美学正在一些城市精英中得到复兴,但乡间的传统匠人却在渐渐消失。现代化虽然带来了技术进步,却也导致了传统生活方式的衰败。当我们走过经济繁荣却缺乏美学吸引力的城市时,这种追求所导致的后果非常明显。在这些地方,历史建筑让位于并无特色的现代高层建筑,只剩下千篇一律的城市景观复制,审美观也显得单调乏味——“新就是美,大就是好”。
过去数百年时间建立起来的传统美学以摧枯拉朽之势被破坏,这也影响到千万户农家的居家摆设。传统的风味不复存在,现代化边缘的痕迹比比皆是,除了便利的塑料金属制品,城市里流行文化的符号也装点了农村居家环境。在大多数古村镇里,甚少有任何关于改进传统内部装饰和家具的新想法,并不是没有办法改进,而是大众化的审美趣味常常把在老房子里居住视为落后。如今,大多数古屋里居住着孤单的老者,古宅内处处流露出他们简单的物质生活,也显示着社会转型的面貌。
如今,在许多中国乡村地区,古旧艺术品、老家具和工艺品仍然装点着一些旧民居,但与另一些实用主义的内饰形成了强烈对比。典型乡村家庭内部的装修变得大同小异:客厅里挂的是全家福或者明星海报,旁边是孩子在学校获得的获奖证书,家具是一张八仙桌、几把椅子、一只电视柜和一台电视机。这种布局非常实用,却与我们先人引以为傲的审美相去甚远。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城市化诱惑,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村庄有的被遗弃,有的被不断侵蚀而变成城市边缘的新郊区。
B.“桃花源”式、“仙境”式的乡村景观被取代,乡村日常生活所不可或缺的敬畏自然、遵循简朴以及庆贺传统等部分正在消失。
C.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以及生存问题的影响,早年间富裕家庭保持着耕读传家的理念,这些家庭会为后代或其他孩子设立私塾。
D.传统中国乡村家庭中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也会让乡间邻里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其美学价值与离群索居的文人精神追求不同。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秉持着传统美学标准的古老乡村的建筑装饰、内部装修和日常使用的手工制品等,更多地体现出那个时代乡间精英们独特的美学价值。
B.传统美学观被贬低的原因与传统生活方式的急遽变化有关,同时也体现在鉴赏和重新设计传统家用物件,使其具备新功能的能力上。
C.当我们走过经济繁荣却缺乏美学吸引力的城市时,这种追求所导致的后果非常明显。在这些地方,历史建筑让位于并无特色的现代高层建筑,只剩下千篇一律的城市景观复制,审美观也显得单调乏味。
D.在中国现在许多乡村地区,一些旧民居中的古旧艺术品、老家具和工艺品与另一些实用主义的内饰形成了强烈对比,展现了新时代特色。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广袤乡村的传统景观正在急速变化,这是传统生活方式的衰败,大众审美趣味的扭曲及城市里流行文化符号的入侵等原因导致的。
B.尽管乡间的传统匠人在渐渐地消失,但历史悠久的中式美学正在一些城市精英的建筑中得以复兴,因此传统的美学观不会消失。
C.大众化的审美趣味常常把在老房子里居住视为落后,于是大多数古村镇中传统内部装饰和家具的新想法等传统符号不能得到改进以适应时代。
D.布局实用的乡村内部装修大同小异:客厅里的全家福或者明星海报、八仙桌椅、孩子的获奖证书和电视机,其中的传统风味越来越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0 10:57: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戏曲是综合型的表演艺术,通过歌唱、念白、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手段来表现人生内容,它把单纯的时间性艺术如诗歌、音乐,与单纯的空间性艺术如绘画、雕塑,以及初级综合性艺术如歌舞、表演等,通过演员的演出而有机统一在一起,形成自己复杂的艺术综合体。这些原本独立的艺术手段在进入戏曲的综合体之后,都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根据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统一于舞台,而不再是其本身。

戏曲对于音乐和诗的倚重是突出的,它把诗的节奏和音乐的旋律化为自身的韵律,使之成为统领戏剧的魂灵,同时通过舞蹈化的舞台动作来呈现它。其中的曲词由诗歌的直抒胸臆改为代言体,抒发内心情感的主体由作者改换成剧中人,于是曲词抒怀就受到剧中人物的身份、修养、心理和环境的限定,不能由作者随心所欲。音乐则随着人物心情和命运的变化而发生旋律改换,不再遵从自在韵律。舞蹈的作用被放大,人物动作都被纳入了非生活化的舞蹈动作,因与生活动作产生距离而体现出美感。至于戏曲的化妆美、服饰美、道具美,也无不统一于它的舞台整一性要求而不再是单独的存在。由戏曲舞台手段的综合性所决定,它的舞台方式十分放松自由,可以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随意驱遣歌唱、舞蹈、念诵、表演等手段辅助行动,而不受现实生活情景的限制。

 戏曲既然通过综合化的舞台手段来表现生活,它就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它的表现生活就不是写实性而是写意性的。马鞭一摇就是在路上走马,船桨一晃则是在江里行船,快步跑圆场则是人在急速行路——戏曲表演与生活动作就拉开了距离。使用脸谱也是戏曲的特征,它进一步把现实推向幕后,渲染象征的氛围,使戏剧指向写意。人们见到关羽的枣红重脸,就感觉到他的忠肝义胆;见到曹操的碎纹白脸,就感知了他的奸诈多疑。

  戏曲依靠叙述性手段与带有强烈装饰性的表演动作,得以对对象进行随心所欲的变形处理,因而获得了舞台手法的写意自由。这种美学原则在通过艺术手段表现对象时,就会追求“不似之似”、“言外之旨”、“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提倡内在精神的传达而非外貌的逼真。中国人的艺术观念偏重于对艺术形式及其所体现境界的理解,状摹对象追求神似,而不去注意艺术与对象之间的距离。

戏曲手段既然是写意化的,不以状摩外物而以表现和抒发人物内心情感为主要特征,它就成为包蕴着浓郁抒情性的艺术样式。戏曲重在随时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它的表演强调用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把人物行动的内心依据或外界刺激人物内心所激起的反应直接揭示出来,不仅写人物做什么、如何做,而且写人物想什么、如何想,这奠定了戏曲抒情性的基调。尽管戏剧展现人生的本质属性要求它成为叙事艺术,戏曲舞台也确实具备相应的叙事功能,但既叙事又抒情,叙事中有抒情,以抒情来叙事,构成了戏曲表现方法的辩证统一。

   (选自《文艺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曲是一种综合型的表演艺术,它综合了单纯的时间性艺术、单纯的空间性艺术和初级综合性艺术等多种艺术。
B.诗和音乐是戏曲最重要的手段,诗的节奏和音乐的旋律是统领戏剧的灵魂,但是这些节奏和旋律是无法自己呈现的。
C.戏曲是一种“表现性”艺术,它的这种“表现性”体现在其写意性上,如用演员快步跑圆场来表示剧中人物在极速行路。
D.戏曲艺术在舞台表现中,具备相应的叙事功能,但只有叙事手段肯定是不行的,还必须要用抒情手段来加以配合。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各种艺术手段原本是有其独立性的,但进入戏曲之后,它们必须要服务于舞台表现的目的和要求、节奏和韵律,其独立性已经消失。
B.舞台中的人物动作虽然源于生活,但它毕竟与生活中的人物动作不同,具有舞蹈化、非生活化的特征,因此,与生活实际有距离。
C.戏曲获得舞台手法的写意自由,可以对对象进行随心所欲的变形处理,即表演时可以随自己的心思而定,有任意发挥的自由。
D.戏曲作为一种包蕴着浓郁抒情性的艺术样式,以表现和抒发人物内心情感为主要特征,不仅要与人物做什么、如何做,还要写人物想什么、如何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曲是一种表现人生内容的复杂的艺术综合体,依靠歌唱、念白、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表达手段。
B.戏曲中的曲词是一种代言体,由剧中的人抒发内心的情感;而直抒胸臆的诗歌,抒发内心情感的主体是作者。
C.船桨一晃则是在江里行船等戏曲表演,虽然不是生活动作,但观众却能够理解,这符合写意化的美学原则。
D.中国人因为不在意艺术与对象之间的距离,所以偏重于对艺术形式及其所体现境界的理解,揣摩对象追求神似。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纸马爷
邵火焰
纸马爷从十二岁开始学扎纸马,这一扎就是六十多年。
纸马爷一生扎得最好的纸马,是他去世前半年扎的一座“都市花园”,看过的人都说,那简直就是黄州城都市花园小区的浓缩版,黄州城都市花园小区所有的设施,纸马爷的“都市花园”里都有,而且活灵活现。
人们只看到了“都市花园”扎功的精湛,并不知道纸马爷为扎这座“都市花园”所付出的艰辛。纸马爷是在去了一趟黄州城都市花园小区后,才产生了要扎一座一模一样的“都市花园”的想法的。黄州城都市花园小区是黄州城最高档次的小区,小区里的别墅群,游乐场,假山凉亭,休闲广场,音乐喷泉……无不让纸马爷心动。纸马爷有自知之明,这一生是不可能住在这仙境般的地方的。纸马爷想,如果死后真有阴间存在,扎一套纸马岂不就梦想成真了。心动的纸马爷于是开始了“都市花园”的“兴建”工作。
那段时间,村里人看到纸马爷隔不了几天就要去趟黄州城。纸马爷是去熟悉小区的方位,建筑结构,颜色布局等情况的,这样扎起来才得心应手。有人就笑他说:“纸马爷,你怎么老往城里跑,是不是城里有个老相好等你去约会啊?”
这话还真触动了纸马爷的心思,唤起了他甜蜜的回忆。纸马爷还真有那么一个老相好,不过那不是在城里,是在邻近的一个村子里。纸马爷年轻时,和邻村的兰妹子好上了,他们瞒着大人偷偷地约会,纸马爷和兰妹子经常手牵着手在那片小竹林里相拥而坐,憧憬着未来美好的日子。可是后来纸马爷托媒人去兰妹子家提亲时,没想到兰妹子的父母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拒绝的理由很明确:他一个扎纸马的将来能有什么出息。兰妹子后来嫁给了一个煤矿工人,几年以后兰妹子的丈夫在一次矿难中遇难,兰妹子没再嫁人,一个人把儿子拉扯成人了。纸马爷也没有再找人成家,就一个人孤独地生活。纸马爷经常暗中接济兰妹子。纸马爷扎“都市花园”时脑海里就不时会浮现出兰妹子的身影。
纸马爷的“都市花园”历时五个月才竣工的。竣工那天,纸马爷偷偷去看了一趟兰妹子,回来后一个人在家自斟自饮,喝着喝着就喝多了,纸马爷喃喃地叫着兰妹子……
随着上门欣赏“都市花园”的人的增多,“都市花园”的名气越来越大了,一传十十传百,很快黄州城以及周围的十里八乡的人们都知道纸马爷的这件精美绝伦的作品。于是就有看上了这件作品的人找上门来。
最先上门的是乡长,乡长的父亲去世了。乡长的父亲去世前到纸马爷家看过“都市花园”,去世前留下的遗言是,要儿子无论如何烧一座这样的“都市花园”给他,不然死不瞑目。乡长派人来好说歹说,纸马爷就是不答应,后来乡长亲自带着村长上门,纸马爷的回答同样斩钉截铁:不卖。乡长问,你平时一件纸马卖多少钱?纸马爷说,五十到一百不等。乡长咬咬牙说,“都市花园”我给你一万,你卖不卖?纸马爷的回答还是两个字:不卖。
“都市花园”连乡长都没买去,这更增添了“都市花园”的身价。几天以后,村里开来了一辆宝马轿车,据说是一个建筑老板来了,他的母亲去世了,他来买纸马爷的“都市花园”,老板看了一眼都市花园”后,拿出一包钱扔在桌上说,这是10万,购买你的“都市花园”。围观的村民们吃惊地瞪圆了眼睛,他们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他们满以为纸马爷会兴奋地点头,可是纸马爷说,甭说10万,就是100万我也不卖。
村里人都在摇头,说,这纸马爷老糊涂了,10万啊10万,在村里完全可以盖一座二层小洋搂……
有人就问纸马爷,别人出这么高的价你不卖,你是不是想留给自己住啊?
纸马爷不置可否地笑了笑。村里人背后都说他是一个老不开窍的傻瓜。
纸马爷也不计较别人怎么嚼他,每天依旧扎他的纸马,除了“都市花园”不卖外,他的其他的纸马销路很好。
人们都在拭目以待,想看看他的“都市花园”最终的结果。
这天,有个小伙子上门来了,说他奶奶去世了,要买一套纸马,小伙子看上了一套冰箱彩电轿车齐全的纸马,可是纸马爷不卖,纸马爷作出的决定令小伙子目瞪口呆:你把这座“都市花园”拿去吧。小伙子好半天才反应过来,说,可我出不起那么高的价啊。纸马爷说,我一分钱也不要……
这下轰动了村里,人们怎么也解不透这其中的缘故。然而,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送出“都市花园”的第二天,纸马爷也离开了这个世界。
纸马爷竟然是无疾而终,死时面带微笑。
纸马爷死前心里亮堂着呢:那小伙子的奶奶就是兰妹子,纸马爷在“都市花园”里的一座别墅里卧室的床上扎了两个小人,那就是他和他的兰妹子。
【小题1】第五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2】请简要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小题3】纸马爷在“都市花园”里一座别墅的卧室的床上扎了两个小人,那就是他和他的兰妹子。如何理解他的这一行为?
【小题4】“都市花园”纸马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5】从对 “都市花园”的处理方式看,纸马爷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说说纸马爷的形象给你的启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早的“钱”是兽皮,是贝壳,甚至是笨重的铁块,到现在,世界各国一无例外都使用一种特殊印刷的薄纸——纸币。“钱”,说到底,仅仅是一种信用符号,随时可以兑换为等值实物。因为它便于保存、分割、携带,故而全世界地不分南北,人不分古今,逐渐都接受了它。而它的信用,则主要由国家法律支持。

就在上一个千年之交的北宋,中国社会的经济交易中已经大量使用纸张印刷的货币——“交子”。交子作为经济生活中重要的流通和支付手段,最初是由四川商人联合发行的,基本上只在四川境内流通,因为可以随时兑付,迅速得到社会承认。后来,虽然这些“钱商”破产了,但是“钱”的便利却没有破产,官府立即设立专门机构,发行“官交子”,流通范围扩及各地,虽然名义上仍可兑付,实际上却基本不能兑付,其信用仅由官府强制保证。南宋年间,虽然铜钱和白银同样流通,但是纸币已是主要货币。

元代在全国范围实行纸钞流通制度,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忽必烈在位时发行的“中统元宝钞”,虽然开始的时候一度可以兑换,但是很快就停止,并且进而禁止铜和金银货币的流通。明代发行“大明宝钞”,则从不兑现,并且还禁止铜和金银的流通,后来只是因为纸币信用太差,禁止铜金银实际上行不通,朝廷才被迫解除禁令。不可兑换的纸币,其信用受发行量的影响很大。正是由于宝钞滥发,急剧贬值,自宋朝开始的这种前现代形式的纸币流通,在明代就逐渐退出经济活动。

曾经在忽必烈宫廷供职的马可·波罗这样向西方介绍中国的“奇事”:“大汗国商人所至之处,用纸币以给赏用、以购商物……竟与纯金无别。”一个“竟”字,让我们知道中国的纸币对于当时外国的上智人士仍然是未曾想象过的事情。纸币,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今天已经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钱”的世界如何运转,虽然现在是电子货币登场,纸币的社会角色仍然不容忽视。

“钱”变为“纸”,表面上轻了,实际上重了。最近一千年人类的经济活动,就是围绕着那张又轻又薄的“纸”展开的。

人们对“钱”的追求,开通了全球交往。以西方历史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代表,西班牙发现美洲和葡萄牙人抵达印度,后来则有“海上马车夫——荷兰”,以及把“米”字旗插到世界各地的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都是追逐着“钱”而走遍世界。

在当时的世界贸易中,欧洲国家是货品的净输入国。中国和中东国家都很少从欧洲进口商品,这样,欧洲国家就需要支付金、银等“硬通货”。中东国家要求黄金,这促使欧洲人从非洲等地掠夺和开采黄金,用于中东贸易;中国要求白银,这促使欧洲人到美洲等地掠夺和开采银子,与此相应的是始于18世纪的欧洲人地理发现的“白银时代”。历史上中国长期实行的是银本位,所以货币都可以折合成“银两”,一直到民国初年。 

(摘编自王则柯《钱》)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早的钱是兽皮、贝壳、铁块等实物,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随时可以兑换等值实物的信用符号——纸币。
B.纸币是用薄纸特殊印刷而成的,便于保存、分割、携带,其信用又由国家法律支持,故世界范围内得以流通。
C.纸币是我国的伟大发明,纸张印刷的货币在我国南宋年间以及元代的社会经济交易中都是流通的主要货币。
D.“中统元宝钞”可以与纯金一样用以“赏用、购物”,这让当时供职元官廷的马可·波罗难以想象,认为是“奇事”。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北宋时期西川境内的商人最早发明并联合发行纸张印刷的货币“交子”,用作经济生活中重要的流通和支付手段,随时可以兑换。
B.相对于西川“钱商”的私“交子”,官府设立专门机构发行的则是“官交子”,其信用仅由官府强制保证,流通范围逐渐扩大。
C.南宋年间,与主要货币——纸币同时流通的还有铜钱和白银;到了元代,全国范围实行纸钞流通制度,进而禁止铜和金银流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纸币仅仅是一种信用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兑付逐渐受到限制,虽然电子货币已经登场,但纸币的社会角色仍然不容忽视。
B.纸很轻,但是作为“钱”的纸币实际上很重,它推动了人类最近一千年的经济活动,也成为了某些国家的探险者走遍世界的动力。
C.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世界贸易中,“硬通货”的种类取决于商品输出国的需求,进口商品的欧洲国家只能按照对方的需求支付。
D.货币自出现以来类型就不是单一的。只不过在不同历史时期,流通的类型不完全相同,民国以前我国对外贸易主要是用“硬通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失败的英雄

荆轲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行刺当时秦国的最高统治者秦王嬴政。这件事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人们却一直把荆轲看作一个英雄。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里描写了五个刺客:曹沫、专诸、聂政、豫让和荆轲。比较一下这五个人的业绩,荆轲是刺杀最没有成效的一个:刺秦完全以失败告终,不但一无所获,而且损失惨重,除了自己被杀外,还搭上秦武阳、樊於期的性命,失去了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使燕国遭到秦国的报复。但是,荆轲却成为这五个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

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司马迁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描写他一个人的篇幅超过了描写其他四个人的总和,并且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司马迁又为什么要对荆轲如此偏重呢?因为荆轲比其他四个刺客高出一筹,而那又是因为秦王比其他刺客要谋刺的对手高出一筹。荆轲的分量之所以超过其他四个刺客的总和,是因为秦王的分量超过其他被谋刺的四个人的总和。况且,这个秦王后来横扫六国,统一天下,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王。

两千多年来,人们为荆轲失败扼腕叹息,纷纷分析失败原因。有人认为是荆轲进咸阳宫失去了帮手;有人认为荆轲剑术不精,武功欠佳,没有追杀到秦王;还有人认为荆轲有贪生心理,没有在“图穷而匕首见”的第一瞬间向秦王下手,他想抓活的,给自己生还的希望。说荆轲有贪生心理我不敢认同,说他想生擒秦王倒可能是事实。人们对“荆轲刺秦王”一直有一个误会,以为荆轲来到咸阳宫的目的就是杀死秦王。其实燕太子丹派荆轲到秦国,第一目的是想效仿曹沫挟持齐桓公的事件,荆轲最好也能挟持住秦王,逼他归还侵略的土地;若不行,再刺杀秦王。但最终两个目的都没达到。

世人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他刺秦成功。然而,假如荆轲真刺死了秦王——那时候嬴政还只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君而已,还没有变成后来的秦始皇——那么,荆轲的名声也就与《史记·刺客列传》里其他的刺客一样了,而不会脱颖而出。所以,荆轲的英名,正在于他的“失败”。

荆轲的英名虽与成败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荆轲敢于越过易水,渡过黄河,来到强大的秦国,进入它的心脏地带咸阳宫去单挑秦王;他遇到的对手比其他所有刺客遇到的对手都要强大,但他敢于向最强者挑战;他去赴死,高歌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当那个号称十二岁就杀过人的秦武阳,一进咸阳宫就被那种威严的气势吓得大惊失色时,他能谈笑自如;当他面对高高在上被文武百官簇拥着的秦王时,他在孤独中完成了他应该做的所有动作。

荆轲在咸阳宫只战斗了几分钟,然而这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人几千年。

【小题1】下列不属于荆轲是“这五个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司马迁对荆轲有偏爱,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最详细,篇幅超过了描写其他四个刺客的总和,使人们能对这位刺客有更多了解。
B.司马迁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描写得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对手的地位、分量抬高了刺客的地位与分量,荆轲刺杀的对象后来成为封建王朝里统一中国的第一位帝王,也提升了荆轲的名气。
D.荆轲与其他刺客不同,他不是为了刺杀而刺杀,而是为了表现自己敢于向最强者挑战的精神。
【小题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荆轲是个流传千古、名气很大的刺客,作者开篇却从他的刺杀业绩写起,指出荆轲是刺杀最没成效的一个,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B.作者认为,荆轲未在“图穷而匕首见”的第一瞬间行刺,是想劫持秦王逼其归还侵略土地,这是有可能的,而说荆轲有贪生心理是一种误解。
C.世人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荆轲刺秦成功,作者认为这种愿望可以理解,从文中看,作者也怀着同样的愿望。
D.文中写号称十二岁就杀过人的秦武阳在咸阳宫大惊失色的表现,是为反衬荆轲的镇定勇敢,从而佐证文中的观点——荆轲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小题3】如何理解“这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人几千年”一句的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