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产业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行业,其主要目的是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将发生重大变化,信息、教育、娱乐、旅游等文化消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文化产品不仅具有商品属性,还具有精神属性,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使其产业化成为可能,而产业化有助于先进文化的传插。已走上产业化道路的大众传播业和出版业,不仅把社会公共舆论信息的传播柞为己任,还对社会政治舆论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
一旦文化被。过度产业化。就会使其超越界限,影响其社会效益的发挥,从而丧失其精神实质;文化过度产业化会造成传统文化的瓦解和消失。我国丰厚的文化资源是经历了数千年文化积淀所形成的。这些文化资源价值的体现主要从所蕴涵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与社会文化价值表现出来,而不是通过其经济层面。传统文化的过度产业化,必然会使其丧失内在价值,成为追逐经济利益的工具文化过度产业化会使文化庸俗化。不管是以市场化为由还是以满足消费者的娱乐需要为由,文化的发展都不能为了经济效益而牺牲社会效益和文化的先进性。文化市场的急功近利、炒作大于创作等现象,使文化成为金钱的附庸和庸俗的叫卖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尴尬。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还较低,存在的问题较多。泛化现象比较严重。文化产业化过程中的。泛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二方面是泛文化化。当前,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缺乏文化底蕴的。造节和新商业模式等现象。这些行为具有明显的短期效应,不但没有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还严重破坏了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是泛产业化。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领域出J見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是文化产业的发展过分强调其产业性。二是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存在不少存在忽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现象。
文化事业是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和公共性;而文化产业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多样化需求而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很强的经营性和市场性。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可以相互促进。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二者并重,建立起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与转化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二者的相互促进作用,推动文化繁荣。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所以文化产业须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
B.文化产品具有的商品属性使其产业化发展成为必然,有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
C.过分强调产业性和忽视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是文化领域两极分化的表现。
D.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偏重公益性和公共性,后者侧重经营性和市场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结构特点为总、分、总,通篇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证。
B.文章以文化产业化的意义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文化过度产业化的危害和文化产业的"泛化"问题。
C.在论证文化产业化过程中的"泛化"问题时,文章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两种方法。
D.文章最后二段先阐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特点,接着论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走上产业化道路的大众传播业和出版业,不仅担负起了传播社会公共舆论信息的责任,还起到了传播社会政治舆论的重要作用。
B.文化过度产业化的弊端一方面使文化超越界限,影响其发挥社会效益的作用,丧失其精神实质,另一方面会造成传统文化的瓦解和消失。
C.文化发展的尴尬境地是产业化演变为庸俗化,文化发展不能急功近利,要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重视文化的社会效益和先进性。
D.虽然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起步较晚、市场化程度较低等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0 04:47: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谈谈国学的时代性

吴乾圣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载:“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清代著名学者孔治让在《周礼正义》中解释为:“国学者,在围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现在我们说的“国学”是在近代回应“西学”的挑战而提出来的,包括中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经、史、子、集等内容上。当代世界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明多样化的时代,中国作为一个具有灿烂文明的古国,那么把传统文化的底蕴发挥出来至关重要。传统文化集中体现在国学上,所以说国学是国魂之学。那么挖掘国学的当代价值,对于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提高国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博士指出:国学,不仅成为现代中国人提高道德品质的教程,更是中国各民族凝聚在一起的精神支柱,是中华儿女一统华夏的文化源头。

在关于和谐问题上,国学中也有很深的底蕴。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提出“和为贵”、“知和而和”的思想。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同样倡导“知足”与“不争之德”,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提出“相兼爱”、“非攻”等主张。这表明,国学中包含有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经过时代的创新改造,定为当今时代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智慧的和依据。台湾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认为:“西方人好分,是近他的性之所欲。中国人好合,亦是近他的性之所欲。今天我们中国分成两个,然而我们人大脑子里还是不喜分,喜欢合”。也就是说,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在于其最能调和,使冲突各方兼容并包,共存并处,相互调济。

在人文精神培育上,国学给我们提供更为宽广的源泉。如仁、义、礼、智、信是儒学经典的核心,是儒家伦理的最高准则。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我们汲取后,可以成为以人为本的精神资源。“义”,是儒家提出作为人应遵循的道义,是一种准则,是做人的基础。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维持社会的正义更显其重要性。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市场也带来弊端,一些企业未来各自的利益,坑蒙拐骗、见利忘义等。这些正是道德沦丧的表现,是人生价值观的模糊所致。“礼”,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准则,其作用是规范人际之间关系。通过礼可以更是构建在人格平等上的人际行为关系。“智”,就是智慧,就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就是知识和技能的统一。“信”,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社会道德的基础,诚信合一,立身兴业,缺不了信。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文化文明不但不冲突,反而更有利于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今天,我们不能把这些全部舍弃,要将“仁、义、礼、智、信”传统文化内容注入新的时代内容,与时俱进,成为当前我们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

在国家治理上,国学也有我们汲取的资源。儒家强调礼与法是统一的。儒家强调的礼作为伦理道德规范,多靠社会舆论、道德自律、传统风俗习惯等力量来维护,其制裁体制虽有独特的优点,但面对恶的人性,其力量与强度都显不足。而法由于依靠强大的国家机器,足以克服礼之于恶势力的不力和无奈。若礼法相结合,则可以相得益彰。荀子主张治国要礼法并用:“治之经,礼与刑”(《荀子。成相》),也就是说,只有礼法结合,才能使国家“合于文理,归于治”。这对我们当前建立和健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德与法律规范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时代,既允许异域文化的传播,更应当倡导本土传统文化的弘扬。国学的普及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和保护,需要大众的理解和支持,更需要专家学者们的解读与阐释。我们都应该活学活用国学,使国学内容以清新的面貌、得体的方式,成为格言警句,化作成语典故,成为大众文化的主体。所以说,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汲取古代思想家为我们留下的具有普世意义的思想精华,把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对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所谈的“国学”与周代的“国学”含义是不同的,它是在近代回应“西学”挑战而提出来的,主要体现在经、史、子、集等内容上。
B.国学之所以被认为是国魂之学,是因为中国具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C.汤恩佳博士指出:国学,不仅成为现代中国人提高道德品质的教程,更重要的是中国各民族凝聚在一起的精神支柱,是中华儿女一统华夏的文化源头,这说明了国学在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D.儒家提倡“和为贵”,道家提倡“知足”与“不争之德”,墨家提出“兼爱非攻”,他们的这些主张都包含了和谐的思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分别从“在关于和谐问题上,在人文精神培育上,在国家治理上”三个方面加以分析,阐明了国学的时代性。
B.国学思想经过时代的创新改造,一定会为当今时代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智慧和依据。
C.国学在构建社会和谐、人文精神培育、国家治理等方面能为我们提供思想源泉和指导,挖掘国学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D.“仁”可以成为以人为本的精神资源;“义”可以规范做人的准则,“礼”可以用来维系社会秩序,它们与“智”“信”对于人文精神的培育,都很重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精髓,有利于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我们要与时俱进,将“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容。
B.一些企业为了各自的利益,坑蒙拐骗、见利忘义等,这些正是道德沦丧的表现,违背了儒家提出的人应遵循的道义。
C.礼的作用是规范伦理道德,但它不足以克服恶势力,如果我们做到礼法结合,将有助于建立和健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德与法律规范体系。
D.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把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就能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很快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同类题2

骚人遗韵
朱良志
  楚辞的格调是忧郁的,《离骚》者,犹离忧也。楚辞中几乎倾泻着诗人对宇宙人生的热情、焦虑和绝望。王夫之说,《九歌》妙在“婉娩缠绵”,“低回沉郁”。这颇为准确地概括了楚辞悲剧的特点。楚辞的悲,是一种淡淡的忧愁,似淡若浓,似有若无,绵长幽咽,别有一种缠绵悱恻的意韵;但它不是昵昵儿女之语,也不都是慷慨悲凉之声,而是如怨如诉的衷曲。
  楚辞的传统,包含着一种永恒的期待精神,一种杜鹃啼血式的期待。司马迁评论《离骚》说:“屈原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这正是楚辞的精神,虽不能实现,却在心灵深处不停地啼鸣,虽九死其犹未悔地等待。因此而构成了楚辞曲折回环的特有体式,一唱三叹,每一顾三回首,每一语必以三语复之。清人刘熙载说:“屈子之缠绵,枚叔、长卿之巨丽,渊明之高逸,宇宙间赋,归趣总不外此三种。”以“维绵”概括楚辞,颇有见地。中国艺术中有一种独特的眷顾意识,就与楚辞有密切的关系。
  王夫之曾说,诗要给人“一意回旋往复”的感觉,楚辞有之。
  楚辞的感伤含有一种寂寞无可奈何的精神,充满了无可奈何的美。无可奈何是一种性灵的执着,不思量,自难忘;无可奈何是一种性灵的怅悯,放不下,又提不起。人被抛挪到命运无法避免的境地:惜春,而春自离去;悲秋,而秋风正劲;泪眼问花,花儿不语;寄心高飞的征鸟,而乌儿瞬间消失。
  这样的无可奈何让人寂寞。白居易读刘禹锡诗“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时,叹道:“后人将无法再作”。此诗妙处即在寂寞。它将一个旧朝子民对故国的怀念之情,豁然袒露出来。月光撩拔着,潮水激越着,人无法自已。楚辞的这种寂寞无可奈何之境,在美学上具有很高价值。中国艺术中的楚湘情调多与此有关。清人南田提倡寂寞无可奈何之境,就深得楚辞之风。他说:“寂寞无可奈何之境,最宜入想,亟宜着笔。”在寂寞无可奈何之处,他唤到一种生命的香味,听到了绝妙的音乐。
  翁方刚评《九章》说“极尽迷离”,不知述离正是楚骚本色,或谓之有镜花水月的美。迷离恍惚有一种独特的美感。这不是简单的模糊不清,而是意绪的微茫难明,似有还无,若存若失潇湘的情韵在荒远灭没,楚辞的高妙在迷离忧惚。
  楚辞以其独有的感伤气质直刺中国艺术的深奥微妙之处。中国艺术往复回环的回旋之美,打上了楚辞的深深烙印。
  (选自《中国美学十五讲》,有删改)
【小题1】【小题2】请简要概述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3】【小题4】楚辞“独有的感伤气质”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文章作简要概括。
【小题5】【小题6】从全文看,楚辞对中国艺术产生了哪些影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韵”是中国古典文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最初用于音乐。梁建文帝在《劝医论》中,首次把音乐的“韵”引入了诗歌美学,他敏锐地发现了诗歌中超迈悠远、耐人寻味的那种艺术趣味,与音乐的“余响”不绝、让人回味的“韵”在感官上相通。从此,“韵”与诗,就成为密不可分的一对姊妹。

诗人之韵,是诗人个人的音乐修养、风貌,以及这种修养、风貌在诗歌作品中的作用。古人以“琴棋书画”来评价艺术的修养,“乐”是第一要求。他们认为,诗人对音乐的修炼,既可以使诗人形成与众不同的气质面貌,也能使他在创作时自然地表达内心的情感,既是一个人成为诗人的前提,又是诗人进行创作的一种手段。清人袁枚在《再答李少鹤》中视神韵为先天真性情,作品中的神韵,是作家的艺术修养的自然流露,作家的神韵,决定作品的神韵。韵既是作品中的态度风致,也是作家的态度风致在作品中的体现。

诗歌之韵,既体现为外在的音乐形式即声律,又体现为内在的审美特质。诗歌的外在之韵指向明确,内在之韵内涵更丰富。在古典诗论中,韵是作为作品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存在的。宋代李膺把“韵”比作朱弦遗音,大羹遗味,也就是说,作品必须具有超出文本之外的、令人回味的因素,这种因素是作品必要的组成部分,否则作品便是“庸俗鄙”一样的作品。明人胡应麟把“筋骨”、“肌肉”和“神韵”作为作品的三大要素,“筋骨”相当于作品的立意,“肌肉”相当于语言的运用,“神韵”则是精神气质。在他们看来,诗歌光有外在的形式如语言、结构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精神风度和丰富的话语蕴涵,这是诗歌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宋人范温那里,韵也同样是作为古典诗歌的最高审美境界和追求而存在的。他认为韵与一些具体的美的形式和风格相区别,它不是某一种具体的美,如巧丽、雄伟、奇、巧、典、富、深、稳、清、古之类,而是对各种具体美的总的要求,是各种美达到最高峰的产物。如果没有韵,那么空有美的形式的作品是不会令人信服的;如果作品不能在韵上胜出,那么它的美也就随之失去。

对于接受美学来说,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在它产生以后,就已经不属于作者本人,而是属于读者,因而面临着被无限阐释的丰富可能性。这种丰富的可能性,是由作品中独特的话语所决定的,同时也是跟读者本人的阅读经验、接受能力、心境等分不开的。而如果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看,韵又是诗歌的美带给读者的那种绵延悠长的回味。姚鼐在《与王铁夫书》中说王铁夫的诗“咀诵之余,别有余韵”,其实就是说诗歌中的话语含蕴在经过了他的咀诵之后所呈现出来的审美感受,是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出发感受到的诗歌魅力。

“韵”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美学特征。它指向文学生产的整个过程,关乎作家、作品和读者,含义丰富多彩而具有广阔内涵。在多元化的当代诗歌写作中,如果我们能以与时俱进的眼光,赋予古老的“韵”新的时代精神,从中寻找和构建当代汉语诗歌的美学体系,将会对新诗的发展大有裨益。

 (摘编自《文艺报》徐峙《“韵”的三种形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建文帝在艺术上敏锐的嗅觉让他发现了“韵”与诗文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使“韵”成为中国古典文论中一个重要的范畴。
B.诗歌美学中的“韵”有三种形态,包括诗人之韵、诗歌之韵和读者之韵,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C.“诗歌之韵”有内外之分,外在之韵表现为一种音乐形式,内在之韵表现为一种审美特质,这些是诗歌构成的重要因素。
D.“读者之韵”的产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既与作品中独特的话语有关,也与读者本人的阅读经验、接受能力、心境分不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依据文章第二段所引袁枚的观点,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缺乏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很难写出艺术性很高、富有神韵的作品。
B.文章第三段列举了李膺与胡应麟的观点,证明了欲使作品摆脱庸俗、粗鄙的格调,须在作品的内涵、意蕴上下功夫,而不必去追求作品的形式。
C.第五段,作者从接受美学的角度,阐释了读者之韵是诗歌的美带给读者的那种绵延悠长的回味,是读者的一种审美感受。
D.文章论证上采用了总分总结构,首先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议题,接着分析“韵”的三种形态,最后总结并提出希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非常重视音乐修养,因为这种修养可以让诗人形成独特的气质面貌,同时也是诗人进行创作的一种手段。
B.明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依据原文,说的应是读者之韵。
C.李膺、胡应麟和范温对“韵”都有各自的解读,不过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他们都认为“韵是古典诗歌的最高审美境界和追求”。
D.作者认为,“韵”的内涵非常丰富,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美学特征,当代的学人应当在继承的基础上,赋予“韵”新的时代精神。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谎言

盐河北岸,有一小村,依河而居。几十户人家,却散落在一条两里多长的古河套里。远看,乌蒙蒙一片,恰如零零散散的旧船被遗弃到河岸边。走到跟前,透过河堤上茂密的竹柳,才可辨出一家一户错落有致的小院及房屋间的石巷黛瓦。

此村,名曰犯庄。

乍一听,此处是出土匪、罪犯的地方。其实不然。

日伪时期,那里曾上演过一场貌似影视剧里才有的故事。有两个偷偷摸进村里的小鬼子,被村里的男人打死,扔到村外的芦苇荡里。驻扎在盐河口的小鬼子追查下来,把全村的成年男子集中到盐河边的小码头上,架起机枪,限定时间,逼他们交出“凶犯”。否则,将统统杀死。

关键时刻,村里的陈铁匠站了出来。

陈铁匠说,小鬼子是他杀死的。   

日本兵中,一个留着八字胡的小队长,看到陈铁匠站出来,嘲讽般地独自鼓起掌来。随后,那家伙满脸狐疑地走到陈铁匠跟前,指着地上的两具尸体,变换着指间的数字,问他:“你的,一个人,杀死他们两个?”

陈铁匠脖子一挺,说:“是。”

小鬼子“呦西”一声,随之,目光转向旁边陈铁匠的儿子,怒吼一声:“你的,不明白吗?”

小鬼子不相信陈铁匠一个人,能杀死他们两个日本兵。

当即,陈铁匠的儿子也被拉出队列。

在处置了铁匠父子后,小鬼子们仍不肯罢休。他们把村里的男人押上河边巡逻舰。说是要带他们到“据点”内继续盘查。其实,是强征他们到山东招远金矿做劳役。

不久,他们当中有人写信回来。

小村里,许多妇人听说那户人家有信来,都纷纷跑去看。信中提到几户人家的男人,在半道上逃跑,或是在开采金矿时不守纪律,被日本人给杀了。

那几户死去男人的人家,先是有妇人滚在床上或地上哭。随之,就有人帮着焚烧火纸。另有妇人们帮着收拾庭院,支起灵棚,支起锅灶,办一桌酒菜,来祭奠那家死去的男人。

此时,陈铁匠家的女人,一定会在这些妇人当中。因为,当初她家男人与儿子被日本人杀死后,村里的妇人们,就是这样帮她的。

但是,此番铁匠家的女人,在帮衬那户家人料理后事时,如坐针毡!她从那户人家的哭声里,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人家的冤屈与愤懑。

“死鬼呀,你死得好冤!你跟着人家白白送死呀。”

盐河边的女人,哭亡夫时,都是那样称其“死鬼”。

人家哭她家的死鬼死得冤,白白地跟着去送死!这说明什么?说明她家男人是不该那样死的。究其原因,自然就落到铁匠父子的头上了。

整个村庄的男人被日本人掠去做劳役,都与她家的男人打死鬼子有关。所以,铁匠家的女人在那户人家做事时,半天不说一句话。

村子里的女人,表面上看不出她们是怎样恨铁匠家的男人和女人。但是,那些女人的心里,或多或少地还是会怨恨铁匠父子招惹祸端,给大家带来麻烦。以至于,性格刻薄的女人,在街面上与铁匠家的女人走个对面,都不搭理她。

这样一来,村子里再传来哪家男人死去的噩耗,她干脆缩在家里,不去做帮手了。再后来,她悄无声息地带着孩子,隐居娘家。

解放后,陈铁匠的后人想为他们因打死鬼子而惨遭日寇杀害的先祖树碑立传。他们找到盐区地方政府。

编写盐区地方志的同志告诉他们,当年死在芦苇荡里的那两个“鬼子”,是被日本人打死的两个穿着日本军服的盐工,并不是真的日本兵。他们之所以要自编自导那样一场惨剧,是为了向金矿输送劳工。

这就是说,铁匠父子打死鬼子之说,是子虚乌有的事。

不过,地方政府还是追认陈铁匠父子为革命烈士。为了一村村民,不惜牺牲自己人,不是烈士,又是什么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形象地描绘了盐河自然古朴的风景,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介绍了文中人物生活的环境,增强了小说的审美色彩。
B.日本小队长“嘲讽般地独自鼓起掌来”,这一细节暗示了这是日本侵略者自编自导的一场惨剧,揭示了侵略者阴险、卑劣的心理。
C.小说通过人们对铁匠和铁匠家女人的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以及事情的真相和铁匠父子被追认革命烈士的结果的对比,揭示了深刻的主题。
D.小说情节设计巧妙,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结尾干净利落地交代了事情真相,不仅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而且使人物形象熠熠生辉。
【小题2】小说的标题“谎言”具有怎样的含义?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除了写陈铁匠一家,还写了盐河边的女人们。请结合作品,谈一谈作者为什么要写盐河边的女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