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莫把汉学当国学
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仪式,并在多所高校进行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笔者以为,“汉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面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的启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其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学热”,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学”,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对汉学家而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负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
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亦即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言:“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学者,须对国学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否则,遗失国学就等于抛弃了传统,丢掉了根本,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得历史失忆症和精神分裂症。
令人遗憾的是,百余年来中国人一度迷失国学,崇拜西学,形成了一种与“西学心态”互为表里的“汉学心态”一一前者试图以西学取代国学,后者像汉学家一样把国学仅视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不再用生命和情感去体验并证实国学的优美价值。尤其是近些年,中国学界还出现了以获得外国汉学奖项为荣,谋求学术名望乃至经济利益的灰色学术现象。上述现象的实质是国学的“汉学化”。如任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一种“在中国的汉学”,而汉学乃至西学则会变成“在中国的国学”。
总之,汉学当热,但不能将之混同为国学,更不能以之取代国学。我衷心祝愿汉学能旱日成为国际显学,更希望中国能大踏步复兴自己的国学,同时热烈欢迎海外汉学回家,使自己成为世界汉学的中心。   
(选自2014年4月1日<学习时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学是中外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一门学问,其研究者和介绍者主要是欧美国家的学者。
B.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国学研究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
C.汉学和国学都是用西方价值观及学术范式研究中华文化、用生命和情感体验中华文化的学问。
D.汉学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能知道自己的长短与在世界文化中的方位和价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否定说法为议论的前提,并由此指向了错把汉学当国学的问题,引入深思。
B.文章把汉学的发展历史与当前的“汉学热’’进行对比,揭示了汉学即西学的本质。
C.文章结尾认为不能把汉学当国学,并且呼吁国人弘扬国学,勇敢担当复兴国学的重任。
D.文章阐述对汉学研究的误区及种种不良现象,确立了汉学当热但不可取代国学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世纪国内两次兴起“汉学热”,是因为当时中国社会变动和思想活跃,迫使国人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中国及其文化。
B.近几年中国学界出现了国学的“汉学化”现象,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
C.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立国的源泉,没有了国学,就抛弃了传统丢失了根本,丢失了历史,丢失了精神。
D.作者认为,汉学当热,汉学定能成为显学,但他同时指出汉学不可以取代国学,国学应当快速的复兴,欢迎海外汉学回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2 10:46: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回到冰川
马温
这条冰川以数字命名,越过去就是异邦,所以它也是国境线。
在冰川的上空,此刻有一只鹰。
去冰川的路超级坏,车子吱吱呀呀爬到山顶时,我们看到了那只鹰。鹰也看着我们,眼神旷远而寒冷。追击野兔时,鹰就是这种眼神。它没有歧视我们,但也不准备给予我们优待。我们不适应这种眼神,空无一物又是尖锐无比。我们的怯意让鹰很受用,它散开双翅,呼一声就飞向山谷。
山顶上只有我们,我们坐在越野车里,越野车看似霸道,胡子拉碴像强盗,其实外壳都是塑料。这就是我们的内涵。“不好玩!”鹰的内心一定会这样想。鹰飞进了山谷,山谷里内容多,好玩。
牦牛安静地嚼着草,嚼着嚼着,就将自己变成一尊雕塑。灰鼠从一个洞口窜进另一个洞口,草皮的下面建有它们的秘密通道。黄羊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突然间,毫无预兆,其中一只会撒开四蹄,跳跃着,从路的一边跑到另一边。
临近边境了,还是能看到放牧点。几个牧人,加上几十几百的牦牛绵羊,让那些微小的放牧点有了村庄的喧闹。清晨,圈门一打开,牛羊就如潮水淌进了草甸子。太阳落山是它们归圈的时候。牧人还懒懒坐在石头上吸烟,牛羊已经沿着公路慢慢回家。羊喜欢聚在一起,一团一团地,像白云,有时几头黑牦牛挤进羊的队伍,云就不白了。车子停下来让牛羊先行,牛羊却将车子围起来,好奇地嗅着鼻子。
一座碎石山成为阻挡我们视线的最后一道障碍。爬上去才能看到冰川。那就爬吧。山并不高,可是这儿的海拔高,五千多米,我们手持登山杖,爬几步就大喘气。
鹰在头顶盘旋,鹰没有高反,不会大喘气,鹰俯瞰着它的王国。牛羊吃草,牧人躺在干沟里睡觉,黄羊踢着前蹄扭头四顾,草甸子裂成碎片,露出满腹的砾石,还有昨夜残雪、动物残骸……日子天天如此,安详而艰难,艰难而安详。鹰所看到的,是不是有点单调、有点沉闷?不过,鹰因为飞得高,在我们还拄着登山杖努力爬山时,它已提前看到了冰川。
那条冰川是这片荒寒地带的亮色。
接着是我们。我们也看到了。那个刹那是安静的。冰川那么美丽,它也没有大喊大叫,它就是安静地矗立在那儿,我们作为旅行者,凭什么大喊大叫?美的东西都不会喧哗,绝美的东西更是沉默如金。当一种美排山倒海、让人窒息地压迫过来,我们除了闭上眼睛感受,还能做什么?
可是,我们终于还是忍不住喊叫起来:竟然有一对新人正在冰川拍婚纱照。我们将赞美送给了他们。婚纱照都是花好月圆,海风轻轻地吹,海浪轻轻地摇,可他们执意要找一个非凡背景,他们要请冰川见证他们生命的结合。这就要吃苦。女生穿着大红婚纱,鞋上套着防滑冰爪,在男友的搀扶下,一步步向上走。在这儿,向前的路要他们一起走完,可以相帮,不能替代。我们钦佩这对来自深圳的新人,他们千里迢迢奔向冰川,好像回到家乡聆听一场教诲。
当婚纱在晶莹的冰坡上铺展,真的像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在盛放,还有相机、外拍灯、反光板,航拍飞行器嗡嗡地响着,化妆师为新娘补妆,这些确实分散了我们对冰川的注意。可是我们不认为这是损失,我们把这次邂逅当作一则回家的寓言。
“回到冰川”,我这样说,是否用词准确呢?我们常常说回到家乡,“回到”就是重返、投奔,好像落叶归根,从此再不分离。可是,冰川不是我的家,我为什么非要把今天的抵达定义为“回到冰川”呢?
冰川到了。在九月的阳光下,它正在融化。不用担心,它不会消失,寒冬正在到来,就是今天,凌晨,这儿又下了一场雪。那时,我们的越野车还未出发,而拍婚纱的那对新人,相拥着走出野营帐篷,站在漫天大雪中,已经摆好拍摄姿势。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回到冰川”,揭示了本文所叙述的内容,不仅仅是一次现实的寻访冰川之旅,更是一次心灵与精神的回归之旅。
B.文章描写山谷中牦牛、灰鼠、黄羊等的活动,笔触细致,构成了一幅富有生气的图景,照应了上文“山谷里内容多”。
C.文章用很大篇幅叙写去冰川路上的情形,对后文写冰川的大美起了铺垫的作用,也蕴含了很多人生道理,给人启迪。
D.文章写“我们”看到冰川的感受,将它的博大与人的渺小对比,既表达了赞美之情,也含有对自我的批评,文字朴素而真诚。
【小题2】文章几次写到鹰,突出了鹰对人的观察和人对鹰的心理的猜想,有什么用意?请简析。
【小题3】文章为什么要在后半部分写一对新人在冰川前拍婚纱照?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长一段时间里,文艺批评似乎远离了普通公众的视野。它们或是化身为高头讲章,仅仅作为“学术成果”,流传于学院内部;或是被出版商包装成各式各样的书评或“软文”,充斥报刊网络。文艺批评褒贬甄别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不利于文艺健康发展。

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从具体的层面说,文艺批评所为的是创作者和读者。一方面,文艺批评是为了创作者的批评,它敏于发现创作者的长处和短处,帮助创作者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技艺反复打磨作品。另一方面,文艺批评是为了读者和观众的批评。批评家是一群特殊的读者、观众,是连接作品和普通读者、观众的桥梁,他们以批评引导读者、观众,并对读者、观众的最终评判施加积极有效的影响。说到底,读者、观众才是作品最终的接受者和评判者,而读者和观众鉴赏水平、审美能力、艺术修养的提高,有赖于批评家们专业性的工作。故而,文艺批评不是出于人情、面子,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是为了助益于作家,服务于读者,从而繁荣文艺创作。

文艺评论家要提高批评的素养和能力,一方面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一方面要接地气,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提高认识社会、把握现实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直面文艺创作的现场,细致深入地研究作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审美鉴赏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和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

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这要求批评家有真诚的态度,有敢于批评的精神。俄国19世纪大批评家别林斯基的行为最好地诠释了文艺批评所应有的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敢于批评的勇气。当年,别林斯基从年轻的果戈理的作品中发现了“高于时代精神”的可贵禀赋,在当时社会各界对作者的一片攻讦中挺身而出,给予坚定的支持。而当多年后功成名就的果戈理在其新作中流露出对专制农奴制的妥协时,别林斯基不惜破裂友情,立即给予尖锐无情的谴责。这样的批评,才能够体现出批评的尊严和价值。

批评家和文艺家之间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古罗马美学家贺拉斯用磨刀石和钢刀来描绘批评家和诗人的关系。他说,诗歌仿佛一把刀,只有经过批评的不断磨砺,才能变得锋利。批评家和文艺家应既是朋友又是对手,在思想和审美的较量中,在不间断的挑战和应战中,相互砥砺,彼此成就,共同促进了文艺的繁荣。

(摘编自饶翔《文艺批评和文艺创作应彼此借力、相互砥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批评是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好文艺批评的方向有助于文艺健康发展。
B.文艺批评既使创作者提高技艺,打造精品,也引导读者更好地接受和评判作品。
C.作家立足于人民,繁荣文艺创作,从而有利于文艺批评助益写作,服务人民。
D.批评家成就文艺家,反过来文艺家也可以成就批评家,二者彼此借力,相互砥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了文艺批评中出现的错误倾向,为下文论证提供了典型的现实基础。
B.文章先后论证了文艺批评“为了谁”、如何“为”的问题,采用了层进式结构。
C.文章用别林斯基的事例,论证了文艺批评既要态度真诚也要敢于批评的观点。
D.文章用贺拉斯关于磨刀石和钢刀的比喻,论述了批评家和诗人彼此成就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各式各样的书评或“软文”和学院的高头讲章式的学术成果,也属于文艺批评。
B.读者、观众是作品最终的接受者和评判者,他们决定着文艺创作的题材和方向。
C.文艺批评应对作家的创作予以尖锐无情的谴责,否则就会失去尊严和价值。
D.文艺批评家只有坚持理论学习,扎根人民,才能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上很多民族的早期历史都是依靠口头传说流传下来的,而且在长期的流传中逐渐形成篇幅巨大的史诗。早期汉民族是否也存在过通过口头流传形成的史诗的传统,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迄今为止,并没有证据表明早期中国有长篇史诗。不过,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汉民族也必然存在依靠口头传说流传的历史,这一点,似乎也不用怀疑,因为这些口头传说如今还散见于各种先秦古籍中。
传说黄帝有两个著名的史官,一个叫仓颉,一个叫沮诵。传说仓颉是文字的发明者,被尊为“仓圣”;沮诵的名声不如仓颉大,对其的记载见于《世本》、应劭的《风俗通义》等书。另外,《庄子•大宗师》中有一段南伯子葵与女偊的对话可能与沮诵的名字相关:“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 “诵”在古代是“讲述、传授往事”的意思,这里的“副墨”是记录的意思,“洛诵”说的是口传之事。由于“诵”是口传的意思,所以与其认为沮诵是有关文字记录的史官,不如说是口传的史官。 “沮诵”作为史官的名字,很有可能就是古代口头传说时代的反映。
中国古代有“瞽史”的职官,其作用就是口传历史。在文字产生以前,或者文字虽然已经产生,但书写很不方便的年代,必定有口头传说的历史流传方式。有一种说法是,在春秋以前,基本还是口头传说时代,春秋时代的很多典籍,就是直接从口头传说记录下来而成为书籍的。此前的时代应该是以口传方式成书的时代。有人认为,《国语》记载的各种国家之事,都是作为一种“语”而撰写。大体上是崇尚儒家思想的说客们,为了陈述自家的某种主张而引用各种往事的故事,其内容书于竹帛应该是后来的事,此前很可能是作为口头故事流传的。《尚书》、《左传》、《国语》、《世本》都是根据口头讽诵写定的。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竹帛代口耳”的情况,这主要集中在一些“私人著述”中,比如《黄帝内经﹒素问》《神农本草经》等。
口传和著述,作为学术传承的两种方式,各个时代都是并行不悖的,各个时代都有口头传说,而口传时代,却是特指历史的传承主要通过口说,而非文字记载来实现的时代。若说,古人流传下来的经典原文都是口授的,是不对的,但口传时代流传下来的经典原文应该是口授的。
(摘编自徐刚《先秦时代的口传与学术传承》)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各民族的早期历史都是依靠口头传说流传下来的,并且逐渐形成篇幅巨大的诗篇。
B.“沮诵”作为口传史官而不是有关文字记录的史官的名字,是中国口头传说时代的反映。
C.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汉民族有没有依靠口头传说流传的历史,一直存在争议。
D.瞽史的存在证明了在某个年代,中国必定有口头传说的历史流传方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第一段通过分析世界上很多民族的早期历史发展的规律性,阐释了中国的汉民族早期的口头传说与逐渐形成巨篇史诗的必然联系。
B.文章第二段从传说中的黄帝的两位史官说起,论证了中国口头传说时代存在的事实。
C.《国语》《尚书》等史料的成书过程,为文章中“中国的汉民族也必然存在依靠口头传说流传的历史”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第三段写中国古代担任“瞽史”的职官,其作用是口传历史,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依靠口头传说流传历史是真实存在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中,把“诵”解释为“陈述,述说”,这与本文中“诵”就是口传的解释并不矛盾。
B.在中国汉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口传时代,那时历史的传承主要通过口说,而非文字记载来实现。
C.仓颉发明文字的事情只是口头传说,沮诵名声虽不如仓颉大,却是有籍可查,有“以竹帛代口耳”的史证。
D.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竹帛代口耳”的情况,这种情况主要集中在一些“私人著述”中。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6—2020年中国海上风力发电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分析显示,目前我国是全球第四大海上风电国,占据全球海上风电8. 4%的市场份额。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潜力巨大。据中国气象局测绘计算,我国近海水深5米到25米范围内50米高度风电可装机容量约2亿千瓦,水深5米到50米范围内70 米高度风电可装机容量约为5亿千瓦。
但是,我国海上风电仍处于起步阶段。从东海大桥海上风电项目核准建设至今,我国海上风电建设已有8年的时间了,到2015年底全国海上风电并网容量75万千瓦。与陆上风电发展相比,海上风电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产业自身技术层面的问题,包括机组技术、施工技术、输电技术、运维技术等,对它还是严重的制约。
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面临建设难度高、发展经验不足的问题,因此需要政府、开发商、施工方、设备制造商等各方面积极配合,通力合作,以务实的态度推动国家海上风电事业的发展。
(摘编自《我国海上风电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分析》)
材料二:
2016年11月《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公布,国家要重点推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四省的海上风电建设,累计并网规模占全国规划规模90%,开工规模占比85%,同时积极推动天津、河北、上海、海南、辽宁等地区的海上风电建设。到2020年,全国海上风电开工建设规模将达到10.05GW(1GW=10亿瓦),力争累计并网容量超过5GW。
我国历年累计海上风电装机和预测(MW)

(摘编自《风电装机容量增速放缓海上风电投资前景分析》)
材料三:
我国海上风电设计更多受制于施工能力,大多是基于现有的运输船只、打桩设备、吊装设备等,设计一个相对经济、可行的方案。由于我国海上风电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专业的施工队伍,所以施工能力较弱,以至于在设计过程中优化空间较小。随着海上风电项目的开工建设,我国海上风电的施工能力将大大提高,施工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会为设计优化提供更大的空间。
根据海上风电市场的需要,未来将出现一大批以运行、维护为主的专业团队,为投资企业提供全面、专业的服务。此外,海上风电装备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体系等也将逐步建立完善。毫无疑问,在海上风电项目的逐步发展过程中,海上风电设计、施工等将累积丰富的经验,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也将日趋完善。
(摘编自《中国华能》)
材料四:
日前,江苏省加速发展海上风电,福建省也核准并开建了多个海上风电项目,其他沿海省市也开始展开海上风电发展规划制定等前期准备工作。目前尚缺对全国海上风能资源的勘测和评价,因此,政府应尽快开展海上风能资源的勘测和评价工作,从全局出发对沿海省市因地部署发展任务,避免盲目投资,打造产业链,对包括海上风电在内的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提供长期激励机制,给予企业实质性的经济支持。
另外,尽管欧洲海上风电的自然环境和电网系统与中国有差异.中国仍然可以学习其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运营管理和投资融资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与中国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工程建设经验相结合.更好地指导之后的海上风电场建设及运营。
(摘编自林伯强《中国海上风电的挑战与机遇》)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苏、福建等加速发展海上风电,促使其他沿海省市也都开始了这方面的准备工作。
B.我国海上风电施丁方案是经济的、可行的,因为它是依据现有设备和技术制定的。
C.我国海上风电装机的增长率,2011年最高,2013年最低,2014年之后较为平稳。
D.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相对而言不如陆上风电,主要是因为产业自身技术层面的问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近海5米到50米水深范围内70米高度风电可装机容量约为5亿千瓦,将来我国海上风电在全球海上风电市场份额的占比有望增大。
B.我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的增速虽然放缓了,但到2020年,海上风电开工建设规模依然会达到9.05GW,并网容量也会超过5GW。
C.随着海上风电事业的发展,我国的海上风电装备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体系等也将逐步建立完善,相关配套产业也会不断出现。
D.政府给予企业的实质性经济支持,及其提供的长期激励机制,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国海上风电发展,避免了盲目投资。
【小题3】从以上材料看,我国海上风电事业想要健康发展,应做哪些方面的工作?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沙先生
刘建超
沙先生手里拿着一把两尺长的绸面扇子,扇子一面是《朱子家训》,另一面是《增广贤文》,小楷行书,如他本人一般飘逸清雅。扇子一年四季都在沙先生手中把玩着,即便是数九寒冬,沙先生与人谈话时,也要偶尔摊开扇面,摇上一摇。
沙先生有个好脾气。夏天,雨水来得急,轰隆隆一串雷,劈头盖脸地就是一场雨。沙先生雨雾中依旧是不紧不慢在石板路上往家里走,只是把手中的扇子藏进袖筒。
有人吆喝:“沙先生,快跑几步吧。”
沙先生说:“跑什么,都在下嘛。有人做过实验,说在雨中跑的人,身上所淋的雨水要比走的人多百分之二十呢。”
夫人才不管什么百分之几十呢,唠叨着去洗衣服、择菜、做饭。夫人把浆面条端到沙先生的面前,“吃吧”。沙先生两眼放光,接过碗坐在门口的石凳上,先慢慢地把面搅一搅,深深地吸一口气,浆香扑鼻直浸肺腑,然后轻轻地嘬一口,细嚼慢咽,满口馨香,心旷神怡。
沙先生有滋有味地呼噜着浆面条,忽然一盆污水劈头盖脸从天而降,不说把沙先生刚换的衣服弄湿了,喝了半碗的浆面条也被浇了,污水溢出了碗沿。
二楼的窗户探出一张结实的脸:“哎呀,沙先生,对不起对不起!我以为下面没人呢。”
沙先生住的是个两层小楼,灰砖青瓦,楼上租给了个叫雷子的小伙子。沙先生认识雷子还颇有些意思。端午节刚过,沙先生摇着扇子在一家新开张的门店前看楹联。个头不高、长得敦敦实实的雷子走到跟前:“请问附近哪儿有厕所?”沙先生看着雷子脸上焦急的神情,说:“莫着急,我带你去。”沙先生慢步走着,雷子火急火燎在他身边转着。走到个街口,沙先生把手中的扇子一收,往前一指,这里——雷子急匆匆就跑了过去。
沙先生摊开扇子轻轻摇摇头,安静地等在原地。
雷子又急火火地返回来了,说:“里面没有厕所啊!”
沙先生扇子又一收:“这里以前是有个公厕的,竟也改建成门店了。”
雷子那个火啊,直着脖子想发怒。沙先生又指着另一侧说:“这里是我的住处,到家里方便吧。老街最难找的就是公厕。寸土寸金,谁舍得啊!”
沙先生知道雷子是来老街找住处的,自己的二楼正好闲着,就租给了雷子。雷子在一家快递公司打工。雷子给一个女孩送快递时,与女孩擦出了火花,俩人好得如胶似漆。雷子经常把女孩带到住处玩。有时半夜,楼上吵吵闹闹,沙夫人被搅得睡不着,就让沙先生去提醒提醒雷子。沙先生吁口气,说:“有缘的人做快乐的事情,莫扰。”
雷子擦着湿漉漉的头发,跑下楼,给沙先生赔不是。沙先生摆摆手:“罢了罢了,只是可惜这碗美味的浆面条了。”
一日,沙先生去西城看朋友,见许多人围在一个高层建筑下看热闹,说是一个小青年被女友甩了,想不开,要寻短见。警察都来了,怎么也劝不下。沙先生用扇子遮挡着往上看了一眼,这一看不得了,那个站在楼沿上的人竟然是雷子。
沙先生把扇子一收,朝雷子大声骂道:“雷子,你这个孬种混蛋,你还是个男人吗?为一个负情的女人你至于吗?混蛋,要死你就跳,你别脸朝下,否则摔得你没脸没皮,家里人都不敢看。要摔你就摔死啊,别摔个半死瘫痪,一辈子吃喝拉撒都在床上。雷子,你个混蛋,你要是个男人就下来跟我回家!”
沙先生说完背着手就走,走得依然是不紧不慢。手中的扇子一摇一摇如同展翅的大蝴蝶。
众人正惊诧着呢,却见雷子一步一步地退下去了,抹着眼泪垂着头跟在沙先生的屁股后面。
后来有人问雷子:“怎么就被沙先生给骂下来了?”
雷子说:“沙先生那么儒雅的人都被我气得骂人了,那肯定是我做错了。”
老街有了一个民谚:沙先生发怒——肯定你错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对于沙先生的行为,沙夫人并不能理解,所以她虽然给淋雨回家的沙先生做了浆面条却不停抱怨他,对他将房子租给雷子也表示了不满。
B.沙先生吃浆面条的一段文字,作者描写得十分细腻,比如“慢慢地把面搅一搅”“深深地吸”“轻轻地嘬”,突出了沙先生对浆面条的喜爱。
C.在雷子着急找厕所的时候,沙先生给他指的地方已经不是厕所了,雷子内心很愤怒,其实沙先生根本就不知道那里已经改建成门店了。
D.小说中运用了插叙的叙述方式,插叙的部分介绍了雷子和沙先生的渊源,以雷子的“急”衬托出了沙先生的儒雅,也为后文的情节做了铺垫。
【小题2】小说题目为“儒雅”,结合全文来看,沙先生的儒雅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3】有人认为,沙先生大骂雷子的情节破坏了其“儒雅”的形象。你是否认同?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