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哲学首先是一种反思、批判的人生态度。它对一切问题都要______,作一番反省性或前瞻性的思考,它在别人从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对人们通常未加省察和批判就加以接受的一切成见、常识等进行批判性的省察,质疑它们的合理性根据和存在权利。科学的一切领域和人生的一切方面都向哲学思维敞开,接受哲学家的质疑、批判与拷问;同时,( ),也要在这种质疑、批判和拷问中证明自身的合理性。我们把这一点叫做哲学思维的敞开性。哲学活动因此成为一种质疑、批判和拷问的活动,其具体任务包括两个:一是揭示、彰显暗含或隐匿在人们日常所拥有的各种常识、成见和理论背后的根本性假定和前提;二是对这些假定或前提的合理性进行质疑、批判和拷问,迫使它们为自己的合理性进行辩护,从而为新的可能性开辟道路。卡尔·波普尔把这种哲学活动的必要性概括得_______:“如果不对假定的前提选行检验,将它们_____,社会就会陷入僵化,信仰就会变成教条,想像就会变得呆滞,智慧就会陷入贫乏。社会如果躺在无人质疑的教条的温床上睡大觉,就有可能渐渐烂掉。要激励想像,运用智慧,防止精神生活陷入贫瘠,要使对真理的追求______,就必须质疑假设,向前提挑战,至少应做到足以推动社会前进的水平。
【小题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就必须对假设质疑,向前提挑战,至少应做到足以推动社会前进。
B.就必须质疑假设,挑战前提,至少应达到足以推动社会前进。
C.就必须对假设质疑,向前提挑战,至少应做到足以推动社会前进的能力。
D.就必须质疑假设,挑战前提,至少应达到足以推动社会前进的水平。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哲学思维本身也要向质疑、批判和拷问敞开
B.也要敞开质疑、批判和拷问哲学思维本身
C.对哲学思维本身的质疑批判和拷问也要散开
D.质疑、批判和拷问哲学思维本身也要敞开
【小题3】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追本溯源   恰如其分   置之度外   孜孜不倦
B.寻根究底   恰如其分   束之高阁   持之以恒
C.追本溯源   入木三分   束之高阁   孜孜不倦
D.寻根究底   入木三分   置之度外   持之以恒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6 03:57: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买一座荒秃的石头山

丁丽

阿生在森林中奔跑,踩过的地方冒出青烟,烟越来越大,砰的一声,着火了!火势在风的助推下迅速蔓延,火过之处,碳化的树干像一只只手臂,向他求救……

阿生从梦中惊醒,心还在剧烈地跳。他喘了口长气,同监舍的人一个个打着呼噜……这一次在德馨鱼庄吃“三秒鱼”时,阿生又再次提起了服刑时的那个梦。

德馨鱼庄的特色菜“三秒鱼片”味道鲜美,但价位很高,阿生常在这里请客。

阿生刚刚花二百万元买下了一套二手“鳄破”——就是将大块石料破碎成细沙的一种大型机械设备。河道治理,一个个蚂蟥一样叮在大河上吸血的选沙厂都被关停,勒令拆除。他一个年轻人,却凭一股猛劲儿,趁机捡便宜,淘到了这架八成新的先进设备。

阿生只有二十七岁,眼角的皱纹还没长出来呢,但他很有钱。

阿生将“三秒鱼片”夹起,放到锅中一涮,豁达一笑。在老山窝里,一条不出名的支流上,他本来有个沙厂,河道和环境治理,还没有延伸到那里。前几年,因为地僻路远,沙不好卖,一直没赚到钱。现在主流河道不让采挖,大车小车远道来山窝里买沙,供不应求,正好买来设备扩建升级。

“我要包下一座石头山。”同座的人都放下筷子,瞪大了眼睛。设备的原主人互相看了一眼,看见了彼此脸上的皱纹,一种再也提不起斗志的苍凉感,让他们沉默着。

我也静静地看着阿生,听他滔滔地讲述。

他说自己是吃山长大的孩子,十三岁辍学跟着领头大哥进到大山腹地,收购直径十厘米左右的原木——“窖木”。那时,他又瘦又小,看大山格外巍峨,山林深不可测。山里人家,每天到山上原始林中,将直径十厘米的树伐倒,削掉枝丫,背回卖给他们。长则四五天,短则两三天收够一车,他便打电话让大哥半夜带车上山。这一车,若顺利过得林业局设的道道关卡,送到木料场,便能赚到十倍的利润。

吃好的穿好的,还有零花钱可拿,押车躲避盘查的惊险刺激都让阿生乐此不疲。直到春节前两天,他们储积木料的地点来了一大拨工作人员,将木料全部贴上封条。这一年,阿生已经十八岁,被山水滋养、山风磨砺得健壮挺拔!

血本无归的领头大哥拎着一瓶二锅头一只烧鸡,找到阿生,两人推杯换盏,不觉间就喝高了。大哥说:“靠山吃山苦哇。我这回要拼命把这堆木料拉下山去卖掉,好给弟兄们发薪大家肥肥地过个年。”阿生酒劲上涌,一拍胸:“我帮你!”

木材连夜转移走了,阿生被拘留起来,他始终咬定是自己一人所为背后无人指使,也不肯供出帮忙装卸的人。真相依然大白,他被判服刑九个月。

没有文化的阿生,之前一直认为靠力气和义气便能行走天下,这九个月让他知道了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

等他出来的时候,领头大哥还在吃大山倒腾树。不同的是干得公开体面,收的是直径五十厘米左右的树,连根带梢,活的。于是,一批批的绿树由山里人家统一打包,风风光光,千万里乘车进京去了,变成了首都“万亩造林”工程的一员。

吃着大山,阿生买房、结婚、生子;望着大山,阿生渐渐地发现大山瘦了,新栽的树苗还没长齐整,原始树林一点点在萎缩,从大山里汇聚到河谷的水量也少了。有一晚,领头大哥告诉他自己还有一个赚钱的门路愿与弟兄共享,把他带到了城外的一个工厂的围墙内。一辆长长的台式货车,拉来了一棵巨大的树,工人们悄无声息地围着它开始工作,浓烟在灰暗的火光里升起来,冲向夜空。三天后,它将变成一堆上好的木炭运出去。领头大哥得意地笑了:“深林里头,这种大树长了几十年上百年了,纯天生的,没有主家,钱都不用付,用挖机吊车弄卡车上,拉回来就成倍变现钱。”

阿生脑海里出现了那个满山焦黑的梦,他说:“大哥,我觉得哪里不对劲呀。这树不能这样挖呀,烟也不能这样四下飘呀!”

“管它呢!怎样,合伙干吧?”

他第一次对领头大哥的作法产生了疑惑,说要考虑考虑。大哥挥手让他离开。独自离开时,阿生心里很痛很痛,像自己与自己分离。

天一亮,阿生就一个人去了那座深山:瘦了,那山更瘦了,流进谷里的小溪也瘦了。

就是在那一刻,他决定挖沙卖。

桌上的“三秒鱼”片涮完了,阿生要给我们再杀一条。我们止住他。我说:“河沙也会挖尽的啊!”

阿生开始往锅里倒豆腐,眼皮不抬地说:“所以要买一座荒秃的石头山,将石料破碎成细沙。等石料采尽,我就买土回填,在山上种树……”

(选自《小说选刊》2018年第7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描述阿生狱中的噩梦入手,既玄妙引人,也突出了监狱的教育在阿生心里产生的巨大影响。
B.阿生花二百万买下二手“鳄破”,是为采石破沙,然后买土回填种树绿化,回报养育自己的山林。
C.领头大哥不讲环保只想赚钱。“大山瘦了”,都是因为他们这种无知的山民想尽各种办法违法砍伐。
D.作者将阿生的故事浓缩在餐桌上,让“我”作为旁观者听阿生讲述自己的经历,构思集中而巧妙。
【小题2】“独自离开时,阿生心里很痛很痛,像自己与自己分离。”请结合作品,对阿生此时的心理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买一座荒秃的石头山”为题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稻   香

符浩勇

李群忙完应酬,从亿丰商厦出来时已是晚上八点。他刚步入中年,却已是省城商业总公司的副总经理。这次人力资源部门招聘,应聘者各显神通,各个途径的招呼铺天盖地,让他应接 不暇。而二十多年前,他只身来到这座城市,却是举目无亲……

那年,家乡遭荒,娘给他一个地址,让他进城找一个叫贾良的人,说他在家乡当过知青, 会帮忙的。走的前夜,他和青梅竹马的稻香道别,他动情地说:“等我在城里站稳脚,就回来接你。”稻香却婉拒了:“你进城去了,就好好地奔前程,别惦记我了。”说罢转身就走。他没有去 追她,却暗暗下了决心,在城里有出息了一定好好待她,就像他曾发誓不会忘记秋天田野的稻 香。

次日,他挤上客车一路颠簸到了省城,好不容易辗转打听,来到一家门前。他敲开门,门 里挤出一张中年男人的长脸,警惕地盯着他:“你找谁?”他说:“我来找贾良,他在我的家乡 当过知青……”那张长脸皱了皱眉说:“贾良不住这里了,他早搬走了。”他急忙问:“那他搬到 哪里去了?”长脸回答说:“城里这么大,找一个人就像大海捞针,哪里去找他,你还是回家去 吧。”说罢关上了门。

第二天他去找工,准备先挣回家的盘缠。他走过几条街道,问了好多家店铺,也没找到工 作。他饥肠辘辘,看着店铺里熏蒸出笼的包子,记起了家乡田野的稻香。忽然,他发现一个七 八岁的小女孩在街边哭着,看样子显然是迷了路,一副又饿又怕的样子。许多人停下来看她, 却又都走开了。他想起小时候有一次稻香上山打柴迷路的情景,就上前去,用他身上仅有的钱 买了一块烧饼给了她。女孩不哭了,跟着他又拐过一个街口,却说不清家到底在哪里,他正焦 急,女孩的父亲突然出现,问清缘由后,对他谢天谢地。他已身无分文,正犹豫要不要索要回 家的路费,没想到女孩儿的父亲问:“你是进城找工作的吧?要不到我们公司来干吧。”他喜出 望外,差些流泪跪了下去。

在公司,他勤勉、上进,很快便在对外营销方面独当一面。在一次公司收购兼并另一家公 司时,他在一张人员花名册上看到了贾良的名字。起初他还想天下之大,同名同姓的人多了, 等真正见到贾良时,发现居然正是当初自己刚进城时敲门后见到的那个长脸的中年男人。贾良 见到他时,脸也“唰”地红透了,不敢正视他。

如今二十年过去,李群当上了公司的副总经理,有了一个温馨而安逸的家庭,妻子勤勉贤 惠,女儿争气上了大学。尽管这些年在城里打拼滚爬,疲于奔波,但每当驱车回到居住的小区, 看到楼上亮着柔和灯光的窗户,还有妻子倚窗期待的身影,他就感到无限幸福和温暖。

他开车缓缓滑进车库,刚走出来,就有个女孩儿上前拦住他。他认为是为这次公司招考找 他的,故作惊讶地问:“你找谁?”

女孩儿说:“我来找李群叔,是我娘叫我来的,我娘叫稻香。”他凝眼一怔,仿佛看到稻香 轻盈的身影。刚进城两年时,他回家乡,还带了城里的礼品去见稻香,她却已经嫁人了,山里 的风霜削走了她的俊俏,她衷心祝贺他在城里站稳了脚跟。再后来,母亲过世,他就很少回家乡了。这些年因为业务忙于应酬,一次次盛宴的记忆荡然无味,也早忘却秋天田野的稻香。现 在莫非家乡又遭了灾,稻香才想起了他,让女儿来投靠他?眼下已不是二十年前了,农民工涌 进城来,就业的机会极少,竞争非常激烈。况且找工作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她要住多长时间? 家里的房间也不宽敞。他不动声色地对女孩说:“李群已经不住这里了,他早就搬走了。”女孩 儿急问:“那他搬到哪里去了?”他说:“在城里,找一个人就像大海捞针,你找不到他的,还 是回家去吧。”刚一说完,他就觉得这句话似曾耳闻,竟出自自己的嘴里。

女孩儿向他道谢准备离去。他忽然想起贾良。他心里一抖,记起稻香当年的温情,对女孩 儿说:“刚才没认出来,我就是你李群叔,先进家里住下吧,进城找工作也不是一时半刻的事。”

女孩儿听了,向他嫣然一笑,说:“李群叔,你误会了,我不是来找工作的,我去年大学毕业,在一家公司上班,这次家乡要修大桥,我回去了一趟,我娘让我给你带土特产来了。” 他听了很羞愧,一脸窘态。待女孩走后,他忽然记起前不久接到过一张家乡的庆典请柬,

他原打算找个借口搪塞过去,但此刻他决定了,不管多忙也要回一趟乡下。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李群发誓在城里站稳脚就回去接稻香时,稻香的婉拒表现了她的清醒,也暗示她有独立的个性,这与下文稻香的女儿并不是寻求李群帮忙的情节照应。
B.小说写贾良后来见到李群时,“脸‘唰’地红透了”,这一神态描写生动形象,传神地刻画出贾良由于当初自己欺骗李群,现在露馅儿而导致的窘态。
C.李群早已忘记了恋人稻香,对她不复有当年的爱怜之情,再加上自家的房间不宽散,所以不肯收留稻香之女,而他所说的话竟和当年贾良说的一样。
D.李群本来是不肯参加家乡的那个庆典的,但后来却决定无论多忙也要回去一趟,说明他惭愧于自己在稻香的女儿面前的言行,改变了错误的处世态度。
【小题2】小说的主要写作目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借贾良这一人物来突出小说的写作目的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3】李群帮助小女孩儿的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极大,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爱之舟
吴冠中【注】
①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
②朦胧中,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每年卖茧子的时候,我总跟在父亲身后,卖了茧子,父亲便给我买枇杷吃……
③我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渔船。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上学,总是要借姑爹这只小船。他同姑爹一同摇船送我。带了米在船上做饭,晚上就睡在船上,这样可以节省饭钱和旅店钱。我们不肯轻易上岸,花钱住旅店的教训太深了。有一次,父亲同我住了一间最便宜的小客栈,夜半我被臭虫咬醒,遍体都是被咬的大红疙瘩,父亲心疼极了,叫来茶房,茶房说没办法,要么加点钱换个较好的房间。父亲动心了,但我年纪虽小却早已深深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他平时节省到极点,自已是一分冤枉钱也不肯花的,我反正已被咬了半夜,只剩下后半夜,不肯再加钱换房子……
④恍恍惚惚我又置身于两年一度的庙会中,能去看看这盛大的节日确是无比的快乐,我欢喜极了。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文边走边唱。看高跷走路,看虾兵、牛头、马面……卖玩意儿的也不少,彩色的纸风车、布老虎、泥人……父亲回家后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这便是我童年惟一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了。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吧!
⑤我从来不逃学。读初小的时候,遇上大雨,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上学,我背着书包伏在他背上,双手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二三圈,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
⑥初小毕业时,鹅山小学是当年全县最有名气的县立完全小学,方圆二十里之内的学生都争着来这。我考取了。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钱,很紧,但家里愿意将钱都花在我身上。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父亲送我到校,替我铺好床被,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⑦第一学期结束,我名列全班第一。我拿着老师的签名盖章,又加盖了县立鹅山小学校章的成绩单回家,路走得比平常快,路上还又取出成绩单来重看一遍那紧要的栏目:全班六十人,名列第一,这对父亲确是意外的喜讯。
⑧我又要去投考无锡师范了。
⑨父亲又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时值暑天,为避免炎热,夜晚便开船,父亲和姑爹轮换摇橹,让我在小舱里睡觉。但我也睡不好,因确实已意识到考不取的严重性,自然未能领略到满天星斗、小河里孤舟缓缓夜行的诗画意境。
⑩老天不负苦心人,他的儿子考取了。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橹,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后来我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便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鲁迅笔底的乌篷船对我也永远是那么亲切,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⑾师范毕业当个高小的教员,这是父亲对我的最高期望。但师范生等于稀饭生,同学们都这样自我嘲讽。我终于转入了极难考进的浙江大学代办的工业学校电机科,工业救国是大道,至少毕业后职业是有保障的。幸乎?不幸乎?由于一些偶然的客观原因,我接触到了杭州艺专,疯狂地爱上了美术。正值那感情似野马的年龄,为了爱,不听父亲的劝告,不考虑今后的出路,毅然沉浮于茫无边际的艺术苦海,去挣扎吧,去喝一口一口失业和穷困的苦水吧!我不怕,只是不愿父亲和母亲看着儿子落魄潦倒。我羡慕过没有父母、没有人关怀的孤儿、浪子,自己只属于自己,最自由,最勇敢。
⑿……醒来,枕边一片湿。  (有删改)
【注】作者吴冠中,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
【小题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照应,意在强化作者对父母、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B.父母深夜为蚕宝宝添桑叶,是“我”童年难忘的记忆,这一情景既交待家庭生活背景,写出父母的辛劳,也由此引出父亲对“我”的疼爱。
C.“我”出生贫寒,懂得体谅亲人的不易,因此住旅店时不愿父亲花钱换好房间,读书时为缴学费使家人困窘而心酸哭泣。
D.本文多从小事着笔,意味深长,父亲为“我”糊万花筒、背“我”上学、借船送“我”考学等,从细微处表现出贫苦生活中父爱的深厚与伟大。
【小题2】第11段中所表现的感情较为复杂。本段表现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简要说明。
【小题3】本文以“父爱之舟”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探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之人生而论,大体说来,似乎人常从自然走向文化,从孤独走向大群,从安定走向活动。自然、孤独与安定,如木之根,水之源。文化、大群与活动,如木之枝,水之流。若文化远离了自然,则此文化必渐趋枯萎。若大群泯失了孤独,此大群必渐成空洞。若活动损害了安定,此活动也必渐感怠倦,而终于不可久。
乡村是代表着自然、孤独与安定的,而城市则是代表着文化、大群与活动。乡村中人无不羡慕城市,乡村也无不逐渐地要城市化。人生无不想摆脱自然,创建文化,无不想把自己的孤独投进大群,无不想在安定中寻求活动。但这里有一限度,正如树木无不想从根向上长,水无不想从源向前流。但若拔了根,倾了源,则枝亦萎了,流亦竭了。人的心力体力,一切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无不从自然中汲取,在孤独而安定中成长。人类挟着这些心力体力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才能创建出都市,在大群中活动,来创造出文化,而不断上进,不断向前。
一个乡里人走向城市,他带着一身的心力体力,怀抱着满腔的热忱与血气,运用他的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来奋斗,来创造。他能忍耐,能应付。他的生活是紧张的,进取的,同时也消散了精力。一个城里人走向乡村,他只觉得轻松解放,要休息,要遗忘。他的生活是退婴的,逃避的。他暂时感到在那里可以不再需要智慧,不再需要情感,不再需要意志与气魄。他也不再要紧张、奋斗与忍耐。然而他却是来养息精力的。在他那孤独与安定中,重与大自然亲接,他将渐渐恢复他的心力体力,好回头再入城市。
人类断断不能没有文化,没有都市,没有大群集合的种种活动。但人类更不能没有的,却不是这些,而是自然、乡村、孤独与安定。人类最理想的生命,是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从乡村里建设都市,从孤独中集成大群,从安定中寻出活动。若在已成熟的文化,已繁华的都市,已热闹的大群,已定形的活动中讨生活,那只是挣扎。觅享用,那只是堕退。问前途,也恐只有毁灭。想补救,只有重返自然,再回到乡村,在孤独的安定中另求生机,重谋出路。
因此人类文化之最大危机,莫过于城市僵化,与群体活动之僵化。人类从自然中产出文化来,本来就具有和自然反抗决斗的姿态。然而文化终必亲依自然,回向自然。否则文化若与自然隔绝太甚,终必受自然之膺惩,为自然所毁灭。乡里人终需走进都市,城市人终需回归乡村。科学落后的民族,如何习得科学,建设新都市,投入大群体而活动?城市人如何调整科学发展过度的种种毛病,使僵化了的城市,僵化了的群体生活,依然回过头来重亲自然,还使人享受些孤独与安定的情味?这是现代人所面遇的两大问题。而其解决困难的方法与途径各不同。这里需要各自的智慧,各自的聪明,谁也不该学步谁,谁也不须欣羡谁。
(摘编自钱穆《乡村与城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自然走向文化,从孤独走向大群,从安定走向活劫,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个体生命发展的一个大致规律。
B.人的文化、大群与活动离不开自然、孤独与安定,犹如木之枝、水之流离不开木之根、水之源一样。
C.与城市相比,乡村是自然、孤独与安定的,乡村中的人向往城市文化,希望融入大群,参与城市活动。
D.一个乡里人到城市里去奋斗,参与创造。他在紧张、进取的生活里忍耐着,应付着,是为了消散精力。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个城里人走向乡村,是暂时脱离城市的一种休息,他在孤独与安定中,亲近自然,恢复心力体力。
B.人的心力体力和智慧情感及意志气魄,是从自然生活中汲取的;城市人不时地回归乡村以便回头再入城市。
C.人类不能始终保持和自然反抗决斗的姿态,人类文化如果过分隔离自然,必受惩罚,最终被自然毁灭。
D.因为乡里人最终还是要走进城市的,城市人最终还是要回归乡村的,所以乡里人和城里人谁也不该学谁,谁也不该欣羡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活中一定不能没有文化,没有都市,没有大群集合的种种活动,但更不能没有自然、乡村、孤独与安定。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是如此。
B.在已成熟的文化,已繁华的都市,已热闹的大群,已定形的活动中讨生活不是人类最理想的生命状态。因此,这个时候,城市人须返回乡村去发展。
C.人类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从乡村里建设都市,从孤独中集成大群,从安定中寻出活动。在城市里出生长大始终没有去过乡村的人无法真正创造文化。
D.城市的僵化与群体活动的僵化是人类文化的最大危机。要解决这一危机,作为城市人,须思考如何调整科技发展过度的种种毛病,重新亲近自然,享受孤独与安定。

同类题5

材料三
对外表达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国家形象和声誉。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就将会被别人表达。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作为一股风潮席卷世界,“中国符号”成为世界的“商业利器”。比如迪斯尼电影《花木兰》,全球总票房高达3 . 043亿美元,《功夫熊猫》更以5.771亿美元的票房,创造了好莱坞动画电影史上的票房奇迹。
为什么同样的故事我们很难讲到国外去,别人来讲却可以风靡全球?区别在于我们讲花木兰的故事只突出了忠孝,而迪士尼塑造的花木兰,则是一位追求实现自我和男女平等、具有丰富情感的女人。
要想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先要清楚应向世界传递怎样的价值观,悉心研究和调整讲故事的策略,提高再创作故事的能力,采用能引起世界共鸣的方式来讲述。2016年G20峰会上,《最忆是杭州》就是对中国故事的一次成功讲述。
《最忆是杭州》共有九个节目,其中《采茶舞曲》是由300名身着中国传统服饰的舞蹈演员集体演绎的,“采茶姑娘们”用优美的身姿尽情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和美丽。在《美好爱情故事》中,导演择取“伟大的爱情”这一视角来赞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坚贞爱情,通过戏、曲、舞、歌等多种艺术形式,形象表达了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茉莉花》作为最负盛名的中国民歌,其经典旋律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是极具代表性和辨识度的东方音乐符号。此次晚会上的《难忘茉莉花》是基于《茉莉花》的一次再创作。这些表演,都恰当地使用了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并提取能与世界人民互通、互感的部分,用情感引起国外观众的共振,这就是“情感共振的故事讲述”。
《最忆是杭州》中来自外国艺术原型的节目也巧妙融入了中国符号。在世界知名的芭蕾舞《天鹅湖》中,导演将西湖的断桥融入其中;《月光》是法国钢琴家德彪西的传世之作,当承载着钢琴和演奏家的平台缓慢地在水面上移动时,背景仍然是断桥。整台晚会采用中西合璧的叙事视角将中国文化进行讲述、传播,向世界传递着人类共通的情感力量,传达着融合共处的美好愿景和中国文化的自信。
(取材于郑英明等的相关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三”,下列对迪斯尼电影《花木兰》和《功夫熊猫》风靡全球原因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传达了正确的价值观B.能够引起世界的共鸣
C.拥有独特的文化符号D.取得优秀的票房成绩
【小题2】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最忆是杭州》表演成功原因的一项是
A.情感共振的故事讲述B.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C.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D.中西合璧的叙事视角
【小题3】下面文字选自我国领导人“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演讲”,该演讲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请根据上面三则材料,并结合下面文字,分析该演讲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和法兰西民族的共有禀赋。中国和法国都是有着独特文明的古老国度。以黄河长江和卢瓦尔——罗讷水系为母亲河的两个伟大民族,都曾经长期引领各自所在地区的文明发展进程。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声名远扬的法国思想家们为全人类提供了宝贵精神财富。进入近现代,两国都经历了民族苦难、战火洗礼和对发展模式的艰辛探索,走出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法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随波逐流,不随风起舞,积极倡导和致力于多边主义、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