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六艺乃春秋时固有之学问,先孔子而存在,孔子实未制作之。但孔子虽未曾制作六艺,而却曾以六艺教弟子。故后人以六艺为特别与孔子有密切关系,亦非毫无根据。以六艺教人,并不必始于孔子,据《国语》,士亹教楚太子之功课表中,已有“诗”、“礼”、“乐”、“春秋”、“故志”等。但此等教育,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受。不但当时之平民未必有机会受此等完全教育,即当时之贵族亦未必尽人皆有受此等完全教育之机会。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到鲁方能见各国之诗与乐,可见“乐”、“诗”各书,在当时乃是极名贵的典籍学问。
孔子则抱定“有教无类”之宗旨,“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如此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凡缴学费者即收,一律教以各种功课,教读各种名贵典籍,此实一大解放也。故以六艺教人,或不始于孔子;但以六艺教一般人,使六艺民众化,实始于孔子。以后各家蜂起,竞聚生徒,然此风气实孔子开之。
孔子之讲学,又与其后别家不同。别家皆注重其自家之一家言,如《庄子•天下篇》所说,墨家弟子诵《墨经》。但孔子则是教育家。他讲学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之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所以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所以颜渊说:“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庄子•天下篇》讲及儒家,即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此六者正是儒家教人之六种功课。
惟其如此,所以孔子弟子之成就,亦不一律。《论语》谓:“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可见孔子教弟子,完全欲使之成“人”,不是教他做一家的学者。
孔子又继续不断游说于君,带领学生,周游列国。此等举动,前亦未闻,而以后则成为风气;此风气亦孔子开之。
再说孔子以前,未闻有不农不工不商不仕,而只以讲学为职业,因以谋生活之人。古时除贵族世代以做官为生者外,吾人亦尝闻有起于微贱之人物。此等人物,在未仕时,皆或为农或为工或为商,以维持其生活。孟子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南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孔子以前,不仕而又别不事生产者,实未闻有人。《左传》中说冀缺未仕时,亦是以农为业。孔子早年,据孟子说,亦尝为贫而仕,“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孟子•万章下》)。但自大收学生以来,即纯以讲学为职业,为谋生之道。不但他自己不治生产,他还不愿教弟子治生产。樊迟“请学稼”,“请学为圃”;孔子说:“小人哉!樊须也。”他这种不治生产的办法,颇为其时人所诟病。据《论语》所说,荷蓧丈人谓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此外《庄子》亦载盗跖谓孔子:“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庄子》中所说,不可认为实事。但此等批评,则是当时可能有者。
观此可知儒家之一种风气。惟其风气如此,于是后来即有一种非农、非工、非商、非官僚之“士”,不治生产而专待人之养己。此士之阶级,孔子以前,似亦无有。以前所谓士,多系大夫士之士,或系男子军士之称,非后世所谓士农工商之士也。此种士之阶级只能做两种事情:即做官与讲学。此所谓: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孔子即是此阶级之创立者,至少亦是其发扬光大者。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是先孔子而存在的春秋时期固有的学问。但因孔子以六艺教弟子,所以后世认为六艺与孔子关系密切,也有一定道理。
B.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理念,收徒不问身家,只要缴纳学费者,一律教给他们各种功课和名贵典籍,这在当时是一大解放。
C.孔子之所以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是因为他讲学的目的并不在于培养儒家学派的学者,而在于培养能为国家服务的人才。
D.孔子一直以来不治生产,不农不工不商不仕,颇受时人诟病。荷蓧老人说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即是批评其此种生活态度。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春秋时,“诗”“乐”各书都是极名贵的典籍学问,即使是贵族也不能轻易得见。
B.孔子以前为官的人有两种:世代为官的贵族,出身微贱但后来出仕的人物。第二种人在为官以前,都为维持生计而干过其他行业。
C.孔子斥“请学稼”“请学为圃”的学生樊迟为“小人”,说明孔子认为读书人从事农业生产是品德卑劣的体现。
D.孔子是士农工商之“土”这一阶级的创立者,至少也是其发扬光大者。这一阶级的“士”要么学而优则仕,要么仕而优则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左传》记载,晋国的世卿韩宣子到鲁国办外交之时,才首次“见《易》象与鲁《春秋》”,这也可印证六艺学问在当时的珍贵性。
B.孔子欲使弟子成人,而非成一家之学者,所以颜渊子路虽皆为孔子门生,但颜渊注重仁德修养,子路擅长政治事务,他们的成就并不一律。
C.《庄子》记载的盗跖对孔子不耕不织、以如簧巧舌迷惑君王的批评证明春秋时人们对孔子多有诟病。
D.教育平民化,游说之风兴起,士人阶级的创立等方面开风气之先的成就,使孔子无愧于“至圣先师”的评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6 03:44: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需要“中国新思想”

乐黛云

1937年,林语堂用英文写了一本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生活的艺术》。书一出版就引起轰动,持续52个星期位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在美国重印40多次,被翻译成10多种不同的文字。这种现象说明世界需要于中国的,是不同于他们自己原有思想的另一种思想,不同于他们惯常生活方式的另一种生活方式。

但是,百余年来,中西文化对话中,中国面对的往往是强势文化的灌输和覆盖。今天,是根本改变这种局面的时候了。对中国文化来说,通过今人的自觉,从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中生长出“中国新思想”,是根本之道。

当代世界深陷各种冲突之中。从军事战争到经济战争,从资源争夺到社会斗争,从国际冲突到文化对峙,如何克服冲突、形成合作,是人类一直未能解决的最大问题。

中国先哲认为,个人无法独立生存,人的初始状态就是与父母和他人的关系,这首先就是一种社会合作状态。因此,社会的基因不是个人,而是人与人的关系。所谓“礼”,就是讲社会关系中的人如何存在,而非强调抽象的人。我国学者从中国文化的这个立场出发,参与世界大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这种出发点已引起国际学术界重视。中国学者李泽厚在《伦理学纲要》中,更提出了中国文化的“情本体”,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的“情理”与西方“理性”的讨论,也引发西方文明对自身的反思。

作为欧美对外政策基础的“帝国理论”,曾经带来三个世纪的战争灾难,已经走到尽头。中国哲学家赵汀阳,几年前出版《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描述了一个不同于帝国理论的、拥有普世正当性的中国的世界秩序模式。中国古代的“天下”,不同于西方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利益博弈模式,而是一个“至大无外”的思考单位,从“天下一国一家”这样由大至小的方向,思考如何实现各个层次的和谐。从此,“天下体系”作为不同于长期拥有文化霸权的“帝国理论”的另一种可替代的概念和思考方式,逐渐引起世界思想界重视。当然,其中也不乏质疑和不同意见,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国学者从中国文化引发出来的新思想,已经引起世界性的重视和讨论。

当西方学者吸收中国文化时,首先不是大量知识的掌握,而是一种灵感的共鸣,需要从各自的需要和文化处境出发。我们必须重视长期以来跨文化交流的历史,尊重对方的处境、意愿和兴趣,而不是主观地强加于人。同时也必须看到,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一些认识,虽然本来就是真知与误解并存,自有其片面性,但这些认识也给我们提供了崭新的异文化视角,大大加深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认识。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必须看到我们所说的复兴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我们所说的发展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发展,这种复兴和发展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我们有能力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也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这就是我们面对世界文化的根本出发点。

(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在西方引起轰动,深受美国读者欢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说明世界需要中国思想。
B.百余年来,西方文化在中西文化对话中一直占据着强势的地位。今天,中国文化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局面。
C.中国学者从中国文化引发出来的新思想,如李泽厚的“情本体”和赵汀阳的“天下体系”引起了世界性的重视。
D.中国文化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因而有能力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即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在整体上,文章按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展开,思路清晰。
B.文章在论证中心论点时,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同时运用了对比论证法,雄辩有力。
C.文章倒数第二段指出中西文化交流对加深我们认识自己文化也有帮助,显得辩证严谨。
D.文章最后一段站在民族文明复兴和国家文明发展的高度,总结了全文,深化了中心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代世界深陷各种冲突之中,成为人类一直未能解决的最大问题。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文化提出的新观点引起了国际的重视。
B.“帝国理论”已经走到尽头,中国学者提出的“天下体系”成为另一种可替代的概念和思考方式,得到国际的一致认同。
C.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像过去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灌输和覆盖,而应尊重对方的处境、意愿和兴趣。
D.我们在为世界提供中国新思想的过程中,既要对民族文化充满自信,也要遵循包容互鉴的原则,汲取其他文明的长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这样近,我们这样远

冷夏

①荧屏闪电的时代刺激着我们的感官。可是我们依然爱恋梦境这个虚拟世界带给我们的美妙遐想。在美丽和感动愈走愈远的时代,我们在梦境里得到永恒的慰藉。

②似乎近了,人们的距离:又似乎远了,人们的心灵。

③阳光像梦一样,安静地落入我平凡琐碎的生活深处,在这个春天的下午我坐在阳台上,手里捧着一本梭罗的(瓦尔登湖》,多少年,每次阅读它,我都会闻到那片树的青涩气,那面湖水潮湿而新鲜的水汽,我感到一种非常遥远的愉快,可以在一本书里自由地跑步呼吸.

④许多的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不可能重现,惟有音乐和文学,适合等恃、遥望冥想,一直认为罗还活着,他活在一个地方,离我的住处遥远,离我的感觉很近的某个地方,对他文字的爱恋,就像我对生命的向往一样,水远不会消失。

⑤阳光穿透玻璃的窗子,使我感觉温暖。棱罗的文字,是干净安静的雪,可以清凉燥渴的灵魂,可以听见来自纯粹生命深处的自然歌吟—曾有个牧羊人活在世上,他的想想有高山那样崇高,在那里,他的羊群,每小时都给予他营养。”

⑥想到夏洛蒂·朝朗特、奥而科特和奥斯汀的时代,从古堡到庄园,马车的轱辘慢慢辗转。那些沐浴在舒适阳光里的蔓草丛生的小径,夏天开满野蔷薇,秋天以山楂和黑莓著名,冬天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完全的寂静和无叶的安宁,可以步履缓慢,从容:可以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写一封并不长的信,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眺望牧场上丝绒似的草坪和栅栏两侧的冬青,晚上坐在炉火旁怀揣着心事,躲避祖母探询的目光,阅读或编织却努力等待着有马车夫忽然的脚步声,急匆匆撩开寒冷的夜色带来了温暖克制的爱情的回音。

⑦我合上《瓦尔登湖》,从阳台尽力向远方眺望,这个春天的午后和以往没有什么不同,宽闭的衡道依然人群如织,车水马龙,很多次我试着站在高处,超越自己有限的目力尽力透过繁华而富有生命的城市,透视那些纷热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⑧生存的紧迫和焦虑带来一张张匆忙麻木的面孔,不知道在那样面孔的身体里,除了对名利的疯狂追逐,是否还有一点时间对失落的珍贵东西进行偶尔打捞,是否还留有一点空间可以温情地抗拒或冲淡什么⑨世界嘈杂多变,人们拥有广泛的人际关系,却缺乏深刻的情感交流,人们在虚拟的互联网上寻找知己,为或许根本不存在的爱情痛苦沉沦,而不在乎结局如何。人心越来越困,情感越来越冷酷,人们是否应该静下心来看看梭罗的《瓦尔登湖》?

⑨夜晚,当一切安静下来,我对自己说:写吧,无论写什么。文字是心灵的古典音乐,是柏油路上的清泉。为了不失去它,用自己的方式来等待和怀念,喜欢阅读的人,也可以从我的文字中看见一个人心里曾经想过的事,仅此而已。

⑩写下什么获得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无声的语言带来巨大的思维空间,像从瓦尔登湖面吹来新鲜跃动的风,把我从电脑前端正的坐姿里分离出去,在另外的世界里自由飞跑。我看见那个叫做梭罗的人,无论风雨雷电,穿行于郁郁葱葱的大自然中,他十分安静地面对着那片湖水和那片山林,就一个人,十分简单。

⑪不是每个人都注定要相遇的,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有时想着写着,会写出满眼的泪来。我们在现实中隔绝,在灵魂里相望,永远。

【小题1】文章第二节“似乎近了,人们的距离:又似乎远了,人们的心灵”一句中的“近”“远”和的含义与题目“我们这样近,我们这样远”中的“近“和“远”的含义相同吗?请具体说明。
【小题2】文第六段中作者描写了“夏洛蒂·勃朗特、奥而科特和奥思汀的时代“怎样的生活情景?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小题3】结合全文,针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
(1)赏析“文字是心灵的古典音乐,是柏油路上的清泉”这句话。
(2)“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使现在的人们心灵与心灵相遇?
【小题4】作者捧读《瓦尔登湖》感到一种非常遥远的愉快,可以在一本书里自由地跑步呼吸请参照原文中画横线部分,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试举两例谈谈你阅读经典(包括课文中的文学作品)的愉悦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有多重起源,黄河不是唯一的摇篮。大约在5000多年前,从黄土高原到东海之滨的广阔土地上,已经形成众多的“酋邦”;这些“酋邦”渐渐融合,最终向统一国家方向发展。4000多年前,“夏”已经是一个庞大的地域性国家;3500年前,商帝国用文字记录了自己的存在。当欧洲尚处在荷马时代时,周天子已经用分封制规范了土地的分配形式和社会的等级秩序,而类似的制度,要到西罗马帝国崩溃后,才在欧洲的法兰克王国逐步形成。我向学生讲述西欧的封建制度时,学生们常常问:西周的分封制是不是很像西欧的封建制?我说应该这样问:西欧的封建制是不是很像西周的分封制?终究,西周的分封制比西欧的封建制要早一千多年!西周分封制造成社会的严重解体,持久的动乱延续了数百年——正如同在西罗马解体、封建制形成后,西欧也经历了数百年动乱。有过这一段经历后,秦始皇在公元前三世纪统一中国,统一从此就成为中华古典文明中最珍贵的遗产,它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绵不断,保证了国家的永续长存。在世界所有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自远古至今日未曾中断的一个文明,政治统一是它的保障。。
除了政治统一这个因素,还有一种强大的思想黏合剂,那就是孔子的学说。孔子生于轴心时代,它所生活的中国正处在严重的动荡与分裂中,他希望结束动荡,回归秩序,因而设计了一套关于秩序的学说,将人和自然都置于其中。这套学说承前启后,成为中华古典文明之集大成;它崇尚和平、反对战争,倡导公德、拒斥私利。几千年来,它一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载体,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文明需要载体,没有载体,就没有文明。在我看来,文明须有两个载体,一是政治的载体即国家,二是精神的载体即意识形态。轴心时代之所以伟大,是它产生了人类多种文明的精神载体,后来各种文明的发展,多少都表现为轴心时代精神产物的继承与变异。轴心时代的伟大智者们:孔子、释迦牟尼、亚里士多德、犹太教先知,还有其他人,他们的学说或宗教,承载了文明的生存力。而中华文明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孔子的学说(精神载体)与帝国的结构(政治载体)高度结合,形成了思想与国家的完美对接。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有直接的联系:凡是社会稳定,经济就繁荣;凡是社会动乱,生灵就涂炭。孔子学说之所以成为中华古典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系,有其深刻的社会学根源。
相比之下,西欧的情况不是这样,思想与国家未能理想对接,对后来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后3世纪,汉帝国和罗马国家曾分别称雄世界东、西方,它们势均力敌,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旗鼓相当,是当时的“超级大国”。但是从公元4世纪起,东、西两大帝国都陷于混乱,都经受了长时期的“蛮族入侵”。公元7世纪,唐帝国在东方崛起,把中华文明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峰;欧洲却进入“封建时代”,这个时代的最大特点是国家政权与意识形态分离,所谓“恺撒与上帝各管一摊”。尽管我们知道:欧洲中世纪并不“黑暗”,它仍然充满生机,但是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它却落伍了。这以后,东、西方文明拉开距离,“东方”几个文明不断放出异彩,包括印度、阿拉伯、奥斯曼,甚至拜占庭。中华帝国则一枝独秀,按照美国加州学派的估算,在18世纪之之前的一千多年时间里,中国的GDP总量始终位居世界第一;东方“先进”、西方“落后”的态势长期不变。
(摘自钱承旦《文明的多样性与现代性的未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4000多年前的“夏”是在渐渐融合从黄土高原到东海之滨广阔土地上的众多“酋邦”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B.西周和西罗马解体的史实证明,封建制度虽然使国家出现动乱但没有阻碍文明的发展。
C.孔子根据自己的社会体验所设计出来的关于秩序的学说,充分阐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D.欧洲进入“封建时代”后所焕发出来的生机,使得它跟不上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而最终落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从中华文明的缘起谈起,并通过对比阐述了国家统一对文明发展的重要性。
B.孔子学说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载体,文章多重分析它的产生及对国家发展的直接影响。
C.文章通过对汉帝国和罗马国家的论述,阐明了思想与国家的对接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作用。。
D.对于文明的发展,文章首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比较,最后阐明了造成东、西方文明拉开距离的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统一,可以修补国家分裂给文明所造成的毁坏,还可以促进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B.伟大智者们的学说如果没有与政治载体结合,就难以成为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
C.孔子的学说能够被国家所接受,是因为他的主张既符合广大百姓的根本利益,又符合统治者治国安邦的政治追求。
D.印度等东方国家精神载体与政治载体的结合比较松散,其文明程度比不上中华文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二斤桃酥

刘川北

大炮和二炮因为发送老娘闹得不愉快,差点大打出手。老娘在儿子大炮和二炮家吃轮班,一个月一轮。眼看老娘日薄西山,瘫在炕头不行了,第二天正好要交接班。大炮过来了,瞟着停食五六天的老娘微微地喘着一口气,和二炮商量说:“老娘身子骨软瘫瘫的,再经不起这一路折腾了……”话没有说完,二炮抢过来说:“红唇白牙,这可是老哥你说的,想当初半个月一轮,轮到你家了,你改成了一个月一轮,说风就是风,说雨就是雨,小孩子撒尿也有个准头……”

大炮无言以对。二娟守着炕沿,瞧不过,吆喝着说:“大舅,找副担架,咱们死活抬下火线。”说完二娟揉了揉红眼圈。

二炮跟这个外甥女不对眼,好像是二炮大姐有意派来的监工。二娟只要有时间就会翻着两片脚丫子,从杨家坟一扭扯一扭扯地过来,手里不空着,一包饼干,五六个鸡蛋……好像舅家食不果腹,在死亡线上挣扎,要靠外人的救济一样。二娟一来,又擦又洗,又洗又涮,一会鸡蛋汤,一会方便面,显着二娟能,显着二娟孝顺。整个芦草湾都说二娟是孝顺的女儿家,在人们啧啧赞叹声中,二娟始终保持沉默,这沉默里又分明藏着丰富的内容

二炮气呼呼地乜了二娟一眼,说:“论长幼,没你说话的份儿;论族门,你不姓杨,东扯西扯也轮不到你满嘴白牙的颐指气使……”二娟也不含糊:“我是姥姥家的人,我不说话,姥姥死不瞑目。”二娟抱着骨瘦如柴的老人,坐在农用三轮车上,从村东到村西,二娟淌着泪,成了泪人儿。老人被抬下了车,搬到大炮家的土炕上,两个时辰不到,被窝没来得及暖热,断了气。

芦草湾旧俗,老了人,发丧时把老人生前用过的物件烧掉一二件,一表示孝顺,二则意味着到了阴界,还照着阳界讨生活。二炮的媳妇用三轮车把老人用过的物品一应俱全摆到大炮家门口。大炮家开起了杂货店,旧衣服不论棉单,碗筷碟盘漱口盂,裹腿布假牙洗手巾……围观的人看戏一样。守在棺椁边的二娟,突然间扯了长声,变了腔调,似哭似唱,声同裂帛:“我那苦命的二舅舅耶,你怎么走的这么早耶……”众人都听见了,真真切切。有人调笑,说哭错了哭错了,你二舅好着呢。二娟说:“我哭的是那该亡赖活着的枉叫了人的牲畜,天不错,地不错……”二炮急了,抡起棍子照直朝二娟打来,众人眼快,截了下来。众人好说歹说,老人入土为安,滋是生非使不得。二炮跪在灵前,也哭开来,驴嗓子,不知道哭的是啥道道。

老人逝去几天后,二娟收到了二斤桃酥。桃酥是赶集下店卖杂货的李二拿来的,说林家营贵芝娘捎过话,打听老姐姐病了,聊表问候。也许是为了图省事,二斤桃酥捎到二娟手里。二娟想想就放下了。老姐姐就是二娟的姥姥,那个贵芝娘其实是姥姥的叔伯妹子,尚在五服之内,多年不来往了。老早前二娟去过那位姨姥姥家,沿着一路的荞花雪,走到尽头。现在走亲戚二斤桃酥绝对拿不出手,绝对让人家笑话,二斤桃酥是八十年代的时尚。

二娟感觉到了二斤桃酥的分量。便备了牛奶,备了烤鸡,备了水果,骑着自行车,去三十里开外的林家营对姨姥姥表示谢意。大门闭着,问人,说,进城打工去了,再问,说二娟的姨姥姥去世一个月了。掐指一算,姐妹两个去世,一前一后,不出半个月。

二娟跌跌撞撞,在村外随意找了个土包,燃了纸钱,供上带来的吃喝。二娟念道:“享不尽的富贵,花不了的金银,姥姥收钱呀。”

落阳正沉,敛尽最后一缕温存。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对第三段画线句中的“丰富的内容”的具体内涵,你是怎么理解的?
【小题2】根据文中具体内容,分点概括“二娟”的性格特征。
【小题3】赏析文中划浪线的部分。
【小题4】小说后半部分写“二斤桃酥”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斫琴心语
田金发
十五岁那年暑假,父亲让我学习斫琴。
一开始,父亲不让我动手,也不教也不讲,只是不住地使唤我搬木坯,打扫刨花和锯末,简直把我这个刚考上高中的学生当成了长工,气得我一直嘟囔:不干了!可是想想父亲许诺的回报——一台我梦寐以求的学习机,又把所有的气恼压回去。
一周后,父亲带我回老家。我第一次见到这两棵梧桐树。
父亲取出古琴,对着大树弹起来。曲罢父亲问我听出了什么?我摇摇头,父亲点点头。
“学贵乎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父亲看着梧桐树继续说:“那年我刚学艺,师傅外出。附近邻居过来借刨花引火,我随手拿了块旧木头塞给他。没想到竟然犯了大错。”
“为啥?”我问。
“斫琴用的木头并不是越名贵越好。”父亲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讲起了斫琴。“比如红木就不宜制琴,因为密度高,共鸣少,音色容易发死。最好是老杉木或是梧桐木,年轮通顺,密度均匀。这样做出来的琴,声音松透,音色也好。”
讲到这里,父亲停顿了下,颤抖着说:“那块木料,那块木料,是师傅的师傅留给他最珍贵的念想啊!”
父亲闭着眼睛,满脸泪水。停了好久,才继续说道:“那块木料,师傅保存了很多年,每天看一眼,琢磨如何下手,做一张最好的古琴。没想到我却有眼不识金镶玉,把它当柴火烧了。”
“那后来呢?”我担心地问。
“我师傅气得整整病了一个月。我生怕师傅把我赶走。谁知他再也没提此事。”
我替父亲长长地叹了口气。
父亲看我一眼继续说:“直到好多年后我准备出师才对我说:丢了木头事儿小,丢了心人就毁了。记住:万物不可轻侮。做琴如此,做人亦如此。”
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话也就随风而逝。
随后的日子里,我上学、工作、结婚、生子。本想着幸福的人生就这样走下去,谁知工作单位经营不善解散了。
经历了一系列生存挫折后,我又找到父亲开始学斫琴,不为别的,仅是为了养家糊口。
父亲对我更严格了。
“有的材料要先在水里泡半年,定型需要一到两年。”
“灰胎要刮五六层,每一层胎刮完以后都要等干透之后才能打磨找平上漆。”
“斫琴要刀到手到,心到眼到。”
……
父亲一遍遍地说,我一遍遍地改。我慢慢发现自己并不只是为了生计而斫琴,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斫琴,它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许是因为年龄的增长,也许是因为对古琴有了更深的理解,听着父亲的话也感觉格外有道理。父亲见我听话,反而唠叨少了。
那次我见完客户回来,根据客户需求规划出图纸拿给父亲过目。当时他正在吃饭,见我拿来图纸立刻停下给我指点。这个怎么铲,那个怎么刨,连比划带说,唯恐不详细。母亲端过来午饭,他赶紧递给我一碗。我让他先吃再讲,他说我讲完再吃。
同样的场景,同样的人,想起第一次学琴时父亲对我的吆喝,再到如今父亲的平易近人,我突然笑了。
有一年,我独自回了趟老家。
两棵梧桐树越发粗壮,像两个巨人,笑看云淡风轻。
三天后,我伐下了其中一棵,带回作坊。第一斧子下去梧桐发出的声音,仿佛惊动了什么似的。我有强烈的预感,父亲的意愿成了!
板材晾了一年后,我开始斫琴。此后又两年,我独自待在一个山脚下的作坊里,用这棵梧桐剖成的十张板子做面板做了十种琴。挖槽腹、用梓木斫底板、披漆胎、罩面漆……两年时间,除了春天的风、冬天的雪,除了夏天的泉流和秋天的大雁,没人知道我在这里。我自己坐在石头上,于夕阳余晖中看挂在墙上的尚未完工的琴坯。没人跟我说话,但我能真切地听到万物说话的声音,每一声都真实而纯正。
父亲五十六岁生日那天,我把他带到琴房。十张琴一字排列,整整齐齐。父亲看了看琴,又看了看我,随手拿起一张弹起来。
琴声淡淡,朴实清新。恍惚中我似乎听到斧凿丁丁,桨声欸乃。似乎看到,青山绿水中,渔樵问答。渔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樵曰:“余之志在山林也。”
而此时,青树绿荫里,一位老者正曲罢收琴,问小子曰:“薄木丝弦,其音何谐?”小子曰:“琴为心声,人琴合一。”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善于借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如“那块木料,那块木料”,重复两次,表现出父亲即使多年以后回忆起往事仍满腹愧疚,难以释怀。
B.“两棵梧桐树越发粗壮,像两个巨人,笑看云淡风轻”,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语义双关,写出了“我”在经历世事之后,思想逐渐成熟起来。
C.篇末“渔樵问答”和“长幼问答”的内容暗示了文章主旨,含蓄地揭示出“我”找到了自己的本心,就是要回归山林,与自然融为一体。
D.本文材料组织详略得当,重点描写了十五岁时随父回老家,梧桐树下父子对话和成年经历挫折后开始学习斫琴的经历与感受,其他都一笔略过。
【小题2】文中说“我慢慢发现自己并不只是为了生计而斫琴”,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我”还为了什么而斫琴。
【小题3】“心语”是指发自内心的人生的感悟,本文作者的“斫琴心语”或直接或隐晦,请结合作品,概括作者抒发了哪些“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