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如果你没有听说过区块链,至少应该听说过比特币,它是区块链的一个应用。
那什么是区块链呢?其实它是一种特殊的“账本”,这个账本是以分布式的方式存储在整个网络上,通过密码学的原理,保证它不会被篡改,也不会被伪造。区块链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甲需要向乙发起一笔交易,于是甲先发起请求,创建一个新的区块,然后这个区块就会被广播给网络里的所有用户,当所有用户验证同意之后,这个新创建的区块就会被添加到主链上,而在这条链上所有的交易记录都是永久和透明可查的。
区块链的技术应用极其广泛,甚至被很多人称为“下一代互联网”,但是非常复杂,我们只需要知道区块链的三个核心特点:去中心化、公开透明、全程追溯。
——搜狐网《当区块链遇上汽车,会发生什么?》
材料二:
区块链技术,被认为是继蒸汽机、电力、互联网之后,下一代颠覆性的核心技术。区块链作为构造信任的机器,将可能彻底改变整个人类社会价值传递的方式。
区块链将如何重新定义世界?
区块链的诞生替代了“第三方机构”避免了因记录不详、信息丢失,而发生的不公正现象。区块链其核心意义和价值在于,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能够从技术层面建立信任关系。正是基于此,人类将因此开启从信息传递到价值传递的过程。当价值互联网逐步形成后,区块链的优势——快速、高效、低成本、透明、相对公正等,都将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优势也将被放大。届时人们能够在网上像实时聊天传输信息一样即时传递价值,这些价值可以表现为资产、资金、资源等。仅这点,就已经令无数科技企业为之兴奋,腾讯、阿里巴巴、百度、IBM、英特尔、微软等知名企业均已纷纷加入区块链行业。
——百家号“媒介360”
材料三
随着比特币大涨,许多人将比特币与区块链混为一谈,但两者之间并不能画等号。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围绕区块链技术,业内存在浓重的炒作风气,长此以往并不利于该项技术应用的务实推广。
2017年11月13日,港股上市公司坪山茶叶发布公告,将公司原名“坪山茶叶集团有限公司”更改为“区块链集团有限公司”,至今该公司主业仍未明显涉足区块链业务,但股价却有一定幅度上涨。
比特币热炒之下越来越多企业开始“蹭热点”。目前这种疯狂不仅仅局限在将公司名字简单地加上“比特币”或者“区块链”字眼上,只要能与比特币有一点关系,该公司就很可能融到大笔资金并迅速提高价值,这样的不良风气有扩散的迹象。
部分非正统应用“吸金”能量凸显,形成负面示范效应。在区块链现实应用推进艰难的同时,部分虚拟应用却显现出巨大的“吸金”能量。坐不住的区块链研发者也跟进“赚快钱”,进一步影响了现实应用的展开。
——新华社《区块链:误解有多少,泡沫就有多大》
材料四:
“截至2018年1月初,比特币、以太坊和莱特币等区块链数字资产的总市值已经超越了我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腾讯。”谈到今年提案的背景,全国政协委员王鵬杰如是诠释。
“但是,由于我国区块链领域发力较晚,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缺乏成熟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被市场广泛接受的数字资产,长期来看不利于我国金融安全;国内一批互联网企业如迅雷、暴风影音、中网在线等虽然也在积极布局区块链数字资产领城,却因为这种数字资产在法律上的地位并不明晰,导致上述企业不能放开手脚,影响了自身的创新活力;一般消费者对区块链数字资产的认识不足,不能准确认知区块链资产的优劣,容易被不法分子披着‘区块链’外衣进行诈骗,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对此,王鹏杰提出开展区块链数字资产项目“核准制”监管,推行个人区块链账户“实名制”认证,做好区块链数字资产投资者教育工作等建议。
还要探索建立国家层面的区块链数字资产交易平台。”王鹏杰建议,在健全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后,在央行和证监会等部门的统一协作下,成立受监管的、高效廉洁的区块链数字资产交易平台,为企业募资和投资者资产增值提供正规渠道。
——“人民政协网”2018.3.3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区块链以分布式的方式存储于整个网络上,密码学原理保证了它不会被篡改和伪造,其交易记录公开透明。
B.现有交易方式中存在的“第三方机构”可能由于记录不详和信息丢失而产生不公正的现象,区块链让人类首次建立起了信任关系。
C.主业未明显涉足区块链业务的“坪山茶叶集团有限公司”更改为“区块链集团有限公司”,反映了区块链领域浓重的炒作风气。
D.区块链数字资产总市值超越腾讯市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王鹏杰关于引导区块链数字资产规范发展及有效监管的提案的必要性。
【小题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甲向乙发起交易的请求,会创建为区块并广播到网络里的所有用户,经所有用户验证同意后添加到主链,过程中所有用户参与,因而具备“去中心化”的特点。
B.区块链作为新一代颠覆性的核心技术,将消除“第三方机构”可能带来的不公正现象,彻底改变人类社会价值传递的方式。
C.区块链将可能凭借快速、高效、低成本等优势在未来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众多科技企业已经敏锐地感知到其中的商机。
D.围绕区块链技术产生的各种炒作,主要是为了在资本市场提升股价或者融资,打压这种不良风气可能会影响企业的创新活力。
E. 针对不法分子的诈骗行为,王鹏杰提出了开展区块链数字资产项目监管,推行个人区块链账户认证,做好区块链投资者教育等建议。
【小题3】根据原文,说说在区块链的变革浪潮之下,国家、企业和个人应该如何应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3 09:06: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湿地泛指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过6米的沿海地区,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洪泛平原、河口三角洲、泥炭地、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湿地具有强大的降解污染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

据2013年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统计,我国湿地面积5360.26万公顷,较2003年减少339.63万公顷,减少8.82%,湿地面积平均以500万亩/年的速度减少,近70%的重要湿地受到污染。受到围垦、过度捕捞、基建占用等因素威胁,湿地保护形势严峻、需求紧迫。

国家林业局“十三五”生态湿地规划明确目标,至2020年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自2010年起,财政部每年对湿地保护给予财政补助。在湿地保护十三五”规划中,国家级重大项目规划总投入176.81亿元,较“十二五”期间67.02亿元的实际投入增加164%。

自2018年1月1日起,林业局对国家湿地公园实行“审批制”,要求各地区申请晋升为国家级的湿地公园,需先成为省级湿地公园2年以上。“晋升制”极大促进了各省、市、地区的湿地公园建设需求。至2020年,各地合计规划新建省级湿地公园485个。

(摘编自《2018年我国湿地保护行业现状及十三五规划投资额分析》,中国产业信息网2018年6月14日)

材料二:

3月22日,湖北省荆门市仙居河国家湿地公园正式开园,向公众免费开放。公园管理处组织游客在科普广场签名台开展了“保护湿地”自愿者签名仪式,号召人们一起保护大自然,维护美好环境,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仙居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东宝区仙居乡南河水库与北河水库交汇处,2013年12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后开始建设,2018年12月,国家林草局验收合格并批准授牌。园区总面积6045亩,总投资2860万元,打造出集湿地保护、生态修复、文化展示、科普宣教、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仙居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开放,将全面提升湿地科普宣教能力,为广大市民和外来游客普及湿地知识,提高社会公众认识湿地、保护湿地的意识,并为中小学生开展湿地科普教育提供崭新的平台。

(摘编自陈朝宏、刘洋《荆门东宝仙居河国家湿地公园正式开园》,中新网2019年3月22日)

材料三:

2017年12月27日,昆明捞渔河湿地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获批,意味着连续两年申报的云南昆明捞渔河国家湿地公园项目有了实质性进展。

云南昆明捞渔河国家湿地公园投资为11.32亿元,总面积11000亩(含部分湖滨近岸水体),岸线全长14.7公里,拟划分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5个功能区。

截至目前,滇池度假区完成原有800亩捞渔河湿地的水上森林布水系统优化、清理水生植物、拓宽水道等提升改造工作,移植中山杉143棵,修砌布水堰新建土坝711.7米,修砌布水口(木桩)46米,修割芦苇面积达2400平方米,开挖沟渠576米。

杨庆介绍,大渔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主要建设管理服务区、酒店住宿区、旅游购物区三大旅游服务区块。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商务、文化、写字楼等为一体的商业性地标建筑,对度假区旅游文化产业聚集区的打造起到标杆示范作用,全面推动度假区产业功能进一步提升,引领和带动大渔片区发展。

(摘编自缪亚平《昆明捞渔河湿地加快“国”字号建设》,《昆明日报》2019年3月25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湿地包括各种湖泊、河流、洪泛平原以及沿海地区等,由于具有强大的降解污染功能而被称为“地球之肾”,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
B.我国湿地保护形势严峻、需求紧迫。从2003年到2013年,我国湿地面积平均以500万亩/年的速度减少,近70%的重要湿地被污染。
C.国家林业局“十三五”生态湿地规划目标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与之相应的规划投入较“十二五”也有大幅增加。
D.云南昆明捞渔河湿地公园试点项目获得批准,该湿地公园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滇池度假区对捞渔河原有湿地的改造也已经开始。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林业局对国家湿地公园实行“审批制”,对于晋升国家湿地公园的申请,设定资格、年限的要求,满足了各地湿地公园建设需求。
B.湖北荆门仙居河总面积6045亩的国家湿地公园,历时五年授牌开园,这意味着云南昆明捞渔河国家湿地公园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C.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不仅仅是湿地保护、生态修复等生态方面的必需,也是旅游度假、休闲观光的美好去处,更是文化展示、科普宣教的平台。
D.至2020年,各地合计规划新建省级湿地公园485个,这说明许多地方政府的生态保护意识有所加强,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改变。
【小题3】如何搞好我国的湿地保护工作?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乱世才子郁达夫
唐宝民
如果要在群星灿烂的中国现代文坛选择一位最具名士之风和传奇色彩的作家来,恐怕非郁达夫莫属了。深沉忧郁的文风,惊世骇俗的婚恋,以及最后在异国他乡以身殉国的凄惨结局,使他的人生更具悲壮色彩。
郁达夫出生在一个风雨飘摇的乱世,似乎冥冥中注定了他的一生都将在离乱中度过。在自传中,他形容自己的出生是“悲剧的出生”。他的家庭,虽然是一个知识分子乡绅家庭,但彼时早已家道中落。更为不幸的是,出生三年后,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从此日子过得更加艰难。多年以后,他曾这样回忆自己的童年:“儿时的回忆,谁也在说,是最完美的一章,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我所体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逼着我。”童年的这种经历,无疑影响了他日后的创作风格,其作品的苍凉沉郁,那种与生俱来的忧伤,那种心灵深处的苦闷,无不带有童年时代的烙印。
作为乱世才子,郁达夫与清代诗人黄仲则十分相似,黄仲则慨叹“有酒有花翻寂寞,不风不雨倍凄凉”,而郁达夫则抒发了“牵情儿女风前烛,草檄书生梦里功”这样的情怀。二人的经历和结局也相类似,黄仲则流落到山西运城,以三十岁的壮年客死他乡;郁达夫一袭青衫走马江湖,最终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命丧日本宪兵之手。他们是同样的清醒者,黄仲则生长于康乾盛世,但他却发出了盛世的哀音:江山惨淡埋骚客,身世凄凉变楚音;郁达夫则在暗夜中叹息: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郭沫若曾说:“达夫似乎很喜欢清代诗人黄仲则。他不仅喜欢他的诗,而且同情他的生活。他似乎有意去学他。”
19世纪俄罗斯文学家们塑造了“多余人”这一文学形象,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贡献,则是塑造了“零余人”这一形象。在强调自己是无用的“零余人”的同时,表达的是内心希望自己有利于国家与民族的强烈的民族意识,这与鲁迅先生致力于对国民劣根性进行疗救的努力如出一辙。虽然只是一介书生,却胸怀家国天下,“河山两戒重光日,约取金门海上盟”。罗素曾经提出过支撑人生活下去的三种动力,即“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郁达夫即是这样的作家,他的创作是一个充满强烈悲悯意识的过程,而这种充满人道主义色彩的悲悯情怀,恰恰是一个优秀作家不可缺少的价值立场。
他是一个性情中人,在爱情上更是如此,一旦爱了,便不顾一切地向温暖靠近,丝毫不顾及被灼伤的危险。在与王映霞那场惊天动地的婚恋中,他表现出了火一样的激越之爱。他为她筑下了象征着爱之永恒的风雨茅庐,并发出了“死后神魂如有验,何妨同死化鸳鸯。百年人世多风雨,不及泉台岁月长”这样的感慨。然而,正所谓“浓情生爱,因爱生怖”,两个原本属于不同生活环境的人朝夕相处在一起,各自的矛盾便暴露无遗,最终导致分手的无奈结局。
1945年8月29日20时许,在印尼苏门答腊家中与朋友聊天的郁达夫被一个土著青年叫出去,从此神秘失踪。后有消息证实,郁达夫于1945年9月17日惨死于日本宪兵之手,彼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郁达夫也等到了祖国抗战的胜利,然而,尚未来得及欢呼,就以身殉国,令人扼腕叹息。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做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选自《福建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贡献,是塑造了“零余人”这一形象。在强调自己是无用的“零余人”的同时,表达的是内心希望自己有利于国家与民族的强烈的民族意识。他的创作充满强烈悲悯意识和人道主义的情怀。
B.郁达夫与清代诗人黄仲则十分相似,二人都生于乱世,而且他们的情怀、经历和结局也都相类似,郭沫若曾说:“达夫似乎很喜欢清代诗人黄仲则。他不仅喜欢他的诗,而且同情他的生活。他似乎有意去学他。”
C.郁达夫是一个性情中人,在爱情上更是如此,一旦爱了,便不顾一切地向温暖靠近,在与王映霞那场惊天动地的婚恋中,他表现出了火一样的激越之爱。两个原本属于不同生活环境的人虽然走到了一起,但最终却不得不承受灼伤之痛。
D.“乱世才子郁达夫”作为标题有总领全文的作用,既交代了郁达夫生活的背景,又点明了他的才情,正是因为乱世,才让他成为了一位最具名士之风和传奇色彩的作家。
E. 本文结构紧凑,首尾呼应。作者通过大量使用侧面描写,并通过对比的手法给读者介绍了郁达夫深沉忧郁的文风,惊世骇俗的婚恋,以及最后在异国他乡以身殉国的凄惨结局。
【小题2】郁达夫被称为“乱世才子”,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第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为什么说郁达夫的人生“更具悲壮色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二种失败

麦家

第九次冲锋被击溃下来的时候,他悲愤得像一头因重创而恐怖、因恐怖而咆哮的困兽,禁不住仰天嚎叫了一声。这是悲鸣。粗壮的悲鸣,似雄狮的怒吼,歇斯底里,撕心裂肺。

这是一个有风有阳光的日子。日子的开头就像以往许许多多从山尖上流过的美丽的清晨一样,山雾袅袅,轻风送爽,小鸟鸣唱,晨曦把半个山头映得霞光四射,整个是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致。但是,突然的、暴躁的枪声很快粉碎了往日的宁静和美妙。山坡上已经充满了浓烈的烧焦味和淡淡的血腥气……

是战争打扰了它!

战争今天在这里打响。他奉命要在天黑前拿下山头。他在八点钟组织了第一次冲锋,然后是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一次又一次冲上去,一次又一次被打下来。

现在,绛红的太阳跌落在山顶的另一边,四射着早晨一样的金色光芒,但照耀的已全然不是同一个山坡。这是一个卧满尸体、烈焰升腾的山坡,远看,像开满了杜鹃,又像布满了红旗,既悲惨,又壮丽。山坡上犹如惨遭浩劫一般的褴褛,破败不堪,熊熊烈火在燃烧,浓浓硝烟在腾升。他看一眼还在继续跌落的太阳,心想,太阳走得真快啊。

山坡下,士兵们又一次在整队集合。他要组织第十次冲锋。

队伍终于横出来了。站在他面前的,不是那支他熟识的、雄赳赳、气昂昂的队伍,而是四十几个衣衫不整的伤兵和哀兵。

同志们……他觉得自己的声音也是很陌生的,又哑又黏,像喉咙里堵满了稠血,敌人还在山上,我们还冲不冲锋!

冲!

他觉得听到了四百个人的喊声。

满山坡都是一个喊声!好像山坡上的尸体也在喊。

太阳在继续西沉。他抬头看看落日,又回头看看队伍,知道自己现在只能做最后一次努力了。我再也输不起了,他想。

第十次冲锋开始了。士兵们猫着腰,吼叫着,全然不顾四伏的杀机,疯狂地直往山顶扑去。裸露的山坡上,顿时如同长出了一片蠕动的树林。

枪声紧密。呼啸的子弹如同雨点一般泼下来,中弹的士兵一个个倒在了大地的怀抱里。他冲在队伍的前面,时而匍匐,时而跃进,那挥舞手枪的样子,就像在指挥千军万马。可士兵们却一个个在和他告别。他们趴在山坡上,一动不动,很安静的样子,温煦的阳光正在为他们做最后一次沐浴。

突然,他一下子跪倒在距离堑壕十几米远的山坡上,热乎乎的血瞬间从几个黑暗的窟窿里奔涌不息。子弹钻进他大腿了!

“我冲不上去了!”

他悲愤地吼叫着。

他看见几个战士飞快地越过了他。这叫他振奋,他拉开嗓门大喊:冲!给我冲!往上冲!

不一会儿,所有没有扑倒的战士都越过他,冲到了堑壕外沿。他们跪倒在地,虎视眈眈,似乎在伺机做最后一次跨越。

终于,一个熟识的身影突然领先跃进了堑壕。很快,第二个也跟着上去了。三、四、五……七……九,他激动了,又一次挣扎着想站起来。可两条腿简直像被灼热的焦土熔化了。他站不起来!

渐渐地,厮杀声开始冷落了下来,而这时一声突然的枪响,似乎像是打出了一个句号。从此,山顶如同死光了人,再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他知道,胜负已经摊牌。

谁胜?谁负?他激动得要死,也害怕得要死。他希望山顶上马上跃出一张他熟悉的脸,或者一个声音。是的,捷报应该是他的。他已经经不起打击了。他努力尽了,也损失尽了,接下来应该请他收获和交代了。他要收获的是近在眼前的这个山头。他必须抱着这个山头去作交代。他觉得喘不过气来,眼前一片死黑。

终于,山顶上突然颤颤巍巍地站出了一面旗帜。那是一面褴褛得失去了真实和原貌的旗帜,但他几乎不用看,只是用鼻子嗅了一下,就觉得脑浆飞溅……

那是敌人的旗帜!

山坡上,静静的。

还有人吗?他喃喃自语。他渴望出现奇迹。他回头扫视山坡:山坡上,只有一具具静卧的尸体。对着无数尸体,他也忍不住吼叫起来:谁还能冲锋?还有人吗?

只有山谷的回音:谁还能冲锋……还有人吗……

一阵风过,他打了一个寒战,同时也清醒了。恍若一场梦醒来,他接着又看见了辉煌的落日,和满山满坡的尸体,还有那面迎风招摇的旗帜。

难道我这样趴着等着来人把我抬下去,或者拖上去?他想。

不,我不想作为一个伤兵被人抬回去,也不能做俘虏,被他们拖上去。他自言自语道,我要爬上去,我没死,我应该爬上去,爬上去决一死战。

这叫宁死不屈。

他宁死也要爬上山顶去!

他一拱一拱地爬起来了,夕阳的光辉照耀着他,像照耀着一片熠熠发光的金属。山因此而动摇,天因此而倾斜。他的双手像两把铁铲,要将山坡铲为平地;他丑陋的身躯如同一条断尾的蚯蚓,只是不息地、顽强不屈地蠕动在焦土和血泥之中,直逼山顶,直逼那面狰狞的旗帜。

堑壕就在眼前,这是多么激动人心!

接下去,他只要来一个翻滚就上了山顶了。此时此刻,他需要的是拿生命作最后一搏的勇气和毅力。但是,他的目光又看到了那面狰狞可怖的旗帜。旗帜似一个威风的巨人傲然凌立,孤独中透露出一股杀气腾腾的神气。它是对方胜利的铁证。看着它,他的冲动和勇气顿时损失了大半。他想,你一个没腿的伤兵爬上去又能怎样?让对方再次享受屠杀的快乐?

他对自己说,我被打垮了。

与其上去让他们屠杀,让他们享受屠杀的快乐,我宁可自杀……

于是,枪口顶在了太阳穴上。是右边的太阳穴。

此时此刻,他是杀手,也是被杀者。是的,他是不害怕死的。他害怕的是失败和失败以后的一切。

晚霞如血,光辉抹在他身上,他感到了光辉的压力。其实,作为军人,最重要的是看你关键时候是不是有那种大无畏的、不怕死的、宁死不屈的精神和风度,他想。既然败局已定,那么还有什么可留恋的?

于是,他开始下达此生的最后一道命令:开枪!

枪声拔地而起,直插云霄。

一个小时后,增援部队赶到,不费一枪一弹便冲上山顶。当他们冲上山顶后,发现阵地上惟一的活物是一个奄奄一息的伤兵,他双手紧紧拥抱着旗杆,连松手的力气都没了。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对第十次冲锋时的场景描写,既有对主人公语言、动作的细腻刻画,也有对战士群体冲锋的“面”的描绘,点面结合的写法,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真实感。
B.第十次冲锋结束后,山顶终于竖起了一面旗帜,“褴褛得失去了真实和原貌的旗帜”“他几乎不用看”“只是用鼻子嗅了一下”等描写,为他的“第二种失败”埋下伏笔。
C.他有军人的风骨,宁肯壮烈地死,也不肯屈辱地活,所以当败局已定时,他毫不犹豫地向自己举起了手枪,增援部队赶到时,他已全军覆没,点明了“第二种失败”的含意。
D.本文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以时间为序,用悲壮的笔调讲述了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惨烈战事。
E.文章把他的嚎叫比作“雄狮的怒吼”,把他比作“一头暴怒的、歇斯底里的狮子”,生动地写出了他暴怒的情态,着意表现他对敌人强烈的愤慨、誓与敌人拼到底的决心。
【小题2】小说中的“他”这个人物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的结尾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作者这样安排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施一公:用一流成果来爱国
罗旭
“即使在中国做着和美国同样的事,在祖国也会开心得多。”“千人计划”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说,“回到清华后,我每天早上都很激动,既是新的充实的一天,又可以做很多事情。”
2008年,施一公入选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这是世界生命科学领域的至高荣誉。但施一公却谢绝了这份邀请,选择了“千人计划”,回国到母校清华大学工作。
施一公放弃美国优厚的生活待遇和科研条件,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作为享誉世界的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的回国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界的关注,《纽约时报》在头版进行专门报道,探求其中的原因。
“其实,我的动机再简单不过:报效生我养我的祖国。这是每个中国人深入骨髓里的使命感与归属感。”施一公表示,“我希望能在自己年富力强的时候回来为祖国健康工作至少30年。中国正处在一个民族复兴的伟大时刻,科学家理应敢担当、有作为,把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几年来,他在细胞凋亡、重要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大分子机器的结构与功能等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世界瞩目的重要原始创新成果。
施一公开始主持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工作后,积极探索建立新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大力提升清华大学生命学科水平。
“核心就是打破铁饭碗,实行‘非升即走’的用人机制。如果在6年之内达不到世界一流大学的终身教授水平,就必须离开。”施一公介绍,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人才引进面向国内外开放,全部实行海外评审专家组评议;薪酬体系采取国际通行的年薪制,不让人才为柴米油盐发愁;每个实验室配备的启动基金,免去了人才的项目、经费申请之苦……
截至目前,已有70多名国际顶尖青年人才到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全职工作,产生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在2010年举行的国际评估中,由世界一流学者组成的专家组一致认为,清华大学生命学科总体发展态势很好,其中结构生物学学科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2012年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清华大学生命学科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名列全国第一。
在科研及人事改革方面取得的成果固然让人骄傲,但让施一公最引以为傲的还是人才培养。他曾不止一次说:“我回来最想做的事,就是教书育人。”
归国以来,施一公一直亲自为学生讲授《生命科学的逻辑与思维》《生命科学前沿》等课程。他倾力于学生的学术成长,经常在实验室手把手教学生做实验。他在清华大学实验室的重要科研论文的第一作者基本是年轻的博士生,他带的多位研究生获得了教育部博士生学术新人奖、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等荣誉。到今年底,他的实验室将培养出18名博士。他说:“我毫不怀疑他们大多数会脱颖而出,成为优秀的青年科学家。”
“我希望通过推动清华科技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带动整个国家科技和教育体系的变革,在中国生发出能够培养大师的肥沃土壤。施一公说,“我常想,当我在清华退休时,看到自己的学生成为能够影响世界进步的科学领袖,那将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
(有删改)
相关链接
施一公说:“中国的科技和教育体制、中国大学的科研和教学,都与美国一流大学有相当的差距,中国正在为此而努力。我会发自内心地为清华、为中国科技和教育体制的进一步发展付出更多。”如今,施一公自己在清华为本科生开设一门思想政治课,用他在国外曲折而真实的经历,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享誉世界的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的回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界引起震动,也使他自然成为“千人计划”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B.主持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工作后,为大力提升清华大学生命学科水平,施一公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积极探索建立新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C.清华大学生命学科总体发展态势好,结构生物学学科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生命学科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这与施一公引进人才到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有关。
D.施一公希望通过推动清华科技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带动整个国家科技和教育体系的变革,生发出能够培养大师的肥沃土壤。
【小题2】文中多次引用施一公的话,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施一公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