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看灵魂
林贤治
①人与自然比邻而居,遂得以常常看风景。
②风景是人类闲居或静处时,对自然的一种选择。所以,陶渊明有南山,梭罗有瓦尔登湖,高更有塔希提岛。即如火山、海啸,也须在不相干的远处,才能观赏到蜿蜒流畅的美丽。列维坦在崖头看海,放声恸哭,其实那已经是病,不是看风景了。
③人生多辛苦。看风景是人生短暂的中断,是不带惊恐的逃跑。一直逃至踪影全无时,便是古来的隐者。
④结庐在人境而无人世的烦忧,或许是令人神往的吧!然而可惜不能。威猛如魏武,当月明星稀之夜,尚有无枝可依的喟叹;豁达如东坡居士,月下访友,看庭中积水空明,树影绰约如藻荇交横,竟也无端兴起时不再来的寂寥。日落黄昏,雨打梨花,都会被风流倜傥的才子看出血泪来。所谓“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或“一树梅花一放翁”,都是在看风景时看到了自己。临到最后,人总要面对自己。
⑤作为人类而崇尚自然是不可思议的。与其看风景,我想,不如就看灵魂。
⑥我不能想象,世界上有哪一片大陆会比惠特曼更辽阔。在他那里,群山耸立,河川奔流,大路箭一样射向远方。在他那里,所有动植物都因为人迹的出现而充满生气,既有疾蹄,巨翮,强壮的枝柯,自然也有知更的啼唱,紫罗兰的芳馥,繁密的草叶在爱抚间变得碧绿和温柔起来。在哥尼斯堡,那个喜欢散步的智者不是仰望灿烂的星空,就是俯视自己的内心,俯仰之间,摸索着通往人类的哲学道路。康德是一个宁静的湖,因为浩瀚,致使有翻卷不已的波澜也全被人们忽略了。灵魂的博大使人敬畏。爱因斯坦飙风似的在宇宙间往来驰骋,虽或不见形迹,但在日后的圣殿的废墟中,却不难发现他的存在。
⑦ 我热爱英雄的灵魂甚于太阳,我为他们庄严、热烈而慷慨的照临而常怀感激。在历史书里,我认识斯巴达克斯。如果说第一个神是普罗米修斯,那么,斯巴达克斯就是第一个人。自从他和他的兄弟握紧扭断的锁链而躺入血泊,被侮辱被损害的人们由此不再相信眼泪。马尔克斯曾经描画过一位“迷宫的将军”,那是玻利瓦尔,他勇敢地放弃了从殖民者手中夺取的可以垄断的权力。由于目标过于远大,结果无人追随,在他所做的自我流放的无比孤寂的旅途中,我读懂了内心的坚强。我喜欢这个外形枯干而灵魂丰满的人,他是不屈的抵抗者、解放者,而不是征服者。我猜想,英雄的灵魂是由爱和意志所构成的。有两个生活在囚狱中的汉子康帕内拉和葛兰西,为了守卫梦中的太阳城,他们先后战胜了无尽的酷刑、子弹和时间。当我知道他们同是意大利人的时候,是何等地惊服于人文思想的伟大啊!圣地佛罗伦萨,产生了又养育了多少伟大的灵魂!
⑧有这样一些英雄,人生在战场和牢狱之外,却一样作无休止的抗争。他们的力量,仅仅留在纸片上,画布上,留在不可触及的动荡的旋律之中。
⑨ 矮小的贝多芬,以他旋风击电般的音乐,扼住命运的咽喉。米勒毕生以农民的身份抵抗巴黎精致的画室艺术,决不肯在自己的土地上让出哪怕是木鞋大小的地方。对于上流社会,他有一种宁静的藐视,当人们向他啧啧描述王子命名仪式的壮观场面时,他感叹道:“可怜的小王子!”然而,他笔下出现的农民,一个个是圣徒般的完美。在铜黄色所铺设的同样的宁静安详底下,分明隐藏着另一种情愫,一种难言的心的悸动……
⑩我爱看灵魂。在风景那里,我纯然是一个陌生客,始终无法变做其中的一株树,一只鸟,跟随它们一起摇曳鸣唱,而一旦与灵魂相通,便当即为它所缠裹,无从回避那人性的无言的呼喊与倾诉。风景使人在静止和优雅中瘫痪、隐遁和沉迷,惟灵魂使人奋起,逼进,正直地站立着。
【小题1】文章标题是“看灵魂”,作者为何在开头四段用大量文字写“看风景”?
【小题2】请联系文段,阐释第③段“看风景是人生短暂的中断,是不带惊恐的逃跑”一句的含义。
【小题3】作者在文中列举了斯巴达克斯、玻利瓦尔以及贝多芬、米勒等人与命运抗争的例子,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之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7 11:11: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孙如静
①我七岁之前是没有鞋穿的,我们兄弟三人,只有上学的哥哥有鞋穿。我和弟弟常年都是赤着脚走路,即使是寒冷的冬天,双脚冻得像两只透明的水晶萝卜一样,也只能在火盆边烤一烤,取取暖。
②七岁那年,我终于上学了,母亲没能给我买上一双新鞋,而是把哥哥的旧鞋洗干净了,补了补。我觉得很委屈,偷偷哭了一个晚上。为了不让母亲难过,第二天,我穿着那双旧布鞋走出了家门。一路上,我看到很多同学踏着五颜六色的鞋,背着各式各样的书包欢欢喜喜地走进学校,我低头看看自己脚上打了好几个补丁的旧布鞋,悄悄把它脱了下来,塞进了书包。从那天起,我得了一个外号——赤脚大仙。
③那时候,街上流行白球鞋,家里条件好的同学穿上一双白球鞋特别让人羡慕。我偷偷去百货商店看过,一双白球鞋要3块8毛钱。这个数字对我们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我只能望“鞋”兴叹了。接着,一条新的制度出来了,学校要求,每个学生要穿上球鞋上体育课。那段时间,母亲生病住院已经花了家里一大笔钱,我实在无法再张嘴要钱了,一双白球鞋让我整天萎靡不振。
④一天,我当值日生,在打扫讲台的时侯.看到地下散落的粉笔头,心中有了一个好主意。我把所有的粉笔头收集起来,涂在我的布鞋上,黑布鞋变成了白布鞋。心想,都是白色的谁会注意看呢?再说了,我站在最后一排,老师也不会注意到我的。就这样,我混过了两节体育课。
⑤这招儿并不是很管用,白粉末在黑布鞋上很容易褪落,所以要经常给黑布鞋上色,否则一褪落就容易被发现。
⑥一天下午,我在捡粉笔头的时候被班上的一个同学发现了。他大声喊:
“抓小偷啊,有人偷粉笔了。”
⑦我听后,被吓坏了,手中的粉笔头纷纷落在地上,他的叫声引来了好多同学。大家把我围在中间,你一言我一语。“小偷,小偷,学生随便拿粉笔头也不可以,因为那是公共财产。”我红着脸,低着头,不敢争辩。大家捡起地上的粉笔头,纷纷向我砸来,我顿时成了同学们射击的靶子。
⑧这时,教物理的李老师来了。他看了看这个场面,严肃地说:“这位同学不是小偷,是我让他帮忙收集粉笔头的,他是在帮老师做好事呢。”李老师的一句话解救了我,在同学们半信半疑的目光中,李老师牵着我的手离开了教室。
⑨李老师带我来到了他的宿舍。“为什么收集粉笔头呢?”李老师问我。
⑩我什么也没说,红着脸,从书包里掏出那双褪去白色的黑布鞋。看到这双鞋,再看看我那双满是尘土的脚,李老师什么也没说,而是打来一盆水,让我把脚洗干净。
不知什么时候,李老师拿出一双白球鞋放在我眼前。“穿上试试吧。”李老师说。这双白球鞋和我脚上的布鞋差不多大小,球鞋虽然有些旧了,但是和我这双满是补丁的黑布鞋相比就像白天鹅和丑小鸭。我小心翼冀地穿上,生怕弄疼了它。真合适啊,仿佛是为我专门定制的。我试着走两步,真舒服,如果赛跑,我肯定能得第一名。
 “送给你了。”李老师说。我离开的时侯,给李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
下午的体育课上,列队报数的时侯,我第一次大声喊:“到!”一双白球鞋让我变得理直气壮起来。
这双鞋我一直穿了半年多,直到母亲的病好转以后,可以做一些活计,家里条件慢慢好转,我才终于拥有了一双真正属于自己的白球鞋。
那天,我把那双白球鞋洗干净后,准备拿去还给李老师。给我开门的是一个与我年纪一般大的男孩子。他笑眯眯地说:“我爸不在,给我吧。”我把鞋递给他的同时,却看到他脚上穿的正是我那双破旧不堪的黑布鞋。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11)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鞋为线索展开叙述,情节为:“穿旧鞋——涂旧鞋——送球鞋——还球鞋”,表现了我少年时的一段特殊经历,体现了贫穷给我幼年留下的深深的精神创伤。
B.我要上学了,没有新鞋,穿着旧鞋上学,最后宁可打赤脚,体现了我既感到委屈,又懂事,还略微有点虚荣的性格。
C.“我”用粉笔涂布鞋一事,既体现了我没钱买球鞋的窘迫之状,又表现了“我”想蒙混过关的侥幸,儿童心理跃然纸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为下文李老师将他儿子的鞋让我穿埋下伏笔。
D.“望‘鞋’兴叹”一词,运用了仿词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我”不能买球鞋的惋惜之情,以及想得到一双球鞋的极度渴望,语言幽默风趣。
【小题2】文章标题是“鞋”,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鞋”这一物象在全文中蕴含的深意。
【小题3】文章结尾一段有何效果?请具体赏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网红3. 0造了一条怎样的生产链

张宗艺

①“网红”是与互联网相伴而生的现象,主要指因现实生活中的某件事或某些行为受到网民 关注,一跃成为网络社区焦点,并引发话题效应的人.如果说网红1.0时代是“文字时代”,以一些知名的网络小说家为代表,网红2.0时代则是“读图时代”,以审丑搞怪的芙蓉姐姐、风姐为代表.真正将“网红”以一种集体的面目推向风口浪尖的,则是网红3.0时代,亦可以称之为“直播时代”。直播平台的出现,以全新的入口、服务与关系改变着网络互动乃至媒介生态,其 带来的复杂影响需要辩证把握。

②在网红3.0时代,借助新媒体平台,以草根为生力军的主播们短时间内聚拢人气、吸附流量,并且有机制化渠道对网民“打赏’的虚拟货币进行变现。在各方力量的介入下,“网红”这 种社会文化现象最终形成了产业链,发展成为“网红经济”。

③事实上,在2016年以前,各种网络小说改编、网剧和网游就已开始盛行,各种IP(从“知 识产权”引申出来的“知识财产”)开始翻炒,从几十万元一度涨到上千万元。从经济学上说,这是典型的“口红经济①”效应。相关人群需要通过相对廉价的消费来满足自己的特定心理慰藉。

④同时,快速发展的信息传播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似乎可以“赋能”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所谓全媒体时代,每个人既是内容的消费者,也是内容的生产者。越来越多的文化、知识的生产与传播,不再只是通过机构或者教育部门,而能够借助体制和市场之外的生产网络,形成全民内容创业的态势。这省去了前者通常使用的标准化定制与价格编码的过程,极大地调动了时间、情感和注意力等稀缺资源,从而更好地构建了新时代平台与内容生产者、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⑤还有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网络直播平台拥有惊人的变现能力。这种变现模式可以分为直 接变现和间接变现。直接变现指主播通过打广告及粉丝‘‘打赏”换取收入,间接变现指的是主播 凭借与特定观众形成的良好互动关系,准确定位人群的消费偏向,以“直播+电商购物”的模式 实现长期盈利。

⑥在注意力经济背后,“网红”生产的内容会刻意迎合新生代观众的注意力需要。由此,在 “网红经济”的生产链条里,主播生产的是一种可以买卖的“情感商品”。情感转向理论认为,通过反思、共振在意识层面存留下的称为感情,而在此之前更加直接、更加激烈、更加瞬时的是情感.在新媒体场域中,“网红”直播的一大功能似乎就是对这种连续性的、流动的、集约化的情感予以实时反馈和变现。

⑦伴随现代基因技术和大数据的发展,人类的情感有望被数据化和定型化。由此,也变得更 为容易、更为精确的可供给。在“直播工厂”中,有一大批幕后工作人员负责直播间秩序管理、话题策动和气氛调节等。同时,他们还需要提供给主播数据和分析。例如,在什么时段在线人数最多,主播表演什么节目和谈论何种话题更容易得到礼物……这些幕后工作者,既可以帮助主播 研究如何增进用户依赖和忠威度,以达到快速变现的目的,也给主播提供了更为可视化的考核要求,带来了无形的竞争压力.

⑧当然,也有不少网络主播感叹,自己即便在不多的休闲时光里也在工作。化妆、自拍、上传、旅游和户外直播等,成了工作之外的必修课。“观众回不到现实,主播走不出直播”,这种虚拟互动状态正在改变越来越多人既有的情感结构、生活方式,冲击着人与人、人与世界相处的边界。难道真的会像一些科幻电影演绎的那样,一个由主播、观众和平台构成的人媒混杂形态正在成为某种意又上的现实?而参与其中的人,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其实值得好好思考。

(有删节)

(注释)①口红经济:是指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在美国,当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直线上升。购买这种比较廉价的商品,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安慰”作用。

【小题1】第②段中加点词“变现”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 _  
【小题2】简要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下列有关“网红3.0时代”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媒体平台以及机制化渠道是网红3.0时代到来的技术条件。
B.网红3.0时代参与其中者都可能成为内容的生产者与消费者。
C.网络直播平台惊人的变现能力是网红3.0时代最典型的标志。
D.“情感商品”的买卖并不能真正建立网红与观众之间的感情。
【小题4】下列对第⑦段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承接上文分析“情感商品”可以精确地数据化与定型化。
B.人类情感数据化、定型化背后需要现代技术的有效支持。
C.“直播工厂”的存在表明每一个主播背后都有强大后盾。
D.网红主播表演的内容以及话题都需要经过可视化的考核。
【小题5】结合文章内容,在下图A、B处补充完成相关信息。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联系全文,从“得”与“失”的角度探究作者在文末画线句中所提出的思考。

同类题3

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说到光伏发电,人们往往会想到的是那些巨大的太阳能电池阵列,年轻的朋友们也许会联想到美国电影《变形金刚》中那些具有“超能力”的“汽车人”所配备的能量块。其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光伏效应就是太阳光射在硅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发电,使其能量达到最佳转换的效果。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业内称之为光伏产业。光伏效应的重要条件就是离不开太阳能资源,而太阳能资源则具有永不枯竭的优势。
光伏发电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70年代,由于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光伏发电在发达国家受到高度重视,发展较快。自1969年法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发电的比例在欧美国家逐渐提高,太阳能光伏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发展。
在太阳能发电系统中,并网发电和独立式发电应用系统已经实实在在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在很多大中型城市、甚至一些偏远地区,太阳能路灯的使用已经很普及,还有住宅区的照明、机场照明、医院照明、公交站牌指示灯等,都可以不依赖城市电网供电,只用太阳能电池组件将光能直接转换成了电能,多余的电量被储存在蓄电池里,待需要时再释放出来。
在特殊天气和自然灾害来临时,光伏发电的独特优势更是显现无遗。由于各个组成部分相对密闭,且在生产时大都进行了抗强风、暴雨、地震、雪压等极端恶劣天气的试验,在面对灾害时,光伏独立发电产品往往能够平安度过。当传统电力系统无法供电时,这些太阳能发电设备却可以迅速恢复供电,成为救命的能源。
实践证明,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优势,非常适合在偏远山区或牧区应用。其既可以为农牧民提供家庭用电,又可以驱动水泵灌溉农田。这些地方光照强、遮挡少、太阳能资源丰富,独立式光伏发电系统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中国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太阳能资源大国,具备了广泛应用光伏发电技术的地理条件。我国的光照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1平方公里可安装100兆瓦光伏阵列,每年可发电1.5亿度。我国有荒漠面积108万平方公里,如果开发利用1% 的荒漠,就可以发出相当于2003年全国一年的用电量。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为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能源。
值得欣慰的是,为鼓励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国家近年内出台了一些关于发展新能源的政策,其中《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已公布实施,2013年更是加快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和相关基础能力建设的步伐。体现了国家政策对正在起步阶段的光伏发电技术的扶持和鼓励。
(取材于2013年《科技生活》陈雷博的文章)
链接材料:
光伏发电系统的主要部件是太阳能电池、蓄电池、控制器和逆变器。其特点是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不污染环境、能独立发电又能并网运行,受到各国企业组织的青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小题1】下列是为第一段横线处补写的句子。其中最能够使文意完整,贯通的一项是(3分)
A.光伏发电是能形成产业规模的B.光伏发电是光伏效应的另一种说法
C.光伏发电的原理是很容易理解的D.光伏发电是光伏效应的一种应用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含链接材料)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光伏发电系统属于新兴的能源产业。有传统的煤电水电系统无法比拟的优势,受到很多国家高度重视。
B.光伏发电系统中并网发电应用广泛。所以城市住宅区、机场、医院的照明都可以不依赖城市电网供电。
C.光伏发电系统由太阳能电池、蓄电池、控制器和逆变器构成。拥有抵御灾害的能力,被称为救命能源。
D.我国荒漠面积非常广阔,太阳能资源丰富,这为光伏发电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地理条件和基础能源。
E.我国的光伏发电技术十分成熟,可靠性高,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小题3】下列为本文所拟的标题,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后来居上的光伏发电B.光伏发电纵横谈
C.光伏发电与太阳能D.光伏发电在中国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长期以来,无论民间的济贫活动还是政府减贫干预,大都承载特定价值诉求或意识形态。20世纪以来,西方福利国家体制的形成与转型,既是各国政治经济演变进程,也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变迁过程,还是福利思想史的现实形态。随着“政策科学”研究的兴起,贫困研究与减贫干预转向科学化的模式,并带来反贫困特定维度上的效率与进步。然而技术化的贫困干预始终无法回避政治权力的制约,贫困治理的最优解依然只存在于理想情景,因而,有必要打破意识形态与科学研究的藩篱,尝试在意识形态话语与政策科学研究之间建构互动空间,突破实证研究“经验——理论”科学环的束缚,探索将政策及政策实践融入研究流程的路径。

2012年以来,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在新历史条件下产生了诸多发展和变化,贫困的发生情境、反贫困行动的背景以及经济社会诸多领域的变迁都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扶贫理论演进和实践发展的前提与边界,这不仅是中国乃至全球减贫事业发展的全新机遇,也是扶贫领域包括中国脱贫攻坚学术研究反思与革新的良好契机。2018年中国提出的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紧密关联,从“短板”的角度审视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面向共产主义理想的探索。

脱贫攻坚的实践在不断取得减贫成效的同时,也为反贫困理论创新提供了契机。基于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以及深入实践,中国学术界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延伸和拓展了扶贫思想,主要体现在贫困识别与瞄准技术方面、反贫困与贫困治理议题以及反贫困理念等方面。已有的研究不仅充分解释了何以“瞄不准”,何以偏离目标,同样也为政策瞄准提供了诸多用以改进的机制和对策建议。针对政策执行情境的约束,在脱贫攻坚实践中,“驻村帮扶”成为破解上述难题的可行路径,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一些治理机制的缺陷。

中国扶贫开发理论创新进入了新的历史高度,其关键在于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推进了脱贫攻坚实践,影响了贫困发生和反贫困实践的诸多结构性要素,从而为相关研究带来了全新的问题和经验,极大地促进了相关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并形成了诸多可借鉴的模式。具体而言,集中体现在: 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三个层面。此外,讲好中国的减贫故事,不仅需要好的经验和素材,同样需要好的讲述与呈现,这就需要研究者能够在脱贫攻坚的中国话语与反贫困的全球议题之间实现创造性的转换,从基于特殊经验的理论话语迈向具有一般性的理论命题。

(摘编自黄承伟、袁泉《论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技术化贫困干预的治理效果没有达到理想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政治权力的影响。
B.中国提出的精准脱贫攻坚战既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审视,又是对社会理想的探索。
C.脱贫攻坚这一实践过程,不仅可以带来看得见的成效,还可以提供理论创新契机。
D.中国扶贫开发理论创新能够达到新的历史高度,关键在于发挥了政治制度上的优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给出研究思路的方式,以突出中国脱贫攻坚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B.文章针对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在新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了论证。
C.文章以脱贫实践推进和理论创新的相互影响为前提,具体论证了“驻村帮扶”的可行性。
D.文章论证脱贫攻坚理论,是从一般到个别并要求理论最后上升到一般的顺序展开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福利体制的形成与转型,也是其政治经济、主流意识形态和福利思想的演变过程。
B.要进行全球减贫事业发展与革新,必须首先研究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的变化。
C.解决脱贫治理机制的问题,依靠的是政策改进和学术界开展的系列扶贫思想的研究。
D.如果要讲好中国脱贫的案例,不但要突破实证研究,更需要好的经验、素材和形式。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南朝梁的刘勰,在《文心雕龙》里专门谈了风骨的问题。他说做文章要“风清骨峻,篇体光华”。就是说,文章要像人一样,有清新的风貌、峻拔的骨骼,看起来精神奕奕。这是一种对文章的美的理想,并且这种美的理想又是从人格的美的理想中来的。所以,钱钟书在《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里认为,中国传统以来的文评就是把文章通盘的人化、生命化。可见,中国人对美的认识往往和真、善联系在一起。

②风骨的说法,探本溯源,大抵是从人物品藻里来的。关于人物品藻,中国从来便是有的。□□□□□□

③不过魏晋时候的人物品藻和从前又有不同。按照现代汤用彤的说法,“汉代相人以筋骨,魏晋识鉴在神明”。就是说,汉代议论人物偏于实在,往往把外在的形容和人的身份地位联系起来,好像有功利性的意味。而魏晋时候,尤其是晋代,议论人物偏于玄虚,往往从审美的一面欣赏人的精神气象。譬如南朝宋的刘义庆写《世说新语》,记述汉代到东晋的轶事琐语,有许多谈论人物风度的内容。他大概是受了前一代的影响,所以尤重人物的气宇和风韵。至于差别的原因,也许在于汉代是儒教统治,思想上有最高权威作为标准的时代;而魏晋则是政治混乱苦难、精神却自由解放的时代。魏晋人在政治的失落里,产生了自我意识的觉醒,进而有了对个体的美的欣赏

④可见,人物品藻在实用、功利的层面以外,又发展出审美、赏鉴的一面,所以一些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便自然而然地用于艺术,以至于元人杨维桢《赵氏诗录序》里认为,“评诗之品无异于人品也,人有面目骨体,有情性神气,诗之丑好高下亦然”,也就是人化的艺术。风骨便是一例。在人的一面来说,风骨是一种人格美。一个有风骨的人,往往性格坚强而不屈,品格刚正而有骨气,素性潇洒,风度翩翩。而在艺术的一面来说,风骨是一种意境美。一件有风骨的艺术品,往往自然流畅、刚健笃实,使艺术家之心清澈显然,充满凝聚的力量。譬如绘画。中国画讲究笔墨,所以用墨要有流动的感觉,用笔要有穿透的力量。六朝齐的谢赫写《古画品录》,讲了绘画六法,其中有两点说的是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又譬如书法。书法讲究用笔、结体和章法。尤其草书,一笔而成,中间有轻有重、有徐有疾。骨架立于其中,故而气脉贯通,隔行不断。所以书法是以有骨有筋有血有肉的字体篇章为美的。刘勰把风骨引入文学,以为文章要有生命感,鲜活而生动;要有精神性,不能软绵绵、懒洋洋。这一点,对后世文人影响颇大。

⑤风骨的精神,在汉魏一代人的放任率性、刚健遒劲里,显得尤为强烈。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没有明言风骨专是汉魏一代的。刘勰以后,南朝梁的钟嵘提到了“建安风力”,大抵有这个意思。再以后,则往往说建安风骨、汉魏风骨。譬如宋的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评阮籍的《咏怀》之作时,说“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可见,后人把汉魏一代风骨的精神奉为楷模,并极力效仿。在唐代,主要是初唐和盛唐,这种风气最盛。譬如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为作诗要传承汉魏风骨,既有兴寄,更有骨气。又譬如李白,“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显然有一种对为人为文大气而深刻的追求。

⑥汉末至魏晋,是政治黑暗、社会苦痛的一个时期,常有战争、生死的劫难。那个时候,一面是“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对生命易逝的忧患感喟;一面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对建功立业的慷慨多气。所以,汉魏风骨便有一种大气之美的意蕴。大气之美,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要有一种大的视野、大的胸襟。譬如形而上的天地、死生之思,又譬如现实里的政治、社会之虑。初唐和盛唐一代的许多文人秉承了这种精神。他们写出塞诗,便是一种深沉激昂,对民族命运的思虑,是一种大气之美。

(节选自解芳的《风骨之美》)

【小题1】联系后文,理解第一段中画线句“把文章通盘的人化、生命化”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曹丕当魏国皇帝的时候,实行了一种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法。
②这种做法虽然有权势把持、变相世袭的流弊,但还是使品评人物的风气,愈发盛行起来。
③后来是鉴别流品。
④譬如汉代的王充说骨相,就是从骨法而知人的富贵贫贱、操行品德。
⑤一面看人的家世门第、才性品行,一面看人的风姿仪态、骨骼骨相。
⑥先是看面相,从人的五官、容貌、体态,预言吉凶祸福。
A.⑥,①,④,③,⑤,②。B.⑥,①,②,④,③,⑤。
C.⑥,③,④,①,⑤,②。D.⑥,④,③,①,⑤,②。
【小题3】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4】下列对“风骨”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风骨”一词用于文评是中国文评把文章人化、生命化的一个表现。
B.元人杨维桢认为诗歌好丑取决于有无风骨。
C.钟嵘认为风骨是汉魏一代专有。
D.“汉魏风骨”主要指诗人们因政治黑暗、社会苦痛而产生的对生命易逝的感喟。
【小题5】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