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论述类文本阅读
①儒家士大夫的社会身份是由“士”与“大夫”构成的,他们需要承担“士”的文化创造和“大夫”的政治管理两个不同的社会职能。
②儒家士大夫首先是“士”,即从事文化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学者群体。作为学者文人的士,他们往往要从事价值建构和知识创造。“士”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者群体,并不依附于某一种具体的政治集团,故而他们秉持的思想视角、政治倾向有一定的超脱性。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群体,他们的政治观念、思想形态往往体现出超现实的甚至是理想主义的色彩。
③但是,儒家士人还有一个强烈愿望,就是能够有机会进入权力核心成为“大夫”。他们意识到,必须参与到“治国平天下”的系统,才有可能实现自己创造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想。所以,儒家士大夫特别希望与封建君王展开政治合作,参与到封建君王主导下的政治体系与经世治国活动中去。而士人一旦分享了封建君王的权力成为“大夫”后,就成为朝廷命官,进而在国家政治上承担起相应的政治治理责任和社会责任。
④儒家士大夫拥有“士”与“大夫”的不同社会身份,就需要承担文化创造和政治治理的不同职能。因不同的思想视角、社会立场而拥有不同的价值理念,最终又形成了儒学内部的多元思想和不同学派。儒家士大夫既可能因为坚持“士”的书生气而追求理想主义和价值理性,故而与君王产生矛盾、形成冲突;也可能因追求“大夫”的立功而坚持现实主义和实用理性,并在追求政治功利的过程中与君王建立起密切合作关系。由此可见,尽管儒家士大夫是思想信仰大体一致的社会群体,但由于这一群体中的每一个体对“士”与“大夫”不同社会身份的认同、不同思想视角的认识偏重,在思想观念、社会职能上的政治实践中往往会有很大差别,从而形成了内部分歧很大的不同思想体系和派别。儒学内部的思想形态和各学派之间的差异,根源于儒家士大夫拥有“士”与“大夫”的不同社会身份。在两千多年的儒学衍化中,出现了许多思想与学术的分野,产生了不同形态的儒学,如果追溯源头,均与“士”与“大夫”的不同社会身份认识偏重有关。
⑤汉代以后,统治者的“独尊儒术”只是让一部分儒者步入庙堂,成为国家政治的组成部分,其学术思想也成为了国家学术和官方意识形态,使儒学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政治功能。而另一部分儒家学者则留在民间,他们主要在民间继续从事儒学的研究和传播。对于这两种儒学,学者们分别称为庙堂儒学与山林儒学。显然,庙堂儒学与山林儒学的分野表现出儒家士大夫对“大夫”与“士”的不同职责的强调。庙堂儒学的学者倾向于“大夫”的政治责任,所以,他们关注儒学的政治功能,注重儒学体系中有关典章制度、国家治理、社会教化等涉及经邦济世的社会功能。山林儒学的学者倾向于“士”的学术情怀,关注儒学的思想创造和文化批判。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士人创造思想观念和价值理想的目的就是要与封建君王展开政治合作,参与封建君王主导下的政治体系与经世治国活动。
B.儒家士人一旦分享了封建君王的权力成为“大夫”、朝廷命官后,就只追求在国家政治上承担的相应政治治理责任和社会责任。
C.儒家士大夫坚持“士”的身份,就会与君王产生矛盾、形成冲突;而坚持“大夫”的身份,就会与君王建立起密切合作关系。
D.儒家士大夫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其思想信仰大体是一致的,但其内部也确实存在很大分歧,形成了不同思想体系和不同派别。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儒家士大夫的社会身份细分为“士”和“大夫”两类,他们分别承担文化创造和政治治理的不同职能。
B.本文按照“土”和“大夫”的关系、“士”向“大夫”的转变、“士”和“大夫”的职责逐层展开议论的。
C.文章第③段重点论述了儒家“士人”向“大夫”转变的内因,即“实现自己创造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想”。
D.第④段由“士”与“大夫”社会身份、思想视角、社会立场等的不同,推论出不同形态儒学产生的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往往从事价值建构和知识创造,“大夫”往往要参与到“治国平天下”的系统,而要成为“大夫”,必须先做好“士”。
B.儒家士大夫的分化先是因为有“士”与“大夫”的不同社会身份,进而认识有偏重,最后形成内部分歧很大的不同思想体系和派别。
C.汉代以后,不同形态的儒学就表现为庙堂儒学与山林儒学,两者分别对儒家士大夫的“大夫”与“士”有不同职责的强调。
D.庙堂儒学与山林儒学两个学派的区别在于两者强调的职责不同,以及两者的关注点不同:政治功能和思想文化建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21 09:04: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缝山针

非鱼

年又春是市文化局的助理调研员,也是个业余画家,他的写意山水在省里小有名气。

局里开党委会研究驻村扶贫工作,说市里要求必须有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队,在扶贫村帮扶一年,尽快帮村民走上致富路。年又春一听说是高阳村,他忙说,我去。

高阳村年又春去过。几年前他出去写生,骑一辆自行车三转两不转到了一个小山村,①当时正是槐花飘香的时候,漫山遍野雪白的云朵起伏着,甜腻腻的香味让年又春陶醉了,他躺在树下睡了一觉,然后支起画架,画了两幅《听槐》。临走的时候,年又春问一个放羊孩子,那孩子吸溜着鼻涕告诉他:这是高阳村。

正月十五没过,年又春就带着被褥、军大衣、煤气灶、米面油盐,和两名驻村队员来到高阳村。村民们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的到来,年又春看到寒风里热气腾腾的欢迎队伍,他的心一颤: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帮百姓致富。

年又春从局里要来一部分扶贫资金,又借助各种关系拉来十来万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帮扶工程建成了,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村委开会也开他们宿舍去了,大事小事都要跟他们商量。

秋天到来时,山上的柿子树上挂起了火红的小灯笼,年又春站在山顶上,深深呼吸着山风带来的果实成熟的香味,他又一次醉了,久违的情绪在胸膛里鼓胀。

下山的时候,年又春看见瘦瘦的高小根背了一大筐煤。他早听说高阳山上有煤,可一直没顾上详细问。他叫住高小根,要看看他筐里的煤。高小根说这煤是无烟煤,好烧。山上不少,也不深,有时候找准了几镢头下去就能看到黑煤。

年又春一听立即兴奋了。这么好的资源怎么村里早就不知道开发呢,要开发出来,村民不早富了,还用他们来扶贫?年又春一回村就把村委会主任叫来,问他煤的事。主任说早也想开发,村里没钱,投资不起。找市煤炭局的一个技术员来看过,他说都是“鸡窝矿”。年又春问他啥叫“鸡窝矿”。主任说就是矿床太小,一小片一小片,跟鸡窝一样。年又春一听沉下脸,“鸡窝矿”也是矿啊,怎么着也能给老百姓带来财富不是。村主任一听忙点头说,是,是,是。

于是,高阳村的煤矿开挖了。没钱,招外地的人来开发,村委会账上的钱慢慢多了,村民下窑挖矿,每天也可以挣八十块钱。高阳村热闹起来了,轰隆隆的汽车、拖拉机从年又春帮忙铺设的公路上开进来,又开出去,一车车煤挖出来,又拉走,换成了钱。第二年春天到来时,一些村民家里开始准备盖新房,谁见了年又春都双手拉着他说感谢啊,感谢党。

年又春是喝完高小根的喜酒才离开高阳村的。高小根在矿上挣了钱,买了个三轮摩托,还从山外娶回一个漂亮媳妇。年又春借着酒劲说:新娘子长得好看,回头给我当模特。高小根乐得直握手,不停说:喝酒,喝酒。

年又春的扶贫工作结束了,在全市召开的表彰会上,年又春做典型发言,他声情并茂,会场上好多人都在悄悄擦眼泪。没多久,年又春的先进事迹报到了省里,省里对市里的驻村帮扶工作进行了嘉奖,年又春不但晋升一级工资,还被调到市科协做了主席。

年又春一年多后翻看他的获奖作品《听槐》时想起了高阳村,他对高阳村的深厚情感被一下勾了起来。到高阳村去!年又春立即带上司机出发。

暮秋时节,风很劲,一路上枯黄的叶子在车前翻卷飞舞,车轮带起的小石子儿敲打着车窗车门,发出清脆的响声。

停,快停下。年又春看见高小根了。司机停下车,年又春下车叫高小根,高小根迟疑了一下才认出是他,忙过来拉着年又春的手说:年局长来了,大家都一直念叨你呢。年又春叫高小根一起坐上车回村,高小根说不了,他得上坟去。年又春忙问:谁不在了?高小根苦笑一下:媳妇。八月份下大雨,她从山上下来,一个挖过的废煤矿突然塌了,媳妇一下陷了进去,肚子里还有五个月大的孩子。

年又春惊呆了,怎么会这样?他沉默了一会说,我们一起去。年又春和高小根一起慢慢朝山上走,年又春越走越心惊。满目疮痍!他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他所看到的。到处是挖过的和正在挖的小煤窑洞,废弃的煤矸石。曾经茂密的树林,现在几乎不剩几棵树,孤单地守着快速苍老的高阳山。

年又春在高小根媳妇的坟前跪了下去:都是我的错。高小根忙拉起年又春,年局长,你是我们的致富大救星,是她命不好,赶上了,怎么能赖你呢?

年又春没有勇气走进高阳村,他匆忙赶了回去。

三个月后,市里禁止小煤窑开采的通知下来了,一件由年又春设计的巨型雕塑也从省城运到了市里,又被运到高阳村,是年又春自己掏钱制作的。

那是一根细细的弯弯的金属大针,足有十来米高,斜依在一个底座上,在太阳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年又春给这个雕塑取名字叫:缝山针。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景秀丽的高阳山热闹起来了,村民靠煤矿挣钱,盖房娶妻,生活得到改善,这是年又春的政绩,他因此得到嘉奖。
B.《听槐》画作在文章中多次出现,既表现了年又春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又推动情节发展,让他再次来到高阳村,目睹高阳山的现状。
C.小说提到年又春赞美高小根的媳妇漂亮,最后高小根媳妇却因废煤矿而丧命,这样设计增加悲剧性,并以此讽刺年又春。
D.小说以年又春驻村扶贫为主要内容,展现中国新时期农村生活的画卷,而其中暴露的问题也给扶贫工作敲响了警钟。
【小题2】画线句子是三次对高阳村环境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缝山针”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娱乐满天下,艺术独憔悴
赵毅衡
看了《天下无贼》,大家觉得好玩:原来车上遇带凶器的强盗这样的惨事,也可以编成如此有趣的故事。但是天下究竟有没有贼?对这样的问题,电影却不愿意回答。
当初丹尼尔·贝尔在分析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时,指出政治、经济、文化,各自为自身立法:做生意需要敬业勤奋,文化遵循的却是自我满足的“享乐原则”。五十年过去,现在情况大变,连政治和经济都采用了“文化原则”,做秀成分高于伦理或道德实践。艺术更不用说了:一切都娱乐化,样样都是演出。
的确,环顾四周,我们看到房子越建越美轮美奂,家里的装修越来越像宾馆,或像舞台。周围的女孩打扮都不惜工本,香水越用越高级……我们看到几乎整个社会,至少已经“小康”的社会,都开始讲究“艺术化”。至于“化”了以后,是否更艺术,就见仁见智,不好说了。有不少人已经讨论过当今社会的“泛艺术化”。关键其实不在艺术,而在于娱乐。艺术现在只是娱乐工具。
如今的大众传媒,无论是电视还是报刊,必须经过感官刺激,通过艺术化变成娱乐消费品,才能吸引大众。央视的《读书时间》《非常接触》,用了大量插科打诨来提高读书节目的娱乐性,被称为“披着书皮的娱乐节目”。
当代传媒“全程娱乐”,做不到娱乐化,就失去观众点击率收视率,就是任何事业的失败。传媒在报道“严肃问题”时,也不得不“艺术化”。可以用娱乐作家海岩的话表达这个“时代精神”:用娱乐化的心情,看娱乐化的时代。
当代的泛娱乐化,是全社会接受信息的方式,的确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是一个娱乐没商量的社会。
如此全面的娱乐化,造成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大家对任何严肃问题,只认好玩还是不好玩。人只是被娱乐的对象,就不必思考。娱乐形成了一个游戏人生的乌托邦。全面的感官化,反而使感觉迟钝。
艺术的膨胀,是艺术自身走形,正如昔日政治占领一切阵地,必然培养一代政治怪胎。艺术本身被娱乐化,就失去了意义追求,变成艺术怪胎。一切非图像的艺术,渐渐图像化。例如摇滚乐走向视觉化,不得不配上烟火、舞蹈;古典音乐的坚持者,也乐于看到“表演性”的指挥;诗歌,就配上大量照片出版,变成图文集。甚至一向以摹拟现实骄傲的电影,也娱乐得走出艺术边界。在中国票房最高的电影,连个立得住的故事框架都不需要,变成银幕舞蹈。
娱乐性艺术比现实简明顺畅光滑,没有理解困难,现实反而变得不自然,不仅现实被遮蔽,现实的不在场也被遮蔽,表象与现实就不发生任何关系。中国的“贺岁片”,抽掉了现实,连抽换的痕迹都不留。图个吉庆,博大众一笑,感到生活乐滋滋,分享“盛世景象”,就行了。
艺术的泛艺术化,是正正得负,艺术不成其为艺术。一切成为无需内容的娱乐,成为供一乐的“戏说”,不想娱乐者简直无所选择。
天下究竟有没有强盗?要电影回答这样不好玩的问题,绝对是禁忌,除非导演横下心准备让观众腻烦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化用杜甫的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既具文学性,也反映出作者的隐忧。
B.文章以大众熟悉的电影作品开篇,将“艺术娱乐化”这一抽象话题具象化,易于读者理解把握。
C.第二段中丹尼尔指出政治、经济、文化原本各自为自身立法,而当下全都放弃了各自的原则。
D.文章谈到艺术的娱乐化时,引用了娱乐作家海岩的话,使文章说理更有典型性和说服力。
【小题2】当代社会的“泛娱乐化”造成了哪些恶果?
【小题3】如何理解文末画线句的含义?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每一份想家都骨瘦如柴

罗强

①京昆高速太原到阳曲之间,松庄收费站的路口,黑虎坐在地上,大口喘气。车来车往,黑虎在犹豫,它不知道,接下来,该是向左,还是向右?
②一辆宝马飞驰而至,车窗半开,女主人抱着一只吉娃娃,在惊讶好奇的眼神中,黑虎落寞的神态,刹那就让人的心疼得紧。
③不知道该往哪一边,黑虎没有任何参考,它站起来,抖了抖精神,拖着疲惫羸弱的身躯,朝着左边的路踱步而前……
④从清晨,到下午,黑虎一直在走,月亮出来了,黑虎还在走。
⑤没有休息,不敢停歇,心中装着家,世界再远,也不是天涯,朝着回家的路,黑虎努力向前。
⑥可是,两天后,它却发觉走错了方向,又累又困的黑虎快要崩溃,却没有犹豫,又掉头往回走,又是两天过去了,它回到了松庄收费站的路口。
⑦黑虎是一只流浪狗,7年前的春天,不到一岁的它流浪到太原市小店区师范街社区路泽苑小区门口,饿得摇摇晃晃,保卫室李队长和同事喂饱了它,从此,它就成了小区里吃百家饭的居民。
⑥谁家外出吃个饭,都会带回肉、骨头给它。黑虎特别通人性,从不扑上去抢东西吃。院里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都喜欢黑虎,老人们出去散步,黑虎就送到路口。孩子们追它、拽它、骑它,它从不恼,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⑨它可爱,它忠诚,外面的生人进了院子,黑虎总是一步不离紧跟着,直到小区的居民来接了人,黑虎才会转身离去,不管是保安,还是居民,都十分喜欢黑虎。
⑩但黑虎只是一只狗。
⑪一年前,刚生完小狗的黑虎跟小狗仔玩,外面一位生人进院时,黑虎扑上去就咬,幸亏咬得轻,值班室的人集资赔了对方500元钱。
⑫担心黑虎再咬人,值班室李队长把黑虎送到晋阳湖,两天后,黑虎就回来了。李队长又开车把黑虎送到了清徐,5天后,狗窝还没拆,黑虎又回来了。
⑬今年5月中旬,护仔的黑虎咬伤了院里的一位老人,老人一家没有说什么,提醒值班室保安要看紧它。
⑭李队长和保安们都挺过意不去的,再通人性的狗也有兽性的一面,如果万一扑倒谁人家骨折了,用得上万元,谁负得起?更何况,黑虎的身长约1米,本就属于城市禁养范围。
⑮这是黑虎第三次被遗弃。
黑虎是被李队长和同事老申送走的,路上一个多小时,它听话地趴在越野车后备厢,没有叫唤,也没有朝车窗外看。
⑰李队长两人从长风东街上高速,经阳曲,向东,出了盂县南高速口后,又向前开出老远,越野车停了下来。
⑱陪黑虎待了一会儿,李队长和老申上了车,一脚油门,越野车就飞速地逃。瞄了一眼倒车镜,黑虎在车后狂追,老申流着泪,不敢回头……
⑲尽管被骂,被打,被遗弃,可是黑虎还是要回家。
⑳一百多公里,黑虎倔强地行走,二十多天过去,车的声音和气味早就淡了,一开始或许还可能帮它辨路,到后来,只能凭它的方向感。
㉑从太原到盂县的高速路是太阳高速,属于京昆高速的一段。在太原到阳曲一段的分岔口较多,如松庄站、杨家峪站、丈子头站、阳曲站等八九个收费站。过了阳曲,至县南高速出口,一路就没有岔口了。其中,回程中最难走的是阳曲收费站附近一段“互通”,这个“互通”是太阳线、大运线的交汇处,经常有司机在这儿走错路口。黑虎能过高速互通,太不容易。
㉒高速公路上,几乎没有任何食物。黑虎找一回食物,必须下高速,沿线有乡镇村子,至少得跑到两公里以外。
㉓没有任何方式可以帮它找到回家的路,强烈的思念已超越一条狗的本能。
㉔七月的一天下午,一只脏兮兮的大黑狗从外面进来,兴奋地在地上打滚儿,尾巴摇来晃去…
㉕是黑虎!有人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声音里充满兴奋和不可思议。对面居住的居民老王,听到动静后高兴地剁肉,装上它最爱吃的生鸡蛋。不一会儿,看黑虎的居民越聚越多,带来的牛奶就堆了二十来袋,还有鸡蛋、鸡骨头。黑虎走的时候胖胖的,回来时瘦了一圈儿,身上的毛都裹着泥,支棱着。
㉖不过在那天下午,它不动也不吃,就在保卫室门外卧着,两三天后才开始进食。有经验的人都知道,那是累着了,是真累。
㉗二十五天,一百多公里,黑虎经风吹雨打,烈日炎炎,不知道绕了多少弯路,只因内心深处对家的挚爱,回到了家。有人说这是电影电视里才能看到的传奇,有人说它是现实版的《灵犬菜西》,也有人说它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㉘回来的这一个月里,黑虎看家护院、陪着孩子玩。原来什么样还什么样,惟独对3次送它走的李队长,不再像以前主动过去撒欢儿亲近,也不进值班室里。李队长命令黑虎过来,黑虎往前走一步,离着一米远的距离就站住不动了。
㉙故事也许并未结束。
㉚身为保安队长的李队长,清楚地知道清查流浪狗的行动正在进行,而且,黑虎在这一带太有名了。黑虎会被抓走吗?如果这一天真的到来,他能怎么办呢?黑虎会急叫着拼命挣扎,还是不再叫唤,也不挣扎,趴着不动呢?
㉛其实有一种思念,叫黑虎。城市很大,交通发达,我们却找不到了家,不愿意被遗弃,却又无法再回去,沉陷于迷茫之中的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黑虎,身体日渐发福,无法忘记过去的内心凝固了伤,只有思念,愈发骨瘦如柴。
【小题1】小说开头部分采用倒叙的手法,请对此加以赏析。
【小题2】第①段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加以分析。
【小题3】阅读第⑯段、第㉘段画线句,分析黑虎的心理状态。
【小题4】评析小说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使的声音

乔叶

当我第一次教女儿使用“谢谢”这个词的时候,她好奇地问我:“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这是一种礼节。”“什么是礼节?”“礼节就是各种惯用形式。”我用字典上的解释来敷衍她,然后很快岔开了话题。“大人们的事情,我老是想不明白。”女儿叹了口气,没有再问下去。不过,从那以后,她还是很乖地在各种场合说着“谢谢”。
一天下午,过马路的时候,她突然问:“是不是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都应该说声‘谢谢’?”“那当然!”穿过斑马线,她拉住我的手,让我在路边站住,问道:“那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谢谢警察叔叔为我们指挥交通?”“是的。”“可是,他每天指挥这么多人,为什么却没有一个人去谢他呢?”“因为没有人认为有这个必要”,我真想这么说,然而想了想,还是笑道:“因为他要工作,要是每个人都跑去谢他,他还怎么工作呢?”“可是,好多天好多天,我都没有看见一个人去谢他呀!”女儿郑重地说。“妈妈,我想谢谢他。”“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去谢他。”我小心地斟酌词语,“要是这么说,我们要感谢的人就太多了。纺织工人为我们织衣料,我们应当感谢;老师教我们知识,我们也应当感谢;医生为我们看病,我们也要感谢。这一辈子要谢的人,谢都谢不完了。”我又好笑,又担心,又充满了不耐烦,可是我又能怎么对她讲,告诉她“这是个功利世界,你谁都没有必要去感谢”。我不能。
“妈妈,其实我一直想谢谢您。”女儿突然说。望着她小小的面容,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对“谢谢”这个词的理解和使用一向是多么呆板和可笑。多少年了,我已经不懂得“感谢的核心意义了。我所谓的感谢不过是一个单纯的社交词语。它是一蓬覆盖在实惠和利益上的轻飘的茅草,微风一吹,就会全裸出冰冷的钢筋骨架。
谢谢,为什么要感谢?你为我做了什么呢?你给我多少好处?你能帮我什么忙?你为了我,还是为了你自己?紧张而繁华的生活渐渐让我们淡漠了一切、怀疑一切、利用一切、也玷污了一切。我们不知感恩,没有激情,机械地随波逐流。我们常常感叹找不到真实的东西,却不明白是我们心中的噪音,掩盖了耳边天使的歌声。
“妈妈,我可以向他说声谢谢吗?”女儿又问。“可以,不过要等他换过岗。”我认真地答应她,她高兴地点了点头。
我们站在路边的柳树下等了半个小时,那位警察终于下岗了,我领着女儿走到他的面前。“什么事?”他问。“我要谢谢你,你指挥交通太辛苦了。”女儿说。警察愣愣地看着我们,许久,他“噢”了一声,笑道:“你看,你看,这有什么,这有什么,天天这样的,天天这样的。”
我们默默地走在街上,我忍不住对女儿说:“妈妈也想谢谢你。”“为什么?”“不为什么,不为什么也可以谢的。”我说。
是的,不为什么也可以感谢的。或者说为了爱,为了感觉,为了彼此存在的需要,为了一些简单而朴素的事情,甚至仅仅为了活着本身,我们就可以有无数感谢的理由。而我之所以感谢女儿,也许仅仅是因为她的话语,像是出自天使的声音。

(选自央视国际网:电视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天使的声音”一语双关,既指女儿说“谢谢”的声音,又指来自内心深处毫无功利真诚的声音。
B.文章重点描述了女儿坚持要给警察叔叔说“谢谢”这件事,一方面引发了我对“谢谢”核心意义的思考,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我对孩子爱心的呵护。
C.女儿认为“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都应该说声‘谢谢’”,说明她是一个单纯重视社交礼节、在各种场合说着“谢谢”的很乖的小姑娘。
D.文章写“我”最初对女儿的态度以及“警察愣愣地看着我们”这一细节,都是为了烘托“女儿”形象和表达主题服务的。
【小题2】阅读本文,联系生活实际,请你说说对“感谢”的核心意义的理解。
【小题3】文中画线句子很有表现力,请联系具体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它是一蓬覆盖在实惠和利益上的轻飘的茅草,微风一吹,就会全裸出冰冷的钢筋骨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活着的手艺

王往

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曾经,他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 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

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面子要多大,腿要多高,他都说了尺寸。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要用这棵树了,说要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他就站起来说,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个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

长大了,他学了木匠。他的手艺很快超过了师傅。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用的墨斗,他没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他的雕刻最能显出他木匠的天才。他的雕刻能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一道裂纹让他修饰为鲤鱼划出的水波或是蝴蝶的触须,一个节疤让他修饰为蝴蝶翅膀上的斑纹或是鲤鱼的眼睛。树,死,木匠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

做家具的人家,以请到他为荣。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朝着自家走来,就会对着木料说:“他来了,他来了!”是的,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

我在老家的时候,常爱看他做木工活。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他给爱好写作的我以启示:我的语言要像他的斧子,越过浮华和滞涩,直击那“木头”的要害;我要细致而完美地再现我想象的艺术境界……多年努力,我未臻此境。

但是,这个木匠,他,在我们村里人缘并不好。村里人叫他懒木匠。他是懒,除了花钱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可要请他做一些小活,他不干。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个铁锹柄什么的,他都回答:没空。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叫做什么做什么。

有一年,恰逢大雨,家里的厕所满了,我要把粪水浇到菜地去。找粪舀,粪舀的柄坏了,我刚好看见了他,递上一支烟:你忙不忙?他说不忙。我说,帮我安个粪舀柄。他说,这个……你自己安,我还有事儿。他烟没点上就走了。村里另一个木匠过来了,说:“你请他?请不动的,我帮你安上。”这个木匠边给我安着粪舀子,边告诉我说:“他啊,活该受穷,这些年打工没挣到什么钱,你知道为什么?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木匠做的都是这些事,动斧头锯子的少了。他转了几家工地,说,我又不是铁匠,我干不了。他去路边等活儿干,等人家找他做木匠活儿,有时一两天也没人找。”

我很少回老家,去年,在广州,有一天,竟想起这个木匠来了。

那天,我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事,一些声音在耳边聒噪:

——你给我们写纪实吧,千字千元,找个新闻,编点故事就行。

——我们杂志才办,你编个读者来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玉嘛。

——你给我写本书,就讲讲大学生如何实现在网上发帖做“二奶”的。

我什么也没写,一个也没答应。我知道得罪了人,也亏待了自己的钱包。我想着这些烦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他不懒,但他比谁都孤独。

春节回去,听人说木匠挣大钱了,两年间就把小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我想,他可能改行了。我碰见他时,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我恭敬地递给他一支烟。问他:在哪儿打工?他说:在上海,一家仿古家具店,老板对我不错,一个月开5000元呢。我说:好啊,这个适合你!他笑笑说:别的不想做。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他”小时候就能用凿子制作精致的木碗,显示了“他”的木匠天赋,也为后文表现“他”的性格做了铺垫。
B.在广州,“我”拒绝了一些人让“我”写胡编乱造的东西的要求,主要是懒,懒得去做这些烦人的琐碎小事,正如木匠懒得做一些小活儿一样。
C.懒木匠“他”从小就对木工有兴趣和天赋,随着年龄的增长,凭借他精湛的雕刻技艺,很善于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
D.本篇小说中“我”对木匠“他”由不理解到理解,最后到敬重的转变过程,可以使读者看出现代人在迷茫中寻求自我的心理路程。
【小题2】作者笔下的木匠“他”是一个极具个性的人物,请简要概括其性格特征。
【小题3】小说标题为“活着的手艺”,而随着工业文明、科技的进步,带来的却是传统手工艺的日趋式微,请结合文本内容和你的认识,谈谈如何才能让这些传统手工艺永远“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