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大国。截至2017年底,中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41亿,约占总人口的17.3%.2016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此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者年人共约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8.3%。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基数大、增速快、高峰化,空巢化、城乡差异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特点,使得养老问题异常严峻。

(摘编自《论居家养者老服务发展趋势》,《中国人口报》2018年7月5日第3版)

材料二:

(摘编自《我国老年人口加剧,养老面临挑战》,《华经情报网》2018年11月19日)

材料三:

如何养老呢?在当前形势下,出现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均养老等各种方式。但受儒家思想影响,老年人把家庭成员共同生活、子孙绕膝作为幸福生活的象征,因此,传统沿袭下的家庭养老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重要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就是以家庭为单位,由子女对老人进行赡养,满足老人生活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养老方式,它的特点是“居家养老”和“子女养老”相结合。即便如此,可如今的“4-2-1”家庭结构模式,意味着一对夫妇要承担赡养四个老人的义务,加之工作、教育孩子,子女对老人的照顾分身乏术。再之,有些老人久病卧床,常年照顾老人的子女或媳娇难免心存间隙,矛盾不断。值得一提的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主要患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等疾病,且有46%的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以上疾病,一旦老年人在家中突发病情,子女不在家,且医疗条件不足,将很难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

(摘编自《中国老年人养老模式的研究进展》,《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年04期)

材料四:

北京大学表方教授认为解决中国老龄化的养老问题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需整合医院、社区、机构、家庭资源,构建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机构保障相统一的“三位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在构建过程中,首先,政府在土地供应、税费优惠、行政事业性收费和资金上应给予大力扶持,让中国式养老变得更加便捷、精准。其次,须将社区医院的人员编制完全归入大型医院,使社区医院成为大型医院的下属网点,由大型医院定期或轮流向社区医院派医生和护士,以此大幅提高社区医院的医护水平;也可采取医社合作形势,即大型医院向社区医院派专家坐诊,同时社区医院派医生到大型医院进修,以传帮带的方式快速提升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最后,在老年人居家护理服务中,意外是随时可能发生的,因此,在养老机构选派生活护理员上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时,社区医院也应选派医疗、医护人员共同前往,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就可以及时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

(摘编自《新常态下我国养老模式的创新》,《税务与经济》2019年第2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养老方式呈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异地养老等多元化格势,但老人们更多选择的是居家养老的方式。
B.2012年—2017年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持续、稳定增长,增速从整体来看,也呈现上涨趋势。
C.2017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增速为是所有年份中5.52%,较2016年增长了820余万人,增速最快、最迅猛的一年。
D.2012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5831万人,12714万人,经过5年,2017年则达到老年人口数量增长迅速。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好相统一的“三位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必然会长远解决我国老龄化社会存在的养老问题。
B.将近一半的老年人患有两种以上疾病。老年人在家中突发病情,如果身边无人,将很难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
C.在当前形势下,虽然出现了多种养老方式,但居家老人由子女养老的方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重要的养老方式。
D.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大国,具有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空巢化、城乡差异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特点。
【小题3】家庭养老存在哪些弊端?如何构建“三位一体”的养老模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23 08:47: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散文到底应在多大程度和多少距离之内接受、吸收诗歌,从而获得中国的诗性智慧,这是一个重要也是需要做出深入思考的问题。
②自古就有诗文相通的传统。以散文论,它一直离不开诗歌的影响与渗透,因而时时发出诗性智慧的光芒。晋代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像“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等,都是诗意浓都的写照。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像“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诗意与文心达到了高妙的契合。“五四”以来,鲁迅的《野草》、朱自清的《绿》、杨朔的《雪浪花》、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等都是以诗意擅长的佳作。
③近些年将散文中加入更多诗意成为一种风尚,有的作家做得相当出色,比较典型的是鲍尔吉·原野。他用诗的灵光和智慧点燃与照亮了散文之路,而且进入到自然从容的叙述之中。作者在《针》中这样写道:“像母亲领着孩子的手,针带着线穿过厚厚的棉花。”它在刀剪的家族里,也是一个女人,身后总带着牵挂。”可以说,由于诗性智慧的加入,散文走出了平面与刻板,有了灵光与深度,也获得了新的解放与开放。
④事实上,散文在不断获得诗歌助益的同时,也有逐渐被诗歌侵蚀的倾向,致使散文出现情感的失真乃至于虚假。最典型的例子是杨朔散文,他曾在《东风第一枝·小跋》中自豪地说:“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这条经验常被学界从正面理解杨朔散文的长处和创作秘诀。从诗歌与散文的联姻来说,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从散文与诗歌应保持各自的本性角度看,这样的理论和方法又是值得商榷的。“将散文当诗写”极容易将诗的夸张、情与无节制带进来,从而造成散文情感的矫揉造作与文风的不自然,因为散文的最高境界是平淡,是绚烂之极后的归于平淡。
⑤在用中国诗性智慧进行散文写作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分:一是“散文诗”与“诗的散文”。其实,“散文诗”是具有散文性质的诗歌,而“诗的散文”是带有诗意的散文;“散文诗”是分行的诗,“诗的散文”是不分行的散文。二是对诗化散文、诗性散文、诗意散文等不同提法进行辨析。不少人认为,在散文创作中,诗意越浓烈越好,越能代表散文的中国智慧,其实这样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散文可以富有诗意,也可以强调诗性和诗化,但要避免不加节制。
⑥总之,散文与诗歌完全可以相互借力,甚至可以在某些方面进行交叉和重叠,相得益彰。不过,“散文”与“诗歌”不是没有距离和边界,散文在向诗歌借鉴时,切不可过于随意,尤其不能简单地将“散文”当诗来写,简单地将散文进行“诗化”。
(摘编自王兆胜《不能简单地将散文当“诗”来写》,2018年5月1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散文应在多大程度和多少距离之内借鉴诗歌,从而获得中国的诗性智慧,本文没有给出明确的观点。
B.散文的最高境界是平淡,是绚烂之极后的归于平淡,所以作者坚决反对将散文进行“诗化”的做法。
C.“诗化散文”“诗性散文”“诗意散文”等虽然提法不同,但其实质是相同的,都散发诗性智慧的光芒。
D.“将散文当诗写”应该谨慎,因为这样做极容易将诗的夸张、炫情与无节制带进散文,影响散文的情感和文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引出论题,即如何获得诗性智慧是散文创作一个重要且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B.第②③两段,例举以诗意见长的散文名家,说明将诗意加入散文已成为一种事实上的创作倾向。
C.第④段以杨朔散文为反面典型的例子,用来证明“将散文当诗写”这种创作倾向是错误的。
D.第⑤段指出用中国诗性智慧来写作散文时应该注意区分几个方面的模糊概念第⑥段总括全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加入诗性智慧,照亮散文创新之路散文就可能走出平板,具有灵光与深度,并获得新的解放与开放。
B.散文可以富有诗意,也可以强调诗性和诗化,在散文创作中,诗意越浓烈越好,越能代表散文的中国智慧。
C.散文与诗歌可以相互借鉴,甚至可在某些方面进行交叉和重叠,其融通的结果往往就是散文诗或“诗的散文”。
D.当下一些散文出现情感的失真乃至于虚假,原因之一是散文在不断获得诗歌助益的同时,逐渐被诗歌侵蚀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

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日落归山、黄河入海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诗句。

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但以上这些至关重要。在登临巅峰的过程中,唐代文人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因而对今后的文艺建设最有启发性。

(摘编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人们的自觉努力促使唐诗达到了高峰,其他因素也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B.唐代文人能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C.唐朝吸取了前朝覆亡的教训,认识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
D.唐代诗歌革新的核心内容是发扬风雅传统、宏博气象,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头就指出了写作重点,然后在主体部分从三个角度论述文章中心论点。
B.文章第三自然段的论述可分为三层,第二层按时间顺序分别阐述了三次诗歌革新。
C.文章引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在证明盛唐诗人有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
D.文章第五自然段总结前文,进一步指明了文艺工作者向唐代文人学习的具体内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人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对创作出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意义重大。
B.如果唐代没有三次重要的诗歌革新,其诗歌创作可能还会沿袭齐梁陈隋时期的浮靡诗风。
C.唐代诗歌所表现出的普遍性人情、生活哲理等,是唐诗在后代引起广泛共鸣的重要因素。
D.唐代诗人在治乱两种时世里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在诗歌里,这是政治气象的更新促使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①若想要叙述整个世界的历史,不偏不倚地讲述整个人类的故事,便不能仅仅依靠文字。因为世界上只有部分地区拥有文字,大多数地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没有发展出文字。书写是人类在发展后期才取得的成就,直至近代,即使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在记录自己的忧虑与渴望时,使用的载体依然不仅有文字,也包括物品。

②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该把文字和物品结合起来,但在很多情况下这是无法完成的。最能清楚地表现文字历史与非文字历史不对称的例子也许是库克船长的探险队与澳大利亚土著在植物学湾的第一次相遇。在英国方面,我们对这一特殊的日子有科学记载及船长日志为证,而在澳大利亚方面,他们仅有一面木制盾牌。如果我们想要重构那一天的真实情境,就需要像对待那些文字记录一样,深入而严谨地对这面盾牌进行研究和解读。

③除了双向误解之外,还有由胜利带来的有意或无意的扭曲。历史通常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尤其在只有胜利者知道如何书写的时候。至于失败者,那些被征服或毁灭的社会,通常只能通过物品来讲述事件。当我们研究有文字的社会与无文字的社会之间的接触时,需要参考的则不仅是文字,也应包括物品。

④这些全部知易行难。通过文献解读历史是人们熟知的程式,数百年来我们已经学会该如何判断文字材料的坦白、失真与诡计。而对于物品来说,当然也有考古学、科学和人类学的专业知识结构来帮助我们提出关键性的问题,但我们还必须加上一定程度的想象,才能构建出这些物品的前世今生。我们需要借助尽可能丰富和诗意的想象,才能真正理解它们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⑤这是我们了解许多文化的唯一途径。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这些历经层层文化转译的物品需要再次被严格审视,重新想象。

⑥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解读和欣赏是“通过文物看历史”的关键,对过往文化的重建是理解人类共性的基石。启蒙时代的收藏家与学者们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既仰赖对史实的科学排序,也发挥了诗意地进行重建的罕见能力。

⑦通过物品思考历史或去了解一个遥远的世界,是一种诗意的重构过程。我们承认自己所确知的事物有限,因此必须找到一种全新的认知方式:既然,这些物品的制作者从根本上说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人类,那么,我们理应能够解密他们制造这些物品的用意及用途。有时,这甚至是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不只针对过去,也包括现在。我们是否真能了解他人?也许可以,但一定要借助诗意的想象,再结合严谨获取和归纳的知识。

⑧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叙述历史时,文字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只有在人类发展后期文字才开始发挥作用。
B.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当靠文字和物品的结合来记录,尤其是当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记录自己的历史时更是如此。
C.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地位的不平等使只凭文字叙述历史变得不客观公正,而物品可以消除这种有意无意的扭曲。
D.相对于人类熟知的通过文字解读历史的方式,借助物品时还必须加入诗意的想象才更能理解它们传达的内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段分别从文字叙述历史的局限性、历史事件双方的文字不对等、战争双方的记录文字不对等方面论述研究历史时所用方法的必然性。
B.文章的第④段是个过渡段,指出人们对通过文献解读历史的方式很熟悉也很擅长,而要通过物品解读历史却有一定难度,因为这要借助想象。
C.文章的后四段反复强调想象在借助物品解读历史时的巨大作用,由“唯一途径”“关键”“全新的认知方式”等词句可以看出作者思维的轨迹。
D.整篇文章论述的是“通过文物看历史”时必备的认知能力——想象力的问题,以前后对比组织结构,以大量史实支撑观点,极有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物品和文字对历史记录同等重要,离开两者中任何一个去还原历史都意味着失真和变形,由此可知现在所见相当多的历史记录都是不准确、不真实的。
B.除了借助想象去构建物品承载的历史,我们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去了解一些文化,而这种想象不可避免地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
C.乾隆研究他喜欢的一枚玉璧,推测其用途并作诗纪念这一过程,方法值得肯定。这一事例可以作为“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的证明。
D.诗意地重建历史依靠的是丰富的想象,这种想象建立的基础是物品制造者和研究者同样是人类,而诗意的想象有时可以成为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可燃冰主要储存于海洋之中,这场海底能源竞争已经在全球展开。国际上很多国家已经认识到可燃冰能源的重要性,对可燃冰的调查研究及开发准备工作日益重视。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已经有30个国家和地区相继投入巨资开展可燃冰勘查开发及科学研究。近年来,全球对可燃冰开发研究的竞争可谓日趋激烈,这场科技+能源之战结果事关每个国家的未来与发展。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可燃冰的研发上升为国家行动,充分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国家立项、部委立项接踵而来,把可燃冰研究、勘查不断地向一个又一个高峰,奋力追赶世可冰发展步代,并在这场看不见动硝烟的可燃冰能源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取得了骄人业绩。2017年5月18日,这是一个让国人振奋和自豪的日子,上午10点,中国国土资源部在距离珠海320公里的“蓝鲸1号”钻井平台上,召开了可燃冰试采现场会,部长向世界庄严宣布: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
(摘编自《中国南海的冰与火》,《人民文学》2017年12期)
材料二:
去年,我国成为全球首个海域可燃冰试采获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并实现海域连续稳定产气60天,累计产气量超30万立方米,创造了连续产气时长和产气总量两项世界纪录,这是世界首次成功实现对资源量占全球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副主任邱海峻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约800亿吨油当量,通过重点地区普查,已经圈定11个有利远景区,19个成矿区带,经过钻探验证圈定了两个千亿方级矿藏。
邱海峻表示,我国今后将围绕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目标,争取试采成果最大化。同时,相关部门继续加大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力度,开展重点目标区详查,提供2个至4个大型资源基地,为推进产业化奠定资源基础。基于中国可燃冰调查研究和技术储备现状,预计我国在2030年左右有望实现可燃冰商业化开采。
(摘编自《中国石油报》,2018年9月4日)
材料三
俗称为“可燃冰”的这种能源学名为“天然气水合物”。作为能源大家族的新成员,可燃冰以清洁环保、储量丰富著称,是近30年才发现、众多特征均不同于常规油气的新型能源,其主要成分是甲烷。据介绍,从目前勘测的初步结果看,仅南海北部的可燃冰储量就已达到我国陆上石油总量的一半左右,南海和东海是我国可燃冰蕴藏量比较丰富的地区。
目前多家研究机构在对我国可燃冰进行储量勘测、开采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到2008年前后,国内的可燃冰总储量有望被勘测清楚,预计在2015年试开采这些可燃冰。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03年11月3日)
材料四
根据国土资源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期间,通过研制深远海油气及可燃冰勘探开发技术装备,我国将推进大洋海底矿产勘探及海洋可燃冰试采工程,力争2020年实现商业化试采,研制成功全海深潜水器和深远海核动力浮动平台技术。
平安证券研究报告曾指出:可燃冰储量丰富,未来有望主导全球能源供给,但目前各国对可燃冰的赋存条件、形成机理和分布特征的研究,以及更进一步经济性开采技术尚未成熟。相对还有很多需要攻克的难关。以至于迄今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可燃冰领域实现商业化运作。对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可燃冰的研究刚刚起步,在开釆、储存、运输等但这同时也意味着未来在上游勘探开发、中游存储运输,以及终端销售服务等基本产业链条上发均有巨大的投资机会。
(摘编自《第一财经日报》,2018年3月8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国家都认识到了可燃冰资源的重要价值,在该领域开展了激烈竞争。
B.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对泥质粉砂型可燃冰的成功试采,并创造了世界纪录。
C.可燃冰是清洁环保、储量丰富的新型能源,国内海域储量逐步被勘测清楚。
D.我国将大力推进海洋可燃冰的试采工程,争取在2020年实现商业化开采。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17年5月18日我国宣布成为首个可燃冰试采成功并获稳定产气60天的国家。
B.我国可燃冰储量约800亿吨油当量,共有11个有利远景区和19个成矿区带。
C.目前我国可燃冰调查工作已告结束,下一步将加大力度研发与开采相关的设备。
D.可燃冰有望主导未来全球能源供给,在基本产业链上存在着巨大的投资机会。
【小题3】我国可燃冰的研究与开发等工作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加州牛肉面

穿过五月花广场的时候,林郁急匆匆的脚步声第一次放舒缓了一些,还仰起了脸迎着夕阳金色的余晖。恰好教堂敲响礼拜的钟声,成群的鸽子从喷泉劲射的水柱旁掠过。几位黑人摇滚乐手走过来,向他露出了好看的白牙。

今天是个美妙的日子。林郁不禁哼着《美丽的加利福尼亚》,找了一家加州牛肉面馆,正经八百地坐在餐桌旁,接受美国女招待的服务。一年多来,他一直在这样的馆子干洗盘子的苦差,至今也没有品尝出加州牛肉面和咱们的兰州牛肉面有什么不同。

好了,总算幸运,他设计的小童凳,终于被一家儿童用品超级商场的老板点了头。美国佬真痛快,看中了,一下就拿出5000套的订单。在加州,成功往往在不经意之间。同是武汉来的一位电脑工程师,为停车场晒太阳的小汽车设计了折叠式钢丝白布蓬,起了个俏皮的名字叫“汽车太阳镜”,从老美的荷包里掏出大把大把的钞票,如今开了两家公司呢。

回到寓所,林郁却不敢陶醉,伏在设计图上精心修改。这是一组竹节、树兜、蘑菇形状的小童凳。一个个富有中国园林的山野情趣,又有那么一点点西方抽象艺术的现代韵味。或许,这就是美国佬乐意说OK的妙处所在?

楼道里响起沉重的脚步声,接着响起沉重的关门声。林郁知道,这是邻居——一位著名的台湾流体力学专家回来了。他原来好风光,供职于一家高科技军火公司,年薪让大陆人想都不敢想。偏偏“冷战”降下帷幕,经济萎缩,以高科技军火工业闻名的加州倍受打击。他被炒了“鱿鱼”,这几天正被迫在街头擦皮鞋。“皮鞋,也需要流体力学吗?”林郁觉得有点开心。

加州牛肉面真不容易吃啊!林郁为自己庆幸,不禁抓起床头的拉力器使劲拉了一下,仿佛要试试自己的力量。在用尽力气撑开最后一个回合时,他一眼瞥见床头妻子和女儿的照片,眼角一下迸出了泪花

一切努力都十分顺利。林郁同家乡的一家工艺品出口公司订了货,还点名挑选著名的星海钢琴厂承担油漆工艺。他要让小童凳闪烁中国国漆的古典光彩,柔和而凝重,体现东方文化的高雅与悠远,征服加利福尼亚和整个美利坚。

样品很快送来加州,果然出色,宛如一套精致的工艺品。国漆的光泽沉静温润,又拉出了木纹、竹斑……很适合贵夫人们去娇宠她们的小宝宝。美国的童凳太没文化,不是一段粗糙笨拙的原木,就是冷冰冰的钢制组装品。

林郁特意借了台湾流体力学家的高级轿车,去超级商场送样并确定交货期。他已胜券在握,让国内提前生产了5万套。

“NO,NO,”一位经销主管连连摇头,“林先生,你为什么修改设计,给这么有魅力的作品穿了一件多余的外衣?”

林郁完全出乎意料,林郁急忙托起一只“蘑菇”说:“瞧,只有中国才能制造出这么美妙的工艺品……”

“NO,孩子们不需要工艺品。他们只需要最原始、最自然、最亲切或者能唤起好奇心而动手去组合的东西。”

林郁懵了,只顾选择一些美丽的词语,夸耀中国的传统国漆工艺。

“NO,在我们美国人看来,越是漂亮的东西越不可靠。顾客们有充分的理由这么怀疑:只有非常糟糕的木料,才用得着刷这么好看的油漆……尽管我个人对你们国漆工艺充满敬意。”

……

林郁又找到了一家加州牛肉面洗盘子。半夜三更,饥肠辘辘扒拉牛肉面时,他依稀觉得味道与中国的牛肉面不太一样。

抬起眼,窗外一派灯红酒绿。加州不是他的家,但加州牛肉面还得吃下去,吃出味道来……

【小题1】请从结构和主题两个方面谈谈标题“加州牛肉面”的作用。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林郁急匆匆的脚步声第一次放舒缓了一些,还仰起了脸迎着夕阳金色的余晖。
(2)他一眼瞥见床头妻子和女儿的照片,眼角一下迸出了泪花。
【小题3】结合整篇小说的内容,评析林郁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4】联系全文,简析最后一段的作用,并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