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艺术要真,要善,还要美。那么真、善、美是否可以统一起来呢?
孔子在论艺术时,还没有将真善美联系在一起讲,更没有明确提出这三者的统一,但从他要求艺术“尽善”、“尽美”,主张“情欲信,辞欲巧”,“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来看,他已有了要求将真善美统一起来的思想因素。第一个将真善美并提的是孟子,他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下》)但他讲的是人的善、信(即真)和美,而不是指艺术的真善美及其统一。最早将艺术的真善美并提的大概是荀子,他在《乐论》中说:“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穷本极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这里说的“礼”即善,“乐之情”即美的音乐所引起的美感,“诚”也就是真,认为如果三者具备,音乐就可以“管乎人心”,发挥“移风易俗”,使“天下皆宁”的作用。
对于艺术真善美的关系提出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见解的则是陆机、刘勰、钟嵘等人,尤其是刘勰。他说:“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文心雕龙·宗经》)认为文艺作品情深事信,风清义贞,体约文丽,并将之结合起来,就能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就符合圣人经典所确立的标准。刘勰以后,直接将艺术的真善美联系在一起并要求统一起来的人就多了起来,如白居易主张诗歌要“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李翱主张“义深”、“理辩”、“言信”、“文工”(《答朱载言书》)等等,都是要求将情真言信,义实理辩,声华文工,也就是艺术的真、善、美统一起来。
所以,要求艺术达到真、善、美,并将之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是我国古代美学史上的一个传统的见解。在古代许多美学家看来,善是艺术的目的和祈求达到的效果;真是艺术的基础,真而后才能善,也才能美;而美则是手段,美而后才能善,才能发挥艺术实现善的特殊功能。这种见解有个从萌芽到产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并和艺术创作的发展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它既是艺术实践的总结,又对艺术创作、艺术批评、艺术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天我们要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就应该批判地继承这些成果,并在新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这正是我们的责任。
(摘编自邱明正《略论艺术的真善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在论艺术时已经有意识地将真善美统一起来,并揭示了三者间的联系。
B.孟子和荀子均将真善美并提,两人对真善美所涉对象的关注点也是相同的。
C.刘勰对于艺术真善美的关系阐述清晰、理解透彻,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
D.真善美三者有机统一的传统见解,对于现代而言,发展的空间与意义不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构上,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证。
B.在论证方法上,文章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文章重点分析了古代美学史上的传统见解,同时也透露出对现实的关注。
D.文章所述内容精当,所论精辟有理,这充分体现了论述文论与述的统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音乐如果同时具备真善美三者的特征,那么就能产生积极的教化作用。
B.真善美的有机统一,具体到艺术创作,就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C.在艺术创造上,真善美并非是独立存在,而是有机联系的,关系密切。
D.只要达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就能实现繁荣兴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24 08:46: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八二十四

李世民

商丘的牛肉烩面真好吃。我这样说,伙伴们这样说,就连我们的领导也这样说。

我们的领导叫三元。说是领导,其实就是我们这个工程队临时带工的;说是工程队,其实我们才八个人,而且是大工程队临时派来的小工程队。

工地在商丘归德路附近的一个小巷里,工程也很小,安装一栋家属楼的上水和排水。每天,我们早上从大工地来到小工地,到了晚上再回去。领导说,大概要半个月的时间。

虽然只有八个人,中午,还是要吃饭的。我们八个人里面,没有人会做饭,就算是有人会做饭,大家总不能背口锅吧,所以吃饭成了大问题。我这样想,伙伴们这样想,我们的领导三元可能也这样想吧。

头一天中午,我们已经干了半天的活,肚子都“咕咕”地直叫唤。大家撂下手中的家伙,把领导三元围了起来。三元挠了挠头皮,咬了咬牙齿,然后涨红了脸说:“我们去吃牛肉烩面。”三元的话,像给我们注射了一针兴奋剂。大家跟在三元的后面,把三元当成了真正的领导。三元还很煽情地补充说:“商丘的牛肉烩面!”

牛肉烩面馆就在小巷的拐弯处,生意红火。到了里面,浓浓的香味和暖烘烘的热气飘散过来。三元拖着长腔说:“来八碗牛肉烩面——”

烩面馆的师傅四十多岁,说话和气,干活麻利,很快,八碗牛肉烩面端到了我们面前。牛肉烩面真好啊,碗是特大的敞口碗,汤是漂着辣椒油的老汤,汤上头浮着鲜生生的芫荽……

商丘的牛肉烩面真好吃。我这样说,伙伴们这样说,就连我们的领导三元也这样说。

看着大家吃得头上冒汗,嘴角流油,三元捂住嘴偷偷地笑。然后,他又顺势擦了一把嘴,冲着里面喊:“师傅,结账——”

师傅一边回应,一边咧着嘴走过来。师傅说,大碗烩面四块一碗,总共八碗,四八二十四。师傅重复说:“二十四块。”

哈,四八二十四。我想,师傅脑袋里进水了吧,二年级的小学生也知道四八是三十二,这样做生意,赚谁的钱呀!我又想,也许是师傅忙,忙中出乱。

我看看伙伴们,伙伴们朝我挤挤眼,我又看看领导三元,三元朝我挤挤眼,干脆,我也朝他们挤挤眼,我们心里都明白,我们表面上又装作不明白。说实话,占便宜的机会,我们民工很少遇到,并且起初我们没有占便宜的意思,只是这位师傅——

三元给了师傅二十五块,师傅找回了一块,很自然。

整个下午,我们一边干活,一边回味着商丘牛肉烩面的美好,议论着四八二十四还是四八三十二。

第二天中午,三元对我们说,今天我们还去老地方吃牛肉烩面,如果师傅记起了昨天的事情,就把欠的钱补上,如果他确实忘了,我们也就不提了。三元是我们的领导,他说的话,我们当然听了。

果然,师傅把昨天的事情忘了。师傅不但不记得昨天的事情了,而且结账的时候,师傅说:“大碗烩面四块一碗,总共八碗,四八二十四。”师傅再次重复说:“二十四块。”

第三天中午,师傅还是说:“四八二十四。”

直到第十四天中午,师傅一直收我们二十四块钱。我们都为师傅暗自惋惜,手艺这么好,就是不会算账;我们也暗自得意,商丘烩面真便宜呀!

第十五天,也是最后一天,事情发生了变化。

三元结账的时候,师傅说:“听说你们今天结工,所以这顿饭就不收你们的钱了。”

我和伙伴们还有我们的领导三元全愣住了。

师傅解释说:“我以前也是民工,挺不容易的。”

我和伙伴们还有我们的领导三元全都后悔了。我张了张嘴,伙伴们张了张嘴,三元也张了张嘴,最后还是三元张开了嘴。三元说:“师傅,前些天你算错账了,不是四八二十四。是四八三十二,算起来,我们还欠你一百多块呢。”

师傅笑着说:“四八二十四,没算错。”

师傅又说,几年前,自己也在商丘一个建筑工地上当小工。有一回,他路过一家牛肉烩面馆,很想吃一碗烩面。那时候,师傅还从来没吃过商丘的牛肉烩面,可是,师傅摸摸口袋里,还差一块钱,没办法,师傅只好咽下了口水,走了。当时,师傅想,将来有一天,我也在商丘开一个牛肉烩面馆。现在,师傅的愿望实现了。

师傅接着说:“从我开烩面馆的时候起,只要有民工在这里吃饭,我都要少收一块钱。”

师傅板着指头,算起了账:“一四得三,二四得六,三四得九,四四一十二…四八二十四,没错!”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巷拐弯处,牛肉烩面馆生意红火,浓浓的香味和暖烘烘的热气飘散着,为人物活动提供了一个温暖的背景,为下文写面馆师傅没有算错账做铺垫。
B.面馆师傅似乎算错了账,我们几次相互挤眼示意,这一动作描写说明我们对面馆师傅连账都算不对感到好笑,同时也有互相示意不要说破之意。
C.民工们起初不想占便宜,吃完面却占了便宜,大家却没有点破,表现了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群有便宜就占的劣根性,揭示了人性深处所隐藏的丑陋。
D.小说描写了民工们去面馆吃饭,面馆师傅故意每碗少收民工一元钱,结工时又免掉面钱的令人温暖的故事,表现了人性的真诚、善良和人情的美好。
【小题2】小说开头部分介绍了工程队的一些情况,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小题3】面馆师傅这个形象有哪些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火迷离的小巷
我童年的记忆是黑色的,也正因为很黑很黑,所以偶尔有些灯火,就显得特别明亮,印象格外深刻。
五六岁的时候,父亲常在晚餐后把我抱上脚踏车前面的小藤椅,再将他的鱼篓往后座一摆,鱼竿往旁边一插,带我去台北的水源地钓鱼。车子吱呀吱呀地从台大教授聚居的温州街,经过国防部长俞大维的官邸和兵工学校的军官眷舍,进入违建区。那里没有路灯,两边的房子都是竹子和石棉瓦盖的、屋檐很矮、灯火很暗、巷子很窄,头顶有晾衣竹竿和忘记收的衣裤,脚下是滑溜溜闪着油光的地面,屋里传出的是南腔北调的各省方言。我们必须提防突然泼出的污水、冒出的浓烟和喊着别打了别打了,冲出来的小孩。
为我家洗衣服的孙嫂、卖馓子的老爷爷都住在违建区。父亲曾带我去看过老爷爷炸馓子,白发老头趴在地上,伸手从床底下拖出一个脸盆,就用脸盆装油炸。我不记得炸馓子的细节,倒是永远记得床上一个正在读书的少年,用恨意的眼光看我。父亲说馓子爷爷在大陆做铁路局的局长,三十八年只带出这一个孙子。
经过违建区不远就到了水源地,堤防外有一大片竹林和沙土地,有时候老远就听到喧哗,特别令我兴奋,因为表示当天搭了戏台。有平剧、相声、唱大鼓,还有我最喜欢的“漫画表演”。有一回牛哥驾到,他是我的偶像,因为他画头顶三根毛,尖嘴猴腮两颗牙,还穿着一双大头破皮鞋的牛伯伯太有意思了!他的现场表演更精彩,除了画牛伯伯、牛小妹,还请观众上台,在大大的白纸上随便涂抹,无论涂个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牛哥都能三两下改成有意思的漫画,有一回还变出个光溜溜的美女,台下好多人吹口哨。我实在很想上去,不敢,但总想画什么东西能够考倒牛哥,到今天还在想,想不出来。
父亲也常在周末带我去万华“打泥人”。只记得街边一排小店,后面架子上摆着许多彩色的泥人,父亲用装软木塞子弹的气枪射击,泥人被打中掉到后面的网子里,就归我。
还有一回父亲带我坐公共汽车到了一个很热闹的夜市,好多摊子,上面挂着一串又一串小灯,卖的都是花花绿绿的东西,像是鲜黄的杨桃汁、萤光绿的腌橄榄和红滋滋的烤香肠。街上热闹极了,舞龙舞狮踩高跷,鞭炮锣鼓声吵得听不见说话,散着硫磺味的烟雾把人都隐藏了。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带我爬上附近的河堤,看见外面停了好多船,人影幢幢的灯火在黑黑的水面拉着颤抖的闪光。还有人放烟火,烟火一支一支呼啸着上天,在黑黑的夜空爆炸成千千万万个小光点,瞬间全不见了!
父亲在我八岁那年就得了大肠癌,住进空军医院。记忆中那里像个学校,两边是平房,中间有个黄土地的大场子。有一天傍晚父亲撑着枯瘦的身子,带我走到医院门口买气球,虽然有各种鲜艳的颜色,但我挑了个土黄色的,因为看来比较结实。牵回病房,许多医护兵跑来看,说气球活像篮球,于是在走廊又笑又叫地拍来拍去,我也拍,突然砰一声气球不见了,只剩下走廊屋顶一排昏黄的灯,医护兵一下子都散了,我转身,面对的是躺在病房床上父亲苍白的脸。
父亲走后,我的童年更黑了,再没人带我去灯火迷离、烟花四射的夜市。后来家里遭了火,父亲生前服务的机构说男主人死了,不给重建,母亲只好在废墟上盖个草棚,成为最牛钉子户,终于在两年后,逼得公家把我们迁到金山街的一栋小木楼。
巧的是我大学正好考上师大,可以听打钟再上学。还有个好处,是便于师大的同学来访。
大二那年我组朗诵诗队,请一位女同学到家里听录音,隔两天晚上八九点钟门铃响,居然是那女生,原来因为能源短缺,和平东路两边轮流停电,那女生教完家教回宿舍,师大那侧正停电,只好到对面巷子里的我家。我问她吃晚餐了吗,她摇头,我就去买了水饺给她。她才吃,我家这一侧又停电,于是点蜡烛。
记得那天送她回师大宿舍,出门好长一段路,一点灯光都没有,又没月亮,连脚下都看不清,简直是摸黑。我不得不小心牵着她的手,一直牵到了今天。
【小题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描写了违建区屋檐很矮、灯火很暗、巷子很窄,地面很脏,突然泼也的污水等恶劣环境,传达了我对违建区的厌恶之情。
B.文中描写“馓子爷爷”的孙子“用恨意的眼光看我”,此细节意在传达出两个孩子间的隔膜是因为彼此陌生而产生的。
C.父亲走后,家道中落,即使家中遭受了火灾,父亲生前服务的机构也不给重建,让我小小年纪就感受到世态炎凉。
D.文中写到父亲病重时“我”在医院走廊里和“许多医护兵”又笑又叫地拍气球,目的是谴责自己当年年幼无知不懂事,为自己的行为而忏悔。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童年的记忆是黑色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结尾写年轻时收获的爱情,其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的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中国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充分彰显了主动扩大进口、开放不止步的坚定决心。举办进博会,正是中国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将为各方进入中国市场搭建新的平台。减单证、优流程、提时效、降成本……随着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工作的开展,中国进口整体通关时间将于年底前在去年的基础上再压缩三分之一,从97.39小时压缩至65小时。到2021年年底,进口整体通关时间要比2017年压缩一半,减至48小时。

(摘编自《大数据,透视未来新机遇》,《人民日报》2018年11月5日)

材料二

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行。博览会吸引了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家企业,有超过5000件展品在中国市场第一次展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企业展分为七大展区:消费电子及家电,服装服饰及日用消费品,汽车,智能及高端装备,食品及农产品,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服务贸易。这些展品中,既有有形的商品,又有无形的服务;大到近200吨重的龙门铣,小到与硬币大小相当的心脏起搏器;高端如价格近2亿元人民币的意大利直升机,朴实如墨西哥的辣椒酱、菲律宾的芒果干……细数起来,一连串的“最”,讲述了这些展品漂洋过海来中国的故事。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副局长孙成海说,进博会要成为参展企业全球新品首发的平台。

(摘编自《首届进博会五大看点吸引全球》,《新京报》2018年11月5日)

材料三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安赫尔·古里亚在11月5日举办的“虹桥国际经贸论坛——贸易与创新平行论坛”上呼吁,要有全球视野,要开放全球市场,为全球人民争取更多的福祉。古里亚说,在全球范围,创新都是发展和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能够更好地推动生活水准的提高。从发展趋势看,越来越多的企业对技术的投资己经超过对机器等设备的投资,而且相关投资力度还在增强。所以,企业和政府都要紧跟潮流,重视技术的意义。他直言反对关税限制,表示经合组织进行过调查,发现即便降低一点点关税,也能让很多人受益,“我们调查发现,每增加1美元关税,全球家庭的支出就会增加40美分;但每削减1美元关税,全球家庭能减少90美分的支出”。所以他说:“数字给出了验证,市场一定要开放。”

(摘编自《经合组织秘书长安赫尔·古里亚:数字给出验证,市场必须开放》,《解放日报》2018年11月6日)

材料四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标识由中间的地球、外侧的浅蓝色圆环、中英文名称和英文缩写等部分组成。图标中间为地球,意为进口博览会的广泛性、多样性和包容性,代表我们致力于将进口博览会打造成为世界各国展示国家形象、开展国际贸易的开放型合作平台;地球上的绿色中国,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表示进口博览会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着力打造一流绿色展会;图标外侧为浅蓝色圆环,体现了中国海纳百川的自信与豪迈,寓意着与世界各国紧密团结合作,彰显了我们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实际行动。图标中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英文简称“CIE( China International Import Expo)”,中间两个红色的字母“I”形似一扇打开的大门。

(摘编自《首届进博会主题口号、标识和吉祥物揭晓》,《人民日报》2018年7月28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外开放使得过去40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极大的进步,而更加开放的条件将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
B.从首届进博会参展的国家和地区以及参展的展品来看,此次进博会的举办给参展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打造了一个更加开放、广阔的平台。
C.进博会的英文简称中的两个红色字母“Ⅱ”寓意进博会是合作之门、友谊之门,而红色字体象征着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
D.经合组织秘书长安赫尔·古里亚在“虹桥国际经贸论坛”上的发言强调,企业的发展一方面依靠各国对关税的调控,一方面依靠对技术的投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口岸营商环境的优化、跨境贸易的便利化以及进口整体通关时间的缩短等都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而采取的务实举措。
B.进博会不仅能让参展企业讲述漂洋过海的故事,成为其全球新品首发的平台,还成为各国展示国家形象的平台。
C.中国将以举办首届进博会为契机,主动扩大进口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缩减中国进口整体通关时间,促进跨境贸易发展。
D.小到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国家,要想有长足的发展,不仅要重视技术创新,还要具有全球视野,加强同外界的交流。
【小题3】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特点与意义是什么?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国内外游学线路迅速升温,携程发布的2017年我国城市家庭亲子游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今年暑期报名海外游学的人数增长达到70%,人均花费2.5万元。而国内游学的增长是出境的两倍,人均花费在4000元。从售卖城市的分布来看,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报名参加游学人数最多,一线城市排名靠前。内蒙古、宁夏、贵州、甘肃等城市是国内游学热门目的地,沙漠徒步、草原亲子、文化自然游学等产品最为火热。

在海外游学市场方面,报告显示,海外游学增长达到70%以上,人均消费2.6万元,中产家庭是海外游学的主力。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位居十大海外游学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三甲。报告预计,今年全国夏季海外游学市场规模达到80万人次,营收200亿元,国内外游学总体量预计超过300万人。

(摘编自《今年国内游学人数激增》,2017年9月12日北京商报网)

材料二:

不久前,微信朋友圈里很火的文章《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里提到,一位在企业当高管的妈妈,月薪三万出头。可是,她最近却连新衣服都快不敢买了,原因就是孩子一个暑假就花了35000元。那么问题来了,在天津,孩子过暑假要花多少钱呢?就此“津云”——前沿新闻记者做了问卷调查,大多数网友选择了5000元以下,可以看出天津的家长们养孩子还是很淡定的。

(1)有机会您会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吗?


(2)您认为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在问卷调查中,对于目前孩子的教育消费,过半网友认为偏高了,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认可放养式教育的家长寥寥无几。对于暑假怎么过才有意义,网友们意见不一,但愿意遵从孩子意愿的家长也不少。从调查可以看出,天津的家长们还是比较理性的,更认同在培养孩子方面应该量力而行,对海外游学这样的高端消费盲目跟风者不多。

(摘编自《多少钱能撑起一个暑假?天津家长很淡定:培养孩子量力而行》,2017年8月17日北方网)

材料三:

何谓“游学”?传统上,游学是游学者游历四方、寻师求学、传播思想的文化活动。早在《史记·春申君列传》中,就有“游学博闻”之语。孔子周游列国,历时十余年,一边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一边带领弟子读书、体验山水,并将一路的所闻、所见、所感记录下来。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漫游祖国各地,不仅开阔眼界增长阅历,而且壮丽山水中的灵气,也赋予了他“疏荡颇有奇气”的文风,为他写《史记》打下了坚实基础。一直到明代的徐霞客、清初的顾炎武,这种传统代代相传,成就了中国古人知行合一的优良士风。

曾经,游学这种教育形式因费时、费力、费钱等缺点的存在,加之社会各方担心学生在游学过程中会受到意外伤害,一度有被搁置的趋势。2016年末,教育部、中国国家旅游局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该计划的发布和实行使游学获得了制度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其扫清障碍,解除后顾之忧。

从目前来看,游学传统的回归弥补了学校教育的很多不足,扩大了见闻,陶冶了情操,值得大力推广。但目前也有些游学掺杂了一些别的因素。比如有些融入了过多的商业因素变成商人赚钱的一种手段。对于这些问题,摆正心态是关键。

游学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价值依然灿若明星,其精髓贵在知行合一,诚如青年***所言:“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

(摘编自《游学精髓就在知行合一》,2017年9月4日《光明报》)

【小题1】根据材料,下列关于海外游学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54%的网友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决定是否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表现得很理性。
B.多数网友并没有反对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但仅有20%的网友明确表示会参加。
C.多数网友希望孩子通过海外游学实现开阔视野,学习外语,提高独立性的目的。
D.16%的网友因怕孩子有失落感而让其参加海外游学,而多数网友并未给予孩子自主选择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表明2017年暑假海内外游学人数大幅增长,并点出了游学的热门目的地,材料二表明中国家长对游学的选择还是很理性的。
B.材料三谈及游学的内涵和游学的传统,并借阐释游学的意义与价值,揭示了游学的精髓在于知行合一。
C.针对游学融入过多的商业因素的情况,《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从制度上为游学做出了保障。
D.三则材料都对游学现象进行了报道与评论,利于我们从不同视角认识游学这一现象。
【小题3】怎样才能正确地开展游学活动?请结合材料进行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