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道德是民族之根,文明之本。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道德如同阳光、空气、水,滋养着中华民族,让炎黄子孙从漫漫长夜里走向黎明、走向辉煌,在生死存亡之际获得新生、永续发展。
道德是国家之基。为政以德,以德治国,这是传统中国治理的根基。以德治国,强基固本,乃是国家、民族长盛不衰,长治久安的良方。章炳麟说: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基。稍稍浏览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史就可知道,封建王朝没落之际,莫不是礼崩乐坏,道德式微,统治者腐朽无德,官僚集团贪婪无度,人心涣散,民意背离。“重莫如国,栋莫如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道德的支撑,那就如房屋缺了栋梁,必定是墙倾垣颓,大厦将危。
纵观历史,我们这个民族在每一个关键之处、每一个挫折时刻,都深深地刻着“道德”二字。近代以来,中国陷入到前所未有的危困之局,面临着亡国灭种的险境。尤其是抗日战争,这是民族历史上的大悲壮、大苦难,也更灵民族精神的大觉醒、大挣扎、大振作。从政要到平民,从军人到妇孺,无数仁人志士投入到救亡图存的历史洪流中,不屈不挠者大有之,以身殉国者大有之,埋头苦干实干者大有之……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撑起风雨飘摇的旧中国。新中国成立后,雷锋、焦裕禄等闪耀在新时代的道德星空图上,他们是德之楷模,国之栋梁。
人是社会的基本元素,而道德是为人之本,处世之基。范晔在《后汉书·崔实列传》里说: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粱肉也。西方哲语亦云:修养之于心地,其重要如同食物之于身体。两者都不约而同地把道德的教化与修养比作精神的食粮。法律、刑法、准则等都是药石,而人是不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的,因而它们必须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今日之中国,欲民族复兴,首在立人。立人之道,首在立德。这个“德”,不是假仁假义,不是作秀与点缀,不是“吃人”的虚伪的“道德”,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理想追求,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信仰,是“为天下之忧而忧,为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是舍我其谁,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担当,是“修齐治平”的道德实践和人生磨砺。道德没有大小高下之别,只要抱有善念,不舍善行,人人皆可圣贤,人人皆可舜尧。
(摘编自管斌《道不孤单,德不孤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道德如同阳光、空气、水,滋养着中华民族,是民族之根。
B.道德是国家的基石,而以德治国则是治理国家的根基,也是一个国家实现长治久安的良方。
C.从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史中可以看出,一旦道德由盛转衰,统治者就会腐朽,王朝就会没落。
D.“栋莫如德”意思是道德如同国家的栋梁,一个国家如果失去这个栋梁,那它必定亡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立足于巾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开篇表明道德在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B.文章论证道德在国家、民族发展中的作用时,既摆事实讲道理,又注重正反对比。
C.文章在论述“人无德不立”时,先引用他人言论,后辅以形象的比喻,说服力强。
D.文章结尾强调个人立德重要性,并认为个人只要注重道德修养,就可以做个贤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也曾遭遇黑暗,但是道德让中华民族走向黎明、走向辉煌。
B.无论是抗日战争这样的苦难时刻,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时代,我们不缺少道德的楷模。
C.因为人是社会的基本元素,所以人不能离开道德这个社会基础,更不能依靠“吃药’维持生命。
D.道德对于人和国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这个“道德”不是伪道德,而是崇高的道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3 11:03: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以载道,艺以修身。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文艺从来都不是仅供消遣娱乐的小事,而是关乎移风易俗、修齐治平的大事。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担负时代重任,回应时代需求,以德艺双馨为价值目标,努力让自己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的许多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大批广受观众喜爱、留下长久印记的精品佳作,他们中很多人因其艺术创造和良好口碑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喜爱。但一段时间以来,少数演艺人员无视自己作为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影响,浮躁攀比、热衷于炒作丑闻甚至身涉违法犯罪行为,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若任由这些失德失信、违规违法行为大行其道,将会使演艺界有道德滑坡之风险,也将危害良好社会风气的营造。

光环越大,责任越重。作为面向大众、影响广泛的特殊行业,演艺人员应有志于彰显主流价值,弘扬社会正气,树立正能量标杆。***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工作者要处理好义利关系,认真严肃地考虑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这实际上为包括演艺人员在内的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如何处理好“德与艺”“义与利”上指明方向,提供遵循。要始终把道义与责任放在首位,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用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和堂堂正正的做人处事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那些有严重失德失信行为的演艺人员,需要接受行业组织制定的、与其言行严重程度相应的、有足够约束力的处罚;违反法律的,要接受法律的裁决,不能让有法律和道德污点的艺人从其失德失信、违法违规的错误行为中出名获利。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诚信建设和道德建设。2018年5月7日,党中央印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强调,要强化体育、演艺、网络等领域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引导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做遵纪守法、崇德向善的典范。

文化是制度之本、道德之源。“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中华文明历经千百年来薪火相传、康续发展的精神力量所在,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丰厚滋养。在演艺界深入学***的观点。D.文章针对当前部分艺人失德失信这一现实,论证了加强演艺界道德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广大文艺工作者,只要做到有才有德,就能够成为时代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
B.一些艺人失德失信、违规违纪,导致当今演艺界道德滑坡,危害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C.2018年,党中央发文强调要强化演员等的社会责任,十分重视诚信建设和道德建设。
D.演艺人员深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道德素质,文艺工作就会良性健康有序发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的进化是非线性的,是可以断裂和迅速消亡的。历史上一些伟大文明的消亡就是明证。所以,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抵御单极化和文化整合效应,也是我们应当积极支持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文化整合效应,已经导致许多传统文化的消亡,导致许多文明形态的边缘化。以某些大国为代表的强势文化的统摄力和冲击力,引起了全球许多国家的高度警觉。这两年我们常常听到关于“文化安全”的讨论,就是一种防御策略和姿态。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才有了关于文化多样性的倡导。

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是这么表述的:“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宣言》还说,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

我国各民族在文化上呈现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主流社会和管理阶层所关注的。以前人们多从进化论的角度去评判其高下雅俗,并分别予以对待,这有其历史的理由。现在从文化相对论的角度看,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各有自身的特色和存在的价值,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它们是守法的、文明的,其文化权利都是平等的。目前我国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不仅有深厚的文化价值,还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树立文化多样性的观念,建立信仰之间的互相尊重,这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必要条件。民族之间要互相尊重,提倡对民族文化作同情的理解和增强文化包容精神,提倡民族理性,防止伤害民族感情的行为,抑制民族主义的狂热与偏激,以利于民族平等和团结和睦。社会主义社会绝不是一个在思想文化上清一色的社会,而应是文化领域多元和谐的社会。一方面,社会在政治原则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维护国家法律法规的统一和尊严;另一方面,社会又能把主导性与多样性、先进性与广泛性结合起来,给各族人民的特色文化提供自由健康发展的宽松环境,使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尊重差异”,从广义文化的视角看,并不是遵循文化相对主义或倡导多元文化主义而固化、甚至扩大差异;“包容多样”,也不意味着容忍、放纵任何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因素。如果我们只看到表象差异的多样性和普遍性,就会陷入否定人类统一性的泥萍;如果我们只追求形式统一的同一化和普同化,就会落入否定人类多样性的陷阱。

(摘编自商文莉《从民族平等看文化相对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伟大文明的消亡,促使我们积极支持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B.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必不可少,因此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C.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以前人们多从进化论的角度去评判民族文化,并加以区别对待。
D.要实现民族的平等,就必须树立文化多样性的观念,建立信仰之间的互相尊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历史和现实两个不同角度,阐述了倡导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
B.文章用引证法论证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及其价值,增强了论述的权威性。
C.文章将文化相对论与进化论进行了对比,以突出人类观念的发展进步。
D.文章论证了倡导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和方法,以提醒人们不要误入歧途。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强势文化的巨大冲击和威胁,只有倡导文化多样性才能保护各国的文化安全。
B.从文化相对论角度看,民族文化各有自身的特色和存在的价值,各种文化应享有平等权利。
C.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文化整合效应对传统文化的杀伤力,是倡导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背景。
D.在社会主义社会,各族人民的文化都能够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获得自由同等的发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①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越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

②从娱乐、出行到支付手段,人工智能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同时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新挑战。在这些新挑战中,最令普通人关注的,或许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高阶人工智能有没有失控风险?未来的机器会不会挑战人类社会的秩序,甚至获得自主塑造和控制未来的能力?随着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很多人有了这样的担心。

③人工智能会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影视、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以音源库和全息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④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存在的价值。

⑤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AI伦理委员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⑥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面对人工智能,既要遇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在这方面,相信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08月23日05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它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B.人工智能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同时机器人专家对人工智能将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表示出了忧虑。
C.人工智能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提。
D.“人机对战”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使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对立起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时下热门的人工智能为分析对象,借用现实例子,探讨未来发展走向,体现了时评文章及时性的基本特点。
B.文章既肯定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发展和机遇,又深入地分析了未来人工智能发展风险的问题。
C.对于人工智能,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提出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
D.文章引用相关的文件规定和专家的观点,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我们能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深刻探索自身存在的本质,将会更好地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
B.“人机关系”是人工智能时代最令普通人关注的问题,所以面对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必须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
C.我们应深入探讨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D.只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人工智能,并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就能避免未来人工智能失控的风险。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法上,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派艺术各有所侧重,不尽相同,这可以从花卉的描绘上做比较。

在中国传统绘画领域里,花卉题材和山水题材占了极大的比重,取得了较高成就,这在世界艺术史上是十分独特的。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大概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看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这一人文哲学精神有关。

被称为西方“画圣”的荷兰现代派画家凡·高在西洋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名作《向日葵》被认为是稀世珍宝,画作通体呈黄色,像一团狂热的火焰,反映了画家燃烧的心灵。它不仅色彩热烈,画中花瓣的线条也呈现出烫灼般的颤抖,的确有一股跳荡的猛烈的心灵之火在烧炙着每一个观画者的感官。凡·高开辟了以画家的主观心灵为源泉的作画风格,但单以主观心灵的色彩来观照和变化自然对象,导致个体性太强,画家的主观压倒和排挤了自然的客观,画作虽然独特,但缺乏和谐,凡·高的带有病态色彩的精神,更会给他的表现对象带来一定的损害,投合了现代西方富有阶层寻求怪异刺激的欣赏趣味。

反观几幅中国画家的几幅花卉作品,比如齐白石的《牵牛花》,张大千的《荷花图》,虚谷的《松鼠戏竹图》,每幅作品都是形神飞动,气韵盎然,仿佛一首首有形的诗,一曲曲无声的乐,和谐温馨,使我们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自有一股浩瀚的宇宙清气,一片昂扬的生命节律,流溢心田,舒心无比。中国画家的这种创作方法是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契合,把一种人格和理想境界具象化地渗透于特定的对象之中,是一种意象的创造形态,而不是再现的形象形态,是升华了对象自身的根本特征而不是任意以画家的主观来扭曲变形。在创作的精神上,中国画家总是执着地追求一种以提高和完善人性自身为目的的人文精神,而不像西方现代派画家那样片面张扬独立于自然和社会、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主观精神。

由于中西方画家这种创作态度和方法上的差异,使得中国传统绘画从本质上看,既非模仿的艺术,也不是抽象的艺术,而是充满了主客体的统一精神,以意象创造而实现人、社会、宇宙和谐的中和的艺术,是简洁、传神、含蓄、隽永的艺术,是达到了“气”(艺术家的主观心灵之气,生命运行之气,宇宙间自然万物之气)、“韵”(主观、客观契合所制造的意象自身所发射出来的风华、光辉)生动的艺术。应该说,中国的花鸟画、山水画中所表现出的这种整体性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牧歌式的亲切精神,是十分有意义和价值的。

(摘编自吴式南《发现艺术之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花卉类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中西方艺术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是完全不同的。
B.中国传统绘画立足人与自然的契合,追求创造意象形态,升华对象根本特征。
C.凡·高的《向日葵》表现强烈主观心灵,投合了画家怪异的欣赏趣味。
D.中国绘画艺术重视花卉题材,此类艺术成就也最高,这在世界艺术中十分独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侧重论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主要特点和本质。
B.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对中西方绘画创作特点做了清晰形象的分析。
C.文章中“气韵”这一术语虽专业,但文中相关论述及解析降低了理解难度。
D.文章以齐白石等人作品为例,证明中国传统绘画是再现的形象形态,更追求和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花鸟画透露出牧歌式的亲切,有利于画家和观者提高完善自身,和谐心灵。
B.如果作画时画家个体特性太强,势必排挤对象的自然特性,这不利于艺术表现。
C.中国传统花卉作品不是再现对象形态,这样也会导致作品中的形象扭曲变形。
D.中国传统绘画讲求传神、含蓄,艺术表现优于西方现代派绘画的片面张扬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