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小题。
城市是多样异质文明空间化聚集、结构化整合的结果,城市与文明共生。文明多样性主要指以城市为场域为核心的社会领域与社会功能的专业化分划及其空间共在,即专门化、专业化的管理、宗教、谋利、交易等功能在城市中或者以城市为中心的多样共存。
城市的重要功能是满足人的多样需要,一个成功的城市,首先是能够全面满足人的安全、发展、宗教等需要的所在。在科特金看来,考察成功的城市,“有三个关键因素决定了这些城市的全面健康发展,即地点的神圣、提供安全和规划的能力、商业的激励作用。在这些因素共同存在的地方,城市文化就兴盛;反之,在这些因素式微的地方,城市就会淡出,最后被历史抛弃”。一方面,人的多样需要会催生多样的城市、多样的文明;另一方面,多样的文明、多样的城市又会进一步生成人的多样需要。
文明多样性对城市的生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城市是对已有多样文明的聚集,多样文明在城市中会发生碰撞、竞争、融合、整合,并可能进一步多样化。韦伯认为,多样性是城市之所以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条件。在他看来,以不断发展的分工为特点的经济多样性,是推动城市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社会从道德社会、礼俗社会向理性社会、法理社会转换的重要力量。在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帕克看来,以多样性为特点的城市在为人们带来机会、为人们提供更多自由空间的同时,也造成了社会分离,并放大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
从文明多样性这个维度揭示城市性离不开对文明本身的历史反思、哲学批评。这种以多样性为目标的研究,对推翻当代帝国霸权以及影响仍然深远的帝国思维、霸权思维当然意义重大。但问题在于,人类历史、世界文明史、世界城市史,是否仅仅是一部文明多样性的历史?把不同文明的平等性单纯地等同于文明的多样性,是否符合历史本身?是否会导致新的问题?我们认为,城市性研究、文明性研究应该深层化。对城市社会研究而言,一方面,需要对文明多样性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揭示多样性本身的结构、本质、转换;另一方面,在揭示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的同时,也需要从城市哲学与文明批评史的角度,具体揭示城市社会的文明共同性,揭示城市社会作为地方共同体、区域共同体、全球共同体的特点、趋势和走向。
——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与文明共生,城市是多样异质文明空间化聚集、结构化整合的结果。城市文明呈现出多样性。
B.城市的重要功能是满足人的需要。能全面满足人的安全、发展、宗教等需要的城市就是一个成功的城市。
C.文明多样性体现为专业化、专门化的管理、宗教等功能在城市或以城市为中心的多样共存。
D.文明的多样性对城市的发展有重要作用。韦伯和帕克都认同多样性是城市的重要特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探讨城市社会与文明多样性的关系后,指出文明共同性是发展的必然。
B.文章第二段运用引用论证,详细阐述了文明多样性对城市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C.文章第三段分析了文明多样性对城市的生成和发展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D.文章以城市功能的多样性为前提,从专业化、专门化两个维度论证文明多样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考察成功城市的三个关键因素中的其中一个式微,城市就会淡出,城市文化也随之消亡。
B.揭示城市社会的文明多样性、共同性及趋势和走向,是深入研究城市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C.有学者认为,如果地点的神圣、提供安全和规划的能力、商业的激励作用等因素共存,城市文化就会兴盛。
D.人类历史、世界文明史、世界城市史,既是文明多样性的历史,也是文明共同性的历史。要研究城市文明的多样性,不妨对文明本身进行历史反思。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8-13 11:56: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社会文化中的世故
朱鸿召
在中国,不懂世故,难以成事;太懂世故,难成大事。
世故与人情相伴而生,依傍而存。人情很温暖,很圜涧,世故却很冷漠,很丑陋,甚至很丑恶。世故不登大雅之堂,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世故是中国人的处世经验,源于人间时事之变迁,人生命运之浮沉,变迁中有利益得失,浮沉中有生命荣枯,趋利避害,尚荣弃枯,所谓会做人,会处事,八面玲珑,什么人都不得罪。这种经验,往往是语言文字所不可企及的。
先秦诸子中,孔子尚礼倡仁,以恢复周礼,重振纲常伦理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尽管靠开门授徒的学费收入,小日子过得挺滋润,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但当时就发现生活中存在一种左右逢源者,谓之“乡愿”。他痛斥“乡愿,德之贼也”,实际上是无可奈何,为人情世故所困扰。孟子主张性本善,倡导仁义礼智,颇有大义灭亲之慨,遭到以滑稽善辩著称的淳于髡的责难,如果嫂子落水怎么办?回答是,可以救助,是为权,权衡轻重,权宜之计,变通之策。在人情面前,原则让出了局部空间。放眼望去,儒家认为人性本善,法家认为人性本恶,都留下了人性的一角缺失,从而为人情世故留存了滋生蔓延的缝隙和空间。老子、韩非与兵家一脉相承,直接建立在对人心人性的琢磨开掘之上,具有某种形而上的精神气质。从各种兵法,到三十六计,只要能够战胜对手,什么都可以作为手段,什么手段都可以使用,人情世故无所不用其极。流风遗韵,刀光剑影之外,还有《莱根谭》《增广贤文》,传授的都是历久弥新的为人处事的世故经验、人情技巧和潜规则。
世故是人治社会的生存策略,是专制集权环境下的人生智慧。最严格的体制,最缜密的制度只要是人治社会环境,在执行过程中就可能被人情所浸润,所腐蚀。因为哪怕是一个人处于制度之上,可以不受制度约束,这个人便无可避免地要遭遇到人情的簇拥和侵扰。陈陈相因,上行下效,每个人都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参与者和受害者。什么卑躬屈膝,摇尾乞怜;什么奴才嘴脸,阿Q精神;什么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比恶婆还凶狠,等等,都是世故里的众生相。诚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道德理想主义可以很崇高,但难免腐败,因为人情世故是一柄犀利的双刃剑。
更严重更复杂的问题是,我们世世代代不断传习操持着人情世故,甚至在私下里羡慕着深谙此道者,却在庙堂高处或高头讲章中,极力回避之,甚至鄙弃之。就像野草,在每个王朝的早春时节,草色遥看近却无,随着季节的更替,这草色逐渐蓬勃茂盛,终成燎原之势。尔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节选自《家园里的世故和风流》)
【小题1】对文中“世故”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故”指会做人,会做事,趋利避害,八面玲珑。
B.“世故”是中国人世代相传的处世经验。
C.“世故”不登大雅之堂,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庸俗潜规则。
D.“世故”也是人治社会、集权环境下的生存策略和人生智慧。
【小题2】对文中最后一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不会因身份地位的改变而改变对世故的态度。
B.世故就像野草,不被社会公开承认却在暗中蔓延。
C.虽为统治者或专家学者们所不屑不齿,人情世故却依然存在。
D.人情世故对人治社会的消极影响广泛而深重,并且持续存在。
【小题3】联系全文简要概括“人情世故”的危害。

同类题2

现代文阅读
腕  王
掰手腕,两个人往桌前一坐,支棱起两只胳膊,手腕往拢一搭,很快就断出了输赢。那经常胜利的,就被人称为“腕王”。
在安州,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腕王”,当数麻子三。麻子三,安州茶坪人,本来不姓麻,只因少年时出痘,病愈后就出现了一张麻脸。麻子三又矮又小,活像个敲核桃的棒槌,但那手却仿佛鹰爪,青筋毕露,且力大于常人,亮出胳膊,动一动,上面的腱子肉就如同老鼠般蹿动起来。别人吃核桃得借助工具才能敲碎那坚硬的外壳,麻子三大手一握,就壳是壳仁是仁了。
一日,麻子三下山到茶坪给老父亲抓药,突然看见前面酒馆前挤得水泄不通,传来阵阵叫好声。麻子三钻进去一看,原来是在掰手腕。
坐在上首的一个黑脸汉子捋捋衣袖,端着半碗铜板说:“谁要是掰赢了我,这碗铜板就归他;如果输了,就往碗里搁下一个铜板。”
麻子三拍了一个铜板在桌上。
黑脸汉子斜了麻子三一眼,说:“来吧!”
两人手腕刚一搭上,黑脸汉子就猛地使劲,想一个冷不防把对方麻秆似的折断在桌上。然而握在他手上的却仿佛是一段生了根的铁柱,抬头一看,麻子三正灿烂着一张麻脸笑呢,黑脸汉子憋得一张黑脸成了茄子色,喉咙里发出呜呜的怪叫声,脑门儿上的青筋暴起,使尽了吃奶的力气,也没能够摇动麻子三那只手。麻子三一沉腕,黑脸汉子的手就被重重地拍在桌上。
“你站住!”麻子三把那半碗铜板倒进口袋,刚要离开,就听见有人在身后喝道。回过头去,但见此人高大威猛,仿佛一头牯牛。
“麻子三惹祸了。”围观的人群中有人悄声道,“这些人可都是金堂帮的,此人是金堂帮的舵把子,人称金钱豹。”
位于成都坝子的金堂县,有一支叫金堂帮的枪队专门供人雇用,如果谁要收拾仇家,或者要赶跑流窜过来的土匪,首先想到的就是这支枪队。因为他们装备精良,枪法如神。
这次他们受雇于国民党北川县政府,消灭了一支从黑水流窜过来的专门抢劫大烟土的烟匪,回金堂时路过茶坪。一个伙计闲着无聊,就摆出了掰手腕的阵势,想寻开心,却不想栽倒在其貌不扬的麻子三手里。
麻子三捂着满口袋的铜板。
“我跟你赌一把,如果你赢了,三十块大洋;要是你输了,就得跟我去扛枪。”这时候,屋里呼啦啦窜出二十几个精壮汉子,人手一把长枪,在金钱豹身后雁阵排开。
连着两个回合,金钱豹输得心服口服。“你天生神力,跟我回去,我把你再调教成一个神枪手,你今后也可以拉一支队伍出来,吃香喝辣,什么好事都尽由着你占了。”金钱豹说。
“我不,”麻子三说,“我要大洋。”
麻子三用赢的那三十块大洋在茶坪置办了一家酒馆。但凡金钱豹路过茶坪,都要在麻子三的店里住几日,两人自然成了好友,并以兄弟相称。麻子三父亲归西时,金钱豹还到坟前磕了响头。
1935年5月,红军过安州,国民党出兵十二万围追堵截。为表现地方对“剿共”的支持,国民党安州政府决定雇用金堂帮前来助战。
三日后,金钱豹领着他的五六十号人马到了茶坪,住进了麻子三的店里。
“你不应该来!”麻子三说,“他们是穷人的队伍。”
“穷人?那是大洋!打死一个人他们给这个数!有了大洋,我就可以招兵买马,就可以打出一片我自己的天下……”金钱豹指着那些架在墙角的长枪,“这些都是我买回来的新家伙,打起来肯定比敲篮子里的鸡蛋还准!”
麻子三长叹一声。
两天后,金钱豹拖着他的十几个残兵败将下了山。这一仗,输得金钱豹莫名其妙。他们上山就和红军遭遇了,双方打起来,人家一枪一个准,而他们打出去的子弹就不往人家身上钻。
麻子三的酒馆大门紧闭,门上用银元嵌着几个大字:盗亦有道。
“见了麻子三,把他的手给我剁下来!”金钱豹猛然醒悟过来。原来那天晚上,麻子三用他的大手,将金堂帮的几十支枪一一扳了一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介绍了麻子三的籍贯、绰号的由来和他有别于常人的手,语言风格带有说书人讲评书的色彩,生动、有趣,可读性强。
B.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麻子三的性格特征,就是在与黑脸汉子和金钱豹的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
C.小说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麻子三与黑脸汉子、金钱豹掰手腕的比赛就运用了典型的动作描写。
D.小说时代气息鲜明,“国民党”“1935年5月”“红军”“安州”等信息起到了交代故事发生背景的作用。
【小题2】(1)小说中的麻子三有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
(2)小说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钉子户

欧阳明

谁都没有想到,三娘会是钉子户。

三娘的房子是土坯房,早已破烂不堪,就算送人都没人愿意要了。可她就是不拆。

补偿低了还可以商量。我反复对三娘强调。

给座金山也不拆!三娘还是那句话,语气硬邦邦的。

政府在镇上给你新修了砖房,又宽敞又干净,还有自来水,比土坯房好多了。再说,你上了年纪,一个人住在这里,没个照应,也不方便。我耐着性子继续劝。

我就喜欢我的烂房子!三娘说完,撇下我们就走了。

三娘是烈士遗孀。她的男人三叔是红军,驻扎在村子的时候被分到三娘家里住。三叔白天帮三娘家种地,晚上教三娘识字。三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长得英俊帅气。三娘很快就喜欢上了。三叔也深深地被三娘的纯朴和俊俏吸引,更被她求知上进的精神打动。两人很快就好上了。结婚那天晚上,三叔突然接到出发命令。

等我,我一定会回来的!多识点字,积极参加革命工作,千万不能拖革命的后腿!走时,三叔对三娘说。

三叔走后,三娘牢记他的话,每天坚持看书写字,还学会了写信。她给三叔写了一大堆信,却一封都没寄出去过。三娘盼望着三叔回来,但三叔走后,一直杳无音信。

解放后很多年,当地政府突然接到通知,说三叔在离开村子后的第三天就牺牲了。三娘不信,说,他没死,你们骗我!政府发给三娘抚恤金。她坚决不要,说,我男人根本就没有死!要啥?直到后来三娘老了,干不了啥活了,政府骗她说是对老年人的政策补助,她才接受了这笔钱。但三娘自己用得很少,把大部分钱都给了周围需要帮助的人。后来,政府安排她去敬老院。那里管吃管住,还有专门的人洗衣煮饭,由于有政策规定和名额限制,很多人想去都去不了。可三娘却说,我有手有脚的,去啥?

按理,三娘怎么也不该成为钉子户。

三娘的房子不拆,工程就无法开工。领导多次批评我办事不力。三娘的话,气得我想骂人。但为了工作,只好耐着性子尾随她去到地里。

三娘啊,你说修路好不好啊?我一边帮她收萝卜苗,一边问。

要想富,先修路,当然好!

好,大家都应该支持才对啊!

你和三叔,为革命做出了重大牺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支持修路,老百姓都会夸你的。

他没死!三娘狠狠地盯着我,再不说话。

天色渐暗,我见再谈下去也谈不出个所以然,就准备离开。走时我说,三娘,你再好好想想,明天我们再来找你商量。

再商量我也不拆!你们就不能绕道吗?三娘说。

一路上,我都在纳闷三娘不搬的原因。难道她房子下面埋有金子?

第二天,我们又去到三娘家里。心想,要是她再不答应,就只有采取强制措施了。可出乎意料的是,还没等我们开口,三娘就说,你们不用劝了,我明天就搬,补偿也不要了。

我感到莫明其妙,问同行的村主任,你们昨晚和她说好的?

昨晚我们没找她。村主任说。

三娘说话算话,第二天就搬到镇上去了,死活没要补偿。

道路施工的时候,三娘每天都拄着拐杖,大老远跑回土坯房所在工地来看,天黑了才离开,风雨无阻。

她是不是担心我们挖到金子不给她哟?我问村主任。

村主任一笑,说,不是,她在等她的男人,她怕搬了家,男人回来找不到她。从三叔离开第二天开始,她每天忙完活就在院坝里等,直到天黑,都六十多年了。

那天她怎么突然那么爽快就答应搬了?我对三娘肃然起敬。

头天夜里,她梦见了三叔。三叔说,他很快就回来了,叫她千万别拖革命的后腿,她怕三叔回来骂她。村主任说。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谁都没有想到,三娘会是钉子户”一句的作用有三:一是侧面表现三娘之前的为人;二是引出下文三娘的故事;三是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三叔出发前对三娘的思想教育影响了三娘一生,无论是之前三娘不愿意拆房还是后来答应拆房都体现了三叔对三娘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C.三娘不相信三叔已经牺牲,拒绝政府发给的抚恤金,后来因为自己年纪大了才接受,但还是把大部分抚恤金分给周围需要帮助的人。
D.“我”一直纳闷三娘不愿搬迁的原因,最后一次到三娘家劝说,三娘出乎意料地爽快答应搬走,并告诉了“我”她愿意搬迁的原因。
【小题2】“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三娘对自家的土坯房从开始的“不拆”到后来不要补偿款也拆,这一态度变化展现了人物怎样的形象特点?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因为需要,所以繁荣。走出国门的孔子学院,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向前发展着,一年大约有50所学院诞生。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国家汉办主任许琳说:“目前,还有71个国家的约400所大学强烈要求办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以文化的姿态向世界发出强有力的中国声音,显现正面的中国形象。美国圣玛丽中学孔子课堂负责人弗兰克·菲利普斯8年前参加该国孔子学院的会议,会上一句“让我听懂你的声音”启发了他。孔子课堂的使命,就是传递和平的信息,面对质疑的声音,找到听众,让听众了解我们在做什么。
文化的交流、观念的碰撞、思想的升华,孔子学院并非简单地教授与传播,它的一些活动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利比里亚大学副校长沃特·韦尔什说,孔子学院对大学而言意味着多样性。美国特洛伊大学孔子学院的陈女士说,该院活动涉及41所学校,举办过67场会议、11次培训,组织过15次专家旅行等,足迹几乎遍布整个州。
爱丁堡大学校长提摩斯·奥谢赞赏孔子学院的建院模式,由外方先提出申请,双方在充分协商基础上签署合作协议。这种模式造就了平等、友好、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校长、孔子学院美国中心主任纳普说:“在全球化背景下,孔子学院可以成为教育文化交流的典范。”
(摘编自杨桂青等《孔子学院给世界带来了什么》,2013年12月9日《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

2006-2014年全球孔子学院分布情况
(资料来自高永安《十年来孔子学院的布局及其相关性报告》)
材料三
孔子学院已经成为汉语推广和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文化品牌。2010年至今,孔子学院的发展呈现多元化和专业化趋势,成立了一系列特色孔子学院和特色课程,其中包括中医孔子学院、农业特色孔子学院、纺织服装特色孔子学院、舞蹈和表演孔子学院、音乐孔子学院、饮食文化孔子学院、茶文化孔子学院等,促进了汉语的推广和对外文化的传播。当前,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方面,也面临着缺乏中国文化品牌、传播理念不够创新、传播方式过于单一等问题,同时也被一些西方国家鼓吹成“中国威胁论”的说辞。未来,应加强孔子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
(摘编自《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5-2016)》)
材料四
创建孔子学院是一项大规模行动,它无疑是本千年之初最重要的地缘文化之举。有人将其比作是“语言上的人类登月工程”。该工程创建于2004年,被描述为“中国公权强力参与的文化攻势最亮的名片”。孔子学院主要传播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培育汉语教育。按照中国领导人的说法,其既定目标是弥补该国遭受的国际文化赤字。从现在到2020年,该学院将拥有1000个分校,分布在全球各大陆,它将成为一支庞大的无敌舰队,征服人类的精神和心灵。该工程肩负的使命是让中国以外的1亿人学习汉语,确保中国语言的国际扩展,让普通话成为另一种国际语言。《中国日报》2007年3月发表了一篇题为《让汉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的文章,汉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和屏幕上的第二大语言,但不久的将来,汉语将位居第一。
(摘自让·路易·鲁瓦著、袁粮钢译《全球文化大变局》)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学院的建院模式造就了平等、友好、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
B.2009-2014年亚洲孔子学院数量的增长加速度落后于北美洲。
C.中医孔子学院以中医为特色开展汉语言教育和中医文化推广。
D.到2020年,汉语将会超越英语,成为国际社会第一通用语言。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中有较多引语(新闻写作时插入采访对象或有关人士的话),包括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间接引语使得新闻报道丰满生动、可信可读。
B.材料一报道孔子学院事业发展与促进世界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说明我们应该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C.根据材料二可知,欧洲、北美洲、亚洲的孔子学院数量明显高于非洲、中美洲、大洋洲,说明孔子学院的设立与所在国的经济实力成正相关。
D.材料三先肯定孔子学院创建工作取得的突出成就,再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指出努力方向,遵循了报告类公文撰写注重逻辑性的要求。
E. 材料四将创建孔子学院比作“人类登月工程”“名片”和“无敌舰队”,说明适当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并不会影响实用性论著的真实性。
【小题3】关于创办孔子学院的目的,材料一和材料四在表达观点时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以优雅表达治疗“语言癌”

刘巽达

台湾媒体新近提出一个名曰“语言癌”的概念,一时间应者甚众。最先“发难”的对象,是“做一个……的动作(如“拥抱”“微笑”“按摩”“点餐”)”之类的冗词赘句。这些词在现实生活中表达得非常烦琐,无意义地叠加赘词。最先表现在服务行业,似乎长一点的句子听起来较为委婉、温顺、礼貌,但一旦敷衍开去,不分场合,全都“拉长”。这种“语言的癌细胞不断增生”,扩散到大众口中,也入侵到标语及平面媒体里,甚至渗透到文字语法中,这就令人担忧了。

“语言癌”这一新概念,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与热议,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现代人无法用精准的中文表达,已然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积久之弊。当触摸手机屏幕点赞大面积代替词语表达,当音频和视频大范围代替文字表述,当非规范的网络语言吞噬规范中文,当“西语”未加消化地侵入汉语,“语言癌”就在这一片雾霾中渐渐生成。

也许有人认为,“语言癌”的症状在台湾地区较为明显,大陆症状略轻。笔者并不以为然,在这一点上,两岸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对此,著名作家余光中认为,这和中文的“恶性西化”有很大关系,大家只顾学英文、看翻译小说,不再看用字精简的中文经典,结果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化简为繁,以拙代巧,加上电视、网络推波助澜,遂将“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台湾作家张晓风还分析说,电视记者常在现场连线时拉高音调,吐出长串累赘、不知所云的话语,这种“腔调”潜移默化感染到受众,“癌细胞”就一点点扩散了。这些分析无疑是切中肯綮的。咱们这边的电视节目“口水”也不少,“讲变态中文”在现实中更是常见,“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的例子俯拾即是。比如90后说话,前缀后缀经常是没完没了的“然后”。

在“语言癌”话题引发广泛共鸣后,台湾有关部门纷纷亮出应对方策,比如在会考中适时出一些“语言癌”的辨正题,引导教学,提升语文表达能力;比如在未来修订语文领域课纲时,将提升表达能力列为重要项目,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讨论、上台讲话,等等。这些从青少年抓起的举措无疑是可喜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全社会要形成说“雅语”的“雅风”,一要精准,二要生动,三要雅致,人人以此要求自己,并蔚然成风,才会感染到青少年。毕竟,对语言最大的影响,是社会文化,它不但存在于媒体之中,还存在于人际之间,无孔不入,深入肌理。

打造健康环保的“绿色语言环境”,一方面,我们需要看到流行语中的健康新生词语,并及时融入语言河海,丰富语言宝库;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适时进行语言清污,对形形色色的“语言癌细胞增生”梳理判别并加以遏止,让它们在“雅语雅风”面前式微。唯有如此,“语言癌”才会逐步治愈。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14日 02版)

【小题1】下面对“语言癌”的内涵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常见到的“做一个……的动作(如“拥抱”“微笑”等)”之类的冗词赘句。
B.在生活中表达非常烦琐,无意义地叠加赘词,不分场合,全都将句子“拉长”。
C.服务行业中为让人听起来感到委婉、温顺、礼貌,故意使用长一点的句子。
D.已扩散并渗透到大众口中、标语、平面媒体、文字语法中的语言表达现象。
【小题2】(小题2)下列对“语言癌”产生的因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机点赞、播放音频和视频代替文字表达,使用非规范的网络语言,导致“语言癌”生成。
B.中文“恶性西化”,大家只顾学英文,不再看用字精简的中文经典,“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
C.电视记者常拉高音调,吐出长串累赘、不知所云的话语,这种“腔调”潜移默化感染到受众。
D.大陆电视节目中的“口水”较多;现实中,90后说话,前缀后缀经常是没完没了的“然后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语言癌”这一概念能迅速升温,是因为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和热议,击中了命门。
B.两岸的“语言癌”在表现形式上有着不同,但在症状上,并不存在孰重孰轻的问题。
C.台湾有关部门的应对方策虽然可喜,但在全社会形成说“雅语”的“雅风”更为重要。
D.治愈“语言癌”的过程中,既要吸纳流行语中健康生动的词语,也要适时对语言清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