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家国同构的中国社会,其统治的根基是家庭,“孝”的观念、行为和评价在百姓的生活中普遍存在,于是作为最高价值追求的“仁”通过“孝”把它的伦理价值诉求、道德价值观念和政治伦理规范贯彻到百姓生活中去。
孔子使孝由源出的宗教意义转化为纯粹的伦理意义,从宗教道德传统转化为个人道德修养及家族道德原则。孝成为一切高尚道德的内在根据,在具体践行过程中,奉行孝道成为建立各种美德的起点;实践孝道的过程就是仁德不断扩充发展,进而实现孝的目标,同时进达仁德的境界。孝悌是仁德的基础,在家里行孝尽悌就是仁德培养的开始,是达仁的有效途径。孝是具体而微的道德情感要求,是每个人必须履行的;仁则是对世间一切人和事普遍关照的伦理道德归宿,是由个人道德修养提升而来的,因此孝是一切仁德的根本。对父母尽孝,是实践仁德的第一对象,也是仁德培养的开始,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其中就包含着生时尽孝,死后依礼祭祀。孔子指出侍奉父母必须依礼奉行才是尽孝,说明当时礼所规范的事情就是应该做的事情,礼即理,是当时社会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因此依礼尽孝就是仁德的自我实现和不断提升。
孔子的仁强调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是爱人。孔子要求人们用博大的胸怀去爱人,发自内心深处的爱亲之情成了仁的根本内容。对父母的亲亲之爱即“孝”,就自然成为仁爱的起点。孝与仁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百姓通过对父母的亲情之爱推己及人,彰显个人对社会、国家的责任和担当,不断追求仁爱的最高目标。
孔子在新的逻辑结构和时代需要下,将孝悌伦理与社会需要重新组合,使孝的观念不仅局限于家庭伦理层面,也为社会政治存在的合理性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孔子从家庭内部父子、兄弟之间的自然“亲亲”出发,将孝的功能推广到社会和政治层面,以期对家庭、社会和国家关系作出较为圆融的和解。孔子的孝强调子女对于父辈的尊敬,在亲亲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尊尊、长长的重要性。在以家为本位的宗法社会里,家与天下合二为一,为政者便以父子关系来比附君臣关系,臣子要像对父母尽孝那样对君主尽忠,孔子认为孝是为政的始基,孝悌是可以实现和操作的道德实践,从孝悌在家庭内部的实行推广至整个国家,仁政的目标就可达到。
总之,孔子由仁德、仁爱而达仁政的具体途径,孝始终贯穿其中。孝是仁德的根本,是仁爱的根基,是仁政的根源,体现出孝是仁得以塑造的道德根据,是仁得以展开的实践基础,是仁由下而上得以施行的内在动力。
(摘编自《论孔子之仁与孝》,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仁与孝的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是儒家核心理念,它常把伦理价值诉求、道德价值观念和政治伦理规范,贯彻到百姓生活中去。
B.仁作为伦理道德归宿,是由个人道德修养提升而来,孝则是具体而微的道德情感要求,普遍关照世间一切人和物。
C.孝与仁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百姓只要能够对父母行孝,并且能够把这种孝道推己及人,便可达到仁爱的最高境界。
D.孝是仁的道德依据,正是因为有了孝,仁才得以展开,具备了由下而上得以施行的内在动力。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以“孝”入手,分析了孝原本只是一种宗教道德传统,从孔子开始,才转化为个人道德修养及家族道德原则。
B.因为依礼尽孝是仁德的自我实现和不断提升,所以对父母尽孝必须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依礼奉行,包括生时尽孝,死后依礼祭祀。
C.文章从“孝”入手,论证“孝”是一切仁德的根本。在家里行孝尽悌就是对仁德的不断扩充和发展,最终可以实现孝的目标,同时进达仁德的境界。
D.文章论述了“仁”和“孝”的关系,在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里,家庭是统治的基础,如果可以把孝悌作为道德实践,推广至整个国家,就能达到仁政的目标。
【小题3】依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作为儒家核心理念,结合时代需要演化为“仁德”“仁爱”“仁政”思想,形成了完备的“仁学”体系。
B.对父母尽孝并不是要满足父母提出的任何要求,对父母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言行加以规劝也在尽孝的范围之内。
C.孔子从家庭内部的自然“亲亲”出发,将孝的功能推广到社会和政治层面,对家庭、社会和国家关系做出了圆融的和解。
D.不断提升仁德,推广仁爱,君主将自身的仁德施于百姓,再施以仁政而民心自化,就有可能实现天下大同的太平盛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02 10:05: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国家中心城市,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的处于城镇体最高位置的城镇层级。国家中心城市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这种功能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多方面。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五大(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和定位。2016年至2018年,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发函支持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材料三:

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融入全球化、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城市,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建设这些国家中心城市,就是要促进中国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引领国际交流合作向纵深推进。这些城市要代表国家参与到国际竞争中,要带领所在区域的城市群进入全球城市体系的“顶端”,全面融入全球经济网络,抢占我国在全球城市体系和产业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制高点。

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9大国家中心城市都是所在区城城市群的核心龙头城市,要强化区域引领、辐射带动作用。这些中心城市建设除了关注自身功能提升以外,还需要充分加强与周边城市区域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推进区域人口、产业、交通、生态、公共服务、市场要素和体制机制一体化对接,建设高效联动、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城市群区域,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带动、区域整体均衡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

北京、上海、广州、重庆、西安等9大国家中心城市要对所在区域文化的渊源、发展、地位和作用有清醒的认识,主动承担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对外要展示地域特色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好中国形象。对内要保护城市的文化根脉,加大对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的正面宣传力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

对于国家中心城市来说,制约城市发展的短板在质量。未来一个时期,在面对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变化时,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对新时代提出的新目标进行系统思考和准确把握,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体系,让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

未来一个时期,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将在产业布局、交通网络、通勤就业、生活居住和管理制度等几大领域呈现一体化趋势,城市体系将由等级结构向网络扁平化转变。未来一个时期,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塔尖城市,应通过人本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不断改善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这将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吸引高素质人才的条件,从而使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推动城市空间环境实现品质提升,使城市成为宜居宜业的乐土。

(摘编自《国家中心城市蓝皮书: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18>》)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7年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从环境社会经济三个维度评价城市的发展情况,以简洁明快的结构,对复杂的城市状况进行量化分析。
B.2017年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上榜的前十位城市中,大多是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北京、上海处于领先位置,深圳、广州属于第二梯队。
C.2017年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前十位中,社会、经济指标成为决定性因素,环境指标相差不大,这说明有些城市在社会、经济方面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D.2017年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排名第三位的深圳没有入选国家定位的国家中心城市,而排名十位以外的郑州等入选,这是因为深圳的地理位置的关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国家定位的国家中心城市有北京、上海等九个,这些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多方面具备引领、辐射集散的功能。
B.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家中心城市,在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引领国际交流合作向纵深推进方面应起到促进作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C.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区域核心龙头城市,要加强与周边城市区域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消除互相之间的竞争,引领城市群内部一体化发展。
D.国家中心城市要对所在区域文化的渊源、发展等有清醒的认识,主动承担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在内外方面负起自己的责任。
【小题3】我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有哪些发展趋势?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一般认为战国时代已出现了有封闭结构的市。市的四面有围墙,墙的中间有门,称“市门”,市中有“十”字街连通四面的“市门”,其中以南门最为重要。《韩非子,内储说上》说,宋国太宰派少庶子(家臣)到市上去,回来后问他“何见于市”,回答说:“市南门之外甚众牛车,仅可以行耳。”正因为南门最热闹,所以那里就经常成为公布赏格的地方。《史记:商君列传》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商鞅于变法令未下达时,为取信于民,“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千金”。这里的南门不是城门,是市门。
西汉时,长安出现了对称的东西两市制度,《汉书·惠帝纪》谓惠帝六年夏六月,“起长安西市”,此时建起西市,说明东市早已建成。这应是市制的进一步发展,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这种两市制度在唐朝的长安还沿用着。《木兰辞》中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诗句,似乎北朝时东西南北四方都有市。
据记载,长安的西市由六个市组合而成,东市有三个市。班固《两都赋》有“九市开场,货别隧分”的说法,说长安东西两市的九个市各按商品的“货”来区别,又按“里”(每个市以“十”字街为界,划分成四个里)中的“隧”(小路)来分设各种同类货品的列肆。
晚唐时曾出现过一种特别的“宫市”,《资治通鉴》卷二三五德宗贞元十三年说:“比岁以宦官为使,谓之宫市,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韩愈《顺宗实录》评论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白居易那首著名的《卖炭翁》就是形象描绘“苦宫市也”的诗。所以宫市并非正常的集市交易,而是强权的掠夺。
市的格局,大约在北宋中期有了变化,开始由封闭式设置逐渐转向以酒楼或茶坊等为中心的新的开放式的街市格局。这种格局在宋人张择端所绘之《清明上河图》中有着形象的展示。在图中可见沿河多设有酒楼商铺,还有戏台等,商业区已和民居融合为一体,买卖没有了时间上的限制。这种城与市融合的新格局已非常接近现代意义的城市格局了。
(节选自陈璧耀《说“市”》,《咬文嚼字》2011年第12期)
【小题1】【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时已出现了四面有围墙,墙的中间有门,呈封闭结构的市,这是根据现有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得出的通行看法。
B.市有“十”字街连通四面的“市门”,由于南门最为热闹,成为公布悬赏标准的地方,因而也成为最重要之门。
C.《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的商鞅“徙木立信”的所在——都市南门,既是市门,也是城门,因而人多热闹。
D.长安早在西汉时就出现了东西对称的两市制度,这是商业规模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商品经济繁荣的必然结果。
【小题3】【小题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史记·商君列传》中“徙木立信”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因为南门最热闹,所以那里就经常成为公布赏格的地方”。
B.班固《两都赋》有“九市开场,货别隧分”的说法,说明长安两市各有九个市,又按商的“货”及“里”来分设各种同类商品的店铺。
C.《资治通鉴》《顺宗实录》和《卖炭翁》三则材料,都能以详实的资料说明,宫市并不是正常的集市交易,而是强权的掠夺。
D.文段从三个历史横截面勾勒出市的沿革脉络:由封闭的市发展到东西对称的两市,再发展到开放式格局的街市。
【小题5】【小题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安在西汉时出现的对称的东西两市制度,无疑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及深远的历史意义。
B.《木兰辞》中的四句诗,能够证明南北朝时东西南北四方都出现了现代意义的贸易市场。
C.市的封闭结构满足不了商业的发展,而商业区与民居融为一体,则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D.贸易没有了时间的局限,城与市融合为一体的新格局已经非常接近现代意义的城市格局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司马迁在编排人物传记时显示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本纪、世家的传主基本上都是传说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皇帝侯王,根据政治地位决定他们入本纪还是入世家。但情况又不尽然,西汉惠帝虽然当了几年天子, 实际上有职无权,没起什么作用,所以本纪中没有他的地位。项羽是秦汉之际主宰天下的人物,吕后是惠帝朝的发号施令者,他们虽然没有天子称号,却被列入本纪。孔子没有侯爵,陈胜是自立为王;二人都列入世家,因为他们的历史地位堪与王侯相比。司马迁的上述安排可谓独具慧眼,是对历史事实的充分尊重,也是合乎逻辑的归纳。

《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了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如司马穰苴、孙武、吴起、伍子胥都是军事家,所以,他们的传记前后相次。苏秦、张仪是战国策士,他们的传记也紧紧相连。再看西汉人物的传记:韩长孺、李广、卫青、霍去病都是抗击匈奴的将领, 故韩长孺、李广传记后面插入《匈奴列传》,然后是卫青、霍去病的传记。通过叙述西汉中央王朝与周边各民族的交往,几位相关人物的传记以类相从,前后相次,发展轮廓非常清晰。司马迁对人物传记次序的巧妙编排,造成了《史记》一书婉转多变的叙事脉络,在明灭起伏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与合传。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则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合传是以类相从,把某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 起,《游侠列传》《佞幸列传》《滑稽列传》《循吏列传》《酷吏列传》《货殖列传》等,都是专门为人物设立的合传。在人物合传中,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有时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叙事手法非常高超。《廉颇蔺相如列传》首叙廉颇事迹,很快又引入蔺相如,然后叙述两人恩怨,中间又插入赵奢、李牧传记,最后以廉颇事终结。这篇传记叙述的都是赵国将相的故事,可谓以类相从,是合乎逻辑的归纳;又生动地展现了赵国兴亡的历程,具有高度的历史真实性。通过叙述某一类型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人物合传以这种方式集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而是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司马迁非常重视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探究,具有敏锐的目光和正确的判断力。他批判项羽“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说法,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自矜功伐,奋其私智”,“欲以力征经营天下”(《项羽本纪》)。在分析造成吴起乱箭穿身悲惨结局的原因时,认为这缘于他的“刻暴少恩” (《孙子吴起列传》)。以上见解都是很精辟的。

(原文选自《中国文学史》,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史记》人物传记的“合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中的人物合传中,历史和逻辑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叙事手法也很高明。
B.《史记》中的人物合传是把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写成的传记。
C.《史记》中的人物合传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
D.史记》中的人物合传中的历史和逻辑的高度统一体现在通过叙述某一类型人物所作所为来描绘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上。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司马迁编排人物的技巧十分高超,使《史记》形成了独特的叙事脉络。
B.《史记》对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以时间为序,但又遵从以类相从的原则。
C.司马迁根据政治地位决定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皇帝王侯入本纪还是世家,是对历史事实的充分尊重。
D.《史记》的叙事不仅对表面现象进行陈述,而且还追根溯源,提示出内在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小题3】依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把项羽列入本纪,司马迁是根据项羽的政治地位来决定的。
B.《史记》把老子、庄子和韩非子三人合记在一个传记中,这是司马迁根据以类相从的原则来决定的。
C.《廉颇蔺相如列传》首叙廉颇事迹,很快引入相如,中间又插进赵奢、李牧传记,最后又以廉颇事终结,可以说遵循了以类相从的原则,但没有按时间顺序来排列。
D.人物传记后面所附的“太史公曰”的内容,表现了司马迁在对事物因果关系探究时敏锐的目光和正确的判断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伴随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全球人口数量增加,垃圾增速远超人口增速,固体废弃物处置几乎成为许多城市的“心病”。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产生固体废物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每年新增固体废物100亿吨左右。固体废物污染强度高,危害着人们的生存环境。

固体废物根据其产生源和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可以分为三类:工业废物、农业废物和城市垃圾。固废垃圾处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在我国,固废妥善管理和处置工作目前主要遵循这三个原则。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宋国君向笔者说:“减量化就是在生产和生活中减少废物的产生,为城市减负;资源化指可回收物或固体废物作为原料进入生产和消费环节,只有废物作为原科变成产品回到消费者手中,才算是资源化;无害化指固体废物和垃圾的处理处置符合排污许可证即排放标准的要求,具体来说,就是空气污染物排放、水污染物排放、卫生要求都要符合相关标准。”

根据这一原则,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推动废弃物转化为能源的行动,使中国的固体废物处置事业迅猛发展。

(摘编自《绿色生活,变废为宝》,《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4月9日)

材料二:2014年各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及无害化处理率


(数据于《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及处理规模分析图表》)

材料三:

近年来,随着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的流入,垃圾产生量呈逐年快速增长趋势。据统计,2015年全市垃圾产生量已达790万吨,日均清运量2.17万吨,日处理能力1.52万吨,处理缺口达每天6500吨。“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2017年10月30日,北京市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底,“基本实现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全市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达到90%以上”的目标。

目前,北京市在垃圾处理上已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进环卫专业作业单位向社区延伸,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专业化。但居民初次分类效率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更多的是依赖物业公司二次分类,集中分类和资源利用环节靠后。造成该情况的原因,一是分类回收标准不明晰、回收设施不健全。目前分类回收桶摆放只深入到社区层面,且并未实现全市覆盖。二是垃圾回收效率低,处理成本偏高。由于目前北京市主要采取“按人按月”收取垃圾处理费的收费方式,垃圾分类和收集信息手段薄弱,在垃圾分类与否、垃圾产生体积上并未对市民形成数据管理和实质性的奖惩。三是垃圾处理网络与垃圾回收网络衔接不力。可回收物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衔接、有害垃圾分类与危险废物处理衔接、易腐及厨余垃圾分类与生物质资源化利用衔接,这“三个衔接”并不完善,生活垃圾网络整体上处于无序状态。

(摘编自《健全奖惩机制,推进垃圾分类》《中国日报网》,2018年7月18日)

【小题1】下列不符合固体废物减量化处理原则的是(   )
A.实行净菜进城
B.石油液化气、煤气、天然气代替煤炭
C.酒店提供一次性卫生商品
D.以“小而精、简而美”为原则设计产品包装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垃圾分类不只是物理拆拣,更指向生产生活观念的变迁。通过分类让垃圾减量,就是为城市减负。
B.虽然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在全国整体已接近饱和,伯部分地区(如黑龙江、吉林和甘肃)仍有快速扩张的机会。
C.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但难就难在将其顺利归位。每位公民都必须以负责任的心态积极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D.提高“按人按月”收取的垃圾处理费数额,有利于解决垃圾回收效率低、处理成本偏高的问题。
【小题3】请结合材料,提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建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铸造的数量须达到一定规模,交易中才有条件实现物畅其流。因此与西方之币值较高的银币相比,东方的铜钱仍具有自己的优势。而毗邻中亚的新疆地区,受到东西两方面的影响,曾出现过带有两大货币文化之特点的产物。比如于阗的“汉怯二体钱”,圆形,无孔,钱面为汉字“六铢钱”,当中为其族徽;钱幕用佉卢文标出王名,当中为驼纹。它虽然是铜钱,但钱文却是用钢模打压而成,并不是铸出的。再晚些,魏晋时的龟兹地区铸造的带方孔的“汉龟二体钱,,,则接近中原货币。唐时,河曲六胡州之安国部所铸的钱,正面与唐“开元通宝”无殊,只在钱幕标出族徽。这表明来华的九姓胡人不仅秦唐之正朔,且亦铸造和使用开元钱。

海东的情况文不相同,由于其与西方距离遥远,所受到的主要是中国的影响。比如日本,这里原来不产铜,元明天皇时在本土发现铜矿,于是称其铜为“和铜”(日本铜),年号也随之改为和钢"(708 —715年)。有了铜,日本开始铸钱,其方孔钱的钱面上铸出“和同开珎”四字。“和同”即“和铜”。吐鲁番所出土的一个寺庙的交纳眯中记有“同钱”,那里的“同”也是“铜”字的简写,可与“和同”相参证。这种钱无论形制、尺寸还是钱文,均模仿唐朝的“开元通宝”,特别是那个“开”字,更完全照搬开元钱上的特殊写法。“和同开珎”四字的书体颇美观,不过由于其中的“同”是个简化字,所以开元钱上原来用的“寶”,字被简化成“珎”,只留下此字当中的一部分。这或许是出于使钱文两倒笔画匀称的考虑,1970年在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文物中,五枚“和同开珎”钱曾引起注意。《文物》月刊于1972年发表的发掘简报将钱文释为“和同开珍”。因为在章草中“珍”字可以这样写,故释文不是没有依据。然而比照钱币史,此说却是讲不通的。
释“开珎”为“开宝”,笔画匀称并不是唯一的理由。试看从八世纪到十世纪,日衣诗造的“皇朝十二钱”,我文无一例外地都叫某某“宝”,如“万年通宝”“降平永宝”“富寿神宝”“承和昌宝”“乾元大宝”等。十世纪以后日本长期不铸钱,习用宋钱。直到相当于我国明代末叶时才又铸造“宽永通宝”,仍称之为“宝”。因此没有理由认为八世纪时会出现一种名“珍”的钱。
日本古钱皆以“宝”字为称,其实这也是从唐代钱文之“通宝”“重宝”“元宝”“泉宝”等名目中学来,而唐钱并没有称“珍”的。不仅如此,由于唐钱中“开元通宝”行世最久,影响最大,所以开元钱被尊奉为当时东亚的标准货币。它在日本曾被简称“开钱”,“开宝”也是如此。也就是说, “开元通宝”尤其是简化了的“开宝”的叫法,已成为标准货币的通称。日本“皇朝十二钱”中不是还有一种“神功开宝”吗?其上之“寳”字未曾简化,清清楚楚,无可置疑。它与“和同开珎”一样,都叫“开宝”。也就是说,它们均被视为在其所标出的年代中铸造的“开钱”。可见日本当时对唐文化的倾慕几乎达到亦步亦趋的程度。在日本钱问世之初,面前的样板只有一种:那就是唐钱。所以从形制到名号,只有唯唐钱是瞻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和同开珎”不能释为“和同开珍”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八世纪到十世纪,日本铸造的“皇朝十二钱”的钱文都带一“宝”字,比如“万年通宝”,“隆平永宝”等。
B.十世纪后的日本长期不铸钱,习惯使用宋币,在相当于我国明代末叶的时期又铸新币,且仍称之为“宝”。
C.尽管章草中的“珍”字可以写成“珎”字,但用章草字体制作钱文是讲不通的。
D.唐朝的“开元通宝”行世最久,影响最大,曾被尊奉为当时东亚的标准货币,日本难免受开元钱的影响。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本出现钱币“和同开珎”与当时在日本本土发现了铜矿有关,也与日本天皇的“和铜”年号有关。
B.“和同开珎”整体上模仿唐朝的圆形方孔钱“开元通宝”,它们在形制、尺寸、钱文布局上均相一致。
C.“和同开珎”中的“同”字与吐鲁番出土的寺庙里交纳账中“同钱”的“同”字一样,都是“铜”的简写。
D.可能是出于使钱文两侧笔画匀称的考虑,“和同开珎”中的“同”和“珎”都是简化过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对于西方的银币,东方的铜钱因为在铸造的数量上曾达到一定的规模,因此在交易中较容易实现物畅其流。
B.从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时代的钱币来看,许多钱币不论其铸造手段如何,或多或少地要受周围文化的影响。
C.从日本人从形制到名号模仿唐朝的钱币来铸造自己的钱币看,唐朝文化在当时对日本的影响非常大。
D.日本古钱学习唐代钱文中“通宝”“元宝”等名目,“皇朝十二钱”的钱文都叫某某“宝”,且“宝”字都为简化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