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论述类文本阅读 
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家人,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亲互爱的关系。
这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
(选自“国际儒”,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自然界中,因大气层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地球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诗经》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D.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符不符合法律法规并不重要。
B.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C.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杂的,只有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D.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
B.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C.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睦与世界和平。
D.《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句话是指两国距离甚远,而非各自的风俗文化不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1 09:46: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东坡的秋天
武志强
对秋的感应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的,文人的感应就是留下一些文字,直到骨骸与灵魂一起都漂泊了,天地间只留下一枝瘦笔,让后人来读。
古秋中最喜欢苏东坡的秋。酒不醉人人自醉,苏东坡的秋就散发着浓浓的酒味,一路走下来能把你醉倒。
秋天的天性要求人精神的皈依,苏东坡不止一次皈依了秋天。当他孤苦飘零到黄州时,作了《卜算子》一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写尽秋的凄清、冷寂,但在字里行间又有一股隐隐约约极细微的飘仙之气,我想苏东坡一定是饮了酒之后开始这月夜独往来的,千年之后依旧能嗅到他的酒仙之气,仿佛他不是用脚行走,而是孤鸿一样在飘。到底是深谙秋的人,也到底是酒中人,即便到心境死灭时也能散发出一股酒的芬芳,不要小看这点芬芳,正是它使苏东坡成为苏东坡,如果说是苏东坡写尽了秋,倒不如说是秋和酒拯救了苏东坡。
当你望着那湛蓝的秋空,眸子里不是盛满了渴望燃烧的酒液吗?沉寂的热情又一次被唤醒被点燃了。苏东坡把目光投向秋天,他又开始向往了。在他那篇脍炙人口、优美动人的《前赤壁赋》中,一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就展示了他博大宽广的襟怀,前后判若两人,但秋的精神又一以贯之,如果不是万里清秋,苏东坡能写出这样的词句吗?能通过这样的抒发疗救他的精神危机吗?正是秋天养育、调息着苏东坡的情怀,为他提供了纵横驰骋、跌宕腾挪的天地舞台,正是与秋天的遭遇才使他的酒气仙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才竖立了一个完整的苏东坡雕像。
秋天的个性就是苏东坡的个性,秋天不能缺酒,有酒的苏东坡不能缺秋。中秋之夜的苏东坡欢饮达旦后,作了一首《水调歌头》,就是那首著名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欲乘风归去……”够了,仅此一句“我欲乘风归去”就可使苏东坡笑看天下大红大紫、大富大贵和玩弄阴谋诡计的人,问问他们,能写出这一句吗?仅仅一句,谁能情怀真正的富有,唯有东坡。
繁华喧嚣所给人的多是过眼烟云,而一些真正沉埋在心底的东西并不怕冷寂,它在等待勃发,就像一棵生了根的树定能将枝叶烘托出来。有成熟就有失落,有大的成熟就有大的失落,不怕失落,怕的是失落之后不再振作、奋起,不再否定、超载。这就是苏东坡给我们的启迪,也就是秋天给我们的启迪。
秋天其实就是一坛酒,苏东坡已品过这坛酒了,也该我们今人品一品了,我们应该比苏东坡品得更好。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酒后,苏东坡笔下的秋散发着浓浓的酒味,因此让作者最喜欢苏东坡的秋。
B.中秋之夜的苏东坡欢饮达旦之后,作的《水调歌头》使作者泪流满面、默立无语。
C.文中引用苏东坡的诗词,既能印证苏东坡与秋之间的密切关系,突出文章的中心;又能增加作品的文学情趣,使文章具有文采。
D.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问等手法,淋漓酣畅地抒发了对苏东坡的喜爱、赞赏之情。
【小题2】文中说“秋天的天性要求人精神的皈依,苏东坡不止一次皈依了秋天”,试结合文章内容回答,苏东坡是怎样皈依秋天的?
【小题3】为什么说“正是与秋天的遭遇”才使苏东坡的“酒气仙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殷墟随想
李丽红
我知道,这是一个遥远的王朝。
当我的脚跨进殷墟的大门,迈上门口的青石台阶的时候,无意间抬头看了一眼天空。午后的天空,高而远,是安静的,淡淡的浅蓝,无所谓的蓝,无所谓的几片云,轻轻地、悠悠地飘着,太阳一如既往地照耀,万丈光芒像波浪一样无声地涌来,却不炽烈,说不清身上什么地方倒有一丝丝凉。
是不是阳光已经陈旧古老了?这还是三千年前照耀着殷的阳光吗?对于时间的河,三秒钟是一瞬,三千年也是,对于人类历史的河,三千年,确实够遥远了。此刻,当我慢慢靠近一段过去的时空,想起儿时趴在一口古井边上向下看的情景,井底的水是幽暗而沉静的,水缓慢而沉重地晃动,有夜的天空一样的黑光。历史的纵深就像那口井一样深邃、神秘、深不可测,它让我头晕目眩、无所适从。心里微微一颤,明白了那一丝凉的来处。这是一个遥远的王朝,遥远得让我无从把握,无以触摸了。
一千多年,一个王朝从诞生到灭亡,从辉煌到没落,有美丽的神话传说,也有金戈铁马的冰冷无情,有苦心孤诣的经营,也有骄奢淫逸的放纵。如今,这一切早已都烟消云散了,部族的厮杀归于沉寂,疆土的争持归于沉寂,王的威仪归于沉寂,后的美丽也归于沉寂。一个逶迤千年的王朝,在三千年后留下了什么?又能留下什么?
它留下了殷墟。今天,在一个晴朗的初夏午后,我就在这墟间,在殷墟的遗址上徜徉漫步,从南到东,从东到北,再从北到西,从殷墟博物馆到甲骨文碑林,从车马坑到墓葬群,再到妇好墓。风很柔情,丝丝缕缕,缠绕着我的脚步,所以脚步犹豫不决,裹挟着目光,所以目光游移不定。在一个王朝的碎片中,我不知道我会遇到什么,更不知道会错过什么,内心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不是一座废墟,这是一个王朝的记忆,也是一个王朝的诉说。
我只有倾听。
青铜、兽骨、龟甲、玉饰、陶、兵器、墓葬……穿越了三千年的时光,每一个器物都有了生命有了灵魂,在幽暗的角落里,或忧郁,或喜悦,或呐喊,或叹息,幽幽地、悠悠地诉说。它们很遥远,但不陌生,更不意外。目光掠过,那些陶,那些青铜,玉饰,无一例外都有一个拗口的名字,我叫不上来,却都似曾相识,不说青铜和玉饰,只说这些陶,和我家储藏室里大大小小的罐子真是如出一模,这就叫一脉相承吧。但一脉相承的绝不仅仅只有这些,当我注视着那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字的时候,我会产生一种幻觉,这些字是活着的,这时候的字是活着的,这时候的每一个字本身就是一首诗,一幅画,它们是太阳,是草,是花朵,是翩翩飞舞的蝴蝶,是潺潺流动的水,那么新鲜、生动,有色彩,有温度,亦有香味。在星星点点的历史碎片中间,人的意志好像进入了一个强大的磁场,能和过去的阳光、风、花香、水色奇异地揉和在一起。我站在那里出神,看着阳光投影在地上的字,不知道我是它的一部分,还是它是我的一部分。
只有源头的清冽与甘甜,才会有这样清淡、疏离,幽远的美。我在这个地方找到了衔接,也懂得了融入。我相信每个人在这里都能找到一些在自己的生命里已经走远的东西,生命深处的,生命里最真实的,爱或诗歌。青铜的绿锈,玉的沉光,陶的泥土本色,也许现在能留存的,才是本来最应该具有的。
也只有沉默。
这是一个真实的王朝。它的真实是司母戊鼎。我被鼎的沉重、沉稳,鼎的坚不可摧,鼎的不可撼动所震慑。做为权力的象征,没有比它更形象了。它的真实是一枚鲜红的印章盖在纸上的一刹那。它不容置疑。
穆穆清风至,吹我罗衣裾。
青袍似春草,草长条风舒。 ­
是谁的诗?忘了,是哪个朝代的诗?忘了,但不用多说,无论是谁的,无论是哪个朝代的,这诗是我现在的心情,是我想像中殷商的模样,这诗里的每一个字都是来自殷商的一股清流。
(选自《散文选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作者心情,为下文写“我”对股商的历史以及文化的理性思考作了铺垫。
B.作者在殷墟的遗址上徜徉,殷商时代蔚为大观的遗迹和文物令作者发思古之幽情,脚步变得犹豫,目光也游移不定。
C.作者引用“穆穆清风至”等诗句,形象而又诗意地表现了自己行走在版墟面对历史文明时的感受和心情,语言隽永,蕴藉深沉。
D.这篇文章名为“殷墟随想”,主要内容是对殷商时期社会生活情境的再现,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历史遗迹残骸的浓浓叹惋和留恋之情。
【小题2】请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划线句的含义。
(1)心里微微一颤,明白了那一丝凉的来处。
(2)它们很遥远,但不陌生,更不意外。
【小题3】作者面对殷墟采取了哪两种态度,为什么持这两种态度?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加以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

人间鲁迅

一个可以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大时代。大时代总要产生巨人。

鲁迅是巨人。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他无须挥舞权杖。作为旧世界的逆子贰臣,惟以他的人格和思想,召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他把对于民族和人类的热爱理解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火焰。数千年的僵尸政治,“东方文明”,专制、强暴、虚伪、保守和蒙昧,都是他攻击的目标,他教奴隶们如何反抗,如何“钻网”,如何进行韧性的战斗。他虽然注意实力的保存,却不惮牺牲自己,必要时照例地单身廛战。在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甚至在横站着作战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但是从来耻于屈服和停顿。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来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箭,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辉煌的战绩。他所凭借的仅仅是一支“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但却是无比险恶的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

在他身后,自然要出现大大小小的纪念物、石雕、铜像以及传记,可悲哀的是:当再度被赋予形体的时候,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厚饰,成了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注)。

平凡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鲁迅是“人之子”,人所具有的他都具有。正因为他耳闻了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呼号,目睹了淋漓的鲜血和升腾的地火,深味了人间的一切苦辛,在他的著作中,古老而艰深的象形文字,才会变得那么平易,那么新鲜,那么富于生命的活力。

这样一个毕生以文字从事搏战的人,他的形象,其实早经文学本身表达无遗了。世间纪念物,丝毫也不能为他增添或减损什么,无非是后人的一种感念而已,如果它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求,不是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而是宗教式的膜拜,那么毋宁说:我们什么都不需要!

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可以因他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的方式的选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拒绝他的灵魂的参与。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的火光。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应当相信,历史终会把最有份量的东西保留下来。

注:奥林匹斯:希腊东部的一座高山。古代希腊人视之为神山,希腊神话中的诸神都住在山顶。
宙斯:希腊神话中的主神,威力无边,是诸神和人类的主宰。
【小题1】为什么说“鲁迅是巨人”?请分条简要回答。
【小题2】篇末“应该相信,历史最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中“最有分量的东西”指的是什么?
【小题3】分别说出下面三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①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厚饰,成了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②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的火光。
③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
【小题4】结合文章题目“人间鲁迅”的题旨,举例分析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第一位西医诞生记
“我感谢仁慈的上帝,在经历了12天的危险后,我们终于安全地在我的家乡靠岸了。”1857年,刚刚在爱丁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黄宽回国时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留英博士,也是国内第一位受到系统西医训练的医生。
现在人们翻阅史料已经很难判断,在当年刚刚回国的黄宽心中,“报国”与“传教”哪一个分量更重。然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的命运,最终没有走向预期的任何一端,却回到了最初。
1846年,香港。马礼逊学堂校长塞缪尔·布朗决心做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因为健康问题,他与学生告别,准备回老家美国。这位传教士问眼前的数十位广东农家子弟:我非常热爱这所学校,希望带走几个学生,直至完成学业,有谁想跟我走?
谁愿意打破这片寂静呢?来自广东香山的农家子弟黄宽站了起来。
在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告别父母乡亲,背井离乡,坐5个多月的船,去一个全是“红毛鬼”的地方读书,听起来委实不像什么好事情。“他母亲极为勉强地同意了。”黄宽的同学、后来从耶鲁大学毕业的容闳曾回忆,“黄宽特别诚恳地乞求,他的母亲虽然伤心难过,但最终还是屈服了。”
在那个班级里,当时与黄宽一起站出来的还有容闳、黄胜。若干年后,容闳成为“中国留学生之父”;黄胜则是中文报业的先驱,创办了第一家中国自办的印刷企业;黄宽成为中国第一位留英博士,他短暂的一生翻译了34部医学著作,将大量的医学术语引入中国。
对黄宽来说,这样的命运,多少有些出乎意料。那年头,即便是英国本地人,能成为医学博士者也是凤毛麟角,黄宽完全可以凭这一手本事在伦敦过上优渥的生活,但他毫不犹豫地回了国。
虽然不知道最初是为了“传教”还是“报国”,但至少这两件事他都曾努力过。一开始,他在香港的教会医院工作,这是当时常见的传教手段。那年头,两者的轻重缓急,教会分得很清楚:医生的身份固然受人尊敬,但不适合凌驾于宗教身份之上。
可黄宽很快得面对自己的另一重身份:一个土生土长的广东人。在香港,当地白人医生早已习惯了视华人为助手。黄宽在美国、英国读书时,被当地家庭与师友平等相待,他在医学院学业突出,以第3名的成绩毕业。不料回国后,反而得不到同等的承认。
一年后,他的“福音”梦破灭。然而他同样无法适应清政府的官场习气。李鸿章曾请他北上担任医官,黄宽上任还不满半年,就忍无可忍。他拒绝了所有优厚条件,回广州重拾临床和教学工作。
福音与报国,都飘然远去了。剩下的唯一一条路,就是当一个真正的医生。
就像寓言里的蝙蝠,在兽与鸟之间不知自己的归处。但也有地方,是黄宽的舞台。清朝末年,西医在中国人心中既神奇,又神秘莫测。这些“红毛鬼”“大鼻子”把人的五脏六腑说切就切,还要解剖尸体,看起来实在恐怖。然而黄宽不一样,他不是“红毛鬼”,说的是广东白话,又能像西医那样看病动手术,很快声名鹊起。那时候,他所在的医院,每年能为2.6万人诊治。黄宽一生中曾帮3000多人取出了膀胱结石。
更深远的影响,则是他参与筹建了中国第一所医学院“南华医学堂”。正是在这里,报国无门的他将自己的语言特长一点点融入进了对医疗术语的翻译中。他既是解剖学、生理学和外科的教师,还撰写了一套教材,包括三年制的基础理论与两年的临床实践,并为学校建立了实验室与标准间。他在特殊的历史节骨眼上,第一次创建了这个国家现代化的医疗培训体系。
再也不提福音,黄宽以传教士般的热情将生命贡献给了中国的病人与医学教育。比起一同出国的同学容闳,这位同样占据很多个“中国第一”的医生却没有留下太多记录——除了若干医学论文。
1878年,黄宽罹患项疽,却碰上英国大使的夫人难产。尽管家人劝阻,他还是踏上了出诊的路,最后大使夫人安然无恙,他却病发不治。去世的时候,还不满50岁。
相关链接
①黄宽出生在广东香山县东岸乡,中国第一批出国留学生之一,曾成功进行中国第一例胚胎截开术。他是最早任海关医务处医官的中国医家,又是中国最早从事西医教学的教师之一。
(《黄宽:穷小子修成华人西医第一人》)
②虽然课堂上的这些学童,对西方世界有所了解,广东沿海也一直与海外西方有着商贸往来,西方宗教人士时有踏足这一带,老百姓对西方并非完全陌生,但长久以来封建政府一直严禁国人与西人接触,中国人对当时西方各国知之甚少,在民间还流传着关于西方世界的各种离奇、荒诞、恐怖的传闻。去一个中国人眼中遥远神秘的国度生活求学,在当时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中国到西方学习西医与留学欧洲的第一人——黄宽》)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借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既写出了黄宽回国路途的艰险,又表明了黄宽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一位传教士的身份。
B.来自广东香山的农家子弟黄宽之所以会跟随塞缪尔·布朗到美国留学,是因为他的家人相对要比其他人的家人更开明些。
C.黄宽在美国完成学业后获得了博士学位,他是中国国内第一位受到系统西医训练的医生,参与筹建了中国第一所医学院“南华医学堂”。
D.黄宽能够在医学界声名鹊起,是因为他医术高超,既能像西医那样看病动手术,同时又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广东人,说的是广东白话。
E. 黄宽占据的很多个“中国第一”都和医学有关,作为一名医生,他将生命贡献给了中国的病人与医学教育。
【小题2】(小题2)黄宽坚持回国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他的命运,最终没有走向预期的任何一端”?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小题3)作为“一个真正的医生”的黄宽,主要的成就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小题4)为何大多数人不愿意跟随校长塞缪尔·布朗出国留学?而跟随出国的三人后来在不同领域都有很大影响,这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梭罗的树林
熊培云
①《新周刊》杂志曾经做过一个有关成功的专题,指出现代社会有三粒毒药:性自由、消费主义和成功学。在我看来,这里的三粒毒药实际上是两粒,如果将成功学与消费主义合二为一,就是流行性物欲症。
②物欲症使人们放弃了时间而选择了金钱,擅长谋生却不会享受生活。美国追求的是麦当劳,而不是麦当闲;中国人因为勤劳的禀赋常常忘记最真实的生活。人们起早贪黑,仿佛大家每天都很忙,就像《爱丽丝漫游仙境》里的小兔子一样,不停地看表,不停地嘀咕,没时间说你好,没时间说再见,我来不及了,我来不及了,我来不及了。物欲症带来的是时间荒,人们因为物欲而丢失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时间。就这样,人为物所奴役,人为物所谋杀。速度,永远是速度。
③物欲横流的社会,恐惧几乎成了贪婪的同义词。在物欲高涨的年代,糟糕的并不只是贪婪,还有害怕。害怕在别人眼里显得不成功,害怕自己赶不上邻居。早已经衣食无忧的人们,总在为自己不如他人富有而悲叹不已。
④有人说中国现在有两种人,一种人已经坐稳了房奴,另一种想做房奴而不得。没房子的自然想着有房子,处于焦虑之中当属正常。然而,那些有房子的人,同样活得忧心忡忡。因为,他们想要更大的房子。如《新周刊》所说,按照现在的成功学逻辑,你如果没有赚到豪宅、名车、年入百万,你如果没有成为他人艳羡的成功人士,那么,你就犯了不成功罪。
⑤需要追问的是,当我们花费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换回一堆死后并带不走的东西,在我们和这些东西之间,究竟谁占有谁?是我们占有物品,还是物品占有我们?
⑥如何超拔于一望无际的物欲与喧嚣之上,得物欲与成功之外的自由?这样的时代常常让我想起亨利·梭罗,那位在瓦尔登湖畔离群索居的思想者。梭罗坚称:“如果我像大多数人那样,把自己的上午和下午都卖给社会,我敢肯定,生活也就没什么值得过的了。”梭罗同样看透人类文明的悖谬与困境:“如果一个人因为喜欢树林,每天在树林里度过半天时光,那他,可能被人看作是流浪汉;可要是,他全天做个投机者,锯光树木,让大地光秃秃,人们却把他看做是勤勉进取的好公民。”
⑦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像流浪汉一样自由;什么时候,我们可以碎步徜徉于梭罗笔下那郁郁葱葱的树林。在那里,简单生活不被视为一种堕落,勤劳的人节制勤劳;在那里,你可以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不必终日奔波于风尘;在那里,你可以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在那里,你可以看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枝系苍穹。
(选自《自由在高处》,有删改)
分析文章以“梭罗的树林”为题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