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天殷嘱我重斯文——记两弹元勋彭桓武
1915年10月6日,彭桓武出生于吉林长春。16岁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作为“清华四杰”之一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跟随周培源教授进行相对论研究。
1938年,彭桓武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系,师从马克斯·玻恩,后与波动力学创始人薛定谔一起做研究,在固体理论、介子物理和量子场论等前沿研究领域做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先后获得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5年,他与玻恩等合作进行场论方面的研究,共同获得爱丁堡皇家学会的麦克杜格尔一布里斯班奖。
1947年底,彭桓武回到祖国,先后执教于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1950年,他参与组建了我国第一个核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先后担任理论物理组组长、副所长,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为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奠基性的贡献。
曾有记者问彭桓武,当年在国外已大有成就,为什么还要回到千疮百孔的中国?他气愤地说:“你这个问题的提法不对!你应该说为什么不回国。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他还作诗言道:“世乱驱人全气节,天殷嘱我重斯文”。
1961年初,全国抽调了一批杰出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到北京第九研究所,后被公认为核武器研制“三根台柱”的彭桓武、王淦昌、郭永怀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彭桓武作为主管理论部的副所长,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理论研究,加速了原子弹、氢弹理论突破的进程。他大力倡导“粗估”法则,引导大家抓主要矛盾,化繁为简,缩短研究周期。这一法则成为当年理论部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突破原子弹原理的“九次计算”攻关,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原子弹设计工作得以全面展开。
通过大量计算和系列理论研究,攻克一道道难关,我国终于掌握了原子弹爆炸过程的基本规律,于1963年完成了原子弹装置初步物理设计方案。彭桓武随即迅速组织力量向突破氢弹理论转移。在他的领导下,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发扬学术民主和协同攻关等原子弹突破的成功经验,也成为突破氢弹原理的利器。彭桓武指挥,邓稼先挂帅,周光召、于敏、黄祖洽分头带领科研人员进行多路探索,在氢弹原理、材料、结构等方面全面展开研究。十余年后,“原子弹氢弹设计原理中的物理力学数学理论问题”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彭桓武作为该项目排名第一的获奖者,被公认为最有资格接受本奖项唯一的一枚金质奖章。但他坚决谢绝:“这是集体的功勋,不应由我一人独享。”提议奖章由九所集体保存,并提笔写下:“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
彭桓武专心致志地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从早期在量子力学、介子场论等领域的研究到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再到后来开展交叉学科、凝聚态物理、生物物理和理论化学物理等研究,毕生不懈地求索创新。
1995年在“何梁何利基金科技成就奖”颁奖会上,80岁高龄的彭桓武检讨自己“不够艰苦勤奋”,并保证“获奖后继续在国内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至少三年”。他说到做到,生病住院也不停歇。2005年,90岁高龄的他亲自作学术报告,讲述研究相对论的最新成果。他写诗自勉:“愿宁静而致远,求深新以升腾。惟童心不泯,耄耋期颐,总似年轻。”
功成事毕,彭桓武总是悄然隐退,奖掖后辈,只做“铺路石”,不做“绊脚砖”。“两弹”突破后,他于1972年回到中科院,继续理论研究工作。1978年,他担任第一届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该所刚步入正轨,便递上辞呈把机会留给更年轻的同志。
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技成就奖”的100万元港币奖金,他自认为“没用处”,于是建立了一个“彭公纪念赠款”,每年将钱分赠给当年一起为“两弹”事业奋斗的同事或其亲属,在1996年至2004年的9年间先后赠给35人,直到全部赠完。
他的学生、曾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所所长和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周光召说:“随着时代的转移和国家的需要,彭桓武不断地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我国理论物理工作者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作出的贡献,在科学发展上的成就,无不与彭桓武教授的努力密切相关。”
2007年2月28日,彭桓武孑然一身地低调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彭桓武在英国师从马克斯·玻恩、薛定谔等人,在他们的指导下研究固体理论,介子物理和量子场论,取得好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
B.成为核武器研制“三根台柱”后,彭桓武和王淦昌、郭永怀一样被调到了北京第九研究所,担任副所长,主管理论部,参与理论研究。
C.“该所刚步入正轨,便递上辞呈把机会留给更年轻的同志”,这突出地表现了彭桓武对年轻人的爱护,实践了他只做“铺路石”的说法。
D.本文大多数段落都写有具体年份,表明这是依据时间顺序对彭桓武进行详细而生动的描写,这使彭桓武一生经历明晰可见,其思想、其贡献一目了然。
 
【小题2】文章末尾部分引用了周光召的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彭桓武身上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格?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6 11:21: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春秋时,吴王夫差在角直古镇枫村建了一个梧桐园,它是苏州园林的开山作之一。。

苏州后来成为举世公认的“园林之城”,主要还是文人带来的文气。有人干脆把它称为 文人园林。想想也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先后在此为官,政声虽不显赫,但留 下了许多传世的诗文,开创了一代文风;到宋代,范仲淹、苏轼、欧阳修、陆游、范成大等,都有 诗文赞美苏州;明代苏州出了唐寅、祝允明、沈周、文徵明等大画家。所以苏州园林的出名, 诗歌与书画的作用功不可没。

明中叶后,昆曲盛行于江南,园与曲相依相生、水乳交融。它与诗词书画一起,汇成园林 的文脉。昆曲的骨子里,一是雅,二是糯。有时,曲境就是园景,而园景又通曲境。中国人看 景,往往带着自己的审美感情,一个园林的建筑物,看起来是物质的,其实更是精神的。它是 精神的物质,也是物质的精神。“芳草有情,斜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这句词中,最精 彩的是一个“人”字,是那个脉脉含情的人,点活了园林的“睛”。由此,园林的格局,不光因 了情感,更由于人格、风骨的因素,成为士大夫精神的一种依托与延伸。

苏州园林纯属私家,不沾皇气,其核心体现是归隐文化。园子的主人,或是当官者被贬, 或是当权者下野,或是年长者告老还乡。一般地讲,古时为官者一有文化,二不缺钱。那山 林野趣,是古人最向往的,但要真让他们搬进深山老林,又太清苦;享得清福,没了洪福。而 把真山真水请到自家宅邸里,只能在画卷上体现。但是,文人与工匠却给出了另一种可能。 南宋绍兴年间,《营造法式》重刊于平江,对彼时建筑起了一定影响。到了明代,苏州香山一 带的匠人获得参加营建两京宫殿的机会,眼界和技艺手段都有提高。著名的建筑家蒯祥就 是香山人,他设计并参与建造了北京的故宫,连天安门,也是他的作品。很重要的一点是,早 期的苏州园林都不是一次完成的,往往是园子的主人在“基本建设”刚搞完的时候,就把一些 文人雅士请来把脉,饮酒赋诗、题匾撰联,意见当然要提的,好的主意便融到往下造的亭台楼 阁中去了。造园的专著也应时而生,明代计成的《园冶》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园林专著,文字 好,又实用,插图也很精美;文徵明的曾孙文震亨写了一部《长物志》,他说的“长物”,最早系 晋人首提,其含义,乃多余、奢侈之物。透过对这些美器、美物的不同消费方式,我们看到了社会对精英和大众如何进行划分,那种晚明时代的风雅,对后世的园林、住宅、建筑、生活,是 有较大影响的。

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当是宋代的沧浪亭。宋代的苏舜钦被罢官后南游姑苏,见府学的东面草木茂盛,附近还有一块池馆荒芜的废地,乃是吴中节度使孙承佑的旧邸,遗意意尚存,苏舜钦便买地建亭,名曰沧浪亭,意出《楚辞·渔父》。后世官场上的文人,把渔父当作归隐山林的一种代称。此后几乎所有的园林,都是在“隐”字上做足文章,而曲折委婉、含而不露 便是它的不变基调。

(选自徐风《江南园林的风神与韵味》,有删改)

材料二

苏州的园林,是给自己享受的,扬州却不同。早先它比苏州牛,远的不说,光是在唐朝, 它的地位就是今天的大上海。大运河的开通,把运气给了扬州。皇上动不动要来,还有一拨 拨的达官显宦,文人当然也不落后。杜甫当时还是一介寒儒,听说扬州遍地都是发财的机 会,也想搭个顺风车,可惜最终没能成行。关于杨州,他只留下一句诗:“商胡离别下扬州”。

扬州的园林,当初都是有钱的富商建的。这里要提一下盐商文化对它的影响。盐商文 化对江南的昆曲、园林有孕育作用。腰包肥满的商人们,好宴游,逐古董,兴园林,狎优伶,不 乏醉生梦死。或许,起先这个暴富的阶层纯粹是为了玩。据说,当时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 地方政府不堪承受巨额的费用开支,需要盐商们凑份子加以解决。不过,要商人掏银子,也 不是那么容易,钱用在皇帝身上,总要得点实惠。比如,捐个官做做,哪怕弄个虚衔也好。于 是,在园林的设计上,与文人士子的想法完全不同。豪华,必须豪华。皇上一高兴,随口给个“候补知府”之类,蛮有可能。土鳖们没有去过皇宫,在他们的想象里,皇上的尿盆子也是金的。既然园子是给皇上享受的,那当然得有皇家气派。皇上又不会在这里住一辈子,把皇上住过的行宫作为自己的交际场所,岂不美哉!因此,高敞华丽、错彩镂金,那也是必须的。商人们并非不要“诗情画意”。文人的意见,比如杨州八怪之类,也不是不听。大凡造园,必有清客在侧。所谓清客,其类不一,不但有文人、画家,应该还有笛师、曲师、山师等。不过,富商们大抵来自徽州一代,梦里故园,家山历历,绝对不是江南的小桥流水。正如他们的胃口, 不喜欢苏州的甜食。那些入园的诗文与书画,与苏州的吴门派比,硬朗、豪放、沉厚,慢慢地, 这些都变成了扬州园林的风格。

豪华的园林,太需要娇艳的花卉来点缀。扬州处于江淮平原,地势平坦,土壤干湿得宜,兼有南北两地的长处,花木易于繁滋,而牡丹、芍药、尤为茂盛,一到花季,到处蝴蝶飘飞,牡丹芬芳。扬州本地,并无太湖石,但盐商们有的是船,叠石所用的石材,用栽盐的大船,一路浩浩荡荡,近则取于镇江、苏州、宜兴一带,远则运自宣城、徽州、灵璧、河口等地,更有少量奇峰异石,从西南边陲万里迢迢弄来。这一点他们比苏州的文人厉害多了。钱不当钱、不惜工本这一点,也是苏州园森所不能比的。由此,扬州园林素以“叠石胜”,其中突出的个案,以雄伟而论,当推个园;以苍石奇峭论,则算片石山房;而小盘谷的曲折委婉,逸圃的询娜多姿,都是佳构;棣园的洞曲,中垂钟乳,亦为一般园林罕见。其中,个园的石师工匠们分别选用褐黄石、太湖石、雪石和状如竹笋的石笋,叠成四组假山,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称为四季假山, 让天下游客兴叹不已。

扬州园林融合了北方园林的气势,却并未丢弃江南园林以小见大、曲径通幽、古典雅致的特点。一座园林里,遮掩与间隔非常重要。“庭院深深深几许”,本身就是一种意境,瘦西湖以一片片的杨柳为遮掩,远远近近的厅堂、亭观、塔桥,在影影绰绰的柳影中若隐若现、若明若暗。一重重柳林,如一道道竹帘,虚实、显隐、浓淡、静动,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经典,在此得到淋漓的彰显。再说桥,如果说,苏州园林以曲拱桥为美,那么,扬州园林则以平曲桥为贵。它介于似桥非桥、似石非石之间,无架桥之形,却有渡桥之意。虽属人工巧作,更有自然野趣。其骨子里,还是以“曲”为贵的中国造园理念。

(选自徐风《江南园林的风神与韵味》,有删改)

【小题1】材料一中,关于苏州园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州园林历史悠久,最早的园林出现在春秋时期的吴国。
B.苏州园林的建筑物寄托了文人精神,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
C.苏州园林一般都是一次完成,亭台楼阁、楹联匾额一气呵成。
D.苏州园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的基调是受沧浪亭的影响。
【小题2】材料一第二段中提到了“唐宋散文八大家”中的两位——欧阳修、苏轼,请在下面横线处 补出宋代的其他四位。
(1)________(2)_______(3)_______(4)____
【小题3】根据材料一,分条概括出苏州园林文气十足的原因。
【小题4】对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物志》中的“长”读“zhǎng”,与“别无长物”中的“长物”意思不同。
B.曲折:“曲”读“qū”,与“曲意逢迎”的“曲”意思接近。
C.家山历历:“历历”与“历历在目”中的“历历”都是清楚分明的意思。
D.万里迢迢:“迢迢”与“迢迢牵牛星”中的“迢迢”都是遥远的意思。
【小题5】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运河的开通带动了扬州的经济发展,扬州园林主要是富商们营建的。
B.扬州园林起初都是为皇帝下江南停住所建,后改为建园者私用。
C.扬州园林里多用花卉点缀,一到花季,花开满园,芬芳四溢。
D.盐商们将石材从各地运到扬州,叠石成景,风格多样,令人赞叹。
【小题6】根据两则材料提供的信息,推断下列联语中最符合扬州园林特征的一项是
A.短艇得鱼撑月去,小轩临水为花开。
B.闲寻诗册应多味,得意鱼鸟来相亲。
C.护研小屏山漂渺,摇风团扇月婵娟。
D.峭壁削成幵画障,玉峰哨色上朱阑。
【小题7】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苏州园林和扬州园林的不同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速度,见出快慢

田福民

①速度,见出快慢。

②速度,即是快与慢的讲究。

③刹那与永恒,即是速度的极快与极慢。

④大概人所追求的,就是一刹那与永恒。极美极乐的都希望它永恒,而抵达极美极乐又希望它一那。然而,一刹那与永恒叉是矛盾的不可能实现和谐、统一,极美极乐容易消逝且又是不可能一刹那抵达。

⑤一棵庄稼,必须要经过育秧、分、抽、灌浆、结实,前后四个月左右的时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整个过程确是艰辛无比。一朵花,萌芽抽芽、蜂蝶传粉、光合雨润、机开放,其中缘巧合,天时地利,不可或缺。一个人的成长,自十月怀胎,一朝分,至婴儿、幼童,经少年、青年,历中年、壮年,最后才是老年,其中有疾病,有天灾,有时还有战争,世间几十年,“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辗转沉浮。

⑥一切生命都是怀着美而乐的愿望,然而,愿望的实现又是繁复、缓慢的。所谓“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错了,急不得的!自然赋的图景,就是一个慢。时间是一分一秒地过,日子是一天一时地度。地球存活了46亿年,宇宙存活了140亿年,人类文明也有了5千年,太慢了!回头看,天荒地老,时光无言。夜空星辰浩,从颗星到另一颗星,得要多少年啊?

⑦天地之间有大美,是谓慢之美。“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际云卷云舒”,云卷云舒是慢慢地卷慢慢地舒;“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江春水向东是慢慢地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长河落日是慢慢地落;“曖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依依墟烟是慢慢地升。

⑧假如朝相反的方向走,那就是大灾大祸。云疾速而卷疾速而舒,那是暴风雨要来了;一江春水向东疾速地流,那是江水决堤,要发洪水了;长河落日疾速地落,那是要天翻地了;依依墟烟疾速地升,那是村庄要消亡了。

⑨很显然,快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快是急躁,快是粗暴,快是没有任何美感。假如一棵庄稼,不经过从育秧到结实的过程,一夜之间就可以收割,那是什么场景?假如一朵花,不经过诸多的缘巧合,直接开花,那是什么场景?假如一个人不经过婴儿到老年的人生历程,直接老去,那是什么场景?可以肯定,那必然是收割不完的庄稼,开不完的花,老不完的人;庄稼也是怪异之庄稼,花也是诡之花,人也是畸形之人。

⑩一个声音会说,快也是一种美啊。微观世界里,电子的高速运转,原子的核裂变。宏观世界里,子弹的飞行,天体的运行。我要提醒的,那种快是一种美,但那种快,快得有规律,快得有秩序。那种快快得我们感觉不到。谁能感觉得到电子的高速运转?谁能感觉得到原子的核裂变?谁能感党得到子弹的飞行?谁能感觉得到天体的运行?这与破坏秩序的快和让人恐惧的快有着本质的不同。

⑪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由慢变快了。快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实质性的变化,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转换,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情况的了解,快多了。可以例举的有,飞机的航行,高铁的穿越,网络的流通。这种快其实是中性的,不能简单地论之以好坏。它一方面提高了人入世的进程,可以让人快速地见到一个人,处理一件事,包括一场谈判的开启,一段感情的终结;另一方面也绊了人出世的身影,因为快,所有的闲适、优雅、安宁将不复存在,于是有了乡愁,有了怀念:

记得 早先少年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从前慢》)

⑫这首诗是说慢的,历数慢的好处:慢言慢语,慢的早点,慢的日色,慢的车马,慢的邮件,慢的爱情,慢的家居。此处,最珍贵的当数是慢的爱情——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爱情的庄严神圣,都在这慢的爱情里了。这是现代人崇尚的快节奏的情感基调不能比的,也只有这样慢的爱情,才配得上“死生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⑬父亲是个木匠,他的活都是慢制作,伐木、皮、拉锯、刨花、画线、凿、按装,每一个步骤都要求极耐心,每一个环节都要求极精细不能有半点马虎。父亲是有点儿工匠精神的,他为人家做家,遵循的就是工匠的心理,工匠的要求。所谓的工匠精神,说到底就是对客户负责,对产品负责,最终是对自己的良心负责。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能塞户头”。父亲一生作品无数,他以他的好手艺赢得了人家的尊重。

⑭慢是情致,慢是心境,慢是对人生与生命的更高一层的理解。人或许有一段时间是处于快的阶段,但到底还是要慢下来;自然或许有一段时间是处于快的阶段,但到底还是要慢下来;社会或许有一段时间是处于快的阶段,但到底还是要慢下来;文明或许有一段时间是处于快的阶段,但到底还是要慢下来。快只是暂时,慢才是长久。前一阵在网上看到一句话:好好活着,因为我们要死很久!此言道尽了世间所有的繁华与悲凉——活着之动,死后之静;活着之快,死后之慢。

⑮如果让我选,我也是喜欢慢。我愿意做棵慢慢成熟的庄稼,一朵慢慢开放的花,一个慢慢老去的人;慢言慢语地说话,慢慢吃着早点,看慢慢落下去的太阳,坐慢慢走的车马,写慢慢发出的邮件,享受慢慢的爱情。

如此,得以永恒!

【小题1】文中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shà那 sì机 赋yīn缘巧合
B.抽huì 分miǎn   jī绊 星辰浩fán
C.分niè 诡mì 家jù 天翻地
D.按装ān 凿sǔn    xiāo皮    死生qiè阔
【小题2】作者记叙父亲做木匠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概括“慢”的好处。
【小题4】鉴赏结尾画线的语句。
【小题5】作者说:“如果让我选,我也是喜欢慢。”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你的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57年10月4日,苏联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后,党中央十分重视。中国科学院党组把卫星研制列为1958年第一项重大任务——581任务。581组夜以继日、奋力拼搏,紧张工作两个多月,完成了运载火箭结构的初步设计,并搞出了载有多种高空环境探测仪器及动物舱的两种探空火箭头部模型,为自力更生发展我国空间事业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1961年4月前苏联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引起我国科技界和国防部门的极大关注。中国科学院组织了星际航行座谈会,每次由一个专家主讲一个专题。6月3日的第一次座谈会由钱学森作题为《今天苏联及美国星际航行中的火箭动力及其展望》的中心发言;第二次由赵九章讲《卫星的科学探测和气象火箭测量》。每次中心发言后,他们都请科学家各抒发己见、畅所欲言。大家还就发射卫星是用二级还是三级火箭进行过不同意见的热列讨论。后来相继报告和讨论了卫星的通信和测控、卫星本体温度控制等各种科技问题。座谈会延续3年,其举办12次,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设想和建议,这不仅活跃了学术思想,而且为后来的卫星上马提供了知识储备。

(摘编自张劲夫《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是怎样上天的》)

材料二

2019年6月5日12时6分,我国在黄海海域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将技术试验卫星捕风一号A、B星及五颗商业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首次在海上实施运载火箭发射技术试验。落区安全是内陆发射任务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落区的选择不仅制约发射轨道设计,也可能影响火箭的运载能力。而通过海上航行,可以远离人口稠密地区,灵活选择发射点和落区,解决安全问题。在临近赤道的地方发射卫星,不仅能节省卫星调姿变轨的燃料,还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地球自转为火箭省力,但即使是我国最靠南的文昌卫星发射中心,位置也在北纬19度。在海上发射,则可以填补我国0至19度倾角卫星发射能力的空白,满足各种倾角卫星的发射需求,还能服务于“一带一路”国家,有效助推中国航天走出国门。此外,海上发射可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民用船舶资源、港口资源、测控资源,社会资源的深度参与,实现了航天技术与海洋工程的有效融合,将带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次发射的捕风一号A、B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将实现小卫星編队探测海面风场的突破,提高全天候海面风场探测能力,从而提升我国台风监测和气象精准预报能力。

(摘编自新华社《我国首次固体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技术试验区的成功》)

材料三

据德国《明镜》周刊网站2019年6月5日报道称,这是中国太空计划的发展里程碑。报道指出,尽管此前世界已有先例,但是近五年的时间里,海上发射一直无人问津。“长十一”这一次的海上首秀,实现了“航天+海工”的技术融合,突破海上发射稳定性、无线通信可靠性等关键技术,全面验证海上发射技术流程,可为后续大规模的海上发射奠定基础。台湾《旺报》2019年6月6日发文称,大陆首次在海上进行航天发射,填补了远载火箭海上发射的空白,为大陆快速进入太空提供了新的发射方式。文章称,大陆近年来在航天领域的发展已经直追美国与俄罗斯,靠的就是雄厚的国力基础,以及年年高速增长的经济实力,而这也可以看出,在强大雄厚的经济实力之下,大陆航天发展在腾起般飞跃,未来更有可能主宰航天领域。

摘编自参考消息《境外媒体关注中国海上成功发射火箭:填补空白,显示实力》)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显示,我国航天事业起步阶段在理论知识方面需储备,在实际操作方面需研究。当时学术氛围浓厚,科学家们精诚合作。
B.材料二介绍了海上发射的众多优势,从安全问题到燃料问题,从推进国策战略问题到经济效益问题均有所涉及。
C.德国《明镜》周刊和台湾《旺报》都对中国海上发射给予关注:前者从航天技术层面,后者则从国家经济后看层面,分别给出了高度评价。
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近60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令世界属目的成就,同时也显示了中国航天人对主宰世界航天领城的信心。
【小题3】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我国航天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命根子
邢根民
宏伟下班后回到家,发现老爸不见了。他到每个房间喊了几声,仍不见老爸的身影,心里一慌,老爸又跑丢了!
这些天让他头疼的事就是老爸一个劲跑丢。
第一次跑丢是在一个星期五的早上。老爸早早起床,坐在床沿上发呆。因为刚从乡下来到城里,在他家装修一新的单元楼里还不习惯,可能是怕宏伟和媳妇瞪白眼,他不敢吸烟。要是往常在家,他每天早上起来都要美美地吸上一锅子旱烟,几十年的习惯突然一改,让他很不适应,感觉自己就像关进笼子里的鸟,能不憋屈吗?所以,那天早上老爸没打招呼,悄悄乘着电梯,从十七层高楼落到了地面上,他心里才踏实了。
而宏伟上班前发现老爸的房间没人,以为老爸下楼去公园锻炼了,就没在意。中午吃饭时还没见老爸,问媳妇,也不知道。这下他急了,顾不得吃午饭,和媳妇分头去公园、广场、商店来回找,几经周折,还是在火车站广场找到的。宏伟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跑到老爸跟前说,爸,你走了也不说声,让我们都快急死了。老爸脸色阴沉,情绪很平静,我要回家,城里不适应。你帮我买张回家的车票吧!
第二次,老爸是跑丢在长途公共汽车站,拿着车票上长途汽车了,让宏伟看见了。这次宏伟生气了,爸,人家都往城里跑,你却偏要回乡下,乡下有啥好的,你干嘛非要回去?老爸坐在车上不下来,也不理儿子,任宏伟和媳妇一番好劝,就是不听。
那次,老爸在乡下还没待几天,就被宏伟再次请到城里。他实在不放心把一个快七十岁的老头孤零零丢在家里。这一次,宏伟满足了老爸一个条件:不干涉老爸任何行为。
老爸能再次进城,还有一大诱惑,那就是宏伟把儿子贝贝上幼儿园的差事交给了老爸,这下可把老爸高兴死了。每天接送小孙子时,一路上都能听小孙子用稚嫩的童音给他说幼儿园里的新鲜事。今天老师表扬他听话,昨天老师让小捣蛋鬼罚站了,每天都有听不完的新鲜事,老爷子听得两眼一眯,胡子直往上翘。
按说,有了小孙子的诱惑,老爸应该不会再想着回乡下了,可这次还是……第二天是个星期天。宏伟一大早开车,带着儿子回一百多公里外的乡下。
宏伟的老家在黄土沟壑里,以前村边那条细细的河流如今早已干涸,吃水都要去几里外的小河里拉水。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或者进城做生意了,留下的都是些老人小孩和不识字的妇女。车子开到村头,宏伟看到往日绿油油的坡地如今只剩下裸露的黄土,就连挣扎在半坡上的几棵树木也孤零零地干枯了。正是春夏之交的播种时节,却难以发现往日家乡男女老少忙着播种的情景。
管他呢,反正自己开着小厂子,和媳妇一年收入也不少,比种庄稼不知要好多少倍。宏伟暗自庆幸自己当年走南闯北做生意,如今虽快三十,但要房有房,要车有车,什么都不愁了。两个姐姐也都迁到了城里,老妈去年走了之后,他就直接把老爸接到了城里享清福,也算尽一点孝道。谁知,老爸不知哪根神经搭错了,放着舒坦的城里日子不过,非要三番五次往乡下跑,他想不通,这荒山野岭的土塬上有啥好迷恋的。
到家了。宏伟抱着儿子走下车,眼前的景象让他惊住了:老爸穿着十多年前下地干活的那件土里土气的粗布衣裳,头戴一顶已经褪色的破旧草帽,裤腿和袖子挽得老高,在院子里的一片平整好的土地上播种花生,身后还堆着半袋子土豆种。
听到脚步声,老爸抬起头,汗珠子从长长的眉毛上滚落下来。他脸上绽放着孩子般的笑容,对小孙子说,贝贝,爷爷给你种花生和土豆,再种点黄瓜、茄子、西红柿,保管比城里买的好吃,爷爷给你送去。
爸,你这是干啥呀?都什么年代了,谁还种地?宏伟不解老爸咋就这么会折腾。儿子,你给我听着,咱是庄稼人,庄稼就是咱的命根子,啥时候都不能丢。老爸低下头,在脚下的土壤里撒下一粒种子。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从父亲丢了写起,“心里一慌”刻画了宏伟内心的焦急,“老爸又跑丢了”引起悬念,从而吸引读者的眼球。
B.父亲愿意再次被宏伟接到城里生活,一是宏伟答应不干涉父亲的任何行为,二是父亲可以接送小孙子贝贝上幼儿园。
C.父亲几次要跑回家,宏伟每次都火急火燎地仔细寻找,这虽然体现了宏伟的孝心,也从中看出宏伟对农村前景的失望。
D.父亲在家时“脸上绽放着孩子般的笑容”与他在城里时的生活状态形成对比,突出了父亲回家乡后的惬意与愉悦。
【小题2】小说画线段所写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命根子”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探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科学必须严谨,科普无须严肃。2017年,科技类综艺节目迎来“小爆发”,化高冷科技为电视语言让科学知识变得有声有色、逐渐培养、形成了固定的收视群。然而,新鲜感和第一波热度过后,人们发现,叫好又叫座”之难使不少科技类综艺节目陷入尴尬境地。

但科技确实是综艺创作的“富矿”。如何让“不食人间烟火”的科技类综艺节目飞入寻常百姓家?复杂的原理、专业的实验、陌生的装置……当这些出现在眼前时,你是否想立马换台?科技元素的可看性不强,基因解码、柔性电子技术等生僻词汇也会令观众听而却步。因此要想吸引观众、持续调动观众积极性,必须要给“科学”加些料。开拓科技类综艺节目这一蓝海,不仅要展示科技这一“面子”,更要提升温度这一“里子”,将科学与情怀、梦想,与人们的生活相结合,让科技有“人气儿”、有“人味儿”因此,一档科技类节目不仅需要充实的内容将节目装扮得更有意义,更需要接地气的讲述和呈现,让节目真正走进百姓的内心。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摘编自《百家号》

材料三:

曾经有学者将科技类节目比喻为“砸石头”节目,与已经受到市场认可的节目类型不同,内核较硬的科技类节目不但“难啃”,并长期处在“投石问路”的状态。只是,这又冷又硬的“石头”今年以来已被悄然投出多次——《我是未来》《加油!向未来》《机智过人》《未来架构师》《极客智造》等多档科技类节目密集地与观众见面,并渐渐形成良好口碑,有了固定的收视群。节目没有单纯地将晦涩公式或是深奥实验搬上舞台,而是更多地通过对最新科技成果案例的展示,以及对前沿科技理念的生动演绎,掀开当代科技神秘面纱的一角。科学精神随着节目通过荧屏广为传播,难怪科技类节目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看好,成为综艺节目又一片蓝海。

“用大众创新的电视综艺手法,让科学知识、科技科普融入现代主流传播中,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是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涛院士对某期科技类节目的点评,也道出了揭示科学之美、展现科学精神的节目得以热播荧屏的可贵。

(摘编自《文汇报》)

材料四:

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下发《关于把电视上星综合频道的办成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的通知》进一步强化电视上星综合频道的公益属性和文化属性。鼓励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在黄金时段增加公益、文化、科技、经济类节目的播出数量和频次。顺应政策要求和大众的高品质精神需求,原创科技类综艺逐渐开始发力,将成为继文化类节目之后,电视荧屏上的又一股“清流”,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在明星真人秀大行其道的当下,制作与发行具有强烈专业性、权威性、思辨性的科技类综艺是对电视工作者的艰巨考验,并不是说投入了便可成功,但毋庸置疑的是,科技类综艺相比娱乐综艺而言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国家广电智库发布的数据显示:从受众构成来看,文化类、科教类节目已经成为电视吸引年轻受众的关键力量,而且对于大学及以上程度的观众更县吸引力。

(摘编自《看传媒》)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拓科技类综艺节日要“面子”“里子”兼顾,有意义有意思兼顾。材料一以生动的语言表述了这一看法。
B.材料二图表显示,科技类节目中融入了诸多元素,其中“实验”和“对抗”元素是主流,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元素。
C.没有公式与实验,《我是未来》《极客智造》等科技类节目创新融合综艺手法与科技知识,巧妙展现科技精神。
D.科技类综艺节目相比娱乐类综艺节目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能吸引高素质观众,国家政策的鼓励与扶持有助于其发展壮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分析了科技类节目面临的现状,科技类节目虽暂时遭遇尴尬,但如果开拓得当,前景还是会一片光明。
B.材料二显示,科技类节目中有一些娱乐性的元素,如“游戏”“情景剧”等,表现了科技类节目对吸引观众的看重。
C.材料三引用权威人士的话,指出科技类节目成为综艺节目又一片蓝海的事实,并揭示了其热播荧屏的主要原因。
D.材料四从国家宏观调控的层面,指出科技类节目将迎来新一轮春天的政策背景,这是科技类节目发展的大环境。
【小题3】怎样让科技类节目火热起来?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