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辽宁舰”上最后的八天七夜

--追记航空工业英模罗阳

这是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
11月25日,沈阳。天色阴沉,寒风凛冽。在外奔波17天。罗阳回家了。傍晚时分,汽车缓缓开进了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家属区。
车窗外,有他熟悉的温暖的家。可他,永远回不去了。
“辽宁舰”上的八天七夜,是他和同事们,和他心爱的战机共同度过的最后一段时光。让我们走进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细说这位“航空英雄”和他执著的航空信念……
11月18日 晴 初登“辽宁舰”
带着旅途奔波的疲惫,11月18日早晨7时,罗阳乘坐直升机登上“辽宁舰”,开始执行歼-15起降飞行训练任务。
罗阳匆匆把行李放下,没有做任何整理。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
他很着急。上舰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急着询问此次海试飞机每天怎么训练,今后8天里的日程安排。
13时30分,上午海试飞行结束。罗阳并没有按照褚晓文交代的来熟悉“辽宁舰”上的生活,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他想要尽快地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我来得晚,第一次上船,我对船不了解”,罗阳这样对褚晓文说。褚晓文回忆说:“他很心急,希望能一下子进入到工作状态。”
11月19日至21日 晴 基建日
浩瀚的大海,一望无边。
此后的几天,舰载机--歼-15海试飞行后要接受例行检查,同时飞行人员也要进行基础的流程演练,“辽宁舰”也要进行适时的“体检”。
“辽宁舰”少了些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安静了许多。
罗阳依旧停不下来。他想知道每一个细节。他向海军询问下一步海试飞行的工作要求,向空军询问今后对飞机制造的要求,向总设计师孙聪询问飞机试飞时还需要做哪些改进,向司令员和参谋长询问舰载机能否满足中国海军的需求。他在为下次随船海试做着准备工作。
每天晚上6时,航空例会和晚餐后,罗阳和褚晓文都要在甲板上走走。褚晓文说,罗阳能走上10到12圈,“他在思考,思考着歼-15以及沈飞和中国航空的未来。”
11月23日、24日 晴 海试日
轰鸣。震得人心中翻腾。
歼-15起落时巨大的轰鸣声牵动着“辽宁舰”上的每一个人。
罗阳看待歼-15,如同看待自己的孩子一般。每次歼-15起降,罗阳总是在距离它最近的位置。
罗阳是接替谢根华上舰的。谢根华告诉罗阳,飞机起降时产生的巨大轰鸣,可以通过张大嘴巴大声呼喊来抵消对人体的影响。
然而,每次起飞降落,罗阳都要拿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下些什么,似乎忘记了谢根华和他所说的这些要点。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孟军说,他是在记录飞机起降时的位置。
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
舰载机--歼-15,中国国防的期盼,全世界在瞩目。歼-15海试,不能失误,更不能失败。
从飞机立项到设计、制造、飞行,罗阳都参与其中。看着自己亲自研发制造的飞机就要首飞,他充满了热爱、期待,但又充满了无限担心,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
“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验罗阳的巨大压力。”孟军说,“作为歼-15的研发制造者,在一旁观看、记录着舰情况可以说是提心吊胆。而歼-15起飞时巨大的轰鸣声,更是震得人心脏难以承受,但罗阳却坚持记录了任何一批次飞机的触舰、复飞等动作,他的观看点离飞机最近距离不超过20米。”
兴奋。激动得忘了病痛。
11月24日,“辽宁舰”首批舰载机全部完成航母起降飞行训练。
“任务完成了,我很欣慰。”由于保密要求,这是罗阳上舰后打给妻子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电话。
11月25日 阴霾 返航日
成功,离舰,鲜花。
人们在拥抱,在欢呼,在庆祝。
罗阳显得有些疲惫,他没有和身边的人拥抱,没有像他们那样激动;他只有淡淡的微笑,略带疲惫的微笑。
欢迎的人群中,谢根华在,褚晓文也在。可是他们在甲板上没有看到老罗,再往甲板下面看,看到了孟军、孙聪。褚晓文说,罗阳是最后才下来的。
褚晓文对迟迟下来的罗阳说:“辛苦了。”
舰载机--歼-15成功起飞,而罗阳却倒下了,不再起来。
送别罗阳的人说,他的遗容很安详。

(选自2012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新闻报道,采用了日记的形式,按时间先后顺序展开,使文章条理清晰。
B.报道通过回忆罗阳人生最后的八天七夜的工作生活,表达了对他的追忆与缅怀。
C.报道按天叙述,既突出时间的紧迫性,也渲染了人物工作的紧张和面临的压力之大。
D.报道中每天对天气实际情况的记录,一方面渲染了环境,另一方面也映衬了人物心情。
【小题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描写“天色阴沉,寒风凛冽”,既照应了后文11月25日的“阴霾”天气,也渲染了人们心情的沉重。
B.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如“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运用夸张,形象地写出了压力之巨大。
C.庆祝现场的热烈场景与罗阳的表现构成鲜明对比,体现了罗阳冷静的性格以及压力和病痛已使他疲惫至极。
D.文章语言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运用短句,简洁有力;运用整句,语意贯通。
【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航空工业英模罗阳的品质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0 10:57: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为艺术而艺术”是相对于西汉文艺“助人伦,成教化”的功利艺术而言的。如果说,人的觉醒这个主题是封建前期的文艺新内容,那么,文的自觉则是它的新形式。两者的密切结合,形成这一历史时期各种艺术形式的准则。以曹丕为最早标志,它们确乎是魏晋新风。
曹丕地位甚高,后来又做了皇帝,极人世之崇荣,应该是实现了人生的最高理想了吧。然而并不。他依然感到“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帝王将相、富贵功名很快便是白骨荒丘,真正不朽而能够世代流传的却是精神生产的东西。“不假良史之词,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显赫一时的皇帝可以湮没无闻,华丽优美的辞章并不依赖什么而被人们长久传诵。可见曹丕所以讲求和提倡文章华美,是与他这种对人生“不朽”的追求相关的。文章不朽当然也就是人的不朽,它又正是人的觉醒的具体体现。
此时,文学及其形式本身,其价值和地位便大不同于两汉。在汉代,文学不过是歌功颂德、点缀升平的玩物,现在文学家意识到文学应表达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所以曹丕提倡的这一新观念极为迅速地得到了广泛响应和长久的发展。自魏晋到南朝,讲求文辞的华美、文体的划分、文笔的区别、文思的过程、文作的评议、文理的探求以及文集的汇篆,这是前所未有的现象,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的突出特征。为人所熟知的陆机的《文赋》对文体进行了区划,并对文思做了精彩的描述,鲜明地体现了文的自觉。
自曹丕、陆机而后,南朝在这方面继续发展。钟嵘的《诗品》对近代诗人做了艺术品评,并提出“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再次把吟咏性情(内容)的诗(形式)和经世致用的经术儒学从创作特征上强调区别开。刘勰的《文心雕龙》则不但对风骨、神思、隐秀、情采、时序等创作规律和审美特征进行了专题研究,而且把诗文的缘起联系到周孔六经,抬到自然之“道”的哲学高度。这可以代表这一历史时期对文的自觉的美学概括。
从玄言诗到山水诗,则是在创作题材上反映了这种自觉。虽然这时的山水诗如同顾恺之的某些画一样,都只是一种概念性的描述,缺乏个性和情感。然而通过这种描述,文学形式自身却积累创造了格律、语汇、修辞、音韵上的种种财富,给后世提供了资料和借鉴。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的自觉与人的觉醒相结合,形成了魏晋时期各种艺术形式的准则,曹丕是这种魏晋新风的标志人物。
B.曹丕之所以讲求和提倡文章华美,是因为他认为帝王将相、富贵功名易逝,文章却能流传千古而不朽。
C.魏晋陆机的《文赋》以及南朝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等著作之中都体现了文的自觉的思想。
D.因为山水诗只是一种概念性的描述,缺乏个性和情感,所以只能说它在创作题材上体现了文的自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6年我国信息通信服务业收入超过2.1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基于互联网的业务收入突破1.3万亿元,同比增长28.7%,占全行业比重由2010年的21%提升至2016年的63%,全面成为信息通信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窥一斑可见全貌。传统建筑机械企业三一重工大力开发工业互联网平台,如今已接入超过23万台设备,实时采集近一万个运行参数,能为客户提供精准的大数据分析、预测、运营支持及商业模式创新服务。
教育方面,多地已经建成了覆盖广、多层次的教育信息化系统,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85%;社保方面,以“电子社保”工程建设为突破口,推动社保服务向网络化数字化转变;“互联网+政务服务”在各地得到实践,网络平台让事务办理更加快捷、方便、透明。此外,数字基础设施的概念也在不断推广,例如安装传感器的自来水总管、数字化停车系统、数字化交通系统等也在探索实践中。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7月28日《互联网技术促进数字经济迅速发展》)
材料二:
中国与全球主要国家信息经济占比比较

(资料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注】数字经济又被称为信息经济,包括“数字(信息)产业化”和“产业数字(信息)化”两个部分。根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17》,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总量达到22.6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近19%,占GDP比重超过30%。信息时代来临,数字经济作为新生业态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模式,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材料三:
目前来看,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加速融合,使得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发生巨大转变,企业面临的竞争市场更加复杂,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产生冲击,甚至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过程中,企业的信息化转型改造等需要专业人士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因此人才培养应当作为重点,这需要进行一定的政策性引导。
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的是,由于数字经济发展跨领域、跨地区特点突出,平台企业成为新的主体,传统监管难以适应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这就需要规范企业平台责任,在市场准入监管等方面加强政府治理,通过法律法规建设填补立法空白,规范企业市场行为。
如何尊重和保护个人隐私数据也是当前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的挑战。目前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明显滞后于产业发展,急需新的法律法规去规范数据的采集、管理和使用,为数字经济保驾护航。
(摘编自《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
材料四:
数字经济推动了共享经济在更多领域的融入。物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通过数字交互完成分离。共享单车、共享租车,甚至共享房屋,让拥有不再是必需。租用带来的便利使得整体的社会资源得到最佳利用和最大节约。
数字经济也在用科技构建凝聚社会的基础要素——信任。数字时代以前所未有的低成本、可记录、实时可查询等优势为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构建数字信用。得益于数字信用,我们可以采购远在千里之外的各种物品,放心地搭乘陌生人的顺风车,方便快捷地得到金融借贷服务。
(摘自马化腾《数字经济:中国创新增长新动能》)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通信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基于互联网的业务,互联网的影响力已经逐步扩大到传统企业和社会服务业。
B.互联网技术提升了社会服务水平,教育信息化系统、“电子社保”工程和“互联网+政务服务”让事务办理更加快捷、方便和透明。
C.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以实时采集设备的运行参数,为客户提供大数据分析、预测、运营支持及商业模式创新服务。
D.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积极地运用数字技术,数字基础设施这一产业新形态正在供水、交通等领域开展探索和实践。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发生的巨大转变,源于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加速融合,数字技术正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B.共享经济在数字经济推动下融入众多领域,数字交互使得物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可以分离,让拥有不再是必需。
C.数字经济给生活带来许多变化,比如使得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同时也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便捷安全。
D.数字时代为参与其中的人们构建着数字信用,这是数字经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否则金融借贷服务等难以实现。
【小题3】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如何?通过哪些途径可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兵家列传》节选

文清丽

轮到二哥了,他厚厚的嘴唇仍紧闭着,黑红的皮肤使他显得比大哥年纪还大。

儿子握着手机说:“我搜了下,网上有二舅的事迹。二舅,你喝醉酒了上树唱秦腔,这事是真的吗?”

“网上东西,信不得。”大哥摆摆手。

抱着肚子靠在椅背上的二哥笑着说:“是真的。”

“怎么回事,二哥,给大家讲讲。”我说。

“那时我在兵站部当政委,要过春节了,到海拔五千多米的唐古拉兵站去检查工作。有个小战士想家,哭个不停。我把他叫到跟前劝了半天,他还是哭。我说你想家,我也想爹娘,你看你穿这么少,喝些酒,暖和。他喝了几口,话就多了,竟把我灌醉了。我摇摇晃晃走出院子,看到一棵杨树,在高原上种树可不容易。树长得那么高,那么俊,我不知怎么就喜欢得爬上去了。那晚月亮很圆,很亮,我想起了爹妈,就唱起当时在我们高原部队流行的歌曲:儿当兵当到多高多高的地方/儿的手能摸到娘看见的月亮/娘知道这里不是杀敌的战场/儿却说这里是献身保国的地方……我在树上唱,官兵在下面唱。”

“这事不能写进书里,一个军职干部,喝醉上树,不像话。”大哥皱着眉头,打断了二哥的讲述。“我记得一九九八年春节前夕,西藏那曲、阿里、日喀则等地遭受了特大雪灾,大年初一,你带着一百零三台大吨位运输车,翻山越岭给灾区送去了千余吨救灾物资。山沟被雪填平了,公路被雪覆盖着,哪里是沟,哪里是路,只能凭借山的位置来判断。快到唐古拉山了,汽车发出沉重的喘息,后边的车辆陷进了雪坑,你与战士们跳下汽车,用脸盆、铁锹铲雪开道。饿了,大家就啃一口压缩饼干或嚼一口方便面;渴了,就吃一把雪;困了,就裹着皮大衣打个晚。五天五夜后,一百零三台车终于把物资送到了灾区。”

我低头记着,一抬头,二哥不知何时出了屋。二哥从屋外进来时,带进一股风,虽冷,却让人精神为之一爽。

姐道:“二哥是十六岁到青藏高原当兵的。刚当兵时给家里来信说,当兵太苦了,喝的水里面有虫,山上四季积雪,不能感冒,少氧气,嘴唇都发紫了,好多战友脱头发,掉眉毛,手指甲凹陷。如果得病,基本就没命了。爹让上小学的我写回信说,问你二哥是不是就他一个人当兵?要是还有别人,让他紧跟着队伍,拉着战友的后襟,就不会从山上掉下来。此后,二哥的信里不再提让家里提心吊胆的事了。”

“我无法想象二哥当年当兵有多苦。一九九九年,我跟随作家们到青藏高原采风,适逢二哥在格尔木大站检查工作,那时他是大校政委;规定到医院体检合格才能上线,我说我身体好,不用查。二哥当时脸就黑了,说:‘快去!上高原,可不是闹着玩的。’

二哥坚持送我们过了反应强烈、最难走的五道梁兵站后,再三叮嘱我不能跑,注意别感冒,一到拉萨马上给他打电话。车一过唐古拉,我头痛欲裂,想起了二哥说他们头疼就用背包带扎紧头,一试果然好受些。我们边走边吸氧,随行的一位作家哭着要给家人写遗书。到了拉萨,我给二哥打电话。三十年啊,在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气温零下六摄氏度,大部分地段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一半的两千公里的青藏公路上,近二百次翻越‘生命禁区’唐古拉,哥呀,你是怎么过来的?二哥当时嘿嘿一笑说:‘难道你没有细看美丽的可可西里草原,没看到云彩下的楚玛尔河有多漂亮,还有那连绵起伏的雪山和湖泊,还有一辆辆的军车把物资运送到西藏,这些比起那些苦,你说值不值?’”

我刚说到这儿,二哥纠正道:“我不是这样说的,这些词是你们作家编的。”

二哥提了少将,就在我们全家欢呼祖辈都是农民的家里继大哥之后又出了一位将军时,军队改革,一纸命令,二哥所在部队集体转业地方;一天晚上二哥喝醉了,他给我打电话,说:“我们告别军旗时,所有的人,无论白发苍苍的将军还是士兵,大家都哭了。”

二嫂说:“你哥离开了部队,就像丢了魂儿,好多天都没笑脸。现在退休了,每天清晨在跑步机上跑一小时,然后又做三百多个俯卧撑;我说岁月不饶人,散散步、走走路就可以了。他置若罔闻,做完任务后,就把自己关在书房看战争片,谁也不让打扰;小外孙撞开门,缠着要坐火车,他弯下腰,让外孙骑到他背上,说:‘准备好,火车马上出发,下一站,青藏高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讲述“二哥”上树唱秦腔时插入了部队歌曲的内容,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写出了士兵对母亲的思念,同时凸显了保家卫国的主题。
B.“水里面有虫,山上四季积雪,不能感冒,少氧气”,这既是青藏高原真实的艰险环境,也衬托了“二哥”坚守边疆三十年的坚毅品质。
C.“军队改革,一纸命令”使“二哥”无奈下转业离开了部队,这给小说增添了一层波折,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引起了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D.“二哥”没说过“可可西里草原”与“楚玛尔河”漂亮,这只是“我”的煽情之词,也说明在艰苦的环境面前,人们无暇顾及美好的景色。
【小题2】小说讲述“二哥”的故事时,突出了他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最后一段写“二哥”退休后的生活,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2004年1月,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全面启动,规划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

我国正式开展探月研究,可以追溯到1994年,那时我国科学家开始进行探月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2000年11月,我国政府省次公布航天白成书——《中国的航天》,明确了近期发展目标包括“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次年11月12日,我国发布嫦娥一号拍摄的全月球影像图。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发射成功。次年4月1日,嫦娥二号实现了六大工程目标和4项科学探测任务;2012年4月,嫦娥二号完成在日—地拉格朗日L2点一个完整周期的飞行探测,成功绕飞L2点。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落月,实现我国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

(摘编自《飞越38万公里去“看”你》中国青年报,2019年1月7日)

材料二:

我是嫦娥四号,20多天前,我从地球出发,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巡视探测之旅。如今,我成功“站”在月球背面的冯·卡门撞击坑内。

从距离月面几十公里的高度最终着陆,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好在,我的“师父”、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科研人员给我装了4条强健有力的“腿”。我这4条腿,学名叫“着陆缓冲机构”。它们可以利用缓冲功能,将我着陆月面瞬间所产生的冲击有效吸收,以防着陆冲击对我的身体和身上安装的重要仪器设备造成伤害。

当然,只有这些还不够,“师父”还在我的腿里配备了两个秘密武器。第一个是大脚掌,它和你们人类的脚掌完全不同,圆形,像脸盆,大小则是普通人脚长的两倍。

至于第二个秘密武器,就是主腿和副腿。我的4条腿,每一条还都包含1条主腿和2条副腿。着陆前,副腿推着主腿向外侧展开,锁定在规定角度;主腿负责在着陆时安全支撑、吸收冲击力。当然,作为嫦娥家族一员的我,可不想为了一些数据达标而牺牲美貌,长个“罗圈腿”或者“长短腿”。“师父”说,我这两种腿的尺寸,都有着很高的精度要求,他们为我打造又直又等长的腿。

(摘编自邱晨辉《嫦娥四号再自述:第一“站”的秘密》中国青年报,2019年1月7日)

材料三:

新华社北京1月6日点:嫦娥四号成为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为地面与嫦娥四号搭建起通信桥梁的中继星“鹊桥”发挥了关键作用。

“鹊桥”于2018年5月21日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鹊桥”运行的轨道非常特殊,环绕地月第二拉格朗日(L2)点。“鹊桥”总设计师张立华说,在地月L2点上,地球、月球对卫星的引力与卫星沿轨道运动产生的离心力刚好达到了平衡。中继星采用了绕地月L2点的Halo轨道(晕轨道),只需消耗很少的推进剂就能实现长期稳定运行。

他介绍,美国深空探测专家罗伯特·法库在上世纪60年代第一次提出Halo轨道以及通过中继星实现与月球背面探测器通信的设想,并建议后续的阿波罗任务可以考虑到月球背面去,但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实现,现在是中国人把他的想法给实现了。

张立华说,研制团队从2015年年底接到任务,在短短30个月内按期实现了发射,加班加点是常事,最后半年没有休过一个周末。

(摘编自《“嫦娥四号”成功落月,“鹊桥”搭通信桥梁功不可没》新华社,2019年1月9日)

材料四:

2018年世界航天器发射情况
国家/地区
发射次数
航天器
 
 
通信卫星
导航卫星
遥感卫星
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
空间/探测器
载人及货运航天器
总数
中国
39
4
18
37
32
4
0
95
美国
34
41
1
86
74
4
5
211
俄罗斯
20
5
2
6
4
0
7
24
欧洲
8
15
4
12
24
1
0
56
印度
7
4
1
3
2
0
0
10
日本
6
1
0
5
7
1
1
15
其他
0
7
0
12
31
0
0
50
合计
114
77
26
161
174
10
13
461
 

(摘编自《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18)》)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探月工程正式启动于1994年,之后发射的嫦娥一号至三号开展了相应的月球探测研究活动,为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打下了基础。
B.嫦娥四号能够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带有“着陆缓冲机构”的四条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每条腿都有着脸盆状的脚掌和1条主腿、2条副腿。
C.作为通信中继星的“鹊桥”选择在地月L2点的Halo轨道环绕,根本原因是只需消耗很少的推进剂,并且能达到长期稳定运行的良好效果。
D.2018年中国航天在世界航天史上留下了辉煌的成就,具体表现为航天发射次数居世界第一、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等。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人也曾提出过中继星和登陆月球背面的想法,但只有嫦娥四号实现了月球背面着陆,可见在月球背面着陆的难度比正面着陆大得多。
B.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科研人员为了美观好看,也牺牲了一些数据指标,从而为嫦娥四号配备了四个又直又等长的“着陆缓冲机构”的装置。
C.中国先发射的鹊桥卫星到指定轨道,为后续嫦娥四号探月提供地月中继通信服务;之后嫦娥四号发射,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开始巡视探测活动。
D.面对航天发射次数世界第一的成绩,我们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位居第二的美国与我们的差距不大,且美国的航天器发射数量是我们的一倍多。
【小题3】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