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道法自然的智慧
赵建永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哲学追求的理想境界。汤一介指出,道家以自然主义为价值取向,在“自然的和谐”基础上,推展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有“人与人的和谐”,以达成“自我身心的和谐”。道家的价值取向与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文化演进顺序相似,即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解决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进而使人的心灵需求得以妥善解决。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则从“自我身心的和谐”出发,依次推导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的和谐”。如此,儒道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相反相成,互补互促,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架构。
“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说,人的活动效法地,地的运动效法天,天的运转效法“道”,“道”的运行效法自身。它揭示了人之所以应效法“道”,是因为“道”具有“自然无为”的特性,体现着宇宙秩序的和谐。“道”本指道路,引申为本源、道理、法则等诸义。总体来说,“道”就是万事万物生长发展的原动力和规律,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道家以“自然为宗”,崇尚“自然”是其根本特点。冯友兰指出,道家学说可用“复归自然”一言以蔽之。据汤用彤考察,“自然”一词本为形容词,“自”指本身,“然”指如此。“自然”就是相对于人为而言的一种自发的天生而然的状态。“自然”后来才用作名词,具有了自然界、物理定律和本心自性等多层含义。“自然”的今义,从形而上的角度看,是指客观规律;从形而下角度看,则包括原生态的自然界、由人类与自然相互影响而生成的人化自然。
“道法自然”引发的环境伦理,旨在倡导一种善待自然、师法自然、遵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要求从自然界学习人类生存发展之道,自觉维护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最基本的层面是人与物的和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必须首先解决人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因为人类对自然界的正确认识是处理天人关系的基础,若不及时发展科技提高生产力,就连常见自然灾害也无法抵御,生存条件没保障就谈不上天人和谐,所以人与物的关系是“道法自然”的基本问题。对于儒道两家在此问题上的差异,陈寅恪指出:“中国儒家虽称格物致知,然其所殚精致意者,实仅人与人之关系。而道家则研究人与物之关系。故吾国之医药学术之发达出于道教之贡献为多。”道教继承发展了道家“天道自然”“万物一体”等观念,并付诸实践。冯友兰对道教对待自然的科学精神有充分肯定,誉之为世界上唯一不反科学的神秘主义的体系。
“道法自然”意味着人类要懂得敬畏自然,并向大自然学习,使人道合于天道。现代仿生学的发展,便是“道法自然”的一种实际应用。但从本质上说,“道法自然”即“法自然之道”,亦即要符合各种事物的“本然”之理并顺应之。如能把握规律,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自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走上科学发展的大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法自然”意为“道”的运行效法自身,语出《老子》第二十五章,它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哲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B.道家的价值取向与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人类文化演进顺序基本相似,与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相反相成,截然不同。
C.“道法自然”引发的环境伦理,旨在倡导一种善待自然、师法自然、遵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其基本问题是人与物的关系。
D.“道法自然”的理念现在已被应用到现代仿生学的发展中,这种理念意味着人类要懂得敬畏自然,并向大自然学习。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本紧紧围绕文章标题“道法自然的智慧”展开论述,主要采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因果论证和类比论证等方法。
B.文本第一段主要论述“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通过对儒道两家价值取向的分析比较,阐述道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C.文本第二、三两段主要对“道法自然”的具体含义进行科学而详细的诠释,从而使读者对于这一概念有准确的理解和认识。
D.文本第四段主要阐述“道法自然”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具体作用,最后一段则在此基础上对人类自身提出要求和希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据汤用彤先生的考察,“自然”一词的属性和意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衍变的,其内涵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宽泛。
B.关于道家的价值取向问题,汤一介先生与冯友兰先生有着完全相同的认识,他们认为道家的价值取向就在于“自然主义”。
C.儒道两家虽然都追求和谐的理想境界,但它们的出发点是不同的,一是“自我身心的和谐”,一是“自然的和谐”。
D.“道法自然”其实就是提倡人类的活动要效法自然的原动力和规律,如能做到这一点,自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7 09:21: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4月25日,中国联通正式宣布今年将在国内推出16个主要城市的5G试验网,同时通过策略补贴让2G、3G用户向4G和5G迁移。5G在规模试点后,将于2019年开始预商用,2020年规模商用。

5G时代已向我们走来。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的简称。它通过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融合,为用户提供超高清视频、社交网络等加强虚拟现实的业务体验,促进人类交互方式的再次升级。

早在2013年2月,我国就组织通讯龙头企业联合成立了IMT-2020推进组,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产学研用链条化研究与发展。在国务院2016年12月19日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发展新一代信息产业成为五大领域之首。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5G强大的市场潜力的召唤下,各方表现出的积极性推动了中国5G的发展。比如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开始引入民间资金,资本市场开始加大对5G的投资力度。

(摘编自《2018年中国5G行业市场研究报告》)

材料二:

5G已成为全球移动通信领域新一轮技术竞争的焦点,它的超高可靠性、超低延时的卓越性能,将在工业、农业、教育、文化、科技等多个行业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以5G为核心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将催生中国经济的新动能,加速中国各类产业转型升级,给中国带来万亿级的经济效益,到2035年,预计5G的价值链对中国的总产出为9840亿美元,超过美国的7190亿乙美元,占到5G全球总产值的28.11%.作为一种全新网络架构,5G将与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纳米技术等领域的创新紧密结合,极大丰富和改善现有的行业及技术水平,催生更多新兴产业和业态,其商用的普及也将成为拉动中国就业的新引擎。总之,5G技术的研发应用将会成为中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精准扶贫开发、实现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重要举措。

我们需要加强运营商、设备商、终端公司的合作,并通过优化频谱资源的配置,为5G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我们要在保障信息安全等的前提下与各国共同推进科技发展,为世界的繁荣与和平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编自《<财经>年会2018:预测与战略》)

材料三:

据4月19日外媒报道,美国无线通信和互联网协会通过领先电信咨询公司 Ana lysys Mason对全球5G竞争现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如下:

图:不同国家的5G准备程度

美国无线通信和互联网协会总裁贝克尔说:“这是一场紧张的比赛。中国和韩国现在略有优势,但是我们可以超越他们并赢得这场比赛。

“当一个国家在某一代无线技术中失去全球领导地位时,该国的就业机会就会减少,技术创新机会也流失到海外。”美国调研公司 Recon Analytics创始人表示,“相反,在无线领域引领全球,将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正如美国通过4G领导地位所实现的一样。”

美国市场研究公司 ABI Research研究主管米特里斯·马拉基斯则告诉媒体:“到最后,是否有人在5G竞赛中获胜并不重要,因为中国运营商并没有在与美国运营商进行竞争一一他们在不同的国家地区进行运营。但不论谁第一个进行5G部署,都将为全球其他运营商提供学习经验,而合作将为彼此带来更大的收益。”

(摘自中国通讯网)

【小题1】根据材料,下列关于5G发展相关情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5G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升级,是一种全新网络架构。它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相结合,将促进人类交互方式的再次升级
B.5G应用范围广泛,对工业、农业、教育、文化等多个行业都将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它已成为全球移动通信领域技术竞争的焦点
C.面对中国5G的发展,有的美国研究人员表现得紧张焦虑,担心失去5G的领导地位;有的则看淡输赢,就因为谁赢都会带来合作。
D.5G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一个长期的工程。未雨绸缪、提前布局是中国5G能够发展迅速的重要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二看,5G已成为全球移动通信领域新一轮技术竞争的焦点,它超高可靠性、超低延时的卓越性能,使它达到了通信发展的顶峰。
B.从材料三来看,在5G的准备过程中,亚洲一些国家占据了优势,不仅遥遥领先于欧洲国家,也超过了4G时代领先的美国。
C.三则材料围绕着5G这个话题展开,从不同侧面介绍了5G,并且都从正面充分指出了5G发展的现状和长远意义。
D.从三则材料整体来看,由于通信的跨国家、跨行业、跨企业的特点,各国需要加强合作,才能使研究更有实效。
【小题3】怎样才能使5G更好地发展?请结合材料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年月色最明夜 千里人心共赏时

萧放

中秋节,是仲秋之节,在进入秋季的第二个月,以十五月圆为标志,这天正值三秋之中,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比平时更亮,又谓之“月夕”。因为中秋节在秋季、八月,又名“秋节”、“八月节”。因为祭月、拜月,又叫“月节”、“月亮节”。中秋家人团聚,出嫁的女儿回家团圆,因此又称“团圆节”、“女儿节”。仲秋时节各种瓜果成熟上市,因称“果子节”。人们在中秋时节欢聚赏月、祭祀、庆贺丰收。

中秋节令典型的食品是月饼,月饼在民间称为“团圆饼”。人们为了加强家族、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人们互相馈赠礼物,月饼就成为人们相互交流的信物与吉祥的象征。

月饼的形制在宋代可能就有了,苏东坡曾诗赞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但从文献记载看,当时的节物重在尝新,如尝石榴、枣、栗、橘、葡萄等时新水果,饮新酒等,有“秋尝”的意味,还没有将月饼作为重要的节令食品。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在明朝初年中秋已有食饼习俗,但尚未称月饼。民间流传的元朝末年八月十五吃月饼杀鞑子的传说虽不足信,但至少部分说明了明初以来中秋吃月饼的事实。明代中秋节馈送月饼成为全国城乡宫廷民间普遍通行的重要节俗。据《客座赘语》记载,南京有一位铁冠道人道术高明,能预知未来事。明太祖对此不以为然,于是召见道人问道:“今日我有何事?”对曰:“太子某时进饼。”这天正是中秋之日,太祖遂命人将道人锁在房中等待验证。等到那个时间,太子果然奉上饼食。太祖正吃着月饼,突然想起了道人,于是以正在吃的饼子赐道人。等到打开门锁一看,道人已经不在了。宫廷中秋太子要向父皇进献月饼。民间城乡更是以月饼为节礼互相馈送。

明代京城“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这种面饼大小不等,呼为“月饼”。月饼的制作在明代后期的北京已经十分考究,价格也不便宜,“市肆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宛署杂记》卷17)。清代北京中秋祭月除香灯品供外,就是团圆月饼。清代后期北京出现了品牌月饼,前门致美斋的月饼为“京都第一”。一般供月的月饼到处都有,大的直径有尺多长,上面绘有月宫、蟾蜍、玉兔等图案。北京月饼有祭祀完后分食的,还有一种吃法是将月饼留到岁暮除夕“合家分用之,曰团圆饼也”(《酌中志》卷20)。苏州人家同样以月饼为中秋节物,相互馈遗。清代杭州依然传承明代节俗,“中秋食月饼,夜则设以祭月,亦取人月双圆之意耳”。

现代月饼生产形成地域风格,有京式月饼、广式月饼、苏式月饼、甬式月饼等,它们在月饼内馅、月饼形制及加工方法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北京月饼,酥皮、冰糖馅;广式月饼以糖浆面皮为主,有酥皮、硬皮两种,月饼有咸甜两味,馅有肉类与莲蓉、豆沙等;苏式月饼,也是酥皮,饼馅常用桃仁、瓜子、松子,配以桂花、玫瑰花等天然香料;甬式月饼(宁波),酥皮,多用苔菜为馅。传统月饼糖多油重,近年来多流行以果类为馅的低糖月饼。

中秋月饼有具体的吃法,一般民间切月饼都要均匀切成若干份,按人口数平分,每人都享受到月饼的一块,象征家庭成员是团圆的一部分。如家中有人外出,便特地留下一份,象征他也参加了家庭团聚,这块月饼留待除夕他回来享用。这种以饮食团聚家人的方式是中国人所特有的文化习惯。

(节选自《百科知识》)

【小题1】“中秋节”得名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三段中引用苏东坡的诗句,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们互相馈赠月饼为了加强家族、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
B.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始于明朝。
C.清代北京中秋用团圆月饼、香灯品供祭月。
D.清代杭州中秋食月饼,夜则用月饼祭月,亦取人月双圆之意
【小题4】简析第四段画线句的说明方法和表达效果。
【小题5】请给本文的题目“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加一个副标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生态文明哲学基础的生态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范式的转型升级,把握其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三大转型”,推动生态哲学研究向纵深发展,对于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西方哲学是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哲学,它认为人是主体,人以外的生命和自然界均为客体,是人认识、利用和改造的对象。这也是人类中心主义在世界观方面的体现,通过发挥主体力量,人类战天斗地发展生产,取得工业文明巨大成就。在这种哲学指导下,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是,全球性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对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挑战,暴露出这种哲学的局限性。生态哲学以人与自然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要目标,是一种整体论、有机论的世界观。其主要观点是,世界是“人--社会--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是一个活的有机整体、一个生命共同体。它认为整体比部分更重要,不是部分决定整体而是整体决定部分;整体既是事物存在、发展、进化和创造的实体,又是事物存在、发展、进化和自我实现的形式。正因如此,生态哲学主张放弃首要次要之分,拒绝中心论。
现代西方哲学体系包含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却没有价值论。引进价值论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转向。20世纪80年代,以自然价值论为核心的生态哲学思想体系逐步形成。该体系认为,地球上的生命和自然界不仅对人类生存发展有意义,这是它的外在价值;而且按照生态规律生存发展,这是它的内在价值。肯定生命和自然界有价值,是生态哲学成为新的哲学范式的最重要特征。美国环境伦理学会创始人罗尔斯顿指出:“传统西方伦理学未曾考虑过人类主体之外的事物的价值……在这方面似乎东方很有前途。东方的这种思想没有事实和价值之间,或者人与自然之间的界限。在西方,自然界被剥夺了它固有的价值,它只有作为工具的价值。”2000多年前,孟子曾说过:“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他强调不仅要爱亲人、爱人类,而且要由爱人推广到爱万物。这是因为,人与天地万物同为一气所生,均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属于一个值得敬畏、带有神圣性的“天地”。这些思想既属于本民族又属于全人类,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体现了可以被全人类普遍接受和赞赏的价值观念,是推动生态哲学发展的丰厚历史资源。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工业文明的哲学强调分析性思维,特别是以线性非循环思维指导人类行为;而生态文明思维,注重用生态系统整体性、非线性、循环性的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解决问题。以对矿产资源的利用为例。在工业文明发展中,工业生产采用“矿产--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生产模式,这种模式难以持续。生态文明的生态化生产,通过精深加工和延长产业链,采用“矿产--产品--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生产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可持续的。循环经济模式倡导的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实现资源使用减量化、产品多重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为目的,强调多环节、多组合、全过程的清洁生产,是一个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优生产、最适消费和最少废弃。从线性思维到循环思维的转型,为人类对矿产资源的科学、有效和最大化利用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
(摘编自余谋昌《适应生态文明的哲学范式转型》,见2017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西方哲学范式在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三个方面进行转型升级,从而形成了生态哲学。
B.现代西方哲学把人与自然分离,并且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而把人以外的生命和自然界作为供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的客体。
C.现代西方哲学的局限性其实就是它对人类社会的严重危害性,使人类难以持续生存和发展,造成危机。
D.生态哲学把人与自然看成一个互为联系、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没有主次之分和中心之说。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三个方面论述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型问题,三方面内容没有先后主次之分,三个段落构成并列关系。
B.文章第二段和第四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如第二段,拿现代西方哲学与生态哲学进行对比论述,孰优孰劣,十分鲜明。
C.文章第三段引用孟子的言论,说明我们的古代先哲就重视爱护天地万物,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D.文章第四段运用了例证法,以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例,论述了线性生产模式和循环生产模式的基本特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哲学是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如果没有生态哲学的确立和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就难以搞好。
B.以生态哲学为指导的人类活动,尊重自然,与自然平等和谐相处,就能保证人类的持续生存和发展。
C.“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主张保护生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种思想与生态哲学是一致的。
D.“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与生态哲学思想本质上是相同的,强化这种理念有助于人类生态文明建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王进喜15岁就到旧玉门油矿当了童工,1950年玉门解放后,他通过考试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1956年,他光荣地入党,获得了“钻井闯将”称号。不久,他被调到1205钻井队。1958年,石油部在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召开现场会,要求用一个月拿下5000米进尺。按当时的设备和技术条件,月平均进尺只有2000米左右。带队参加比赛的王进喜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和队友们进行技术革新,用一个月时间进尺达到了5009.74米,创造了世界少有的纪录,1205队一举夺冠,被誉为“钢铁钻井队”。

1959年国庆,王进喜去北京参加全国群英会,看见公共汽车因为没有油而背着大大的煤气包时,他哭了。正好松基三井喷油的喜讯传来,王进喜主动请缨要求参加石油会战。第二年的2月,“玉门闯将”王进喜与数千名工人奔赴大庆。这时的大庆是一片荒野,又逢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打井工人连苞谷面都吃不饱。外国专家预言,中国根本没有能力开采这种地质情况复杂的油田。王进喜认为:“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困难;这矛盾、那矛盾,国家建设等油用是最主要矛盾。井无压力不出油,我们搞石油会战,就要给自己加压。”没有住房,他们挖地窝子住;没有公路、缺少车辆,30多个工人用绳子拉、撬杠撬,将60多吨重的钻机一寸一寸地从火车站运到井场;没有运水车和水管线,他们硬是砸开冰层,用脸盆端来了几十吨的水,终于让钻机转动起来。队长王进喜一连5天都没有离开会战现场,饿了就啃几口冻窝头,渴了就喝几口凉水,困了就倒在成排的钻杆上打个盹儿。5天零4小时,从开钻到打出第一口油井,1205钻井队又创造了新的打井纪录!

5月1日,王进喜拄着拐杖,拖着被砸伤的腿又来到工地巡查。第二口井钻到700米深时,突然出现了井喷先兆,可是井场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粉和搅拌器。眼看井毁机亡,王进喜决定用水泥代替,可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浆池后搅拌不开。危急中,王进喜一把甩掉拐杖,大喊一声“跳”,便跃进了齐腰深的泥浆池里,用身体搅拌泥浆。工友们也纷纷跳进泥浆里,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奋战,井喷避免了,油井和钻机保住了,可他的伤腿已血肉模糊,全身都被烧起了大泡。工人们关切地要他注意休息,他却说:“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王进喜和队友们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附近的乡亲,房东赵大娘对工人说:“没见过这么拼命的人,你们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啊!”从此,“铁人”的名号就叫开了。

王进喜以铁人精神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大庆油田当年6月就实现原油外运,到年底生产原油97万吨,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1963年12月4日,新华社发表公报,宣告中国石油工业彻底甩掉了“贫油”的帽子,基本实现自给,中国人使用“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除了“铁人”,王进喜还有一个“工人工程师”的称号。识字不多的他抓紧时间学文化,在现场解决实际问题。他克服技术难题,用40年代的老钻机打出全油田第一口直井。他和工友们研制成功控制井斜的“填满式钻井法”,发明了钻机整体搬移等。王进喜等人的一些经验和做法有很多成了油田的规章制度,并且在全国工业系统得到广泛推广。

1961年王进喜被任命为钻井指挥部生产二大队大队长,这时一些钻井队出现为求速度而忽视质量的现象,连1205队也打斜了一口井。为此,油田召开千人大会,对此提出了严肃批评。大队长王进喜带头背水泥,大家含泪把超过规定斜度的井填掉了。铁人说:“没有这一笔,队史就是假的,这一笔要刻在每个人的心里。”

1970年11月,王进喜因病医治无效不幸病逝,年仅47岁,但他留下的铁人精神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着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

(摘编自赵秋实编著的《为国争气的铁人》)

相关链接

①“王进喜不安于现状,不拘于常规,奋发思变,带动了全国钻井事业的发展。”

(《余秋里回忆录》)

②“铁人”是五六十年代社会送给石油工人王进喜的名号,而铁人精神是王进喜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也集中体现出我国石油工人的精神风貌。

(百度百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初出茅庐,王进喜带着1205钻井队,在克拉玛依油田会战中打破了世界纪录,战胜其他比赛队伍,取得了骄人成绩。
B.王进喜从少年时期起就一直在石油开采第一线,当他来到北京,看到公共汽车奔跑的场景,他为自己的工作激动地哭了。
C.王进喜不安于现状,常常求新求变,如在大庆钻第二口井时,他创造性地用水泥压制了井喷的发生,探索出了新方法。
D.大庆油田的诞生,打破了外国专家的预言。从此,中国石油工业走进历史的新纪元,有力地支持了建国初期经济建设。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了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正面描写的方法,再辅以侧面描写,刻画出了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王进喜的形象。
B.文中列举了大量数据,增加了传记的真实性,也使读者对铁人争分夺秒、忘我拼搏的工作精神有了更为强烈的印象。
C.文章详细介绍王进喜的钻井事迹,略写他的技术革新,详略得宜,展现了石油工人不怕艰苦、迎难而上的精神风貌。
D.本文夹叙夹议,叙述中抓住细节突出人物,议论时又饱含作者赞美之情,整篇文章充满了“为国争气”的豪迈之情。
【小题3】铁人精神是王进喜崇高思想和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请结合全文分析王进喜身上有哪些值得颂扬的优秀品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中国从“墨子号”的投资中获得了回报,完成了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以及从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中国凭借在《自然》周刊上发表的这两项成果确保了在量子通信这一未来通信技术领域的至上地位。该技术主要可以提升通信过程中的安全性。

这枚科研卫星于2016年8月16日发射,在距离地球500公里至1200公里处的低轨运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带领的团队完成了三大实验——量子隐形传态、量子纠缠分发和量子密钥分发,此前这些实验仅在地面的光导纤维中完成过。

(摘编自《中国已成量子通信技术先驱在该领域拿下两个世界第一》)

材料二:

中国仅用一年时间完成既定两年的科学目标,“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取得的成绩让科学家们备受鼓舞。他们提出新目标:构建量子通信全球组网。量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元,具有不可克隆和不可分割的特性。换句话说,若以量子作为载体来传递密钥,窃听必然会被发现。200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团队提出利用卫星实现星地间量子通信、构建覆盖全球量子保密通信网的方案。

2016年8月16日成功发射的“墨子号”是这项计划的“第一步”。卫星已相继完成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量子纠缠分发和地星量子隐形传态实验三大科学目标,成为量子通信通向实用化的“关键一步”。

潘建伟说,“墨子号”的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实验是由卫星发射量子信号,再由地面接收。实验结果表明,在1200公里的通信距离上,卫星平均每秒发送4000万个信号光子,一次实验可生成300千比特的密钥。这项成果为构建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奠定了技术基础。“墨子号”的地星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则是由地面发射纠缠光子,再由卫星接收。这项成果为未来开展空间尺度量子通信网络研究等奠定了技术基础。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建宇说,实现量子通信全球组网所需的卫星个数取决于用户需求和卫星轨道,“如果是在地球同步轨道,理论上有三颗卫星就能覆盖全球。”他认为从实用角度来说必须构建由高、中、低轨道卫星组成的量子星座,卫星发送密钥的时间也将从当前“墨子号”每次过境开展实验的10分钟延长到数个小时。

潘建伟说:“如果国家支持发射多颗量子通信卫星,那么有希望到2030年左右,建成全球化的广城量子通信网络。”面向全球,中国科学家正在基于“墨子号”与国际同行开展合作,下一步将与欧洲量子通信团队联合进行洲际量子密钥分发,德国、意大利等国的地面站也正在为与“墨子号”对接做准备。

(摘编自《中国科学家提出构建“量子通信全球组网”》)

【小题1】下列有关科学家对量子通信技术应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家利用量子不可克隆和不可分割的特性,以量子作为载体来传递密钥,可以提升通信过程中的安全性。
B.“墨子号”量子通信实验进一步证明了量子通信无法被窃听,所取得的成绩让科学家们备受鼓舞,于是他们提出了“构建量子通信全球组网”的新目标。
C.早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之前,中国科学家就提出了利用卫星实现星地间量子通信,构建覆盖全球量子保密通信网的方案。
D.有科学家认为,理论上在地球同步轨道上构建三颗由高、中、低轨道卫星组成的量子星座,就可以形成覆盖全球的量子通信网络。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潘建伟带领的团队完成了“墨子号”通信实验中的量子隐形传态、量子纠缠分发和量子密钥分发三大实验,为我国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中国在《自然》周刊上发表的两项成果包括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和从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确保了中国在量子通信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C.我国如果要建成全球化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就要发射多颗量子通信卫星,这样才有希望在2030年之前继续保持这一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D.卫星具有方便覆盖整个地球的独特优势,是在全球尺度上实现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最有希望的途径,这在“墨子号”量子通信实验中得到了验证。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构建量子通信全球组网必须具备哪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