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王进喜15岁就到旧玉门油矿当了童工,1950年玉门解放后,他通过考试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1956年,他光荣地入党,获得了“钻井闯将”称号。不久,他被调到1205钻井队。1958年,石油部在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召开现场会,要求用一个月拿下5000米进尺。按当时的设备和技术条件,月平均进尺只有2000米左右。带队参加比赛的王进喜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和队友们进行技术革新,用一个月时间进尺达到了5009.74米,创造了世界少有的纪录,1205队一举夺冠,被誉为“钢铁钻井队”。

1959年国庆,王进喜去北京参加全国群英会,看见公共汽车因为没有油而背着大大的煤气包时,他哭了。正好松基三井喷油的喜讯传来,王进喜主动请缨要求参加石油会战。第二年的2月,“玉门闯将”王进喜与数千名工人奔赴大庆。这时的大庆是一片荒野,又逢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打井工人连苞谷面都吃不饱。外国专家预言,中国根本没有能力开采这种地质情况复杂的油田。王进喜认为:“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困难;这矛盾、那矛盾,国家建设等油用是最主要矛盾。井无压力不出油,我们搞石油会战,就要给自己加压。”没有住房,他们挖地窝子住;没有公路、缺少车辆,30多个工人用绳子拉、撬杠撬,将60多吨重的钻机一寸一寸地从火车站运到井场;没有运水车和水管线,他们硬是砸开冰层,用脸盆端来了几十吨的水,终于让钻机转动起来。队长王进喜一连5天都没有离开会战现场,饿了就啃几口冻窝头,渴了就喝几口凉水,困了就倒在成排的钻杆上打个盹儿。5天零4小时,从开钻到打出第一口油井,1205钻井队又创造了新的打井纪录!

5月1日,王进喜拄着拐杖,拖着被砸伤的腿又来到工地巡查。第二口井钻到700米深时,突然出现了井喷先兆,可是井场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粉和搅拌器。眼看井毁机亡,王进喜决定用水泥代替,可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浆池后搅拌不开。危急中,王进喜一把甩掉拐杖,大喊一声“跳”,便跃进了齐腰深的泥浆池里,用身体搅拌泥浆。工友们也纷纷跳进泥浆里,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奋战,井喷避免了,油井和钻机保住了,可他的伤腿已血肉模糊,全身都被烧起了大泡。工人们关切地要他注意休息,他却说:“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王进喜和队友们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附近的乡亲,房东赵大娘对工人说:“没见过这么拼命的人,你们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啊!”从此,“铁人”的名号就叫开了。

王进喜以铁人精神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大庆油田当年6月就实现原油外运,到年底生产原油97万吨,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1963年12月4日,新华社发表公报,宣告中国石油工业彻底甩掉了“贫油”的帽子,基本实现自给,中国人使用“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除了“铁人”,王进喜还有一个“工人工程师”的称号。识字不多的他抓紧时间学文化,在现场解决实际问题。他克服技术难题,用40年代的老钻机打出全油田第一口直井。他和工友们研制成功控制井斜的“填满式钻井法”,发明了钻机整体搬移等。王进喜等人的一些经验和做法有很多成了油田的规章制度,并且在全国工业系统得到广泛推广。

1961年王进喜被任命为钻井指挥部生产二大队大队长,这时一些钻井队出现为求速度而忽视质量的现象,连1205队也打斜了一口井。为此,油田召开千人大会,对此提出了严肃批评。大队长王进喜带头背水泥,大家含泪把超过规定斜度的井填掉了。铁人说:“没有这一笔,队史就是假的,这一笔要刻在每个人的心里。”

1970年11月,王进喜因病医治无效不幸病逝,年仅47岁,但他留下的铁人精神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着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

(摘编自赵秋实编著的《为国争气的铁人》)

相关链接

①“王进喜不安于现状,不拘于常规,奋发思变,带动了全国钻井事业的发展。”

(《余秋里回忆录》)

②“铁人”是五六十年代社会送给石油工人王进喜的名号,而铁人精神是王进喜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也集中体现出我国石油工人的精神风貌。

(百度百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初出茅庐,王进喜带着1205钻井队,在克拉玛依油田会战中打破了世界纪录,战胜其他比赛队伍,取得了骄人成绩。
B.王进喜从少年时期起就一直在石油开采第一线,当他来到北京,看到公共汽车奔跑的场景,他为自己的工作激动地哭了。
C.王进喜不安于现状,常常求新求变,如在大庆钻第二口井时,他创造性地用水泥压制了井喷的发生,探索出了新方法。
D.大庆油田的诞生,打破了外国专家的预言。从此,中国石油工业走进历史的新纪元,有力地支持了建国初期经济建设。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了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正面描写的方法,再辅以侧面描写,刻画出了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王进喜的形象。
B.文中列举了大量数据,增加了传记的真实性,也使读者对铁人争分夺秒、忘我拼搏的工作精神有了更为强烈的印象。
C.文章详细介绍王进喜的钻井事迹,略写他的技术革新,详略得宜,展现了石油工人不怕艰苦、迎难而上的精神风貌。
D.本文夹叙夹议,叙述中抓住细节突出人物,议论时又饱含作者赞美之情,整篇文章充满了“为国争气”的豪迈之情。
【小题3】铁人精神是王进喜崇高思想和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请结合全文分析王进喜身上有哪些值得颂扬的优秀品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05 06:02: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僻字的文化意义

①在“汉字听写”比赛中,那些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字和词,并不受青睐,比赛的意义就是看那些学生选手能否写出高难度的字和词。所谓高难度,就是在现代汉语中用不到或者难得一见的字和词:比如“捍蔽”“溪刻”“唼喋”等等。这些远离日常生活的词,现在露出了芳容。它们躺在某些古代的典籍和文献中,或者在文学作品的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如果没有这类竞技节目,我们可能一辈子不会光顾,它们可能也没有机会光临。

②人们有理由质疑出题人的意图:那些古怪冷僻的字词除了难倒选手们,在最后关头起到淘汰一部分比赛者的作用,还有什么其他意义吗?即除了比赛上的意义,它们还有深刻一点的文化意义吗?

③所谓冷僻的字和词,是因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不常用而逐渐退出人们视野的,有点自然淘汰的意味。孤立地说,那些僻字对今人有意义,对现代汉语的发展有特别的功用,那是无稽之谈。因为脱离了日常生活特定的语境,文字是没有固定不变的意义的,也难说今后会派上什么用场;但是,所有的文字都记载了先人的生活历程和开拓精神,反映了我们祖先的创造能力。那些得以留存的生僻字词,记录了我们古人的各种探索和尝试,也表明人类文化演进的复杂性和彼此的不可替代性。

④我想,随着汉字听写比赛的深入,古奥冷僻的词语或许也会不甘寂寞,纷纷登场。作为一档竞技节目,我认可这样的说法,即听写那些相对常用的而又容易读写错误或互相混淆的词语,对于规范我们的语言更有帮助。毕竟僻字不是为了竞技节目而存在的。“汉字听写”比赛也许只会时兴一阵,而僻字作为人类文化的化石,会长久流传下去。

⑤没有进入日常生活用语的僻字,像是古董。除了供摆设、观赏,古董大多数时候是压在库房的,僻字的情形也相似,压在古文献和辞书中,难见天日。不过有些也许还能重新融入我们的语言交流系统之中。文化的发展是淘汰和唤醒并行的,淘汰的旧文化有时会在某些境遇中又重新露头,成为文化焕发活力的新因素,文化神秘的伟力有时就缘于偶然性和突变性之中。

⑥从当下应用的角度讲,我们倡导语言文字的简便实用,但是不能因为推崇简便实用而否决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在某种意义上,世界历史的丰富性包含在语言的丰富性之中,当然也包含在那些僻字之中,僻字的产生和弃用,显示了文化演进的某种轨迹。如果我们把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看成人类早期灿烂文化的一部分,那么又有什么理由不把中国古代语言看成人类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禁锢我们国人思维的不是中国古代文化或文字,而是只认某种文化为唯一正确者而屏蔽其他文化,不能吸收人类的整体文明成果。

⑦像“汉字听写”这类节目反映出的汉字文化,其生命力不取决于外在的所谓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是取决于我们的汉字使用者,取决于汉字使用者的敬意和热忱。

(取材于蒋原伦《僻字的文化意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者所认为的僻字的“文化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僻字可以显示出我们文化演进的独特轨迹。
B.僻字作为文化的化石,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C.僻字虽冷僻,仍可能再进入语言交流系统。
D.僻字承载着古代文化,比常用字价值更大。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字和词相比,人们更青睐在现代汉语中难得一见的字和词。
B.汉字比赛中听写僻字,因为能难倒选手、分出胜负,所以具有较深刻的文化意义。
C.远离我们日常生活的古汉语与古希腊语、拉丁语一样是人类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
D.只要使用者具备敬意和热忱,那些僻字便能展现出自己的生命力,重新焕发光彩。
【小题3】作者认为:“文化的发展是淘汰和唤醒并行的。”下列各项中所引材料的性质不属于本文作者所论的一项是
A.以前的文学史,说到汉赋,往往批判其辞藻繁缛堆砌,讽一劝百等等。后来的研究者,重新肯定了其开拓性价值和在修辞方面的努力。
B.“囧”(jiǒng)字,“槑”(méi)字,还有“烎”(yín)字等等一些早已退出人们生活的古汉语中的词,而今又回来了,成为网络热词。
C.网友们将“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缩写为一个词“喜大普奔”,这个网络成语被网友们争相使用,风靡一时。
D.过去北京有很多老规矩,如“一见面就地打招呼”“不许当众喳呼”等等,已经渐渐被人淡忘。现在被重新整理出来,引发大家的热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化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于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支撑中国梦的理念要件,是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根脉和当下时代诉求的集体共识。核心价值观不是孤悬于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社会现实的空中祥云,而是贯穿传统和现实、连接庙堂与民间、沟通中国与世界的共同愿景。多年来,我们在精神、道德层面的“失魂落魄”,很大程度上与我们没有很好地解决我们的文化问题有关,我们走了这么远,回过头来,还得把曾经遗落的好东西找回来。
国学大师钱穆说过:“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没有文化,就没有民族”。文化不仅表现为显性的存在物,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内在地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它像空气一样,充盈在我们的生活空间,渗透在我们的行为理念中;文化具有绵长的同化功能,让身处于同一文化圈的文化主体拥有共同的文化语言。如果脱离中国文明和中国文化,现代化就会失去其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核心价值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近一百年来,中国的文化危机随着时序的迁流而不断加深,要把一个具有几千年生长期的巨型文化生命体从危机中救起来,可能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近几年来,在国人的意识中,中国文化传统的位置的确有所提升,但文化问题仍非短期内所能解决。原因是此前的文化激进主义,将我们的文化传统视为保守落后的东西,一股脑儿地抛掉,将上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家底全部打翻在地。为此,学者余英时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已失去了存在的依据,许多基本价值不是遭到唾弃,便是受到歪曲,不但仁义道德、慈孝中庸、和谐容忍等传统德目失其效用,而且包括敬祖先的意识也在若存若亡之间。旧的价值系统已残破不堪,而新的价值系统却并未出现,这是一种文化真空的状态。
造成这种悲剧,中国的知识文化精英难辞其咎。余英时认为,一百年来,在中国文化界发生影响的知识分子,始终摆脱不掉“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的心态。到了今天,很少有人能够离开某种西方的思维架构,而直接面对中国的文学、思想、历史了;他们似乎只有通过西方这一家或那一家的理论才能阐明中国的经典。此言说得有点极端,但不无道理。中国文化之所以不同于西方文化,盖在于中西方的生活方式不同,中国对自然、人生、世界的理解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但进入近代后,中国的文化秩序被外来的力量彻底打翻了,文化自信被连根拔起,中国从此走上了漫长的文化救赎之路。
中国文化近百年来虽历经磨难,其生命力却绵远不绝。我们凝聚核心价值观、放飞中国梦,需要依傍中国文化传统和文明积淀。如今,中国梦的核心框架已初步成型,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将这核心框架与中国文化根脉连接起来,寄理念和核心价值于文化之中。这样的价值宣示才能深入民心,具有绵长的生命力。为了不让中国梦变成热闹一时的流行语,需要在文化上对中国梦进行固本培植,用厚实的文化活水滋养中国梦。
【小题1】下列有关“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核心价值观既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又反映了当下时代要求,是一种集体共识。
B.核心价值观是贯穿传统和现实、连接庙堂与民间、中国与世界的共同愿景,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条件。
C.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完全取决于能否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
D.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所依托的空中祥云,它既以中国文明和中国文化为根基,同时也受制于中国的现代化。
【小题2】对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危机形成的原因,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化激进主义视我们的文化为保守落后的东西,完全颠覆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家底。
B.旧的价值系统已被扫荡无余,新的价值系统却未出现,形成了一种文化真空状态。
C.近代中国的知识文化精英们普遍未能摆脱掉“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的心态。
D.近代以来,中国的文化秩序被外来的西方力量彻底打翻了,文化自信彻底丧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国学大师钱穆的话表明,文化是民族的生命,一个民族若没有自己的文化,那么这个民族就会走向灭亡。
B.文化不仅表现为显性的具体存在形式,它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人们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
C.近代以来,文化危机不断加深,中国从此走上了漫长的文化救赎之路,现在看来要使其完全得到拯救,仍需一个较长过程。
D.为使中国梦变为现实,需要在核心价值观上对中国梦进行固本培植,用厚实的文化活水加以滋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重大进展。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3046万人,年均减少1370万人。到2020年,我国将告别农村绝对贫困,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也将实现。2016年,全国592个贫困县中已有28个摘帽;2017年,又有125个贫困县申请摘帽,目前正在进行评估。但是,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和贫困县摘帽,并不意味着农村贫困的消失,农村贫困在2020年后仍将以相对贫困和多维度贫困的形式存在。特别是,如果目前的脱贫工作质量不高,一些贫困人口即使现在脱贫了,将来也有可能返贫。因此,衡量脱贫攻坚成效,关键要看能否做到不返贫;而做到不返贫,就要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可持续。

一个地区可持续脱贫,需要建立起可持续的脱贫机制。可持续的脱贫机制,主要是指在制度上形成保障贫困户脱贫后不会返贫的机制,在新的贫困出现或出现返贫现象时具有能够有效兜底的制度保障。例如,教育扶贫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不仅是防止新的贫困产生的有效机制,还是防止返贫的重要制度保障。在当前脱贫摘帽的决胜阶段,建立起可持续的脱贫机制、确保可持续脱贫非常重要。

一个地区可持续脱贫,需要脱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看一个地区是不是实现了真正脱贫,不能只看发展了多少脱贫产业、农民收入短期增加多少,更要看脱贫产业能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有的地区贫困人口收入提高较慢,主要原因是产业单一,贫困人口的收入主要是农业特别是种植业。这类地区贫困人口可持续脱贫的出路就在于,发展多种产业,实现收入多元化。要深入实施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对贫困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手工业和乡村旅游,积极培育和推广有市场、有品牌、有效益的特色产品。与此同时,要对发展扶贫主导产业面临的技术和市场等风险进行评估,制定防范和处置风险的有效措施。

一个地区可持续脱贫,还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各地应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扶贫救助机制,探索符合贫困群众特点的综合性脱贫机制。要激励企业积极参与扶贫,落实国有企业精准扶贫责任,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公益扶贫。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加快建立社会组织帮扶项目与贫困地区需求信息对接机制,确保贫困人口发展需求与社会帮扶有效对接。同时,积极组织动员各类志愿服务团队、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开展扶贫志愿服务。

(摘编自李小云《脱贫摘帽重在不返贫》,《人民日报》2018年08月26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时代我国扶贫工作取得重大进展,2012年起每年脱贫人口都超过一千万。
B.衡量脱贫攻坚成效要看能否做到不返贫,因为目前的脱贫工作质量不高。
C.建立可持续的脱贫机制就是做好教育扶贫,在新的贫困出现时有效兜底。
D.实现脱贫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评估扶贫主导产业的相关风险,制定有效措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三个角度分析一个地区可持续脱贫的措施,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意义重大。
B.文章以脱贫后又返贫的可能性为立论前提,并由此引出了有关可持续脱贫的建议。
C.文章立足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立场,运用了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来论证有关主张。
D.对于扶贫工作,文章先交代背景,再提出问题,用大量篇幅阐述脱贫不返贫的措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贫困农村目前存在着相对贫困和多维度贫困两种形式,所以要审视脱贫又返贫问题。
B.建立起可持续的脱贫机制、确保可持续脱贫在当前脱贫摘帽的决胜阶段意义重大。
C.只要能够发展多种脱贫产业,实现收入的多元化,就能确保脱贫产业可持续发展。
D.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需要激励企业积极参与,落实它们的精准扶贫责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父亲常书鸿与他的敦煌情缘 常嘉煌

父亲与敦煌的结缘,源于1935年某一天在塞纳河边的一场“邂逅”。那一天,父亲从卢浮宫出来,按照多年在巴黎散步的习惯,顺便溜达到塞纳河边的旧书摊。

在美术图片部,他不经意发现了一部由6本小册子装订成的《敦煌图录》。
这套《敦煌图录》是1907年伯希和从敦煌石窟中拍摄来的。以前在卢浮宫,父亲总是对西方绘画中的人物惊叹不已,这是他第一次认识到,来自故乡的艺术同样生动有力。父亲被深深地震撼了,他站在旧书摊前一直看到暮霭时分。

并不是每一个偶然翻到伯希和《敦煌图录》的中国艺术家都会将自己的命运与敦煌联系在一起。我相信,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在指引父亲走向敦煌。

那时父亲已是在法国取得桂冠的东方画家,画廊向他发出的订单很多,他完全可以在异国过着一种舒服而优裕的生活。但站在这些来自祖国的艺术瑰宝前,父亲仿佛一下子找到了终生创作的源泉,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在召唤着他回中国、去敦煌。

1936年,父亲终于坐在了回祖国的火车上。但因那时西北战局不稳定,他只好先在北平国立艺专教书。
1942年,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大型浮雕《皇后礼佛图》被人劈成无数碎片后分别包装偷运出国。全国舆论对于国宝的讨论沸沸扬扬,由此也提及了敦煌石窟历次所遭受的劫掠和破坏。时任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极力推动对敦煌文物的研究和保护,在他的提议下,政府成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而父亲被推选为筹委会副主任。

经过6年的漫长等待,而今就要实现去敦煌的理想,父亲十分兴奋,立即着手准备西行。1942年冬,他只身赶赴兰州,在那里招兵买马,聚集了5个人。1943年2月,他们一行6人像中世纪的苦行僧一样,向着心中的艺术圣地敦煌出发。

走了一个多月,总算到达了有“风城”之城的安西。他们这几个初次出塞的旅客,雇了十几头骆驼,又告别安西,走入真正的荒凉之地。经过三天两夜饱受困乏和饥渴的行程之后,终于到达了莫高窟。

到达敦煌的当天,父亲就顾不上休息,对敦煌做了初次巡礼。在名震世界的藏经洞前,他百感交集。1900年,这一洞中发现3万余件敦煌文物,但却被法国人伯希和等劫走了近万件。洞窟仅仅剩下了一尊塑像和一幅壁画,而40多年后这样一个伟大的艺术宝库仍然得不到最低限度的保护,窟前还放牧牛羊,洞窟被当作淘金人夜宿之地。他们就在那里做饭烧水,并随意砍伐树木。父亲晚年常对我说,那时,面对眼前的满目疮痍的敦煌,失望之余,他又从内心默默地说:我既然来了,就要保护你。

父亲的敦煌生活就这样开始了。第一顿饭用的筷子是刚从河滩红柳树上折来的树枝,吃的是盐和醋拌面。第一个夜晚是一夜风沙。第二天,开始清理掩埋洞窟的积沙,他们和民工一道,自制“拉沙排”,打着赤脚,清除积沙。接着,他们造了一条长达960米的围墙,敦煌石窟保护工作从此开始。

生活虽艰辛,但洞窟编号、内容调查、美术临摹却都在紧张进行中,因洞中幽暗,没有照明器材,临摹壁画时就在小凳上工作,一手举小油灯,一手执笔,照一下,画一笔。临摹窟顶画时,头和身子几乎成90度的直角,时间一长,就会头昏脑涨,甚至恶心呕吐。为了搞清画中内容,父亲还强迫自己念经文,然后在洞窟中面壁琢磨,一一对照。就这样,到1948年,父亲带领研究所完成了“历代壁画代表作品选”等十几个专题,共选绘摹本800多幅,为敦煌资料的调查、积累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时没有人力,缺乏经费,他们要自己搭脚手架,修简易栈道。进洞子要连爬带跳,从危栏断桥上匍匐前进。有一次,父亲和另两个同事到莫高窟最高层第196窟,梯子倒了,他们被困在洞中,上不着顶下不着地。父亲本想从崖头爬上山顶,但站立不稳,差一点摔下去。手中的记录卡片飘飘荡荡落到了崖下,像一大片上下翻飞的蝴蝶。幸好有同伴到山下拿了绳子来,从山顶吊下去,才一个一个地把他们都拉到了山顶。

1943年,来敦煌临摹作品的张大千离开莫高窟时,半开玩笑地对父亲说:“我们先走了,而你却要在这里无穷无尽地研究、保管下去,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徒刑’啊!” 的确如此,眼前是沙,远处是荒漠、戈壁,莫高窟离最近的村舍有30多里,自然条件的苦也许还好克服,但远离社会的孤独感和隔绝感都成了最“致命”的病毒。有一年夏天,父亲的一位同事发高烧,大家准备了一辆牛车要送他进城医治,但要走6小时才能到城里。临行前,这个年轻人哭着对父亲说:“我死了之后不要把我扔在沙堆中,请你们好好把我葬在泥土里……”病愈后,他就坚决辞职回南方去了。而父亲却一呆就是四十年!
1948年在南京、上海举行敦煌艺术品展览时,父亲将所有的临摹品寄到南京展出。之后,国民党教育部长朱家骅手谕令父亲把东西运到台湾,并让父亲跟他一起走。而父亲毫不犹豫地立即返回敦煌,他早已把自己的命运和敦煌联系在一起,离开敦煌,便等于放弃他的生命。
1968年中苏关系非常紧张,研究所离中蒙边境线只有几百公里,于是不断疏散人员。有一天他问我:“看过《冰海沉船》吗?”我说看过。他又说:“如果有一天敌军打了过来,我就要像那位船长一样,和敦煌一起毁灭。”这句话深深地烙在我心里,让我意识到,敦煌对父亲如同生命般重要。
1982年,父亲被调到北京,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但他的心一直在敦煌。此后,他一直想找机会再为敦煌工作,但始终没能实现。父亲内心十分苦闷,给别人写信都称自己“客寓京华”。父亲在家中挂了好几个铃铛,微风一吹,叮叮当当,他就感觉自己又像是回到了敦煌,在莫高窟聆听大佛殿的风铃声。他无数次写过这样的话:“夜夜敦煌入梦来……”

父亲去世后,母亲按照他生前“死了也要厮守敦煌”的遗愿,将他一部分骨灰埋在莫高窟旧居院内父亲亲手种植的两棵梨树中间,墓碑正对着莫高窟大佛殿。墓碑上,刻着赵朴初送他的5个字“敦煌守护神”。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35年,常书鸿在旧书摊发现了伯希和从敦煌石窟中拍摄来的《敦煌图录》,他被深深地震撼了,从此与敦煌结缘。
B.从回到祖国到被推选为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委会副主任,在6年的时间里,常书鸿一直都怀有去敦煌的坚定信念。
C.1943年,常书鸿一行6人克服巨大困难终于来到了莫高窟。从到达的第二天起,他们就开始了对敦煌石窟的保护工作。
D.前来临摹作品并饱受此地恶劣条件之苦的张大千在离开莫高窟之前,委婉地向常书鸿表达了自己的钦佩之情。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常书鸿的领导下,对敦煌石窟进行保护和研究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他选绘摹本800多幅,为敦煌资料的调查、积累打下了坚实基础。
B.莫高窟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但更让人忍受不了的是远离社会的孤独感和隔绝感,常书鸿的不少同事都辞职离开了,而他却坚守了四十年。
C.敦煌是常书鸿的生命之根,无论是不肯去台湾,还是中苏关系非常紧张时决心与敦煌共存亡,就连北京家中的风铃声都体现了他的敦煌情缘。
D.文章细致全面地介绍了“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的一生,表现了他的高大形象。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满了儿子对父亲的钦佩与敬仰之情。
【小题3】在常嘉煌眼中,父亲常书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概括并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青铜器以其丰富繁多的品种、精湛的制作技艺、精美的造型和纹饰而著称于世,代表了中国早期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两方面的卓越成就。
青铜文化是新石器时期文化的延伸与发展。至商周时期,青铜艺术达到鼎盛时代,青铜器是商周时期最为重要的、贵族上层社会最为普遍使用的器物,集中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时尚和艺术水准。
殷墟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器形厚重,装饰华美,形成了层次分明、富丽繁缛而神秘的新风格。商末至西周时期,凤鸟纹饰大量出现在青铜器上,从西周早期至穆王、恭王时期,有人甚至称之为“凤纹时代”。至西周中期,纹饰又回归简朴与典雅,又流行带状纹饰,一些华美的器种开始消失,主要纹饰被分解和图案化,从而减弱了神圣的意味。
春秋战国是战国青铜器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潮,这个时期青铜器的风格与纹饰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地方色彩增强。由于青铜器是王权的象征,商周时期青铜器多为王室及臣僚占有,故地方色彩不很明显,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的青铜器大量增加,包括一些如曾侯这样的地方势力都能制造和拥有极高规格的青铜器,摆脱了礼制观念的束缚青铜器的铸造和艺术表现都更加自由,于是便出现了各种风格共存、争奇斗艳的局面。其次在纹饰的形式方面,出现了线刻、嵌红铜、错金的办法。新的形式表现着新的题材而不大用于传统题材,这些新方法的使用可能与技术的进步有关。
商周青铜器纹饰概括为三个阶段:(1)早期的理念世界,以装饰性、几何性纹表现;(2)中期的神秘动物世界,以具体而丰富的动物形象表现;(3)晚期开始进入人物世界,具体描绘人的社会活动如战争、宴乐及宗教活动。
铜器的铸造者是体力劳动者甚至是奴隶,尽管某些青铜器纹饰也可溯源于原始图腾和陶器图案,但它们毕竟主要是体现了早期宗法制社会统治者的威严、力量和意志。它们与陶器上神秘怪异的几何纹样,在性质上已有了区别。以饕餮为突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已不同于神异的几何抽象纹饰,它们是具体的动物形象,以超世间的神秘威吓的动物形象,表示出这个初生阶级对自身统治地位的肯定和幻想。
(选自苏成栋编著《先秦时期的青铜器纹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青铜器品种丰富繁多,制作技艺精湛,造型精美。
B.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新的纹饰形式表现着新的题材而不大用于传统题材,一些新方法的使用与技术的进步有关。
C.中国青铜器是中国早期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两方面卓越成就的代表。
D.青铜器是商周时期最为重要的、贵族上层社会最为普遍使用的器物。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青铜器纹饰主要是体现了早期宗法制社会统治者的威严、力量和意志。
B.殷墟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分别出现了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上的高潮。
C.青铜器纹饰与陶器上神秘怪异的几何纹样,在性质上已有区别。
D.战国时期,纹饰又回归简朴与典雅,又流行带状纹饰,一些华美的器种开始消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期的理念世界、中期的神秘动物世界、晚期开始进入的人物世界,分别代表商周青铜器纹饰三个阶段。
B.青铜器是人们了解商周时期社会时尚和艺术水准的重要依据之一。
C.中国早期青铜器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追求厚重华美再回归简朴典雅的过程。
D.当凤鸟纹饰大量出现在青铜器上时,有人即称之为“凤纹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