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喜15岁就到旧玉门油矿当了童工,1950年玉门解放后,他通过考试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1956年,他光荣地入党,获得了“钻井闯将”称号。不久,他被调到1205钻井队。1958年,石油部在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召开现场会,要求用一个月拿下5000米进尺。按当时的设备和技术条件,月平均进尺只有2000米左右。带队参加比赛的王进喜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和队友们进行技术革新,用一个月时间进尺达到了5009.74米,创造了世界少有的纪录,1205队一举夺冠,被誉为“钢铁钻井队”。
1959年国庆,王进喜去北京参加全国群英会,看见公共汽车因为没有油而背着大大的煤气包时,他哭了。正好松基三井喷油的喜讯传来,王进喜主动请缨要求参加石油会战。第二年的2月,“玉门闯将”王进喜与数千名工人奔赴大庆。这时的大庆是一片荒野,又逢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打井工人连苞谷面都吃不饱。外国专家预言,中国根本没有能力开采这种地质情况复杂的油田。王进喜认为:“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困难;这矛盾、那矛盾,国家建设等油用是最主要矛盾。井无压力不出油,我们搞石油会战,就要给自己加压。”没有住房,他们挖地窝子住;没有公路、缺少车辆,30多个工人用绳子拉、撬杠撬,将60多吨重的钻机一寸一寸地从火车站运到井场;没有运水车和水管线,他们硬是砸开冰层,用脸盆端来了几十吨的水,终于让钻机转动起来。队长王进喜一连5天都没有离开会战现场,饿了就啃几口冻窝头,渴了就喝几口凉水,困了就倒在成排的钻杆上打个盹儿。5天零4小时,从开钻到打出第一口油井,1205钻井队又创造了新的打井纪录!
5月1日,王进喜拄着拐杖,拖着被砸伤的腿又来到工地巡查。第二口井钻到700米深时,突然出现了井喷先兆,可是井场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粉和搅拌器。眼看井毁机亡,王进喜决定用水泥代替,可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浆池后搅拌不开。危急中,王进喜一把甩掉拐杖,大喊一声“跳”,便跃进了齐腰深的泥浆池里,用身体搅拌泥浆。工友们也纷纷跳进泥浆里,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奋战,井喷避免了,油井和钻机保住了,可他的伤腿已血肉模糊,全身都被烧起了大泡。工人们关切地要他注意休息,他却说:“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王进喜和队友们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附近的乡亲,房东赵大娘对工人说:“没见过这么拼命的人,你们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啊!”从此,“铁人”的名号就叫开了。
王进喜以铁人精神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大庆油田当年6月就实现原油外运,到年底生产原油97万吨,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1963年12月4日,新华社发表公报,宣告中国石油工业彻底甩掉了“贫油”的帽子,基本实现自给,中国人使用“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除了“铁人”,王进喜还有一个“工人工程师”的称号。识字不多的他抓紧时间学文化,在现场解决实际问题。他克服技术难题,用40年代的老钻机打出全油田第一口直井。他和工友们研制成功控制井斜的“填满式钻井法”,发明了钻机整体搬移等。王进喜等人的一些经验和做法有很多成了油田的规章制度,并且在全国工业系统得到广泛推广。
1961年王进喜被任命为钻井指挥部生产二大队大队长,这时一些钻井队出现为求速度而忽视质量的现象,连1205队也打斜了一口井。为此,油田召开千人大会,对此提出了严肃批评。大队长王进喜带头背水泥,大家含泪把超过规定斜度的井填掉了。铁人说:“没有这一笔,队史就是假的,这一笔要刻在每个人的心里。”
1970年11月,王进喜因病医治无效不幸病逝,年仅47岁,但他留下的铁人精神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着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
(摘编自赵秋实编著的《为国争气的铁人》)
相关链接
①“王进喜不安于现状,不拘于常规,奋发思变,带动了全国钻井事业的发展。”
(《余秋里回忆录》)
②“铁人”是五六十年代社会送给石油工人王进喜的名号,而铁人精神是王进喜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也集中体现出我国石油工人的精神风貌。
(百度百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初出茅庐,王进喜带着1205钻井队,在克拉玛依油田会战中打破了世界纪录,战胜其他比赛队伍,取得了骄人成绩。 |
B.王进喜从少年时期起就一直在石油开采第一线,当他来到北京,看到公共汽车奔跑的场景,他为自己的工作激动地哭了。 |
C.王进喜不安于现状,常常求新求变,如在大庆钻第二口井时,他创造性地用水泥压制了井喷的发生,探索出了新方法。 |
D.大庆油田的诞生,打破了外国专家的预言。从此,中国石油工业走进历史的新纪元,有力地支持了建国初期经济建设。 |
A.本文运用了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正面描写的方法,再辅以侧面描写,刻画出了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王进喜的形象。 |
B.文中列举了大量数据,增加了传记的真实性,也使读者对铁人争分夺秒、忘我拼搏的工作精神有了更为强烈的印象。 |
C.文章详细介绍王进喜的钻井事迹,略写他的技术革新,详略得宜,展现了石油工人不怕艰苦、迎难而上的精神风貌。 |
D.本文夹叙夹议,叙述中抓住细节突出人物,议论时又饱含作者赞美之情,整篇文章充满了“为国争气”的豪迈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