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庄词媚
诗和词,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来诗词并称。史上有评论家对诗词的风格进行了总结,形成了“诗庄词媚”之说。所谓“诗庄”,取字面意思就是说诗歌大都庄肃严整;“词媚”就是指词相对婉约媚气。这种说法看似简单而概括,实则一语道破诗与词的风格之异。那么“诗庄词媚”之说产生的原因何在呢?
近体诗发展以来,人们在写诗时,必须遵从严格的平仄和字数要求,写出来的诗也就带有严格的格式和韵律。词则不然。词是音乐性的歌曲,是当时被人们传唱的流行歌曲,词牌也是多种多样,所以并没有固定的平仄和字数要求。如此看来,诗工整,词自由,格式上的差异构成了“诗庄词媚”说法的一部分。
唐代科举取士需要考诗赋,这也决定了作诗的严肃性。才子文人们需凭一手好的诗作来获取官位,内容上自然也不能放松要求,多是追求功业、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而落榜失意的人写诗,就是为了感慨身世,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了。诗也是人们言志的一种常用手段。《尚书•尧典》中有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而词一直被人们称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淫滥郑声”,它一般用于娱乐场所的助兴,依靠风尘女子来传播,多被唱作艳曲。词中的女性形象也占了很大部分,包括符号化的美女、思妇、甚至女强人等等。题材上,词以言情为主,欧阳炯《花间集序》中写:“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妖娆之态。”可见,“用助妖娆之态”的词自然不能脱离“媚”这一形容词了。有人说,“词植根于教坊歌女之口,扬声于雕栏玉砌之间,寓形于风花雪月之中”。王国维《人间词话》云:“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也解释了“诗庄词媚”这一观点。
在我国古典文学的传统中,诗歌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从《诗经》开始,人们便强调“思无邪”“发乎情止乎礼”等需严格遵守的戒条,孔子、荀子等儒家巨匠也阐释过“诗言志”这一中心命题。经过几千年儒家思想的洗礼,诗歌始终遵循着“经夫妻,成孝顺,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目的,起着教化作用。相对而言,词并没有历史的规定和局限,一直以通俗文学、娱乐大众的身份存在并流传,正如张炎《词源》云:“簸风弄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
人们说“诗庄词媚”,这对诗词的风格来讲固然是个大方向,但历史上也存在着诗“媚”词“庄”的现象。诗也有美的一面,也有“媚”的一面,我国的诗也存在着很多男女情爱之作,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名句。此外,诗歌自身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特性,也充分体现出诗歌的美感。另一方面,自古以来词的题材和体裁多种多样,其中不乏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词派,《念奴娇•大江东去》和《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名篇,都体现了庞大的气势和远大的抱负,这又是词“庄”的重要体现。
“诗庄词媚”,诗重庄肃蕴敛、雅正刚挺,词尚谐婉有致、豁朗纤艳,二者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可谓“并蒂花开一树香”,它们不仅成为中华文化永远的经典,而且也构成世界叹为观止的永恒遗存。
(摘自于溟跃《也谈诗庄词媚》,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文所论“诗庄词媚”现象的一项是
A.同是写离别,高适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而柳永却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B.同是写思乡,李白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而周邦彦却说“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C.同样是写江,张若虚说“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苏轼却说“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同样是写愁,张继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而李清照却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与诗相比,词没有固定的平仄和字数要求,形式自由,这和词是音乐性的歌曲,是当时被人们传唱的流行歌曲以及词牌的多种多样有关系。
B.“诗庄词媚”的说法只是相对的,历史上也存在诗“媚”词“庄”的现象,比如诗歌中也存在着很多写男女情爱的作品,而词中也有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样的豪放词作。
C.“词植根于教坊歌女之口,扬声于雕栏玉砌之间”,因此词中都是女性形象 ,包括符号化的美女、思妇、甚至女强人等等。
D.诗歌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具有教化的功能,“经夫妻,成孝顺,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相比之下,词没有历史的规定和局限,更具有通俗性和娱乐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一直被人们称为“淫滥郑声”,这是由于词一般用于娱乐场所的助兴,并依靠风尘女子传播,多被唱作艳曲,所以不登大雅之堂。
B.诗是人们言志的一种常用手段,如追求功业,表达政治抱负,感慨身世,抒发怀才不遇之情等,而在豪放派出现以前,词并未表现出“庄”的一面。
C.诗歌自身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特性,诗歌里也存在许多男女情爱之作,这些都反映了诗有“美”的一面,也有“媚”的一面。
D.纵观全篇,“诗庄词媚”的风格和诗词的格式、用途及历史等因素有关。在中国古典文学领域,诗与词的风格各不相同,却并无高下之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13 10:01: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不仅要看到其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要看到其在民族交流融合方面的纽带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早期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古道、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继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之后,鲜卑、柔然、吐谷浑、突厥、吐蕃、回纥、契丹、党项、蒙古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公元439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因此,“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青唐道”又称“吐蕃道”。再看回纥,其与唐朝绢马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汗国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大量转输到西方。“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吐谷浑道”“吐蕃道”“回纥道”……丝绸之路上民族交流融合绵延不断,开遍了民族交流融合之花。
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明各朝代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宿,建立都护府、都督府、州、县等以加强治理。这些措施对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
丝绸之路密切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也密切了东西方关系。中原、江南以及巴蜀的名茶不仅输入西方,也输入西域、青藏高原与漠北,饮茶逐渐成为北方与西部民族的习俗。在西夏与宋朝的贸易中,“惟茶最为所欲之物”。同时,西域和中亚、欧洲的物产和文化也传入内地,今天内地随处可见的石榴、葡萄、胡葱、胡萝卜、大蒜、菠菜、芫荽、苜蓿,都是汉朝时从西域传入内地的。到了唐朝,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上至宫廷、下至百姓无不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穿胡服、习胡俗、食胡饼、听胡音成为时尚。在唐朝著名的十部乐中,西域音乐就占五部。到了宋朝,中国的茶叶和丝绸被大量贩运到西方,西方的乳香、硇砂、玉石、珊瑚、玛瑙、琥珀、琉璃等被大量转售到中国。元朝时,中西交通空前畅通,中国的雕版与活字印刷术、火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欧洲和阿拉伯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传入中国。
中华民族是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毫无疑问,在这个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沟通渠道与交流舞台。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联结着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联结着内地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未来,“一带一路”延伸之处必将是人文交流活跃之地,它不仅会继续描绘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五彩斑斓的画卷,还会进一步架起东西方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桥梁。
(节选自2017年3月8日人民网)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原王朝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提供食宿,建立州府等加强治理,就是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
B.丝绸之路促进了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甚至东西方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不局限于物质方面,还有文化。
C.丝绸之路是民族沟通的渠道与交流的舞台,它使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并进而形成了多元统一体的中华民族。
D.“一带一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延续,它不但描绘出各民族交流融合的画卷,还将架起东西方交流交往的桥梁。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是东西方之间的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
B.游牧民族和汉族共同开拓了丝绸之路,无数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
C.古代丝绸之路不仅对沿路各民族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各民族交流融合方面也起到了联结纽带作用。
D.为了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的交流,早起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丝路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多游牧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因为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B.控制了草原道的游牧民族,在与中原王朝交易时换回绸绢,除了供本国贵族享用外,还将其大量传输到西方。
C.汉代开启的丝绸之路在后世并非总是畅通无阻,它既遇到过衰败和阻遏,也曾经经历过再度的繁荣和兴盛。
D.丝绸之路的开拓以及之后的繁荣,离不开沿途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但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还是中原王朝。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琴童

李抗生

成绩终于出来了,各课成绩都很优秀,尤其是数学,得了100分,只有一门不及格:音乐。

她花5600元买了两张入场券,她把两个月的工资,就这样送给了钢琴家。听说,钢琴家的手指都很细长,但“百闻不如一见”,她一定要亲眼看到。显然,坐得离钢琴家越近,就看得越清楚,座位共分5个档次,最便宜的是180元,她咬咬牙,买了最贵的一档。

钢琴家弹琴的时候,手指的长短看得不是很清楚,当全场演毕,钢琴家鞠躬致谢时,双手笔直下垂,她举起特意买来的望远镜,终于看清楚了,十指中无论哪一根都又细又长又直。当然,她还看到了献给钢琴家的大捧鲜花;她还看到和听到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她还看到了钢琴家背后的收入,据说,这次出场费是数十万。

尽管,钢琴家弹的不少曲子她听不懂,听不懂的听多了,她的脑袋有点痛,坐在她身边的女儿更是呵欠连天,但这无关紧要。

她已见证了钢琴家确有细长的手指,现在,她要求证:有细长手指的儿童是否更容易成为钢琴家?女儿就有十根令人羡慕的手指,又细又长又直,跟钢琴家一样。她正在上小学。

本市有好多家琴行,琴行里都有授课老师,她找了一家最有名气的莫扎特琴行,里面有最权威的老师。她请老师看看她女儿的手指,老师发出了一声赞叹:“哇!如此修长的手指,在她同龄的人中,我还从未见过,如果家长不让她学钢琴,那简直是种罪过。”

她问怎么收费?老师说,每个课时45分钟,280元,每周双休日上课。45分钟280元?是否有点……但“名师出高徒”,她咬咬牙:“每周我订1个课时。”

女儿在练习室弹琴,家长只允许在室外旁听。她已听了好多次,总是弹那个不成乐曲的曲子,她问老师是怎么回事,老师说,她在反复练“琶音”,因为练得少,还未过关。又反问道,你女儿在家练吗?她吞吞吐吐地回答,我家没有钢琴。老师说,这就对了,要不,在我这里增加课时;要不,干脆在我们琴行里买一台钢琴,课后,在家里多练。因为她是我的学生,价格可以优惠些。

回到家中,她和丈夫计算了一下,每周增加1个课时,一年下来,也要增加一两万开支,还不如买一台钢琴算了。按照老师的推荐,她买了一台德国斯坦伯格牌钢琴,要好几万,她咬咬牙,从准备买房的首付款中挪出来,新房就此打水漂。

她家的房间又少又小,钢琴放在最大的一间里,剩下的空间,只放得下一张床,女儿和姥姥就合睡在一起。现在上床睡觉,只能侧着身子,像螃蟹一样从钢琴旁横行过去。

女儿一有时间,她就叫女儿练琴,琴键上方架着乐谱。

姥姥问:“岚岚啊,这么多豆芽爬楼梯是什么呀?”

岚岚说:“是五线谱。”

在家里,岚岚也翻来覆去地弹一个不成乐曲的曲子。

姥姥问:“岚岚,你弹的是什么呀?

岚岚说:“是琶音。”

姥姥就悄悄地对她说,天天听岚岚弹“爬音”,脑袋有点痛。她告诫道,这千万不能跟岚岚说啊!她弹“爬音”的时候,你悄悄地用棉花塞死耳朵。其实,她和丈夫早就这样做了。

有天半夜里,姥姥起床上厕所,过走道时,不小心被钢琴绊了一跤,睡梦中的岚岚哼了一声,吓得姥姥强忍着,憋了好一阵子气,不敢出声。后来她知道了这件事,她叮嘱姥姥,你被钢琴绊一跤的事,千万别让岚岚知道啊!

姥姥说:“你放心,这个道理,我懂。”

数年后,本市举办少儿钢琴演奏大奖赛,奖金很高,参赛费也很高。乐曲自定,乐谱带不带也自定。她嘱咐女儿,一定要带,这样弹琴时保险一点。她特意坐在最靠前,也就是最靠近选手的观众席上。轮到女儿上场了,她紧张得不得了,中途,她发现女儿翻乐谱翻慢了,竟情不自禁地冲了上去,想帮女儿翻,但这既违规,也无济于事,因为,女儿的琴声还是出现了不应有的停顿。

女儿参赛后不久,又即将进行小学毕业考试,她又有了新的期待,她要看看女儿的各课成绩,尤其是某一课的成绩究竟如何。

成绩终于出来了,各课成绩都很优秀,尤其是数学,得了100分,只有一门不及格:音乐。

(选自《中国微型小说精品选》)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她为了女儿成才,花两个月的工资买最贵的钢琴演奏会门票,宁愿缺房子首付款也要买最贵的钢琴,说明她是中国式父母的典型代表,一心一意为孩子付出。
B.姥姥的耳朵抗拒岚岚的“爬音”,她吩咐用棉花塞耳朵;姥姥起床上厕所被钢琴绊倒,她还不准她告诉岚岚,这些细节写出了她毫无原则,是非不分。
C.小说先写她看到了钢琴家在演奏会上的风光和钢琴家背后的数十万收入,后写她为了女儿的钢琴之路可谓孤注一掷,旨在凸显当代一些家庭教育的弊端。
D.小说写钢琴老师通过观察她女儿纤长的十指来招生,并推荐她买钢琴去给女儿练习等细节,可以看出钢琴老师的培训是量体裁衣。
【小题2】为了能让女儿成为琴童,她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请简要概括分析。
【小题3】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始和结尾都在强调数学得100而音乐不及格?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各题。
易水不寒
卢世龙
在漂泊与寻找之间,我总会有意或无意地感到岁月就像一条河。尽管河的左岸是难以释怀的记忆,右岸是充满玄奥的无穷未知,但河里飞快流逝的绝对是人的鲜活生命。
对于易水河的膜拜,源自一位名叫荆轲的英雄。世间孤胆除暴的好汉多得很,然荆轲明知有去无回,仍临河高歌,绝尘远行。慷慨悲壮,不但成就了英雄,也成就了易水。
那时,平静的燕国,大地常绿,燕山常青。冬日里,雪花大如席,漫天落下,给茫茫山岭笼罩厚重冰盖。然后,春夏之季,慢慢融化。条条涓流融入易水河道,汇成清澈透明的涟漪,抚慰鲜活的水草游鱼,抚慰多姿的大地生灵……
人生不过是一场漂泊,并无意义可言。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
英雄去了远方,那里是另一个世界,谁也无法知道那边是个啥模样。不过,英雄和筑而歌,仰面痛饮,登车壮行的易水仍在,仍是千秋万代子孙们感受英雄精神的场所。物欲盛宴下的人群,没有人文精神壮骨活血,往往迷失自我。
没错,面前的易水河,枯草杂存,乱石遍地,更像平缓沟渠。它非但无水,反倒让人燥热难奈。如此沧桑,或许是在证明,伴随时间河流消失的,更有自然河流。如同一个小小的“!”号,我再怎么疲惫不堪地为她奔波,也注定只会留下慨叹。使劲揉搓眼睛,擦拭满脸汗泥后,便想,这黄沙漫天,黄尘遍地的世界,真的是英雄所要拼却宝贵生命捍卫的家园吗?历史长风,蔓延一沟惆怅。既然眼睛看不到水,就用脚去看吧。尽管步履沉重,我仍打起精神,奢求收获易水对我的哪怕点滴馈赠。顺缓坡而下,我将苍凉枯槁沙沙踩伏大串印痕,它们也在我的裤腿留下道道黄泥标志。有沙粒相继入鞋硌人,有顽石偶尔跌撞绊人。但生活路上的磕绊再怎么复杂多变,我们也不能因之忘却既定目标。我屏息直奔河的中心地带……不远处哄地飞出一只小鸟,吓一跳。原来,水是有的。密集枯苇菖蒲,裹挟一线时断时续的浊流,浮些黑不溜秋的塑料泡沫,猛一下还难看清水的模样。原来,似无却有的水,蜿蜒于沟心草丛,时不时蜷个凼,积成汪。
我轻轻提起裤管,悄悄蹲下身去,生怕一不小心,扰乱这脆弱的宁静。慢慢拨开漂浮物,但见水底融着厚厚的黑色汁液,仔细瞧,怎么也看不清河的底部是个啥模样。这简直就是中国历史的翻版——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把底牌给藏着掖着……可我依稀看见,水中有个秃秃的圆球,悬浮不定。人或许是生着一双什么样的眼睛,看到的事物就会是什么模样;也或许是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事物。醒过神来,才知那是自己的脑袋。世界真是越来越莫名其妙,对照浊流看自己,原来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
正感慨着,右脖颈生生地酸痒起来。抬头,满天沙尘纠结菖絮和杨絮,如城市噪音,一阵紧接一阵疯狂地扑来。我将眼睛眯成一条缝,它们却魔鬼般钻进衣里,某处发痒,浑身难奈。这世间呀,人有什么样的追求,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家园。所有追求,都直接影响人格发育。且人们让河流沧桑不堪,成了河不河鬼不鬼的样子;河流便让人们痛苦不堪,活得有话说却无处诉说地憋屈。于今的燕山系脉,恰似难于收拾的乱石堆;而纤毫般的易水,更像它的一行辛酸浊泪。
我站在干枯的河床上,完全是在亲近易水河的残骸。
一条以水承载人文精神的河流,于今连水都没有了,这失去的又岂止是蓬勃生机,它更是全部的精华和荣光啊。
在华北平原的广袤背景里,易水显然不够小鸟们饮用。游人满怀肃穆接踵而至,满目苍凉,易水不寒,心寒。
适有老汉路过,见我一身狼藉,面露哂容。遂问,这是易水河吗?答,那是荆轲塔,不是易水河是啥。这河三十年前还清水滔滔,断流也就近些年的事哩!顺老汉手指方向,山坡一座灰不溜秋的塔儿,孤立尘暴之中,情形酷似荆轲他老人家伫立云层,默默静观华夏众生茫无头绪地折腾时光。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岁月长河里,这次生命实在过于短暂,寻找生命作为的机会便更加宝贵。舍个人生命,挽民族大厦于将倾也好,照亮他人行程也罢,给予他人福祉也行……生命的漂泊,原是个实践过程,只有及时而认真进行把握,才能找到真正意义的价值归属之地。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易水断流“心寒”,是因为易水是子孙万代感受英雄精神的载体,现代人如果没有英雄的人文精神滋养,就会迷失自我。
B.文章取材十分广泛,没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谈古论今,写人写水写人生,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C.第七段作者写自己认不清楚水中自己的脑袋,表现了易水河水的浑浊不堪,也喻指中国历史的深藏不露。
D.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艺术手法,叙述和议论交互穿插,浑然融合,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富有启迪。
【小题2】文章第三段写易水河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这句话的含意,再结合本文内容或荆轲的故事谈谈你从这句话中得到的启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云吞

“师傅,还有云吞卖吗?”一个清脆的童音很有礼貌地问。“有,买多少?”主人抬起头一看,是个盲童,十三四岁,手拄一根竹竿提一饭篮。“有羊肉做的吗?”盲童那双凹陷的眼睛对着主人,“我要两碗羊肉云吞,请你快点。”“对不起,你来得不巧,羊肉云吞卖光了。”主人不失礼貌地答道,目光依然盯在盲童的脸上,“明天你再来吧,我给你留两碗。”

“明天?明天不需要了。”盲童听到这话后,顿时脸上出现了一种失望的神态,叹声道:“四叔公,这就没办法了,看来你吃不上羊肉云吞了……”

“孩子,看你这意思买羊肉云吞必有急用。”主人见到盲童这副神情,便说:“这样吧,我把我自己留下来吃的羊肉云吞全让给你。不过我这些羊肉云吞是特制的,就是说比别的云吞多了一半羊肉,所以价格贵点。你要就买,不要就算了。”

“买,我买,多少钱也买。”盲童连连点头,恳切地说。

“好,现在就给你做。”主人迅速揭开锅盖,当他的手伸向那装满云吞的篮子时,突然停住了,他抬起头来,用眼睛仔细地看了看盲童那深深凹陷的眼窝。他确信,眼前这个孩子确确实实是双目失明时,他手抖动了一下,便拿起了一个云吞当作两个云吞数给盲童听,“二四六八……”

盲童竖起耳朵,侧着头听着。

“总共三十个,十元钱。”主人接过盲童递过来的饭篮,装好后,说:“需不需要数一数?”“不用了,不用了。”盲童笑着说,“大叔,你做的好事,将来一定会有好报的,这是钱。”盲童递过去十元钱,接着说,“大叔,告诉你吧,云吞我是给一位重病的大爷买的。他一生一世不知为人做了多少好事,现在大爷倒了,想吃羊肉。也许这是大爷最后一次吃羊肉了……”

“慢!”云吞主人呆了好一会,突然把盲童叫住了,“回来,我再给你加十五个云吞!”“不用了。”盲童摆了摆手。“要的,”云吞主人追上去说,“老大爷一生做了这么多好事,送他十五个云吞算什么!再说,难得你好心服侍他老人家……”

“一个病人,有十五个云吞已经够了,”盲童说,“再加十五个,他吃不完的。”“啊?你怎么知道刚才我给的是十五个云吞?”云吞主人吃惊了。“刚才你把云吞放进水里,我全听到响声了。”盲童说,“我看不到,但我的心是感觉得到的……”

“好孩子,我错了!”云吞主人脸刷地红了起来,“这十块钱全还给你。这云吞,就算我送给老人的,也算我真正开始做一件好事!”说完,云吞主人拉住盲童又煮了十五个云吞添上,然后把十元钱塞进盲童的口袋里。

(选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行文质朴,叙述自然,语言生动形象,脉络清晰,写出了一个善良的盲童和一个狡诈自私的云吞主人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
B.当云吞主人看到小男孩失望的神态时说:“这样吧,我把我自己留下来吃的羊肉云吞全让给你。”表现出云吞主人热心助人的美好品质。
C.“一个病人,有十五个云吞已经够了,再加十五个,他吃不完的。”这句话表现出小男孩诚实的品德。
D.《云吞》一文很好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既有盲童与云吞主人品德上的对比,也有云吞主人前后心理的对比,并在对比中揭示了主题:重拾善良。
【小题2】结合文本,分析题目“云吞”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有人说,云吞主人最后的转变有些突然,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章的情节设置简要分析。

同类题5

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好看的霜
1
我想写一篇关于霜的童话——
当我还是小孩的时候,我和父亲在村外的草庵里睡觉,看守新刨出的红薯。夜很冷,我缩在被窝里。
半夜里,来了个和我一个模样的小孩,提着风灯,让父亲帮他点着。我从被窝里爬出,“我来点!”抓住火柴杆一划,倏地,风灯亮了。
“谢谢了!”说完,他转身就走,刚走两步,就回身,神秘地说:“我是叫村里的人去看霜,去看最好看的霜。”
那个孩子消失了,风灯在小路上一闪一闪。
第二天一早,村里的人出来找各家孩子,说昨晚村里的孩子都被一只狐狸叫走了。
河滩上是一大片好看的霜。大家看到孩子们在这里的草垛边东倒西歪地睡着了,面带微笑,口水流了一地。
2
好看的霜在哪里?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是我小时候曾多次遇到的场景,也是我迷恋秋夜的月与霜的原因。
小时候曾随父亲到附近的集镇卖丸子汤。一早,父亲架着推车,有锅灶、木柴、水桶,有油盐酱醋。我肩负一根绳,在前面拉着,在鸡啼声里,走出村子。村子很黑,如一口古井,但那路是白的。走着走着,天开始发青,这时,才看到树的枝头变得光秃秃,那些叶子堆在路边、沟里、草垛上,有一层霜,幽幽地覆盖在那些叶子上。这时我觉出身子骨的冷,牙床只打颤。
父亲的腰弓着,车行全靠父亲使劲,我只是陪衬。
那些卖白菜的,走了几十里路,天未亮就摆好了摊,往往第一件事就是喝碗丸子汤,然后把手伸到丸子锅的灶下,烤手,“嗬!真暖和。”
大家都是从不同的道上来的,为了生计。那些霜在脚下,也在手上,眉毛上。出力的人,汗气会凝结,于是霜上了眼睛,上了眉毛,上了胡茬,上了帽檐;深秋季节,一切都挂了霜。
多少次,我和父亲走在霜道上,枯叶、霜雪、人迹、脚步的踢踏,我们的脚印竟像印章印在路上。父子踏霜而行,有时有星,有时有月,有时星月皆无,狂风呼啸。
那时的霜,是秋的灵魂,霜使我看到了生活的时钟,也使我知道了生活的霜道。在寒冷的上面,是我们父子的挣扎。
转瞬三十年,霜在我的生活中,竟被时间无声地抹去。我像生活在笼子里,已经回不到我的村庄。那久远记忆里的寒冷开始变得温暖,那挣扎的苦涩也在岁月中酿出了一丝甜意。那时的霜让现在的我找到生命深处的悸动,将我从今天的温暖、富足却又莫名的空虚或者倦怠中唤醒。
好看的霜。
3
父亲不懂霜的好看与难看,他觉得对霜到来时的节气要敬畏,霜降是一种天时,是一种教导,人要遵守天道,否则要受惩罚。
我曾留心观察过霜降时的一些物候,木叶尽脱,稍微迟到未离开枝头的,霜降一到,就开始变得发黑发暗。我曾在地头看见一只个儿不大的蚂蚁用嘴咬着拖一只经过霜的冻得昏死过去蚂蜂,快到冬天了,蚂蚁还未放弃劳作,为过冬储存最后的温饱。但蚂蜂个头太大,蚂蚁拖不动,但也不放弃。我于心不忍,就帮助蚂蚁把蚂蜂挪动一段距离,但蚂蚁不领情,它又把蚂蜂往回拖,再回到原来出发的地方
在霜降的那夜,我和父亲在草庵里看地里的红薯。这时的大地是沉静的,天空也是沉静的,你像看到了大地的真身。这样的沉默与其说是激情的衰退,毋宁说是一种积累,是一种轮回的等待,那是天道的命令,是一种平衡;没有了平衡,大地会倾斜,人类会发疯。劳作与休憩,狂放与秀美,昼与夜,黑和白,生产与死亡……这是规矩,也就是所谓的天道吧。
我们越来越远离自然背离自然,对自然冷漠、隔绝,乃至断裂。现在,有多少人还关注庄稼、草木、水流、节气?坐着空调车出行的人们是否还知道冬的寒凛?很多人为的改变,导致了季节的失真、规律的紊乱。自然本来是我们身体和灵魂的调节器、净化器,但现在自然在哪里?
那个霜降的夜里,我半夜醒来,从铺草上跳下,被满地的银霜惊呆了,那么白,霜把我们的红薯覆盖了,把土地覆盖了,只觉得天地间都是银的。
我当时十分兴奋,想跑到庵外,用脚在那些霜地上踩一下。还想拼尽吃奶的劲喊一下,就忽然“哎——哎——哎——”地大叫起来,那一喊,好像地上的霜也震动了。
那夜真白啊,大地也睡了吗?要不,怎么会如此的安静?
后来父亲走了,是冬天。暗夜里为父亲下葬,路上白白的,落的是霜。工作后我曾问过父亲,你还记得那次我们见过的最好看的霜么?就在霜降的夜里,在看红薯的草庵里。父亲说,霜还有好看难看的?父亲不明白这样问题。我不怪父亲,只为这片土地悲哀,即使在秋冬,大地闲下来的时候,父亲也从未停下过劳作。这片土地上祖祖辈辈的艰辛与劳作像黑色的梦,遮住了白色的霜。
4
现在,有人想找回什么东西填充空落落的心灵,但找错了方向与对象。
多的是游客,少的是旅人;多的是“到此一游”,那是身体的到场,却是灵魂的缺席。还有徐霞客的芒鞋、行囊与雨伞么?现代人多的是走进山川荒漠海岛这样的远处,但很少走进自然的深处。人应该多到自然的深处去,到那里设定一个精神的故乡,去修复我们的残缺。人如果失去了用自然的大美净化自身的能力,生命会越来越变得单调、枯燥、缺乏深度。
记得曾有一个年迈的画家,晚上他在林间散步,突然,一轮满月从树梢的顶端缓缓出来了。他当时惊呆了,就突然被那月的丰满和圆润、那月光的圣洁与恢宏感动得哭了,并深深跪下去。
他看到了什么?他为何深深地跪下了?我少年看霜的震撼,也决不下于他。
好看的霜,对我而言是灵魂深处的震撼。我还是要对地下的父亲说声谢谢,是您让我看到了最好看的霜。
我想到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中写的故事:一个画家要到遥远的齐赫文去,只为在那里画秋天。“这样的地方,您找不到第二个。”画家说,“在那里,您知道,有俄国最好的霜,是在哪里都见不到的。”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极羡慕画家,他说自己忽然恨起一些琐碎的事情来,就因为这些事情不得不继续前行,而连在北方停留三五天都不能。
好看的霜……是啊,人生在世,总得有一些东西,让我们的灵魂出窍,让我们一生痴情守候,让人懂得感激、懂得敬畏,也知道呵护和善待身边的一切。
5
我真想做那个童话里的狐狸,把人们从梦里喊醒,去看一次好看的霜
(取材于耿立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的童话,增添了文章的趣味,同时扣合主题,引出对“霜”的描写与感悟。
B.儿时集镇上有秋霜的寒冷,也有丸子汤、炉火的温暖,更有人们求生计的努力。
C.父亲不懂霜的好看与难看,还因害怕天道惩罚而敬畏节气,作者对此觉得悲哀。
D.文中两位画家的故事,与儿时作者的看霜经历有紧密关联,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小题2】解释第二与第四部分两处画线短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霜使我看到了生活的时钟,也使我知道了生活的霜道
②现代人多的是走进山川荒漠海岛这样的远处,但很少走进自然的深处
【小题3】文章第三部分的第二段画线句子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并联系上下文说明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小题4】文章结尾写“我真想做那个童话里的狐狸,把人们从梦里喊醒,去看一次好看的霜”。联系全文,说明这句话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并概述“把人们从梦里喊醒”中的“梦”有哪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