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各题。
易水不寒
卢世龙
在漂泊与寻找之间,我总会有意或无意地感到岁月就像一条河。尽管河的左岸是难以释怀的记忆,右岸是充满玄奥的无穷未知,但河里飞快流逝的绝对是人的鲜活生命。
对于易水河的膜拜,源自一位名叫荆轲的英雄。世间孤胆除暴的好汉多得很,然荆轲明知有去无回,仍临河高歌,绝尘远行。慷慨悲壮,不但成就了英雄,也成就了易水。
那时,平静的燕国,大地常绿,燕山常青。冬日里,雪花大如席,漫天落下,给茫茫山岭笼罩厚重冰盖。然后,春夏之季,慢慢融化。条条涓流融入易水河道,汇成清澈透明的涟漪,抚慰鲜活的水草游鱼,抚慰多姿的大地生灵……
人生不过是一场漂泊,并无意义可言。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
英雄去了远方,那里是另一个世界,谁也无法知道那边是个啥模样。不过,英雄和筑而歌,仰面痛饮,登车壮行的易水仍在,仍是千秋万代子孙们感受英雄精神的场所。物欲盛宴下的人群,没有人文精神壮骨活血,往往迷失自我。
没错,面前的易水河,枯草杂存,乱石遍地,更像平缓沟渠。它非但无水,反倒让人燥热难奈。如此沧桑,或许是在证明,伴随时间河流消失的,更有自然河流。如同一个小小的“!”号,我再怎么疲惫不堪地为她奔波,也注定只会留下慨叹。使劲揉搓眼睛,擦拭满脸汗泥后,便想,这黄沙漫天,黄尘遍地的世界,真的是英雄所要拼却宝贵生命捍卫的家园吗?历史长风,蔓延一沟惆怅。既然眼睛看不到水,就用脚去看吧。尽管步履沉重,我仍打起精神,奢求收获易水对我的哪怕点滴馈赠。顺缓坡而下,我将苍凉枯槁沙沙踩伏大串印痕,它们也在我的裤腿留下道道黄泥标志。有沙粒相继入鞋硌人,有顽石偶尔跌撞绊人。但生活路上的磕绊再怎么复杂多变,我们也不能因之忘却既定目标。我屏息直奔河的中心地带……不远处哄地飞出一只小鸟,吓一跳。原来,水是有的。密集枯苇菖蒲,裹挟一线时断时续的浊流,浮些黑不溜秋的塑料泡沫,猛一下还难看清水的模样。原来,似无却有的水,蜿蜒于沟心草丛,时不时蜷个凼,积成汪。
我轻轻提起裤管,悄悄蹲下身去,生怕一不小心,扰乱这脆弱的宁静。慢慢拨开漂浮物,但见水底融着厚厚的黑色汁液,仔细瞧,怎么也看不清河的底部是个啥模样。这简直就是中国历史的翻版——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把底牌给藏着掖着……可我依稀看见,水中有个秃秃的圆球,悬浮不定。人或许是生着一双什么样的眼睛,看到的事物就会是什么模样;也或许是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事物。醒过神来,才知那是自己的脑袋。世界真是越来越莫名其妙,对照浊流看自己,原来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
正感慨着,右脖颈生生地酸痒起来。抬头,满天沙尘纠结菖絮和杨絮,如城市噪音,一阵紧接一阵疯狂地扑来。我将眼睛眯成一条缝,它们却魔鬼般钻进衣里,某处发痒,浑身难奈。这世间呀,人有什么样的追求,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家园。所有追求,都直接影响人格发育。且人们让河流沧桑不堪,成了河不河鬼不鬼的样子;河流便让人们痛苦不堪,活得有话说却无处诉说地憋屈。于今的燕山系脉,恰似难于收拾的乱石堆;而纤毫般的易水,更像它的一行辛酸浊泪。
我站在干枯的河床上,完全是在亲近易水河的残骸。
一条以水承载人文精神的河流,于今连水都没有了,这失去的又岂止是蓬勃生机,它更是全部的精华和荣光啊。
在华北平原的广袤背景里,易水显然不够小鸟们饮用。游人满怀肃穆接踵而至,满目苍凉,易水不寒,心寒。
适有老汉路过,见我一身狼藉,面露哂容。遂问,这是易水河吗?答,那是荆轲塔,不是易水河是啥。这河三十年前还清水滔滔,断流也就近些年的事哩!顺老汉手指方向,山坡一座灰不溜秋的塔儿,孤立尘暴之中,情形酷似荆轲他老人家伫立云层,默默静观华夏众生茫无头绪地折腾时光。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岁月长河里,这次生命实在过于短暂,寻找生命作为的机会便更加宝贵。舍个人生命,挽民族大厦于将倾也好,照亮他人行程也罢,给予他人福祉也行……生命的漂泊,原是个实践过程,只有及时而认真进行把握,才能找到真正意义的价值归属之地。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易水断流“心寒”,是因为易水是子孙万代感受英雄精神的载体,现代人如果没有英雄的人文精神滋养,就会迷失自我。
B.文章取材十分广泛,没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谈古论今,写人写水写人生,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C.第七段作者写自己认不清楚水中自己的脑袋,表现了易水河水的浑浊不堪,也喻指中国历史的深藏不露。
D.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艺术手法,叙述和议论交互穿插,浑然融合,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富有启迪。
【小题2】文章第三段写易水河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这句话的含意,再结合本文内容或荆轲的故事谈谈你从这句话中得到的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02 08:07: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共享经济,是在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对使用权进行临时性转移,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使供需双方从中受益。比如房屋主人把多余的房间租给短期住客,既给他人提供了经济实惠的服务,也更好地利用了自己的闲置资源。其核心是信誉,它提高了社会的效率,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是对共享经济的一个准确概括。以前,人与人之间是熟人社会,今天,互联网能让我们从当下的陌生人社会重新回到准熟人社会。共享带来的惊喜、亲密感和沉浸感,是过去在传统社会里才能体会到的东西。
(摘编自《共享经济的本质是打破封闭》)
材料二:

材料三:
共享经济是对分散闲置资源的利用,比如Uber、Airbnb模式等,服务商只管搭建平台,不搞产品。租赁经济玩的是另一套,是直接供给产品,通过批量化生产资源并投入,赚的是租赁费。很多打着共享旗号的租赁模式,不过是把租赁概念偷换成共享罢了。如共享篮球、雨伞、充电宝、按摩椅、客房等,就可能不靠谱。
提高资源利用率,特别是闲置资源,是共享经济的初衷。不能把短期租赁与共享混为一谈。共享产品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流动,如单车。家电产品本身不具备共享的性质,强调的是以家用为主,私有化属性强,共享不符合其发展趋势。共享产品应当是刚需,使用便利,费用低廉。而充电宝使用频率并不高,而且借和还都不太方便,有的还需要自己购买数据线,反倒造成了浪费。
(摘编自《有些“共享经济”只是“租赁经济”》)
材料四:
对于不少共享经济企业而言,既有的赢利模式不足以支撑稳定赢利,未来可供发掘的创富源泉在哪里?互联网时代,数据是最宝贵的财富,通过大数据实现商业变现有望成为未来共享经济重要的赢利模式之一。如大数据潜在的商业价值在共享住宿领域不断变现,小猪短租就根据大数据报告,顺势启动了乡村美宿计划,目前民宿短租业务非常火爆。
探寻共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不能局限于平台方的利润获取,共享经济企业还要依法依规保障需求方与供给方的合法权益,实现多赢局面。诚实守信、多赢共享应成为共享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中的关键词。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共享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被置于适当的监管之下。近年来,有关部门先后多次出台共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坚持‚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包容不是纵容,审慎不等于放弃监管,要坚决防止共享经济企业钻监管政策空子获取不当利益的行为。监管部门一方面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安全意识,对于与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金融风险等密切相关的业态或模式,严格规范准入条件;另一方面要科学合理界定平台企业、资源提供者和消费者的权利、责任及义务,明确追责标准和履责范围,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摘自《共享经济不可以靠牺牲用户利益来获利》)
【小题1】下列关于“共享经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经济将闲置的资源与他人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并且从中获得回报。
B.共享的理念就是共同拥有而不占有,它将闲置资源合理调配并极大化利用。
C.共享过程中不变更产品所有权,但转移了使用权,以使供需双方获取利润。
D.共享产品与租赁产品不同,流动快,使用频率高,租赁产品私有化属性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使人们体会到传统社会里的惊喜、亲密感和沉浸感。
B.根据材料二,2014年至2018年间,我国每年共享经济行业规模与其增长率成正比。
C.共享经济的核心是信誉,因此只要能保障信誉,篮球、雨伞、充电宝都可实现共享。
D.对于共享经济企业,只有通过大数据实现商业变现,才能实现未来共享经济的赢利。
【小题3】怎样才能使我国共享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请结合材料四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烟 娘
墨中白
天空白云朵朵,满院桃花飘香,江大佬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江大佬有心事。泗州知府白一品的岳母要过六十大寿,满城官贾争相准备。白知府放出话来:“祝寿节目可以演,贺礼不能收。”得知这一消息后,江大佬就一直在琢磨着送什么祝寿节目最好。
让烟娘去吧。看着愁眉苦脸的东家,管家向他推荐了烟娘。
烟娘是江大佬从徐州回泗州时偶遇的,当时见她带着个小男孩,拿着行李,行走不便,就停下马车,捎带上他们。得知江大佬就是泗州城有名的江大善人,烟娘就有意傍他做个靠山。到了泗州,烟娘并没有下车,要跟着江大佬回家表演烟戏给他看。
喜欢看戏的江大佬没有拒绝。
祝寿那天,江大佬带着烟娘去了。
果如管家所言,看压花场,听泗州戏,众人反应平平。轮到江大佬送祝寿节目了,烟娘莞尔一笑来到厅前,端好大烟斗,装上烟丝,张口含住烟嘴,点燃烟丝,便大口吸了起来。
烟娘边吸边嘘,只见烟进,不见烟出,就像是在“吃烟”,待把烟气全都吞进了肚子里,烟娘端来一杯浓茶,一仰脖子“咕咚咚”全倒进肚子里。
饮完浓茶,烟娘张大嘴巴,就有一团烟气徐徐从她的嘴巴里飘升出来,很快变幻成一座大山,山上还立着一棵松树。众人正惊奇间,烟娘用力一吸,山和松树转眼竟被她吸进了口中。随后,便听到烟娘咽喉间有一种声音传出来。她示意人们到近前仔细瞧看,只见她吐出的烟雾先化作一片云海,上面一人拄拐,一人摇扇,一人骑驴,一人拍板,一人吹笛,一人手提花篮,一人肩背长剑,还有一女子手执荷花……
八仙祝寿,好呀!众宾客禁不住齐声赞叹。
烟娘一张嘴,从嗓子眼又飘出四朵云,瞬间变幻成四只展翅飞翔的仙鹤,在大厅上空飞舞盘旋起来,过了一会儿,仙鹤收起翅膀,现出“寿比南山”四个篆字,随后一点点儿地化去。
表演完烟戏后,烟娘要离开江大佬。江大佬真诚挽留,恳请他们娘俩在江家住下。见东家满心诚意,烟娘就长期住了下来。
江大佬的爱妾紫云见烟娘长得细皮嫩肉,颇有几分姿色,心中闷闷不乐起来。每次做衣服时,紫云总让自己儿子官儿穿新衣服,把官儿穿过的旧衣服送给烟娘的儿子杆子穿,还不让官儿同杆子一起玩。
烟娘见了很是生气,说:“都是小孩子,还分什么高贵低贱?”烟娘把官儿和杆子同时拉进自己的裙子底下,紫云惊恐地起身抢夺孩子,可拉起来一看,两个孩子都变成了官儿,形体相貌、着衣说话都一模一样。
烟娘说:“现在相同了!”
紫云十分恐惧,恳求说:“把他们变回原来的样子吧,今后,我待杆子一定像官儿一样。”
紫云再也不敢用对待女佣的态度待烟娘和杆子了。
一次,紫云和烟娘喝酒赏月,心情舒畅的烟娘就多贪了几杯酒,看着酒醉的烟娘,闻着她身上飘来的浓浓烟草味,紫云顿生杀机,悄悄摸过那杆长烟斗,对着烟娘的脑袋狠狠砸了下去,咣当一声,烟娘应声倒地。紫云一看,却是一段三尺余长的柳木。她惊慌失措,拿来斧头将柳木劈碎,放进灶堂,一把火烧了。柳木快要烧尽时,烟娘端着大烟斗,从屋里走出来,说:“夫人怎么能和我开这么残酷的玩笑呢?”言谈笑语和从前一样。
江大佬得知此事,很是生气,大骂紫云。紫云自知理亏,想想后果,也害怕起来。
不知谁把此事传到白知府那里,江大佬忙去向知府解释清楚。
离开府衙,江大佬回到家,紫云却不敢认他。原来站在紫云面前是两个一模一样的东家,她分辨不出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就跪求烟娘。
烟娘任由紫云跪拜在地,说:“东家是泗州有名的大善人,这样的善人,越多越好!想让东家属于你,就和东家一样,善待众生吧。”
说完这些话,烟娘就走了,却并没有带走杆子。
过了一段时间,紫云眼里的两个东家逐渐靠近,合成了一个江大佬。
紫云一谈起这事情,心就惊慌。江大佬就怪她不该那样对待烟娘,更怨她多疑,家里怎么会有一个和他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呢?
东家不信,紫云就不敢再提烟娘了,一心念起佛经来,有空她会把杆子和官儿一起拉进怀里,疼得要命。
(摘编自2012年9月3日作家网,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一波三折,开头描写江大佬的愁眉不展,再写烟娘表演大获成功,悲喜变换快速,情节跌宕起伏,极富戏剧性。
B.压花场、泗州戏的表演观众反应平平与烟娘的表演博得满堂喝彩形成对比,活画出烟娘技艺的高超,也为后文紫云的嫉妒埋下伏笔。
C.“烟娘莞尔一笑来到厅前”表现了她对其他表演的不屑一顾,也说明她成竹在胸,相信自己的表演一定能够获得观众的认可。
D.紫云杀死烟娘这一情节曲折、紧张,非常荒诞,活人居然变成一段三尺余长的柳木,本已被杀的烟娘竟安然无恙,让人瞠目。
E. 紫云是小说中的反面人物,她的嫉妒、狠毒反衬了烟娘的善良,小说最后描写紫云彻底改变,也是因为受到烟娘的感召。
【小题2】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烟娘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作为一篇具有传奇色彩的小说,本文在行文上有哪些特色?试选择两个角度,结合文本内容加以探究。(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残。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著、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总结出的一套天文气象历法。它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同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描述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并记载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因此“二十四节气”是一部反映太阳对地球产生影响的太阳历。它被列入农历中。成为农历这一古老的阴阳合历的一个重要部分。千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沿用。即使在建设美丽中国的今天。它所含的古老智慧同样非常有价值。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今天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摘编自《郑州晚报》2016年12月1日)
材料二:
公元前1200年的殷朝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了“四方风”——四个方向的风,它反映了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以及四季的变化。这表明,在该时期,“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
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中已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的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了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西汉武帝时期的《淮南子》第一次完整地记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说明了确定方法。
自1645年清朝《时宪历》开始,“二十节气”采用定气法计算。定气法以太阳运行的位置为准。“二十四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度所到达的位置。现代“二十四节气”沿用定气法,具体节气时间由专家测算。以紫金山天文台颁发的《天文年历》为准。
(摘编自《“二十四节气”历史朔源》)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客观反映了季节更替和气变化状况,是我国物候交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连。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在指导我国农业生产和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大实践作用。今天,现代养生更看重节气,如“三月八,吃椿芽儿”,又如依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等等。
专家认为,“二十四节气”和相关活动有着凝聚族群、和谐天人关系的重要意义,是中华民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促进人文化多样性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2016年12月1日新华社报道)
【小题1】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二十四节气”蕴含的古老智慧在今天看来同样非常有价值,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
B.“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之后之所以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为多民族所共享,是因为它被当作了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
C.今天人们的生活中常用阴历,有时也用农历,“二十四节气”属太阳历,又被人们列入农历,由此可见农历和阳历两个系统互有交叉成分。
D.民间传唱的“二十四节气”歌每句含六个节气,其中第三句“秋处露秋寒霜降”所指的节气依次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小题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我国古人已经用甲骨文明确记载了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这表明,当时“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
B.从最早记载“四方风”始,到从《时宪历》开始并沿用至今的“定气法”止,在近三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二十四节气”一步步完善。
C.近八成国人要么仅仅知道“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要么完全不了解。这表明,两千多年来“二十四节气”跟人们的生活是渐行渐远的。
D.战国时记载了八个节气的《昌氏春秋》和西汉时完整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淮南子》,是两部和清初的历书《时宪历》性质相近的专著。
E. 国人对“二十四节气”相关的美食及相关传统活动和诗词、谚语的了解关注度高,表明人们对它的需求既有实用性,又有人文性。
【小题3】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有哪些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文学类文本阅读

四要堂子孙

凌鼎年

娄城在文物普查时,发现了一座破旧的明代建筑。早先的主人姓廉,原本好像叫四要堂至于为什么叫四要堂就不得而知了,可能是施药堂、师尧堂、思瑶堂……

后来,一位叫廉天一的“80后”,自称廉氏后人。他一根筋地查了不少资料,写了一篇文史随笔《四要堂溯源》。据他考证,四要堂源自明代监察御史廉而洁为家族撰写的四句话,即“为官要廉,为人要善,为文要真,为商要诚他把自己的书斋起名为四要堂其后人刻了匾,悬挂在客厅上方,可惜在“文革”时;被当做“四旧”劈了,烧了。

廉天一外号“书呆子”,因写这篇考证文章,去了上海、苏州的多家图书馆寻找资料看得多了,萌发了为廉氏家族写本书的念头。前后花了两年时间,他写的《廉氏一脉》终于杀青,有十几万字。写好了如果不发表、不出版岂不变成了自娱自乐?廉天一查了出版社的电子估箱,发了过去,等啊等,可连片言只语的回音也没有。

他又找到当地文联。文联苟主席很客气地接待了他,还鼓励了他一番,说看了书稿再回复他。

等人心焦,等回音也很心焦。半个月后,苟主席的电话来了说内容不错,只是文字还稍嫌嫩了些,需要润色。说经修改后,可以挑选若干小节先发表在文联主办的《类城风》杂志上。并说他愿意帮助修改,帮助出版。

廉天一听后,大为感动,连连道谢。

苟主席最后说:“文联出资给你出版,但也要师出有名,如果算我们俩合作的,那就名正言顺了。”

人廉天一愣了,一下没有转过弯来,只说了一句:“容我想想,明天答复你,行吗?”

廉天一回到家,越想越觉得不对劲,自己辛辛苦苦两年,怎么变成了合作?

妻子劝他:“苟主席要署名,就让他署吧。总比你写了白写要好吧如今出版难,你又没有名气,苟主席不给你出钱,你的心血十有八九白费。”

读初一的儿子廉石听到后,忍不住插嘴说:“这不符合我们廉氏老祖宗说的‘为文要真什么合作署名,还不是想不劳而获吗?老爸不能答应,不能助长歪风!”

拒绝苟主席后,在《娄城风》杂志上发表节选的事也吹了倔强的廉天一不信邪,书稿发了一家又一家出版社。一年多后,终于传来好消息,上海有家出版社愿意出版。

《廉氏一脉》的正规出版,使廉天一信心大增,创作一发而不可收。几年里,他又接连写了《古今清廉故事》《古今法治故事》《古今孝故事》等多本集子,竟然都拿到稿费。

省报与省电视台都报道了廉天一,他还加入了省作家协会,后来还当选为娄城市作家协会的副主席。

廉天一出名后,常有文学青年来讨教。廉天一想到自己当年的艰辛,因此凡有人找他,他能帮则帮。

曾有一位高二的学生一鸣来找廉天一,带来两本自己的诗集,希望廉天一帮他出版廉天一粗粗翻了一下说:“你的诗空灵、朦胧,有味道,只是诗歌目前很小众,出版有难度。”

一鸣说:“您与多家出版社关系一级棒,您帮我联系;算我们合作出书,您也署名,稿费归您。”

大廉天一马上说:“打住打住,这万万不可!

一鸣以为廉天一摆谱不肯帮他,谁知廉天一说:“你把诗稿电子版发来,我尽力而为。”

廉天一把诗集出版当成了自己的事,转了几家出版社后,正好有家出版社在为“90后’诗歌”丛书组稿,一鸣的诗集竟然被选中。

一鸣的诗集出版不久,他就出国读大学去了。

一鸣总想着报答廉天一。他了解到廉天一的儿子快高中毕业了,就发邮件对他说:“您儿子到海外留学的事,我会帮忙!我爸不差钱。”

如果是其他事,廉天一肯定一口回绝,但涉及儿子海外深造,他不免有点动心。

廉天一试探着问儿子:“要不要找找关系,由老爸来搞定你出国留学的事?”

儿子说:“我是谁?我的名字是廉石!我们的家族遗训是四要我要靠我自己的真才实学让海外大学录取。老爸,您要相信您儿子有这个实力!”

廉天一听后,喃喃自语了一句:“儿子啊,你是廉氏真正的子孙。”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廉天一为写《四要堂溯源》,去了多家图书馆查寻资料,详加考证这本身足以体现其对“为文要真”的执着追求。
B.小说中廉石这一人物尽管着墨不多,但是作者却通过对他的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塑造出了一个极具鲜明性格的形象。
C.一鸣希望为廉石出国留学提供一些帮助,这虽是客套话,但与苟主席的贪婪比起来,还是给廉天一带来一定的触动。
D.出版作品是小说的主要情节,作者围绕这一情节,串联起各种人物,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小题2】小说设置一鸣这个人物,有何作用?
【小题3】小说最后廉天一的话意味深长,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其中蕴含的情感。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对现实生存的精神超越

①我们为什么要读文学作品?也就是说,文学对于我们有什么意义?大家可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但我认为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②读文学作品,就整个社会来说,不能用来提高粮食产量、钢铁冶炼水平,不能增加物质财富;就个人来说,不像学外语,不像学理科知识、工科技能,不能获得自己谋生和报效国家的实际本领。很多人可能会说,学一种本领,就应该有其实际的功利性,但如果真的把文学当作一种本领、一种工具去学,是学不好的,永远也不能真正走进文学的园林。也许有人会说,读文学作品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很有用的实际本领。这话有一定道理。但语言表达能力不是读诗、读文学作品的主要目的。

③读文学作品,也主要不是为了认识社会和历史。文学作品有认识作用,但不是主要的。要认识社会和历史及其规律,一些人文社会科学论著,如历史学的、政治学的、社会学的、法学的、伦理学的、政治经济学的等等著作和论文,讲得更全面、更清晰、更准确。

④读文学作品, 。那么,人为什么要读文学作品呢?

⑤文学的审美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特殊方式,可通过形象化的创造,让人的生命力从种种实际的限制中解放出来,在精神上不断接近这个目标,即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应当有对自由精神和完美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⑥让精神超越现实生存,是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内在需要,只是自己不一定明显意识到;而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满足这种需要。我这里指的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宋代黄庭坚说:“三日不读《汉书》,便觉俗气逼人。”因为《汉书》富于文采,古人也把它看作很好的文学作品。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我们确实能够从优秀的文学作品里找到平淡的、琐碎的、充满利害考虑的现实生存中没有的美,即便只是寻觅到一点点旷远、悠长的诗意、韵味,也能引起对美好、高远的情感和境界的向往,产生一种解放之感,自由之感,使精神超越现实生存。我们常说“令人遐思”、“心灵放飞”,就是进入了这种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我们在旅游等活动中也会产生,但是读文学作品,沉浸进去,所获得的审美愉快要深刻得多。

⑦超越,也就是“不满”,超越现实生存就是不满于现实生存状态。有两种超越,两种“不满”。

⑧一种是对现实的批判和否定。如巴尔扎克的《高老头》、   ,暴露出十九世纪法国上流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出贵族、资产阶级暴发户在“钱可以买到一切”的信条下的尔虞我诈,他们的贪婪和冷酷。又如鲁迅的《阿Q正传》揭示中国近代社会国人自欺欺人的精神状态,指出辛亥革命实际上的失败。而这种对现实的否定,会反过来激起我们对正常的、健全的、美好的社会和人性的肯定和向往,也就是对现实生存的精神超越。

⑨另一种不满,是“不满足”,要把现实生存向上提升。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表达对自己生活和学习过的康桥(即剑桥)的惜别之情,一种依恋难舍的感情。在他心目中,康桥景色、氛围是那么美好,但是要离开了,于是充满温柔而感伤的情绪,如结尾一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写诗表达对康桥的依恋,是要在自己心里保护住这份美好。这种保护,也是对现实生存的超越。为什么?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太多的不美,还有灰暗和污浊,尤其在他那个时代是这样。而且美好的东西总是短暂的,转瞬即逝。文学作品就想把美好保护起来,留驻永远,而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所以保护也是超越,超离凡俗的羁绊。当然,在不少作品里,两种不满兼而有之。

⑩两种不满,都是对实际的现实生存的超越。把这种种不满写出来,使我们得到审美的满足,这就是文学,这就是艺术。

(节选自王铁仙教授在华东师大的演讲)

【小题1】第⑧段画线处可填入的一项是(  )
A.《悲惨世界》B.《老人与海》C.《哈姆莱特》D.《欧也妮•葛朗台》
【小题2】第②段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是     
【小题3】根据上下文,用一个复句的形式,在第④段画线处填入恰当内容。
【小题4】对“文学的审美”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审美活动体现了人们对完美境界的追求。
B.审美作用的发挥可以通过形象化的创造。
C.审美要求文学排斥对“丑”的形象塑造。
D.读者通过情感的沉浸体验获得审美愉悦。
【小题5】简析第⑥段两处引用在用意上的异同。
【小题6】作者在文中谈到文学作品对现实生存的两种“超越”,请选择其一,另举一例并阐述你对这种“超越”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