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云吞

“师傅,还有云吞卖吗?”一个清脆的童音很有礼貌地问。“有,买多少?”主人抬起头一看,是个盲童,十三四岁,手拄一根竹竿提一饭篮。“有羊肉做的吗?”盲童那双凹陷的眼睛对着主人,“我要两碗羊肉云吞,请你快点。”“对不起,你来得不巧,羊肉云吞卖光了。”主人不失礼貌地答道,目光依然盯在盲童的脸上,“明天你再来吧,我给你留两碗。”

“明天?明天不需要了。”盲童听到这话后,顿时脸上出现了一种失望的神态,叹声道:“四叔公,这就没办法了,看来你吃不上羊肉云吞了……”

“孩子,看你这意思买羊肉云吞必有急用。”主人见到盲童这副神情,便说:“这样吧,我把我自己留下来吃的羊肉云吞全让给你。不过我这些羊肉云吞是特制的,就是说比别的云吞多了一半羊肉,所以价格贵点。你要就买,不要就算了。”

“买,我买,多少钱也买。”盲童连连点头,恳切地说。

“好,现在就给你做。”主人迅速揭开锅盖,当他的手伸向那装满云吞的篮子时,突然停住了,他抬起头来,用眼睛仔细地看了看盲童那深深凹陷的眼窝。他确信,眼前这个孩子确确实实是双目失明时,他手抖动了一下,便拿起了一个云吞当作两个云吞数给盲童听,“二四六八……”

盲童竖起耳朵,侧着头听着。

“总共三十个,十元钱。”主人接过盲童递过来的饭篮,装好后,说:“需不需要数一数?”“不用了,不用了。”盲童笑着说,“大叔,你做的好事,将来一定会有好报的,这是钱。”盲童递过去十元钱,接着说,“大叔,告诉你吧,云吞我是给一位重病的大爷买的。他一生一世不知为人做了多少好事,现在大爷倒了,想吃羊肉。也许这是大爷最后一次吃羊肉了……”

“慢!”云吞主人呆了好一会,突然把盲童叫住了,“回来,我再给你加十五个云吞!”“不用了。”盲童摆了摆手。“要的,”云吞主人追上去说,“老大爷一生做了这么多好事,送他十五个云吞算什么!再说,难得你好心服侍他老人家……”

“一个病人,有十五个云吞已经够了,”盲童说,“再加十五个,他吃不完的。”“啊?你怎么知道刚才我给的是十五个云吞?”云吞主人吃惊了。“刚才你把云吞放进水里,我全听到响声了。”盲童说,“我看不到,但我的心是感觉得到的……”

“好孩子,我错了!”云吞主人脸刷地红了起来,“这十块钱全还给你。这云吞,就算我送给老人的,也算我真正开始做一件好事!”说完,云吞主人拉住盲童又煮了十五个云吞添上,然后把十元钱塞进盲童的口袋里。

(选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行文质朴,叙述自然,语言生动形象,脉络清晰,写出了一个善良的盲童和一个狡诈自私的云吞主人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
B.当云吞主人看到小男孩失望的神态时说:“这样吧,我把我自己留下来吃的羊肉云吞全让给你。”表现出云吞主人热心助人的美好品质。
C.“一个病人,有十五个云吞已经够了,再加十五个,他吃不完的。”这句话表现出小男孩诚实的品德。
D.《云吞》一文很好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既有盲童与云吞主人品德上的对比,也有云吞主人前后心理的对比,并在对比中揭示了主题:重拾善良。
【小题2】结合文本,分析题目“云吞”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有人说,云吞主人最后的转变有些突然,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章的情节设置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11 01:45: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江西省赣州市江口镇的千亩荷花悄然绽放,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来现赏,享受夏日清凉韵味。
近年来,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县城发展的热点,大大小小的县镇都在发展旅游产业。然而,红火的背后,同质化现象普遍,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排斥农民的主体地位,挤占农民利益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只有建立在本地乡土文化之上,并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的特色乡村旅游才有生命力,才能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消费需求。
近年来,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不断开发各类旅游资源、持续丰富大众文娱活动到额同时,也成为促进相关地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之一。然而,透过乡村旅游的火热,同质化、挤占农民利益等成长中的“烦恼”也越来越引起关注。如何制定具有本地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探索符合农民意愿的发展之路成为当务之急。
材料二:
2012-2016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变化情况

注:据悉,2012-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为32.0%、26.2%,其中,2013年、2015年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次与营业收入增长迅猛,各指标增长率都达到30%以上。
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4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54.4%;营业总收入已达48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12.2%。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增长迅速。
材料三:
资本下乡不能挤占农民利益
当前,记者注意到,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投资的热点领域之一,特别是民宿、特色小镇、乡村休闲地产投资增长迅速。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乡村旅游类产品实际完成投资3856亿元,同比增长47.6%;截至目前,全国共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328个,推介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70个。
然而,有些地方出现了资本把农民“挤出去”现象,这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乡村旅游的主体是谁,现在的模式主要是地方政府引进资本公司,以景点的运作方式发展乡村旅游。这个模式的重要问题是排斥了农民的主体地位,甚至用围墙将农民排除在外,这样的乡村旅游不是原本意义上的休闲农业。
发展乡村旅游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我们要探索多方参与、互惠互赢的机制,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不能让“农家乐”只是“老板乐”。
材料四:
守住乡土文化才有特色乡村游
“民俗的发展,必须借助当地的特色文化,以文化为根,才能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经济。”11月19日,在浙江临安举办的第二届国际乡村旅游休闲论坛上,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旅游专家Vagnetti表示,一些欧美国家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得好,就是依托了当地特有的文化。“只有结合自身特有的人文景观,才能进一步推动特色乡村旅游经济的形成。”在当日的论坛上,Vagnetti从西方乡村旅游经验出发,为中国特色乡村旅游发展指引方向。
Vagnetti在论坛上指出,意大利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是钢铁水泥建造的,很多古老的村庄以最原始的状态保存了下来。
她以意大利一个山区村庄为例,一个只有几十位居民居住的高海拔小村庄,依靠极具当地特色的服饰和羊毛制成的工艺品,成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这就是当地的人文景观带动经济的案例之一,民俗活动就是人文景观的灵魂,是乡村旅游经济的核心。” Vagnetti表示。
针对中国特色乡村旅游的发展, Vagnetti认为,只要人们心里依旧保存着那份对乡村的热爱与回忆,把这份热情投入到旅游建设中,就会走出一味模仿西方带来的困境。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县域发展的热点是乡村旅游,虽然目前存在同质化和挤占农民利益等问题,但它依然是某些地区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之。
B.根据材料二可知,中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在2016年增长了80%,接近2015年农村旅游接待人数增长率83.3%。
C.根据材料二中接待人次、增长率、年份等三项,我们能清楚了解近五年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有利于研究农村旅游经济。
D.根据材料二可知,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是有规律的,即呈现波浪式的变化,2016年增长率为9.1%,2017年的增长率一定高于2016年。
E. 根据材料,2016年农村旅游接待人数增长缓慢,其原因应该是乡村旅游产业挤占农民利益和乡土文化特色不明显。
【小题3】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是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构建良好创新生态

薛其坤

当今世界,创新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劲动力。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最要紧的是构建良好创新生态。从全球科技创新的网络体系看,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若干创新生态良好、能够发挥节点功能的城市。在这些城市内部,创新资源的空间集聚已成为普遍趋势,并形成了若干各具特色的创新集群模式,如以技术创新综合体为特征的美国硅谷模式、德国慕尼黑生物科技产业集群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印度班加罗尔IT产业集群模式等。

以美国加州的硅谷为例,其创新集群模式的主要特征有:依托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一流大学,形成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研发团队;集聚英特尔、惠普、苹果等上万家高技术领域的龙头企业和中小公司,形成了基于创新链的共生格局;培育允许失败、崇尚竞争、平等开放的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促使众多创新型企业脱颖而出;完善的创新链金融与区域科技创新形成相辅相成的良性关系,由此创造了无数财富奇迹。

不同科技创新集群模式形成了不同创新生态,如美国硅谷有发达的风险投资与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印度班加罗尔注重建设充满创新活力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分析上述几大科技创新集群模式,可以发现创新生态的一些共性。首先,创新资源在城市中高度集聚,并依托创新链形成高效率的集聚优势,产生较好经济效益。完善的创新链能够满足各类创新企业全方位的需求,从而进一步集聚更多创新创业者。其次,形成了方式各异的政、产、学、研结合方式,政府和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有机结合,从而使科技成果更加有效地实现产业化,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后,注重政策推动与规划引导。如纽约、慕尼黑、班加罗尔等地政府在不同时期针对关键产业都推出了具有前儋性、战略性的服务和配套政策。

构建良好创新生态,需要严格的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透明的商业规则、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发达的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等创新金融业态、优质的教育资源、充足的人力资本投资和人才供给等。我国要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必须加快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营造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环境。应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和高校科研体制改革,推动建立权责清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紧密合作机制;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科技人才流动机制,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创新人才双向交流,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引导各类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

构建良好创新生态,还应在全社会厚植创新意识、弘扬创新文化。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效率,基础在于培育形成崇尚创新、革故鼎新、守正出新和敢为天下先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应当看到,创新的制度文化环境、精神文化氛围是导致不同国家创新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的重要因素。因此,应积极开展创新宣传教育,增强创新自信。具体而言,应加快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的宣传普及,进一步夯实创新发展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激励科技人员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不断探索研究,勇攀科技高峰;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不断为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选自2017年7月24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全球科技创新的网络体系看,网络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若干创新生态良好、能够发挥节点功能的城市。
B.创新集群模式创造了无数财富奇迹,其主要代表有美国加州的硅谷、德国慕尼黑、印度班加罗尔等。
C.不同科技创新集群模式其形成的创新生态不同,且不同创新生态间难有一些共性。
D.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效率,在于打好培育形成崇尚创新、革故鼎新的基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提出论点,即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最要紧的是构建良好创新生态。
B.文章从全球创新集群模式的形成与不同科技创新集群模式所形成的不同创新生态方面,论述了构建良好创新生态的必要性。
C.文章还提出了我国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必须创设的条件和不能不做的工作,尤其要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D.在作者看来,在全社会厚植创新意识、弘扬创新文化,也是构建良好创新生态所需要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创新,就会缺乏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劲动力。
B.不具备像美国加州硅谷创新集群模式那样的主要特征,就形不成全球若干个创新集群模式。
C.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就意味着在若干创新生态良好、能够发挥节点功能的城市中形成创新集群模式。
D.创新的制度文化环境、精神文化氛围是导致不同国家创新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的重要因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截至2017年末,国内“GDP万亿俱乐部”成员已扩大至14座城市。此外,还有5座城市被列为“观察者”名单,这意味着这些城市的GDP有望在两年内突破万亿元。   
从“GDP万亿俱乐部”及准万亿城市所属的省份看,19座城市中,广东省有三城上榜,即GDP破两万亿的广州、深圳,以及准万亿城市佛山。浙江省有杭州、宁波入围。江苏省进入榜单的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在东北地区,辽宁省的大连、沈阳有望在两年内实现GDP万亿突破。   
从所属区域看,GDP万亿以上及准万亿城市,主要集中于中东部地区,尤其是以珠三角和长三角为主,西部地区仅成都和重庆两地上榜。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师认为,这一现象与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相关,从沿海地区到内陆地区,城市发展水平呈梯度状态。   
在中东部地区,GDP突破万亿的城市,不再局限于一线城市,无锡、青岛、长沙等二线城市,其经济总量也在近两年先后突破万亿元。这不仅表明了这些城市有着超强的经济活力,也说明中东部地区的经济,正在由“一城独大”局面,逐步到“多点多极”整体强大的方向发展。西部地区成都和重庆GDP突破万亿的时间较早,这表明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的18年内,成都和重庆两地已经率先“富裕起来”,但西部地区的整体经济活跃度仍有待加强。

 
(摘编自《GDP万亿城市竞争力报告:9座城市新星崛起》)
材料二:
  回顾过去5年,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发展转型阵痛和城市治理难题,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团结奋斗中,长沙各项事业再攀新高。地区生产总值由5000亿元跨越至9000亿元,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上升至第六位;形成了新材料、工程机械、食品、电子信息、文化创意、旅游六大千亿产业集群;深化改革440多项,行政审批提速50%;1753万平方米违建消失殆尽,2042公顷“绿色”拔地而起;成为全省首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达标市。
易炼红说,未来长沙将立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着力打造“三个中心”。即:国家智能制造中心,抢抓“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的机遇,推动长沙制造业率先向高端、智能、绿色转型升级;国家创新创意中心,推进文化跨界融合,让长沙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创新、运营、交易、体验中心;国家交通物流中心,推动交通物流一体化、集装化、网络化、社会化、智能化发展。到2021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00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
(摘编自《长沙: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材料三:
苏州距离上海只有84公里,高铁车程只有半个小时。与一线城市上海在地理上的接近,让苏州享受到了很多的“外溢作用”。但与此同时,却也让苏州很难摆脱“大上海”的阴影。事实上,很多企业都选择将总部设在上海,而把厂房设在苏州。这样,这些企业虽然在苏州产生了大量的产值,但它们至多只能算是企业“身体”运作的后果,而企业的“大脑”依然在上海。体现在产业结构上也是如此。杭州和南京的第三产业比重都超过50%,苏州为47.2%,过于依賴第二产业。其知名的新加坡工业园区承载的也是第二产业。
尽管由于周边的上海、无锡等地都有了机场,因此机场的缺失并不会对苏州的对外交通构成太多的实际障碍。但是,缺席航班目的地列表却着实让苏州坐失了对外宣传的机会。在品牌营销的时代,宣传需要的是无孔不入,苏州在全国交通版图上的劣势,也让其丧失了很多宣传机会。这种安排之下,即使苏州能有更高的GDP,其在经济上的话语权也很难提升。
(摘编自《GDP达1.7万亿,苏州为何有一线城市实力却无一线城市影响力?》)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来看,当前主要城市分为三个档次,即GDP两万亿城市、万亿城市和准万亿城市。
B.近年来,无锡、青岛、长沙等城市的经济总量先后突破万亿元,说明中东部地区经济“一城独大”的局面正在发生变化。
C.长沙正在抢抓发展机遇,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着力打造“三个中心”作为远景宏愿。
D.苏州距离上海很近,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但同时也无法摆脱“大上海”的阴影。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佛山、深圳、无锡高校数量偏少,一定会影响到这些城市后续的发展动力。
B.GDP万亿以上及准万亿城市集中于东部地区,西部仅有成都、重庆上榜,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C.中东部地区的经济正向整体强大发展,西部地区虽然个别城市已先富裕起来,但整体经济活跃度有待加强。
D.长沙面临众多发展难题,但各项事业再攀新高:地区生产总值大幅提升,形成六大千亿产业集群,行政审批提速50%等。
E. 苏州与杭州、南京一样,以第二、三产业支撑经济,它的很多企业总部在上海,限制了其发展。
【小题3】中国GDP突破万亿的城市有14座,请结合三则材料分析如何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镇 殃
周月霞
锦儿和王金宝钻进猪圈后面的草丛里,头抵着头,撅着小屁股。
刘秀华知道他俩在看什么,却视而不见,依旧啰啰地吆喝,晃着舀子喂她的猪。
那是一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带盖儿的茶碗,土呛呛的白,连个青蓝花边都没有描。锦儿小声问:宝哥,这是啥?跟我爷爷喝粥的碗一个色儿。金宝嘘了一声,说,这是俺奶奶给俺妈下的镇殃。
刘秀华用舀子把儿拨开一只猪仔的头,猪仔似乎疼了,夸张地吱吱叫着往猪妈妈身边蹭,正吃得津津有味的猪妈妈不耐烦地拱走了它。刘秀华一皱眉,抡起舀子狠狠砸向老母猪。
那个午后,瓦蓝瓦蓝的天,篱笆上的丝瓜秧正在疯长,风从稠厚的叶蔓里伸出手挠人脸,麻酥酥的。
茶碗里有三颗小枣大小、米黄色的佛珠,被一块暗红色的绒布隔开。佛珠上都刻有字,紧挨在一起的两颗刻的是“柳”“王”,另一边的那颗刻着“刘”字。
刘秀华几乎每天睡觉时一闭眼仿佛就能看见这些。她委屈,她就哭,就使劲儿掐金宝的爸。金宝的爸紧紧抱住她,在她耳边央求:“看我、看我吧,我娘不容易。那些都是迷信,不灵的,不灵的……”黑暗里,刘秀华一声长长的叹息。
西厢房的门窗大开,不断传来四奶奶拉风箱似的喘息声。院门外,陆续走来上了年岁的男男女女,他们都沉默着,面无表情。锦儿望望那些背影,看向金宝。金宝低声说:我奶奶快死了。
秀华,娘说要喝水……金宝的爸跪在炕上,从窗户探出头急急地喊。
刘秀华“唉”了一声,小跑着进屋。顷刻,屋里传来稀溜溜的倒水声、筷子搅动声、“嘘嘘”的吹水声。
有人抬着一扇门板走进院子,腋下还夹着一摞鞭炮。
金宝呢?金宝……洪亮的男声喊走了眼神怯怯的金宝。
猪圈里,猪妈妈喂饱了四个孩子,哼哼唧唧地唱着催眠曲。草丛里,蛐蛐一长一短地叫。
锦儿把茶碗的盖子盖好,站在那儿发呆。
天爷啊!你可算睁眼啦……娘啊!你可算看到俺的心啦……刘秀华被人架着跌跌撞撞走出来,跪倒在天井中心,捶胸顿足,号啕大哭。
四奶奶娘家姓柳,四奶奶三十岁就守寡,一个人拉扯着儿子长大成人。刘秀华和金宝的爸是自由恋爱,四奶奶最怕儿子会“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她对刘秀华横挑鼻子竖挑眼,嫌她胖,个子矮,吃饭稀里呼噜。无奈儿子就是非她不娶。那年镇上赶庙会,人们都去娘娘庙烧香拜佛,四奶奶颠着小脚也去了,抱回一个拳头大、雪白的带盖儿的茶碗。金宝的爸啥事都跟媳妇汇报,可刘秀华给四奶奶收拾屋子,寻遍犄角旮旯也没找见那个茶碗。
我们这边把房地基、墙缝里被人偷偷放上个被施了法的物件,叫下镇殃。下镇殃的人都是跟房主人有过节的,可亲娘给儿子下镇殃还是头一回。
四奶奶瘫痪五六年了,刘秀华精心照料,没有一句怨言,金宝的爸更是唯命是从。四奶奶一直以为是埋在墙根底下的镇殃的法力,使儿子如此孝顺,跟自己一心。其实,三年前他们家装修房子,那东西早就被挖了出来。她咽气之前总算良心发现,亲口对刘秀华说了实情。
娘,你往西方大路,好走啊!金宝的爸双手扳住门楣,涕泪横流,撕心裂肺长呼一句。屋里屋外顿时哭声大作。
四奶奶,死了。
鞭炮声如爆豆在锦儿耳边炸响,她惊得跳了起来,那茶碗被打翻,几颗珠子骨碌碌滚进草丛,杳无踪迹。
锦儿又急又怕,“哇”一声哭了。
锦儿那年9岁。
锦儿20岁那年,刘秀华托人来提亲。锦儿妈回绝了,说,锦儿不喜欢嫁一个村的。其实,很多人看见四奶奶临终跟刘秀华耳语好久,都认为那是口授秘诀,锦儿妈当然是担心刘秀华会给未来儿媳下镇殃。
后来,金宝娶了个很漂亮的媳妇。媳妇心眼活泛,拉着金宝做建材生意发了财,早就搬到北京去了。刘秀华一年到头也见不着儿子几回。有一回刘秀华跟锦儿妈诉苦,抹着眼泪发狠说,她要给金宝也下个镇殃,那东西,是真灵……
(有删改)
小说中的刘秀华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