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如何给高考作文命题,。有人反对作文题太贴近现实,也有人认为作文题还是应该多接一接地气,接洽时代风采,两种观点都有可取之处。很显然,无论怎么出题,都不难达成这样的基本共识:读死书、死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观念该变变了,不能让考生缺席于这个时代的进程,不能让考生拘泥于个人情感中不能自拔。通过作文题呼唤考生的身份意识,引导他们关注时代潮流,并热切参与其中,这应是高考作文的“附加”功能所决定的。事实上,这一代年轻人是有抱负的,更有社会责任,也更有资格享有出彩人生。究其因,他们处于一个更多元的新时代,他们将遇到一个更好的自己。如果说作文趣只是“”,那么步入大学或踏入社会之后,更应该身体力行地融入时代征程之中,走好属于自己的长征路。置身的新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年人需要写好高考作文,更要写好人生大作文。
【小题1】下列在文中■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只有不负所托,不辱使命,把个体理想与时代需要相契合,才能实现人生价值,也为时代进步贡献应有的公民责任
B.只要不负所托,不辱使命,把个体理想与时代需要相契合,就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也为时代进步贡献应有的公民责任
C.只有不辱使命,不负所托,把个体理想与时代需要相契合,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也为时代进步贡献应有的公民责任
D.只要不辱使命,不负所托,把个体理想与时代需要相契合,就能实现人生价值,也为时代进步贡献应有的公民责任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处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各执己见   不合情理   坐而论道   推陈出新
B.见仁见智   不合情理   坐而空谈   推陈出新
C.见仁见智   不合时宜   坐而论道   日新月异
D.各执己见   不合时宜   坐而空谈   日新月异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作文题呼唤考生的身份意识,引导他们关注时代潮流,并热切参与其中,这应是高考作文的“附加”功能。
B.通过作文题呼唤考生的身份意识,引导他们关注时代潮流,并热切参与其中,这是因高考作文的“附加”功能所决定的。
C.通过作文题唤起考生的身份意识,引导他们关注时代潮流,并热切参与其中,这是由高考作文的“附加”功能所决定的。
D.通过作文题唤起考生的身份意识,引导他们关注时代潮流,并热切参与其中,这应是高考作文的“附加”功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16 11:50: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让城市美丽起来,不仅需要建筑师、规划者、开发者进一步提升美学境界,更需要反思以前建立在西方古典宇宙观基础上的城市美学误区,立足中国本土,发扬中华美学精神,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研究、有所建树、有所运用。

西方古典宇宙观认为,事物由物质构成,物质由原子构成。受此影响,中国某些城市建筑仅仅是基本元素(点线面体)及其简单形式的运用,没有考虑不同的地域文化因素。中国传统美学认为,不同地域有不同风气、不同民俗,进而当有不同建筑。气可感而不可实体化,不能把气仅仅作为一种原理或一种物质去把握,需要全身心去体悟。西方建筑学以标准化方式呈现形式美,而中国传统建筑学强调放眼天地的同时细察地域,服从地域特点,因地制宜。

西方方法论强调实体。在建筑上,一方面关注点线面体的形式法则,另一方面关注气温、雨量、温度等量化指标。后者虽然与地域特点有关,但基本不影响建筑的形式法则,人们倾向于通过暖气、空调等器具去平衡,无需在建筑外观上予以体现。而对中国人来说,阴阳五行不但与空间(东南中西北)、时间(春夏秋冬)相关,还与色(青赤黄白黑)、声(宫商角微羽)、味(酸苦甘辛咸)等方面相联系。在中国传统建筑理论中,突出地域特点与突出宇宙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地域的建筑,往往通过其石木砖土材料的就地选取、居室空间的分割与组合、顶墙门窗的色彩运用,重点突出地域-族群-文化之特点。人们看见此地的建筑,就能直接获得与众不同的文化感知。

西方建筑设计更侧重和依赖建筑师的案头工作,容易把建筑与环境,特别是与周遭天地完全分离开来设计,往往忽略一栋或一组建筑与更远的环境乃至天地之间气化运行的关联。这些建筑更注重单体自身的完美,忽视建筑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而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先要看地理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对建筑做出自然整体和人文整体的把握,体现与社会和谐相连的文化规制,最后才考虑具体的形式美。就形式美而言,西方注重建筑实的方面,立面、柱式、墙体等;而中国注重虚的一面,在建筑中,门和窗因为虚,比墙面柱式更为重要,通过门窗,室内之气与天地之气相交流。“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山翠万重当槛出,水光千里抱城来”……对于建筑来说,天地直接体现为地域之气和人文之气,天地中的建筑就体现为地域中的建筑。

中国城市建设几十年来的成就令人瞩目,但在营造城市风貌、彰显城市特色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认识到西方式建筑设计对地域-族群-文化特点的疏漏,吸收中国传统建筑理论,进而在中西互补和中西融汇基础上重构城市美学理论,将有助于我们改善城市面貌,建设美丽中国。

(摘编自张法《深研城市美学 助建美丽中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城市美丽起来需要相关建设者提升美学境界,加强美学理论研究,走出认识误区。
B.西方建筑在外观上体现其关注点线面体的形式法则,并不突出建筑的地域特点。
C.中国传统建筑讲究因地制宜,考虑地域文化因素,重视整体效果,忽略局部细节。
D.西方建筑更注重建筑单体的美,而中国传统建筑更注重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谐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当下城市建筑美学的误区,分析指出融汇中西重构城市美学理论的必要性。
B.文章从三个方面比较中西建筑美学的不同,闸述了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独特价值。
C.第四段从建筑设计的角度,侧重论述中国传统建筑与环境间普遍联系的特点。
D.文章剖析西方建筑美学的错误观念,大力弘扬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理论,态度鲜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城市美学理论未来发展方向是摆脱西方理论影响,回归中华民族美学精神。
B.要让我国城市建设更能体现地域历史文化风貌,就必须吸收中国传统建筑理论。
C.为了让观者获得一种直接的文化感知,中国传统建筑特别突出其地域文化特点。
D.西方建筑理论基于西方的宇宙观、方法论而成,因此它不适宜于我国城市建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读史不是为了重新回到历史中去,而是为了推动历史继续向前发展。也就是说,我们读史不是为了重复历史,而是为了走出历史,创造历史。社会要发展,民族要前进,要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创造更幸福的生活,我们只能向前走,了解历史正是为了这个目的。历史的经验是不能直接运用的,直接运用历史的经验只能造成历史的循环,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中国的历史从春秋战国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基本上是循环的形式,发展少而重复多。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遇到任何矛盾都用过去用过多少次的旧的经验去处理、去解决,形式上看来解决了,但实际上又进入了一个与以前基本相同的演变过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在一系列重要方面都是循环往复的。就社会状况而言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总是统一和分裂交替出现的形式。从经济上来说,重农与重商也是交替出现的。中国是个农业国,在经济上还过得去的时候,统治集团总是满足于农业上的自然发展,并不注意发展商业手工业。但农业税收是非常微薄的,到国家在经济上入敷出时,重商的思想便发展起来。但官僚集团的腐败,造成法律的松弛,社会矛盾也随之加剧。到社会经过动荡重新稳定下来时,重农思想便又占了上风。在整个社会的发展形式上,从秦到清,基本是不同朝代的更迭。每个朝代都由初期的兴盛发展、中期的繁荣、后期的衰弱到最后的灭亡,改姓易朝之后又是如此……所以,读历史,不能只看一时一地的效果,要看在整个历史上的作用和发展;不能简单运用历史上曾经用过的方法,而要结合现实的情况,寻找不同于历史上的新的解决方式。这样才不会走历史的老路,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历史和新的历史经验。
不但要了解历史,还要思考历史,要在整个历史的框架中看待每一个具体的历史事实。有的人认为只要知道了历史上的很多事情,就是懂得了历史。其实,读史不要先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入手,而要从整体的历史入手。最好先找一本比较可靠的通史来读,先对整个历史发展的脉络有所了解然后再读具体的历史材料;先读现代人写的综合性的历史著作,然后再读诸如《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这类史书来思考、来评判,不至于以事论事、以人论人。中国人读史容易产生个人崇拜的思想,容易简单学习古人的一法一术,而不注意从大的方面总结历史的经验,其原因就在于对历史缺乏整体阅读。诸葛亮是我们崇拜的对象,他的具体的战略思想,确实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但他的个人才能却没有挽救蜀国最后失败的命运,这是要认真思考的课题。我们不是历史学家,不必把每个问题都想得那么清楚,但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对自己的工作有关系的问题,多想一想总是有好处的。当然,这不能得出历史人物不伟大的结论;他们在自己的时代表现了自己杰出的才能,发挥了自己的历史作用,他们就是伟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思考他们。 (选自《风流人物(下)》2011年版,有删节)
【小题1】从原文看,作者认为应该怎样读史?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史不但要了解历史,还要思考历史,最终是为了走出历史,创造历史。
B.读史不要先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入手,而要从整体的历史入手。先读现代人写的综合性的历史著作,然后再读诸如《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这类史书来思考、来评判,这样就可以避免以事论事、以人论人。
C.史书上的历史人物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表现了自己杰出的才能,发挥了自己的历史作用,要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一样对待他们,不能低估他们。
D.读历史,不能只看一时一地的效果,不能简单运用历史上曾经用过的方法,不必把每个问题都想得那么清楚,而要结合现实的情况,寻找不同于历史上的新的解决方式。
【小题2】(小题2)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历史从春秋战国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循环的形式,发展少而重复多。
B.重农思想占上风的背景是社会经过动荡重新稳定下来;重商思想发展起来的背景是农业税收非常微薄,国家经济入敷出。
C.历史的经验很重要,但是不能直接运用,如果直接运用历史的经验也许会造成历史的循环,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D.要想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历史和新的历史经验,就必须不能使用历史上使用过的方法,而要结合现实的情况,寻找不同于历史上的新的解决方式。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的每个朝代都经历了由初期兴盛发展、中期繁荣、后期衰弱到最后灭亡、改姓易朝的过程。
B.读历史人物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不能盲目崇拜,高估或低估那些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都是错误的。
C.读史的正确方法应当是这样的:由整体到局部,由综合到具体,由古代到现代。要把具体的历史事实放到整个历史的框架中分析。
D.读史不能像历史学家那样把每个问题都想清楚,但是如果对某些问题感兴趣或者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系,就可以把它想明白。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国学与当代世界
国学是一个民族通过自己的研究,融贯各种知识形成的思想。这个思想不是固定的,而是生长着的。研究它,不是为了博古炫耀,也不仅仅是为了存亡继绝,而是为了我们能以自己的思想自立于天地之间。国学是学术,是思想,与汉服、祭拜、造假古董之类的“热”没有关系。国学不是既成的答案,而是通往现代中国思想的途径。拘牵与自封是它的大敌,包容与开放才是它的品格。
根据史学家的考证,近代意义的“国学”一词,出现于20世纪初。其出现的背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救亡图存。当时的人们一方面普遍承认西方学术的优越;另一方面在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对西方学术的压倒性影响产生认同焦虑,担心人们对传统学术思想的迅速遗忘与放弃将导致国家与民族的灭亡。最初提倡国学者强烈意识到文化认同与民族、国家的根本关系:提倡国学,非仅为学,乃为国也。
然而,人们往往根据近代西方的学术分科来指责国学含混笼统,陈独秀便是如此。其实邓实在《国学讲习记》中已经指出,国学的内容包括经学、史学、子学、理学、掌故学、文学。可是,不知为什么,人们往往觉得西方近代的学术分科天然合理,而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则没有独立成科的资格,中国传统学术只有纳入西方近代学术的分科才能获得其学术或科学的身份。
人们反对国学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学术无国界,世界各国都没有它们的国学,为何中国却有国学?但这种质疑是建立在孤陋寡闻的基础上的。德国有所谓日耳曼学,美国有美国学,而日本也有其国学,焉有说只有中国才有国学?
其实,质疑国学者既不真正在意概念意义,也没有太多的学理关怀,他们有他们不便明言的担心,有他们的言外之意。他们真正在意的,是中国能否脱华入欧,进入所谓普世文明。他们都认为西方文明(其实是近代西方文明)代表人类的普世文明,向西方文明靠拢,就是向普世文明靠拢。“西”字可以讲,“国”字要不得。因为“国故是过去已死的东西,欧化是正在生长的东西;国故是杂乱无章的零碎知识,欧化是有系统的学术。这两个东西万万没有对等的道理”。(毛子水)这种决绝的态度,在一部分国人中一直延续到今天。
从20世纪到今天,反对或质疑国学的人,归根结底都不是出于学理或学术的理由,而是出于政治的理由,就是认为国学有碍于中国的现代化。也就是为什么本来一个并不复杂的问题却纠缠了中国思想界一个世纪都未有定论,而且那些似曾相识的反对理由和质疑论据不厌其烦地被人一再重复。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国学”的阐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国学是一个民族通过自己的体验研究并融贯各种知识而形成的生长着的思想。
B.研究国学不是为了博古炫耀或存亡继绝,而是为了使我们能够立于天地之间。
C.国学作为一种学术、思想,与现代汉服、祭拜、假古董“热”不无关系。
D.国学是通往现代中国思想的途径,应具有包容与开放的品格。
【小题2】(小题2)根据文中的信息,下列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没有独立成科,应该纳入西方近代学术的分科才能获得其学术或科学的身份。
B.质疑国学者的真正目的在于中国能脱华入欧,进入普世文明,并不真正在意概念意义。
C.近代西方文明代表人类的普世文明,现在向西方文明靠拢,就是向普世文明靠拢。
D.在现代国人中仍然存在着国学是过去已死的东西,是杂乱无章的知识,比不上欧化的学术的观点。
【小题3】(小题3)下列不能作为人们反对“国学”的理由的一项是()
A.人们认为国学分类含混笼统,西方学术分科天然合理。
B.国学无国界,国学只有中国有,世界其他国家没有国学。
C.国学质疑者是建立在孤陋寡闻的基础上的,德、美、日都有自己的“国学”。
D.出于政治的理由,认为国学有碍于中国的现代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文化历来提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不同因素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如和六律才有悦耳动听的音乐,和五味才有香甜可口的佳肴;如果都是同一个音符便不成曲调,都是同一个味道饭菜就不好吃。把一样的东西简单加在一起,不是真正的发展,更不是创新。
西周末年的太史伯阳父首先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一重要思想。他的这一思想后来为西方学者所认同。意大利理论家恩贝托·埃科1993年访问中国,他在演讲时说:“了解别人并非意味着去证明他们和我们相似,而是要去理解并尊重他们与我们的不同。”他强调他的北京之行,不是像马可·波罗那样,要在中国寻找西方的“独角兽”,而是要来了解中国的龙。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正好相通。
文化互通共存已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这首先是因为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经济全球化,造就了全新的国际社会环境,原殖民地国家取得独立地位后,面临着确认自己独立身份的任务,而本民族的独特文化正是确认身份的重要因素,经济全球化又大大促进了各种“统一中心论”的解体,世界各个角落都是联成整体的地球的一部分,而每一部分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
其次,20世纪以来,人类正经历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转型,即从逻辑学范式过渡到现象学范式。逻辑学范式关注的是将具体内容抽空后概括成的简约的共同形式,某种形而上的绝对原则,现象学范式研究的对象则不是抽象形式,而首先是具体的本体,是一个不断因主体激情、欲望、意志的变动而变动的开放空间,过去,认知的开始是公式、定义、区分和推论,然后将相对确定的客体定义、划分、归类到我们认识论的框架之中。现象学范式的思维方式强调主体和他者在认知过程中都有所改变并带来新的进展。这种研究方法应用到文化上,就是强调从他者视角观察,而他者首先是不同于自我的、以差别为基础的对象。
当然,文化上的差别共存并不是静态的、被动的、互不相干的。能使物“丰长”的“和”,首先是一种能产生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带来新发展的“生成性对语”。这种对话不是各说各话,也不是统一思想,它要求对话者各有其文化主体性。所谓文化主体性,就是文化自觉,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文化对话的目的不是融为一体,而是进一步发挥各自特长,协调各种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
以“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为重要核心价值的中华文化面对世界的根本态度,应是对自己文化的自觉热爱,对他人文化的尊重了解。唯有各种文化都这样做,才能产生互动和共鸣。在经济和科技全球化大潮中,我们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长处并弘扬自我,也有能力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贡献。
(摘编自乐黛云《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多彩》)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在中西文化发展历程中具有首创意义。
B.“和六律”与“和五味”,都体现了不同因素的和谐融合,达到这种融合才能实现发展和创新。
C.马可·波罗到中国寻找西方的“独角兽”,意味着他想要证明中华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D.现象学范式强调从他者视角观察文化,它和逻辑学范式在研究对象、思维方式上有所不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用举例和正反对比的方式,论述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一思想的内涵。
B.文章引用埃科演讲中的话语,旨在说明“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后来为西方学者所认同。
C.文章从社会发展和思想方法两个角度,剖析了文化互通共存成为当今世界主旋律的原因。
D.文章阐述了“生成性对话”的作用和特点,这是进一步论述“文化主体性”内涵的前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没有经济全球化,“统一中心论”就不会解体,不同文化的独立性就无法建立起来。
B.在文化交往中,倡导以他者视角对异质文化进行观察,体现出对文化差异性的尊重,但也可能削弱自身文化。
C.在现象学的视野下,每种文化都是具体的、变动的、开放的,不能用抽象方式予以表述。
D.只有具备了文化自觉,并尊重了解其他文化,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不同文化的互通共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儿童的“我向思维”与作家的移情
童庆炳
儿童的“我向思维”与作家的移情作用是相通或相似的。儿童早期的思维方式与原始人的思维方式十分相似,被称为“我向思维”。“我向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以“我”为中心,一切都等同于有生命的“我”,把整个世界(无论是物还是人)都作为有生命的和有情感的对象来加以对待。
在他们稚气的眼里,月亮是人的脸,或者是星星的保卫者,而星星则眨着眼睛,向所有的人问好……儿童的“我向思维”使他们分不清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分不清知觉到的和想象到的。在这天真的混沌中,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无不充满生命的活力。18世纪意大利著名学者维柯在《新科学》中对原始诗性思维的分析,同样也适用于儿童:“最初的诗人都按照诗的形而上学,把有生命的事物的生命移交给‘无生命的’物体”,是“人由于不理解事物,就变成一切事物。……”儿童的“我向思维”与原始人的“原始思维”的这种相似性,使儿童的心中物我交融,物我化一,使儿童的眼中万物都流动着生命的活力,颤动着生命的琴弦,展现为一个生机勃勃的诗意的世界。
在作家这里,特别是创作过程中,将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是其诗意感受的一个重要,而且与儿童的“我向思维”极为相似。按德国的学者立普斯创立的“移情”说和英国学者冈布里奇提出的“投射”说,作家和艺术家在进行审美创造的时候,其对象不是与主体相对立的单纯的实体的存在,而是受到主体的生命灌注的活动而有力的、自我对象化的形象。真正的作家、艺术家都有一种伟大的同情感,他们会把“亲身经历的东西,我们的力量感觉,我们的努力,超意志,主动或被动的感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面去,移置到在这种事物身上发生的或和它一起发生的事件里去”。对此,我们的古人也早有说法,如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指作家心中充满情感,在观照自然之际,就会将自己的情感和幻想移置或投射到外在的无生命的事物上面,使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达到物我沟通、物我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李白:“绿水解人意,为余西北流。”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类“移情”和“投射”的诗句比比皆是。在这类文学描写中,作家似乎变成了儿童,他们同外部事物的关系,不是一般的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他们凭借自己的开放的心灵去触摸对象,并把自己融化于对象中,人物化了,对象人化了,生命化了,诗意就从这人化和对象化中找到了泉源。
当然,作家和儿童的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是有区别的。在儿童,是由于对事物的不理解,而把自己转化到事物里面去,不自觉地把事物跟自己等同起来,这是人的天性的表现。在作家,是在对事物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着意把自己与外部事物沟通,使物融入我,我融入物,达到物我融合、物我同一的诗意的世界,这种自觉是作家才能的表现。  
(选自《文学审美特征论》,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儿童的“我向思维”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我向思维”是把一切事物都看做有生命的和有情感的对象的一种儿童早期的思维方式。
B.“我向思维”是儿童把自己转化到事物里面去,着意追求的物我交融、物我化一的境界。
C.“我向思维”是儿童处于天真无知的混沌状态下,将无生命事物生命化的一种思维方式。
D.“我向思维”与原始人的“原始思维”有着相似性,都是由于不理解事物的真相而形成的。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在儿童阶段,由于分不清知觉到的和想象到的,所以往往以“我”为中心看待事物,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有生命的。
B.儿童的“我向思维”,是童心、童真的体现,是其天性的自然流露,也是无须做出特别的努力就可以自然做到的。
C.作家的创作过程中,诗意地感受生活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善于把自己的情感和经历移置到外在于自己的事物里面去。
D.伟大的艺术家总是有着童心般的真,但也是比童心更高层次的真,因为他们是“自觉”地将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与儿童的“我向思维”一样,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将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是其诗意感受的一个重要。
B.作家在对事物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着意把自己与外部事物沟通,使物融入我,我融入物,达到物我融合、物我同一的诗意的世界,是人的天性的表现。
C.作家的“移情”与童心有许多相同、相通、相似之处,因此,只要不失“赤子之心”,作家就能写出生活的本真。
D.作家和艺术家在进行审美创造的时候,其对象不是与主体相对立的单纯的实体的存在,而是受到主体的生命灌注的活动而有力的、自我对象化的形象。就像刘勰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