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请阅读以下短文,并回答下列小题:
有些科学家提出“猎人与农夫”的理论,认为ADHD者(注意力缺失的过动儿)其实没有毛病,只是生错了时空。现在所谓注意力缺失者的特征――容易分心、冲动、冒险性强,其实是远古打猎采集时生存必要的特征。当人类进化到农业社会以后,这些特征才变得格格不入。也就是说,他们是“猎人”,但是要在“农夫”的社会里讨生活,往往会被视为异类。
这个理论认为,一万二千年前,人类走向农业生活开始定居下来后,环境的改变使得过去的长处变成现在的短处。在远古时代,如果不眼观四路,耳听八方,早就被其他动物吃掉了,不可能成为我们的祖先;如果事情发生不马上采取行动,而是三思而后行的话,也只能变成别人的晚餐,活不到成为我们的祖先。
而现在学者又把ADHD者叫做有爱迪生基因者,他们的特征是:思想跳跃、容易分心、精力旺盛、没有条理、不耐烦、易冲动、很外向、敢冒险、会发明、有创造力,而且通常还有领袖魅力。
他们注意力很短暂,但对感兴趣的事物可以专注很久,这不是和猎人要一直不停搜索四周,一旦发现猎物就马上集中注意力然后追踪下去相同吗?他们组织力不强,没有条理,很冲动,想到什么做什么――猎人不就是看到猎物得马上拔腿就追吗?他们没有时间观念,不知道做一件事需要花多少时间――这其实是表示有弹性,一个人的心意如果随时可变,那就不需要知道时间。他们容易不耐烦,不能听从老师的指示――这其实是猎人独立行事的特性。
上述的理论与观点尚待可靠证据支持,但如果我们愿意换一个角度来看ADHD者,他们可能并没有毛病,只是现在教育制度的限制,未必符合他们的天性罢了。
――改写自洪兰《理应外合•猎人与农夫》
【小题1】下列对于ADHD者的叙述,何者最符合作者原意?
A.发明家往往是ADHD者
B.不宜以异类眼光看待ADHD者
C.ADHD者拥有比一般人优秀的基因
D.缺乏打猎机会是现代ADHD者的悲哀
【小题2】下列叙述,何者与本文内涵最不相关?
A.强调现代人应培养多元能力,以顺应社会趋势
B.推测ADHD者的特征可上溯自远古人类的行为
C.引述学者意见,说明注意力缺失者的行为特征
D.呼吁教育者应以宽广的视角引领孩子适性发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18 04:03: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月亮与中国民俗节日
中国节日大都与月亮的运行有关,其设定以月的弦、望、晦、朔为基准。在春节、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中,中秋节形成最晚,但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
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礼俗。殷人将日月之神称东母与西母,周代依据日月的时间属性行朝日夕月的祭礼。“夕月”即秋分日的晚上在西门外祭月。春秋战国时,日月神被称为东皇公、西王母。沂南汉画像石中东王公、西王母分坐在柱状物(昆仑山)上,西王母两旁跪有捣药的玉兔,由此可知,晋代郭璞《<山海经>图赞》中“昆仑月精”的说法言之有据,而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演变而来。秦汉时期日月祭祀仍为皇家礼制,此后直至明清,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
上古时期祭月列入皇家祀典而例行祭祀后,民间缺少了祭月的消息,这可能与古代社会的神权控制有关,像日月这样的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皇家才能与之沟通,一般百姓无缘祭享。隋唐以后,随着天文知识的丰富与文化观念的进步,人们对月亮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褪。这时皇家也逐渐失去了对月神祭祀的独占权。对一般平民来说,月亮不再是那样“高不可及”。唐朝虽没有中秋节,但唐人精神浪漫,亲近自然,中秋赏月已成为文人的时尚,吟咏中秋明月的华章丽句寻常可见,如许浑《鹤林寺中秋夜玩月》云:“中秋云尽出沧海,半夜露寒当碧天。轮彩渐移金殿外,镜光犹挂玉楼前。”
在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俗节日。文人沿袭赏月古风,但其情趣大异于唐人。唐人大多由月亮的清辉联想到河山的壮美,友朋千里,邀赏明月,清酒风流,如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就借秋月抒发了感物怀人的情思。宋人常以月之阴晴圆缺,喻人生变化无常,苏轼《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就寄托着这种浩叹。似乎中秋明月的清光,也难掩宋人的感伤。不过对于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一种形态,即世俗的欢愉。北宋东京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东京梦华录》)。南宋杭州中秋夜更是热闹,在银蟾光满之时,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楼,临轩玩月,酌酒高歌;中小商户也登上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梦梁录》);市井贫民“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宋人的团圆意识已与中秋节令发生关联,宋代城市居民阖家共赏圆月,就体现了这一伦理因素。明清时期,由于理学的浸染,民间社会乡族观念增强,人们对家庭最为依恋,中秋节正是加强亲族联系的良机。“中秋民间以月饼相连,取团圆之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月饼在宋代已经出现,但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小小的月饼在民间生活中作为团圆的象征与联系亲族情感的信物互相馈送。
节日是日常生活的亮点,节俗文化是时代精神的聚焦。中秋经历了文人赏月的雅趣,民间拜月的情趣,以及有吃月饼而无心看月的俗趣,节俗形态从古至今发生了重大变化。一部中秋节俗形态演变史,也是一部中国民众心态的变迁史。
(摘编自萧放《团圆饼与月亮节——中秋节俗形态的变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节、端午、中秋这三大传统节日可能都与月亮的运动规律有关联,其中中秋节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多于古老的文化礼俗。
B.商代人、春秋战国时期人、汉代人对日月之神的称呼大同小异,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古代先民的日月崇拜有一脉相承之处。
C.从秦汉到明清,历代秋分时期祭祀月亮都是皇家独有的礼制,这可能与神权控制有关,日月这样的大神,只有皇家才能与之沟通。
D.根据沂南发现的汉画像石,我们可以推测,古人认为地上的昆仑山和天上的月亮联系紧密,也能推测出嫦娥是由西王母演变而来。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宋时期,中秋赏月是文人的时尚,吟咏的诗句较之以前也有所增加,但是由于唐宋士人的精神气质不同,赏月的情趣大相径庭。
B.从文人赏月的雅趣,到民间拜月的情趣,再到有心吃月饼的俗趣,节俗形态的重大变化也体现了中国民众心态的不断调整与变化。
C.宋代时月饼已经出现,由于小小的月饼在民间生活中可以象征团圆,所以大约到了明朝,它逐渐成为中秋时联系亲族情感的信物。
D.从《东京梦华录》和《梦梁录》等文献来看,南宋都城杭州,上自贵家如王子皇孙,下至民间如中小商户,都在中秋夜宴饮赏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周代祭祀日月的活动,只能由周天子及其各地的代表主持,在早晨祭祀太阳,在晚上祭祀月亮,而百姓应该没有祭祀日月的权利。
B.从商代到唐代,尽管随着人们时月亮理性认识的逐渐增强,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褪,但是中秋赏月成为大众节日的契机还没有到来。
C.理学思想越深入人心,民间的乡族观念就会变得越强,人们对家庭的依恋情绪就更为浓烈,中秋文人赏月的常俗意义也就会变得更大。
D.宋代人在中秋节赏玩月亮,他们把月饼作为中秋馈赠亲友的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这些节日活动也能展现大众的日常生活和时代精神。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塞林格:半生叛逆,一生传说……
叶匡政
美国两个惊天大案的凶手,都与一本书有关,这本书叫《麦田里的守望者》。
1980年12月的一个晚上,当马克·查普曼掏出手枪指向约翰·列侬——这位著名的摇滚乐歌手时,枪上盖着一本《麦田里的守望者》。4个月后,里根总统遇刺。罪案现场,警察在凶手小约翰·欣克利的口袋里,发现了一本《麦田里的守望者》,书已被翻得破烂不堪。
但这本书并不是一本专门陪伴凶手的书,它同样陪伴过无数卓有成就或循规蹈矩的美国人。
写作这本书的作家,2010年1月27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逝世,享年91岁。
他叫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只为自己的快乐写作
塞林格1919年元旦出生,在他离世的地方,隐居了近60年。他成名后,深居简出,据说只接受过一个中学生的采访。塞林格的一生始终是个谜。他的生活经历简单,但他的内心世界,却一直被人们视为一个幽深的洞穴。
塞林格酷爱写作,从军时也带着打字机,有空就写。1948年,他的短篇小说《香蕉鱼的好日子》在《纽约客》上发表,由此成为让人羡慕的“《纽约客》作家”。此后,他基本只给这家杂志写稿,共发表过14篇作品。
1950年7月,《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出版使塞林格一举成名,两个多月内再版了10次。
此书一出版,就受到年轻人追捧,他们认为它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塞林格也由此成为美国战后一代的代言人。一时间,模仿霍尔顿的言行举止成为一种时尚,风衣和反戴的红色鸭舌帽成为美国的流行街景。
不朽的著作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前,美国文学总是将童年理想化,孩提时代永远是快乐而天真的。塞林格的作品,使“成长”染上了一些悲观主义的色彩。
小说以主人公霍尔顿的口吻,讲述了他被学校开除后,独自在纽约城游荡了两天的经历和感受。霍尔顿只有16岁,很像今天中国的“富二代”。他出身富裕家庭,但内心矛盾、精神空虚;他渴望找到一个理想的精神世界,但没人能给他指导。他既是叛逆者,也是一个受害者。他对学校和教育的控诉,在今天看来仍然直指人心:“要你干的就是读书,求学问,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浑账的凯迪拉克……”
小说出版后,评论界褒贬不一。《纽约时报》赞其为“异乎寻常的、才华横溢的处女作”,批评声则围绕道德败坏、虚无主义和过度使用粗鄙语言等焦点展开。
时间给出了最公正的评断。时至21世纪,《麦田里的守望者》已然成为美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不但被《时代》周刊评选为1923年至2005年间百本最佳英文小说之一,声名卓著的现代文库( ModemLibrary)也将其纳入20世纪百本最佳英文小说之列,各版本累计销量高达6500万册。
半生隐居者
塞林格的自娱后来发展到不发表也不出版任何作品,再版的书也不许出现自己的照片。不久,他买了一块90多英亩带小山的土地,隐居到新罕布什尔州的乡间。他住在山顶的一座小屋里,四周都是树木,竖着高大的铁丝网,网上装着警报器。他似乎在践行霍尔顿的梦想,“用自己挣的钱盖个小屋,在里面度完余生”,不再“和任何人进行该死的愚蠢交谈”。
他很少出门,除非是到佛罗里达度假或去拜访隐居的《纽约客》前编辑成廉·肖恩。
他的书房,是一间只有一扇天窗的水泥斗室,每天早上8点他就带着盒饭入内写作,直到下午5点半才出来,家里任何人都不得打扰他。人们想拜访他,也要事先递送信件,陌生人被他拒之门外更是常事。他极少在公共场合露面,不接受媒体采访,即使出现在附近的小镇上,也几乎不与人说话。几十年里,媒体要找到一张他的照片都很困难。
他还在写作吗?这是所有人关心的问题。在《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后,10多年里他只出过3个中篇和一个短篇,1970年后便不再发表作品。有人认为他一个字也没写;有人说他一直在写,但会像果戈里那样在去世前将手稿付之一炬;也有人说他写了很多作品,将在死后发表。
这种隐居使得他被称为文学界的嘉宝——因不愿成名而更成名。他的余生成了传说。
或许塞林格选择逃避成人世界,只是因为他想永远守住自己的童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那段话是多么适合成为他的墓志铭①,愿塞林格在天堂能实现他的愿望:
“那些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个浑账的悬崖边。我的职责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儿。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选自《青年文摘-快点》2011年第15期,有删改)
(注)①墓志铭:文体的一种,内容主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
【小题1】文章的开篇为什么从美国两大惊天大案写起?(4分)
答:
【小题2】塞林格“只为自己的快乐而写作”有哪些具体表现?作者为什么详写这些内容?(5分)
答: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文末引用《麦田里的守望者》那段话适合成为他的墓志铭?(6分)
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经》中的风分属十五国风,各以诸侯国名或地域名为称,这本身就是《诗经》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信息。无国不有其美,无国不有其劣,在一定程度上人们确实可以通过《诗经》所体现出来的地域文化特色考俗尚之美恶,观政治之得失,继承和传递地域文化中的优秀因素,于为人为事做有效的扬弃取舍。。

《诗经》中的《邶风》、《鄘风》、《卫风》三风产生在河淇流域,真实而艺术地展示了卫地的地域文化特征。卫地所处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卫地又是殷商王畿故地,殷余民中的贤哲也多居于此,拥有殷商文化的精华无可置疑,这一点是卫地文化发展的深厚基础。开国之初卫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比其他非殷商王畿之地的诸侯国要先进发达。钱穆先生认为同为姬姓的鲁、卫两国代表了春秋宗法封建国家文化的最高水平,这两个国家在春秋史上主要对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梁启超先生充分认可鲁、卫同为春秋时期文化的中坚,乃中国文明最渊浩之源泉。

卫国是西周春秋时期著名的君子之邦,史载吴公子季札适卫,言及史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感慨“卫多君子,未有患也”。能够令国家“未有患也”的君子应该符合多重评判标准,既要有很高的个人道德修养,又要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并且具备一定的能力,是德、才兼备之人。

卫康叔、卫武公之美名已广为世人所知,后世一直盛赞康叔之风,肯定康叔在卫地发展治理中积极有效的首创之功,卫国多君子可看作是康叔之风的内容之一。卫武公是卫国诸多君子的又一典范,《卫风·淇奥》从服饰、气度、言语、修德等方面盛赞其君子之风,朱熹高誉卫武公,认为卫国诸君中没有可以跟卫武公相提并论者。

卫国被誉为“国多君子”,国中诸多君子的一个共同之处即都是有德之人。这也表明了周人对殷商尊神敬鬼天命观的反思,他们不再是“率民以事神”,而是“敬鬼神而远之”。尊神敬鬼不是治国安民的唯一条件,在周人看来,以德治民、敬德保民更加重要,这是思想领域内从重神事转向重人事,从神治走向德治的变化,这种明显进步的思想意识为后世的安邦治国者提供了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教育引导和启示。

作为一部史料记载非常丰富的诗歌总集,《诗经》具有史学和文学的双重价值,后世观之,则同样体现出了读史明志、读诗明志的双重教育功效,以古为鉴,古之君子甚众,卫地君子尤多,卫地诸君子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态度和方法上为后人起到了很好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引领作用。当前精神家园的缺失是毋庸讳言的一个社会问题,这份缺失源于君子之为为的弱化,源于我们与正能量的疏离,我们实在太有理由从卫国诸君子处汲取人生征途中不可或缺的积极健康的精神力量,进而改善现在的这种弱化和疏离的状况,去找回我们的精神家园。

(选自《<诗经>地域文化教育价值考论》,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地处于中原地区,是殷商王畿故地,拥有殷商文化中的精华,成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所以殷余民中的贤哲多居于此。
B.每个国家都有美与劣,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可以从《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地域文化特色来了解俗尚的美恶,知道政治的得失。
C.《诗经》中的“风”包括十五国风,以西周时期诸侯国名或地域名分为《邶风》、《鄘风》、《卫风》等,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D.钱穆先生和梁启超先生都充分认可鲁、卫两国在春秋时期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在春秋史上对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卫国是西周春秋时期著名的君子之邦,这在史籍中有记载,这与卫地诸君子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上的态度和方法有一定关系。
B.康叔的美誉为后世所传,受后世盛赞,“康叔之风”已经成为贤德的代名词,卫武公就是受康叔的影响而成为卫国君子中的另一典范。
C.“卫多君子,未有患也”,其中卫国的卫康叔、卫武公就是既有个人道德修养,又有社会责任感,还具备一定能力,德才兼备的人。
D.卫武公在服饰、气度、言语、修德等方面受到过赞颂。朱熹对卫武公推崇备至,认为卫国诸君中没有人可以跟卫武公相提并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人不再是“率民以事神”,而是“敬鬼神而远之”,这相比殷商时代人们尊神敬鬼的天命观是一种很明显的进步。
B.周人“敬鬼神而远之”,他们认为以德治民、敬德保民更加重要,这种思想意识也为后人安邦治国提供了有价值的教育引导和启示。
C.当前精神家园缺失,我们只要强化君子之为,不断传播正能量,从卫国诸君子处汲取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就可以找回失去的精神家园。
D.“读史明志、读诗明志”,《诗经》正是兼具史学和文学双重价值的经典之作,其中记载的卫地诸君子能为后人起到价值判断和道德引领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仁者乐山

刘锡诚

山岳本属于自然物质世界,然在传统文化中,山岳却被赋予自然物质意义以外的诸多含义,于是,山岳在人们的观念中便常常显示为人文的符号。清代张英、王士祯、王掞、张榕端纂修的《渊鉴类函·地部·山》汇集了许多论及山岳的文献:“《春秋说题辞》曰:山之为言,宣也,合泽布气,调五神也。《礼记》曰:夫山,一拳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论语》曰:仁者乐山。”《韩诗外传》解释说:“仁者何以乐山?山者,万人之所瞻仰,草木生焉,万物殖焉,飞鸟禁焉,走兽伏焉。生万物而不私,育群物而不倦。出云导风,天地以成,国家以宁,有似夫仁人志士,此仁者所以乐山也。”这“仁者乐山”一语,确乎概括了中国人对山岳的基本态度。

只要掰着指头数一数,在神话传说中,有哪一座稍微有一点儿名气的山,没有与仁者联系起来呢?我们不妨列举几个例子。

如衡山。《吴越春秋》曰:“禹伤父功不成,登衡山血白马而祭之,梦赤绣文衣男子,称玄夷苍水使者,谓禹曰:‘欲得我山神书者,斋于黄帝之岳。’禹乃退,斋三日,登宛委,发石得金简玉字之书,言治水之要。”

如太行、王屋。就是愚公移山的那两座山。

如灵山。《晏子春秋》曰:“齐景公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有饥色,吾卜祟在高山广泽,寡人欲祠灵山可乎?晏子曰:夫灵山,因以石为身,以草木为毛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独不欲雨,祠之何益!”又,《郡国志》曰:“灵山,昔有神女于此捣衣,因号捣衣山。山南绝岩有方石明莹,谓之玉女捣练碪。”

如君山。《植物志》(《四部备要》本)曰:“君山,洞庭之山是也。帝之二女居之,曰湘夫人。帝女遣精卫至王母取西山之玉印,印东海北山。”又,《湘州记》曰:“始皇欲入湘观衡山而遇风浪,溺败至此山而免,因戏曰君山。”

这些文献记载所说的,都是在老百姓中流传的有关山岳的神话和故事,都是把山岳视为与“仁者乐山”有关联的人文象征符号。

当然,只说“仁者乐山”似乎还有欠全面。崇山观念一直就是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基因。我们的祖先——原始先民最初就是从山林中走出来的。他们面对的是巍峨壮观的山岳和发源于峻山险谷里的河流,当他们对其高入云霄的磅礴气势、兴云布雨和孕育万物的神秘力量感到困惑莫解时便产生了对山岳的崇拜。正是这种崇山的心理和对自然的崇拜,导致了原始神话和原始宗教的出现,而神话与宗教又反过来赋予山岳以神圣性。不仅中国文化中原始性的昆仑神话与后起的蓬莱仙话这两大精神文化体系,无不与山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且崇山观念和山岳信仰,又一直伴随着自“帝尧命舜摄位望于山川”、西周敕封“五岳”、“五镇”起,到清末、甚至到民国止的漫长的中国农耕社会,给中华文化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所以,我们有理由把山岳文化看作是原始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产物。

在原始宗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道教和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也都纷纷占领名山大川,并吸收中华山岳文化的精髓为自己的血肉。历代王朝也接受原始的山岳文化及民间文化中的崇山理念建立起适合自己利益和为其服务的上层文化。历代王朝关于“五岳”、“五镇”(最初是四镇)的诏令,不绝于缕而又大张旗鼓地进行的立祠、封禅、祭祀(包括望祭、遥祭)等活动,把“五岳”、“五镇”看作是五方、九州的镇州之物,当作接天通地、国土完整、江山永固、国运绵长的象征,作为东西南北中五方和五行观念的体现,赋予这些圣山以深厚的人文意义,也因而建立了历代王朝都恪守不逾的国家常祀之礼。《博物志·山水总论》说得好:“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赏封内名山大川者,通灵助化,位相亚也。故地动臣叛,名山崩,王道讫,川竭神去,国随已亡。”这段话不正是“五岳”和“五镇”作为国家和政治象征符号的一个注脚吗?

以“五岳”、“五镇”为代表的山岳文化容纳着和整合着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排除了“左”的思潮的干扰,思想解放,处处生机盎然。作为文化遗产的“五岳”和“五镇”,在新的时代里焕发了生机,有的被列为历史文化名城或重点保护文物,有的成为文化旅游的资源,其所在地区经济有了不同程度的飞跃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观念的巨变,“五岳”、“五镇”的功能也发生了重大的嬗变。“五岳”、“五镇”文化的魅力没有减退,理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继承与发扬。如今,一方面,作为旅游文化资源,“五岳”、“五镇”已在不同程度上,甚至是急功近利地被开发着和利用着;而另一方面,作为中华文化组成之一的地域文化,特别是长期农耕社会养育形成的农耕文明的特色和内涵,却又研究得远远不够。这不能不使人徒增一份焦虑和隐忧。

【小题1】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从文中看,“仁者乐山”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从文中看,作为山岳文化,有两大基本内涵:
【小题3】以下各项中,文意的理解与本文相符合的一项是( )
A.道教和佛教在我国的出现缘于中国人的崇山心理和对自然的崇拜。
B.“五岳”、“五镇”代表着山岳文化,“五岳”指的是黄山、泰山、华山、嵩山、衡山,“五镇”指的是沂山、吴山、霍山、会稽山、医巫闾山。
C.古代帝王之死称作“崩”,由此可以看出山岳成为了国家和政治象征的符号。
D.改革开放以来,排除了“左”的思潮的干扰,“五岳”、“五镇”文化已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令人感到欣慰。
【小题4】古代不少诗人,如陶渊明、李白、王维都有写到山,表达“乐山”情怀的诗歌请写出的其中一位诗人(高中阶段我们学过的作品)有关“乐山”的两句诗,并说明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CRISPR—Cas9被称为本世纪最大的生物技术发现之一。这一基因编辑工具革新了实验室的生物技术,有助于疾病研究和加速药物研发进程。该技术还显著影响了基于微生物的工业生产和粮食作物开发。但是真正让它一举成名的却是将其应用于人类基因组的编辑。2016年,来自四川大学的中国科学家首次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开展了人体临床试验,标志着CRISPR—Cas9技术从此开启了人类基因编辑的新纪元。

CRISPR这一叫法是90年代由西班牙科学家Francis Mojica首次提出的,他通过深入研究首先发现,细菌和古生菌DNA中一连串作为原始免疫系统基础的重复序列,能够帮助细菌“记录”病毒入侵者的DNA;Cas9是一种蛋白质,可以识别在CRISPR中存储的特殊序列,并通过序列匹配剪切所有的DNA。

虽然CRISPR—Cas9在90年代就被发现,但直到2012年,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两位科学家詹妮弗·杜德纳和艾曼妞·卡朋特才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这篇文章介绍了当CRISPR—Cas9这一体系从细菌中取出,再引入那些组成更复杂动植物的真核细胞时发生了什么。“在真核生物中,当你剪切DNA时,你会激活一种修复机制,从而开启了重写DNA的可能”。

(摘编自《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是如何改变世界的?》,新浪医药2018年3月5日)

材料二:

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酸奶公司Danisco就开创了CRISPR的早期应用,当时科学家们使用早期版本的CRISPR来对抗牛奶和酸奶中的主要细菌,该细菌总是被病毒感染。那时候,CRISPR技术仍不成熟。

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我们急需使用CRISPR保护粮食和农产品免受新细菌的侵害。基因编辑可以使种植更加高效,可以缓解马铃薯和西红柿等主要作物的全球短缺状况,也可以创造出不受干旱和其他环境影响的作物。基因编辑会影响我们吃的食物,因为食物基因被编辑以后,食物有可能携带更多的营养物质或可以在杂货架上保存更长时间。

另外,运用CRISPR技术还可以生产更精瘦的家畜。2017年10月,北京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使用CRISPR对猪肉进行遗传工程改造,使猪体脂肪减少了24%。研究人员将小鼠基因插入猪细胞中,这样猪可以更好地调节体温。

(摘编自《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争议和未来》,搜狐科技2018年2月23日)

材料三:

不久前,霍金在其遗作《对大问题的简明回答》中提到,未来将出现被改动基因的“超级人类”,他们对疾病的抵抗力会增强,甚至将提高智力和寿命。而霍金恐怕也没想到,他所想的未来竟然在其离世后不到一年就来了,11月26日,中国科学家贺建奎宣布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健康诞生。对于这项基因编辑技术的成功,人们的反应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美好。

霍金在其遗作中说过,如果一部分人变成了“超人”,作为普通人将只有两条出路,一是随着基因改造技术的普及,“普通人类”将会逐渐消失,都变成经过基因改造的“超人”;二是技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无法通过基因改造进行提升的普通人类将变得“可有可无”,普通人类将会被“奴役”或是面临清洗。

关于改变基因来避免某种疾病的做法,是否能够取得效果存在很大的争议,一旦基因编辑不完全,那么非但无法预防疾病,反而会带来很多副作用。像此次对CCR5基因进行编辑以预防艾滋病的做法,宾夕法尼亚大学基因编辑专家穆斯努鲁提出“没有正常的CCR5基因的人会面临感染其他病毒的高风险,比如西尼罗河病毒,死于流感的风险也会增加”。

而在其实际效果之外,还存在十分严重的伦理道德问题,有学者认为以任意手段暂时或永久增加人体机能是十分“可怕”的,不光有学者对其担忧,前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也做过相应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受访民众也对基因编辑技术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摘编自《抵制基因编辑技术,人类到底在恐惧什么?》,《智能相对论》2018年11月28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Francis Mojica首先发现的CRISPR—Cas9技术,之所以被称为本世纪最大的生物技术发现之一,主要是因为它可以应用于人类基因组的编辑。
B.当科学家从细菌中取出CRISPR—Cas9,再引入组成更复杂动植物的真核细胞时,剪切DNA便会激活一种修复机制,从而开启了重写DNA的可能。
C.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酸奶公司Danisco就开始将CRISPR技术应用于人类食物生产这一领域,但早期应用阶段的CRISPR技术还不成熟。
D.霍金在遗作《对大问题的简明回答》中曾预言,基因技术的发展最终将造成普通人类要么全部变身“超级人类”,要么被奴役或面临清洗。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从积极角度对基因编辑技术的价值和作用有所肯定,认为这一技术对粮食作物的生产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B.基因技术不仅可以生产更精瘦的家畜,还能缓解马铃薯和西红柿等作物的全球短缺状况,且使食物携带更多的营养物质或保存更长时间。
C.专家穆斯努鲁对此次贺建奎基因编辑免疫艾滋病婴儿事件持怀疑态度,他认为没有正常CCR5基因的人会面临感染其他病毒的高风险。
D.对基因编辑技术以任意手段增加人体机能的做法,一些学者和部分受访民众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进行了思考,并表达出不同程度的担忧。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