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现代诗派

翟长兴

现代诗派,是对三十年代到抗战前新崛起的有大致相似的创作风格的年轻的都市诗人的统称。现代诗派因《现代》杂志而得名,其兴起的标志,即是1932年在上海创刊的由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

戴望舒是现代派诗歌领袖,重要的诗人还有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施蛰存、金克木、废名等,他们都以各自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现代派诗歌的发展。

在20世纪30年代阶级对垒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现代派诗人们大多是游离于政党与政治派别之外的边缘人;同时,许多人来自乡土,在都市中感受着传统与现代双重文明的挤压,又成为乡土和都市夹缝中的边缘人。他们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影响,濡染了波德莱尔式的对现代都市的疏离感和陌生感及魏尔伦式的世纪末颓废情绪。而五四运动的退潮和大革命的失败,更摧毁了年青诗人的纯真信念,辽远的国土由此成为一代诗人的精神寄托。

戴望舒的《雨巷》典型地表达了一代青年普遍的理想幻灭的忧郁情绪。作为理想象征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像梦飘过一样,在面前一闪,转瞬即逝了。就这样用暗示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那种孤苦心情。这点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影响。

在诗艺上,现代派诗人注重暗示的技巧,很少直接呈示主观感受,而是采用意象隐喻、通感、象征来间接传达情调和意绪,这使得现代派诗歌大多含蓄、朦胧,既避免了狂叫、直说,又纠正了初期象征派晦涩难懂的弊病,创造性地转化了波德莱尔、魏尔伦的象征主义诗艺。

现代派诗人重视向内在的心灵世界和平凡的日常生活开掘诗的题材,运用象征的意象与曲折隐藏的方法,表达其忧伤之思情,追求“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的统一。现代派诗歌的现代诗形体体现在表层形式上,它有以象征主义为主、兼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意象派的艺术特点;而在审美趣味和文化心理取向上则显示出鲜明的古典主义特征,呈现出朦胧而又明朗、单纯而又丰富的东方民族审美特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东方民族现代诗。

正是现代派诗人们这样孜孜不倦,兼收并蓄,不断地进行着“化古化欧的创造性的转化工作”,使中国新诗既民族化又现代化,从而构建起真正的东方民族现代诗。

现代派诗歌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诗坛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标志着中国新诗的成熟,是东方民族现代诗构建发展的开始。其所追求的开掘内心和传达朦胧的美学原则,对于新诗艺术表现的含蓄与丰富,对诗的艺术本质的思考与探索,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无疑是有积极意义与独特的贡献。

(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现代诗派”的表述,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诗派是指在20世纪30年代到抗战前新崛起的创作风格上大致相似的年轻都市诗人的统称。
B.现代诗派以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为阵地,他们创作的诗歌标志了中国新诗的成熟。
C.现代诗派的诗人多无政治派别,是来自乡村、在城市生活而遭受乡村、都市文明挤压的边缘人。
D.现代诗派诗人追求化古化欧的创造性工作,使中国新诗成为具有民族性、现代化特征的现代诗。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诗派的得名源于1932年在上海创办的《现代》杂志,杂志汇集了许多大城市的诗人,并刊发了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作。
B.戴望舒是现代诗派的领袖,其《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理想的象征,诗歌表现了当时青年普遍存在的理想幻灭情绪。
C.现代诗派诗人创作的诗歌很少直接表达主观感受,往往采用暗示的方法,间接表达内心情感,纠正了初期象征派晦涩难懂的问题。
D.现代诗派有两个明显的特点:诗歌注重使用象征手法;具有鲜明的古典主义风格,审美特色有东方民族矛盾心理,如朦胧而明朗。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诗派的诗人都各自以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了现代诗派的发展,形成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诗坛的美景。
B.现代诗派诗人深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再加上大革命失败对诗人信念的摧毁,使得他们的视野投放到中国更广阔的疆域。
C.波德莱尔、魏尔伦的诗歌特征等对现代诗派的诗人影响很大,但现代诗派的诗人并没有生搬硬套,而是进行创造性转化。
D.现代诗派重视内心世界和平凡生活,诗人用曲折、隐藏方式和象征的意象表达内心情感,在中国新诗发展中有独特贡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2-23 09:21: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画是一种建筑的形线美、音乐的节奏关、舞蹈的姿态美,其要素不在机械的写实,而在创造意象。虽然它的出发点也极重写实,如花鸟画写生的精妙,为世界第一。中国画真象一种舞蹈,画家任意挥洒,它的精神与着重点在全幅的节奏生命而不沾滞于个体形相的刻画,以丰富的暗示力与象征力代形相的实写,超脱而浑厚。画家用笔墨的浓淡、点线的交错、明暗虚实的互映、形体气势的开合,谱成一幅如音乐如舞蹈的图案,画幅中飞动的物象和“空白”处处交融,结成全幅流动的虚灵的节奏,真如我们目睹的山川真景。
中国画法笔笔灵虚,不滞于物,而又笔笔写实,为物传神。笔不滞于物,乃留有余地,抒写画家胸中浩荡之思、奇逸之趣。中国画法不重具体物象的刻画,而倾向抽象的笔墨表达人格心情与意境。而引书法入画乃成中国画第一特点,书法实为中国画的骨干,各种点线皴法溶解万象超入灵虚妙境,而融诗心、诗境于画景,亦成为中国画第二特色。在画幅上题诗写字,借书法以点醒画中的笔法,借诗句以衬出画中意境,而并不觉其破坏画景,这又是中国画可注意的特色,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诗、书、画同属于一境层。中国绘画中的“骨法用笔”就是运用笔法把捉物的骨气以表现生命动向,透入物象的核心,其精神简淡幽微,遗形似而尚骨气,薄彩色以重笔法。唐代大批评家张彦远说:“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彩色,则失其笔法。”中国画作者远超画境,俯瞰自然,在画境里不易寻得画家的立场,但画家的人格个性完全融化潜隐在全画的意境里,尤表现在笔墨点线的姿态意趣里面。
中国画趋向抽象的笔墨,轻烟淡彩,虚灵如梦,洗净铅华,超脱暄丽耀彩的色相,违背了“画是眼睛的艺术”之原始意义。“色彩的音乐”在中国画中久已衰落。宋、元山水画、花鸟画发达,画风显著,宋、元大画家皆时时不忘以“自然”为师,于造化氤氲的气韵中求笔墨的真实基础。近代画家如石涛,亦游遍山川奇境,运奇姿纵横的笔墨,写神会目睹的妙景,真气远出,妙造自然。画家任伯年则更能于花卉翎毛表现精深华妙的色彩新境,为近代稀有的色彩画家,令人反省绘画原来的使命。然而此外则颇多一味模仿传统的形式,外失自然真感,内乏性灵生气,目无真景,手无笔法,既缺绚丽灿烂的光色以与西画争胜,又遗失了古人雄浑流丽的笔墨能力。艺术本当与文化生命同向前进;中国画此后的道路,不但须恢复我国传统运笔线纹之美及其伟大的表现力,尤当倾心注目于彩色流韵的真景,创造浓丽清新的色相世界,更须在现实生活的体验中表达出时代的精神节奏。
(摘编自宗白华《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画将建筑的形线美、音乐的节奏美、舞蹈的姿态美融为一体,不重机械的写实,而花鸟画写生的精妙,是世界第一。
B.中国画超脱个体形象的刻画和艳丽的色彩,关注全幅画的节奏生命,抒发画家胸中的浩荡之思、奇逸之趣。
C.中国画用浓淡的笔墨、交错的点线溶解万象,飞动的物象和“空白”处处交融,流动虚灵,真如我们目睹的山川真景。
D.书法是中国画的骨干,诗歌是中国画的灵魂,以书法来点醒画中的笔法,借诗句以衬出画中意境,诗、书、画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画法笔笔灵虚,不停留在具体物象的描摹上,具有丰富的暗示力与象征力,而又笔笔写实,为物传神。
B.唐代大批评家张彦远指出形似与气韵、彩色与笔法的关系,也点明了中国画中骨气、笔法的重要性。
C.近代稀有的色彩画家任伯年能于花卉翎毛表现精深华妙的色彩新境,不忘绘画原来的使命,画作让人耳目一新。
D.宋、元大画家能以“自然”为师,在造化氤氲的气韵中求笔墨的真实基础,宋元山水画、花鸟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画一贯注重运用笔法把捉物的骨气以表现生命动向,因此“色彩的音乐”在轻烟淡彩、虚灵如梦、洗净铅华的中国画中久已衰落。
B.虽然在中国画中很难找到画家的立场,但笔墨点线的姿态意趣里面隐藏着画家的人格个性,由此可见,中国画与画家是物我融合的。
C.近代以来,除了极少数画家外,诸多画家一味模仿传统的形式,致使中国画外失自然真感,内乏性灵生气,无法与西画抗衡。
D.中国画不但要恢复传统笔法,更应致力于创造浓丽清新的色相世界,表达时代精神,所以说中国画任重而道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蒙学即发蒙开窍之教育教学,蒙学典籍是用于蒙学的经典教材。开办蒙学、编撰蒙学教材历史悠久。周谷城在为《传统蒙学丛书》所作的“序”中写道:《汉书·艺文志》收有小学十家,所谓小学,也就是蒙学;秦代李斯的《仓颉篇》和西汉史游的《急就章》都是为了初学启蒙之用的,可谓最早的蒙学教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读书不再是达官显贵的专利,平民百姓也有了读书的需要与可能。当然,贵族或求仕途者与一般平民在读书的内容和目的上有区别,贵族和求仕途的人所读的主要是《四书》《五经》,儒家经典是士大夫阶层的法定教科书。“辟土殖谷”、“作巧成器”、“通财鬻货”的农工商小民读书是为了粗通文字,士大夫阶层诘诎聱牙的法定教科书并不适合他们诵读。为满足平民读书的需求,一些文人雅士为他们编写适合诵读需求的教材。于是,就出现了《兔园册》《杂字》《百家姓》之类乡校俚儒教田夫牧子所诵的村书。
汉代“独尊儒术”,儒学虽然取得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地位,但从义理层面阐释儒学的普及读物并不流行,在日常生活领域,远不如传播形式灵活、能够入民化俗的佛学和道家的影响大。考虑到维护其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至宋明理学阶段,儒学已不再拘泥于正义、义疏之繁琐章句,而注重于义理层面的普及——兴办书院,举行讲会;编写《温公家训》《家礼》等家庭教育读本;编写《三字经》《童蒙须知》等童蒙读物,向普通民众宣讲和灌输儒学的基本义理。这些为普通民众甚至少儿所编写的儒学读本大多采取韵文体,便于口诵记忆,很快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
以儒学义理普及为主体内容的蒙学读物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流传不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社会制度的支持,能够利用学校教育这个得天独厚的传播渠道。《社学要略》记载:“掌印官晓喻百姓,今后子弟,可读书之年,即送社学读书,纵使农忙,也须十月以后在学三月以后回家。……乡间社学,以广教化。子弟读书,务在明理,非必令农民子弟人人考取科第也。”清朝为了让适龄儿童都有机会接受蒙学教育,甚至专门为民间孤寒子弟设立“义塾”。至于所学内容,大致是“初入社学,八岁以下先读《三字经》,以广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此外还讲授“近世教民俗语,及切于纲常伦理、道义身心者”,诸如《弟子规》《增广贤文》等。由此可见,蒙学教育主要是对适龄儿童进行儒学思想的熏陶,让他们在粗通文字的同时,也接受“化民成俗”的道德教化。
(选自王习胜《蒙学典籍的道德背反性省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蒙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学历史悠久,按周谷城的说法,至少秦时就已出现
B.蒙学即发蒙开窍之学,负有“化民成俗”的道德使命
C.蒙学与社学关系密切,适龄儿童可在社学中接受蒙学
D.蒙学的对象是农工商小民,他们读书是为了粗通文字
【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蒙学读物在历史上流传不衰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维护儒学核心价值观,儒家借鉴佛、道做法,以童蒙读物的方式宣传儒学的基本义理。
B.以普及儒学义理为主体内容的蒙学读物,有着社会制度的支持,得以利用学校教育的传播渠道。
C.宋明理学阶段,为普通民众编写的儒学读本大多采用韵文体,这加速了蒙学读物在民间的流行。
D.与士大夫阶层的法定教科书诘诎聱牙不同,文人雅士为满足平民读书要求编写的教材适合诵读。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增广贤文》是历史上著名的蒙学教材。
B.清朝重视蒙学教育,适龄儿童通过社学、“义塾”广见闻、便日用、习伦理、懂道义。
C.汉代儒学尽管取得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地位,但缺乏从义理层面阐释儒学的普及读物。
D.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灌输儒家基本义理,始终是蒙学产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和不竭动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众所周知,城市雕塑应当是“石头的史诗”,作为一种凝固的公共艺术,城市雕塑所传递的时代文化信息比文字图画和一次性的艺术展览对市民的影响更直接明白。目前,全国的城市,大到北京、上海,小到县城乡镇,到处充斥着彩带、钢球、电子符号、月亮帆船之类所谓抽象雕塑,很多人物雕塑形象拙劣,甚至丑陋不堪。还有那些立于公园湖畔的假鱼,十字路口的假马,小区里的假鹤更是令人不忍卒睹。就连一些名人纪念馆,重要集会场所的雕塑也有不少是粗制滥造。

有愿望又有钱来美化城市,这本是好事,问题是政府应当认识到城市雕塑的好坏,对所在城市市民的精神文明、文化传承以及新文化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应当立法干预而不是无所作为。因为作为公共空间艺术存在的城市雕塑不立则已,一经伫立,就不仅仅是规划者和创作者个人情感意志的承载物,而应当是城市市民的时代审美精神以及政府乃至于民族所倡导所引领的文化的载体。这种可视可触的公共艺术对这一座座城市的文化延绵是长久的而非一时的。不仅从城雕的选题和思想内容来说如此,从城雕与建筑的空间美感诸多审美要求来看,也非想立就立,而是要根据具体城市的不同历史、不同性格、不同地貌特征、不同的市民生活方式等因素通盘考虑的。规划并非长官意志,也非独断专行,而是对城市的尊重对市民的尊重,不像今天千篇一律的彩带钢球亵渎着城市,亵渎着公民的审美情趣。

如果承认城雕之重要,则必有立法做保障。立法并不约束创造,也不会遏制城雕艺术的百花齐放,而恰恰可以杜绝城雕无序混乱现象。在这方面,笔者认为可以效法国家环保总局的做法。环保局是环境保护法的落实执行单位,哪个地方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哪个地方要立项建厂,都要由环保总局下设的环评司负责评定,其评定不是随意的,是有数据可依有标准可循的。这是对自然生态的立法保护。那么对文化生态的保护呢?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文化生态的一部分,也必然要立法以保护其健康发展。当作为公共空间艺术的城雕也有了管理条例后,随即配置以城市规划管理委员会及下设的公共空间艺术审评处(名称可另议),这个处由建筑、雕塑、空间、文化艺术专家组成。省市县重要公共空间所设城市雕塑都应上报评审,必要时可采取市民听证会形式对所报方案进行审议。有了这个法律保障和评审管理机制,各城市雕塑项目立项人、设计者和施工单位才会认真考虑所立雕塑与建筑之关系,与本城历史之关系,与本城文化特征之关系等诸多要素,这才能保证城雕文化的质量。

(节选自章建国《中国城雕忧思谈》,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雕塑是一种凝固的公共艺术,它所传递的文化信息对市民有重要的影响。
B.目前我国城市雕塑的情况令人担忧,大小城市都充斥着粗制滥造的城雕作品。
C.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生态的一部分,政府应当立法干预以保护其健康发展。
D.面对目前我国各地城市充斥着粗制滥造城雕作品的现状,政府不能无所作为。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凝固的公共艺术,城市雕塑在传递时代文化信息方面比文字图画和一次性的艺术展览更重要。
B.城雕作品一经伫立,就应当是城市市民的时代审美精神以及政府乃至于民族所倡导所引领文化的载体。
C.创作城雕作品要根据具体城市的不同历史、不同性格、不同地貌特征、不同的市民生活方式等因素通盘考虑。
D.要保证城雕文化的质量,需要雕塑项目立项人、设计者和施工单位等多部门共同努力,要考虑历史文化等因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各地的城市雕塑有许多粗制滥造、丑陋不堪的作品,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政府重视并采取相关措施。
B.城市雕塑不是单纯的艺术作品,它对所在城市市民的精神文明、文化传承以及新文化建设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C.环保部门通过立法对自然生态加以保护的做法,为我们加强对作为公共空间艺术的城市雕塑的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D.只要政府的立法工作做好了,城市雕塑有了法律保障和评审管理机制,各个城市雕塑的面貌就一定会焕然一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主题之一,在诗词中既体现为“边塞况味”,也体现为“忧国忧民”。
B.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
C.文中引用《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旨在阐述边塞况味中所体现着的慷慨激昂的家国情怀。
D.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他们“磊磊落落”中都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中心论点然后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B.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列举例子,对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进行了层层深入地论述。
C.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不得还乡、悲愁难禁的诗里,卫国戍边的广阔胸怀也未曾缺席。
D.作者以杜甫“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描写的经受战争苦难的老人等形象为例,阐述杜甫爱民之深、忧民之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
B.作者引用诗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来表明先贤们把家国情怀、勇于担当、不媚世俗作为立身于世的清香美德。
C.古典诗词内敛,融达,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D.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央广网财经9月9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香港晨兴基金会昨天宣布,将向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捐款3.5亿美元,这是哈佛创校378年以来收到的最大单笔捐赠金额。
晨兴基金会是香港恒隆集团的陈启宗、陈乐宗兄弟在1996年创立的机构,致力于推动慈善和捐助教育科研。陈氏兄弟出生于香港,都有求学美国的经历。其中,陈乐宗更是在哈佛公共卫生学院获得过硕士和博士学位,并曾在哈佛医学院从事癌症方面的研究工作。
对此,正在美国耶鲁大学攻读MBA的诺亚对《天下公司》说,校友向母校捐款,这在美国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因为他觉得自己在这个学校接受教育,所以希望下一代、下几代的校友,都能接受同样,甚至更好的教育,所以他们会把自己的财富捐赠给学校。
现在,在哈佛、耶鲁和斯坦福等大学,捐款早已超过学费总额,成为主要经费之一。2008年全美各大学共收得310亿美元的捐款;2010年哈佛大学的校友共捐款六亿美元,而哈佛的捐赠基金总值已经超过275亿美元;2011年耶鲁大学校友捐款七亿多美元,加上投资回报,截至年底,该校的捐赠基金总额则超过了200亿美元。
美国大学之所以能够得到这么多捐款,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各个学校都设立专门的团队来做这件事。这个团队并不是专门劝富商来捐款的,它是针对学校全部的募捐项目,去运营和宣传,基本上是通过三个途径。一个是这些名校每年都会有校友聚会,这种聚会就是募捐的最好机会。第二个是每个学院和大学的校长都会到各个国家有目的性地做一些演讲,宣传自己,取得这些国家一些个人和机构的支持。第三他们还会主动发邮件给校友和一些乐于捐助的慈善家,请他们捐款。
哈佛大学表示,陈氏兄弟的捐款没有限制用途,可用来资助学生、兴建新校舍、成立种子基金以及支援学术研究等。同时,哈佛大学还决定将公共卫生学院改名为哈佛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以纪念恒隆集团已故创办人、陈氏兄弟的父亲陈曾熙。这是哈佛大学第一次因为慈善捐款而为一个学院改名,此前,哈佛只为纪念美国前总统肯尼迪而命名了肯尼迪政治学院。
(选自《西安日报》)
材料二: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李秋恒报道】 据耶鲁大学公共事务办公室网站1月4日消息,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教授宣布,耶鲁2002届毕业生张磊,将向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捐赠888万8888美元。这是到目前为止,耶鲁管理学院毕业生捐赠的最大一笔个人捐款。
报道说,张磊是高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创建人,这笔捐款将主要用于耶鲁管理学院新校区的建设。另外一部分作为奖学金,提供给“杰克逊全球事务学院”国际关系计划项目,以及资助耶鲁各种和中国有关的活动。
(选自《环球时报》)
材料三:
当年,美国人司徒雷登受命在北京筹建私立燕京大学,需要大量筹款。后来,他在美国募集到大约250万美元,这笔资金成为燕京办学主要的经济。有中国人问他:“你们外国人为什么要给中国大学捐钱?”司徒雷登回答:“文明不是民族性的,而是世界性的。如果把各个民族的文明融合为一体,那么就能加深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今天,也有许多外国朋友、外资企业热心资助中国的大学和学生,或是爱心助学,或是资助建造办公楼和实验室。大学固然有其地域性和民族性,同时也担负着传承社会文明、创造新知识和新成果、造福全人类的任务,世界名校在这方面处于“领跑”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留学生捐巨资给耶鲁,是件大好事。
(选自《解放日报》)
材料四:
美国的大学往往具有浓厚的象牙塔气质,往往很警惕政治对大学的渗透,同时也与商业环境和世俗社会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因为对公立大学的警惕,美国有不少私立大学的办学资金往往靠校友捐款资助。对捐款的毕业生而言,这既是对母校培养自己的回报,同时也是在母校历史上留名的机会;对校方来说,这些捐款主要用来作为研究学术和培养下一代学生的经费,为了监督这些经费的使用,校方往往会成立专门的组织进行监督。捐款的一个很重要用途,就是用来资助缴纳不起学费的贫困生。
某种程度上,社会在教育上的投资或者捐款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反映。但是投资或者捐款需要投资者和捐款者的主动性,因此学校本身既需要魅力也需要公信力。一个人对一个学校的感情并不必然与在这个学校受教育的时间成正比,而与他在这个学校学业上的收获以及个人生活上的愉悦程度有关。同时,一个人对他母校的感情也与这所母校本身的名气没有多大关系,一个给学生足够的尊重和最好教育的大学往往会成为学生永远的精神故乡,一个有魅力的大学与它的学生一定有一种深刻的感情和长时间的默契。
(选自《南方日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陈氏兄弟都有求学美国的经历,陈乐宗更在哈佛公共卫生学院学习过,这是晨兴基金会向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捐款3.5亿美元的唯一原因。
B.美国大学各个学校都设立专门的团队来做募捐。其募捐的对象不仅仅是富商,还包括校友、某些个人和机构以及一些乐于捐助的慈善家。
C.文明没有国籍的界限,司徒雷登在美国募捐筹建私立燕京大学,张磊捐款耶鲁大学的善举都向世人展示了其广阔的胸襟和高远的眼界。
D.大学没有地域性和民族性,它们担负着传承社会文明、创造新知识和新成果、造福全人类的任务,世界名校在这方面处于“领跑”地位。
E.美国不少私立大学的办学资金往往靠校友捐款资助,这是因为它们很警惕政治对大学的渗透,同时也与商业环境和世俗社会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2)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说明两则新闻主要内容的异同。
(3)根据材料四,简要分析国外大学能够获得巨额捐赠的原因。
(4)反思国内高校建设,你有哪些针对性的建议?请结合现实和相关材料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