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裱画徐

马犇

淮城的装裱市场比较兴盛。淮城南门大街东边的一条巷子里,有个徐姓的裱画师。

徐家的裱画史不短。他家祖上学裱画时,认识了淮城人边寿民,后也常给边氏裱画,与其交流,向其取经,渐渐地,他的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这几样,裱画徐全盘承继了。

边寿民,工诗,善书画,与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尤善画芦雁,人称“边芦雁”。裱画徐的祖上当时就给裱画铺起名为“念芦斋”,以纪念徐家与边氏的友谊。

常言道“三分书画七分裱”,不难看出,装裱之于书画作品的意义。徐家裱画有三规,不丢画,不作伪,按工艺收钱、不因作者高低调价。

有些不太识货的人,巧得名画抑或祖上有旧藏,是最易受骗的群体。有一回,南门靠西的一户人家,带着画作,慕名而来。裱画徐仔细看了画,不动声色,又看了看来人,议好价钱,即送走来人。

此画竟是徐渭的画,裱画徐亦善写意,尤以花卉见长。他能模仿个九分像,不懂行的人根本看不出差别。但裱画徐除了欣赏时间稍长一些,像裱普通的画作一样,平静地按工艺走。裱完后,他在卷轴旁不起眼的地方钤印,此印极小,表明是裱画徐裱的,以防日后起争议纠纷。在约定好的日子,画主交完钱取走了画。此事成了行业里的段子,用来形容裱画的人诚实。

裱画有原裱和揭裱之分。原裱是裱初次待裱的画;揭裱是重裱已经裱过的画,揭裱最难,很少有人敢接这个活。但揭裱也给部分技艺高超却无良的人有了作伪的机会。一张宣纸可揭出几层,裱画人如存贪念,就会将老旧的名画揭成几幅,这些作品的色彩较原作淡很多,裱画人就上手补救,然后再做旧。一幅变多幅,倒卖给黑市。

淮城藏家多,很多古画因年代久远,受潮被虫蛀在所难免,对于这些作品而言,每年的梅雨季节更是火上浇油。淮城几乎所有的揭裱都会送到念芦斋,光揭裱一项,经裱画徐手的,少说也有千幅,但他没弄坏过一幅画,也从未借机作伪。就是把顾恺之、展子虔的画送到念芦斋,画主也可安心回家,按日子去取。不会出意外。

可惜的是,裱画徐后继无人,孩子们都已迁居国外。晚年,裱画徐独自生活,雇了个人做饭,他仍坚持对外裱画。他不想在有生之年放下祖传的手艺。

本想平静地过完一生,哪知晚年并不平静。改革开放后,淮城有几个去南方下海的人,禁不起物质诱惑,垂涎于逐渐兴盛的书画市场,而且看中了倒卖赝品这行。他们第一时间想起家乡的裱画徐,他们知道徐老爹裱画、绘画的技艺都很高超。他们或者通过私密渠道搞来原作,请裱画徐借揭裱制假;或者直接报上画名,逼着裱画徐画。

裱画徐不从,这些人就动粗,见裱画徐想寻死,这些人就留下狠话:“不老实做,我们迟早去海外找你孩子的麻烦。”

与他们纠缠不起,裱画徐按照要求,完成了一批赝品。这些人拿着这批赝品再次南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多人知道了这件事,他们骂裱画徐早年清高不做假,晚年糊涂,晚节不保。

不久,裱画徐生了场大病去世了。不久,这几个倒卖赝品的人被抓获。淮城人惊叹不已。

警察通过地方报纸透露了案情。原来,裱画徐临死前给公安局寄了封信,写明事情经过,并说他的仿作在画轴夹层里都盖了一长条印,“身不由己,赝品而已”,还附上了那几个人的肖像,是裱画徐凭印象用毛笔勾画的。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边寿民是和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的大画家,裱画徐在给边寿民裱画的同时,也向他学习,于是裱画徐做到了善裱、能画、工篆刻。
B.小说中有几处介绍裱画技术的文字,这是因为多数人并不很熟悉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的补充介绍,有利于对裱画徐技术的认识。
C.小说在情节展开时,巧设背景,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淮城的制贩赝品的情况的背景,更能表现小说颂扬诚信为人的主旨:
D.小说文字不急不缓,运用叙述和议论结合、动作描写结合等多种手段,非常鲜明地塑造了裱画徐这个人物。
【小题2】“裱画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09 09:11: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语段, 完成小题。
让塑料成为环境之友
①现代生活离不开塑料, 它体轻、防水、价廉, 是包装的首选材料。但众所周知, 生产普通塑料制品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聚丙烯和聚氯乙烯等稳定物质及少量添加剂, 而以这些原料生产的塑料制品不易分解, 给周围环境带来极大的污染。
②据法国蒙彼利埃农业与环境工程小组的专家介绍, 为解决塑料制品给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问题, 近年来, 法国科学家和国际同行合作, 一直试图研制和完善各种可生物降解塑料。但就目前而言, 世界各国生产的可生物降解塑料所使用的原料不一, 有的含有纤维素,有的含有淀粉和人造聚合物, 还有的含有亚麻、大麻、椰子壳等天然纤维。然而, 不管怎样, 这些所谓的可生物降解塑料都不能100% 降解, 而且降解程度和降解所需时间均与周围温度、湿度、土质等有直接关系。
③法国专家表示, 他们的研究目标是生产能够完全变成农肥的可降解塑料。但是, 即便如此, 由于这些塑料的成本比普通塑料高出2 到3 倍, 除了用于农业薄膜外, 可生物降解塑料在短期内还不能完全取代普通塑料。这就需要研究经焚烧处理后不对空气造成污染的塑料, 并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④经过多年努力, 目前法国市场上销售和使用的塑料袋基本上是可以焚烧的, 即燃烧后不产生或较少产生有害气体的塑料袋。 甲 为此, 法国各有关部门经常通过各种途径号召人们重复多次使用同一塑料袋。 乙 与此同时, 法国各报刊和新闻媒体也经常刊载和播出一些有关塑料的基本常识, 告诫人们随地乱扔塑料袋的各种危害和塑料回收的重要意义。如法国《费加罗》报最近报道, 法国人每小时平均消耗100 万只塑料袋和大量的农用塑料薄膜。在法国, 塑料垃圾已经占到家庭垃圾重量的11% , 体积的30% 。
⑤在法国某著名连锁超市的塑料包装袋上, 醒目地画着一个大灯泡, 上面写着: 请不要随地乱扔此袋; 如果把它放进垃圾箱, 回炉后它产生的能源可以使一只60 瓦特的灯泡照明10 分钟。在包装袋的另一侧, 又这样写道: 在我们的商店里, 这个袋子为您提供包装服务;最后, 您可以把它放到垃圾袋里, 让它转化成其它能源。
⑥一个普通塑料袋产生的能源可以供一只60 瓦特的灯泡照明10 分钟!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看见这句话, 恐怕没人再把它随地乱扔。如果再知道塑料垃圾已经占到全法国家庭垃圾体积的30% , 恐怕谁也不会再把还能继续使用的塑料袋轻易随便丢弃。
⑦如今,塑料污染已经成为全球问题。法国这种科教结合, 全民动员的方法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选自《科普之友》2011 年第10 期, 有改动)
【小题1】(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 (2) 作者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和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进行说明; (3) 本文主要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文主要有三种: 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科学小品文。本文即是事物说明文。
B.但是, 这些塑料制品体积大, 重量轻, 给焚烧处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这句式话应该插入原文的 乙 处
C.全文简明平实而又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塑料污染已经成了法国环境污染中最严重的问题, 而别的国家稍好些。
D.读了本文后, 我们认识到: 日常生活中应该自备购物袋, 尽量少购买和使用新的塑料袋; 少用一次性塑料袋; 增强垃圾分类意识, 将塑料袋加以回收。
【小题3】第③段加点字“完全” 一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惟一的一个人了。他是在飞船越过冥王星时知道的,从这里看 去,太阳是一个暗淡的星星……”6 月 7 日上午,2018 四川高考语文考试结束,阅读题中有一部分材 料节选自刘慈欣的小说《微纪元》。对于自己的科幻小说进入高考试卷,凭借《三体》获得世界科幻 最高奖“雨果奖”的作者刘慈欣首先感到很意外,“听到这个消息,我还是挺吃惊的。我没想到,科 幻小说竟然能进入高考试卷阅读题。毕竟,科幻文学在我国尚属于冷门,边缘文学地带。当然我很高 兴,科幻小说能进入高考试卷的材料阅读分析题,对引发更多人关注科幻小说,对科幻文学的发展无 疑是有益的。”刘慈欣耐心给记者分析,“细想也不是很意外。因为当下我们的社会发展变化迅速, 科技日新月异,未来感十足。这也必然会在很多方面表现出来。比如之前科幻小说已经进入了高中教 材,现在又有科幻小说进入了高考语文试题,这都是一些生动的体现。”
(摘编自中国数字科技馆百家号 2018 年 6 月 8 日消息)
材料二
国内科幻小说与国外主要差距

表格中的百分数是参与调查的人数百分比。
(表格于 2012 年 2 月《“后三体时代”科幻小说何去何从——科幻小说读者认知度调查》)
材料三
2011 年 11 月,由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主办的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评选在成都揭晓,刘慈欣的《三体》获最佳长篇小说金奖。调查显示,有 29.4%的读者是因为《三体》获奖,才认识了该书作者刘慈欣。科幻小说奖项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科幻作品的一种宣传和推广,曾获得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的《天意》,便卖出了 15 万册。在阅读情况方面,读者获取科幻读物的途径最多的是下载电子书阅读,比例占到样本总量的 39%,而从网上书店和实体书店购买的读者比例分别为 21%和20%。这一数据从侧面反映出,目前科幻小说的出版前景不够理想,很少有出版社会出版科幻小说,出版科幻小说的出版社主要是重庆出版社和四川科技出版社。关于科幻小说的信息了解渠道,科幻杂志是一个良好的宣传平台,由于科幻作品能单独出版的屈指可数,出版后印量偏低,因此杂志成为首 选的科幻新作发表平台,包括《科幻世界》《科幻大王》《九州幻想》等杂志颇受读者欢迎。目前国内 科幻文学领域的作者群体仍然狭小,长期坚持科幻创作的只有几十人而已,有影响力的更是屈指可数。
刘慈欣连续 8 年荣获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王晋康的获奖次数更是高达 10 次,这一方面是实力所致,一方面也证明在科幻小说领域竞争对手不多。从调查中可以看到,香港科幻小说作家倪匡和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的法国科幻小说作家凡尔纳,最为受到读者青睐,且支持率超过其 他作者一倍以上,可见近年来科幻小说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作品或创作者仍未能够超越经典。《三 体》的成功虽然带动了科幻文学的关注度和出版,但“后三体时代”能否有和《三体》一样高品质的 新作出现至关重要。
(摘编自 2012 年 2 月《“后三体时代”科幻小说何去何从——科幻小说读者认知度调查》)
材料四
如果从文学形式的完整程度来划分,科幻小说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分称为点子阶段、故事阶段和文学阶段。文学是人学,根本要旨是把人写好。在前两个阶段中,人物只是传声筒,把男的换成 女的,老的换成年轻的,中国人换成外国人,作品照样成立。一直有作者问 ,写科幻时人文元素该占 多少,科学元素该占多少,这个问题本身就错误。既然是科幻,就必须有科学元素;既然是文学,就 必须有人文精神。在科幻创作中,它们不是对立关系,人文是主题,科学是题材,前者通过后者来展 现。如果一部科幻作品的人文主题,你不用科学构思也能够展现,它就不是好科幻。反过来,科学题 材也一定要展现人文精神,作品才能达到一定境界。总之,今后科幻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从科幻 点子、科幻故事进化到科幻文学,在科学构思上生长出人文精神。
(摘编自《科普创作》2017 年第 3 期郑军《科幻小说的三个发展阶段》)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幻小说进入高考题,这对科幻小说来说是一个有益的帮助,可以让更多的人来关注科幻小说。
B.虽然阅读电子版和纸质版科幻的读者占比相当,但仍反映出目前科幻小说的出版前景不够理 想。
C.刘慈欣、王晋康多次获奖及读者青睐倪匡、凡尔纳等作家,说明中国科幻小说经典作品偏少。
D.科幻小说本真上属于文学,文学是人学,所以科幻小说创作的根本要旨是把人物塑造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少读者因《三体》获奖才认识了作者刘慈欣,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读者对奖项的关注甚于作品 本身。
B.材料二表现了我国科幻小说在题材、思路等方面与外国存在巨大的差距,特别是数量与作者 水平。
C.《三体》获奖代表了中国科幻的新高度,“后三体时代”中国科幻期待有同样高品质的新作出 现。
D.在科幻小说中,科学与人文一为题材一为主题,二者是科幻小说的两翼,相辅相成,并不对 立。
【小题3】刘慈欣认为科幻文学在我国尚属于冷门,处于边缘文学地带,怎样发展我国的科幻文学?请 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远离古典
我们常常爱听古典音乐,自以为非常感动,自以为听懂了。其实,我们根本没有
听懂。我们离古典一天比一天遥远。
据说,当年歌德听贝多芬的音乐时异常感动,竟热泪盈眶。激恼了贝多芬愤怒地
跑过去冲歌德说:你根本没听懂我的音乐!可到了柴可夫斯基的时代,托尔斯泰听柴可夫斯
基的音乐,感动得热泪盈眶的时候,柴可夫斯基上前去向托尔斯泰表示衷心的感谢。
岁月是一位残酷的雕刻师,无情地雕塑着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和我们,而且将
古典一并雕塑得适合于我们和时尚的口味。
古典一词classic源于罗马上层阶级使用的拉丁语,包含着这样几层意思:谐调、高雅、持久、典范。古典,追寻的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精神,这种精神的追求,实际是对那个时代理想的追求。它带有均匀而有节制、淳朴而纯真的人类原始理想返朴归真。
歌德自己说:“不爱音乐的人,不配做人。虽然爱音乐,也只配做半个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作人。”他就是这样认识古典音乐的。他说得极端,过于激情洋溢,离古典的意义遥远,难怪贝多芬对他要愤怒地叫喊。
激情不是古典。浪漫不是古典。倾诉不是古典。热泪不是古典。
连歌德和托尔斯泰都离古典遥远,我们可以不必责备自己对古典的误解,不必责备自己对古典的远离。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了,为什么詹姆斯.拉斯特、保罗.莫里亚将古典的
音乐肆意改编成小品加上强烈的打击乐,以为是重返古典或对古典全新的诠解;我们也可以理解了,为什么书摊上摆满了将古典名著断章截句截肢为摘抄和词典,供青年人写情书时参考,以为是挖掘古典对今天的发酵作用;我们也可以理解了,为什么一下子如球迷一样冒出这样多的发烧友,将贝多芬如私家财产藏在首饰盒中一样任其尘埋网封,将巴赫塞进高级组合音响看音响的名版和效果比听音乐本身更兴味浓郁……
古典被我们简化。古典被我们肢解。古典被我们附庸风雅。古典被我们化为实用。
听古典音乐,便非常像是看奥林匹克运动会。四年一届的奥运会,我们都是从奥林匹亚山取下圣火,以为重反古希腊的辉煌。其实,我们早已经将奖励给胜利者的橄榄枝叶变成金碧辉煌实用的金牌。我们高举那熊熊燃烧的火炬,同举着一把仿古的打火机没什么两样。我们离奥林匹亚山越来越远,我们却越来越跑得兴致勃勃。
古典,在远离着我们。我们却以为古典是走进文化高雅层次高档位的一层光滑的涂料、一层珍珠美容霜、一剂养生驻颜的回春药。
古典,是一种水。我们以为能够制造世上任何一种水:蒸馏水、矿泉水、太空水、纯净水……古典,是圣水,只流自天国、流自心灵、流自遥远的原始人类的青春期。我们人类已经太老了。我们在漫长的成长的历史中赢得了一些什么,也无可奈何地失去了一些什么。
是的,古典是一种水。我们太爱把它当成一种老酒或美酒,灌装进瓶子或罐子中,或调制成颜色鲜艳的鸡尾酒,斟进高级脚杯中,自以为是珍惜、收藏或品味。其实,我们只是把它当成点缀、摆设、显示和象征。
古典,确实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
【小题1】综观全文,作者为什么说古典一天比一天远离我们?对于这一问题你有什么要说的?
【小题2】“有人说,现在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了;知
道“关之琳”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人越来越
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
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爱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艾青”的人越来越少了。”阅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试做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双刃剑”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当然,最吸引眼球的是几次著名的人机对弈。比如,1997年卡斯帕罗夫输于“深蓝”,2016年阿法狗4∶1胜韩国的李世石。

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进行深度学习,甚至极有可能超过人的智能。比如,尽管美国主流媒体没有想到特朗普会在美国大选中胜出,但是,孟买人工智能创业公司通过2000万个社交媒体数据点分析了社交媒体上的情绪,准确地预测了美国大选的结果。

从诞生以来,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著名的信息技术咨询公司加特纳预计,到2018年,全球最大的200家企业大多数都会利用智能应用,并使用大数据的完整工具包和分析工具,来优化自身的产品和改善客户体验。另一咨询公司弗罗斯特预测:2025年之前16%的美国工人将被人工智能系统取代,同时,人工智能可以创造相当于劳动力9%的新工作。艾瑞咨询预测,中国国内人工智能市场将从2015年的12亿元增至2020年的91亿元。

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其有可能出现的场景是“机器排斥人工”。比如,目前,高盛三分之一的员工是计算机工程师,而1名计算机工程师可以取代4名交易员。高盛下一步将使首次公开发行过程中约146个步骤进行自动化。

在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问题上,目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一派是悲观看法,代表人包括: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特斯拉汽车的创始人伊隆·马斯克等。霍金曾在英国《卫报》的一个专栏中写道:“工厂自动化已经让众多传统制造业工人失业,人工智能的兴起很有可能会让失业潮波及到中产阶级,最后只给人类留下护理、创造和监督工作。”马斯克甚至提出:人类要与机器融合成为“半机械人”,否则将被人工智能淘汰。

然而,另外一派则持有相对乐观的观点。如盖洛普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人认为,AI和机器人肯定可以代替很多人类初级简单的、服务类的工作,但是,人类由此被吸纳到更多新的领域,人类不必担心大量失业!总的来看,大学以上水平受影响最小。李世石对弈一局,所消耗的机器运行成本达到了3000美元。而在此期间,人类对手可能只消耗了一碗石锅拌饭。

最迫切的岗位是与人工智能直接相关的。随着人工智能日益融入人们的生活,对于人工智能人才的争夺战也日益白热化。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合格的研究人员数量仅为30万,缺口却为100万甚至更多。

传统产业升级后会延伸出新的岗位需求。比如亚马逊已在全球各地的仓库中“雇用”了超过10万台Kiva机器人,大部分执行工作均由其完成。与此同时,又衍生出数千个新型高技术含量的工作机会,亚马逊的人员则更加集中到新的工作岗位上,比如订单配对、货品挑选、消费者行为研究及新品研发。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们从日常的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地投入到与美好生活相关的新岗位上去。10年前,我们对形象设计师、比价员、健康顾问等感觉十分新鲜;今天,我们已经逐步接受了网络主播、红人掌柜、网约车司机;10年后,我们将迎来更多的陌生的职业名称。

综上所述,人类必须端正态度,我们坚信,人工智能必然会推动新一轮的技术创新浪潮,增加新技术的投入,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促使全球经济逐步回暖。同时, 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人工智能对劳动就业带来的总量与结构的影响,但是,我们并不因此而悲观,人类应当更加积极面对,适应新的技术变革。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8年4月2日)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买公司对美国大选的成功预测说明,人工智能极有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B.随着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人工智能市场增值也将会有显著增长。
C.高盛将要使首次公开发行过程中约146个步骤进行自动化,体现了机器排斥人工。
D.人工智能的兴起让失业潮波及到中产阶级,最后只给人类留下很少工作。
【小题2】关于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问题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乐观地看,人工智能对人类就业虽有影响,但总的来看,人类不必担心失业。
B.使用人工智能所消耗的机器运行成本相对较高,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C.乐观派认为,人工智能可能替代很多初级简单的工作,但随着产业升级,又会产生新的岗位。
D.亚马逊衍生出新型高技术含量的工作机会,说明人类应积极面对,适应新的技术变革。
【小题3】人工智能带来工作岗位的增加,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代国立大学校长中的唯一女性:杨荫榆
汪春劼
1907年,江苏省举办第一次公派赴日留学考试,全省只有五个指标。杨荫榆在大考中脱颖而出。同年10月,23岁的杨荫榆坐上海轮,来到了她向往已久的日本,追求新知。回国后,杨荫榆就开始了她的教师生涯——被聘为江苏省第二女子师范教务主任,教生物学课程。翌年,她到了北京,任国立女子高等师范(简称“女高师”)的学监兼讲习科主任。此时的杨荫榆因其丰富的学识、精彩的讲课,受到学生的欢迎。命运之神再一次垂青了杨荫榆。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第一次选派七位教授赴欧美留学,这七人中有:朱家骅、陈大齐、周作人、邓萃英、杨荫榆等。
1924年2月28日,40岁的杨荫榆受教育部委任,接替许寿裳任女高师的校长。同年6月,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升格为“国立女子师范大学”(类似于现在的学院升格为大学),杨荫榆成为中国近代史教育史上第一位女大学校长。
许寿裳的黯然下台,足以让杨荫榆意识到女师大校长之职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可是她没有接受朋友、亲人的提醒,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兴高采烈走马上任的杨荫榆,想得更多的是把她在西方所掌握的现代教育管理经验运用到中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但她没有想到的是,这一职位带来的欢乐非常短暂,而痛苦却绵延无期。
当时学生们忙于参与社会上的政治活动,无心问学,杨校长对此非常不满,她认为学生应以学业为主,多掌握知识,不要掺和社会上的事情。学校应如同一个家庭,老师要爱学生,学生要尊重老师,听从老师的安排。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学校一定要有秩序,学生要守纪律。她还规定寄宿女生如果需要外宿须有所在地的负责人出具证明才能得到批准。
杨校长这些管理理念本是老生常谈的正确常识,没有新意,可是那个学生为王的时代,杨荫榆的举措被视为限制学生自由的清规戒律,她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对立面。刚刚对其交口称赞的学生转眼间对她恨之入骨。
在如此背景下,杨荫榆不适时宜地秉承教育部的旨意,要整顿校风、学风。她自然就成为女师大学生运动的阻力和学生攻击的目标,自然也就是北洋政府的附庸。杨荫榆采取的另一举措是取消教员的兼任制度,一律改为专任制,以提高教师的责任心。时女师大教员多由北京大学教师兼任,专任教员较少,这一改革关系到部分人切身利益。一场风暴由此酝酿产生。
引发“女师大风潮”的导火索,是1924年11月杨荫榆勒令国文系预科的三名浙江籍学生退学,她们因江浙战争,交通阻隔,缺课两个月。同学们认为校长的惩罚不合理,便派了代表找杨荫榆说理,让她收回成命,为杨所拒。
1925年1月18日,女师大学生自治会召开全校学生紧急会议,讨论驱逐杨荫榆之事。女师大共有学生237人,主张驱杨的有172人,物理、哲教、音乐、体专四个年级学生65人声明中立。于是会议通过:从即日起,不承认杨荫榆为北京女师大校长。因杨继续上班,23日,这些女大学生们发表宣言,要校长杨荫榆离校。寒假结束后,学生与校长间的关系仍是冰炭不容。学生们完全是一副得理不饶人的模样,任意侮辱学校的管理人员,女师大二号人物教务长薛培元4月3日不堪压力而辞职。杨荫榆仍不顾群情激愤,坚守岗位。学潮中心人物校长杨荫榆在矛盾漩涡中苦苦“坚守岗位”200来天后,终于撑不下去了。她于8月初递交辞职书。
任女师大两年不到的时间里,杨荫榆不仅没有任何政绩,反而大多数时间都在“灭火”,可因外在政治力量的介入,火是越烧越旺。最终,她在心烦意乱精疲力竭中,带着满腹的委屈与精神的创伤,离开北京来到江南。其后,,她在苏州的一些大学、中学担任教学工作,曾任东吴大学日语与教育双聘教授。
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进入更年期的杨荫榆性格变得更加古怪:不会穿衣打扮,不会做家务,不懂得人情世故。1935年夏天,清华才子钱钟书和她的侄女杨绛喜结连理,杨荫榆也来“吃喜酒,穿了一身白夏布的衣裙和白皮鞋。贺客诧怪,以为她披麻戴孝来了”。
1937年底,日军侵犯苏州,军纪败坏,杨荫榆邻居的房屋为日军强占,杨荫榆跑到盘门外青阳地日本领事馆,向日本人抗议。回来时经过高高的吴门桥,被一日军踢下河中。
杨荫榆就这样悲壮地离开了,她在这个世界上只逗留了五十六个春秋。
(选自《中外文摘》,有删改)
相关链接:
杨荫榆曾发表言论称:“窃念女子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且为国民之母之母,其关系顾不重哉?”这段话见报后,一时传为笑谈,人民给她取了一个外号叫“国民之母之母之婆”
(杨荫榆:“骂”声中的江南烈女)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杨荫榆是江苏省首次官费派往日本留学的五人中的一员,23岁的她坐海轮前往日本,追求新知,为国效力。
B.40岁的杨荫榆接替许寿裳任女高师的校长,前途充满坎坷,她不畏艰险,不顾朋友、亲人的提醒,依然前往。
C.“女师大风潮”之后,学生的态度发生转变,出现得理不饶人的情况,侮辱学校的管理人员,教务长也被迫辞职。
D.抗战爆发后,日军侵占苏州,杨荫榆因邻居房屋被日军占领前往日本领事馆抗议,回家途中受到日军蹂躏而死。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杨荫榆在被选派赴欧美留学之前,教授生物学课程时,凭借丰富的学识、精彩的讲课,深受广大学生的爱戴。
B.杨荫榆刚就任校长之时,她对学生将过多精力投入社会上的政治活动表示不满,认为学生应以学业为主,学校师生之间应和谐相处。
C.杨荫榆没根据形势采取管理办法,一味秉承教育部的旨意,成为学生攻击的目标,被学生认为是北洋政府的附庸。
D.1925寒假后,女师大学生与校长之间的关系微妙,之前学生曾多次不承认杨荫榆为女师大校长并要求其离校。
E. 杨荫榆任职女师大校长期间,没取得任何政绩,带着满腹的牢骚,离开北京回到苏州,从事大学、中学的教学工作。
【小题3】作为近代国立大学校长中的唯一女性,杨荫榆在哪些方面加强学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