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籍插图开始流行以后,一系列的插图术语也随之诞生,如“绘像”“绣像”“全像”“出像”"补像”“全图”等。每一个术语都代表着一种插图方式,这些术语和插图方式的变化,与当时的审美风尚息息相关。就明刻曲本插图而言,主要有“全像”(全相)、“出像”(出相)、“绣像”等几种命名方式。本文着重探究“出像”(出相)这一插图方式。


关于出像(出相),鲁迅先生的界定是:“宋元小说,有的是每页上图下说,却至今还有存留,就是所谓‘出相’。”《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也是如此,“有的书籍,书页上面是插图,下面是文字,谓之‘出相’”,戴不凡先生则认为,“舍建(阳)版而外,明人刻小说戏曲恒多整页之‘出像’‘全图’”,即整页的插图谓之“出像”和“全图”。前两种解释与全像(全相)的概念接近,后一种解释认为“出像”与“全图”的意思相同。关于“全图”,鲁迅先生的解释是“有画每回故事的,称为‘全图’”,《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旧时线装本通俗小说,卷首有每回主要故事情节图画的,称‘全图’”,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和《汉语大词典》对于“全图”的解释也与戴不凡先生的观点有分歧,一者指向整页插图方式,一者指向每回故事情节的插图。

“出像”的命名方式多出现在金陵富春堂、世德堂、文林阁和广庆堂所刊刻的曲本中。徽州、建阳和杭州等地刊刻的曲本中也偶有以“出像”命名的。万历元年(1573),富春堂刊刻了《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这是较早以“出像”命名的明刻本,全书采用单面整幅的插图方式,共126幅插图,每一幅插图分别对应一段内容,并在插图右上角以直列式标题的形式呈现出来。世德堂万历二十年(1592)所刻《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记》的插图,采用了双面连式横幅大图的版式。崇祯年间刊刻的《峥霄馆评定出像通俗演义魏忠贤小说斥奸书》和《新镌出像批评通俗演义鼓掌绝尘》插图则采用单面整幅的版式。也就是说,小说中“出像”插图的方式是单面整幅或双面连式,用一到两幅插图表现每一回的精彩情节。

就戏曲而言,万历九年(1581)富春堂刊刻的《新刻出像音注释义王商忠节癸灵庙玉玦记》是现存较早的以“出像”命名的戏曲本子,稍后的有世德堂万历十四年(1586)刊刻的《新刊重订出像附释标注裴度香山还带记》《重订出像注释裴淑英断发记》,以及万历十九年(1591)刊刻的《新刊重订出像附释标注月亭记》。这些本子的题名均是以“出像”进行标榜,插图为单面整幅的版式。《玉玦记》共36折、30幅插图,《还带记》共40出、24幅插图,《拜月亭记》共43折、10幅插图。细查这些插图会发现,插图所表现的情节都是与每折的内容相对应的。又因为在曲本传抄、刊刻的过程中,“出”与“折”往往是通用的,“出”也就具有了“折”的意思,“相”指故事情节图,那么“出相”就有了表现每出故事情节图的意思。当然,这并不是说有多少折内容,就有多少幅插图,插图往往表现的是比较精彩的内容和章节,平淡的情节一般并未通过插图来表现,所以插图与每一折的内容之间也并不一定会完全做到一一对应。如果说《玉玦记》中的36折,安排了30幅插图,还是力求一一对应的话,那么到《拜月亭记》中,43折仅有10幅插图,则是重点表现精彩情节了。以《拜月亭记》为例,这10幅插图的标题分别是“世隆自叙”“瑞兰自叙”“兄妹逃军”“隆兰遇强”“世隆成亲”“兴福离寨”“汴城聚会”“试官考选”“官媒送鞭”“成亲团圆”,均是书中最精彩的情节,也是后世选本中选用最多的几折。

由此可见,“出像”插图最初时是采用单面整幅的方式,用一到两幅插图表现每一出的精彩情节,后来慢慢出现了双面连式横幅大图的版式。可能由于商业竞争和书坊主趋利的关系,书中“出像”插图的数量开始减少已经无法和每一出内容一一对应了,只是挑选其中最精彩的情节进行表现,而平淡的情节则一带而过,出现了几出或几折内容用一幅插图带过的现象。

(摘编自《古典文学知识》2015年第4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出像”的界定,鲁迅先生认为宋元小说中的每页“上图下说”,就是所谓的“出像”,这与《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基本相同。
B.戴不凡先生认为,“明人刻小说戏曲恒多整页之‘出像’‘全图’”,整页的插图就是“出像”和“全图”,他认为“出像”和“全图”的意思相同。
C.关于“全图”,鲁迅先生的解释是“有画每回故事的,称为‘全图’”,这与《汉语大词典》的解释类似,都是指向整页插图方式。
D.鲁迅先生对“出像”与“全图”的理解不同,在他的理解中,这两种插图方式的指向是不一样的。
【小题2】下列说法不能作为画线句“‘出相’就有了表现每出故事情节图的意思”的论据的一项是(   )
A.在曲本传抄、刊印的过程中,“出”与“折”往往是通用的,“出”就有了“折”的意思,“相”指故事情节图。
B.《玉玦记》总共36折,安排了30幅插图,插图所表现的情节力求与每折的内容一一对应。
C.《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全书采用单面整幅的插图方式,共126幅插图,每一幅插图分别对应一段内容情节。
D.并不是有多少折内容,就有多少幅插图,插图与每一折的内容并不一定完全做到一一对应,这些插图往往表现的是剧本中比较精彩的内容和章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出像”插图方式是单面整幅或双面连式,如《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记》的插图为后者,每一幅图分别对应着一段内容的精彩情节。
B.《新刻出像音注释义王商忠节癸灵庙玉玦记》是现存较早的戏曲本子,稍后的还有《新刊重订出像附释标注裴度香山还带记》等本子,它们的插图为单面整幅的版式。
C.《拜月亭》中有“世隆自叙”“兄妹逃军”“隆兰遇强”“汴城聚会”等10幅插图,这些插图仅与书中最精彩的情节一一对应。
D.“出像”插图随着时间推移数量开始减少,出现了几出或几折内容用一幅插图带过的现象,这与商业竞争和书坊主趋利或有关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9 11:27: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9分)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运河究竟对我国的历史发展起过什么样的作用?
历史上各王朝对都城地点的选择,首先考虑的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地理形势,而未必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因此,居住在首都的庞大的消费群体所需要的各种物资,必须通过漕运从全国富庶的地方攫取而来。我国水资源并不丰富,农业用水比较紧张①,而水运是最廉价的运输方式。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后经文景七十年休养生息,武帝时社会经济得到充分发展,“山东漕益六百万石,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 ②。武帝时北伐匈奴,南通西南夷,东至沧海之郡,都是靠“转漕辽远”支援前线。隋朝文、炀帝开凿大运河,对结束三百多年南北分裂的局面,重建大一统的敌国,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炀帝重修江南河,加强了中原王朝与分离了三个世纪的南方地区的联系;开永济渠至涿郡,将全国征集的兵员、军械、粮食等物质集中到北方重镇涿郡,以便征伐高丽,保卫北方边陲。明代,“范宗庙军国之需,营建宴赏之费,与夫四夷薄海之朝贡,京师万姓之仰给,举由是以达”。清朝由于实行满汉双轨制,机构庞大,对漕粮的需要更是超过历朝历代。
东汉末年以来,长期的战乱给黄河流域的城市造成严重破坏。曹操任冀州牧后,开凿了一系列运河,对河北平原上的城市布局产生重大影响。建安年间开凿的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利漕渠使原先一个普通小县邺城一跃成为河北平原上水运交通的枢纽,不仅成为政治中心(曹魏、东魏北齐都以此为都城),也是当时北中国最重要的商业都会。长江以南地区由于六朝经营运河,再加上江南河流密布的天然优势,使水运成为当地主要交通选择,沿运的城市布局也出现了新的面貌。建康不仅是传统的政治中心,同时因破岗渎、上容渎的开凿,使建康与三吴地区的沟通不必经大江之风险,建康也成为一重要商业都会。此外,淮阴、广陵、京口、吴兴、会稽等都因临河而成为商业都会。隋唐时,洛阳因南北大运河的开凿而恢复其“天下之中”的地位,汴州(今开封)“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通漕”③。元明清时期,由于徐州和淮河以南的运河基本沿用了唐宋时代的运河,城市的布局无大变化。而山东运河的开凿,临清、济宁、峄县、聊城等一批新兴城镇由此而兴起。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以商业贸易为驱动的民间日常商品的贸易流通,虽然规模不大,然而从长时段来考察,则对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还是有一定的影响。洛阳位于鸿沟水系上端,借助运河“东贾齐、鲁,南贾梁、楚”④。远在南海的番禺,“处近海、多犀、象、毒冒、珠玑、银、铜、果、布之凑”,因有灵渠可以沟通中原。唐天宝初年,借助大运河,官方在都城长安举办过一次“全国物资展览会”,三二百只小船泊于长安城东广运潭侧,每船表上南方各地署牌,船上陈列各地土特产。如表为广陵郡(扬州)的船上陈列铜器、海味等物,表为会稽郡(绍兴)的船上陈列吴绫、绛纱等物,表为宣城郡的船上陈列纸笔、黄连等物。驾船人皆戴大笠子,穿宽袖、芒屦,如吴、楚之制。陕县尉作歌词十首,于第一船作头号唱之以助兴,和者有妇人一百人,皆鲜服靓妆,鼓笛胡部以应之。这些船在广运潭上连樯弥亘数里,观者山积。
当然,运河在历史上夜有负面影响。
比如,汴河是唐代最重要的一条运河,其流经地也是农业发达地区,可每逢春上漕粮起运时也正是农业下种需要用水时,为防止农民灌溉引水导致汴河水位下降,官方就“遣官临汴水,察盗灌溉者”。此外,运河作为人工的水运通道,为保证通运时的一定水量,两岸必须筑堤。随着来水中泥沙的沉积,日久便形成地上悬河,加剧了洪涝灾害。
(节选自《文史知识》2014.12,;有删改)
【小题1】不符合文意,应当删去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 ④
【小题2】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运河功能的充分发挥,大大增强了汉朝的国力。
B.没有大运河,隋朝不可能重建大一统的帝国。
C.古代漕运用水和农业用水的矛盾难以避免,运河沿线农业灌溉大受影响。
D.全面理解运河的历史作用,可为今后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提供一定的借鉴。
【小题3】根据选文,分点概括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近代以来,西风东渐。“五四”以后,西风狂飙。随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进一步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文明,中国的传统礼教自然成了众矢之的。礼教从古代文化价值体系的高处跌落下来,变成抬不起头的概念。时至今日,一提到“礼教”,似乎就意味着封建、腐朽、落后、不平等,是束缚人、摧残人的坏东西,唯恐避之不及;但说起“礼仪”,人们却并不反感。
“礼仪”源自典籍《仪礼》——儒家十三经之一,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礼教”,其原义就是礼仪的教育。然而,在今天的汉语语义场中,礼仪仍是一个正面、光辉的词语,而礼教则成了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礼教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造成了今天国人在传承古代礼仪教育时的尴尬。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以礼乐教化人心本来是礼教的核心内容,自现代以来,却长期无法名正言顺。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这里的小学教育,其主要内容就是礼教,也就是学习在家里和社会的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礼仪,比如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
清代秀才李毓秀根据《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编写了一本浅易的韵文读物——《弟子规》。这本久已不闻的小册子,近几年重新兴起,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与此同时,它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议。
斥之者以为它所宣扬的是愚忠愚孝的腐朽礼教,这泛起的沉渣必将毒害儿童的健康成长。比如,从“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里只有子女单方面对父母的义务,没有父母对子女的责任。这太不公平!
看来,反对者们恐怕存在一个很重要的误解。在古代,中国人一般都是把人纳入到一个“关系网络”中来考量的。因此,一个男子的身份可以同时是儿子、父亲、丈夫、领导、下属和朋友。若强调这位男子作为儿子的义务,并不涉及什么平等不平等的问题。另外,就“父慈子孝”的伦理要求而言,对成人的要求其实比小孩子高得多。
很多人都认为,受传统礼教的影响,中国孩子至今仍接受着既多又严的规矩和纪律的教育,丧失了自由之个性;西方则没有礼教,孩子们没有束缚,比较自由任性。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在阶层相对固化的西方,“礼不下庶人”,贫民阶层在礼仪和规则的教育上确实比较随意;但精英阶层的孩子都必须接受非常正规而严格的训练。无论是在知识能力的学习上,还是在礼仪规范的训练上,英美那些优质私立中小学的要求都远远高于贫民区的公立中小学。为培养出懂礼仪、有修养的绅士或淑女,英国的不少私立中小学甚至现在仍保留着传统的体罚制度。
今天,我们重新重视传统的礼教,当然不是要复古几千年前的礼仪规范。“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礼的具体内容,总是要与时俱进,跟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但是,礼所蕴涵的精神实质——“对他人的尊重”,则是普遍和永恒的。
(节选自2016年08月06日《光明日报》钱翰的文章,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四”以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开始进一步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文明,中国的传统礼教因此广受批判。
B.今天国人在传承古代礼仪教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礼教早已成为人们避之不及的“沉渣”。
C.“礼教”的本义就是礼仪的教育,其核心内容是以礼乐教化人心,但近现代以来,却逐渐被国人误解,成了束缚人、摧残人的坏东西。
D.作者认为,朱熹所说的小学教育,其主要内容就是礼教,即教会学生在家里和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基本礼仪。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礼教”不应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作者有为“礼教”正名之意。名正言顺,有利于今天的国人更好地传承我国古代的礼仪教育。
B.《弟子规》是李毓秀根据《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编写出来的一本韵文读物。
C.在中国,古人一般会把人纳入到一个“关系网络”中来考量,当强调某人作为某一身份的义务时,并不涉及什么平等不平等的问题。
D.今天,我们重新重视传统的礼教,不是要复古几千年前的礼仪规范,但礼教的内容应以传统经典为凭借,并兼顾中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仪”源自儒家十三经之一的《仪礼》,与“礼教”的境遇大不相同,至今仍是一个正面、光辉的词语,毫无封建、腐朽、落后、不平等等令人反感的因素。
B.近几年,《弟子规》重新兴起,但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议,有人认为此书宣扬愚忠愚孝,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害无益。
C.实际上,西方精英阶层十分重视礼仪和规则方面的教育,他们的孩子必须得接受非常正规而严格的训练,但贫民阶层对礼仪和规则的教育却显得比较随意。
D.虽然礼的具体内容在不同时代和社会里会有所不同,但是礼的精神实质——对他人的尊重——是一致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代社会几经变革,严格的“国学”教育制度也就无法长期存在,作为文化垄断势力的国学不断受到私学的冲击,但宫廷教育仍然是文化教育的主流,只是学习的内容也逐渐有所改变。
秦代烧灭经书,涤除旧典,汉初黄老之术盛行,经过文景之治,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在给汉武帝的对策中说:“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臣愿天子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汉武帝元朔5年(前124年),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建太学,为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初建时规模很小,只有几个经学博士和五十个博士弟子。汉昭帝时根据诸经分别设立博士,增博士弟子员满百人,宣帝末增加一倍。汉元帝好儒,只要通一经即可,设员千人。到了汉成帝的时候,有人说:“孔子布衣,养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学弟子少于是。”一激之下,成帝增弟子员三千人,一年多以后才减回一千人。
太学学习和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立博士的目的是强化经学的地位,使经书成为宫廷教育法定的主要教材。“经”是古代宫廷用以教育国予的基本典籍,也是体现正统思想文化的官方课本。汉代有今、古文经之别,今文经是用西汉初期隶书书写的经典,强调义理以服务当代的统治;古文经是发掘出的周代旧籍,修孔子宅发现的壁中之书,用战国文字书写的经典。古文经因此强调以“小学”(语言文字)通经典,旨在恢复经典的历史面貌。今文经或古文经学 中某家之说被立了博士,就有了官学的地位,进入太学,也就是国学了。这里仅举《诗经》的经 学历史为例:就《诗经》而言,《经典释文》记载,“前汉鲁、齐、韩三家《诗》列于学官,乎帝世毛《诗》始立。齐《诗》久亡,鲁《诗》不过江东,韩《诗》虽在,人无传者。唯毛诗、郑笺独立国学。”自董仲舒以来,儒家经典除了在历史文化和道德修身方面的作用外,在政治上起到维护“大一统”的作用,多为皇权所推崇。
由此可见,汉代“国学”和“经学”有一种混同的趋向,“国学”不再是机构的名称,而是称谓“五经”以及某种经学流派的名称。
(摘编自《“国学”内涵的变迁与章太炎国学的现代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与私学是古代两种教育样式,随着社会变革发展而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
B.作为汉朝时的最高学府,太学虽然规模有所变化,却一直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
C.太学主要用儒家经典来教育国子,借此传播正统思想文化,达到宫廷教育的目的。
D.太学中的经学由博士研究和学习,是宫廷教育的主要教材,也是汉代国学的组成部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概述国学发展状况,将其放在古代社会的背景中探讨,引出话题。
B.文章多处引用前人的典籍,介绍分析相关历史情况,使论述更为真实可信。
C.文章以《诗经》的经学历史为例,说明了儒家经典为皇权推崇的过程,论证有力。
D.文章通过介绍国学、太学、经学,并阐述它们的关系,梳理了汉代国学的发展过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董仲舒提出建立太学,是为了维护“大一统”政治,建立儒家的“独尊”地位。
B.汉朝的很多皇帝都重视太学的建设,可见太学与国运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
C.由于书写字体不同,汉代的今、古文经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都不相同。
D.今天的国人崇尚国学,是因为其中优秀的历史文化、道德修养,仍然使今人受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人画带有文人的性质,含有文人的趣味,不以对象形似为目的,注重画外功的修炼和情感的抒发,或成教化,助人伦,或聊以自娱。文人画都是文人或具有文人性质的画家所作,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特定时代下产生的一批特定人群的感情产物。文人这个特殊群体掌握着中国古代最高的文化和最高的思想,因此作为文人情感产物的文人画,必然含有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文人画于前期排斥其他画家,与其他画种并存;中、后期乃成为中国绘画史的主流。研究文人画,有助于从深层认识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国艺术精神,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和超前因素。
文人画之所以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它不单单是一个画种,而且是一个从画家到作品及理论的三位一体的艺术体系。已知的画史画论多为文人所作,这些画论的内容不仅有关于绘画技法的阐述,而且有相当部分将文人画的创作思想、审美理想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古代文人追求“立德”“立功”“立言”。“诗为言之余,书为诗之余,画为书之余”,因此文人画家其实是一批业余画家。他们以将个人品行、情操、学识、修养、感受融入画中为己任,大都借助绘画入“道”,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和超越。入仕时,他们宏扬儒学,提倡绘画当“成教化,助人伦”;归隐时,他们追随老、庄,讲究画面意境“淡泊”“空灵”。到了文人画的中、后期,他们又将“释”家的某些思想精华与画论融为一体,推进和完善了文人画的审美理想。
苏东坡是文人画的大力倡导者。他提出“诗画本一律”,即借助诗的理性来扩大绘画的表现力。到了文人画的后期,文人画更是将书、画和印章结合在一起。因此历史上许多的文人画家,不但是绘画高手,而且还是书法大家和金石名家。
文人画不但广为吸收一系列姊妹艺术的养分,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其他体系的画种。如文人画对画工画的影响,“画圣”吴道子的绘画风格被画工们归纳为“吴家样”,广为流传,即是此类影响的典范。文人画对宫廷绘画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宋代一大批宫廷画家同时又都是文人画家,清初的“四王”直接就是文人画中的“正统派”。
由上述可知,文人画是极具包容性、生命力极强的绘画体系,这也是它能够在中国绘画史上占主流地位的根本原因。当然,文人画也有其局限性。如文人阶层的圈子狭小,一味地追求形而上,绘画题材不宽泛,以及后期严重的程式化等,很容易使人产生对文人画的误解。但是文人画却蕴藏着极为强大的先进因素。它具有包容性,注重画家个人品质、情操、学养等的锻炼,有助于新时代的“美育”事业;文人画所创造出的种种意境,或“简淡”或“空灵”,也使承受巨大压力的新时代的人们得到心灵的陶冶,为世人保留一片心灵的净土。此外,文人画在表达个性、阐述哲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基础和理论支撑,是我们当代艺术家取之不竭的源泉。因此,文人画必将会以种种新的面目在新时代中继续大放异彩。
【小题1】下列关于“文人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人画不讲究表面的形似,而重在抒发个人情感,画中含有个人的品行、情操以及修养。
B.文人画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是一批文人或有文人性质的画家的感情产物。
C.文人画带有文人的气质,含有文人的趣味,他常常排斥其他画家,只求自娱、修心。
D.文人画的作者其实是一批业余画家,他们大都借画入道,以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和超越。
【小题2】下列对文人画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人画是一个画家、作品及理论三位一体的艺术体系,其创作思想、审美理想有的已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B.文人画广泛吸收诗歌、书法、印章等姊妹艺术的养分,也影响了其他画种,包容性强,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C.文人画家注重个人品质、情操、学养等的锻炼,并将之融入画中,他们的绘画作品能表达个性,阐述哲学思想。
D.文人画“简淡”或“空灵”的意境有助于人们缓解巨大压力,陶冶心灵,让新时代的人保留一片心灵的净土。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人画地位崇高,在古代绘画史中占据主流地位,极大地影响了其他体系的画种,如画工画和宫廷画。
B.文人画深蕴中国文化精神和艺术精神,体现了中国画的超前因素,当代艺术完全可以从中获取养分,并服务于时代。
C.文人画融诗、画、书法、篆刻于一炉,许多文人画家诗画兼精,苏轼就是其中的典型。
D.文人阶层的圈子狭小,并且文人画单纯追求形而上,因而绘画题材不宽泛,并造成了严重的程式化倾向。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画是一种建筑的形线美、音乐的节奏关、舞蹈的姿态美,其要素不在机械的写实,而在创造意象。虽然它的出发点也极重写实,如花鸟画写生的精妙,为世界第一。中国画真象一种舞蹈,画家任意挥洒,它的精神与着重点在全幅的节奏生命而不沾滞于个体形相的刻画,以丰富的暗示力与象征力代形相的实写,超脱而浑厚。画家用笔墨的浓淡、点线的交错、明暗虚实的互映、形体气势的开合,谱成一幅如音乐如舞蹈的图案,画幅中飞动的物象和“空白”处处交融,结成全幅流动的虚灵的节奏,真如我们目睹的山川真景。
中国画法笔笔灵虚,不滞于物,而又笔笔写实,为物传神。笔不滞于物,乃留有余地,抒写画家胸中浩荡之思、奇逸之趣。中国画法不重具体物象的刻画,而倾向抽象的笔墨表达人格心情与意境。而引书法入画乃成中国画第一特点,书法实为中国画的骨干,各种点线皴法溶解万象超入灵虚妙境,而融诗心、诗境于画景,亦成为中国画第二特色。在画幅上题诗写字,借书法以点醒画中的笔法,借诗句以衬出画中意境,而并不觉其破坏画景,这又是中国画可注意的特色,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诗、书、画同属于一境层。中国绘画中的“骨法用笔”就是运用笔法把捉物的骨气以表现生命动向,透入物象的核心,其精神简淡幽微,遗形似而尚骨气,薄彩色以重笔法。唐代大批评家张彦远说:“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彩色,则失其笔法。”中国画作者远超画境,俯瞰自然,在画境里不易寻得画家的立场,但画家的人格个性完全融化潜隐在全画的意境里,尤表现在笔墨点线的姿态意趣里面。
中国画趋向抽象的笔墨,轻烟淡彩,虚灵如梦,洗净铅华,超脱暄丽耀彩的色相,违背了“画是眼睛的艺术”之原始意义。“色彩的音乐”在中国画中久已衰落。宋、元山水画、花鸟画发达,画风显著,宋、元大画家皆时时不忘以“自然”为师,于造化氤氲的气韵中求笔墨的真实基础。近代画家如石涛,亦游遍山川奇境,运奇姿纵横的笔墨,写神会目睹的妙景,真气远出,妙造自然。画家任伯年则更能于花卉翎毛表现精深华妙的色彩新境,为近代稀有的色彩画家,令人反省绘画原来的使命。然而此外则颇多一味模仿传统的形式,外失自然真感,内乏性灵生气,目无真景,手无笔法,既缺绚丽灿烂的光色以与西画争胜,又遗失了古人雄浑流丽的笔墨能力。艺术本当与文化生命同向前进;中国画此后的道路,不但须恢复我国传统运笔线纹之美及其伟大的表现力,尤当倾心注目于彩色流韵的真景,创造浓丽清新的色相世界,更须在现实生活的体验中表达出时代的精神节奏。
(摘编自宗白华《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画将建筑的形线美、音乐的节奏美、舞蹈的姿态美融为一体,不重机械的写实,而花鸟画写生的精妙,是世界第一。
B.中国画超脱个体形象的刻画和艳丽的色彩,关注全幅画的节奏生命,抒发画家胸中的浩荡之思、奇逸之趣。
C.中国画用浓淡的笔墨、交错的点线溶解万象,飞动的物象和“空白”处处交融,流动虚灵,真如我们目睹的山川真景。
D.书法是中国画的骨干,诗歌是中国画的灵魂,以书法来点醒画中的笔法,借诗句以衬出画中意境,诗、书、画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画法笔笔灵虚,不停留在具体物象的描摹上,具有丰富的暗示力与象征力,而又笔笔写实,为物传神。
B.唐代大批评家张彦远指出形似与气韵、彩色与笔法的关系,也点明了中国画中骨气、笔法的重要性。
C.近代稀有的色彩画家任伯年能于花卉翎毛表现精深华妙的色彩新境,不忘绘画原来的使命,画作让人耳目一新。
D.宋、元大画家能以“自然”为师,在造化氤氲的气韵中求笔墨的真实基础,宋元山水画、花鸟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画一贯注重运用笔法把捉物的骨气以表现生命动向,因此“色彩的音乐”在轻烟淡彩、虚灵如梦、洗净铅华的中国画中久已衰落。
B.虽然在中国画中很难找到画家的立场,但笔墨点线的姿态意趣里面隐藏着画家的人格个性,由此可见,中国画与画家是物我融合的。
C.近代以来,除了极少数画家外,诸多画家一味模仿传统的形式,致使中国画外失自然真感,内乏性灵生气,无法与西画抗衡。
D.中国画不但要恢复传统笔法,更应致力于创造浓丽清新的色相世界,表达时代精神,所以说中国画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