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教师“祖师爷”,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尊师的传统,但这一传统并不始于孔子。孔子孜孜矻矻,以身作则,以己示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高尚的人格、好学的精神、博通的学识,不仅赢得了学生的敬佩和爱戴,而且赢得了全社会和后世的尊重和礼敬。
在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国语》和《晋语》中,有这样的文字:“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这里已经将君、父、师并提。战国末期的荀子,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天地君亲师”的序列。在他看来,天地是生存的根本,祖先是种族的根本,君师是政治的根本。缺少了这三者之一,就不会有社会的秩序、人民的安宁,更谈不上生活的幸福。所以,礼仪就是用来敬祀天地、尊重祖先、推崇君师,用来树立它们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感和权威的。高度尊崇礼法的荀子,认为教师是礼法的守望者。他认为,如果没有教师,世人就不懂得礼法,只能是偏离正道,流于匪辟,遭致灾难和祸害;相反,人有了教师、懂了法度,就会通达事理,明辨是非。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荀子看来,是否尊重教师,是一个国家兴盛衰败的晴雨表。他指出:“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
先秦诸子在很多重大的问题上观点冲突,相互争鸣,但在尊师这个问题上,却难得的一致。道家的《道德经》说:“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墨家的《墨子》也说:“夫为弟子,后生其师,必修其言,法其行。”法家的《管子》中,收录有《弟子职》一篇,详细地规定了学生对教师各方面恭敬的态度和服侍的礼仪。杂家的《吕氏春秋》不仅说明了尊师的必要,而且指出了尊师的具体方法。主张“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外,学生能够勤奋学习,虚心求教,也就是对教师最大的尊敬。
尊师的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尊师使我们的民族更加笃信教育,从而促进全社会的向学之风,强化整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当然,我们也不必忌讳,尊师的片面化和极端化,也对我们民族及其文化具有负面影响。比如,恪守师法,不许学生自出机杼,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后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对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起了一定的阻滞作用。
(摘编自徐梓《中国文化的尊师传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虽然不是中国尊师传统的创始者,但却为后世树立了为人师表的榜样。
B.《国语》中已将君、父、师并提,当时的人们认为三者的地位同等重要。
C.荀子视教师为礼法的守望者,因为学习和执行礼法,都需经由教师来完成。
D.除了在尊师上取得一致之外,先秦诸子在其他问题上的观点都是相互冲突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是个绕不开的人物,所以在论述中国的尊师传统时,作者选择了从他说起。
B.文章在列举先秦诸子尊师的论据时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其中,“面”为荀子的言论,“点”则为其他诸家的言论。
C.在充分列举论据之后,文章进而深入剖析了“尊师传统”的本质:尊师既是尊业敬德,也是重学、重道。
D.文章在充分肯定尊师传统积极意义的同时,也指明了将尊师片面化、极端化的负面影响,从而体现了辩证说理的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生如果对老师态度恭敬,服侍周到,但不愿勤奋学习,不肯虚心向老师求教,也未必可以说是真的尊师。
B.教育事关他人前途和家族命运,如果不接受教育培养,一个人就难以造就才德,一个家族就难以发达兴旺。
C.是否尊重教师是国家兴盛衰败的晴雨表,因此,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家,一定会人人尊重教师,反之亦然。
D.尊师传统无形中对教师的才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人格高尚、学识博通,才能赢得尊重和礼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17 09:03: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扶贫电脑的命运

段淑芳

苦瓜村是名副其实的苦瓜村。800多户人家稀稀拉拉地点缀在青山脚下,像捉迷藏似的,老远老远才能找到一两户灌木环绕下的土坯房。偌大的村子竟不通马路.村人去三四十里外的镇上用自己园子里的白菜和苞谷换点油盐,每每是早上踩着露水出去,晚上踏着月亮归来,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口代销店有一架老式的程控电话,因为极少有人问津,竟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村人舍不得花钱去用那玩意儿,与外地打工的崽女通一次话的费用可是一天的口粮呀!

村人世世代代在苦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似乎从没想过还有别的活法。直到有一天,几辆“桑塔纳”车轮滚滚地停在村子路口,下来一些拍着衣服上灰粒的体面人,村人像看外星人一样围拢了来,还是留着长胡须的村长见过世面,赶忙上前与体面人一一握手,嘴里不住嚷嚷:辛苦了,辛苦了!镇长介绍说:这是省里来的扶贫工作队,来帮助苦瓜村脱贫致富的。

省里来的扶贫工作队在村里住下后还真不走了。

村长把自己家里最好的上房腾出,让工作队住下来,是卧室,也是办公的地方。村长把自己家里最好的八仙桌抬出来,是饭桌,也是办公桌。村长让自己的老婆一日三餐好生对待。为了方便扶贫队晚上办公,村长特意把原来十瓦的灯泡换成了六十瓦的,那明晃晃的灯光,在村民们看来,就好像是挂在房间里的太阳。

体面人对村长说:村人太穷了,那么丁点大的娃子就辍学外出打工了,多可惜呀!村人不出门,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学不到新技术,想致富也找不到门路。我已跟省里主管部门反映了,让他们捐几台电脑过来,在村里开辟远程教育,让大家都来了解了解外面的世界,看看啥适合自己,学知识、增见识,争取更早的脱贫致富。

体面人说了没几天,村里就敲锣打鼓放鞭炮,村人像过年一样迎来了省里专门用小车托运来的六台电脑。村长看到这些,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村长一高兴,咬牙去镇里最好的“十里香”酒家摆了两桌招待省里一行人。

体面人告诉村长,现在电脑有了,但光有电脑不行,还得有专门的电脑桌,还得开辟一间铺好水泥、有空调的屋子作教室,没有空调也得有吊扇,因为电脑这东西很娇贵,要散热、防潮,否则沾了湿气就很容易损坏,这可是上面特意调配的。

村里的土坯房都一个样,透风漏雨的,只有几间像样的泥巴屋,听体面人这么一说,村长不敢有丝毫的疏怠,赶紧从紧的不能再紧的村账上,抽出一笔钱加强维修。凹凸不平的泥巴地被填平了,还用石墩夯实了;六台整齐、实用的电脑桌加班加点赶出来了;远程教育教研室的招牌订好了;屋顶的楼檐下还吊了两把吊扇,就差选个好日子来举行挂牌仪式了。

这一天终于来了。村里又是张灯结彩,敲锣打鼓。村民们都聚拢了过来。

村长主持,刘副市长作完了热情洋溢、洋洋洒洒的报告。大伙儿饶有兴致地观看了初具規模的远程教育教研室,尔后直奔“十里香”酒家。

曲终人散。冷静下来的村长想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村里没人懂电脑。这电脑放在这岂不成了摆设,村里的远程教育不也成了一句空话?为了把这功在千秋、利在万代的事做得圆满,村长不得不再次忍痛以800元的水从镇里请了名电脑高手任教。800元可不是个小数目,相当于3个村干部的月工资呢,可为了山里的娃子们,村长觉得值。

电脑高手看了看一屋子配套整齐,井然有序的电脑,摇了摇头,发出了一声沉重的叹息:唉,这远程教育的计划暂时得搁浅了!”村长急了,说:“有问题吗?”电脑高手说:“电脑是新的,错不了,但远程教育必须联网才能实现。联网必须得有电话,村里唯一一部电话机却在30多里路远的村口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介绍苦瓜村的环境,概述了苦瓜村的“苦”,为后文扶贫队的出现做铺垫。
B.苦瓜村百姓看“体面人”像看外星人,说明村子闭塞,讽刺了村民的孤陋寡闻。
C.文章中扶贫队的到来,给村里人带来了希望,但工作过于粗率,缺少实地调研。
D.文章似乎未完成,没有结尾,这恰恰暗示了电脑的命运,照应题目,引人思考。
【小题2】文中村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多次写到“热闹”的场面,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谁的眼泪在飞?

张艳霞

张山陪杨紫去了趟她家。

张山两只手拎着装得满满的袋子,看到杨紫的妈妈,低低地叫了声,阿姨!老太太的脸已经很冷,说,你,你叫我什么?张山说,阿姨,我叫你阿姨。

老太太点点头,说,张山,你有房吗?张山说,没有。

老太太又说,你有车吗?张山说,没有。老太太脸更冷了,说,没车没房,那你拿什么来娶我们家杨紫呢?张山满脸讨好的表情,顿时僵住了。

杨紫听到声音赶过来时,场面已经控制不住了。杨紫叫了一声,妈——老太太一瞪眼说,叫奶奶也没用,反正我不同意,除非我闭了眼!老太太站起来,摇摇头。走了!

在马路边,杨紫问张山,你爱我吗?张山说,当然爱了。杨紫说,那你带我私奔吧。张山有些诧异,说,这,合适吗?扬紫说,有什么不合适的,你喜欢我,我喜欢你,我们一起私奔,就这么简单——

私奔的第一站,是乌镇。

踩在乌镇的石板路上,张山的心还在忐忑,说,杨紫,你妈如果看到你的衣服都没了,不会急坏吧?杨紫撇着嘴,说,没事,我妈最了解我了。杨紫一脸兴奋,张山却开心不起来。

女孩子的天性,似乎就是逛街和吃。杨紫每拐进一家商铺,就看个不停,问张山,这个好看吗?那个好看吗?张山说,好,好。要是哪一句说得不好,杨紫的脸就阴沉起来了。不过,杨紫几乎没有要什么东西。张山说,你喜欢就买吧。杨紫说,还是省一点吧。吃中午饭时,张山知道杨紫喜欢吃鳝丝面,就说点一个吧。杨紫说,还是点点儿便宜的吧。张山说,我不想太委屈你。杨紫说,委屈哈,我乐意。杨紫的声音挺敞亮的,但张山心里总不是滋味。

在一家装饰得有些奇特的店铺门口,杨紫停了下表,并且久久未动。张山推了推杨紫,说,你怎么了?杨紫微微一笑,说,你看,这家店是不是挺有特色?张山看了看,说,还好啊。杨紫就嘟起了嘴,说,你真不识货。张山就笑了,说,好,好,有特色还不行嘛。

走进去,杨紫摸摸这,摸摸那,问这个价格,又问那个价格,就是不买。店主明显有了不悦之感。杨紫再问时,女人就不吭声了。张山扯扯杨紫的衣服,小声说,要是你喜欢,就买吧。杨紫瞪了张山一眼,说,买什么买,你钱很多吗?张山苦笑,不说话了。

乌镇的夜,也是美不胜收的。晚饭吃得有些多了,杨紫走在前,张山走在后。杨紫说,张山,你觉得乌镇好吗?张山说,好啊!杨紫说,那咱们留下来吧,在这儿开一家像今天那样的店,店名我都想好了,叫山紫斋。张山没说话。

半天,张山说,杨紫,其实你妈妈的想法是对的,你不该陪着我颠沛流离,你该嫁一个好男人,有一辆车,有一套房子,再生个孩子,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杨紫眼瞪得很大,很生气的样子。杨紫说,你说什么呢。张山,你疯了吧!张山叹一口气,说,杨紫,我们分手吧。杨紫说,不,我不分。

杨紫以为张山只是说说。

第二天醒来时,张山居然真走了,留下了一张纸条:杨紫,我给不了你幸福,你该另寻真正的幸福。

岁月千转百回,人生起起伏伏。几年过后,张山重新踏进了乌镇,令他魂牵梦绕的与杨紫分手时的乌镇。还是那家装饰得有些奇特的店铺门口,张山忽然站住了。让他站住的是店的名字:山紫斋。张山的山,杨紫的紫。

缓缓地,从店铸铺里走出一个女人,竟真是扬紫。张山震惊了,他感觉真像是穿越了一般。杨紫在这里开这家店,是在等自己吗?果然,杨紫微笑着说,张山,你终于来了。这回,你不走了吧。

张山一下子慌乱了……

(选自《短篇小说》2017年6月)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常见的爱情故事,情节虽简单但很紧凑,富有波澜,充满内在的张力,重点表现了爱情和金钱之间的矛盾冲突。
B.小说的语言多用简短的句子,自然平淡中透着一=种冷静。这种平静与小说中人物的强烈的情感形成反差,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C.杨紫到乌镇后,作者描写她在店铺里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是为写她后来在乌镇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店铺做铺垫,体现了作者的精心构思。
D.对于私奔这件事,张山很顾虑杨紫母亲的感受,私奔后对杨紫也处处迁就。以至为了杨紫的幸福而提出分手,这表现了张山善良而懦弱的一面。
【小题2】你觉得杨紫是一个怎样的姑娘?试结合全文分析。
【小题3】小说的情节戛然而止,那么接下来会怎么发展呢?有人设想了两种结局:一是,张山不敢与杨紫相认,落荒而逃;二是,张山和杨紫终于团圆,两人再续前缘,过上了幸福生活。你认为哪个结尾比较好?请结合原文谈谈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学批评”通常与当代文学联系在一起;相对地说,“文学研究”的对象是经典,例如唐诗、宋词或者明清小说。两个术语的微妙差异显明,文学批评更多地表现为坐标模糊的理论探险。当代文学尚未进入稳定状态,众多文学作品的探索和开拓尚未纳入文学史谱系给予衡量和定位,因此,批评家的阐述必然包含相当程度的试探性,带有种种个人趣味主导的印象主义联想。如果说,经典的历史地位也已公认,“文学研究”相对客观、中性,各种优劣评判遭到了大幅度压缩;那么,相对而言,当代文学未经历史检验,文学批评的各种结论则无法完整地享有“学术”的威望。许多时候,这甚至构成诟病文学批评的理由。“文学研究”的范式被视为楷模之后,文学批评的褒贬以及伴随的激情无形地成为浮夸或独断的表征。
当然,人们可以听到来自文学批评的反驳;概括地说,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所谓的“历史检验”不能想象为历史的自动演算,仿佛真正的标准答案将在未来的某一天突如其来地降临。“历史检验”是一个内容充实的伸展,包含了历代批评家持续的对话、辩驳、声援或者抵制。经典的确认毋宁是这种伸展的阶段性沉淀。事实上,“历史检验”不可能截止于某一天,从此一锤定音。即使面对公认的文学经典,种种细微的校正从未彻底停止。所以,“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之间不存在无法逾越的隔离带,二者的“学术”性质具有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家族相似性”。其次,“当代”趣味并非文学批评的软肋。文学批评力图表述的重要内容即是,一部作品如何拓展当代文化空间。例如,谈论鲁迅的《阿Q正传》或者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批评家关注的是这些作品为20世纪文化增添了什么。所谓的“当代文化空间”,不仅包含那个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意识形态结构,也包含那个时期普遍的叙述、修辞或者文学类型。许多时候,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呼应构成了当代的某种边界模糊的“总体性”。如果没有文学批评表述当代的声音,所谓“历史检验”的起点又在哪里?
尽管如此,“文学研究”的辖区仍然构成特殊的压力——文学批评必须意识到经典的分量。事实上,绝大多数作品只能获取短暂的存活期,仅有极为少量的作品由于未来历史的铭记而赢得了不朽。换言之,经典隐含了大部分当代文学并不具备的特殊性质,这种性质有助于作品跨越“当代”所标志的文化季节。藏之名山,传诸后世,我的作品等待的是未来的读者——这一类宣言的前提即是以经典为归宿。对于文学批评说来,“当代”趣味与经典之间始终存在某种紧张。如果意识到“当代文化空间”的历史渊源,那么,经典犹如“当代”趣味的压舱石。
按照T·S·艾略特的著名观点,现存的众多经典构成了某种总体秩序,犹如矗立于文学史地平线的一道栅栏。一部新的作品只有携带足够的能量才能击穿既存秩序,占据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双方的相持包含了文学批评的角逐——用艾略特的话说,这将是“新与旧的适应”。显然,双方的相持必将涉及批评家的视角选择:注重尖锐的“当代”趣味,还是服从经典象征的坚固秩序?
【小题1】下列对文中“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学批评”常带有个人的趣味,其阐述常被诟病为独断;“文学研究”享有“学术”的威望,其范式常被视为楷模。
B.“文学批评”的对象是所有文学作品,其阐述必然包含相当程度的试探性;“文学研究”的对象是经典文作,其阐述相对客观、中性。
C.“文学批评”力图表述一部作品如何拓展当代文化空间,“文学研究”力图阐明经典的分量,审美趣味的导向。
D.对“文学批评”而言,“当代”趣味与经典之间始终存在某种紧张;对“文学研究”而言,努力构建一种既存的秩序,成为“历史检验”的重要标准。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代”趣味并非文学批评的软肋,所以,“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之间不存在无法逾越的隔离带。
B.经典的确认就是历代批评家持续的对话、辩驳、声援或者抵制之后的阶段性沉淀。
C.一部当代作品拥有了经典的特殊性质,才能由于未来历史的铭记而赢得不朽。
D.“当代文化空间”,包含一个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意识形态结构,叙述、修辞或者文学类型。
【小题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时代的面目

①“现代”的定义之一也许是,在这个时代,我们对具体的东西的知识越来越精确,对抽象意念的认识却越来越模糊。在我们的时代,时间、方位可以定得极准确,最细微的分子和原生质都逃不过人类的观察;可是美丑、善恶这样的概念却日日失去它们公认的判别标准。

②我们的时代是一个面目模糊的时代。所有不能精确度量的价值都在往中间地带走。放眼全球,威仪赫赫的将军也许在时事漫画里成为谐角,违法的官员或杀人的大盗却可能因巧舌如簧而一夜成名。

③于是,世界上能够执行死刑的地方越来越少;“不可杀人”的信条既然不能用来规范犯法者,便回过头来规范执法者。而更振振有词的理由是,我们无法定下绝对善恶的标准。宁可相信人  做了再可恶的事  可能有值得谅解的原因:难道不是社会的错吗?难道不是他的父母的错吗?难道不是他偶然读过的文字、看过的画面的错吗?而他的基因也不是他自己能决定的,杀人越货的因子老早就种植在这个倒霉的人身上了.为什么不去责怪那些给了他遗传基因的先人呢?前几年美国德克萨斯州一个杀人累累的罪犯被判死刑,临近行刑,各地的美国人顿足叹息,游行请愿。这个杀人犯加诸受害者的痛苦,这时却无人记得——这个时代有广大的同情心.但是却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来决定这同情应该投在哪里。

④一次和同学闲谈,我问他们心目中这一代的英雄是谁。众生沉吟久之,有一个终于说,Michael Jackson!其他学生一起微笑起来,显然也并不反对,我也不免微笑了。这个歌手表现出来的热力无限,一支歌卖到三千万张唱片,只手挽救了美国几年前日落西山的唱片业,史无前例地独得八项格莱美奖……这已当然足够塑造一个时代的英雄。然而,杰克逊真正的魅力,也许还是一种精巧的模糊,一种特别属于这个时代的模糊。小说家韦勒(Sheila Wellre)前些年曾有一篇文章描述过他,当时杰克逊刚结束了一趟全球巡回演出,所到披靡。韦勒写道,杰克逊是个“部分成人部分孩子;既像情人也像儿子;虽是黑人却有白人的眉目轮廓;充满城市的狂热和新潮流的气息。却又仿佛一吹即散的精灵,不带走人间烟火;他的舞台演出技巧无懈可击,但动如脱兔的同时,却又腼如处子;他的声调面容都使他兼具男性和女性的特质……”当杰克逊穿着发亮的黑色紧身衣,环佩叮当,在舞台上光芒四射时,我们看到的是他鲜明的具体形象,然而他的介乎两性、跨过年龄层、似尘世似脱俗、横扫歌坛的气质,岂不是更切合了一个模糊时代的品位!

⑤如今的时代,原也是个英雄短命的时代。竞技场上的金牌得主不多时便无人记得,畅销书和作者的光彩只能维持到新的排行榜上市为止,一些人的名字在传播媒体上发五分钟光亮.就销声匿迹了……在这样一个英雄乍生乍灭的时代,模糊本身便也是一个特色,且熠熠然切合了时代的面目吧。

【小题1】第③段横线上填人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 但B.如果 就C.即使 也D.只有 才
【小题2】本文第③段从_______________的角度、第④段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论证了“我们的时代是一个面目模糊的时代”。
【小题3】简述第③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第④段中加点词语“精巧的模糊”指的是杰克逊具有_____________的特点(20字以内)。
【小题5】对本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将军成为谐角,杀人大盗一夜成名,折射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模糊。
B.“都在往中间地带走”,表明人们对抽象意念的认识越来越不清晰。
C.作者认为从社会层面或家庭根源看,再可恶的人都有值得原谅的理由。
D.文章结尾用“特色”“熠熠然”讽刺了缺乏基本判断标准的时代面目。
【小题6】文章结尾指出“如今的时代,原也是个英雄短命的时代”,你认可作者的判断吗?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你认识汉斯吗?
刘怀远
如果你第一次跟张奶奶拉家常,见面说不了三句话,张奶奶就会问你:你认识汉斯吗?医生,德国人。
张奶奶闺名芝秀,慈惠墩人,十多岁上父母双亡,孤零零的她被汉口的姑妈领了去。姑妈家住在裕华纱厂旁,迫于生计,芝秀小小的年纪也进了纱厂做女工。织工从早到晚,两只眼睛总是瞪圆了盯住织机,稍微发现一点毛病,眼到手到,飞快地摆弄梭子,不让织机上出一点瑕疵。时间不长,芝秀的眼睛红肿起来,肿痛,视物模糊,其中一只眼睛里还流出白色的汁液来。姑妈先是请来游走的郎中,郎中卖给几包草药。不想敷用后,眼睛钻心地疼,还看不见东西了。姑妈又慌忙领着去看保善堂的先生。先生看了,也是摇摇头,说,可惜了这么漂亮的丫头,还是趁早做手术吧。芝秀问,做手术能好?
好是好不了,是提早割除了坏眼,不影响以后装个假眼,闺女家家的,怎么说也是爱美。不过丑话说在前面,诊费先付,至于落个什么后果,与本堂概不相干。
芝秀呜呜地哭,姑妈劝她,别哭了,再哭对眼睛更不好了。芝秀说,反正是要瞎了的,还能再坏到哪里。姑妈叹口气,这么年轻的孩子,怎么能没有眼睛呢。没有了眼睛,这一辈子可怎么过,我可怎么跟你死去的爸妈交代啊。
芝秀说,没了眼睛,我也不活了。
姑妈说,要不死马当活马医,我去请个洋大夫来看看。
就请来了汉斯。德国人,在汉口开诊所。汉斯来了,仔细地查看了病情,也是摇摇头,说我也没有办法。芝秀又伤心起来。汉斯见她抽泣,又用手指在芝秀眼前晃了晃,芝秀眨了两下眼睛。汉斯又点点头,也许还是可以好的。
姑妈说,能治就好。快用药吧。
汉斯说,我给清洗干净了,还需要打一针盘尼西林。你们,打得起吗?
芝秀不知道什么是盘尼西林,姑妈可是听说过的。那个时候的盘尼西林堪比黄金,一是稀少,二是金贵,不是一般人能用的。
你有这个救命的药吗?姑妈问。
汉斯点点头。
姑妈就僵在那里。半天没有说话。
芝秀问,多少钱啊?
汉斯没有回答,而是问,你在哪里做工啊?
芝秀说,纱厂里当女工。
汉斯微微一笑,那要你不吃不喝,半年的薪水。
芝秀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姑妈对芝秀说,秀,别怪姑妈不给你打针,姑妈实在是……
芝秀说,姑妈,我谁都不怪,只怪我自己命苦,自小没了爹,又没了妈,若不是姑妈收留,说不定我早死了,我怎么还能怪姑妈?眼睛瞎了是命,不怪姑妈,只是今后成了一个瞎子,又要拖累姑妈了。
姑妈也忍不住地哭起来。汉斯在一旁看看芝秀,又看看姑妈,看看姑妈,又看看芝秀,算是明白了怎么回事。汉斯摸摸大鼻子,挠挠头,说,上帝呀,真是可怜的孩子。要不这样,我先给小姑娘治疗打针,等你们什么时候有钱了,什么时候再给,好不好?
姑妈望望芝秀,芝秀望望姑妈,却看不清。两个人都没有说话,汉斯已经用注射器配药了。
盘尼西林注射到芝秀的身体里,没过几天,芝秀的眼睛真的神奇地好了。
芝秀找到汉斯的诊所,才看清了汉斯的模样。芝秀说,谢谢你救了我。
汉斯仔细察看了芝秀的眼睛,高兴地拍拍她的头说,痊愈了,你的眼睛完全好了。
芝秀声音小得几乎听不到,说,我现在还是没钱给你。
汉斯摸了下大鼻子说,我说过了,你什么时候有钱了,什么时候来还。
你放心,我有了钱一定来还你!
好的,你去吧,不过你要记住,不论再做什么事,一定要爱护眼睛哟!汉斯双眉往上一耸,眼睛透出微笑。
芝秀正想着是回裕华纱厂,还是干点别的。日本鬼子的炮弹飞来了。芝秀拉上姑妈跑回了慈惠墩。
日本人被赶走后,芝秀和姑妈又回到汉口,汉口已找不到一个叫汉斯的德国医生,也找不到一家外国人开的诊所。
“外国人漂洋过海地来开诊所,那么贵的药,一分钱都没给人家。”年老的张奶奶逢人便说,逢人便打听。
“你认识汉斯吗?医生,德国人,不是他,多少年前我就瞎了。”随着来汉口的外国人越来越多,特意学会了几句英语的张奶奶有机会就拉住外国人,跟人家打听:“你认识汉斯吗?我欠着人家药费呢,从没来要过,好人呐。如果他本人不在世上了,我答谢他的子孙也算是了了一桩心事啊。”
汉斯,仿佛从没来过汉口一样,没有一丝消息。
张奶奶立了遗嘱,做出她这个年龄老人的惊人之举:身后捐献眼角膜。
(选自《天池》2016年第3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姑妈得知汉斯有盘尼西林后僵在那里,因为她觉得把侄女死马当活马医无法向侄女死去的爸妈交代,可是不用这药侄女就保不住眼睛,她内心非常纠结。
B.张奶奶逢人便打听“你认识汉斯吗”,这样写符合她年老爱唠叨的特点,同时也表现丁她一心兑现还钱承诺的执着情怀以及始终无法回报的不安心情。
C.日本鬼子的侵略,使芝秀想继续工作的计划落空,也直接造成了她找不到恩人汉斯的结果,从而使她颇受折磨,小说含蓄、深刻地表达了反战的主题。
D.小说善用延迟法,芝秀患上眼疾求医,游走的郎中使她病情加重,保善堂的先生称只能割除坏眼,汉斯上来也说没办法,这使小说波折迭生,扣人心弦。
【小题2】小说一开始就假设第一次跟张奶奶拉家常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是怎样塑造汉斯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