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强力意志,德文原文是derWillezurMacht。其中,Macht为力量之义,但这不是一般的力量,而是强大的力量,因强大而有了支配力、统治力、影响力。介词zur为追求、趋向之义。直译应是“求强大力量的意志”、“强化力量的意志”。译作“权力意志”也未尝不可,只是要正确理解“权力”的广义含义。
强力意志说不但是反对达尔文主义的,而且也是、毋宁说首先是反对叔本华哲学的。在叔本华那里,生命意志是一种盲目的应当灭寂的力量。尼采认为,这既误解了生命的性质,也误解了意志的性质。
首先,生命是“必须不断自我超越的东西”。它不能满足于自身,而要不断向上,从高于自身的东西那里去寻求自身的意义和目的。这就是扩展和享受自身所蕴含的力量,藉此它克服了自身的限制。叔本华停留在生命本身,不能为它指出一个高于它的依据,所以得出了生命毫无意义的悲观结论。“依‘生存意志’的教条去寻找真理必然落空,这种意志是没有的!因为不存在者,便不能有愿望;已在生存中者,又岂能向生存有愿望!只是凡有生命之处,便也有意志,然而不是求生命的意志,而是求强力的意志!”强力意志也还是生命意志,然而它追求的不是生命自身,而是使生命得以超越自身的强力,这种对于力量之强大的渴求恰恰表现了生命永不枯竭的本性,所以尼采称强力意志为“永不枯竭的增殖着的生命意志”,并认为它是“生命的核心”。
其次,意志就是支配,“在意志的每个动作中都有一个支配着的思想”,而这意味着意志本身即是内在的强力,它包含着命令和服从的必然性。“求强力”不是意志的附属物,不是从外面给意志设定的目标,而是意志的本质之所在。在尼采看来,意志不同于纯粹欲望,后者只是意志的损耗。叔本华恰恰混淆了两者,所以才得出了否定意志的结论。一种不求增强自身力量、但求灭寂自身的意志完全是自相矛盾,无异于说意志不是意志。
由此可见,强力意志概念实际上是尼采对于生命、意志、生命意志的本质的一种说明。在他看来,求力量之增强既是生命的本质,又是意志的本质,从而也是生命意志的本质。通过这一说明,尼采为在叔本华那里无目的无意义的生命意志确定了目的和意义。
强力意志概念在尼采哲学中占有中心地位。一方面,它获得了本体的意义,尼采用它来说明无机界、有机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把万物生生不息的永恒生成归结为强力意志。“把存在性质的印记打在生成之上——这就是最高的强力意志。”“这个世界就是强力意志,岂有他哉!”另一方面,它获得了最高价值尺度的意义,尼采用它来衡量人类的一切精神文化价值,把真、善、美的评价都看作强力意志的产物。
(摘自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强力意志”这一概念乃尼采首创,也可当作“权力意志”来理解,指权势、权术、政治野心等强大的力量。
B.强力意志说反对达尔文主义和叔本华哲学,叔本华的学说停留在生命本身,而尼采的学说超越了生命本身。
C.尼采认为,意志与纯粹期望不同,它的本质就是“求强力”,即其本身就是内在的强力,包含着命令和服从两方面。
D.叔本华理解的意志不求增强自身力量,但求灭寂自身,这完全自相矛盾,等于否定了意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提出“强力意志”这一概念,再探讨生命、意志的性质,最后总结强力意志概念的意义,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B.围绕着尼采认为叔本华误解了生命的性质和意志的性质这一论点,文章第三、四自然段从生命和意志两方面展开议论。
C.文章综合运用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详尽地阐述了“强力意志”这一概念。
D.通过对“强力意志”“生命”“意志”等概念的剖析,文章得出了强力意志概念实际上是尼采对于生命、意志、生命意志的本质的一种说明的结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本华认为生命毫无意义,并得出了否定意志的结论,而尼采为生命意志确定了目的和意义,可见叔本华哲学不如尼采哲学高明。
B.尼采认为,只要有生命的地方,就会有意志。这种意志追求的并非生命自身,而是使生命超越自身的强力。
C.因为叔本华混淆了意志和纯粹欲望这两个概念,因此得出了意志不是意志的结论。
D.强力意志这一概念在尼采那里获得了本体的意义与最高价值尺度的意义,可见它在尼采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07 10:47: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的《中国》一书中正式使用“丝绸之路”这个词语。自此,这条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大道,就以这样一个美丽的名字,镌刻进历史的书卷中。早期的丝绸之路主要是为方便沿途各国互通有无,到汉唐时达到鼎盛,无数商贾携带香料、药物等来到中国,又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远销海外。在唐朝中期以前,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首选,郑和下西洋后,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
数千年来,商人、教徒、外交家和学术考察者等在这条“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道路上来来往往,通商、旅行、互动,在推动物质交流丰富性的同时,带来了文化交流的多样性。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西方的天文、历法、医药陆续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从这里开始走向世界。不论是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还是七下西洋的郑和,他们的故事都与丝路密不可分。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鎏金铜蚕”,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等出土文物,则是这段历史最好的见证。以至于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这样感慨道:“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此外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自敦煌至喀什的环塔克拉玛干古代文明区,此外再没有第二个。”
作为多种文化的混合体,丝路文化依托于文化交流的实际过程,产生了一系列文化交融的丰硕成果。首先,它本身就是文人墨客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不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感慨,还是木卡姆乐曲的悠扬,都让人们对丝路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几千年来,那些行走于丝路上的各色人等及其所经历的悲欢离合,都通过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各种艺术形式记录下来。以骑毛驴的阿凡提为例,他机智、幽默,爱打抱不平的形象原型都可以在中亚、中东乃至东欧的文艺作品中找到。尽管在不同文化里他被赋予了不同的名字和特征,故事也各有发展和特色,但其根源都来自于丝绸之路。
依托于丝路而产生的不同文化的相遇与交流,又极大地刺激了艺术家与大众的想象力和创新激情,达·芬奇名作《蒙娜丽莎》的山水底衬,酷似中国山水画中朦胧而有层次的泉石意境;歌德的《中德季日即景》中浸染着他对孔子、老子哲理的向往和仰慕,这些哲理诗组成了中西文学在19世纪初的共鸣。
各国文化在丝路交流碰撞后诞生了诸多艺术成果,其生命力有时甚至比在原生地还旺盛。
中西方之间、国与国之间,因丝路使彼此的血液与基因交融起来,逐渐形成了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李冰《丝路文化的历史传承》)
【小题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论述了“丝绸之路”名称的起源以及丝绸之路的发展、演变过程。
B.文章站在文化层面审视丝绸之路,是为了论述其对于文艺创作的重大影响。
C.从物质交流到文化交流再到文化交融,文章层层深入地论述丝绸之路的作用。
D.第二段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有力地论证了丝绸之路带来的文化交流多样性。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一词源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的《中国》一书,自此,这条道路逐渐为人们所熟知。
B.丝绸之路是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所有民族和地域的各种艺术形式都曾记录过与丝路相关的人或事。
C.丝绸之路不仅推动了物质交流,而且带来了文化交流,西方的宗教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由此传人中国。
D.丝绸之路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之分;前者鼎盛于汉唐时期,后者兴起于郑和下西洋之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是一条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大道,有助于沿途各国互通有无,开展贸易。唐中期前,中国的贸易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后来逐渐被海上丝绸之路取代。
B.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认为,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四大文化体系,而其唯一交汇点在自敦煌至喀什的环塔克拉玛干古代文明区。
C.骑毛驴的阿凡提的形象原型在中亚、中东乃至东欧的文艺作品中都可以找到,并且它们的根源都来自于丝路这一事实生动地体现了丝路文化交融的丰硕成果。
D.各国文化在丝路交流碰撞,诞生了许多富有生命力的艺术成果。与此同时,中西方之间、国与国之间也因丝路而彼此交融,逐渐形成了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土地谣 袁省梅
小院子,一条细长的帽辫子在一双苍老的手上悉悉索索地编着。金黄色的麦秆细溜溜,嚓嚓嚓,如蚕啮桑叶般,清脆细小的声音不断从那双手上飞出,麦秆也就一根一根地续接起来。早晨的阳光清清淡淡地泄了一地,慢慢地爬上了编帽辫子的女人身上,温暖地铺展开来。你忽然觉得,挑在檐角上的那个太阳是女人编出来的。用手上细长的麦秆,嚓嚓嚓,嚓嚓嚓,上来下去,一点一点编出来的。
老头蹲在菜地边,擦铁锨擦锄头。用一块青石把铁锨锄头擦的清亮清亮,亮的映出了一张苍老默默的脸来。青石和铁锨摩擦发出的脆响,叮当叮当,一声一声都揉碎在这朝霞的慈祥里了。
一阵剧烈的咳嗽声让女人停了手,她担心地抬起头说,不要擦了,没用了。
你编那有用啊。老头停下手,看眼前的菜地。狠狠的,硬硬的话语头般,在金黄的阳光上。
再看它也是鸡屁股子大。女人不屑地扁扁嘴。
鸡屁股子大我也爱看。老头不回头,秃鹫般蹲在地头,你编那干啥,现在谁还戴,又不是要到地里去。
没人戴,挂我眼眉前,我看。我看着爽快。女人气呼呼的。细碎的声音霎时响亮了,叮叮叮。
就是这鸡屁股子大的土地,常常让老头看成三亩五亩。老头的两块地,南门前一块老牛坡一块,都是好地。地不欺人,种啥收啥。犁镂耙磨,老头一点不耽搁,该做啥做啥。小麦玉米豆子花生,老头跟着节气一步一步地走,收了一料又忙着种下一料。忙,老头也欢喜。有地,就有粮食,有了粮食,还有啥愁心的。
可是有一天突然没了地,院子没了,菜园子也没了。村里的土地被一家企业征收了,村子迁到了城市的小楼里。一家挤着一家,一家一小块豆腐块院子。老头的土地也就剩下眼前这块鸡屁股子大了。再小也是土地,哪能荒了。翻地施肥浇水,老头把鸡尻子大的土地打理的细致、松软。老头忙完自己的土地,又忙邻居家的。左邻右舍都是年轻人,谁种过地啊?谁有心思花在土地上啊?邻居看老头帮他们把地种的郁郁葱葱,茄子辣椒西红柿,初夏吃到深秋了,地里又长满了菠菜芫荽。邻居高兴从地里揪个黄瓜,咔嚓咔嚓吃着,笑眯眯地对老头说,叔,亏得你帮我们种菜啊。老头摇着头说,不要亏了地才好。
看着自己种的一块一块的菜地长得繁茂,老头欢喜的好像又看见了南门前老牛坡的地了。老头像从前一样,撵着节气走,收了油菜韭菜,又种下南瓜豆子。从前的日子又回到了老头的眼前,一天天让老头塞满了各样菜蔬,新鲜又饱满。
也不知是哪一天,邻居家砌起了院墙。一家砌了院墙,家家都砌了院墙。老头踅在巷里,停在一家院墙前,又停在一家院墙前。老头看不见院里的土地。老头不知道圈在高高院墙里的土地都种了什么。老头心想,再小也是地啊,可别荒了。砌院墙是因为有一家丢了东西。大白天的,防盗门被人撬了。老头天天都在巷里,拔了这家菜地的草,又给那家的菜地浇水。老头没看见小偷。听人这么说,老头的心里很不得劲。老头的心跳的脱脱的,没言语,蹲在自家的菜地前,一根旱烟管吃得吧唧响。
老头家的院墙也让儿子给砌了起来。老头说,砌了院墙,太阳进不来,菜也长不好。儿子说,菜是小事,安全是大事。
夏天的时候,邻居都从院子出来,嚷嚷着,热死了,一点风都进不来。邻居从老头家门前走过,突然就想起了以前的茄子辣椒,想起了以前从菜地里摘个西红柿拽个黄瓜,不用洗,随便一擦就咔嚓咔嚓的吃。
叔呢?多久没见着叔了。
是啊,都是这院墙隔的。
高高的院墙投下了浓深的黑影,老头蹲在黑影里,听见墙外人们的话,看着眼前的菜地,吧唧吧唧地吸烟。女人编完了麦秆,没有麦秆了。女人说,过年收麦时,裁些麦秆子。老头头也不回地说,到哪给你裁麦秆子啊。现在都是收割机收。嚓嚓嚓过去,哪还有麦秆子。停了一下又说,还编啥啊编,谁还戴你那草帽子。女人赌气地说,我戴。
老头不吭气了,蹲在菜地边,小小的菜地在老头的眼里又一幻一幻地变成了三亩五亩,变成了好大一块地。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女人在院中编草帽的场景,运用比喻、拟人、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富有诗意。
B.小说关注时代,直面当下。如小说写老头为邻居种菜和获得丰收的喜悦,表达了对城里人漠视劳动的批评。
C.小说写人叙事多处运用拟声词语,如“咔嚓咔嚓”“吧唧吧唧”,贴切传神地表达了人物的内心感受。
D.小说善于设置矛盾,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揭示主题。如叙写老头与女人拌嘴,以及老头与儿子的不同看法。
【小题2】小说中“老头”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土地谣”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于明山)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今天下午共同发布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6)》。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年末,国务院共公布了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民间文学类项目为155项,占总数的11.3%,在十大非遗门类中排第5位。文化部共认定了198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民间文学类共计77人,占总数的3.88%。民间文学还面临着传承人高龄化和法律保护缺失等问题。曲艺有127项,曲艺类传承人有151人,仍有40余项曲艺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没有国家级传承人,显示出曲种传承的不均衡和保护传承人的紧迫性。2015年,包括河南坠子国家级传承人刘宗琴、相声国家级传承人常宝霆等20名曲艺类项目国家级传承人离世,更是给非遗传承带来了巨大损失。

2015年,北京、上海、山西、山东等8个省市公布了新一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其中,传统音乐新增项目共计28项,包含民间音乐23项、宗教音乐3项和人文音乐2项,表明民间音乐仍是传统音乐类名录建设的主体。“申遗热”推动了传统音乐的发展,2009年,有5个传统音乐项目类型同时被选为“世遗”;在前两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传统音乐分别入选72项和67项,在十大非遗门类中位居前列。2015年,传统音乐诸多新增赛事尤其是原生态赛事的举办,网络歌坛的迅速发展,观看民歌实景演出以及近几年的民歌民乐进校园等,都显示出传统音乐在全民参与的“后申遗时代”更加欣欣向荣。

2015年,我国传统技艺类非遗保护工作延续了以往良好的势头。名录建设方面,在历年公布的各级非遗名单中,传统技艺都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比重。2015年各省公布了新的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其中传统技艺类非遗共136项,约占总数的34%。2015年新增传统技艺项目中,上海和陕西分别占16%和22%,领先于其他省市。各项传统技艺中,有一部分适合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的,如酿酒类、制瓷类非遗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但不能回避的是,一部分传统技艺因创新设计不足,难以跟上市场的步伐。

随着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2015年中国传统医药立法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中国传统医药逐渐被世界认知。2015年,北京、安徽等地公布了省级非遗项目代表传承人名单,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达到了43人。尽管传统医药发展势头迅猛,但传统医药类项目的新增代表项目和扩展项目数目甚少。

(选自“新民网”,有删改)

材料二:

济南6月8日讯(记者尹延杰) 记者今天从山东省邮政公司了解到,为进一步增强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邮政定于2016年6月11日发行《文化遗产日》纪念邮票1套2枚,两枚邮票采取连印形式,分别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和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为中心,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项目,用线描的表现形式环绕展示在周围,以宣纸的纹理和残破的边框形式为背景,整体风格古朴、简洁,主题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项目为:昆曲、珠算、剪纸、端午节、古琴;文化遗产表现项目为:长城、福建土楼、敦煌莫高窟、北京故宫、秦始皇陵兵马俑。

(选自大众网,有删改)

材料三:

文化部社图司巡视员周小璞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确定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一些专家认为,相当大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无形或隐形,是人的精神创造,更凸显了对其保护抢救的重要性。它可以暂时没有任何意义,可要可不要,但如果因此而不重视,让其自生自灭,将给人类、国家、民族造成精神和情感上的断裂。

(选自2007年4月2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不同,内容各有侧重,材料一从总体上介绍2016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情况,材料二、材料三着重介绍具体保护措施。
B.材料二表明,“物质性”的文化遗产指的是自然景观,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C.从材料二可知,设立“文化遗产日”、发行纪念邮票也是保护非遗的措施,它可以强化民众对非遗的价值和保护非遗的意义的认知。
D.材料三认为,“非物质”的属性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精神创造,并没有多少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因此容易为人们所忽视。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民间文学、相声为例,是为了说明非遗保护存在的传承人高龄化和法律保护缺失等问题。
B.酿酒类、制瓷类非遗项目因为能够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发展得比较好,因此,如何提高非遗项目的经济效益是做好非遗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
C.材料二中的纪念邮票以宣纸的纹理和残破的边框形式为背景,选取的都是文化遗产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项目,体现出鲜明的保护文化遗产的设计理念。
D.国家之所以将“抢救第一”作为保护非遗的方针之一,是因为一些非遗项目并没有系统的文字和影像资料,主要依靠师傅口传心授来传承,很容易失传。
【小题3】根据材料一,你认为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还存在着哪些主要问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了官司。有人批评其质量堪忧,有人质疑其在数字化过程中,将一些珍责的原声母带交给日本公司,使这些母版文物有可能被盗录和损毁。谁是谁非,当事人各执一词。然而此次事件,使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程得以进入公众视野。

保护音像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集体记忆,通过数字化方式保存我国珍费的音像档案意义重大,但关键在于其获得永久性保存后,如何才能变成活的文化?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悖论。

第一重悖论,在全球化时代,大众流行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掘墓人。同时,全球化时代又呼唤传统文化的复兴。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大众流行文化,用“全球通用”的审美标准席卷全球,鲸吞蚕食各国各地区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迅速消研多样性、异质化的地方性文化。这种全球趋同化的大众流行文化浪潮,使得很多非西方社会的民族和人群,愈益面临失去独特文化身份的危险。只有接续传统文化的根脉,复兴传统文化资源,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跟,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第二重悖论,信息化、教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吾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视频时,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菜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这种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

对于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一定要跳出“死文化”的陈旧观念,不能把传统文化变成活标本、木乃伊。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借助大众流行文化巨大的承载力和传播力,使传统文化以鲜活的形态,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大众文化趣味、艺术审美的一部分。唯有如此,传统文化才能再度获得复兴和繁荣。

(摘编自封寿炎《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化时代的审美标准使很多国家或地区的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被挤压甚至被消开。
B.不只是传统戏剧,其他领域门类的传统文化也面临信息化、数字化带来的严重威胁。
C.信息化、数字化对传统文化来说是双刃剑,对其生存发展既带来威胁,也提供机会。
D.文末用“木乃伊”比喻通过数字化获得永存,却脱离大众而失去生命力的传统文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由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程所遇到的问题,引出“活化传统文化”这一核心问题。
B.文章主要论述传统文化资源所面临的双重悖论,作者认为挑战大于机遇,分析有辩证性。
C.文章以3D全景声京剧电影在好莱坞热映为例,论证了全球化时代传统文化复兴的可能性。
D.文章提出问题后,着重从全球化与科技手段两个角度分析问题,最后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它让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扎根并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B.将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保存意义重大,而如何将传统文化资源转为活的文化也是关键问题。
C.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在信息和交通愈发便捷的全球化时代,必将遭遇淘汰。
D.如果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态呈现传统文化,并借助技术的力量,就能让传统文化重焕生机。

同类题5

   世界需要“中国新思想”

乐黛云

①1937年,林语堂用英文写了一本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生活的艺术》.书一出版就引起轰动,持续52个星期位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在美国重印40多次,被翻译成10多种不同的文字。这种现象说明世界需要于中国的,是不同于他们自已原有思想的另一种思想,不同于他们惯常生活方式的另一种生活方式。

②但是,百余年来,我们很少有这样的自觉。对中国文化来说,通过今人的自觉,从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中生长出“中国新思想”,是根本之道。

③当代世界深陷各种冲突之中。从军事战争到经济战争,从资源争夺到社会斗争,从国际冲突到文化对峙,如何克服冲突、形成合作,是人类一直未能解决的最大问题。

④中国先哲认为,个人无法独立生存,人的初始状态就是与父母和他人的关系,这首先就是一种社会合作状态。社会的基因不是个人,而是人与人的关系。我国学者从中国文化的这个立场出发,参与世界大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这种出发点已引起国际学术界重视。中国学者李泽厚在《伦理学纲要》中,提出了中国文化的“情本体”,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的“情理”与西方“理性”的讨论,也引发西方文明对自身的反思。

⑤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不是按我们的主观愿望设计制作好再端出去的一盘点心,而是在长期互动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双向自由选择逐渐形成的。中国文化面向世界,与他种文化进行对话沟通,已有悠久的历史。18世纪以来,中国文化通过伏尔泰、莱布尼兹、荣格、白璧德、布莱希特①等人吸收,包括误读和改写,才真正进入西方文化主流。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⑥当西方学者吸收中国文化时,首先不是大量知识的掌握,而是一种灵感的共鸣,需要从各自的需要和文化处境出发。我们必须重视长期以来跨文化交流的历史,尊重对方的处境、意愿和兴趣,而不是主观地强加于人。同时也必须看到,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一些认识,虽然本来就是真知与误解并存,自有其片面性,但这些认识也给我们提供了崭新的异文化视角,大大加深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认识。

⑦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必须看到我们所说的复兴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我们所说的发展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发展,这种复兴和发展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我们有能力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也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这就是我们面对世界文化的根本出发点。

(摘编自《人民日报》)

(注)①伏尔泰(1694-1778):法国哲学家、文学家,18世纪启蒙运动的领袖之一。莱布尼兹(1646-1716):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荣格(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病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白璧德(1865-1933):美国文艺评论家、教育家。布莱希特(1898-1956):德国剧作家、诗人。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开篇写《生活的艺术》一书在国外的畅销,引出了“世界需要‘中国新思想’”这一论题。
B.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是建立在中西文化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在互动中逐渐形成的。
C.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新思想”的创生对于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有积极的意义。
D.“中国新思想”根植于中国文化,是解决国际冲突、文化对峙等重大问题的根本之道。
【小题2】第④段以李泽厚为例,其论说目的是什么?请根据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怎样才能促进中国文化进入西方文化主流?请根据全文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