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了官司。有人批评其质量堪忧,有人质疑其在数字化过程中,将一些珍责的原声母带交给日本公司,使这些母版文物有可能被盗录和损毁。谁是谁非,当事人各执一词。然而此次事件,使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程得以进入公众视野。

保护音像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集体记忆,通过数字化方式保存我国珍费的音像档案意义重大,但关键在于其获得永久性保存后,如何才能变成活的文化?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悖论。

第一重悖论,在全球化时代,大众流行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掘墓人。同时,全球化时代又呼唤传统文化的复兴。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大众流行文化,用“全球通用”的审美标准席卷全球,鲸吞蚕食各国各地区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迅速消研多样性、异质化的地方性文化。这种全球趋同化的大众流行文化浪潮,使得很多非西方社会的民族和人群,愈益面临失去独特文化身份的危险。只有接续传统文化的根脉,复兴传统文化资源,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跟,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第二重悖论,信息化、教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吾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视频时,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菜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这种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

对于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一定要跳出“死文化”的陈旧观念,不能把传统文化变成活标本、木乃伊。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借助大众流行文化巨大的承载力和传播力,使传统文化以鲜活的形态,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大众文化趣味、艺术审美的一部分。唯有如此,传统文化才能再度获得复兴和繁荣。

(摘编自封寿炎《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化时代的审美标准使很多国家或地区的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被挤压甚至被消开。
B.不只是传统戏剧,其他领域门类的传统文化也面临信息化、数字化带来的严重威胁。
C.信息化、数字化对传统文化来说是双刃剑,对其生存发展既带来威胁,也提供机会。
D.文末用“木乃伊”比喻通过数字化获得永存,却脱离大众而失去生命力的传统文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由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程所遇到的问题,引出“活化传统文化”这一核心问题。
B.文章主要论述传统文化资源所面临的双重悖论,作者认为挑战大于机遇,分析有辩证性。
C.文章以3D全景声京剧电影在好莱坞热映为例,论证了全球化时代传统文化复兴的可能性。
D.文章提出问题后,着重从全球化与科技手段两个角度分析问题,最后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它让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扎根并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B.将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保存意义重大,而如何将传统文化资源转为活的文化也是关键问题。
C.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在信息和交通愈发便捷的全球化时代,必将遭遇淘汰。
D.如果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态呈现传统文化,并借助技术的力量,就能让传统文化重焕生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6 11:24: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阳光容器

周涛

①阳光从清冽、蔚蓝的天空中泼洒下来的时候,仿佛是被一个透彻的、空明而又高贵的容器过滤了。它看起来还是那样炽烈,那样明晃晃的,和所有正午的阳光一样炫目,但它其实已经不再灼烫闷人了。它从高空垂落下来,光芒四溅,游动跳跃,从这朵花转瞬蹿到那朵花,从这片草丛倏忽掠向那片草丛,依然可人和煦,但带着清新可爱的滋味,像一团充盈在天地之间的光芒的水流。

②草原塌陷或隆起在一些山冈旁边,线条流畅自然地结合着,宛如床和枕头的关系。

③远些的背景上,裸露出白岩石的山壁峻峭地雕刻出一些模糊粗犷的脸型,奇特的、一动不动地盯视着草原,表情怪异。

④再远,钢蓝色的山体便从浓艳的绿野中分离出来,组合成天边的一列坚硬而又披挂了深雪的高大尖顶营帐;它总能被人一眼望见,却让人总也走不近它们。这些耸立天庭的雪峰和草原浓艳的夏天离得似乎是太近了,近得令人不敢相信,这就使这些巨大的实体看起来很像是假的。纯钢一般湛蓝的山体,耸峙并插进蓝得宁静明洁的天空。两种蓝,高度和谐而又截然不同,你无法说清这两种质地的蓝是怎样在空间里被鲜明区分的。

⑤阳光仿佛从一个容器中倾泻下来,恣意地溅洒在草地上,饱满充沛,看样子不像是能够枯竭、不会有光芒泄尽的日子。

⑥这些光芒的暴雨无声地向下降落,无声而缓慢,均匀而有力,一俟接触地面,触碰到白的岩石和各种颜色的明媚的野花,便会在花瓣的光彩上惊跳起来,反弹并四处迸溅,光芒像是撞碎散开的水珠,向各个方向惊跳,划出优美的弧度,纠缠、交织,在宁静无人的夏季牧场上织出一片炫目的、灿烂的光芒彩雨。这奢华的、浪费的阳光,正独自毫无目的地倾泻着,仅仅是为了漫无边际的茂盛的牧草繁荣滋长。

⑦牧草长深了。滩上或山坡上的草已经没过了足踝,偶尔有些地方裸露出小块未被草植遮盖的地皮,好像是大自然的随意和疏忽;山冈顶上的牧场正透着阴凉之气,草长得更深厚,已经可以陷没人的膝盖。

⑧草原这时是一位画家,但只是画家而并不同时是音乐家。它在这块画布上涂抹油彩的时候,是非常愿意宁静的,在它色块汹涌奔流的空间里,任何细微的声响都能成为注意的中心。光斑在花朵上弹射、迸溅,却在草色深浅中被吸收,被融入,阳光渗入绿色的时候就好像水珠渗入厚壤那么容易。

⑨有时候蓦然间会从天空中跌落下来一两只黄鸭,嘎嘎地大叫着,扑喇喇扇动着两张短翅膀。从蓝色晴空的说不清哪处缝隙间跌落下来,嘎嘎的大叫声和翅膀的扑扇声震颤在原野山冈上,惊天动地,使人惊奇那么小的生物何以竟会发出如此之大的声响。黄鸭很像一个笨重、金黄的傻瓜,不慎从云朵上一脚踏空,划着弧度栽落下来,穿过光芒交织的彩雨,直向下跌,它嘎嘎的怪叫声仿佛是在大喊“救命”。结果,它一着地,就摇摆着屁股跌跌撞撞地走进草丛里不见了,虚惊一场。

⑩还有时候,会有三五只天鹅像一组大型客机在草滩上降落。它们不大怪叫,只是平稳地飞行着,渐渐降低,互相仿佛商量了一下,然后沿着一条看不见的斜度轻盈而下,保持着飞行距离,着陆;它们像银子铸就的一般,把自己优美的身体合适地放在碧绿草毯的陪衬之中。

⑾然而这一切并不引起草原的格外注意。它仍然宁静,光芒炫目或者因一朵云影的移动而暗转阴凉。

山冈在远处盘绕着。

⒀几匹像是失散的无家可归的马,悠闲地甩着长尾——尾巴上粘着刺球、草杆——驱赶蚊蝇。它们谁也不答理谁,谁也不想独自走得太远,就那么吃着草,偶或扬起长鬃披散的颈子来怅望一下远方,像小伙子离家出走有些后悔但又想不起家来的流浪汉。

山冈依然在远处盘绕着,没有移动。

⒂草的生机使它毛茸茸的、湿漉漉的,像是伏卧在那里的蜗牛,很久很久,它都没有动一下。巩乃斯河流得非常平静,随着地势的起伏偶尔闪露出一段水流,光芒并不耀目。它的拐弯处或平阔处长满了大片的芦苇,遮掩着它,使它像一个藏而不露、很有心计的动物。

⒃离河不远的略微高起的坡地上,正露出一排土房子。

【小题1】①到④段景物描写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  
【小题2】概括第⑥段所描写的阳光的特点。
【小题3】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对本文语言特点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     
A.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景物充满生命的活力。
B.本文的句式多以长句为主,适合表现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与眷恋。
C.本文的语言富有个性,细腻又不失直率,精雕细刻又浑然天成。
D.本文虽然是散文,但具有诗歌的语言特点,押韵而富有节奏感。
E.作者运用色彩鲜丽的词语展现草原的独特风物与生命和谐之美。
F.作者融叙述、说明、描写、抒情于一体,笔势跌宕、情感充沛。
【小题5】两处画线句在反复中又有变化,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小题6】本文以“阳光容器”为题想象新奇又合理,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纽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      。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
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小题1】根据材料一,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词语。
【小题2】根据材料一及《红楼梦》第三回节选的文字,说明“荣国府”所体现的中国建筑“文法”的特色。
(黛玉)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解读凉州

①离开兰州,我乘上汽车,直奔武威——古称凉州的边塞名城。时值阳春四月,我离开故城济南时已是春色酽酽、绿意沸腾了,而这里却是一派边塞景象:左边是霸气粗豪的祁连山,白雪冠顶,渗透出一缕缕凛凛寒气;右边是雄浑苍莽的龙首山,呈现出一抹冷漠的灰黄。看不见山泉流水,听不见莺歌燕语,稀稀落落的村庄里偶尔传来一两声鸡鸣犬吠,传递出一缕生命的气息。天地间一片旷达的静寂,一片枯涩的静寂。

②汽车穿行在河西走廊,历史的密码从时间隧道里蹦跳出来,扑落在大脑的屏幕上……

③两千多年前,张骞途经古凉州,出使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以河西走廊为核心的古凉州地带便成为中原通往西域及中亚、西亚的重要通道。在这条历史通道上,作为丝路重镇的武威,见证了丝绸之路上无数的历史变迁和美好梦想的时空流转,而历史变迁中沉淀孕育的凉州文化,成为丝路文化融汇的结晶和典范。

④秦汉之际,匈奴在中国北方崛起,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景帝,数十年间没有力量与匈奴抗衡,只好采取和亲政策,以缓和边境危急。到了汉武帝时,这位有囊括四海之志的一代君王,决心要开疆拓土,疏通丝绸之路,连续派卫青、霍去病、李广出击河西走廊。骠骑将军霍去病首战告捷,一举击垮了匈奴休屠王,占领河西走廊东端。为了纪念这场战争的胜利,此战场被命名为武威。汉武帝在河西走廊开设郡县,武威郡即凉州刺史的治所,这样,武威便有了凉州的别称。

⑤到了唐朝初年,河西走廊先后被匈奴人的后裔突厥和吐蕃、吐谷浑割据。唐王朝建立后一百多年中,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了多次战争,大都是以凉州为根据地进行的。整整一个唐朝,在丝绸之路上进行了上百次的大战役,前后三百年,前仆后继,为开拓这条人类文化的运河、中西友谊之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⑥在唐朝国力极度强盛时,西域诸国与大唐的关系进入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水乳交融的阶段,凉州作为河西走廊的桥头堡,自然也达到了繁华鼎盛时期。那时,凉州的知名度极高,仅次于都城长安。凉州词、凉州乐、凉州伎舞,风靡全国。温子升描述当时凉州的繁华景象:“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由此可见盛唐时期这西北边塞重镇一幅歌吹喧天、文化葱茏的画面。

⑦我知道,凡是文化名城,街巷里总是要飘曳着文化人的衣袂。王之涣、王维、高适、岑参、李益……多少诗人钟情凉州,用生命和卓越才华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流韵千古的凉州词,让凉州这座边塞小城在唐诗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形象。

⑧在凉州活动时间最长的是高适和岑参。高适二十岁时在长安求仕不遇,经人举荐混了个县尉,是官吏中最低的一级。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他毅然辞职,投奔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做掌书记,驻守凉州。凉州虽然没有江南的杏花春雨、烟柳画舫,但这里边风浩浩,大漠茫茫,山岭峻拔,戈壁旷大,他在这里度过一段充满审美体验的浪漫人生。无独有偶,岑参也是二十岁时到长安求仕不遇,“诗赋满书囊,胡为在战场?” 满腹诗书,经天纬地,在京都却不能施展,只好另辟蹊径,投笔从戎,仗剑出塞。“风萧萧兮夜漫漫,琵琶一曲肠堪断”,“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这首《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写出了凉州的繁华,胡人云集,琵琶声喧。书剑飘零的诗人,在前线与老友相会,热酒冷梦,吟诵如潮。这不是江南才子的浅斟低吟,而是军旅诗人的狂饮浪醉。也只有边塞重邑凉州,那边月凄清、风沙萧萧、战马嘶鸣的大景象,大氛围,才能酿就这一腔豪迈悲壮的诗情!

⑨我在武威的街巷里寻寻觅觅。青砖斑驳的鸠摩罗什(1)古塔,古色古香的城门钟楼,出土铜奔马的擂台,气宇轩昂古树千章的孔庙,还有稀世珍宝的西夏碑(2)……边塞古城仍保留着一角静谧和肃穆,展示着这片土地的厚重。漫步街头,触目所及,更多的是高楼、绿树、宽街、阔路,一爿爿商店、酒肆、咖啡馆、网吧、舞厅,人影飘动,熙熙攘攘。流行歌曲在大街小巷横冲直撞,却不闻胡人的琵琶羌笛;舞厅里传来舞曲强烈刺人的节奏,却不见凉州乐伎婀娜优雅的舞姿,没有凉州曲的悲怨苍凉,没有凉州词的雄沉宏阔,更没有“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的场景。一切远去了。

⑩造物主早把一段盛世的历史撕下来深深地埋葬在时间的泥土里,它还能萌发出新的故事、新的传奇吗?

⑾我走向郊野。高邈深邃的夜空,满天晶莹闪烁的星斗,裹着寂寞裹着孤独的祁连山,依然呈现出狂飙卷澜般的雄姿,庄严、沉郁,每一座山峰都高贵地矗立着,平静而肃穆,从容而大度。望着远处隐隐的长城、烽燧、垛堞,还有身后的边城,我肃然起敬。感谢武威,感谢古凉州,我应该脱帽叩首。是凉州这个伟大的支撑点,支撑着汉唐历史的一页苍穹,支撑起中华民族一个辉煌的时代。凉州,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中,有谁能像你一样既有镞矢如雨、战马长啸的战争画卷,又有汹涌的诗情、滂沛的乐章以及那充塞天地之间的至大至刚的浪漫主义情怀呢!

(取材于郭保林同名散文)

注释:(1)鸠摩罗什:东晋时期后秦高僧,生于西域龟兹国,曾在凉州生活17年,弘扬佛法。(2)西夏碑:即“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是迄今所见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西夏文和汉文对照字数最多的西夏碑刻,原置凉州大云寺。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唐时同西北民族的征战,护卫了国家西北边境,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凉州文化的发展。
B.鼎盛时期的凉州知名度极高,既是有“桥头堡”作用的边塞重镇,又是瑰丽的诗词歌舞之城。
C.诗人们钟爱凉州,因为这里景致雄浑阔大,激发他们吟咏出大境界、大悲壮,一吐胸中块垒。
D.时代的变迁已经改变了凉州的面貌,作者认为武威已经很难再创造出新的故事、新的传奇。
【小题2】请结合第①段加点的词语,赏析文章开头部分景物描写的作用。
【小题3】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凉州文化”的内涵并做简要解说。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试论莫泊桑小说的戏剧性

张介明

脱胎于神话和史诗的西方小说,从来就与戏剧有着天然联系。叶芝曾说:“一切艺术分析到最后显然都是戏剧。”我们从莫泊桑的小说中的戏剧性就可以看出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审美理想在叙事方式上的反映。

莫泊桑小说的戏剧性主要体现在他的小说的结构上,莫泊桑小说一开始往往有一个戏剧式的序幕作为引子。《羊脂球》的“接连好几天,溃退下来的军队零零落落穿城而过”,《米隆老爹》中男主人公因眼前的葡萄藤触景生情,想起了十几年前被敌人枪杀的米隆老爹......都是引子类的开场白。紧接着引子的则是“戏”的开端,旨在介绍人物所处的环境、社会地位、阶层,为随后切入正题做准备。如《羊脂球》就是一幅普军进城前夕法军溃败的典型背景,整个城市到处弥漫硝烟和恐怖。戏剧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展开,一辆马车十个人,其中诸如绅士、商人、民主党人、修女、贵夫人这样的上流社会的精英,和来自社会底层的妓女羊脂球在车至多特镇发生了冲突,前者为了自身利益纷纷劝说羊脂球对普军军官的非礼要求就范,他们的自私虚伪暴露无遗,而与此同时,羊脂球的善良、沉着、自尊和爱国精神也在比较中凸现。

这种矛盾冲突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结”:“指故事开头至情势转入顺境(或逆境)之前最后一景之间的部分“。而接下去就是“指转变的开头至剧尾的部分”的“解”。限于篇幅,莫泊桑的小说中的“解”都迅速而又简短。《羊脂球》中以“笨重的车晃动起来,旅行又开始了”一句话,把前夜以大量笔墨描写的那些人费尽心机、赤裸裸的劝说与含蓄的“滑稽剧”的表演都迅速地了结了,最值得称道的是,莫泊桑小说经常安排一个戏剧式的余音。《羊脂球》最后一幕是重新上路后那些变了嘴脸的正人君子自顾自地大嚼大喝,全然不顾挨着饿的、并因违心而哭的羊脂球,所形成的对比使小说含义深化。

这种在有限的篇幅内情节紧凑,张力突出的结构特点,就是所谓的戏剧结构。实际上小说开始时就故事的本身来说已经临近高潮,到达高潮后又迅速地结束,这种戏剧式结构是小说高效运作的方式之一。

莫泊桑小说戏剧性的另一个特点体现在场景、情节之中,我们知道,尽管十七世纪法国的布瓦诺所提倡的戏剧“三一律”法则,因其束缚剧作家的手脚,从面世以来就一直受到人们诟病。但对有赖于舞台表演的戏剧来说,“三一律”还是包含着较多的合理性。而莫泊桑的中短篇小说也在高度凝练中契合了戏剧的集中要求。莫泊桑的小说一般人物不多,且由一个主要任务按单一的情节发展反映一个主题。除了《一生》《俊友》等长篇小说外,他中短篇小说中的人物大多一露面性格就基本成型。他无意在情节中展示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如阿契尔所说,小说家放弃“用增长或者衰退的方式来描绘渐变的方便,那么他就是放弃了他天生的权利,而去侵占了剧作家的领域”。显然,莫泊桑在小说中不着意渲染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借用戏剧的手法。爱·缪尔曾说:“戏剧性小说中,场景之所以孤立的原因是极为明显的,只有在一个完全闭锁的舞台上,它所描绘的冲突才能必然地发生,发展和终结。”著名的《羊脂球》堪称其小说中场景集中的典型。来自不同阶层、不同身份而又处境迥然有别的十个人,要不是战乱很少有机会聚在一起,即使在战乱期间,倘若不设置一个逃难的情节也很难呆在一起。从取材角度讲,一辆马车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纷繁复杂的社会的一个切片;从场景安排上讲,一辆四匹马拉的驿车,就是一个小舞台。这种巧妙的构思委实达到了戏剧浓缩、集中的舞台效果。

莫泊桑小说的戏剧性还显示在对行动、突变、巧合等戏剧手法的运用上,我们不清楚莫泊桑是否研究过戏剧,但他与友人合作导演过三幕风俗剧,至少说明他对戏剧并不陌生。而戏剧中的突变、巧合得以构成,本质上是与符合人物性格的行动分不开的。

至于“巧合”,本来似乎是戏剧的专利,因为它是创造戏剧性的重要手段。如《十日谈》中费得里哥的故事。自己心仪已久的女人一朝来访,费得里哥自然受宠若惊,唯恐招待不周,但苦于家徒四壁,只能忍痛把自己心爱的山鹰杀了招待对方;殊不知对方就是为了找寻山鹰而来,所以当费得里哥把煮熟的山鹰端上来时,人物的情感陡增波澜,这正是所谓的戏剧性效果。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中的梳子和表带都与山鹰同义,莫泊桑《项链》中的项链也有类似的意味。所不同的是前面两例都是所谓“反巧合”,即巧合的巧合,人为的痕迹很明显,而莫泊桑所用的则是自然的巧合。

莫泊桑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同的文学样式从来就是相互影响的,用叙述作为自己表达的主要方式的小说,在近代的影响超过了所有的文体,实在是广收博纳,尤其是“吸收、汲取了戏剧的养料之后的结果。”

【小题1】这篇社科论文的三个关键词应该是:莫泊桑、  。
【小题2】第(1)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概括莫泊桑小说戏剧性的具体表现。
(1)
(2)
(3)
【小题4】对第(5)段内容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三一律”法则一直受到人们诟病,但在戏剧方面完全没有束缚作家的手脚。
B.莫泊桑“放弃了作为小说家的权利”,因为他无意在情节中展示人物性格的发展。
C.引用爱·缪尔的话意在表明场景的孤立与集中有利于在文学作品中表现矛盾冲突。
D.《羊脂球》中设置的马车构思巧妙,既能使故事的场景集中,也有利于情节单一。
【小题5】根据文中信息,对小说《羊脂球》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军溃败,整个城市到处弥漫硝烟和恐怖。
B.上层精英对待羊脂球前后态度的不同使得人物性格不断成长并更加丰满。
C.上层精英的自私虚伪与身为妓女的羊脂球的善构成对比,让主题更鲜明。
D.作者让各个阶层的人物在逃难中挤在同一辆马车上,应属于自然的巧合。
【小题6】结合《项链》的内容,为第(6)段划线句补写一个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