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了官司。有人批评其质量堪忧,有人质疑其在数字化过程中,将一些珍责的原声母带交给日本公司,使这些母版文物有可能被盗录和损毁。谁是谁非,当事人各执一词。然而此次事件,使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程得以进入公众视野。

保护音像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集体记忆,通过数字化方式保存我国珍费的音像档案意义重大,但关键在于其获得永久性保存后,如何才能变成活的文化?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悖论。

第一重悖论,在全球化时代,大众流行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掘墓人。同时,全球化时代又呼唤传统文化的复兴。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大众流行文化,用“全球通用”的审美标准席卷全球,鲸吞蚕食各国各地区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迅速消研多样性、异质化的地方性文化。这种全球趋同化的大众流行文化浪潮,使得很多非西方社会的民族和人群,愈益面临失去独特文化身份的危险。只有接续传统文化的根脉,复兴传统文化资源,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跟,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第二重悖论,信息化、教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吾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视频时,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菜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这种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

对于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一定要跳出“死文化”的陈旧观念,不能把传统文化变成活标本、木乃伊。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借助大众流行文化巨大的承载力和传播力,使传统文化以鲜活的形态,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大众文化趣味、艺术审美的一部分。唯有如此,传统文化才能再度获得复兴和繁荣。

(摘编自封寿炎《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化时代的审美标准使很多国家或地区的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被挤压甚至被消开。
B.不只是传统戏剧,其他领域门类的传统文化也面临信息化、数字化带来的严重威胁。
C.信息化、数字化对传统文化来说是双刃剑,对其生存发展既带来威胁,也提供机会。
D.文末用“木乃伊”比喻通过数字化获得永存,却脱离大众而失去生命力的传统文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由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程所遇到的问题,引出“活化传统文化”这一核心问题。
B.文章主要论述传统文化资源所面临的双重悖论,作者认为挑战大于机遇,分析有辩证性。
C.文章以3D全景声京剧电影在好莱坞热映为例,论证了全球化时代传统文化复兴的可能性。
D.文章提出问题后,着重从全球化与科技手段两个角度分析问题,最后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它让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扎根并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B.将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保存意义重大,而如何将传统文化资源转为活的文化也是关键问题。
C.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在信息和交通愈发便捷的全球化时代,必将遭遇淘汰。
D.如果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态呈现传统文化,并借助技术的力量,就能让传统文化重焕生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6 11:24: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外卖行业最近频频出现负面新闻。最初,舆论关注较多的是外卖小哥群体的交通违法现象,而这两天一篇题为《外卖,正在毁灭我们的下一代》的文章引人关注。该文的主要意思是,外卖使塑料餐具使用量增长,会破坏环境,为了保护地球,保护下一代,请远离外卖。
总的来说,舆论对外卖行业的批评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提出的很多解决问题的策略却让人啼笑皆非。比如,针对外卖小哥引发交通事故这一问题,有人认为问题的根源是“外卖小哥素质不高,公共交通安全意识缺失”,而提出让外卖小哥上岗前参加驾照考试。这种观点充满道德批判意味,似是而非,没有什么价值。“外卖小哥素质不高,公共交通安全意识缺失”是一个以偏概全的判断,在此判断的基础上提出的策略自然难以服众。
外卖小哥频频引发交通事故的根源是什么?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外卖行业既要配送准时,又要服务价格低,还要途中安全,这基本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如今外卖行业竞争激烈,价格很难拉高,而外卖平台对服务效率有要求,于是就出现了外卖小哥进入后厨成为“炒菜哥”的现象,出现了更为普遍、更让人担心的外卖小哥引发交通事故的现象。外卖行业现有的收入机制也是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外卖小哥的收入与送餐量及用户对服务体验的评价直接挂钩,对外卖小哥而言,必须尽快将餐送到消费者手中,从而通过跑量的方式获取更高的收入。总之,外卖小哥带来交通安全隐患是经济规律起作用的结果。
就行业现状而言,外卖小哥在为消费者提供较低价格的外卖服务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交通风险。而要降低这种风险,就必须改变外卖行业现有的收入机制。最近,南京市交管局在规范外卖服务方面提出了若干要求。其中之一是要求外卖平台“主动调整现行的配送自由抢单模式,制定更加科学的任务分配制度”。南京市交管局似乎看清了外卖行业目前的症结,所提的这条要求也具有可操作性。
至于外卖行业破坏生态环境,则是一个看似正确但充满哗众取宠嫌疑的观点。使用塑料餐具会污染环境,这个逻辑可以成立。但要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靠消灭外卖这个行业是不行的,而要切实减少对塑料餐具的使用。但就环保这一具有公共价值的话题而言,似乎《外卖,正在毁灭我们的下一代》这种持逻辑简单粗暴的观点的文章更容易动员人。在对该文的批评声中,一个常识被反复提及,那就是环保是一个专业问题。该文注定只是哗众取宠,而提不出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
塑料餐具污染环境和外卖小哥频频引发交通事故,这些绝不是外卖行业、外卖小哥引发的社会问题。对于外卖行业以及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我们不能用纯道德的眼光去看待。
(选自何小手《对外卖的许多批评已经走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最近,外卖行业负面新闻频出,舆论关注外卖行业存在的问题,对不良现象给予批评,但提不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B.有人对外卖行业持批判、抵制态度,把“外卖小哥素质不高,公共交通安全意识缺失”视为外卖小哥频频引发交通事故的根源。
C.外卖行业既追求配送准时,又追求服务价格低、途中安全,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从经济学角度看,这三者基本上不能兼顾。
D.面对当下外卖行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为了提高服务效率,提高服务价格,有外卖小哥独辟蹊径,进到后厨做起“炒菜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三段承接第二段的相关内容,深人阐述经济规律在外卖行业中起作用是外卖小哥频频引发交通事故的根源。
B.本文以南京市交管局为例,论证改变外卖行业现有的收入机制是降低外卖小哥给社会带来的交通风险的重要前提。
C.本文作者在第五段驳斥了《外卖,正在毁灭我们的下一代》一文的主要观点,表明了对这篇文章的批评态度。
D.本文开篇交代作者关注的一种现象和一篇文章,然后有层次地展开阐述,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外卖行业及其从业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外卖行业现有的收人机制有激励外卖小哥跑量的作用,外卖小哥送餐效率越高,就越有机会抢得更多订单,从而获得更高收入。
B.南京市交管局对外卖行业提出的要求若得到落实,有助于降低外卖小哥引发交通事故的概率,有助于推动外卖行业健康发展。
C.我们不可把人们使用塑料餐具污染环境之过都推到外卖行业身上,人们应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减少对塑料餐具的使用。
D.《外卖,正在毁灭我们的下一代》一文暴露了该文作者的一些不足,如缺乏环保方面的专业知识,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稻香世家”的读书哲学
孟宪实
冯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出身,后来他自己称之为“稻香世家”。因为家贫,总是要借债交学费,经常面临辍学危机。为了抵御贫穷,即使年龄小,他也知道拼命劳动。
1937年,冯先生小学毕业,学校因为日本入侵,停办了。此后四年的辍学时间,他一边劳动,一边自由阅读,读书成了他生活最重要的内容。一本《三国演义》读了好多遍,因为没有别的书可读,于是故事读完读诗词,诗词读完读点评。少年劳动者,被书中的字句所吸引,思想进入另外一个世界。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苦难的叠加,满是劳累、辛苦和亡国奴的滋味,身上担子沉重,但书中的世界是美好的、诗意的,令人心生向往。读书成了慰藉,成了享受,读书在生活之上搭起精神瞭望台。
就这样,冯先生在劳动之余拼命读书,割草、挖泥、种地、放羊,他竟然都带着书,有空就读。特别是夜晚,那是冯先生完整的阅读时间。《水浒传》《西厢记》《古文观止》《史记菁华录》《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诗源》《陶庵梦忆》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阅读的。这个时期,冯先生还开始了绘画,照着《芥子园画谱》描就是他最初的功课。
冯先生17岁的时候,才有机会读初中,初中毕业的时候,冯先生已经开始在无锡的报纸上发表作品,有诗词有散文,这对当时那个“文艺青年”无疑是巨大鼓舞。1945年抗战胜利后,冯先生还有过一年的苏州美专的学习经历,后来因为美专搬回苏州而再次失学。这个时期的冯先生,已经能够依靠教书生存,苦学正在给他的人生带来改变。读书作文,让冯先生迈向新的人生高度。
冯先生真正进入做学问的状态,是步入无锡国专之后。导师的学术引领,也是发生在这个时期。他至今记得国专的很多课程,比如朱东润先生开设的《史记》和《杜甫》课,声情并茂的朗诵之外,就是各家观点的详细征引,自己的结论一定是在比较各种资料之后才能得出。王蘧常先生讲《庄子》,一个学期没有完成《逍遥游》一篇,但感觉却是惊人的,因为学生们真正体会到学问的深刻和博大。还有童书业讲《秦汉史》,所有的史料几乎都能背出来,让人看到了学问的境界,真是山外青山。没有证据,就没有结论,不穷尽资料,就没有发言权——这个学术真理,就是在无锡国专的时期深入冯先生的心底。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对于中国文化,他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很多年以后,在为刘桂秋《无锡国专编年事辑》作序时,冯先生总结国专对自己的影响,深情地写道:“生我者父母,长我者母校也。”
冯先生至今听不得任何人的抽泣之声,因为早年他常常在母亲的抽泣中醒来。明天的粮食又没有着落,母亲躲在厨房里,独自一人难过。年幼的冯先生,心中不免一阵阵彻骨的疼痛。冯先生记得很多恩人的名字,在家里无米下锅的时候,他们送来了宝贵的南瓜。冯先生一直喜欢南瓜,旅行所到之处,如果遇到南瓜,他常常流连不已。在他的书桌上,常年摆放着南瓜,读书间歇,抬头就能看到。他的书斋号为“瓜饭楼”,是刘海粟为他撰写的,为的就是纪念“以瓜当饭”的岁月。
冯先生从苦难岁月走来,他不愿意忘记那些苦难,甚至有点“感恩”的念头。其实,让冯先生获得个人解放的是苦学,因此冯先生一直提倡自学,对于那些出身寒门的学子,总是充满同情理解并全力支持。苦难不是动力,克服苦难的精神才是动力,人生难免遇风雨,怕的是缺乏抗击风雨的精神。
(选自2017年1月22日《人民日报》)
相关链接
我又穿越米兰、罗布泊、三陇沙入玉门关,查实了玄奘自于阗回归长安的最后路段。我还经历了前后二十年的时间,查证了项羽不死于乌江的历史真相。我的学术道路,是重视文献记载,重视地面遗迹的调查,重视地下发掘的新资料。三者互相印证,才作定论。
——冯其庸九十又三于瓜饭楼
结尾处“冯先生从苦难岁月走来,他不愿意忘记那些苦难,甚至有点‘感恩’的念头”怎样理解?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
张曙光
1近些年来,价值观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是,作为价值观核心概念的“价值”及相关概念,在国内理论界一直存在着许多似是而非的看法,影响了我们对价值观问题的理解,因而有必要厘清一些基本概念。
 2现代价值观的“价值”概念,直接来自于经济学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但就其拉丁词的本义和现代哲学语境中的含义而言,却远远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是一个包含伦理学、美学、宗教学、政治学所指涉的具体价值形态的,与“善”通用的概念。因而,价值首先指的是人们所希冀和追求的“好”生活,表征着人的存在的目的性;经济学意义的含义只是第二位的。
3但目前存在的一些对价值的界说,恰恰是这种意义的倒置。无论是过去把“价值”归结为“效用”,还是现在把价值等同于“利益”,都是倒置的例证。如此一来,价值的理想性和超越性不见了,因而也就谈不上对各种效用和利益问题的批判性审视了。其实,正是价值由现实趋向理想的向度,在人们的观念世界耸立起一个与完满和终极的整体相关联的价值观。所以,作为人的生命之自觉形态的价值观,不仅能够引导人们追求自身的利益,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还能够召唤人们不断地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4如果把价值归结为利益,又进而把利益作为思想的坐标,那就只能产生功利的并且是近视的价值观——以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的东西作为人的价值尺度,而不是看重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行、真才实学、精神境界。的确,“名利”并不纯然是人的“身外之物”,而是构成人的社会规定性的要素,这些要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证人的社会存在和能力,在现代社会尤其如此。但是,这些东西只是人们借以实现自由的有限手段。如果人们在某一社会中普遍地陷入名缰利索,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维护,那么这个社会就“异化”了。这也是我们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
(摘自2010年6月2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A.具有经济学方面的意义,这是最根本的、第一位的。
B.可以把它概括为“效用”,也可以把它归结为“利益”。
C.首先与伦理学、没学、宗教学、政治学相关,其次与经济学相关。
D.是人们希冀和追求的终极目标,它仅仅表征着人存在的目的性。
【小题2】(小题2)文章第③段提出了“与完满和中级的整体相关的价值观”,请简要阐述这个价值观能够产生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结尾划线处“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这个“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是“太阳、地球和天气”,乍看上去似乎又蹭了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热点,电影里科学家发现太阳异常,并预测太阳将进入红巨星膨胀阶段,想要地球存活,唯一的出路就是带着地球“流浪”。

不过过去30年的卫星测量显示:太阳的能量输出并没有增加,即便将来有一天地球要去“流浪”,也不能让太阳“背锅”。

在过去超过45亿年的时间里,作为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的确一直是天气、气候和地球生命背后的驱动力。按照中国气象局局长刘雅鸣的说法,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最基本的能量源,也是空间天气扰动的主要源头,太阳辐射变化影响着大气运动,也带来地球冷暖变化、四季轮替。

不过,最近地球上观测到的气候变暖,却不能归因于太阳活动的变化。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佩蒂瑞·塔拉斯在今年世界气象日致辞中就提到,地球上的冰雪融化和海洋升温,是由大气中的长寿命温室气体驱动的。自1990年以来,长寿命温室气体的总辐射强迫气候增温效应增加了41%,在过去的10年中,二氧化碳在增加的辐射强迫中约占82%。

按照佩蒂瑞·塔拉斯的说法,如果廷续目前温室气体浓度增长的趋势,到21世纪末,全球温度可能上升3℃至5℃。这将会在全球范围内带来严重的风险,佩蒂瑞·塔拉斯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大多数陆地和海洋区域的平均温度将升高,大多数人居地区出现极端高温的现象将增加,一些地区将出现更多强降水,而有些地区将有更大的干旱和降水不足的可能性。

相比于《流浪地球》里的太阳膨胀巨变,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才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威胁。全球变暖不仅会带来高温热浪,还有干早、严寒、暴雪、超级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刘雅鸣说,面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一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挑战,要不断提高气象灾害监测的基础能力、预报的核心技术能力、信息的有效覆盖能力、风险的科学防范能力,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重要作用。

当前是太阳活动低年,一个月、两个月都不会出现一个太阳黑子,从往年的统计来看,太阳活动低年常常伴随着极端天气现象,包括暴雨、强对流等等,它们跟太阳活动密切相关,预计2024年、2025年将迎来太阳活动高年,届时,太阳活动进入高发期。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不可小觑,但正如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中心研究员申彦波所说,环绕太阳的还有其他的行星,如木星、金星、水星等,它们也都有来自太阳提供的充足的能量,之所以没有生命的繁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大气层。

还是要先“扫好门前雪”!地球真要“流浪”,外面的大气也得带着跑,人类的生命才能够继续延续。

(中国青年报2019-04-01,记者邱晨辉,有删减)

【小题1】对文中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去30年的卫星测量显示:太阳的能量输出并没有增加,地球因太阳膨胀而“流浪”的说法缺乏依据。
B.太阳辐射确实影响地球冷暖变化,但最近地球上观测到的气候变暖,却不能归因于太阳活动的变化。
C.相比于《流浪地球》里预测的太阳膨胀巨变,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才是人类社会目前面临的最大威胁。
D.当太阳活动进入高发期,太阳活动会对地球产生巨大的甚至毁灭性的影响,那时地球才需去“流浪”。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是天气、气候和地球生命背后的驱动力,一个重要原因:它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B.因为大气中的长寿命温室气体的驱动,导致气候变暖,地球上的冰雪融化和海洋升温。
C.全球变暖会带来高温热浪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这将会在全球范围内带来严重的风险。
D.只要发挥好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重要作用,就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是“太阳、地球和天气”,意在倡导我们保护大气层,关注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B.在《流浪地球》里观测到太阳已进入红巨星膨胀阶段,地球想要存活,唯一的出路就是四处去“流浪”。
C.寿命温室气体的总辐射强迫气候增温效应增加,假如没有二氧化碳的排放,气候增温效应便可停止。
D.干旱、严寒、暴雪、暴雨、超级台风等极端天气都是十分常见的自然现象,不必大惊小怪、小题大做。

同类题5

材料二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在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下,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这些论调在20世纪80年代仍有一定市场,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还给人带来联想、感觉等。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为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通过这些方法,一些汉字教育工作者尝试把每个汉字的文化基因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汉字有兴趣、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
(取材于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
【小题1】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汉字教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文化发展中,汉字教育能起到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作用
B.现在一些人重视英语而不学汉语,这直接冲击和削弱了汉字教育
C.很多学者借鉴传统汉字教学经验,以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
D.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一定高度来认识,让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生机
【小题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汉字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各个时期都有人对汉字产生怀疑
B.提笔忘字现象与汉字面临危机无关
C.信息化时代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减少
D.汉字教学引进拼音的方法是错误的
【小题3】下列对材料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秀”字第六笔是“丿(撇)”。
B.削弱:“削”读作“xuē”。
C.曼妙:“曼”的意思是“柔美”。
D.危言耸听: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