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②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祯(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暗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③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襄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小题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D.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小题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C.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王士祯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
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成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08 10:04: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院子
有个朋友写了一首诗,叫《如果,有个院子》。他在诗的左边种了几株蔷薇,右边栽了两棵芭蕉,中间留一条小径,“看阳光和风在这里停留、拐弯/像亲人从远方归来”。他说有个院子,是为了给他“寂静之美/和它虚度”。“虚度”这个词打动了我。
炊具在厨房,饭桌在餐厅,接待客人在客厅。书在书房,床在卧室,洗漱方便有卫浴,晾衣服在阳台,瞭望有窗户。一个人的业余完全可以在“家”内完成,为何你我的心里,还盼望有个院子?
在文章《我心目中理想的房子》里,作家冯唐说:“要有个大点儿的院子。有树,最好是果树或花树或者又开花又结果。每年花树开花那几天,在树下支张桌子,摆简单的酒菜,开顺口的酒,看繁花在风里、在暮色里、在月光里动,也值了。”
林语堂在台北“有不为斋”居住时,看着自己的院子说:“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中有月,不亦快哉!”果然快哉。老舍的院子叫“丹柿小院”,因为种了柿树,他说:“院子必须很大,靠墙几株小果木树,除了一块长方的土地,足够打开太极拳的,其他地方就都种着花草。”
叶圣陶的院子有三进,院内有一字影壁、倒座房,走廊。正房院带垂花门,内有抄手廊、坐凳栏杆,廊墙上嵌有什锦窗。正房院内的4棵树,北屋两棵海棠,南院一棵白丁香,一棵黑枣树。“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就写在这个院子里。
院子也看不少了,它都有些什么用呢?看花,花树下喝酒,看树,看树上的天和月,看柿子,院内“抄手”,闲庭信步。好像都是一些“虚”的东西,花大力气整来一个院子,就是为了“闲”后的“信步”,值吗?饭后去公园不也行吗?种花栽树喝酒,似乎都是些无用的事,都是虚度时光,这样是向上的生活态度吗?
人生该要怎样才叫不虚度?一个人的生活若是密不透风,他的心庭里一定荒芜不堪,他一定会觉得喘不过气来。一个富商让画家给他画一幅荷花,画家画了一杆荷,其余都是粼粼水纹,索银十两。富商心疼银子,央求他多画一点,他就加了一些荷叶,退给富商二两银子。富商高兴了,让他再加几杆花,画家添了三杆,退银三两。富商乐坏了,说:“您给我再添几片叶子吧!”画家把剩下的银子全部退给他,将砚池里的墨一股脑泼到纸上,说:“你拿走吧,已经满了!”填满工作和“实”的生活,就是那一纸浓墨。
生活需要留白,那些看起来无用的“虚”,就是留白,如栽花种树,如月下独酌,如庭中听箫。这些“虚”,让“实”成了图画;这些“无”,让“有”意蕴悠悠。屋子虽然具备了休息的一切功用,但它“有道理,没故事”的,它是公文式的,不像院子,院子是诗歌,是戏曲,是散文。院子是心灵的延伸,院子是屋子的留白。
院子是家与世界之间的缓冲。开门即红尘,进门即家庭,这样的句式生硬冷峻。有院子就好,进来院子,有花有树,有石桌子,桌子上画着棋盘,母親坐在矮凳上择菜,妻子正在晾衣服,孩子正在观察一只蚂蚁的去向,你就莞尔了;从家出来,院子里有落叶,菊花夜发了好多枝,叶片上的白露莹莹,一只鸟抓着树枝,好奇地歪着脑袋看着你,你就微笑了。
庭院深深深几许,赏心乐事谁家院?一个院子隔出了神秘和传奇;“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一道院墙,隔出了诗意和怀想;“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一扇院门,关出了一个心灵院落。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院子是文章的标题,也是作者行文的依据,写院子里的树木、花草、人物活动,还引入古今诗文名句等相关内容。
B.文章开头引述朋友的诗歌,指出最打动自己心灵的“虚度”一词,从全文来看,“虚度”含贬义。
C.如果一个人的生活特别紧张忙碌,可能就会心绪纷乱、压力增大,失去生活的画意,这正是作者引述富人买画故事要表达的意思。
D.作者认为院子是家与世界之间的缓冲与过渡,人们在院子里的欣赏、休闲等活动,是为了表达心灵的、诗意的生活。
【小题2】结合文章,谈谈文中“院子”的含义。
【小题3】文中有大量引文,请结合实例具体分析引文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借一步说话

刘正权

秦嫂做陪护,算得上老资格。丙肝这病却是第一次听说,丙肝病人更是第一次陪护。

检查结果出来,秦嫂看见那个男人在病房走廊上一倒一倒的走了不下十个来回,好几次都把护士车给碰翻了。男人左脚踩短得厉害,一动步,整个身子就向左边倾斜,乍一看,失事飞机样要栽倒地上似的。

秦嫂为他担着心,男人真栽倒地上,病床上的女人怕是爬不起来了。

顶梁柱呢,这个稳不住身子的男人,却能稳住病床上女人的心。

十个来回后,秦嫂看见男人趁着走廊空无一人时,一倒一倒地截住了查房完毕准备下夜班的主治医师大陈,陈医生,借一步说话!

是夜间,那句事无不可对人言的口头禅没从大陈嘴里蹦出来,白天,秦嫂可是听大陈挂在嘴边的。

这一步借得有点远,男人身子左倾得只差要贴在大陈肩膀上。进电梯,下楼,如果没猜错,男人把脚步借到大陈家里了,大陈家就在住院部后面的家属楼。

男人一倒一倒的身影,是过了大半小时后才再度出现在秦嫂眼前的。

秦嫂不说话,陪护只需要手脚勤快就行,嘴巴太勤快,不是好事。

男人很以为功的模样,冲女人说,都搞定了,你安心养病,医生答应给你用特效药,一个星期就能出院,我回去找钱先。

找钱?特效药?秦嫂一怔,这不是能用得起特效药的人家。

不是欺穷,秦嫂自己就是穷人,穷人知道穷人的难处。

特效药,医生不会轻易承诺给病人开的,那得有相当经济实力做后盾,除非是医生患者之间另有猫腻。

男人走后,输完液的女人沉沉进入梦乡,她嘴角还挂着一丝没能绽开的笑,苦笑,秦嫂这么给定义的。

丙肝的治疗,从护士口中得知,目前国内有效的药物只有干扰素,在恢复期,选用干扰素,每周3次,皮下注射,持续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也才70%以上的患者可获痊愈。

这算什么特效药,秦嫂嘀咕着,对大陈有了不满。

好在女人病情确实好转了些许,腿脚上生出力气,食欲也有了。

男人再一倒一倒跺进病房时,忍不住冲秦嫂嘚瑟,能不给特效药,我可是……

男人做了个数钱的动作。

尽管男人表情很大气,但从他默算医院每天开出的账单眉目,秦嫂知道,男人口袋的钱,支撑不了女人住院的底气。

回去养病吧,女人盘算自己家底,说我问过医生,这病,不是一爪子就能抓下来的。

那,回去?男人一倒一倒找大陈开了出院证明。

稍微有点医德的人,不会在这个时候给开的,正要紧关头呢。

秦嫂愤愤然了,尽人事知天命,大陈怎么可以这样,拿了人家的钱不尽人事。

得讨个说法!

气冲冲到了大陈办公室,刚要砸门,一个男人半弓着身子倒退着出来,手里捏着一个纸条,陈主任,您放心,交代的事,我一准照办。

纸条上,很熟悉的一串数字,气头上的秦嫂没多想,脚下带响踏进办公室。

麻烦把门带上,咱们借一步说话!大陈冲秦嫂做个手势。

大白天,事无不可对人言的!秦嫂冷笑,干嘛借一步说话!

怕自己揭发他收红包?肯定是!做陪护,总能窥探出医患之间一些隐私。

大陈办公桌上,一个红包果然虚位以待着秦嫂的审视。

这个,你拿着!大陈目光从秦嫂脸面移到红包上。

封口费?秦嫂不屑,我怕拿了睡不着觉。

不拿你更睡不着觉!大陈笑,不想知道给你红包的缘由?

当然想!

那个男人,不是要给他老婆用特效药吗。

知道,你用了干扰素!秦嫂故意把“干扰素”三个字咬得很重。

干扰素不过是治疗丙肝的常规用药,你又不是第一次做陪护,这名字还听少了?大陈一点不避讳,

那真正的特效药是?秦嫂有点不懂大陈弄什么玄虚了。

索,菲,布,尔!

很贵吧?秦嫂看大陈一字一句说得那么费劲。

贵得超乎你想象!

秦嫂不往下问了,确实很多药物贵得超出秦嫂的想象,几十万一支的都有。不然老百姓嘴里会有天价药的感叹。

你意思我帮你退回给他们?秦嫂听话听音。

千万别,那样会挫败他们治病的信心。

那你意思?秦嫂百思不得其解了,不成是要跟我见面分一半。

有个电影,《我不是药神》你看过吗?

听人说过,不就是从印度代购买抗癌药的事吗?秦嫂心里一激灵,莫非?

对,大陈笑,这两千元,你帮那对夫妻买一瓶印度产的索非布韦片,对他们的病很有帮助的,你的电话,我已经给代购了,他会主动联系你的。

做好事,有时候也得借一步说话。秦嫂眼里升起了雾,那个一倒一倒的男人身影,因了这瓶药,能在女人面前挺立好久的。

(选自2019年6期《小小说月刊·下半月》)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透过丙肝病人的丈夫“一倒一倒地走了不下十个来回”的细节刻画,可以真切地看到其矛盾复杂的内心状态。
B.“男人把脚步借到大陈家里”为的是怕别人发现他送红包,这一情节为后文写秦嫂误会大陈并找大陈问话埋下伏笔。
C.大陈没有将红包直接退回给那位丙肝病人的丈夫,主要是让病人夫妻拥有治病的信心,有利于丙肝病人的治疗。
D.大陈医生没有直接买药给丙肝病人,而是联系了代购并让秦嫂去帮其买药,表明大陈医生还是缺乏担当精神。
【小题2】简要分析秦嫂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3】小说标题是“借一步说话”文章也多次写到了“借一步说话”,试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其用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小题。

每个门槛下面都有一把钥匙

芦芙荭

顺子站在回村的路口。现在是秋天,风舔光了树上的叶子。他看见自己家的房子闪烁在那片树林里,心里有些紧张又有些害怕。

三年了。他离开村子都三年了。

顺子自出生起至上高中,就没离开过这个村子。村子里的人都是靠种地为生的,每天早上,屋外树上的鸟儿一开始喳喳,他们就起了床,孩子们背了书包去上学,大人们便扛了锄头下地去干活。一把锁锁了门,一把钥匙就丢在门槛下,全村人都可合法地使用,家家户户都这样。

在村里,谁都知道谁家的钥匙放在什么地方。有时,老张在地里干活,种子用完了,要回家去取种子,老李便从地里冒出头对他喊:“老张呀,顺道上我家取壶水给我捎来吧。”老张就会走到老李家门前,从老李家门槛下取出钥匙开了门,拿了水壶。那样子就好像进自家的门一样。因此,有了门槛下那把合法的钥匙,锁在村子里就成了风景的一个亮点,有了另一种耀眼的意义。

顺子家的钥匙也是放在门槛下的。顺子的父亲几年前就逝世了。尽管那时顺子已远离村子上了高中,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但顺子的母亲还是习惯将钥匙放在门槛下。顺子明白,母亲是怕自己在地里忙了,他回来进不了门。

可是,就在三年前,顺子的母亲突然就病倒了,村子里的人帮忙将顺子的母亲送到了县医院。当医生告知顺子他母亲的病情时,顺子呆住了。要治好母亲的病,需要一大笔钱。

顺子和母亲相依为命,哪来这么多钱呀?

顺子整整想了几天,救母心切,他决定铤而走险。

顺子有个同学曾带顺子去过他家,同学的父亲是一家企业的老板,很有钱,他家的保姆就是顺子同村的人,就在前两天,他的同学告诉他,他们一家要去国外旅游。

那天晚上,顺子等护士查过房,母亲也睡下后,便一个人悄悄出了门。

他在同学家那扇门前定定地站了好长时间,本能地将手伸向门槛下,门槛下没有钥匙,他便顺手按下了门铃。这时要是屋里有人,他就会放弃那个念头。

可他等了好长时间,屋里却没有动静。

在确定屋里没有人后,顺子从身上掏出了提前准备好的工具。

一切都是那样顺利。顺子将钱全都拿了出来,又放了一些回去,想了想,又放了一些回去。他将手里的钱掂了掂,确定这些钱足够给母亲治病了,才将钱揣进包里。欲出门,看见柜子上有纸笔,抖动着手,又不知怎的,他写了四个字:窃钱救母。他想,同学认得他的笔迹,便没有留名。

两天,仅仅两天,警察就将顺子从医院里带走了。

顺子被定为盗窃罪,判了三年半……

现在顺子借着黄昏的掩护,悄悄地走到自家的门前。

门锁着,那锁看起来冷冰冰的。

顺子习惯性地弯下身子,将手伸进门槛下面。竟然摸到了钥匙,还是那把,三年呀,难道这把钥匙一直在门槛下躺了三年?

顺子进了门,又拿出那把锁,把手从门缝伸出去,将门锁上,顺手将钥匙放在了门槛下。这样,从他门前经过的人,就不会发现他回来了。他这次回来,只是想偷偷地看一眼这个家,看一眼他的母亲。他是没脸再在这里待下去的。

屋子里的一切都和三年前一样,不一样的是,三年前,每次回到家里,母亲就会忙前忙后,而现在,母亲却一动不动地待在墙上的黑边相框里……

那天晚上,是顺子这三年来睡的第一个好觉。直到第二天快中午时,他才被开锁的声音弄醒。顺子从卧房走出来时,见一个女人推开他家的门,走了进来。

女人看见顺子,吃了一惊。接着,她的表情由吃惊变为惊喜。“顺子,你回来了?”

这女人是同学家的保姆,她怎么进到家里来了?

顺子的疑惑写在了脸上。那保姆便说:“顺子,回来了好呀,村里人都说你是个孝子。村主任便安排人每隔一段时间,就来你家帮着打扫打扫,他想让你回来时,家里是干干净净的。这不,今天轮到我了。”

保姆说完,就开始扫地抹桌子,并不无内疚地对顺子说:“你的同学……从国外来电话说我不该报你的案……说你留了字,三年后你就会赚到钱还他,我弄得你三年无法赚钱……”

顺子在抹泪,那泪越抹越多,他不知道当时是保姆报的案,他说:“不,你做得对,我做错了,我没用合法的钥匙开门……我用犯法的手段也没有救活母亲……”

保姆说:“不要哭。”

顺子抹干眼泪继续说:“但是,这三年我也赚了,赚到了比钱还贵重的东西,我懂了:人人心里都要有一把守法的锁,守法和生命一样重要……”

这时已近中午,顺子看见村子里的人开始陆续从地里回来,他们走到门前,每个门槛下面都有一把合法的钥匙,每道门上都有一把锁。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各项对小说的分析与鉴赏中,最恰当的两项是
A.顺子的父亲去世后,顺子和母亲相依为命。顺子在外读书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母亲特意将钥匙放在门槛下,是希望顺子能多多回家陪伴自己。
B.“那锁看起来冷冰冰的。”“冷冰冰”三字写出了顺子的情绪低落:母亲去世使他感到家的温暖不再,出狱回村又担心遭受冷落。
C.小说的侧面描写非常成功,借用保姆转述顺子同学的话,侧面反映出出,三年前顺子跟本没有偷盗。三年来,保姆也一直为自己当初贸然报警而内疚。
D.小说从顺子出狱回家写起,而将因盗窃入狱等情节穿插在故事中间,这种把情节高潮置于开头的写法,造成悬念,增加了情节波澜。
E.小说写了法律对人的规范和良好的社会风尚对人的感化,侧重表现了风尚引人向善的作用,展现了人性的淳朴和社会的和谐之美。
【小题2】在故事情节的推进中,顺子的心中先后存在不少着复杂的矛盾,请结合情节,对顺子的内心矛盾加以分析。
【小题3】小说多处写到“锁和钥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结尾段描写顺子看见的画面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不可忍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今天读它,我仍能清晰地听到易水边那萧萧的风声,和那个叫荆轲的侠士苍凉的歌声。
他答应了燕太子去刺秦,但是并不等于他天生喜欢送死,他也本能地希望制定更周密的方案,使自己有哪怕微小的可能生还;重然诺爱名节,更使他希望增加刺秦成功的胜数。而这一切太费心思,所以他拖延了下来。但燕太子丹不理解,开始怀疑荆轲是不是因为对虎狼之秦的恐惧,而有意拖延时日。
怀疑,是荆轲不能忍受的。于是直接奔赴死亡而去。死亡是可以忍受的,对人格的怀疑是不能忍受的。这就是荆轲用行动告诉我们的,一个简单的价值观。
这么“傻”的还不止荆轲一个人。还有一个渔父。
请听《渔父歌》:日月昭昭乎寝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事寝急兮将奈何?芦中人,其非穷士乎?
这首诗显得很急促——是一种催促,也是一种呼唤,呼唤迷失的人性。
据《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逃往吴国,后有追兵。在江上遇到一个渔父,于是向他求救。渔父将他渡了过去,伍子胥藏身芦苇荡中。渔父看见他面有饥色,就说去给他拿点吃的来,伍子胥起了疑心。当渔父拿来饭菜,他却躲进了芦苇深处。渔父于是“歌而呼之”。
“芦中人,其非穷士乎?”这个“穷”,应该是日暮途穷的“穷”,但我分明从伍子胥后来的行为中,看出了他内心更具深刻意味的“穷”。在渔父的一再呼唤下,在饥饿求生的本能催促下,伍子胥从芦苇丛中出来了。吃完渔父送来的饭,政客的本能又抬头了,先是“解百金之剑以赠”。渔父不受。他又自作聪明地问渔父的姓名——他认为对方不要谢礼,一定是希图钱财之外的好处,等他日伍某人得了天下,给你弄个官当当。“渔父不答”。伍子胥疑心更深,反复叮嘱对方要保密,不要泄露他的行踪。“渔父诺”。
“诺”的意思很简单,就是“答应”,但是这个答应的代价却让人不寒而栗——伍子胥走了几步,渔父就自己把船弄翻,沉入了江中。
曾经很不明白,即使救了伍子胥,看到竟是这样不知好歹的人,而且一再侮辱自己,渔父为什么要答应?为什么不怒斥,不径自离去?
现在我开始明白了,或者说自以为明白了:那一刻,渔父是看到了人性本质中最丑陋的东西,在他毫不设防的情况下,尘世的肮脏劈头盖脑地掩杀而来。他的心,死了。
这样的大义凛然,这样的不屑一顾,这样的深哀大痛。我相信那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渔父,而是一个隐士,他坚守着自己的清洁,也坚守着无边的寂寞。当他看到伍子胥,这个被追杀的人——那时伍子胥的神情一定很仓皇吧?他不禁动了恻隐之心,也许就是这恻隐使他的心打开了门,处于没有防备的境地。他还以为这是上天送来一个可以彼此明白的人,好给他寒冷的生涯带来一星温暖。但是他错了。
对不同境界的人,任何解释都只能带来误解,而且需要这样的人来理解是何等无聊,所以他什么都不说了。只用最后的行动还击了对清洁精神的污蔑。
江水滔滔,天地无言。
失去性命是可以的,但是对人格的怀疑是不能忍受的。还是同一个简单的价值观。
然而正是这个简单的价值观,让我在生死相隔、苍苍茫茫的两千余年之后,冰炭置肠,悲从中来。
(选自潘向黎《看诗不分明》,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写易水边的风声和侠士的歌声,营造出悲凉的气氛,是为下文写荆轲刺秦与渔父自沉的行为作铺垫。
B.伍子胥因疑心渔父会泄露自己的行踪而反复叮嘱其保密。“渔父诺”,是因为他能够理解伍子胥当时所处的困境。
C.作者认为渔父之所以没有怒斥侮辱自己的伍子胥,也没有径自离去,是因为他对神情仓皇的伍子胥动了恻隐之心。
D.“江水滔滔,天地无言”,作者以独立成段的形式写江水的有声和天地的沉默,凸显了隐士自沉带给自己的情感激荡。
E. 荆轲不能忍受怀疑而赴死,渔父看到了丑陋的人性而自沉,他们坚守了“简单的价值观”,还击了对清洁精神的污蔑。
【小题2】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作者认为伍子胥的“穷”“更具深刻意味”,这“意味”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②有学者认为此篇散文在“寻找人间含金的细节”,请在文章中找出一处“含金的细节”并加以分析。
【小题3】请结合全文,谈谈“冰炭置肠,悲从中来”的具体含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记一生为戏的京剧大师梅葆玖先生
今年两会期间,请梅葆玖签字、写寄语的媒体很多,面对着厚厚的一叠首日封,有人为老爷子搬了椅子,请他坐下慢慢写。梅葆玖连连摆手说:“不多不多,看我站得稳着呢。”80多岁的老人家,坚持站着签写了近半小时。
“九爷爷从来不会拒绝签名,有时候都得我们身边人帮他挡着。”当听到记者回忆这段小插曲的时候,梅葆玖的孙子梅玮笑着说,这就是老人家的“大师风范”。
作为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第九个孩子,梅葆玖是梅派艺术的重要传人,而今这位京剧大师却再也不能为观众上演一出《贵妃醉酒》。
2016年4月25日上午,著名京剧大师梅葆玖先生病逝,享年82岁。
衔杯、卧鱼、醉步、扇舞,身段舒展自然,做派流贯着美的线条和韵律,舞台上的巴特尔小小年纪就将贵妃醉酒的姿态演绎得惟妙惟肖,梅葆玖不禁嘴角含笑,这笑既有赞扬也有欣慰。巴特尔作为当今梅派最小传承人得到过梅葆玖先生的亲自点拨,一颦一笑无不透着梅派的高贵大气、端庄典雅。唱腔、身段都已逐渐成熟。看到巴特尔这样后生可畏的年轻人,梅葆玖曾对身边人说,培养年青一代的传承人,也算对父亲尽了孝道,同时将传统文化、梅派艺术发扬光大。
戏以人传,就是戏剧艺术的传承只能通过人这个载体来进行。正如文章可以用笔墨来传递,戏剧只能以活生生的艺术家亲身演绎来传递,这就是由戏剧艺术的特殊性决定的。
梅兰芳作为“四大名旦”之首,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梅葆玖或许永远要被笼罩在父亲的光环之下。但梅葆玖并不在意身外之誉,他曾表示,自己任务就是把梅派传承下去——做好传承这件事,比他自己取得成就更有满足感。
梅葆玖一生收徒三十余位,从唯一的男旦弟子胡文阁,而立之年才投入梅派门下,再到亲授9岁巴特尔《贵妃醉酒》,梅葆玖始终记挂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培育和弘扬。
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重视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今年两会期间,作为政协委员,梅葆玖提案依旧与传统文化、民族戏曲保护有关,他提出希望孩子们多听京剧、爱京剧、练书法、认识繁体字。梅葆玖先生的名字注定要与京剧写在一起。作为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的幼子,他是梅家血脉中唯一一个梅派京剧的继承者。
他像继承血脉一样继承父亲的艺术。20世纪40年代,十几岁的梅葆玖在家常听父亲的唱片,一听就是一下午。尤其喜欢听《太真外传》《天女散花》,而且边听边学边唱。梅兰芳得知后,把自己的唱片通通收起来,告诉他先别急着唱戏,学戏必须打好基础。为锤炼基本功,梅兰芳特地为梅葆玖请来了开蒙老师王幼卿和茹富兰,叮嘱他必须好好学《雅观楼》,拉身段。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梅葆玖视唱腔、步法、身段、舞蹈等基本功为根本,反复练习,直到老师点头为止。梅派艺术的雍容华贵,是梅兰芳在京剧改革实践过程中反复雕琢、内化出来的,有些是深入骨子里的东西,后人很难完整传承。为这,梅葆玖下了一番功夫,不论是技艺,还是艺心。
梅兰芳曾说,“梅派”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因此,保持原汁原味很重要:尖团字,四功五法,一个都不能错。里面诸多程式,必须规规矩矩去完成。梅葆玖守住了梅派之魂:“移步不换形,京剧本体,一点都不去动。”
梅家后人除了梅葆玖先生之外,没有谁直接继承京剧事业。作为梅兰芳的曾孙,到了梅玮这一代,家里就只有他还在从事和京剧相关的工作。但九爷爷就是梅玮自小最崇拜的人。梅葆玖日常十分注重礼仪细节。在梅玮的印象中,九爷爷在外时刻都保持仪表庄重,言谈举止也绅士风度翩翩。“九爷爷从来不说自己是大师,除了在舞台上,九爷爷不会轻易开嗓。”梅玮表示,作为艺术家,老人家很讲究“德行”,只有在自己准备充分的时候,才会为观众带来最精彩的表演。
教会学校出身的梅葆玖,爱吃西餐,还喜欢古典音乐、歌剧、芭蕾、电影,甚至对流行音乐也感兴趣,他说这些都得益于父亲给他的开放式教育。梅兰芳多次叮咛他,传统艺术必须通,西洋文化也要懂。唱戏不仅要“唱”,更要“演”,这需要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有深刻体悟。“唱戏一定要有文化,没文化肯定唱不好戏。”梅葆玖对弟子讲,父亲也曾有许多爱好——诗词、绘画、音乐、书法,他样样都通,并将这些文化的熏陶和艺术的尝试,当作磨练艺术修养的途径和办法。
梅葆玖还曾自己打趣说,“我是不务正业。什么都喜欢,除了汽车、音响等,无线电、遥控飞机模型也都做得很好,还喜欢运动,自行车、摩托车、汽车我都喜欢,我的生活很充实。”在生活中接受新事物的精神,梅葆玖同样运用到京剧的演绎中。梅葆玖曾与太麦合作交响乐京剧专辑,打破人们固有思维中对传统京剧的概念和印象。梅葆玖曾表示,京剧也要配合现在的大潮流,要与时俱进,灯光、布景、大环境,可以汲取好的东西为京剧所用。但是京剧魂不能动、表演不能动,只是将好的事物运用到京剧中,将京剧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
“姓梅,真好!”这是梅玮曾真心发出的感叹,无论是人们对梅兰芳的怀念,还是对梅葆玖先生的敬仰,身为梅家人,梅玮都时常感受到深深的感激和感动。
正如京剧魂永存,如今梅葆玖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音容笑貌犹在,那些融入了先生人格的经典曲目经久不息。
相关链接:
①梅葆玖(1934年3月29日—2016年4月25日),祖籍江苏泰州,出生于上海思南路,京剧演员,国家一级演员。梅葆玖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第九个孩子,梅派艺术传人,原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代表作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太真外传》《洛神》《西施》等。
②文艺界评说,在京剧艺术传承上,梅葆玖复兴了一种审美:谦和、优雅。没有激烈的悲情与炫技的演绎,风格圆融随意、波澜不惊,在暗香浮动中流露出骨子里的坚持与韵味。听过梅先生唱戏的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也感慨:多年追求而尚未抵达的意蕴,被梅家演绎到极致。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梅葆玖亲自点拨巴尔特,体现出戏剧戏以人传的特点,即戏剧只能是艺术家亲自示范来传授要领,这也决定了戏剧艺术的特殊性。
B.为了不让梅派京剧失传,梅葆玖经常拟写一些与民族戏曲保护有关的提案,并提出希望青少年多听京剧,爱京剧,练书法,认识繁体字。
C.梅兰芳对梅葆玖要求严格,他不让儿子在学习京剧的初期听自己的唱片,是为了让儿子视基本功为根本,守住梅派之魂。
D.在父亲开放式的教育下,梅葆玖的兴趣广泛,与时俱进,还能将在生活中接受的新事物运用到京剧表演中,将京剧推向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E. 梅葆玖作为梅家血脉中唯一一位梅派京剧的继承者,将他的一生奉献给了京剧的传承,弘扬与求变,他的精神也将如京剧魂一样,永存人间。
【小题2】文中说,梅葆玖有“大师风范”,请结合材料分析,他的“大师风范”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3】材料开头写到两会期间梅葆玖的事例,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梅葆玖在京剧艺术方面,做了哪些贡献?在你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关于传统传承的人或事,请结合实际列举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