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闻一多对中国文学的历史动向有过深刻的宏观考察,他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中说:“我们只觉得明清两代关于诗的那许多运动和争论,都是无味的挣扎。每一度挣扎的失败,无非重新证实一遍那挣扎的徒劳无益而已。本来从西周唱到北宋,足足二千年的工夫也够长的了,可能的调子都已唱完了。到此,中国文学史可能不必再写,假如不是两种外来的文艺形式——小说与戏剧,早在旁边静候着,准备届时上前来‘接力’。是的,中国文学史的路线南宋起便转向了,从此以后是小说戏剧的时代。”迄今为止,还很少见有研究者把南宋文学作为一个独立对象进行宏观判断,闻一多可谓第一人。他的“中国文学史的路线南宋起便转向了”的论断,从一个特定视角,抓住了文学演变的关健。勾栏瓦舍中的说唱曲艺表演,通过艺术行为方式而深入于民间大众,表现出新的人物、新的文学世界和美学趣味;传统的诗、词、文以书面记载的形态而主要流行于社会中上层,一般表现为忌俗尚雅的审美追求。从《都城纪胜》《梦粱录》《武林旧事》等记载来看,南宋的说话讲史和演戏活动十分兴盛,尽管现存确切可考定为南宋白话小说的为数甚少,戏曲作品留存至今完整的仅只《张协状元》一种(或谓北宋或元代作品),但其时品类繁多,从业人员也已形成规模,已正式登上中国文学的神圣殿堂,这是毋庸置疑的。闻一多上述论断有两点或可商榷:一是把“小说与戏剧”视作“两种外来的文艺形式”似与它们的发生史不符;二是对明清诗歌(实际上也包括散文和词)的成就,贬抑过甚。钱钟书先生在论及宋代白话小说时说过:“这个在宋代最后起的、最不齿于士大夫的文学样式正是一个最有发展前途的样式,它有元、明、清的小说作为它的美好的将来,不像宋诗、宋文、宋词都只成为元、明、清诗、词、文的美好的过去了。”这里将诗、词、文和小说、戏曲分别作为“雅”文学和“俗”文学的代表,又对它们与元明清两类文学的“承先和启后”的关系,都作了颇为准确、客观的说明。中国文学的雅俗之变,也就是所谓“大传统”与“小传统”之变,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变,南宋时期是一个历史的重要转折。
(节选自王水照《南宋文学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定位》,有改动)
【小题1】文中“‘俗’文学的代表”指的是
A.南宋文学B.南宋的说唱曲艺表演
C.宋代小说和戏曲D.宋诗、宋文、宋词
【小题2】本文的中心观点是
A.明清两代关于诗的许多运动和争论,都是徒劳无益的。
B.南宋说话讲史和演戏活动,已登上中国文学的神圣殿堂。
C.宋代后起的白话小说是一个最有发展前途的文学样式。
D.南宋时期是中国文学雅俗之变的一个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14 01:48: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技击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徒手的拳脚肢体的运用,一是掌握使用武器的技巧。早在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们在与禽兽的斗争中就逐渐形成奔跑、跳跃、闪躲、滚翻、拳打、脚踢等徒手的以及运用石制、木制武器的技能,出现了攻防的种种姿式与动作。

原始时期人与人的争斗与武术萌芽关系更为紧密。原始人群之间,为争夺食物、领地,或为争夺首领的地位,均常常发生争斗。这些人与人的战斗,有力地促进了原始武术的形成。到了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之间出现了战争,社会集团之间有组织的战斗,更加速了武术的发展。古代有关黄帝与炎帝发生战争以及黄帝平定蚩尤的一些传说,都是原始战争的反映。特别是蚩尤成为古代非常英武的战神。古代传说许多武器是他发明的。如《世本》“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述异记》“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能人,人不能向。”这表明到原始社会末期,原始武术有了极大的发展。这时期出现的许多武舞,既是战斗的演习,也是武艺的操练,表达原始人对力量的赞美。这些武舞,也是原始击刺动作组合成简单套路的萌芽。据《淮南子·缪称训》记载:虞舜时期,三苗族反叛,被舜帝三次打败,终不降服;后禹率领军队表演手执巨斧与盾牌的“干戚舞”,显示出高超的武功和威武雄壮的气概,使三苗既感动又害怕而终于降服。

(有删改)

【小题1】哪些因素促使原始时期武术的萌芽?
【小题2】简要概括原始末期的武术有“极大的发展”的特征。
【小题3】“干戚舞”的出现具有哪些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当前,中国诗歌进入了缺乏创新激情的贫乏状态,摆脱不了平庸的纠缠,那些曾经让读者心动不已的追寻民族独特体验和表达人类普遍情感的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精品似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中国诗歌正难以避免地进入了缺乏艺术杰作产生的窘境。造成当前中国诗歌创作难尽人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则是,整个社会的文学审美意识的普遍弱化而导致的诗歌评价标准的缺失。
②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是好诗歌?
③好诗歌是对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状况的深度把握和对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追求的审美洞察,是从诗人的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真诚关爱。诗人把握现实生活既不是对当下生活时尚的浮光掠影式的涉猎,也不是对自我生活趣味的低吟浅唱式的回味,而是要深入到普通民众的具体生活中,挖掘隐藏在日常生活表象下的精神潜流。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原点,诗人绝不是为了创作的目的才走进普通民众的生活里去,而是要以普通民众的生活作为出发点,深入到普通民众生活的底层。如同秘鲁作家马里奥·略萨所说,作家的责任就是“要用想象力穿透生活”,用自己的艺术创造去“结构生活现实”。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形态是复杂多样而又千差万别的,诗人对现实生活状况的把握绝不是在诗歌中表现琐碎的生活细节,而是要在涌动的生活潮流中追寻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走向,探求一个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呈现出来的内在情绪。
④好诗歌是对超越国界的人类精神的合理张扬和对跨越时空的人类永恒价值的诗意追问,是从诗人的精神底层逐渐升华出来的人性思索。文学是一个民族特定时代里的精神产物,理所当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打上了无法替代的特定民族的烙印。然而,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超越国界和跨越时空,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对人类共同追寻的普遍精神的表达。因此,好诗歌就不能将目光仅仅停留在一个时代的民族现实生活状况的展现上,而是要以此为出发点,善于发现隐藏在自己民族精神底层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共同价值,诸如对真的肯定,对善的弘扬,对美的向往,对理想的追寻,对自我的超越,对个人自由的肯定,对人格尊严的尊重等等。诗人的责任就在于融入普通民众的现实生活中,在积淀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中去追寻人类的终极价值。
⑤好诗歌是对日常生活语言的审美升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工具,口语化成为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然而,诗歌创作的口语化并不意味着语言的平庸化。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可以成为诗歌创作的语言,但是它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的。诗歌语言的口语化不仅是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而且更是诗人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的审美化。
(节选自郭国昌《诗歌价值如何认定》)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诗歌的分析不符合本文所论“好诗歌”标准的一项是(  )
A.“我是空心菜爱好者/所有的土地都种上空心菜/没有人知道这是为什么/没有为什么/我就是个空心菜爱好者而已。”(《空心菜》)诗歌自然地流露出诗人对自我生活趣味的欣赏,形式自由,不落窠臼。
B.“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回答》)诗人以清醒的眼光审视十年浩劫,愤怒而又不失理性,强烈渴望重新确立人类的基本价值。
C.“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断章》)诗人通过日常生活语言和意象的排列组合,表达了常人司空见惯却又难以言说的人生体验。
D.“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金黄的稻束》)诗人表现了一个民族的“坚韧”和“静默”的精神内涵。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前中国诗歌创新激情缺乏,出现了平庸化的状态,艺术精品越来越少,缺乏真正追寻民族独特体验和表达人类普通情感的艺术杰作。
B.造成中国诗歌现状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是诗歌评价标准的缺失,而造成这一标准缺失的原因则是整个社会的文学审美意识的普遍弱化。
C.好的诗歌应该能够跨越国界、跨越时空,合理张扬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诗意追问人类永恒的价值取向,是诗人对整个人类的人性的思索。
D.好的诗歌绝对不应该有诗人自己的影子,而应深度把握现实生活,作者要深入到普通民众生活的底层,表现隐藏在民众日常生活表象下的精神追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把握现实生活,不是表现琐碎的生活细节,也不是轻描淡写地反映当下生活的新时尚,而是应该把握涌动的生活潮流中的内在民族精神。
B.好的诗歌绝对不是离开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状况而去反映人类共有的普遍价值,人类共有的普遍价值体现在各个民族具体的现实生活中。
C.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世界的首先是民族的,如果诗人在创作时抓住了积淀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就能反映人类共同的价值。
D.白话诗歌是现当代诗歌的主流,但白话不等同日常口语,好的白话诗,其语言必经诗人的审美加工,是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郭沫若的“崛起”

邹士方

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最优秀的新诗诗集之一,《女神》的诞生使郭沫若成为中国新诗界的巨人,奠定了他在整个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女神》的诞生同一个人很有关系,他可以算是《女神》的“催产婆”,这个人就是宗白华先生。1918年11月,宗白华开始担任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主编,宗白华就是在这期间发现和扶植了郭沫若。

《学灯》属于“学艺性副刊”,原来占据主要篇幅的是学术性讨论、报道、翻译、名人演讲录及编作者之间的通信。宗白华到来后,把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特别是新诗和戏剧)的血液输入《学灯》,使《学灯》大放异彩,成为五四时期闻名遐迩的四大副刊之一。在宗白华的建议下,1919年8月15日《学灯》开辟《新文艺》栏,开始刊载新诗。宗白华从大量来稿中发现了字体秀丽的日本来件,深为留学生的浪漫热情所感动。他没有因为上面陌生的作者名字而看轻作品的实际价值,不久署名“沫若”的诗作《鹭鸶》与《抱和儿浴博多湾中》在9月11日《学灯》刊出。

当时郭沫若在日本福冈九州大学医学部学习,出于爱国热情,他集合几个同学组织了一个小团体“夏社”,出油印小报。在编印小报过程中,他经常阅读上海的《时事新报》,《学灯》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他在8月29日《新文艺》栏上读到康白情的白话诗《送慕韩往巴黎》,唤起了自己的胆量,遂将自己以前的诗作投寄《学灯》,不想很快刊出,惊喜若狂。在此之前郭沫若虽有创作和翻译,但他知音难觅,寄回国内,屡屡碰壁。这次作品第一次变成了铅字,给他的生活道路和创作历程带来了决定性的转折。

闸门已经打开,诗人的才华之泉终于迸发奔流了!宗白华以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出年轻诗人胸中蕴藏着不可估量的创造力,看到一颗珍珠正在东洋岛国烁烁闪光,他以惊人的气魄将“无名小辈”的作品接二连三地大量发表,9月下旬至11月下旬就陆续发表了《死的诱惑》《新月白云》《某礼拜日》等十几首。宗白华鼓励比自己年长五岁的郭沫若尽量写诗,为此,1 920年1月宗白华在《学灯》取消了《新文艺》栏而代以《新诗》栏。郭沫若凡有诗寄去,宗白华毫无保留地发表,甚至有时用《学灯》整个篇幅。郭沫若像一座作诗的工厂,产品有了销路,他的诗兴大发,于是郭沫若的诗像潮水一样接连不断地在《学灯》上涌现出来。大量地编发一位无名作者的新诗,在《学灯》编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中国报刊史上也是罕见的。

在现代文学史上,宗白华不仅是郭沫若新诗的最初编发者,而且是第一位评论者和鉴赏家。他在给郭沫若的信中说:“我很希望《学灯》栏每天发表你一篇新诗,使《学灯》栏有一种清芬,有一种自然的清芬。”对于《凤凰涅槃》和《天狗》二诗,他热烈地赞颂:“你的凤歌真雄丽,你的诗是以哲理做骨子,所以意味浓深。不像现在有许多新诗读过后便索然无味了。所以白话诗尤其重在思想意境及真实的情绪,因为没有辞藻来粉饰它。”“你《天狗》一首是从真感觉中发出来的,总有存在的价值,不过我觉得你的诗,就是形式方面还要注意。你的诗形式的美同康白情的正相反,他有些诗,形式构造方面嫌过复杂,使人读了有点麻烦,你的诗又嫌简单固定了点,还欠点流动曲折,所以我盼望你考察一下,研究一下。你的诗意诗境偏于雄放直率方面,宜于作雄浑的大诗,所以我又盼望你多作像凤歌一类的大诗,这类新诗国内能者甚少,你将以此见长。但你小诗的意境也都不坏,只是构造方面还要曲折优美一点,同作词中小令一样。要意简而曲,词少而工。”

对于宗白华的扶植和帮助,郭沫若是永远不忘的,他认为由于宗白华给予了他很大的鼓励,才使他有最初的一本《女神》的集成,他甚至感激地称宗白华为“我的钟子期”!

(选自《艺术大师的流年碎影》,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宗白华可以算是《女神》的“催产婆”,《女神》是中国最优秀的新诗诗集,是宗白华奠定了郭沫若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
B.这篇传记通过记述宗白华发现郭沫若并扶植他“崛起”的故事,既赞扬了宗白华的伯乐之功,也肯定了郭沫若的新诗创作才华。
C.郭沫若对《学灯》有着浓厚的兴趣,就将自己以前的诗作投寄《学灯》,没想到被刊载,这唤起他的胆量,他的生活和创作从此发生决定性的转折。
D.宗白华用《新诗》栏取代《新文艺》栏,大量发表当时并无名气的郭沫若的诗作,打破《学灯》编辑的惯例,激发了郭沫若的创作热情。
E.《学灯》之所以成为闻名遐迩的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之一,与宗白华引入哲学、美学和新文艺,并将其与过去的学术讨论等内容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密切相关。
【小题2】宗白华为郭沫若的“崛起”提供了哪些帮助?请简要概括。
【小题3】对于郭沫若的诗,宗白华从哪些方面予以了评价?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
【小题4】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郭沫若的“崛起”源自各种主客观条件,一个人的成功不也是如此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IG夺冠,新生代的另一种体育强国梦
哪怕你不是游戏玩家,IG夺冠那天的朋友圈也一定被“IG”刷屏了:韩国仁川文鹤体育馆内,伴随着现场观众的尖叫,2018年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S8)冠军诞生了,名为IG的队伍正是来自中国。这也是《英雄联盟》这款游戏自诞生以来,中国大陆战队首次站上全球总决赛——有着英雄联盟世界杯之称的冠军领奖台。
对于年轻的游戏爱好者来说,这场电子竞技领域的国家荣誉之战,重要性和影响力不亚于任何其他体育竞技类的赛事。“IG”刷屏背后,不只是爱好者对电竞赛事的热衷,还有渗透在游戏领域的家国情怀,而主流媒体的接纳和祝贺,再一次给电子竞技洗清污名的机会。
有趣的是,在新的代际结构下,中国电竞战队夺冠,成了一个审美和兴趣群体差异的重要观察窗口。我们可以看到类似“全国高校沸腾,宿管阿姨都懵了”的新闻,也能看到很多旁观者一脸迷茫地问“IG是谁”。当然,那些指责电子竞技是奇技淫巧、年轻人玩物丧志的声音,也未曾消失。电子竞技走向正规化的过程中,依旧面临着来自社会传统眼光的审视,它所呈现的舆论分化,则成了价值观和风气变迁的一个缩影。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电竞被等同于打游戏,“电子海洛因”的污名让这项相当前沿的体育竞技运动不被主流接纳认可。但事实上,早在2003年,电子竞技就被国家体育总局纳入了竞赛项目。2005年李晓峰(SKY)在WCG魔兽项目夺得世界冠军,这是中国电竞第一次站在世界最高领奖台。李晓峰身披国旗哽咽的场景,80后、90后游戏爱好者应该不陌生,它也将电子竞技项目带入主流视野,而官方的回馈是,李晓峰成为了2008年的奥运火炬手。
中国电竞的序幕就此拉开。2013年电子竞技国家队成立;2017年《英雄联盟》总决赛在体育圣地鸟巢上演。与此同时,电子竞技作为体育运动的共识,进一步落地,2018年雅加达第18届亚运会将电子竞技纳为表演项目,到2022年的杭州亚运会,其将成为正式比赛项目。从世界大型体育赛事到中国主流官方的接纳,年轻人的电竞爱好有了正名的基础;各地涌现出来的电竞小镇等特色项目,说明电竞产业化的道路越走越远。
这个过程未必平坦。电竞国家队成立后,某跳水运动员曾提到,“电子竞技也算体育?玩儿游戏都可以拿奥运冠军,那我们这些项目练得这么辛苦真白干了”。的确,直到今天电子竞技算不算体育项目都存在很大争议,视网络游戏为洪水猛兽的担忧,依然是相当主流的情绪。代际间的价值观碰撞,或许意味着,哪怕再过十年,电子竞技也未必能被彻底接纳。
但无论如何,上至官方,下至草野,电子竞技走向正规化的趋势不会变化。伴随着社会话语权的更迭,以及自身的逐步产业化,电竞将加速去污名化的过程。未来年轻人热衷的竞技项目,可能不仅仅是足球、篮球,还有各类游戏赛事,这会是两代人之间的重大分野。
很难说哪种审美和价值偏好是正确的,在风气保守的年代,邓丽君的歌也被视为靡靡之音。如有论者指出,“我们都是从上一代人嫌弃的目光里昂起头的”。不过需要强调的是,电子竞技走向正规化,一方面意味着抛开那些不必要的偏见,去接纳年轻人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电子竞技所秉持的竞赛对抗精神,是它与网络游戏的截然分野。电竞正名,不等于网游正名。
任何前提下,游戏都和烟酒一样,需要对青少年的成长负责,国家层面的分级和限制,游戏企业层面的道德责任,这些都是将游戏负面影响控制到最低的手段。某种程度上,电子竞技告别偏见的发展,恰恰有赖于网络游戏规范这个大前提。
(光明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大陆选手2018年首次站上电竞全球总决赛的冠军领奖台。
B.IG夺冠使那些指责电子竞技是奇技淫巧、年轻人玩物丧志的声音消失了。
C.从2005年李晓峰在WCG魔兽项目夺得世界冠军开始,中国电竞序幕就此拉开。
D.随着中国选手在世界电竞舞台取得优异成绩,电竞在中国获得了普遍的认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IG夺冠引出本文的议题:中国电子竞技逐渐去除污名化,艰难发展。
B.文章列举2003年电子竞技被国家体育总局纳入竞赛项目是为了论证中国电竞很早就开始了产业化进程。
C.文章最后两段论述了网游与电竞的联系与区别。
D.本文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电影《芳华》中文工团女团员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偷听邓丽君的歌曲《浓情万缕》,这是因为当时邓丽君的歌并不被所有人认可。
B.只要网络游戏规范了,中国电竞就可以告别偏见的发展。
C.随着越来越多的00后加入电竞的大军,中国电子竞技会被社会彻底接纳。
D.今天,中国年轻人对电竞的热爱已经超过了传统体育项目足球和篮球。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潮打空城寂寞回
刘宜庆
1907年4月15日,朱偰出生在浙江海盐县小虹桥外祖父家。此时,他的父亲朱希祖在日本留学。“海滨孤城,人烟寥落,小楼一角,兀峙河畔”,这就是朱偰的诞生之处。1913年,朱希祖担任北京大学预科教授,接家眷北上。朱偰告别江南,定居京城。
朱偰进入北大时,新文化运动尚未落潮,他所承受和赖以成长的思想营养,仍是科学与民主精神时代的日月光华。当时的北大,在学术上实行“兼容并包”的方针,自由讲学,自由研究,学术空气极为浓厚。正是在这种氛围下,预科完成后,朱偰转入政治学系。从周鲠生先生学国际公法及外交史,从高一涵先生学习政治思想史,从马寅初先生学经济学,还选修了一些史学系的课程。
1928年8月24日,随着法国邮船“阿托斯第二号”缓缓离开上海港口,朱偰在船上挥手告别送行的亲友,告别故国家园,留学德国。四年后,朱偰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回国,任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年仅二十六岁。朱偰常针对当时国内的财政热点问题——废银圆实行纸币制、关税自主等做专题讲座,在各大报刊发表论文,声名鹊起,并使中央大学经济系以联系实际而著称,大盛时誉。
财政学是朱偰的专业,在文学艺术和文物考察方面,他拥有广阔的舞台。在文学创作方面,朱偰先后有几部游记作品出版。《行云流水》等四部游记作品,写山川名胜,展人文底蕴,被誉为“新徐霞客游记”。
1935年6月,朱偰听闻北京的形势危急,开始对北京的城市规划、宫殿苑囿、寺庙陵寝进行研究,并于当年夏天返回北京,实地测量摄影,摄影五百余幅,完成了《元大都宫殿图考》《明清两代宫苑建置沿革图考》《北京宫阙图说》三部专著,为后人留下珍贵的资料。
在抗战大时代,朱偰写了大量的诗文,以诗记录中日之间的战事。战火毁掉了他精心准备的《中国货币问题初稿》,但他无暇悲伤。报刊上不断出现他抨击日寇侵略、研究战时经济的文章。1955年3月,朱偰被任命为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主管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
第二年8月,朱偰接到紧急报告,许多人在城南拆毁明代的古城墙。朱偰心急如焚,立刻赶到毁城现场。高高耸立的古城墙,成为一堆瓦砾废墟,已经拆到了中华门城堡附近。著名的石头城遗址被拆得面目全非,幸好最有代表性的地段鬼脸城还未拆除。
令朱偰感到痛心疾首的是,把古石头城上拆下的条石,敲成小石子用来铺路。东吴和南朝的遗迹,南京最古老的一段城墙,顿时灰飞烟灭。焦急万分的他,赶到南京市政府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坚持要保护鬼脸城。他四处奔走,联合社会各界共同呼吁,并电告文化部。
9月23日,朱偰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南京市城建部门不应该任意拆除城墙》一文。这篇文章被《光明日报》转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朱偰为了保护南京城墙,对南京方面的批评,成为他被打为“右派”的祸根。1959年,被打入另册的朱偰,被派到出版社当编辑,并时常被发配到农场,进行割麦子、拉板车、垒猪圈等重体力劳动。在生命的低谷之中,他精神是高扬的,以历史人物为素材,写了一些作品。1966年八九月间,朱偰遭遇连续抄家。抄家之后是无休止的批斗。1968年7月15日,不堪忍受的朱偰以决绝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朱偰去世10年后,南京图书馆为他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终生至交刘海粟送来挽联:“真理长存,铁骨丹心昭百世;是非论定,文章经济耀千秋。
(摘编自《名人传记》)
相关链接:
①在比较中国长安、洛阳、金陵、北京四大古都之后,朱偰说:“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摘自《朱偰:用生命守护南京明城墙》)
朱偰之子朱元曙在《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一文中说:“父亲把南京的文物古迹融入自己的生命,也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南京的文物古迹,他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吞吐千古的伟业。”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偰幼时一直生活在江南,六岁时父亲朱希祖从日本留学归来,任职于北京大学,朱偰便随着父母定居北京。
B.朱偰在北大期间,受到了新文化运动中科学、民主精神的有益影响,同时,北大自由的学术氛围也为他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C.朱偰学的专业虽然是财政学,但在其他领域也有建树,他曾创作出被誉为“新徐霞客游记”的《行云流水》等四部游记作品。
D.当听闻北京形势危急,朱偰便投入到对北京城市、宫殿等的研究之中,从中可以看出他身上具有强烈的爱国热忱和历史责任感。
【小题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
A.传记题目颇具诗意,不仅增强了传记的文学色彩,而且还有暗示文章主旨的作用,体现了对朱偰的追忆,并对他生前不被理解、遭遇悲惨深感不平。
B.朱偰之所以能成为中央大学经济系最年轻的教授,主要得益于他在北大时师从周鲠生、高一涵、马寅初等著名学者以及留学德国,获得了博士学位。
C.朱偰通过将金陵与长安、洛阳、北京做对比,使人们认识到了金陵在文学、历史、民族精神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价值,从而改变了人们对金陵古都的传统看法。
D.抗战时期,朱偰积极投入到抗日救国行动中,他以诗文为刀枪,对日寇的侵略不断抨击,连《中国货币问题初稿》不幸毁于战火,他也没顾上悲伤。
E. 朱偰为了保护南京的明代古城墙,四处奔走呼吁,遭到损坏的城墙虽然得以保存,他却因此被打成“右派”,最终在非人的折磨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小题3】“真理长存,铁骨丹心昭百世;是非论定,文章经济耀千秋”是对朱偰一生最好的总结,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副挽联内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