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的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 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诗书礼乐被津津乐道,而传统建筑则受到冷落,国人对精神的尊崇远超物质。
B.秦汉砖石建筑已有高水准,但儒家倡导“卑宫室”,盛行的还是简朴的木质建筑。
C.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是为了追求与自然更为亲近、和谐的关系。
D.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建造就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把传统建筑的没落与西方建筑的兴盛对比,引出论题,为后文的驳论做了必要铺垫。
B.文章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层次清晰,材料翔实,论证传统建筑的优势,以期纠正读者认识。
C.文章第四、五段引用雨果和孔子的话,分别佐证了西方与中国建筑在文化体系中不同的地位。
D.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形式和质料的偏好是一种文化选择,也取决于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而非技术影响。
B.如果中国古代房屋采用砖石建筑,那么传统建筑也将成为“石头的史书”,承载更多文化。
C.西方传统建筑多以石砌,尽管有文化、宗教因素,但首要的应是西方地域上石材取用便利。
D.《礼记》记载,桓司马为自己做石制棺材,加工三年仍未完成,书中对此应是持批评态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2 11:44: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鸟朝凤(节选)

肖江虹

晒花节刚过,土庄又热闹了。人们槐花串似的往焦三爷的院子里跑,扛凳子搬桌子的,遇上闲逛的路人,就有人招呼:“焦三爷传声了!”路上的人一听,一睁眼就怒放了,随即融入队伍,往焦三爷的院里迤逦而来。

土庄人等这个盛况的日子已经很久了。

无双镇的唢呐班每一代都有一个班主,上一代班主把位置腾给下一代是有仪式的,这个仪式叫“传声”,不传别的,就传那首无双镇只有少数人有耳福听到过的《百鸟朝凤》。接受传声的弟子从此就可以自立门户,纳徒受益了,而且从此就可以有自己的名号。总之,那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荣耀,他似乎是对一个唢呐艺人人品和艺品最有力的注脚。

这个仪式最吸引人的还不是它的稀有,而是神秘,在仪式开始之前,没有人知道谁是下一代的唢呐王。

人实在太多了,师傅的院子都装不下了,于是屋子周围的树上都满满当当地挂满了人参果。我和我的一班师兄弟坐在院子正中间,两边是我们的亲人,我父母还有两个妹妹都来了;我的师弟蓝玉坐在我的旁边,他的家人也来了,比我的父母还来得早些。

师傅坐在八仙桌后面。他一直在闷着头抽烟,很快,师傅的一张脸就不见了,他的半截身子都藏在一片雾障中,像一个踏云的神人。我竟然生出一些隐约的幻意。

良久,师傅才站起来,四平八稳地杵灭手里的烟袋,对着人群,平伸出双手往下压了压。喧闹的人群瞬间就安静下来。

“我快要吹不动了,可咱们这山旮旯不能没有唢呐,干够了,干累了,大家伙儿听一段还能解解乏。所以啊!在咱们这地头唢呐不能断了种。我寻思了好久,该找一个能把唢呐继续吹下去的人了!”师傅咳嗽了两声,停了停,下面又开始有响声了。这个时候我偷偷侧目看了看蓝玉,我发现蓝玉也在偷偷的看我,他的嘴角还淌着一些笑。四目相对,我的脸唰就红了,像是心里某些隐秘的东西被戳穿了似的。蓝玉的脸没有红,他的脑袋抬得更高了,像一只刚刚得胜的大公鸡。我就升起一些不快,想还没见底呢,咋知道水底是不是石头?又想想,我的这班师兄弟里,也只有蓝玉最适合了,他人精灵,天分高,也勤苦。反正最后是他我也不会惊奇的。最后我觉得我那几个师兄也可怜,为什么师傅不全给传了呢?那样就整齐了,人人有份,个个能吹《百鸟朝凤》,焦家班、蓝家班、游家班,还不响亮死啊!

师傅又开腔了:“我们吹唢呐的,好算歹算也是一门儿匠活,既然是匠活,就得有把这个活传下去的责任,所以,我今天找的这个人不是看他的唢呐吹得多好,而是他有没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一个把唢呐吹进了骨头缝的人,就是拼了老命都会把这活保住往下传的。”师傅对旁边的师娘点了点头,师娘过来,递给师傅一个黑绸布袋子。师傅接过来,小心翼翼地从里面抽出来一支唢呐。远远地我就感觉到了这支唢呐该有的年龄了,铜碗虽然亮得耀眼,却薄如蝉翼,杆子是老黄木的。

“这支唢呐是我的师傅给我的,他已经有五六代人用过了,这只唢呐只能吹奏一个曲子,这个曲子就是《百鸟朝凤》。现在我把它传下去,我也希望我们无双镇的唢呐匠能把它世世代代地传下去。”师傅举着唢呐说。

院子里一点儿声音都没有,我只听见我的师弟蓝玉的喘息声,所有的眼睛都盯着师傅手里的那只唢呐。我相信这一刻的土庄是最肃穆的了,这种肃穆在无声息中更显得黏稠,我最后只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了。

我侧目看了看我的师弟蓝玉,他紧缩着脖子,脑袋花骨朵似的。慢慢地,他的脖子被拉长了,成了一朵盛开的鲜花,花朵儿正期待着雨露的降临,焦虑、渴望在稚嫩的花瓣间涌动着。蓦然,盛开的鲜花枯萎了。几乎就在一眨眼间,正准备迎风怒放的花儿无声地凋谢了,花瓣起来了一层死灰,花杆儿也搓短了半截。这朵刚才还生机蓬勃的花儿,转眼间铺满了绝望的颜色。悲伤一下从我的心底涌起来,我的师弟蓝玉迅速的在我的眼睛里枯萎,他的目光慢慢地转向了我。我能看懂他的眼神,有不信、不甘、绝望,当然,还有怨恨,可我看到的怨恨很少,很稀薄,星星点点的。

这时候我父亲在旁边喊我:“你呆了,师傅叫你呢!”

父亲的声音像耍魔术使用的道具,充满了意外和惊喜。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槐花串似的”跑,有人喊“焦三爷传声了”,路人听后“一张脸就怒放了”,首段这些描写巧妙突出了焦三爷“传声”仪式的吸引力。
B.小说写蓝玉家人“比我的父母还来得早些”,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表明我的家人也来得很早,对“我”接掌唢呐班也充满着期待。
C.与师弟蓝玉相比,“我”的天分与专注都略有不如,但“我”最终被选为师傅的接班人,小说这样写隐含着作者对“德”“艺”问题的思考。
D.师傅家的“院子”是小说中表现人物的舞台,在这里,不同心态不同身份的各色人物汇聚在一起,上演了一出传承传统技艺的民俗好戏。
【小题2】小说中说,成为班主是“对一个唢呐艺人人品和艺品最有力的注脚”。作为班主,焦三爷有着怎样的“人品和艺品”,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采用“我”的视角写“传声”仪式,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随着老年群体的日益扩大,面向维持生命、提高幸福感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也越来越大,市场消费规模日益壮大。由于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的家庭结构出现了小型化、高龄化趋势。家庭结构的变化带来养老方式的变化以及老年人消费方式的转变,这从另一个方面催生了养老服务需求呈井喷式增长。

养老产业是一个多元化的产业体系,产业辐射面广,直接涉及的有养老服务、养老用品、老年医疗、养老地产,养老金融业等,同时,还对上述产业的上下游产业如建筑、交通运输、科技、文化教育等产生强大的拉动效应。按照国家统计局对国民经济行业的分类,除采矿业和国际组织没有直接涉及外,其余18大类产业都有涉及。随着养老产业的形成和完善,养老产业板块将辐射到各行各业,“银发经济”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养老产品的消费量也将不断攀升。按目前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来测算,要满足其基本的家政、医疗保健服务,将产生1.3万亿元的产业规模。而这一数字在2020年将达到3万亿甚至4万亿,增长速度为年均11-15%,远远高于目前的GDP增速。因此,养老服务产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成为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是政府增长、调结构、扩内需、促就业的重要法宝。

(摘自《我国养老市场分析及产业打通),搜狐网2017年10月9日)

材料二:

2017年十九大报告“健康中国战略”中,重点提出了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的发展,2018年9月国务院发车布《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再一次提出推动医养结合的发展。

医养结合是“医”、 “护”、 “养”三元合一的创新型养老模式,为健康和患病老年人提供了全面、综合性支持。其中、“医”是指医疗康复保健,具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服务” “护”是指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 “养”是指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医养模式是集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为一体,将养老机构和医院功能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

(摘自《(医养结合才是最有前景的养老模式》有改动、搜狐网2017年12月17日)

材料三:

按基本标准建设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医务室、至少应有一名工作满5年及以上的执业医师。若执业医师超过一人,至少要配备一名中医类执业医师、至少有一名注册护士。每增加100张床位,至少增加1名注册护士,至少有一名康复治疗人员、护理员的数量与注册护士之比为1:2.5。但全国养老护理人员的需求量达1000万,,从事养老护理的人员却只有20-30万人。养老机构中护理人员的流动性大、年龄偏大,学历低、技能低、收入低,养老机构普遍存在“人难招、人难留”的问题。

与提供以养老生活服务为主的普通养老机构相比,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提供的养老居住环境更好、医养结合服务水平更高,因此导致此类机构收费也较高于普通机构,这就与机构所服务的失能失智老年人的收入水平不相符。如北京首家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恭和苑养老院根据选择户型收费标准分别为7800元/月、9800元/月、12800元/月。各地区医养结合机构的收费标准一般是当地居民人均收入的2~3倍甚至更离,大多数老年人都难以负担。

(摘自《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有改动,中国公共卫生2018年10月)

材料四:

目前中国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缺乏优质医疗服务问题,许多养老机构采用医养分离模式,老人奔波于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之间,来回不方便。虽然近年来推动医养结合发展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但医养结合的进展仍然比较慢,一方面由于“医”和“养”是两个独立行业,监管主体不同,相关标准难以协调统一。目前我国对这类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服务标准、设施标准、收费标准、法律关系等方面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我国医疗机构归属卫生部门管理,而养老机构归属民政部门管理,对于医养结合模式的养老机构受卫生部门、民政部门、医保部门等多政府部门的管理,面对这种多头管理,已有的扶持政策都很难落实。另一方面是医养结合服务的盈利难度较大,由于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公益性福利性强,难以吸引外部市场的投资者。我国目前民办养老机构入住率低,因此机构要实现盈利所需时间长。筹资渠道不畅,投资回收期长,资金周转困难,导致养老机构积极性不高。机构仅依靠老人支付的养老服务费用、政府资金和财政补贴等筹资渠道,难以维持长远的发展。

随着养老机构市场准入开放,以及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推动,更多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将参与到养老市场,探索符合中国市场的医养结合模式。

(摘自《2019年中国养老产业全景图谱》,有改动,动脉网2019年2月10日)

【小题1】下列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医”“护”“养”三元合一的创新型养老模式,是传统养老模式的升级和延伸。
B.“医”“养”两个行业管理部门不同,相关标准难以协调统一,加之医养结合服务的盈利难度较大,目前医养结合的进展较缓慢。
C.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为一体,实现了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为我国患病老人提供了全面、综合的服务。
D.可以预见,随着养老机构市场准入的开放和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的推动,更多元化的投资主体的加入,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我国将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养老产业不能简单归于某一产业,而是集合了生产、经营、服务等为一体的众多产业聚集的体系。
B.养老产业辐射面广,对我国很多产业具有拉动作用,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对我国经济与市场结构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C.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养老产业需求量增大,但目前许多养老机构普通存在一些问题,发展面临困境。
D.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除了加快发展养老产业外,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将最终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
【小题3】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我国目前在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方面面临的困境。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庄子哲学的对境来说,恢宏的气象乃表现于不以人类为中心,不以自我为中心,而能推及于广大的自然界。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一方面表现出民胞物与的胸怀,另一方面又呈现着艺术精神的和谐观照。很显然庄子取消了天地万物和我——客观和主体——的对立关系。这种主客一体的宇宙观,实为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和西方哲学主客对立的宇宙观迥然不同。庄子不仅要打破主客对峙的局面,进而达到二而合一的境界,他还要进一步达致物我两忘境界。在这里,庄子充分表现出大艺术家的精神。

主客合一的宇宙观,只是对自然作某种程度的观赏,而缺乏开发自然界的精神。中国在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方面的贫乏,这种宇宙观实有重大的影响;正如中国民族在文学艺术上的辉煌成就,也是受这种宇宙观的重大影响。

在西方,人在开拓自然的过程中,已有惊人的成就,这是值得骄傲的,也毋须赘言。然而若从另一个观点来看人和自然的关系,西方则呈现着深沉的危险,尤其是人如何在自然界中安排其地位问题。

西方传统哲学大抵为二元化的倾向——物我完全对立,自然与人事对峙,亦即划分客体与主体。然而由于西洋哲学重客体,往往习惯将人类客体化,结果常使人埋藏于物界而丧失其自然的地位;同时也有人急急于求永恒客观的存在,把自然界看成一个变动流逝的感觉界而加以鄙弃;中世纪则更视自然人为罪人,自然界为罪恶之区,而将价值停滞于高远飘渺处。

及于近代,西方经验科学的长足发展产生如下的特殊现象:一、把人类压缩成物理平面;二、把人类列入“动物级数”,或从“鼠”辈的试验解剖中来衡量人类的行为;三、天文学家将亚里士多德至中世纪的有限宇宙开展而为无穷宇宙,人面临这无穷新世界,有如沧海一粟,渺小的人类固然可借知性作用在宇宙中安排自处,但人类的苦闷不安,则于其畏怯与自大的交织下表露无遗。

总之,西方哲学的宇宙观始终是在一种不协调或割离的情状中影响于人生观。同时,传统西洋哲学家几乎都在全心全意建造大体系,把所有个体溶入抽象的全体之中,因而个体的特殊性便被抽象的全体消解和吞噬。反观庄子,他一方面肯定大自然的完美性,不如西方哲学总想逃离这一自然界,而构幻另一虚无飘渺的超自然:同时,庄子也肯定人类的尊严性,而西方哲学却以人性为微末。在庄子看来,广大的自然皆为生命游行的境域,人类处于自然中,其渺小程度虽如“毫末之在于马体”,然其思想光芒则可流布于苍穹。

在今日急速的动力生活中,人心惶然不安。精神病患者日增。对于这样的时代,庄子哲学也许有一份清醒的作用,作为调整人心的清凉剂。

(节选自陈鼓应《庄子浅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的特点是主客合一的宇宙观,自然界只是观赏的客体,却不是征服的对象。
B.主张主客二元、人与自然对立的西方哲学在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影响。
C.从亚里士多德到中世纪,天文学家的发现让人类眼中的有限宇宙已拓展为无穷宇宙。
D.部分西方哲学家鄙视自然,认为自然界变动流逝,他们热衷于追求永恒存在的超自然。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和文学艺术上的贫乏,与西方哲学主客对立的特点密切相关。
B.尽管近代经验科学长足发展,借由动物试验得出的结论却未必适用对人类行为的解释。
C.庄子哲学视宇宙中的人类如马体之毫末,这与西方哲学以人性为微末的观点似同实异。
D.人类置身于无垠的宇宙,畏怯自大,矛盾重重,这种惶惑苦闷不是单凭理智能够解决的。
【小题3】依据文意,庄子哲学为何能成为“调整人心的清凉剂”?请概括回答。

同类题4

   王禹偁没有发生多少作用;西昆体起来了,愈加脱离现实,注重形式,讲究华丽的词藻。梅尧臣反对这种意义空洞语言晦涩的诗体,主张“平淡”,在当时有极高的声望,起极大的影响。他对人民疾苦体会很深,用的字句也颇朴素,看来古诗从韩愈、孟郊、还有庐仝那里学了些手法,五言律诗受了王维、孟浩然的启发。不过他“平”得常常没有劲,“淡”得往往没有味。他要矫正华而不实、大而无当的习气,就每每一本正经的用些笨重干燥不很像诗的词句来写琐碎丑恶不大入诗的事物,例如聚餐后害霍乱、上茅房看见粪蛆、喝了茶肚子里打咕噜之类。可以说是从坑里跳出来,不小心又恰恰掉在井里去了。再举一个例。自从“诗经”“邶风”里“终风”的“愿言则嚏”,打嚏喷算是入诗的事物了,尤其因为郑玄在笺注里采取了民间的传说,把这个冷热不调的生理反应说成离别相思的心理感应。诗人也有写自己打嚏喷因而说人家在想念的,也有写自己不打嚏喷因而怨人家不想念的。梅尧臣在诗里就写自己出外思家,希望他那位少年美貌的夫人在闺中因此大打嚏喷:“我今齐寝泰坛外,侘傺愿嚏朱颜妻。”这也许是有意要避免沈约“六忆诗”里“笑时应无比,嗔时更可怜”那类套语,但是“朱颜”和“嚏”这两个形象配合一起,无意中变为滑稽,冲散了抒情诗的气味;“愿言则嚏”这个传说在元曲里成为插科打诨的材料,有它的道理。这类不自觉的滑稽正是梅尧臣改革诗体所付的一部分代价。

(节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

【小题1】请概括梅尧臣的诗歌风格。
【小题2】如何理解划线句子的含义?
【小题3】从材料看,怎样才能摆脱西昆体“意义空洞,语言晦涩”的毛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背后的子弹
包利民
冲出战壕的时候,班长赵锐只觉得兴奋,他大步向前,狂风,还有子弹的呼啸。他都没有一点儿的恐惧,这样的场景他经历得太多了,竟是喜欢上了这种感觉。忽然,一丝莫名的凉意夹杂着不安涌上心头,只觉背后异样,猛回头,却见战士钱万里正跟在身后十来米处,黑洞洞的枪口晃动着,不时划过他的后心,他不禁颤了一下。
赵锐瞬间想起,许多次战斗都是这样,冲锋的时候,钱万里就跟在他后面不远处。他的心更是紧提了起来,作为班长,他没少收拾这个沉默的战士,总是找茬让他吃些苦头。有时是钱万里真的犯了错,有时是无事找事,不为别的,他就是讨厌钱万里的冷淡与冷漠,这个兵蛋子,不会讨好班长,也不会笑,让人心里不舒服。赵锐回想起刚才钱万里看着他的目光,比那枪口更让人心生寒意。事实上这种眼神赵锐在钱万里的眼中已看过多次,说不出的阴寒。这小子总跟着自己,不会瞅冷子照自己放上一黑枪吧!
钱万里的心里也的确是这么想的。每次冲锋,他都紧紧尾随赵锐,他甚至无视迎面而来的弹雨,眼中只有那个让他痛恨的背影。他是有着痛恨的理由的,他才十八岁,偷偷跑出来参军,就是为了躲避养父母的虐待。从小到大,他是在阴暗的际遇中成长起来的,心里已经没有了温暖,虽然不至于去恨每一个人,可他也不再相信任何人。他只是本份地当一个兵,作战也勇敢不退缩,可这却引来了班长的不满。有一次他不小心打翻了自己的那份饭,却被班长痛斥,不但饿着肚子,还被关了一夜的禁闭。他没想到逃出那样的家庭,却又迎来这么一个班长。他的恨便疯长起来,每一次他的手都攥得发白,下定决心一定要报复。
已经越来越接近敌人的阵地,不少战士都倒在了冲锋的途中。那子弹也越发密集起来,可却影响不了这两个人的推进速度。随着脚步的迈动,钱万里的步枪枪口也在不停地抖动,而枪口的前方,就是赵锐。赵锐也因此一阵阵地脊梁发冷,奔跑的身姿也有些僵硬。前方,敌人已经冲出阵地,战斗的短兵相接异常激烈。混战之际,钱万里觉得机会来了。他不停地开枪打倒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敌人,同时寻找时机向那个背影开上一枪,而这一枪,一定要毙命,还要做成是敌人射击的假相。赵锐听着身后的枪响,见敌人一个个倒下,暗自吁了一口气,同时笑自己的多疑。于是恢复了状态,围拢过来的敌人在他的枪口下一个个倒地。
冲到敌人阵地前,兵员已经大幅减少,敌人也呈包围之势靠拢过来,几乎四面都有敌人。见这情形,钱万里一阵激动,这就是最好的时机!他机警地四顾,敌人又倒下许多,前面的班长也撂倒了不少,在全排,他们两个的单兵作战能力是最突出的,钱万里想也许正是因为这个,赵锐才会收拾他。见周围的敌人有些退缩,暂时对自己构不成威胁,钱万里的枪口暗暗对准了前面背影的心脏位置,他相信自己的枪法,手因用力而微微颤抖。全身也出了汗,风更猛,他忽然打了个冷战,感觉到冷。那一瞬间,他记起一个同样寒冷的时刻。那时他躺在战壕里,午夜,冬季,睡梦中被冻得醒过来,而更大的困意再度让他迷糊,只觉得一个草垫子忽然盖在身上。他微微张开眼睛,只看见一个模糊的背影。而此刻,那背影正在清晰。
赵锐仿佛有预感般转过身来,见钱万里的枪正直直地瞄着自己,他下意识地举枪。钱万里的枪响了,而赵锐的枪也响了。有那么一刻,赵锐觉得无边的寂静,自己仍然站着,转回身去,一个接近他的敌人正在倒地。钱万里见到赵锐开枪,脸上竟露出了微笑,可身上却没有痛的感觉,一个敌人在他身后正慢慢倾倒。
两人对视了一发。赵锐骂道:“发什么呆,快跟上,小心我收拾你!”钱万里提枪而上,全身的寒冷顿消。战场上,两个身影正所向披靡。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A.班长赵锐担心钱万里会放自己黑枪,是因为他平时老收拾这个战士,不仅因为钱万里有时做错事,还因为他对钱万里存在偏见。
B.钱万里带着寒意的目光,赵锐"已看过多次",从侧面表现了钱万里心中恨意在不断累积。
C.小说几次写到钱万里枪口的"晃动""抖动""对准"等细节,表现了钱万里心理的微妙变化。
D.小说以钱、赵二人同时人性复苏、互相救助结尾,情节巧合离奇,给读者留下无穷悬念。
【小题2】小说中的钱万里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概括分析。
【小题3】小说以“背后的子弹”为题目,有何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