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青铜冶炼工艺后来居上,独领风骚。利用和发展青铜冶铸技术,楚人在春秋晚期就已开始冶炼并使用铁器。据考古资料,现已出土的东周铁器,大部分都是楚国的,楚人已经初步掌握了块炼渗碳钢和铸铁柔化等工艺。

历秦入汉,冶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当年楚国著名的冶铁基地宛(汉为南阳郡,即今河南南阳),成为西汉最大的铁器冶炼和生产基地之一。1959年至1960年,在南阳汉代冶炼遗址的三千平方米发掘区内,发现了熔铁炉七座、炒钢炉数座。考察表明,这一遗址既铸造铁器,又用生铁炒钢并锻制器具,使用时期由两汉延续到东汉晚期。故楚之地彭城(今江苏徐州),也是西汉铁官监守的铁器产地。楚国传统的冶铁技术,乃随着西汉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朝廷的重视而得以普及和提高。学者根据出土的楚国铁器和南阳汉代冶铁遗址的考察,对楚、汉冶铁情况作了探讨。

先秦的冶铁炼炉,尚未在楚地发现。可是,著名的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已发现了多座春秋战国时代的冶铜炼炉。这些炼炉都是竖炉。学者经研究和模拟试验后认为,这些炼炉的设计合理,性能较为优越,体现了当时冶炼的先进技术。现今发现的西汉冶铁炼炉,也都是与楚国冶铜炼炉相似的竖炉,只是建筑得更为高大,改造得热效率和料容量更大。“我国古代炼铁高炉是从炼铜高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铜绿山的春秋炼炉不仅代表了当时我国最高的炼铜技术,而且为战国以至秦汉炼铁技术的提高创立了良好的基础”。

楚国的铸铁柔化技术,可以将生铁处理成黑心和白心两种韧性铸铁,如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出土有韧性铸铁制成的六角形锄,长沙左家塘楚墓出土有黑心韧性铸铁制成的凹口锄,但毕竟处于起步阶段,也未能得以推广,故现今出土的楚国韧性铸铁的数量甚少。自西汉中期,冶铁业实行官营,朝廷为了提高铁制农具的使用寿命,着力推广和发展这种可以增加铁器的强度和韧性的技术,于是,铸铁柔化技术不仅发展到成熟阶段,而且普及为常规的工艺方法。

战国中期以后,楚国已能生产白口和灰口混合的麻口铁制品。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出土的战国中晚期铁锤,就是这类强度较高而耐磨性较强的制品。西汉前期,楚人掌握的这种冶铁技术,又发展成为能够生产低硅低碳的灰口铸铁工艺。在此基础上,汉人进而还发明了生产类似今日的球墨铸铁的工艺。

以低温还原的“块炼法”炼出熟铁,又进而对其反复加热和锻打以“百炼成钢”的技术,楚人在春秋晚期就已掌握了。江苏六台的春秋晚期楚墓出土有熟铁条,长沙杨家山春秋晚期楚墓出土有用熟铁锻打成的钢剑。这项技术,在汉代乃至后世,一直作为简便易行的传统而承袭下来并不断予以完善。

冶铁业规模巨大,冶铁作坊遍布全国,中国古代的炼铁炼钢技术在汉代大体完备和基本成熟,钢铁制品广泛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汉代文化的突出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乃与楚人在冶铁技术上的贡献分不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南阳汉代冶铁遗址上发现了熔铁炉七座、炒钢炉数座,这里曾经是西汉时期最大的铁器冶炼基地之一。
B.楚国人的冶铁技术是在青铜冶铸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春秋时期便已出现,并且后来居上,独领风骚。
C.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发现的冶钢炉已采用与西汉冶铁炼炉相似的竖炉,代表了当时我国最高的炼铜技术。
D.春秋时期楚国的炼铜技术促进了战国炼铁技术的提高,楚人甚至已经初步掌握了块炼渗碳钢和铸铁柔化等工艺。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生产生铁到将生铁处理成韧性铸铁,楚人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完成,但是将韧性铸铁全面推向生产、生活领域,则要到西汉时期了。
B.楚人的冶铁技术,直接推动了我国古代的炼铁、炼钢技术的不断发展,到了汉代,已基本成熟,冶铁规模巨大,冶铁作坊遍布全国。
C.早在春秋时期,楚国人便知道经过反复加热和锻打,可以将熟铁炼成钢,这是“块炼法”的进一步发展,并作为一项传统传承下来。
D.在众多楚人冶铁工艺中,球墨铸铁工艺无疑水平最高,而低硅低碳灰口铸铁工艺其次,麻口铁制品工艺则相对水平最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铸铁柔化技术就可以增加铁器的强度和韧性,从而普遍提高了人们使用的铁制农具的寿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B.楚国冶铜炼炉建造水平高超,与后来的汉代冶铁炼炉相比,虽说热效率偏低,料容量偏小,但是这也足以证明当时楚国冶铜技术的先进。
C.西汉时期,铁器成为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物质资料,朝廷非常重视冶炼,重要冶炼铁场所要派出铁官监守,一般情况下,私人不得经营铁器。
D.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出土的战国中晚期铁锤,证明楚国已经能够生产白口和灰口混合的麻口铁制品,并体现了楚国铸铁柔化技术的高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28 02:25: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缎类服饰在《红楼梦》中出现频率之高,花色品种之丰富,在丝绸织物中当属首位。缎的质地较厚,由于丝线交织的特殊结构,其中的一面具有平滑光泽的效果,所以在《红楼梦》中又极其形象地称之为“闪缎”。《红楼梦》中丫鬟媳妇穿的背心的通用面料是青缎,这是一种黑色的普通缎料,运用最广泛。另外,青缎也是制靴的主要面料,据《清稗类钞》载,“靴之材,春夏秋皆以缎为之,冬则以建绒”,第三回中贾宝玉的靴子就是“青缎粉底小朝靴”。《红楼梦》中多次提到蟒缎,如宝玉身着“秋香色立蟒白狐箭袖”,北静王穿“江牙海水五爪龙白蟒袍”,贾母的屋内陈设有金钱蟒缎靠垫、引枕和大条褥等套具等。第五十六回,江南甄府送给贾府的礼物中也有“上用的妆缎、蟒缎”,蟒缎是妆缎中织有龙蟒纹的一种。据《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记载,雍正三年三月十五日内务府奏折中,有皇帝用满地风云龙缎、大立蟒缎等名目。可见蟒缎属于高档富贵的服饰用料,非普通人家所能享用。

妆缎就是妆花缎,是元明清以来宫廷专用丝织品,在当时是“上用缎匹”的一种,也称为云锦。据清孙佩《苏州织造局志》卷七载,上用缎匹品制繁多,其中妆缎有五爪大龙满妆、葫芦团龙妆,团龙火焰圈有云妆、纯圆金团龙金焰圈无云妆等,蟒缎有四爪大蟒缎,圆金四则团蟒等。曹家历任江宁织造达60年之久,曹雪芹对于上用缎匹极为熟悉。据南京云锦研究所编写的《云锦简介》:“妆花和织金锦,是南京传统丝织品工艺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品种。明清以来,妆花和织金锦在御用贡品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自帝王后妃的御用服饰,到宫廷帷幔垫榻的装饰;从内廷书画、寺庙佛经的装潢,到对外国君臣使节的赠赏,都大量地使用这两个品种。”《红楼梦》中,曹雪芹栩栩如生、如数家珍地描绘的雍容华贵的云锦服饰,出现在200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会上,主持人倪萍、周涛、朱军、李咏等,身着用南京云锦制成的礼服,为亿万观众所瞩目。目前,南京云锦已被列为中国向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推荐的“世界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五个候选项目之一,因其完全符合代表一种独特艺术成就的标准,有望继昆曲后,成为中国又一“世界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洋缎在书中也屡有出现,第三回中,王熙凤初见黛玉时上穿“大红洋缎窄裉袄”,宝玉则穿着“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洋缎就是倭缎,据《天工开物》记载,倭缎系日本国织造,后漳、泉海滨一带仿造,《大清会典》记载有江宁织造局每年织倭缎六百匹。倭缎只被贵族服用,与平民无缘。

下列关于“妆缎”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妆缎就是妆花缎,也称为云锦。元明清时,妆缎是宫廷专用丝织品,主要用于御用服饰。
B.贾宝玉穿的“秋香色立蟒白狐箭袖”,北静王穿的“江牙海水五爪龙白蟒袍”都属于妆缎服饰。
C.《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和清朝孙佩的《苏州织造局志》中都有关于“妆缎”的记载。
D.妆花和织金锦是南京云锦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品种,在明清以来的御用贡品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玉镯子

天暗了下来,四周沸腾的声音渐渐归于安静。

洪童童在镜子前。她慢条斯理地滴了一滴洗手液在左手腕上。拧开水龙头,不一会儿,左手上的玉镯子便沾满了白色的泡泡,洪童童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绿色的镯子,旋转了两圈,玉镯子便从缩紧的左手上取了出来,洪童童把它仔细地冲洗,然后放在一块白色的纱布上擦干。水龙头的水兀自哗哗地流着,这个玉镯子陪伴自己十年了,人生能有多少个十年呀!

悠扬的手机铃声把洪童童从遐思中拉回来,她小心翼翼地把玉镯子裹起来,去接电话。

洪童童做梦也没有想到,玉镯子最后还是易了主。玉镯子被放在一个精致的首饰盒里,一沓人民币堆得像座小山一样高。洪童童把那座“山”装进书包里,头也没回,走出了咖啡厅。

这个玉镯子,要说能卖这个价钱,洪童童应该高兴才对,30块钱的地摊货,只不过是在她手上戴了三千多个日子,价格就涨了几千倍。这种近乎是天上掉馅饼的事,不是谁都能遇上的。

洪童童其实也不懂玉。几年前也曾经有人要出3万块钱买下她的玉镯子。那是个没有月亮的晚上,在一片树影斑驳的街角的拐弯处的“我家咖啡”,洪童童应肥硕的冰莉之约,在此相见。念书的时候冰莉和洪童童是形影不离的好姐妹,同学们都戏称冰莉就是洪童童肚子里的蛔虫。毕业后,冰莉去了羊城,嫁作他人妇。几年不见,洪童童觉得冰莉除了日渐臃肿的体态、珠光宝气的穿戴和浓妆艳抹的妆容以外,其它倒没什么变化——热脸、热语、热心肠。冰莉在电话里说,有很重要的事情必须当面谈。香气袅袅的蓝山咖啡端上来后,冰莉把三捆人民币放在桌子上,让洪童童把手上的镯子卖了。

洪童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冰莉知道玉镯子对于洪童童的重要性。那是洪童童那段逝去的爱情留给她的惟一的念想。虽然洪童童知道这个玉镯子只是个地摊货,“黄金有价玉无价”,更何况这是十年前初恋情人翔送给洪童童的“定情信物”,不要说3万,5万都不会卖。

因为忙碌,洪童童远离了那座城市,也模糊了那段记忆。

洪童童在小村子里当孩子王,过着两袖清风的生活。小村庄依山傍水,远处的树林,如同爆炸的绿波,滚滚地覆盖着山群。洪童童每天上班、下班都要路过一座桥。翔的家在桥的那边,离洪童童任教学校不到50米。那年秋天,雨出奇的繁密,翔去了另外一座城市,洪童童箭一样地冲过那座桥,浑身开始筛糠般战栗。8年了,洪童童听说翔过着五彩斑斓的生活。翔衣锦还乡的日子,学校里要么放寒假要么放暑假,洪童童的心像老树皮一样充满皱褶。

上天,把洪童童平静的生活搅动了一下。接连下了一个多月的雨,村里的小桥被涨满的河水浸泡多日,像一摊软泥一样瘫了下去。雨还是没完没了地下,似乎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山里的绿青碧透明,洪童童第一次觉得所有的绿色的植物,都绿出了她想象的边缘。

雨停了,当务之急是筹集资金修一座新的坚固的桥,使小村子里几十个孩子上学不至于受到影响。好几个夜里,洪童童躺在床上,像煎带鱼一样翻来覆去,睡不着,洪童童干脆爬起来,夜露之下,清凉的空气清新,月光如纱,照在她白瓷一样的手臂上。一个灵感从脑子瞬间滑过。洪童童觉得无比兴奋,她拿起手机,拨通了冰莉的电话。

她手上的这块玉是新疆的“和田玉”。冰莉那收藏家老爸在圈内可是小有名气的。洪童童念书的时候去过冰莉家,老人家一看见洪童童手腕上的玉镯子,就啧啧称赞,问洪童童,“玉镯子是祖上传下来的吗?”直把洪童童问得面红耳赤的。

村里的桥很快修好了。剪彩那天,洪童童看见了翔。翔和他的太太是剪彩嘉宾。女嘉宾剪刀咔嚓下去的一瞬间,洪童童看见了那个熟悉的玉镯子,镯子上的那一点飘绿,是它身价百倍的原因。

洪童童每每坐在窗前,听漫山虫鸣,泉水如音乐背景,感觉生活是一个梦,世俗的城市离自己相当遥远。

(选自《当代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玉镯子”为线索,按照先后顺序,把每一个时间段与玉镯子有关的情节串联起来,尽管时间跨度很大,但仍让读者感到文脉清晰。
B.“上天,把洪童童平静的生活搅动了一下”,这句话承上启下,雨水冲垮了小桥,洪童童平静的生活被打破,引出了她卖掉玉镯子的故事。
C.小桥是洪童童与翔多年后邂逅的连接点,玉镯是二人感情的纽带,“女嘉宾剪刀咔嚓下去的一瞬间”,主人公保持了十年的念想也被剪断。
D.小说中多处运用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或环境,烘托了洪童童复杂的心理,尤其是对“雨”的描写,很好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小题2】小说主人公洪童童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医   心
明晓东
街上喧闹声传来时,王仁甫正在医心堂和白忠孝对坐品茗。听着外面日本兵叽里咕噜的叫喊声和皮靴重重敲击青石板街道的声音,白忠孝的手一阵颤抖,绿莹莹的茶汤淋湿了面前摊开的医书。白忠孝长叹一声,这群蛮夷又在抢掠了,这日子啥时才是个头呢?
王仁甫侧了身子仔细听了听,依旧低头无语。
二更天时,急促的拍门声响起,王仁甫轻轻拉开门,闪进两个人影,其中一个受伤者被另一个人拖了进来。王仁甫扶伤者躺下,端起油灯仔细查看,白忠孝拉过王仁甫,悄悄地伏在耳边说:“师兄,怕是青龙山游击队的吧,日本人追究起来,咱俩可就没命了。”
王仁甫看了师弟一眼说:“伤者必救,这是师父的规矩,你不记得了?”
白忠孝就嗫嚅着退到一边,心惊胆战地听听窗外的动静,不再说话了。
王仁甫先是取下墙上的皮囊,捻起一枚银针,在麻油灯上燎过,然后扎进伤者的穴位。片刻,汩汩流血的伤口便止住了血。王仁甫伸出一只手一点一点地捏着,把碎裂的骨头复位,再敷上草药,揩掉头上的细汗,牵出后院的骡子,套上车扶伤者躺了上去,目送两人在黑暗中离去。
翌日,门外飘起了膏药旗,日本兵长驱直入,把医心堂翻了个底朝天,然后抓走了一旁瑟瑟发抖的白忠孝。不几日,人们经常看到白忠孝点头哈腰地围着日本鬼子大队长宫本一郎转来转去,才知道白忠孝医好了宫本的头痛病,成了日本人的军医。
白忠孝带着宫本走进医心堂的时候,王仁甫正捻着他的宝贝银针,一枚一枚地仔细看着。宫本一郎进门就喝退了身边的随从,双手抱拳说:“久闻王先生神针大名,今日总算有幸目睹了。”王仁甫随意一笑,点点头,算是打招呼了。
宫本也不客气,单刀直入地说:“听贵师弟白先生说,令师曾传针灸秘术于你,可否让在下看看?”
王仁甫正色道:“中华医术博大精深,乃我民族之瑰宝,岂容异族觊觎?先生死了这条心吧!”然后拱了拱手,算是送客。
宫本一郎沉下脸来说:“仁甫君再好好想想吧。”说完,带着手下走了。
过几日,白忠孝独自一人来了,劝王仁甫投靠日本人。白忠孝告诉王仁甫,宫本怀疑青龙山游击队长刘一飞当日受伤是他救的,就这一条足以杀了王仁甫全家。白忠孝还说,宫本有头痛病,一高兴或是一发怒就头痛得满地打滚,要不是念在王仁甫的神针可以救他,早就抓了王仁甫进日本人的大牢了。
王仁甫笑了笑说:“咱俩师出同门,你就可以治他,而且可以凭着手艺尽享日本人的荣华呀!”
白忠孝拉着王仁甫的手说:“师兄,你明知我的针灸术不如你,我只能治得了宫本一时呀!”
王仁甫拍拍白忠孝的手说:“好吧,你坐下,我把师父的针灸术教给你,你就可以治好宫本一郎的病了。”白忠孝坐在椅子上,王仁甫捻起一排银针,悉数刺入白忠孝头顶上,片刻后取下,对白忠孝说:“这神针之妙就在于针的深浅不一,深一毫则当场毙命,浅一毫则治不了根本,师弟切记啊!”
七日后,宫本头痛病再犯,白忠孝依着师兄传授之术,将银针一一刺入宫本的胖脑袋,片刻间宫本只觉得神清气爽,而扎完针后白忠孝却颓然倒地,再无气息。宫本挥挥手,让手下将白忠孝拖到荒野弃尸。自此,宫本的头痛病也不再犯了。
再说白忠孝被扔在荒野,被青龙山游击队发现竟是当日救过队长的先生的师弟,就抬上了山准备找个地方掩埋,岂料一锨土下去,白忠孝却长出了一口气,醒了过来。活过来的白忠孝不敢说自己帮过日本人,就留在了游击队给伤员治病。
几个月后,宫本一郎指挥手下围攻青龙山,游击队已经弹尽粮绝,眼看着青龙山就要被攻下。宫本手舞军刀大笑,正指挥着日本兵最后冲锋的时候,突然觉得头皮一麻,头痛病又犯了。宫本丢了军刀,捂着脑袋直挺挺地倒下去,一蹬腿死了。
游击队乘机反攻,全歼了日本鬼子。游击队员不解,为什么没人击中宫本,宫本却自己死了。只有白忠孝不语,他心里比谁都清楚。
医心堂再次开张的时候,日本人已经投降。王仁甫端坐在草药味弥漫的大堂里,白忠孝也进来了。白忠孝进门就跪在王仁甫面前说:“师兄,我没能遵从师父教诲,帮了日本人,害了别人也差点害了自己呀!要不是师兄扎我几针,恐怕我已是罪人了呢。”见王仁甫不语,白忠孝又说:“你扎我,我再扎宫本,一样的针法,咋就治死了宫本呢?”
王仁甫哈哈一笑说:“宫本病在身上,一针刺进神经止住疼痛,再一针刺出脑血管微疵,欣喜若狂自会出血而死;而你身虽无病却病在心神,一针刺你灵魂出窍,再一针刺你回归正道,是为医心啊。”白忠孝跪地不起,王仁甫双手搀起白忠孝说:“心已归正,就忘记过去,我教你师父的神针绝技吧。”
自此,医心堂名震省内外。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了王仁甫与白忠孝两个形象,展现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面貌。
B.小说语言自然而简练,用词准确而形象,如“捻起一枚银针,在麻油灯上燎过,然后扎进伤者的穴位”一句中的“捻”、“燎”等动词的使用贴切而生动。
C.游击队员们不明白宫本为何突然倒地身亡,只有白忠孝内心清楚而不语,因为他知道宫本的死是师兄传授的针法导致的,自己不想邀功。
D.小说设置伏笔来塑造人物和安排情节,如开篇描写白忠孝在听到日本兵的喧哗时手的颤抖,突出了他软弱的性格,为后文他投靠日本人埋下了伏笔。
【小题2】小说中王仁甫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标题为“医心”,王仁甫的医馆名为“医心堂”,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医心”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抵制韩流”看“消费型民族主义”  梁文道
韩剧风猛烈吹袭大陆后,就有很多人看不过去要出来说话,这种事我们大可以引为茶余饭后的闲谈话题,一笑置之。但是我们也应认真思索,为什么我们可以这么轻易地把爱韩剧就等于汉奸、看国产片就等于爱国的逻辑理直气壮地宣之于口,而且竟还有市场?很多人之所以能够不假思索地说出这种话,是因为近年有一股更大的潮流,这股潮流就是“消费型民族主义”。
首先,我们要注意它与抵制日货的理路不尽相同。不管你同意与否,提倡抵制日货的人至少还试图搬出一套罢买日货可以打击日本商界然后日本企业会抱怨日本政府外交政策的推理。“消费型民族主义”却是诉诸感情直觉,要大家以抵制某产品的方式直接表达爱国情怀。当然,实际操作起来,“消费型民族主义”又会和抵制日货运动相混杂,成为后者的指导精神。
其次,“消费型民族主义”不是一种经济政策上的保护主义。奉行保护主义的国家如韩国,会硬性规定电影院每年要有一定日数放映韩片,以保证电影生产数量的稳定,以阻挡外来电影带来的竞争压力,目的是扶持自己国家的特定产业。保护政策好还是不好,各有各的观点,但它起码也是套言之成理的说法。“消费型民族主义”着眼的却不是这么深层次的产业发展问题,它只不过是一种浮浅的情绪表达和标签。
“消费型民族主义”的出现,靠的是两种逻辑。一个是民族主义本身的空洞,另一个是市场营销的文化转向。什么叫民族主义的空洞呢?难道民族主义不是很强大很澎湃的一种意识形态吗?的确,它是的。但它之所以强大,之所以能够把一切事物都纳在民族旗号下,照研究民族主义的人类学家安德森的说法,正是因为它的内涵是空的。举个例子,由于没有人能够肯定到底某物的民族性是什么,所以我们才能把一件衣服说成是很有民族性的,一部汽车是很民族的,甚至连一种动物也是很能代表某民族的(尽管它在血统上和这一民族无关,也不是这一民族培育出来的品种),没有什么不可以被命名为很民族的。
也要注意如今的市场营销越来越强调感性和文化,怎样将一件产品从市场上芸芸竞争者中区分出来,靠的不一定是价廉,也未必是物美,而是它带给你的体验与文化印象。所以广告和设计等创意产业才会变得日益吃香,所以一双外国名牌运动鞋要比同厂生产的本地杂牌贵得多。诉诸正统的国家印象正是产品营销的手段之一,某个服装品牌标榜自己来自法国,让人穿了就变得很高档很浪漫,与某位明星标榜自己是土产中国人,让人看了就证明自己很爱国,其实是同一回事。
“消费型民族主义”建立在这两种逻辑之上,几乎可以运用于所有商品而无往不利。它总是呼唤大家的身份认同,要求大家“团结”,叫大家“是中国人的就得看中国片”“是中国人的就得抽中国烟”“是中国人的就要穿中国内裤”,仿佛电影、香烟与内裤和人一样都是有国籍的。但说到底,“消费型民族主义”只不过是商人们促销的借口,经不起严格分析,纯粹是种循环论证:我是中国人,因为我看中国人投资的电视剧,我看中国人投资的电视剧,因为我是中国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消费型民族主义”不同于抵制日货的理路,从而成为实际操作中的抵制日货的指导精神。
B.如今产品的体验与文化印象越来越成为产品的竞争优势,这促进了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
C.作者认为“消费型民族主义”只着眼于产业发展的浮浅层面,不及经济政策上的保护主义。
D.“消费型民族主义”基于民族主义的空洞和市场营销的文化转向,用于所有商品无往不利。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抵制韩流”现象,是为了由此引出“消费型民族主义”的概念,随后进一步分析。
B.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的方法,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得出“消费型民族主义”的特点。
C.文章第六段单独作为一个论述层次收束全文,表达作者对“消费型民族主义”的否定、批判。
D.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消费型民族主义”基于两种逻辑,彰显了作者的理性思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民族主义的内涵充实具体,它就不可能成为把一切事物都纳在民族旗号下的强大意识形态。
B.通过罢买日货来打击日本商界从而引起日本企业的不满,是“消费型民族主义”者的一厢情愿。
C.在如今市场营销的文化转向的背景形势下,物美价廉的商品不一定能在芸芸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D.按照“消费型民族主义”的要求,具有爱国情怀的人就应该抵制其他国家的产品,消费本国产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揣摩诺奖的“潜规则”有点酸
①人的味觉能分辨酸性味道,有的人也喜欢吃酸性的食品,这很正常。为人处世,遇到比自己强的就吐酸水,言语酸溜溜的,难免有点讨人嫌。个人如此,一个群体甚至一个国度,羡慕他人(国)的成就是自己前进的动力,如果羡慕变成胃酸,这样的酸葡萄心理就值得警惕了。
②诺贝尔医学奖揭晓,汤森路透对华裔科学家钱泽南获奖的预测并未成真。诺奖评选到底有何规矩规则?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葛惟昆表示,诺贝尔奖评委会会遵循一系列评奖规则,也有轮流坐庄的潜规则,同时喜欢“锦上添花”,不会给完全的新人或者什么奖都没有获得过的人。
③传说中的华裔科学家获奖落空,我们感觉有点失望并不奇怪。失望可能产生两种反应:检讨不足,孕育希望;怨天尤人,找借口给自己开脱。中国科学家无缘诺奖,审视自己研究对象的合适与否、研究方法是否科学,进而改进自己的研究,缩小和诺奖成果的差距,比去揣摩评奖的规则更有意义。拿中国潜规则的行规,用猜疑的办法曝诺奖“潜规则”的光,也许能让中国公众心理获得短暂的平衡,怎奈这样的疗治方式有点饮鸩止渴的感觉:好像我们的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是风水没能轮流到咱们这边、是因为诺奖评选“喜旧厌新”所致。如此说来,这个新闻选题的角度及其受访者的心态,都不大正常。正如网友所言:“又开始研究‘潜规则’了!”“怎么有股葡萄的酸味?”
④凡事皆有规则,评奖也不例外。只是科学成果的评奖规则,讲究的是发现的新、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高。严肃的科学家懂得这个道理,也自觉遵循这个规则,去开展各自的研究。我们的研究者面对诺奖,不熟悉这个规则,可以趁机补课,但不宜去揣度诺奖评选中所谓的“潜规则”。汉语中的“潜规则”,专指拿不到台面上、只能暗箱操作的那些事情。诺奖即便有风水轮流转的规则,也是学科平衡的需要,这样的平衡显然不是通过暗箱操作,用不法手段交易的结果。葛教授把人家的常规做法称作“潜规则”,要么是用语不当,要么是酸葡萄心理在作祟,转嫁中国科学界的声誉危机。至少,国内的读者都不能服气。对此,不妨听听网友的说法吧:“诺奖的科学领域中国压根连个边都没资格碰下,你们就只有剩下在一边说风凉话的人品了。”“和中国评院士相比,诺奖那点就不好意思称潜规则了。”
⑤社会浮躁,科学界难免受到这方面的精神污染。越是这样,我们的科学界越应该保持与世俗社会的距离,杜绝将科学探索和GDP贡献挂钩的研究目的,也是遵循“无意插柳”的原则,那些为经济利益而展开的研究,失望的可能性也往往较大。失望不气馁,失望不说酸溜溜的话语,为获奖者的成就真心喝彩,这样的心态才是真正的科学自信。目前来看,在科学界,这样的自信是不是稍嫌不足呢?
【小题1】围绕“诺奖潜规则”,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酸葡萄心理”的具体内容。
【小题2】为什么说“这样的疗治方式有点饮鸩止渴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