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江南文化的特性是在与北方文化以及与荆楚文化等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江南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主要体现在人的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江南文化在与主流的北方伦理文化相抗衡中,以柔克刚,“越名教而任自然”,从而自晋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
江南文化给予历代文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陈望衡在《江南文化的美学品格》中认为,“江南概念主要是审美的。江南文化从主调来看,是一种审美文化”。这真正抓住了江南文化的审美和诗性本色。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中原体制文化的大传统和东南沿海地区相对自由的小传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张力,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而江南文化就处于费正清所说的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
这种相对自由的文化小传统自宋代以来一直处在引领中国教育、文化和经济的地位,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如有清一代,全国共产生(文)状元115名,江南文化圈所属三省(苏、浙、皖)的状元数为78名,占全国的67.83%。这些数据说明,到清代时,江南在文化教育方面已远远领先于其他地方。这些状元以及出身此地的进士大多进入中国的政治领域,同时他们在经济领域亦叱咤风云。
这种重学崇文的传统影响所及,到晚清和民国,苏浙两省的现代文学家可谓灿若群星。如鲁迅、茅盾、郁达夫、周作人、徐志摩等,均是一流的文学家。江南文化自古迄今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也深刻地渗透进了当代中国先锋文学家,尤其是那些出生在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的骨髓当中。
首先,江南文化培育出了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维度。这种信仰渗透进先锋文学家的血液中便引发了当代先锋文学的持续发展和深化。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在全国有遍地开花之势,各地不少作家都进行过先锋实验性写作,但时至今日大多已偃旗息鼓。而成长于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如苏童、格非、叶兆言、余华、王安忆等,创作势头仍然不减,且先锋性显明。
这是一种基于对文学的信仰所带来的执着,这种信仰于对江南诗性文化的深切记忆和感恩情怀。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氲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多,构成了这种准宗教氛围的外在地理和风物条件。在对文学的追求中,自古以来的江南文化漫透着不同于北方的洒脱和空灵,那些生息于此的当代先锋文学家们同样承继了这样一份精神遗产。
其次,先锋文学在实验冲动过后仍然富有活力地涌现出众多优秀作家和作品,这得力于江南文化在当代的精神积淀。这种积淀体现在构思、语言、意象、叙事等诸多方面,这些都折射出了江南文化的影子,都带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然而,这种风物是以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反的反讽方式体现出来的。
先锋文学的中坚力量正是那些至今坚持先锋写作的文学家特别是小说家。他们大多栖居在江南的城市里面,以最新潮的姿态和话语方式传达出江南传统文化最深沉的品格。如此看来,中国先锋文学应拥有更加夺目的未来。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正清认为,江南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它与中原体制文化的大传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张力,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
B.富有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是作为诗性的江南文化的主要表现。
C.江南文化自古以来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孕育了苏浙一代灿若群星的现代文学家,也促成了中国先锋文学的诞生。
D.当代先锋文学的小说家们大多栖居在江南的城市里面,他们以最新潮的姿态和话语方式传达出江南传统文化最深沉的品格。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江南文化给予了历代文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它以柔克刚,自晋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
B.江南文化影响深远,自宋代以来就引领中国的教育、文化和经济发展,它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
C.对江南诗性文化的深切记忆和感恩情怀,对文学的信仰的执着,是当代先锋作家创作势头不减,仍然保持先锋性的原因。
D.江南文化因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氲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多,而显得洒脱和空灵,留给了当代先锋文学家一笔精神财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锋作家的作品习惯用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反的反讽方式体现江南风物特点,它将创造出中国先锋文学更加夺目的未来。
B.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深刻地渗透了先锋文学家的血液当中,促使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由偃旗息鼓到先锋性特征明显。
C.当代江南优秀作家的作品,无论在构思、语言、意象,还是叙事等方面,都折射出江南文化的影子,具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
D.江南文化处于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相对自由,“越名教而任自然”,在与北方的伦理文化的抗衡中,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08 08:53: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中国广袤乡村的传统景观正在急速变化,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村庄或被遗弃,或成为不断扩张的城市边缘的新郊区。传说中的桃花源,祖先们所希冀的仙境,被城市化的诱惑所取代。敬畏自然、遵循简朴以及庆贺传统,这些构成乡村日常生活所不可或缺的部分正在消失。
过去,中国乡村秉持了传统的美学标准。早年乡间不乏富裕的家庭,他们保持着务农和学习并重的传统。
这些家庭往往会为后代和有亲缘关系的孩子,甚至是乡邻里的孩子设立私塾,儒家思想的熏陶让他们有耕读传家的理念。当农村家庭不再担心生存问题,家庭成员便被鼓励去追求学识和美学上的提升。而后,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也会让乡间邻里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不同于那种离群索居的文人在艺术上所持有和彰显的精神追求,受过教育的农村精英,他们的美学价值更多体现在建筑装饰、内部装修和日常使用的手工制品上。从房屋的外部装饰和内部装修中,人们能很容易发现一些象征性的标志,它们表达着对平和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渴望。
传统美学观之所以被贬低,与传统生活方式的急遽变化有关。这也体现在鉴赏和重新设计传统家用物件,使其具备新功能的能力上。今天,历史悠久的中式美学正在一些城市精英中得到复兴,但乡间的传统匠人却在渐渐消失。现代化虽然带来了技术进步,却也导致了传统生活方式的衰败。当我们走过经济繁荣却缺乏美学吸引力的城市时,这种追求所导致的后果非常明显。在这些地方,历史建筑让位于并无特色的现代高层建筑,只剩下千篇一律的城市景观复制,审美观也显得单调乏味——“新就是美,大就是好”。
过去数百年时间建立起来的传统美学以摧枯拉朽之势被破坏,这也影响到千万户农家的居家摆设。传统的风味不复存在,现代化边缘的痕迹比比皆是,除了便利的塑料金属制品,城市里流行文化的符号也装点了农村居家环境。在大多数古村镇里,甚少有任何关于改进传统内部装饰和家具的新想法,并不是没有办法改进,而是大众化的审美趣味常常把在老房子里居住视为落后。如今,大多数古屋里居住着孤单的老者,古宅内处处流露出他们简单的物质生活,也显示着社会转型的面貌。
如今,在许多中国乡村地区,古旧艺术品、老家具和工艺品仍然装点着一些旧民居,但与另一些实用主义的内饰形成了强烈对比。典型乡村家庭内部的装修变得大同小异:客厅里挂的是全家福或者明星海报,旁边是孩子在学校获得的获奖证书,家具是一张八仙桌、几把椅子、一只电视柜和一台电视机。这种布局非常实用,却与我们先人引以为傲的审美相去甚远。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城市化诱惑,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村庄有的被遗弃,有的被不断侵蚀而变成城市边缘的新郊区。
B.“桃花源”式、“仙境”式的乡村景观被取代,乡村日常生活所不可或缺的敬畏自然、遵循简朴以及庆贺传统等部分正在消失。
C.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以及生存问题的影响,早年间富裕家庭保持着耕读传家的理念,这些家庭会为后代或其他孩子设立私塾。
D.传统中国乡村家庭中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也会让乡间邻里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其美学价值与离群索居的文人精神追求不同。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秉持着传统美学标准的古老乡村的建筑装饰、内部装修和日常使用的手工制品等,更多地体现出那个时代乡间精英们独特的美学价值。
B.传统美学观被贬低的原因与传统生活方式的急遽变化有关,同时也体现在鉴赏和重新设计传统家用物件,使其具备新功能的能力上。
C.当我们走过经济繁荣却缺乏美学吸引力的城市时,这种追求所导致的后果非常明显。在这些地方,历史建筑让位于并无特色的现代高层建筑,只剩下千篇一律的城市景观复制,审美观也显得单调乏味。
D.在中国现在许多乡村地区,一些旧民居中的古旧艺术品、老家具和工艺品与另一些实用主义的内饰形成了强烈对比,展现了新时代特色。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广袤乡村的传统景观正在急速变化,这是传统生活方式的衰败,大众审美趣味的扭曲及城市里流行文化符号的入侵等原因导致的。
B.尽管乡间的传统匠人在渐渐地消失,但历史悠久的中式美学正在一些城市精英的建筑中得以复兴,因此传统的美学观不会消失。
C.大众化的审美趣味常常把在老房子里居住视为落后,于是大多数古村镇中传统内部装饰和家具的新想法等传统符号不能得到改进以适应时代。
D.布局实用的乡村内部装修大同小异:客厅里的全家福或者明星海报、八仙桌椅、孩子的获奖证书和电视机,其中的传统风味越来越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以“意象”为本体的中国美学,根本不同于西方的实体论哲学与美学,它不是将美看作实体的属性,看成是外在于人的情感意识的实体性对象,而是看成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

意象作为一个审美范畴的提出,与中国古代艺术实践密不可分,意象范畴亦是对中国古代各门艺术美感与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书法是“本乎天地之心”的艺术,它是一个意象世界。这种意象创造可以从书法形意结合、重视笔力气势和线的表现力,讲究留白以及在字势结构与点画形态的表现上充分体现出来。中国戏曲艺术是诗、舞、乐与舞台表现的有机结合,它不像西方演剧观那样以演员角色为中心,而是以舞台形象创造的美、所达到的艺术品位和艺术境界为中心,以程式化、虚拟化的舞台表现为中心,重视抒情写意。另如中国的音乐、中国的舞蹈、中国的绘画、中国的建筑,它们都不像西方传统艺术那样,以形式和形象模拟为中心,而是以形写神,情景融合、虚实相生,传达宇宙人生的生命与生气,所以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意象创造的艺术。

“意象”作为美和艺术本体的构成,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的特色,它也可以作为一个现代美学和艺术范畴,进入到现代人的视野中。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论现象学解读的“美”即:是从显现的、在场的东西让你体会到背后无限不在场的东西,这与中国意象美学的精神是相通的。比如,刘长卿的著名诗篇——“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从诗的表层和字面意义上看,它写的是一个傍晚,一间茅屋被苍茫的远山包围,这时,守门的狗叫了,一个人踏着风雪归来。但这首诗所唤起的东西显然远不止这些。这就是意象之美的魅力所在,它让你从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未看到的东西,从说到的东西体会到未说到的东西,让你的心灵与古人相通、与人性相通,使你的生活充满诗意。

“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意象创造的意义正在于此。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忘记了这一点。他们注重的是物质功利的东西,对艺术的理解只停留在表层,只追求属于艺术的娱乐消费和技术层面的东西,甚至还流行这样的时尚口号——“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把艺术审美完全当作产业对待。这显然是对艺术的误解。因为它无视艺术首先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存在,也忘记了艺术作为艺术的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艺术是一种审美创造,必须生成一个意象世界。意象世界使人们超越表层的、物质的、感性的美,进入到理性、精神的层面,让人的心灵受到感动,让人的灵魂经受洗礼。所以,在当代美学与艺术实践中,传承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精神,寻求意象美学的现代表达方式,非常重要。

(摘编自毛宣国《意象理论与当代美学艺术实践》)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审美范畴看,中国古代的书法、戏曲、音乐、舞蹈等各门艺术本质上与文学艺术一样,都是意象创造的艺术。
B.西方实体论哲学与美学,将美看成是内在于人的情感意识的客观对象,是主客体的统一。
C.中国意象美学与存在论现象学关于“美”的解读是相同的,二者都能进入现代人的视野。
D.由于一些流行的时尚语对艺术的误解,现代人常常忘记了艺术必须生成一个意象世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强调了中国传统艺术不以实体和形象为中心,而是以形写神,情景融合,物我交融。
B.文章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阐明了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的精神已经在当代美学艺术实践中得到了传承。
C.文章第四段中以意象创造的意义为立论前提,否定了当今社会只注重物质功利的东西的艺术现象。
D.文章先论述意象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特色,然后提出了意象可以而且应该融入当代美学艺术实践的观点。
【小题3】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既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也可以作为一个现代美学和艺术范畴进入现代视野。
B.存在论现象学对“美”的解读可以理解为“通过在场的‘象’,推想到背后不在场的‘意’”。
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是一个意象世界,让人们既可以感受自然美,也可联想到更丰富的情感和内涵。
D.中国传统艺术偏向于用意象来表情达意,这比以形象为中心的西方传统艺术更具有优势。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题壁涂鸦有好诗
从数量上看,题寺壁、驿壁、斋壁,是题壁诗的大项,精彩多多,影响也比较深远。南宋偏安后,朝廷避谈恢复,逸乐于歌舞升平,诗人林升讽刺当朝者忘怀国耻只顾享受,曾经写过一首《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郁闷至深,不形于色,淡淡道来却针砭有力,可作史实诵读。另有无名氏的《题壁》,讽刺也很深刻,“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最分明。如何只说临安路,不较中原有几程”,说临安(杭州)远郊官道上的白塔桥边有“卖地经”(卖地图)的,路过的官员只买《朝京里程图》,以便尽快进京朝拜腾达,对沦陷的中原故土却无人问津。宋朝每十里设置一邮亭,每三十里设置一驿站,“地经”上标识邮亭和驿站通常都比较清楚。此诗似不经意的一问,直刺朝廷官员的苟且,针砭有力,此种冷峻非常的平淡奇崛,最不易作。后人谈诗论史,言及南宋淡忘故土恢复事,多举此二诗,足见其影响。
古代民间有怨苦不敢疾呼时,或选题壁方式,广而周知,企盼公正降临。因为这些题壁文字大都有不便直言的苦衷,故多匿名,并且以隐字暗喻等手法曲婉出之,聊可舒啸不平。明李应升《书驿亭壁方寿州诗后》有“最是临风凄切处,壁间俱是断肠诗”,展示出题壁诗反映民间苦情的一个侧面,实际上,也点出题壁诗作为诗歌文学表达现实的重要性。
赋诗题壁,或可看作民间发表诗文的一方阵地,所以时有苛政杂税灾患等反映百姓疾苦而不愿具名的讽世诗,题于楼馆粉壁。官府如果察纳民风,通常会及时采集这些无名氏的题壁诗,作为体悯苦情的仁善之道。题壁,岂止是文家墨客遣怀斯文的私事?知道“有录方有史”的地方父母官,向来不会忽略题壁文化。且不说幸逢诗文家题壁留下的历代佳话,可以光炳地方史志,也应该掂量得出诸如宋包拯《书端州郡斋壁》“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等正气高标的题壁文化的厚重。自包拯题后九百余年,拜谒肇庆和合肥包孝肃祠者已难以计数。古今拜谒者皆诵读包拯题壁诗以寄托现实,也顺便净化一下容易沾染世尘的风气和灵魂。其意义影响何须赘言,奈何今之旅游胜地,宁可斥资万万修筑惊天动地的天桥地道,却不愿砌墙立壁,让当代的李杜苏黄留题挥洒。
其实,放眼九州,景点因历代名家佳诗佳题而成为中华著名山水胜迹的,大都流传着地方因题壁诗文而受益的种种好故事,所以文化功德的事,不可轻率断定其大其小,即使沧桑变异,兵燹战祸已致某地自然风景荡然无存,如果题壁诗文尚有著录可查的话,好故事则是镌刻在史册的永久不灭的精彩。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林升借《题临安邸》表达内心的郁闷,提醒朝廷不要只顾享受,忘怀国耻。
B.无名氏的《题壁》因写作技艺高超,最不易作,而成为后人谈诗论史的对象。
C.明代李应升《书驿亭壁方寿州诗后》因反映了民间苦情而受到后人的肯定。
D.题壁诗大都有不便直言的苦衷,他们采用这种方式使自己的怨苦得到了公正处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了林升和无名氏的诗来论述题壁诗精彩多多,影响也比较深远的观点。
B.文章引用了宋明时代的题壁诗,为标题“题壁涂鸦有好诗”提供了有力的例证。
C.文章从题壁诗内容上反映百姓疾苦的方面,肯定了题壁诗的社会功用与价值。
D.文章分析了题壁诗的发展历程,得出了其终将随社会的发展而消失的结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壁诗既有文家墨客的遣怀之作,也有疾呼民间怨苦之作,两者都值得研读。
B.宋代包拯的《书端州郡斋壁》反映出正气高标的题壁文化的厚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当今许多旅游胜地不愿砌墙立壁是由于当代再也没有李杜苏黄这样的大诗人。
D.题壁诗即使因毁坏而荡然无存,如果尚有著录可查的话,也将难以磨灭其文化功德。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不仅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借鉴,而且也早已经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
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爱木材,并以木构架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采用木构架结构的优点很多。这种结构能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因地区寒暖的不同随意处理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度,选取合适的材料,以及确定门窗的位置和大小。木构架结构使得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即使墙倒而屋不塌,有利于减少地震损害。这也是木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还有,木框架也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做。
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架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井干式”,即是以圆木或方木四边重叠,结构如“井”字形,这是一种最原始而简单的结构,现在除山区林地之外,已很少见到了。二是“穿斗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于施工,最能抗震,但较难建成大型殿阁楼台,我国南方民居和较小的殿堂楼阁多采用这种形式。三是“抬梁式”(也称为叠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加大,以满足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是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的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结构形式。有些建筑物还采用了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形式,更为灵活多样。
此外,由这种木构架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斗拱”。斗拱的位置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而成,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又有装饰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斗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也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由于它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极富变化,因而成为古建筑鉴定的最主要依据。
材料二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既然反映出时代特征,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烙印。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就巧妙地融合了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和等级观念。
中国传统建筑一直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从古代众多建筑物中不难看出,我国古代建筑物多基于合适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修建的,充分体现了就地取材的特点。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大多是土、木、石,这些材料本身就是取于大自然,砖、瓦虽然是烧制而成,但成分仍是黏土。因此,运用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修建成的建筑物与自然环境是融合的。人居环境不仅是指建筑本身,还应包括这个建筑内外空间及其周围自然环境。中国传统建筑坚持有节制的人本主义建造原则,即以人体尺度为原则,既要求“大壮”,又要“适形”,建筑高度和空间控制在适合人居住的尺度范围内,具有初级的人体尺度思想,即使是皇宫、寺庙等建筑,也常用小尺度的“院”不断有规律的衍生来产生雄伟的建筑群。而且建筑造型和高度还会考虑周边环境,通过跟自然的借用,使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
传统建筑的颜色与封建等级有着紧密的联系,决不能简单地把颜色看作建筑的装饰手段。先秦的礼制规定:帝王的宫殿柱子为红色,诸侯的为黑色,大夫的为青色,士的为黄色。五行学说流行后,建筑中常常以青、赤、黄、白、黑象征五行。黄色在五行学说中居于最中间,因此象征了统领四方的中心,在唐朝后作为帝王的专用颜色。明清时期装饰色彩的等级也有明文规定,青、赤、黄为统治阶级专用色,仅能用于宫殿、寺庙等建筑,如紫禁城就采用黄色琉璃瓦、红色墙体,檐下为青绿色的彩绘。百姓民居则只能使用灰色的砖瓦,木构件也要保留原色,不得施以彩绘。帝王贵族一般都回避白色,只有老百姓的房屋以白色涂墙。
材料三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体现了“中国特色,时代精神”的建筑理念,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中国馆分为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国家馆由地下一层、地上六层组成;地区馆由地下一层、地上一层组成。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形似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的斗拱,但对传统的斗拱造型有了大胆的革新,传统的曲线设计被拉直,主体造型显示了现代建筑技术的力度美与结构美。而主体四周外露的梁头和屋顶平台纵横交错的建筑梁架,演绎了中国古代营造法则,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元素和建筑形态要素的当代传承,体现了技术美与艺术美的统一。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还构成了一个“福荫庇护”的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

中国馆充分利用象征隐喻的表现手法,造型简洁,雕塑感强。国家馆是由四组巨柱托起的倒金字塔型主体建筑,从远处眺望或在下面仰视,很像一个古代的“冠帽”、一个储存谷物的“仓”,故被誉为“东方之冠”、“天下粮仓”。地区馆屋顶有“新九洲清晏”的花园,依地势和气候布置“田”、“泽”、“渔”、“脊”、“林”、“甸”、“壑”、“漠”八类中国典型地貌景观,呈半月形围在“东方之冠”的周围,将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共同融在一起。总建筑师何镜堂院士说,国家馆和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体现了东方哲学对“天”、“地”关系的理解。国家馆为“天”,如同雕塑高耸于上,宛如天下粮仓; 地区馆为“地”,如同基座延展于下,寓意福泽神州、富庶四方。
“东方之冠”自上而下,体现刚性,传达力量感和权威感; 而建筑表面镌刻着中国古代叠篆文字的地区馆,传递着二十四节气的人文地理信息,也体现了“开放、柔性、亲民”的国家形象,向人们展现着热情欢迎、包容接纳的姿态。而以大面积的“中国红”———“故宫红”作为建筑物的主色调,色彩夺目且沉稳大气,象征着中华民族“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易被世界理解和接受。
中国馆向世人展现了完整统一的空间艺术,从外观到内部的布局设计,既突出了中国元素和中国特色,又融合了现代设计理念。
【小题1】下列不属于木构架结构优点的一项是
A.便于施工B.便于维护C.安全廉价D.就地取材
【小题2】下列木架结构图属于“井干式”的一项是
A.     B.
C.
【小题3】下列关于“斗拱”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斗形和弓形的两块木料组成的构件。
B.形状下小上大,逐层向外挑出。
C.兼有实用性和装饰性,且做法多样。
D.明清后斗拱逐渐失去实用作用。
【小题4】根据“材料二”,不符合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思想的一项是
A.建筑材料直接或间接从大自然中就地取材。
B.建筑内部空间适合人居住即可,不一味追求高大。
C.建筑外观讲究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
D.建筑群追求建筑空间和高度的雄伟。
【小题5】下列文句没有体现材料二的“天人合一”思想的一项是
A.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王勃《滕王阁序》)
B.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杜牧《阿房宫赋》)
C.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苏轼《赤壁赋》)
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小题6】下列对传统建筑颜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建筑的颜色既是装饰又反映等级。
B.历代帝王的宫殿装饰中都以黄色为尊。
C.“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中的柱子是黑色。
D.《红楼梦》中荣国府屋顶不应是黄色。
【小题7】根据材料三,下列对“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馆的布局隐喻着天与地的关系。
B.中国馆的整体建筑风格刚柔相济。
C.国家馆的外型像斗拱、冠帽、粮仓。
D.地区馆屋顶的花园寓意福泽神州。
【小题8】请综合上面三则材料概括,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怎样体现了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继承与创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
时间去哪儿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回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是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还没有到1分钟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而老年长的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觉得这是1分钟的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1/5);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1/20);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1/50)。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底4期B,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不属于幼时记忆遗忘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注意力喝短期记忆能力也未完全形成。
B.孩子们的遗忘速度比成年人要快的多,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
C.7岁时幼时记忆开始模糊,儿童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的一小部分。
D.7岁时儿童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由不成熟变得更趋向于成年人。
【小题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体内的生物钟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在逐渐变慢,而客观的时间却没有变慢,所以年龄越大的人就感觉得时间过得越快。
B.新鲜感可以刺激大脑的记忆,人无论是走一段路还是接触新生活中的新鲜事物,都会对新的景象喝新的事物进行处理和记忆。
C.因为丰富的经验使人逐渐进入“适应性”状态,对时间流逝的感觉减弱,记忆的信息也不全,所以时间不经意就过去了。
D.人的年龄与过去的时间在其整个人生中所占的比重成反比:年龄越大,过去的时间在人生中所占的比重越小;反之,所占的比重越大。
【小题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说明有关“时间去哪儿了”的事理说明文。从生理学的角度科学地解答你为什么人们会感觉光阴似箭的问题。
B.本文采用时间顺序,依次说明幼年时光去哪儿和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快的原因,结果清晰,层次分明。
C.文章最后一段主要采用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在年龄大小与时间流逝的关系中是如何体现“相对论”的。
D.本文的语言平实严谨,融科学术语通俗的表述中,再加上标题和开头都与流行歌曲有关,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