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日前,酝酿了十余年的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上映,首日票房即冲破7000万元人民币。从上古神话中取材或改编其故事创作国产影视作品,这不是第一次:此前有电视剧《远古的传说》《女娲传说之灵珠》,也有最近票房大卖的电影《捉妖记》。
上古神话是指中国夏朝以前直至远古时期的神话和传说。这些先民口耳相传的故事经过先秦两汉作家的记录和再创作,主要保存在《诗经》《楚辞》《庄子》等传世典籍中,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
上古神话如何在今天的电影改编中重生?
首先,主创者需找到上古神话与当代相呼应的精神内核,创造出既符合神话精神又与时代审美相契合的艺术形象。这就需要创作者做好充足的功课,深入了解上古神话的文化内涵,借鉴当前神话研究的最新成果,为自己的二度创作打下扎实的基础,避免由于自身知识的缺陷而导致创作时一叶障目、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大鱼海棠》的形象设计镌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纹章:鲲鹏、大椿、凤凰、祝融、貔貅、嫘祖等神话形象汇聚一堂,其姿态动作抓住了中国道家文化的气质,其法术神力抓住了东方美学中的自然灵韵。影片的人物矛盾设置意在凸显家族伦理、敬畏生死、天道有常等传统伦理价值与个体自由、个性解放等现代价值观的碰撞,并最终在人(片中的神即人)与大自然的博弈中获得新的价值平衡。遗憾的是,创作者想塑造的形象过多,每一个都没能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模糊和弱化了角色的艺术力量。电影《捉妖记》对上古神话的化用则较为浅层次,其人物塑造虽取法《山海经》中的异人异兽,但角色的行动则带着好莱坞电影的喜剧色彩,没有传递出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其次,上古神话往往并不具备完整的叙事结构,而讲好一个故事并对人性有深刻的挖掘与表现,则是影视改编的核心。遗憾的是,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比如《捉妖记》对妖与人类、妖族内部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得不够充分,《大鱼海棠》对主角椿、湫和鲲之间的情感线索铺展不足,人物动机不合理,故事主题也不够凝练,比如灵魂交易的情节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主角为理想不断反抗乃至自我牺牲的崇高感。英国的魔幻电影《指环王》情节虽有拖沓之处,但做到了叙事上的合情合理,并始终紧扣人性对抗恶欲,最终实现自我救赎的主题,这种创作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改编自上古神话的大银幕作品,离不开一个具有代入感的奇观世界。伴随电影特效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实现虚构形象的写实已不是问题,然而容易被忽视的,是从细节着手,凸显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确保影片整体风格的统一。
上古神话承载了华夏祖先对世界最初的认识和奇谲瑰丽的想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故地。让上古神话在当代电影中重生,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对当代大众文化的丰富与提升。
(摘编自林炜圣《上古神话如何“重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古神话多保存在《诗经》《楚辞》《庄子》等传世典籍中,经今天的电影、电视剧的改编才得以重生。
B.从上古神话中取材或改编其故事创作国产影视作品,电视剧《远古的传说》《女娲传说之灵珠》、电影《捉妖记》比《大鱼海棠》更早。
C.中国夏朝以前直至远古时期的神话和传说,经先民口耳相传、先秦两汉作家的记录和再创作,得以保存。
D.在十余年的准备工作之后,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于近期上映,首日的票房即大有斩获,冲破7000万元人民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鱼海棠》的形象设计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众多的神话形象表现出中国道家文化的气质及东方美学中的自然灵韵。
B.《大鱼海棠》的人物矛盾的设置凸显了某些传统伦理价值与个体自由、个性解放等现代价值观的碰撞。
C.《大鱼海棠》塑造的多个形象均未能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捉妖记》也未能传递出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D.《大鱼海棠》的线索、人物、主题、情节及《捉妖记》的矛盾冲突表现方面尚有不足,而《指环王》的叙事、扣题值得我们学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和电影《捉妖记》票房大卖看,从上古神话中取材或改编其故事进行电影创作,同样可以吸引现代观众。
B.以上古神话为艺术创作源泉,电影创作者要做足功课,创造与神话精神相符并与时代审美相契合的艺术形象。
C.改编上古神话题材的电影作品,核心是讲好一个故事,对人性有深刻的挖掘与表现,以细节凸显传统文化美学价值,让作品风格统一。
D.让上古神话在当代电影中重生,既可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也可以丰富与提升当代大众文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0 12:17: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中国的孝文化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要理解和研究中国文化,就必须认识中国的孝道。“孝”就是孝顺,善事父母,要对父母尽孝心,而且绝对服从。儒家所倡导的尊亲、养亲就是这个意思;而墨家则将“孝”建立在“兼爱”的基础上,认为“孝”是有利于赡养父母的行为;道家的老子则主张“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法家的韩非子认为“孝”即“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虽然各家主张不一样,但有共同的倾向。孔子的“孝”就是孝、悌、忠、信,弄清楚了此四字,对孔子的孝道观就不难理解了。“孝”和“悌”可以放在一起理解,因为与血缘关系紧密。“孝悌”就是规范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孔子所认为的孝,其范围是很广的,比起后来所说的孝的概念要广得多,并且与宗法等级的政治和社会制度联系密切,在当时看来,这是有着不可否认的积极意义的。“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所认为的“本”就是“孝悌”。在当时社会中,孔子的看法是十分符合逻辑、令人信服的推论:如果是一位在家里充满爱心,又尽孝悌的人,那么他对国家是不可能犯上作乱的,他对社会也不可能造成危害。看来,孔子的主张,在我们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仍然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有删改)
【小题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对于“孝”的主张的侧重点。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孔子所认为的孝“比起后来所说的孝的概念要广得多”?
【小题3】根据材料,你认为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孔子的“孝”?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移动端和网红经济的迅速崛起,一种新型品评大众文艺的标准正在兴起,那就是“有趣至上”。在拥挤的地铁车厢内,在人群熙攘的街头,在外卖小哥聚集的商场门口,甚至于在大学课堂上,当越来越多的人 依赖手机软件寻找片刻欢乐时,这个标准正变得通行无阻。一方面“有趣”被摆到了异常醒目的位置,在 浏览、点赞和弹幕显示它巨大的威力,进而成为人们争先恐后、竞相追逐和品评的对象;另一方面,它对 这个社会的实际作用,反倒被忽视而得不到真正讨论和有效定位。

广播电视等现代大众媒介诞生以来,针对普通人势必“娱乐至死”的告诫就不绝于耳,“有趣”基本成 为低俗和无聊的同义词。“有趣至上”被看作文化平庸的新一轮表现。然而另一方面,趣味在商业逻辑中迅 速膨胀,不仅成为绝大多数现代教育和商业的出发点,也成为人们自我辩护、申张生活的重要依据。在此 背后,则是生活的枯燥无聊,消费文化看似丰富多样,实则是千篇一律的巨大不满和反感。

可以说,人们被手机、网络以及背后涌动的数据流包围时,我们正充分暴露在一种叫作“有趣”的空 气中。如何审视和评判它的任务却就此搁置,无从展开。对大众文化来说,这个问题却是必须面对和回答的。

不难发现,几乎所有文艺样式,在最初出现时往往需要显出某种“有趣”特质,引起人们关注,构成 后续观察、思考和参与的重要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有趣”意味着各色各样的好奇心与无限的可能性, 是人们在深度认知和浅度关注之间的转换阀,连接和推动不同类型注意力之间自由转化,从而将日常生活 中各色状况转化为深入思考的对象。就此而言,“有趣”,不但不低俗,反而是一个社会得以继续生长和进 步所必需的酵母。

当资本在网红经济上高度聚集,由注意力经济和网络直播合力构成的,却是对“有趣”这个转化阀的 无限放大。在利益驱使下,“有趣”被迅速扩展为笼罩一切的评判标准。这一驱赶和放大最终会导致深度认 知和浅度关注间的交流无法顺利展开,一切理由由“有趣”得以转化、从而展开的有意义思考就此停滞。 大多数文艺被限定在最低程度的新奇好玩之中。此时的“有趣”也就一跃成为“有趣至上”,垄断人们理解 和转化日常生活中各色喜怒哀乐的可能,成为一种情感和智力上的专制。

如果说,现代之初随着出版印刷兴起,普通人需要随之确立能读会写的意识和技能,以便参与和主导 这一重要社会文化变迁,那么现在,在网络经济时代,我们显然有一系列新的技能和常识有待确立、急需 推广。其中,如何定义和捍卫“有趣”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使之既免于径直等同于低俗无聊的无视,也摆脱资本任意控制和无限膨胀,便是重要一项。至此,将资本操控的“有趣至上”与普通人由日常生活中 形成的“有趣”积极区分开来,也就成为当前这一轮文化形势中,普通人应该具有的新常识。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8 年 2 月 27 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趣至上”这种品评大众文艺标准的兴盛,深受移动端和网红经济的发展的影响。
B.“有趣至上”成为民众情感和智力上的专制,也将垄断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欢乐与幸福。
C.“有趣”的空气弥漫在我们身边,是手机、网络及其数据流的发展而导致的必然结果。
D.“有趣至上”与“有趣”的区别,很多普通人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早已具有分辨的常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重点阐述普通民众重视手机带来的“有趣”却忽视了它的真正价值。
B.文章指出现代媒体大众普及的“有趣至上”娱乐,多是文化平庸的一种表现。
C.文章提出“有趣”意味着各色好奇心,吸引人们的深度认知,会促进社会发展。
D.文章强调,利益驱使下“有趣”成为一切的评判标准,文艺也就被限定于低俗好玩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追求趣味,是人们对无聊枯燥、千篇一律生活的不满,从而寻找生活中的快乐。
B.为引起人们关注,很多文艺出现时,都要借助“有趣”来吸引人们的注意、思考和关注。
C.网红经济和网络直播合力发展,使“有趣”这一社会现象成为大众要思考的问题。
D.社会日常中,很多人把无聊庸俗当“有趣”,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不必多虑。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与代沟

①关于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对立和冲突,即所谓代沟问题。二战后它就引起了文化人类学家的注意。杰弗里·戈若在1948年出版的《美国人:一项国民研究》中就曾讨论过代际脱节现象,但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的却是米德1970年出版的《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

②《文化与承诺》出版于欧美60年代青年运动刚刚退潮之际。米德提出,纷呈于当今世界的代与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既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观念方面的差异,更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而首先导源于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米德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这三种文化模式是米德创设其代沟思想的理论基石。

③前喻文化,即老年文化,其特点是晚辈向长辈学习,这是一切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发展十分缓慢,经验就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经验丰富的老者自然就成了整个社会公认的行为楷模。在这种以前喻方式为特征的文化传递过程中,年长一代传喻给年轻一代的不仅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包括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公认的生活方式和简拙的是非观念。这种前喻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排除了变革的可能,当然也就排除了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生活予以反叛的可能,因此,在前喻文化中是不存在代沟现象的。

④并喻文化,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文化,它肇始于前喻文化崩溃之际,比如移民运动、科学发展、战争失败等原因。由于先前文化的中断,前辈无法再向晚辈提供符合新的环境和时代要求的全新的行为模式,晚辈就只能以在新的环境中捷足先登的同伴为自己仿效的楷模,这就产生了文化传递的并喻方式。在并喻文化中,年长一代不能继续引导青年前行,导致代表新与旧两种生活方式的两代人之间爆发矛盾与冲突,但这种“代沟”现象从全球范围来看还只是局部性的。

⑤通过对前喻文化和并喻文化的描述,米德创设了她的后喻文化或曰青年亚文化理论。她指出,由于二战以来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人类开始将自己熟知的世界抛在身后,生活于一个完全陌生的新时代中。这一情形和当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们的经历颇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只是,如果说那些新大陆的开拓者经历的是空间迁徙的话,那么人们今天经历的则是时间迁徙;如果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只占人间人口的一小部分,那么,今天经历时间迁徙的则是整整一代人。在时代剧变面前,由老一代不敢舍旧和新一代唯恐失新的矛盾所酿就的两代人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而要解决代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益落伍的年长一代就必须向代表未来的年轻一代学习。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今天的年轻一代经历这样根本的变化,同样也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他们这样“了解、经历和吸收在他们眼前发生的如此迅猛的社会变革”,这就使得年轻一代的文化具有引导社会前行的作用。

⑥米德所论述的这种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现象这几年也开始在我国出现。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青年一代就成了倡导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先锋。我们将这种和“嗷嗷林鸟,反哺于子”的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现象称为“文化反哺”,并且认为这种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现象具有某种普遍性。

(选自周晓虹主编的《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戈若看来,代沟现象首先源于两代人在文化传递方面存在的差异。
B.早在二战后,代沟现象就成为文化人类学家关注与讨论的课题。
C.代沟现象不大可能存在于从根本上排除变革与反叛的前喻文化中。
D.从全球范围内来看,代沟现象体现的矛盾与冲突只是局部性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从解释代沟的内涵入手,介绍关于代沟问题研究的历史沿革,重点肯定米德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
B.第②段意在推介米德关于代沟理论的内容。首先说明社会背景,然后介绍了基本观点和理论基石。
C.第③④⑤段先后阐释了文化传递方式中前喻、并喻与后喻三种文化类型,并深入分析了它们与代沟的关系。
D.第⑥段指出“文化反哺”现象开始在我国出现,并分析了我国出现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和必然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前喻文化时代里,由于传统礼仪,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有绝对的权威。
B.在并喻文化时代里,两代人在生活方式上的矛盾冲突只是局部性的。
C.在后喻文化时代里,唯恐失新和不敢舍旧的新老两代的对立冲突具有全球性。
D.在文化迅猛变迁的时代,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是一种趋势和必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瓷瓶
薛长登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
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王记”的古董行。
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
“你有什么古董?”王经理问。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能。”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
“是家父。”他说。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3——30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顾林问。
“最少400万。”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瓷瓶”是贯穿小说全文的线索,而顾林则是小说中的见证者。王家两送瓷瓶的情节都是在顾林的见证下进行的。
B.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电话,这既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又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
C.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边看边摸,凭经验感觉到这应该是一件真品,于是以30万元顺利成交。
D.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情节的安排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乐于助人、不求回报的高大形象。
【小题2】小说中的王教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瓷瓶的真正价值“最少400万”收尾,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泽山:六十年苦炼终成“王”

沈 慧

“火炸药王”王泽山已经82岁高龄,却能熟练操作各种数码产品,会做Flash,用手机APP买车票;他曾3次斩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次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如今又将象征科技最高荣誉的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收入囊中。

面对新时代科技强国的召唤,王泽山觉得自己“还很年轻”,他带领团队瞄准不用溶剂制出无烟火药这一目标,再次发起冲击。

(一)

1954年,王泽山高中毕业报考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当大多数考生在蓝天大海的召唤下填写了与空军、海军相关的专业时,他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一个冷门专业——陆军系统的火炸药专业,那时他是班上唯一一名自愿学习火炸药的学生。

有人说,这个专业太基础、太枯燥、太危险,有可能一辈子出不了名。王泽山摇摇头,“火炸药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重要体现,离开它,常规武器和尖端武器都难以发挥作用。然而近现代以来,我国的火炸药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大国”。他坚信:专业无所谓冷热,只要祖国需要,任何专业都可以光芒四射。

时光不负情深,在这个冷门的领域,王泽山迎来了自己科学研究的大爆发。在他看来,“攻克技术难关必须要靠创新,老跟在别人后面仿制,就不可能有创新,要创新就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打破原来的条条框框”。这种不走寻常路的创新精神从他读书时一直到今天,从来没有变过。

(二)

有人曾向王泽山讨教能得3次大奖的秘诀,他坦率而诚挚,“我就是付出了比常人多3倍的努力”。

1996年,61岁的王泽山在摘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后,有人劝他:你已功成名就,不妨退休安享晚年。他不肯,“国家有难题,我们不能当旁观者”。这一次,他瞄准的方向是远射程与模块发射装药技术。

常规战争中,如果没有射程远、威力大的炮火支援,赢得战争的主动权则无从谈起。然而,决定火炮威力与射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含能材料的性能,也就是常说的火炸药。为提高火炮射程,要么延伸炮管长度,要么增大膛压,但各有弊端:延长炮管长度意味着要降低火炮的机动性;增大膛压则要增加对炮膛内壁和弹丸的压力,不然很可能会发生事故。要想有满意的解决方案绝非易事。

20年如一日,王泽山矢志不渝地探究,终于研发出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远射程与模块发射装药技术,这项技术让我国的火炮装药技术得以傲视全球。“他将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在文明的基础上,用现代技术将其效能、工艺推进了一大步。”原总装备部将军马殿荣评价说。如今,这项提升火炮性能的核心技术已应用于我国武器装备。

(三)

生活里,王泽山从来没有节假日的概念,即使80多岁高龄,一年中仍旧有一半的时间在试验场地……熟悉王泽山的人都说:“他不是在办公室,就是在出差,一搞起科研,经常不记得星期天。”

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之后,一些社会工作很容易牵扯时间和精力,这曾让王泽山有些头疼。“我社交能力差,参加也没用,只适合做点研究。”一番分析后,他决定继续把主要精力用于研究,不到万不得已不参加一般活动。因为经常想专业问题太过专注,他曾闹出不少笑话。比如去宾馆走错房间;火车上非要说别人睡了他的铺,后来发现是他搞错了。

面对媒体的聚焦,王泽山至今仍有些不太习惯。他坦言,“搞科研,不能满足于获了什么奖,申请了几个专利,或发表了几篇论文,应该想办法把项目转化为工业化生产”。

在火炸药相关的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上,王泽山同样倾注了诸多心血。从教以来,王泽山共培养了百余名硕士、90多位博士。他们当中既有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也有政府官员、国企高管等,很多已经成长为中国火炸药领域的中坚力量。

时光如梭,不知不觉间,王泽山已心无旁骛地与火炸药相伴过了一个“甲子”。他说,自己做别的不擅长,这辈子只想把火炸药这一件事搞好,对于自己的选择不觉得有遗憾。

(摘编自《经济日报》,2018年1月9日)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王泽山看来,火炸药对于国防的重要作用要远远超过空军和海军,因此在填报志愿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这一冷门专业。
B.王泽山一直将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方向,一次又一次向着火炸药技术未知领域发起挑战,攻坚克难,无怨无悔。
C.从专业选择,到每个科研目标的定位,再到产学研思想的确立,直至学科人才培养,无不折射出王泽山深远的前瞻性眼光。
D.多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体现了国家对王泽山专业态度、科研能力和劳动成果的肯定,彰显了时代楷模的价值引领作用。
【小题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便将王泽山的年事已高、行为时尚与他所取得的不凡业绩相提并论,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重视与阅读兴趣,可谓匠心独具。
B.文章第二部分中详细介绍了“远射程与模块发射装药技术”相关知识,通过强调此技术攻关之难,体现出王泽山相关研究的重要价值。
C.去宾馆走错了房间,在火车上误以为别人睡了他的铺,这些故事意在强调身为大科学家的王泽山也有朴实可亲的一面,极具生活气息。
D.文章大量引用王泽山原话,辅以他人评述,既能直观表现其情感态度,增强感染力;又能全面、客观展现其事迹影响,提升阅读价值。
【小题3】王泽山能成为“火炸药王”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