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文化软实力”的说法源自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一般来说,软实力是一种隐形的力量,蕴含在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和国际形象四个载体中。在这四个载体中,文化是核心,其他三个组成部分也都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影子。甚至有人直接把软实力解释成文化力。基于此,文化软实力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软实力就是指“软实力”;狭义的文化软实力,则是构成软实力的文化要素。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必须依赖先进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相应的时代和社会,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才能体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②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在国内,它通过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本国文化的认同感,抵御国外一些敌对文化理念的侵袭,大大增强国内民众的凝聚力。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和不断改造本国文化中落后的成分,使本国文化更加适应当前形势,更好地指导经济建设,更好地彰显本国文化的强劲生命力。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兼容并蓄、富有活力的本国文化必将为国外受众所认可,使本国所奉行的理念得到传播,从而大大提升国家形象和影响力。
③文化软实力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国家价值追求、社会理念、宗教信仰、道德规范,还包括风俗习惯、民族精神、国民素质、文学艺术等,还与教育、科技、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文化软实力产生的根本是人们对本国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接受。与传统手段相比,非强制手段是文化软实力实现的手段,而国家的综合国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力量表现形式。
④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存在重器不重道的现象。它表现在国家综合实力的建设上,就是重视提升硬实力而不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重视提升硬实力是对的,文化软实力也一定要以硬实力为基础。事实上,硬实力的提升会极大地推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硬实力提升之后,文化软实力就会自然提升。正确的态度是,硬实力与软实力并重,寓软实力于硬实力之中,既见物又见精神。
(摘编自舒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既可抵御敌对文化理念的侵袭,又可提升国家的影响力。
B.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理论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其中文化是最核心的要素。
C.硬实力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基础,只要打好硬实力基础,就能有效提升软实力。
D.提升国家软实力其实就是要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来改造本国文化中的落后成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述文化软实力在国内、国际的作用时,作者对其在国内所产生的作用论述较细。
B.文章分别从概念、作用、产生以及与硬实力的关系四个方面来阐述文化软实力。
C.文章深入论述了软实力和硬实力的价值,通过对二者的比较突出了软实力的价值。
D.文章既从理论上阐释文化软实力,也针对现实中的错误认识指出如何提升软实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大量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使本国文化具有多国文化要素,就会得到国际认可。
B.如果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不能被认同和接受,就很难产生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C.如果一个国家只知提升硬实力,从不重视软实力,那么它将很难有强大的凝聚力。
D.一个国家即便有很强的文化软实力,但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也会渐渐丧失其优势。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19 04:33: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聂耽
聂鑫森
聂耽的这个名字很特别,繁写的“聂”字是三个“耳”,加上“耽”字的一个“耳”,共有四只耳朵。当年写《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家聂耳,姓名中也是四只耳朵。
聂耽的耳朵大而长,读小学和初中时,伙伴们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大耳朵”。他性格内敛,不喜欢疯跑乱叫,好静,尤好静中读书。初中毕业,他选择了去读中专技校,是“家有万金不如薄技在身”的古语对他起了作用。
技校毕业,聂耽被分配到一家国营纺织厂当保全工。保全工就是维修工,哪台纺纱机、织布机出故障了,一个电话打过来,他和他的工友便提起工具包,立赴现场去处理。待机器重新运转,他们便如鸟儿归巢,回到保全班的值班室里。
四十多年过去了,聂耽退休了。
但在聂耽临近退休时,突然发生了一件大事,让巷中人不能不对他刮目相看。
全国纺织系统的保全工大赛,经过层层选拔,十个优胜者再参加中央电视台决赛,聂耽居然蟾宫折桂,夺得了冠军!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在一个巨型车间里,几十台纺纱机、织布机一齐开动,机声喧闹;被蒙上眼睛的聂耽,坐在车间的上端,他能在嘈杂的机声中,听出哪台机器有了毛病,毛病出在什么地方,百分之百的准确。
现场直播的事,是聂夫人失口说出去的。正好是星期天的上午,全巷的男女老少都在看。很多特写镜头,都停留在聂耽的耳朵上,又大又长不说,而且在聆听时,耳郭会敏感地扇动,忽快忽慢,让人啧啧称奇。当决赛结束,评委主任宣布聂耽排名第一时,巷子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鞭炮声。
欢呼之余,大家也有了愧意,几十年来对聂耽了解得太少了。这个功夫聂耽是怎么练出来的?
聂耽耳朵虽大,却无先天的特异功能,是后天练出来的。练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是上班没活干时,工友们都坐在值班室里等候,聂耽却提一把小凳子坐在车间一角,闭着眼静听喧闹的机声,身子可以一两个小时纹丝不动,扇动的只是他的耳郭;其二,是他家的小院里,花树之间立着几个木架子,木架上挂着长短、大小、厚薄不同的铁片、钢条、铜圈,有的还故意凿出裂纹,一一编上号,聂耽闭着眼坐在台阶上,让家人轻重缓急地敲击它们,他边听声音边叫出编号的位置,或者干脆只听风声、雨声击打金属的声音,听开花、落叶、虫鸣的声音。
业余爱好,除听声音之外,便是读各种专业技术书籍和文史方面的闲书,闲书中最钟情的是《淮南子》、《山海经》、《世说新语》、《阅微草堂笔记》、《幽梦影》之类。
聂耽把获奖的十万元,全捐给了市里的“爱心救助工程”,一个子儿都不留。
与聂耽隔着巷道门对门住的是刘聪。
刘聪四十岁出头,留过洋,现在是一家大医院五官科的主治大夫,在治耳鸣、假聋、耳膜破损等方面名声远播。他对聂耽的超常听力很感兴趣,希望从中找出什么奥秘,或许会有助于他对耳疾的治疗。可聂耽不乐于与人打交道,令他束手无策。
秋日的午后,聂家的门打开了,聂耽领着七八个小伙子和姑娘,朝巷尾走去。刘聪知道,这群年轻人是慕名而来的,眼下吃过了午饭,聂耽领着他们去雨湖公园溜达,他便悄悄地跟在后面。
游柳堤,看水中游鱼历历。过花坞,嗅清苦的菊香。倚八仙桥的红栏,看天上雁字横斜。然后他们坐进周家山的听风轩,听秋风飒飒。
聂耽的耳郭忽然动了起来,然后用手一指,说:“那阶边的一颗小石子,压住了一只蝈蝈的腿,它叫得很痛苦。”大家感到很惊异。一个小伙子飞快地跑过去,扒开一块小石头,蝈蝈嗖地跳起来,很快乐地鸣叫着。
有人问:“聂师傅,你是怎么听出来的?”
聂耽说:“因为听多了,听熟了。”
坐了一会儿,他们又朝湖心亭走去,有一条宽宽的水上石栈道通向那里。年轻人簇拥着聂耽,又说又笑。还有三三两两的游人跟在后面慢行,老人的拐杖声,女人的高跟鞋声,孩子的喊叫声,此起彼落。
走在最后的刘聪,忽然从口袋里摸出一个一元钱的硬币,让它垂直落下,硬币掉到石板上,清脆地一响。几乎所有的人都听见了钱币落地的声音,都停下脚步回过头来,目光搜索着发出声音的方位。
只有聂耽什么也没听见,依旧向前走去。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前半部分详写了聂耽大赛获奖及练耳的情节,对其他事情则一笔带过,一方面突出了聂耽对工作的热爱,另一方面说明聂耽缺乏自我宣扬意识。
B.小说多次写到聂耽耳朵的特殊之处,一方面起到了线索的作用,另一方面起到了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C.聂耽钟情闲书,最喜欢看《淮南子》、《山海经》等书,这样写一是突出了他文学修养水平高,二是照应上文“不喜欢疯跑乱叫,好静”。
D.“几乎所有的人都听见了钱币落地的声音”说明当今社会人们对金钱特别敏感,批判了我们的社会还存在严重拜金主义的现象。
【小题2】刘聪这一人物的出现在小说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小题3】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十九大代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10月19日表示,过去5年是教育改革全面深化的5年,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面,今年上海和浙江试点已经落地,但是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问题。目前,在浙江和上海,都出现了有关高考物理选考科目人数下降的争议,引起舆论广泛关注。

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2017年高考浙江全省共29.13万考生(其中25.01万人报名普通高校招生),在后3门(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中自主选择3门)选择中相关科目排位如下:1.生物12.53万(50%);2.化学12.5万(50%)3.地理11.95万(47.79%);4.历史10.88万(43%);5.政治10万(40%);6.物理8.95万(35.78%);7.技术7.2万(29%)。也就是说,新高考中,选考物理的仅8.9万人,比例仅占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的36%。

根据上海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数据,在2017年5万名上海高考学生中,相关科目的选考人数如下:政治14834人,历史20151人,地理29628人,物理19218人,化学22314人,生物24175人。从中可见,物理也排在第5位,低于地理、生物、化学、历史科目的选考人数,

(网易新闻)

材料二:

为扭转基础教育的应试导向、唯分数论,我国于2014年启动新高考改革,但是,由于整体的高考录取制度未变,仍旧按总分排序录取学生,因此,新高考出现新的应试倾向,学生为了获得高考高分而放弃重要的科目学习,比之前的问题更严重一一以前毕竟所有理科学生(在各省考生中约占70%)都要学物理,而新高考改革后,只有30%多的学生选择物理。

这也提醒我国教育部门和学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不能仅靠调整考试科目。以前,学习文科的学生即便考出高分,也不一定就有很深的人文底蕴;同样,学习理科的学生也不一定就有很高的科学素养。现在,文理融合之后,只要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科目和人文社会科学科目主要目的还是应试,文理融合、3+3选择的改革价值就难以实现,学生会功利选科,家长们也鲜有考虑孩子以后的素养问题。

(环球时报)

材料三:

柯桥中学打造了“科普讲座进校园”活动,邀请北大、清华、浙大等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走进中学校园,为学生带来最新科技前沿和人文发展动态,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素养,人大附中也开启“新教育讲堂”系列讲座,并以“科学家谈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作为开篇。

柯桥中学校长杨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为了吸引孩子们选物理,学校专门组建了物理学科实验室;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组建社团,学校提供老师和资金、场地等全方位的支持,当地政府也增加投入,加大师资培训力度,给孩子们更好的学习体验。人大附中也开发了一系列课程启发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发掘学生在科学技术专业上的潜能。

洪文认为,对于多数需要学习物理学科的专业来说,应该将物理列为“必考”科目,而不是可选项。他说,上海新高考改革第二年,要求选考物理的高校比例上升后,考生选择物理科目的比例也相应提升到了40%。这是一个可以作为参考的有益尝试。

(人民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用引言论、列数字的方法客观介绍了上海、浙江物理选考人数下降的情况。
B.材料二在谈到物理遇冷现状后,深挖了遇冷背后的原因,采用了层进式结构,这是时评常用的结构。
C.材料三举了柯桥中学和人大附中的例子,举例角度相同,但例子的丰富恰好说明了名校在发掘自身潜力应对教改缺陷上有相同的思路。
D.三则材料都报道同一热点事件,但内容侧重点不同,材料一放在发现问题上,材料二材料三放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教育部承认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面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问题。
B.材料二认为只要高考按总分排序录取考生的制度不变,那么应试的倾向就不可能有本质的改变。
C.材料二谈到新高考改革的目的在于扭转基础教育的应试导向,促进文理融合,破除唯分数论。
D.材料二认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不可能从文科和理科的学习中获得。
E.材料三谈到有专家认为,报考高校理科专业的考生应该必须选考物理,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小题3】上海、浙江的高考改革物理遇冷,对教育改革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鹿回头看海
熊召正
我本该早晨来看海的。在这山上,看桔色朝霞投到海上,是怎样的一种陶醉。那时的海当然不像湖水醒来时的宁静。充满激情的早潮怒拍岸碛,用摇动乾坤的大气魄来迎接一丸红日的杲升。太阳是伟大的,在海中它却显得渺小。海以沧沧之浪濯其天旅中的尘灰,使之发散的朝气有如混沌未开的一,其精,其神,既可浇天下之淳,亦可拓人世之朴。
若是黄昏来看海,也自有妙处。随着阳光的冷却,水汽渐濛。海天晨分夕合。分而蓝,合而灰。三三两两归来的渔船,如蚕、如蚓,蠕动在宇宙的大胸襟上,逗人以旷远的遐思。更有海边拾贝的少女,渐入凝眸,百褶裙吻着汐水,笑声在波浪上飘远,她也变成一枚大自然的彩贝了。
而我是中午登上鹿回头的。这时间的海过于肃穆。茑萝不动,纤尘不飞。我面对着这一片千里万里的大宁静,作诗人状,继而哲人状。
鹿回头是最高的一座峰。来此旅游的人近年渐多,鹿回头上因此建了一个观海亭。亭子后的峰头上,还有一尊晒得发烫的雕塑。一只回首河山的梅花鹿旁,倚着一双儿女。男是英姿猎手,女是红粉佳人。这尊雕塑是根据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创作的:一位年轻猎人追逐一只梅花鹿到这海边。森林里的精灵当不了蹈海英雄,于是变成一个袅袅婷婷的少女,回身来与猎手结为夫妇。
中国的名山大川无不活在美丽的传说里。山水因传说而生魂魄。就像我脚下的这座山,同样是泥,是石,是大海推到沙岸的青螺。可是就因为摊上一个鹿回头的传说,它便成了中国最南方的胜景。
兽类中,鹿是善良的。苏东坡“侣鱼虾而友糜鹿”,是躲避尘世烦扰的最佳选择。在人们心中,鹿又是吉祥的。百姓人家的窗花或婚床上的彩绘,都少不了鹿的形象。而在风雷激荡的中国历史中,鹿又是政权的象征。乱世中的鹿,凄惶在寒光闪闪的戈予剑戟中;治世中的鹿,便只能和寂寞的宫花相对,挨度百年如一日的幽禁生涯。皇帝老儿辟有鹿苑,使鹿变成笼中鸟,鹿呀鹿,你纵然肥了脂膏,瘦损的,却是你自由撒欢儿的风蹄。
鹿回头的传说,产生在这么一种文化背景下,剥开粉饰的纱幕,我们看到这不是天造地设的爱情。而是忧伤的屈从。猎手凭着武力掳取了她,让她满足他的欲望,为他繁衍孔武有力的后代,不肯横死荒丘的鹿,以其香鬟雾鬓,换了一长串红粉青肠的岁月。
难道没有别的结局吗?作哲人状的我,再一次抬起头来,询问一碧万顷的大海。
迷怔有时,又一拨上山人的车声把我惊醒。回头看看那只蹲踞的鹿,我想,被猎手追赶到此,一眺大海时,难道没有我刚才的那种感觉么?它如果纵身一跃,扑向大海,海肯定会以宽广的胸怀等待它,以深挚的柔情托举它,让它开始崭新的漫游。让它看看海外有山,山外有海。山山海海,风光无限。这是何等的壮举啊!是博大无极的逍遥游。
但细而一想,在传说产生的年代里,不会有如此瑰丽的结局。“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漫长的历史时间里,人们对海是如此畏惧。海是自由的象征,开放的风范。人们却以它为苦、为灾、为困厄、为坎坷,这等佛家训戎,移植到生活中,便有了鹿回头的悲剧。
青水宜碧,我以为是六品水中的上品,缥碧的是山泉,澄碧的是河水,苍碧的水便是眼前的大海了。这样的水,是生生不息的激情的元素。它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伟力,容纳一切生命。走下鹿回头山,我的心中响起海啸声。回首山顶的雕塑,我想,如果我是那只鹿,我将跃出那个倒霉的传说,舒啸一声,扑进大海的怀抱……
(选自《文明的远歌》,长江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章的开头,作者用太阳的伟大,来衬托出大海的沧浪浩渺,表现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赞美之情。
B.文章第四段,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墨,写了鹿回头的神话传说,丰富了文章内容,吸引读者的眼球.
C.鹿是善良而吉祥的,但又是懦弱的,神话传说鹿回头里的鹿是一头懦弱的鹿,不得已变为美丽少女。
D.作者从大海写起,从海水结束,以“海水”为线索,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思考,全文充满了思辨的色彩。
【小题2】作者笔下的大海有什么特点,请分条概括。
【小题3】作者对“鹿回头”的爱情故事有着怎样的思考?请分条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当语言死亡时
陈赛
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濒危语言图谱》,全世界有7000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语言将在本世纪消亡,80%~90%则在未来的200年灭绝。相比之下,动植物的灭绝速度要慢得多。
语言的消亡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平均每隔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而且悄无声息。
中国虽然不在语言濒危的热点地带,但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的黄成龙博士介绍说,中国有129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活力都很低,至少二三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比如云南的阿奴语、东北的赫哲语、新疆的塔塔语、甘肃的裕固语、中部的土家语等。
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代际的传承,而不在于人数。小的语言可以很有活力,大的语言也可以很脆弱。比如中国有1000万满族人,但能说满语的人如今只剩下100多人,随着最后一批会说满语的老人的死去,满语将彻底死亡。也许它的书面语言还会继续存在,但没有了代际的传承,它只是一个无意义的空壳。
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森教授说:“想象一下,如果无缘无故的,鲸要灭绝了,或者金字塔要倒塌了,亚马孙森林被砍伐,人们会非常气愤,并且想尽办法去阻止,因为那些是人类共同的遗产,是肉眼可见的。语言是更加古老、复杂精细的人类财富,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结构独特的思想世界,反映了一种独特的人类存在方式。每种语言都有无限的表达可能性,无限的搭配可能性,它们的词汇、发音系统和语法,以精妙的结构组合起来,比我们手建的任何建筑更伟大。”
语言的死亡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说这种语言的人消失了;第二,说这种语言的人放弃了自己的母语,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过去200年间,殖民主义是最大的破坏者,欧洲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消灭了150多种土著语言,在北美扫荡了300多种土著语言;现在则是全球化,经济和社会的压力逼迫人们从村庄搬到城市,他们的母语时时处在强势语言的压制之下。
在谈到语言的优劣问题时,哈里森说:“没有一种语言能垄断人类的所有表达。任何一个学过两种语言的人都知道,两种语言之间,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可翻译的,某些概念,某些关于世界的思考方式,在翻译的过程中,你会感到一种沟壑,或者遗失。”
根据他的统计,世界80%的人口讲83种主要语言,剩下的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未有过文字记载,没有字典,没有书,你在任何图书馆或者数据库里都找不到它们的资料。一切信息只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因此尤其脆弱。当我们失去一种语言,同时也失去这种语言中所包含的若干个世纪以来关于时间、季节、天文、地理、海洋生物、医学、植物、历史、神话、音乐,以及种种日常事务的知识和思考,哈里森教授把这些统称为“人类知识库”。
过去500年的时间里,玻利维亚的kallawaya土著将数千种药用植物的知识内嵌在一种神秘的语言中,只能由父子之间代代相传。
这些知识难道不能被翻译成英文,融汇到一个单一语言的知识库里吗?
“当然可以,但语言是一种结构化的信息组织形式。语言就像树一样,当人们转移到另一种语言时,原先那棵树的结构就塌了。”
人类学家玛格丽塔·米德,在去世之前谈到她对于这个世界最大的忧虑:“我们的世界将被冲击成同一的、没有任何色彩的地方。人类的全部想象可能要被囚禁在单一的智力和精神形态里。”或许,语言的死亡,最可怕的不在于损失多少历史、文化或者物种的知识,而是我们在某一个早晨醒来时,甚至不记得这个世界曾经有过不一样的可能性。
(摘自2010年第2期《读者》)
【小题1】下列有关“语言濒危”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濒危语言图谱》,语言的灭绝速度,比动植物的灭绝速度还要快得多。
B.目前,语言的消亡速度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每两个星期之后就至少有一种语言会悄无声息地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C.中国的129种语言中,有一半以上的语言活力很低,有超过二十种的语言处于濒危状态,云南的阿奴语、新疆的塔塔语就在其列。
D.说某种语言的人日益减少,或者说某种语言的人大都开始放弃自己的母语,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这都是某种语言濒危的信号。
【小题2】(小题2)下列与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森教授相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根据哈里森教授的统计,世界80%的人口讲83种主要语言,其余的6000多种语言的信息只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十分脆弱。
B.哈里森教授在谈到语言的优劣问题时认为,只有学过两种语言的人才会知道,两种语言之间,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可翻译的。
C.一种语言中包含的若干个世纪以来关于时间、季节、天文、地理、海洋生物、医学、植物、历史、神话、音乐,以及种种日常事务的知识和思考,被哈里森教授统称为“人类知识库”。
D.哈里森教授认为,语言也是人类的财富,每一种语言的词汇、发音系统和语法,以精妙的结构组合起来,都比我们手建的任何建筑更伟大。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旦失去了代际的传承,一种语言的书面语言即使还会继续存在,但其实它已经变成一个毫无意义的空壳了。
B.考察一种语言的生命力,考察这种语言在代际传承方面的状况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则是考察说这种语言的人口总量。
C.人类学家玛格丽塔·米德曾谈到她对当今世界最大的忧虑,就是我们的世界已经被冲击成同一的、没有任何色彩的地方了。
D.其实,对于人类而言,只要人们不忘记这个世界曾经有过的不一样,那么,无论损失多少历史、文化或者物种都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