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为现代美学境界理论的形态之一,有我之境是以一种原发的生命之情去真切地感受这个世界,以贴切的艺术语言去呈现切身的所感所想。
从对生命之“我”的认知上,有我之境立足于古代的气性论人性哲学。相比儒家主流的性善论与道禅心性论,气性论哲学虽非中国人性论正统,但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从未缺席过。
在先秦,从《性自命出》的“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告子的“生之谓性”再到荀子的“性者,本始才朴也”。其皆以人生而具有的客观材质或本然素质为人性内涵。除了作为历代文人骚客隐在的创作动机,这种人性论观念在两汉、魏晋与晚明还一度成为显学而风靡一时。以感性解放与生命自由的现代视角回望中国文化,不难发现,所谓的汉魏、两普、晚明以及王国维推崇的五代北宋词阶段等美学高峰期,都是与这种气性论哲学紧密相关的。不同于儒释道以心灵的理性精神来看待生命的本质之性,气性论人性哲学对生命的认知是一种经验的生理主义、材质主义。它直接将个体生命视为生理材质的聚合。由于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个性与气质,加上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与感受世界方式,因而造就了千姿百态的艺术面貌。这正是刘勰所说的:“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
相比于儒释道主流哲学对“有我”的拒斥。气性论哲学虽然缺乏精神的深度但更具有生命的温度。在孟子那里,虽然主张要对大体之心与小体之身“兼爱兼养”,但最终只将仁义礼智之大端视为人性本质,而要求以大制小,以贵制贱。在庄子那里,“吾丧我”之心性工夫即是对有情经验之“我”的堕离。而呈现一片空灵的精神境界。在禅宗那里,则以善知识,开真正法,去掉情识迷妄而明心见性。可见,主流的儒释道哲学凸显的是生命最值得珍视的理想与超越层面,开启的是中国文化安身立命的生命精神。但是,正由于生命气性论的互补存在,中国传统文化才显得如此色彩纷呈,波澜壮阔。生命的气性论哲学使得中国人不只是行进在理想的朝圣之路,还在世俗的生活之中感受着真情实爱,嗟叹蹉跎。有我之境就是不理想但却真实的生命所浇灌出来的美学之花。气性的生命不以高悬的道德理想与心性提撕为生命的主宰,故最易直呈生命的原发感性精神并创造出感人肺腑、动人心魄的艺术作品。
(摘编自余开亮《至情与关学有我之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现代美学境界理论的一种形态,“有我之境”强调以真性情感受世界,以艺术语言表达感想。
B.“有我之境”所立足的气性论哲学虽非中国人性论正统,但在每个历史发展阶段都有它的身影。
C.在看待个体生命上,儒释道依靠理性,而气性论则靠感性将个体生命视为生理材质的聚合。
D.气性论哲学让中国人在世俗生活中感受着真性情,从而也让他们行进在理想的朝圣之路上。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四段通过对“气性论”与“儒释道人性论”的比较分析,突显了“气性论”的内涵和意义。
B.文章多处引用古代典籍,既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和文章的文化内涵,也丰富了论证语言。
C.文章以“气性论”作为“有我之境”的理论基础,深入论述了“有我之境”的美学价值和意义。
D.文章最后一段采用总分式结构,着重论述儒释道主流哲学的深度以及对“有我”的拒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历代文人没有将气性论人性哲学作为创作动机,就不会造就千姿百态的艺术面貌。
B.在王国维推崇的五代北宋词阶段,所创作的诗词都是与气性论哲学紧密相关的。
C.气性论哲学正因为缺乏精神深度而增加了生命温度,从而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色彩纷呈。
D.有我之境是真实的生命关照下的美学境界,拥有有我之境的作品才具有感染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10 09:10: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

冯骥才今年74了。他说:“是不是人到了我现在这个年龄,都特别想看明白自己?”

问他到底看明白没有呢?他回答说,看明白了。几十年里,他一直在各个领域来回穿梭,刻意或随性。到了这时,他终于觉得,这样的自己才是最真实的自己。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

采访他时,他说起什么来都高兴,惟独讲起那些正在消失的文化遗产和村落来,表情就变得格外严肃。“我想我的岁数大了,我更希望年轻人接着做下去。”他对我们这些在座的年轻人说。

1994年、1995年前后,冯骥才在大众心目中还是一个传统的作家、艺术家。那段时间,他写出了一批“俗世奇人”的故事,共18篇,都是天津卫的奇人奇事。也是在那时,天津这座他常年居住的城市面临一场旧城改造的风波。为了“抢救”这座600年老城的文化遗产,他邀请了诸多专家进行文化采风和地毯式考察,编成《旧城遗韵》一书,还建议副市长建一座城市文化博物馆。

法国前文化部长安德烈•马尔罗曾提出“大到教堂,小到羹勺”的口号,在全法国做了一次文化普查。冯骥才觉得,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这么一种全面考察。他当时也提了一个口号,叫做“大到村落,小到荷包”。他还在两会上提议说,中国也应像欧洲那样有自己的文化遗 产日。后来提案通过,国务院确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2003年,61岁的冯骥才受法国文化基金会之邀去了一趟巴黎,在那里住了两个月,研究了法国大量的文化资料。回国后,就开始着手做田野调查工作。

从木板年画、唐卡到口头文学、文化传承人名录,冯骥才和他的团队开始了规模浩大的“抢救”工程。民间艺术文化的分类、使用方式、工具材料、制作方法、传承谱系等都以文字、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并梳理清楚。冯骥才把这叫做“摸家底”。十多年过去,“***,中国小说学会会长。2013年主持成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人称“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面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1994年、1996年前后,冯骥才从一个传统的作家、艺术家彻底转变为文化遗产的保卫者。
B.“大到村落,小到荷包”与“大到教堂,小到羹勺”内涵相同,都倡导普查国内文化。
C.没有两次法国出行,冯骥才就不可能着手中国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田野调查工作。
D.冯骥才认为小说家应该具有纯虚构式的思维,这说明目前的创作理念正在发生变化,以前文学创作于生活,高于生活,现在过时了。
【小题2】请找出本文写作特点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内容上记录了代表冯骧才成就的典型事例,从多方面展现人物丰富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
B.表达上以叙述为主,遵循“真实”的原则,用事实说话,作者的倾向暗含其中。
C.文章主体按逻辑顺序安排材料,详写人物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工作,略写其文学创作成就。
D.有记者提问、人物对话,较多地保留和引用冯骥才的说话文字,再现现场情景,不同于一问一答的人物访谈。
E.语言质朴,富有书卷气,感情饱满,激情四射。
【小题3】冯骥才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结合原文概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正像人物审美中,盛唐时期以肥硕为美一样,中国美学以小为美并非一直如此,其中经过一个由以大为美到以小为美的转换过程。这大致以中唐为界限。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中唐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仅从艺术和美学上看,陈先生的这个判断是有价值的。粗略地说,中唐之前我国美学和艺术欣赏的趣味以大为主,而中唐之后,以小为美的思想渐渐占据主流。
先秦汉民族常以大为美,形容人则有“生而长大,美而无双”(《庄子·盗跖》),“长令蛟美,天下之杰也”(《荀子·非相》);《公羊传·隐公五年》直接说:“美,大之之辞也。”从先秦时期出土的鼎器中,也可看出当时人们对恢宏阔大的追求。秦汉思想中以大为美的倾向更加明显,只要看看秦始皇兵马俑和汉代大赋的创作就可以感觉到这一点了。
六朝时期,随着哲学上玄远之风的流行,人们要“高蹈乎八荒之表,抗心乎千秋之间”的思想席卷了这个朝代。刘伶《酒德颂》云:“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为—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幕天席地成为一种风尚,大代表一种精神的伸展,  “大人先生”成为—种至高的审美人格风范。而大唐王朝的气象更是以其气势卓然立于千秋之间。
但这种风气到中唐以后起了变化。流连于小园带来了独特乐趣,构图精致的工艺品受到人们喜爱,绘画中以小见大的风气日渐流行,盆栽之妙更是典型的小中见大……西方一些艺术研究者认为,中国艺术往往于小处见精深,见神气,中国是世界上对微小精致最为重视的国家。
从人的心理构成来看,大和小可以带来不同的感受。
我们看到山高耸入云,心中往往有—种恐惧感,一个笼罩着自我的实体是如此巨大,使人产生一种超乎现象的思考。如早期的宗教崇拜中,巨大的体积,莫名所以的力量,不可解释的世界图景,是唤起人们宗教情绪的重要原因。大的东西往往还与人的占有欲和征服欲有关。汉语中,“美”这个语源中就包含了这一思想。所谓“羊大为美”的观念在—段时间颇为流行。曹操《观沧海》中,沧海巨大的体量没有使他恐惧,却唤起了他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魄,提升了生命深层的力量。这是征服者的诗。
美学上由大到小的转换,反映了中国人内在文化心理的变化,对小的重视,反映了人们注重平和、悠远、淡雅的心理需求。中国艺术中唐以后以小为美,尤其是到了被后人称为中国艺术黄金时期的宋元时期,此倾向更加明显。探究其原因,道禅哲学的影响最为根本,重视当下直接的体验,推崇简约纯净的美感,淡逸幽微的气象等等,是刺激这一审美转换的重要动力,另一方面,文人意识的崛起,隐逸文化的流布,也成就了这一审美风尚。士人们多返归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去成就内在的圆满,以近追远,以小见大,以平和的愉悦代替外在的争夺,以细腻的体验代替粗俗的官能享受。不必山川广远,在一勺池水中能驰骋广袤;不必流连巨丽的风光,在一片树叶中就包含着世界的秘密;不必去追求官能的享受,那些都是过眼的烟云,而心灵深层的直接体验才是真实。
(节选自朱良志《曲院风荷》,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以大为美”和“以小为美”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美学和艺术欣赏的趣味,大致以中唐为界经过了一个由以大为美到以小为美的转换过程。
B.以大为美,主要表现在人们对恢宏阔大的审美境界的追求,对诸如“大人先生”“大唐气象”等宏大精神和气势的赞美。
C.以小为美,主要表现在对园林、工艺品、绘画及盆景的喜爱上,这些艺术品于小处见精深,于细处见神气。
D.以大为美和以小为美都代表了中国审美的观念,它们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反映了中国人内在文化心理的变化。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中唐可以作为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作者并不完全赞同这一观点。
B.“大”可能带给人恐惧感,也可能带来占有欲和征服欲,有时能提升人生命深层的力量,给人征服的快感与美感。
C.美学上对小的重视,反映了人们注重平和、悠远、淡雅的心理需求,中国艺术因此在宋元时期进入黄金时段。
D.道禅哲学的影响是中国美学心理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其次文人意识的崛起也引导人们开始返归内心,追求细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所说的“大”不仅指形体大,还有精神和气势上的宏大;文中所说的“小”也不仅仅指形体小,另有心理和气象上的渺小。
B.大唐王朝的气象表现在诗歌中,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等,其意象、意境均表现出气势宏大的特点。
C.画家着力于一枝枯木、一片树叶、一拳顽石、一竿青竹的描绘,追求在微小精致的景观中展现广阔悠远的境界,是谓“以小见大”的特色。
D.本文通过列举事实和引证诗文,阐述了中国美学由以大为美到以小为美的转换过程及其原因。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20分)
我的邻居吴冠中
阎纲
①九旬高龄的吴老,和我同住京南方庄小区古园一区,塔楼南北毗邻。老人喜欢方庄,说这里有人气。旁边就是体育公园,我常在公园遇到他们老两口,他搀扶着她,缓缓地,一步一步。
②第一次见吴老,我问他:“记得吗?我们报纸曾编发过你的专版,有你一帧正在写生的大幅照片和年轻时在凡尔赛宫的一张……”吴老抢着说:“记得。”我说:“大标题很醒目——《鲁迅是我的人格老师》!你注重绘画和文学的沟通,使人更理解你的绘画,也更理解你的散文。”
③先前见过他在路边小摊上理发,后来在理发店也和他擦肩而过。这个“福云理发店”,四人座,优惠老人,只收五元。我去理发时,老板娘总会提到吴老,他是那里的老顾客。
④邻居都知道这个很不起眼的小老头是个大画家,却不知道他的作品被拍卖过成百上千次。万贯家产吧?却“穷”得布衣素食。老头倔,价值几百万、几千万的传世名画一捐就是百多幅,消费却极端平民化。当理发店的老板娘得知这个老头的画卖到十多亿人民币的时候,她惊呆了,知道老人来小店理发绝非省钱图便宜。我问过吴老:“有消息称,你的一幅画又拍了四千多万元,创下新的纪录……”他不动声色,然后说了句:“这都与我无关。”
⑤吴老脑勤而心静,不大愿意接待访客,大家知趣,尽量不去打扰他。一次,约好去他家说事,踏进家门后我大吃一惊。他的住房同我家的一样大小,都是一百零八平米,没有装修,依旧是洋灰地、木制的窗框窗格子,一应的原生态,书房之小,堪称斗室,哎呀,太委屈一个大画家了,然而,他已经习惯了。他的画作就是从这间普普通通的住房走出,进入国际画廊。
⑥他和相濡以沫的她又从公园的林间小道缓缓走来,不认识的人都把他们当作退休多年的老职工。她三次患脑血栓,严重失忆。他伴着她,寸步不离,肩并肩搀扶着,平和而亲昵。我遇上他,总是聊上几句,她也总是和我的小孙儿说几句话。
⑦吴老以前常在楼下买天津煎饼,近年来,他不吃了。那个卖煎饼的安徽妇女对我说:“老头想吃,可就是咬不动了。”还说:“老头人好,没有一点架子。有一年,他送我一本挂历,说上面有他的画。”她还看见他亲自抱着字画从她身边走过,问他怎么自己抱着,他说抱得动的,没关系,马路边等车去。
⑧令人吃惊的是这么一次,吴老一大清早同夫人坐在楼下草坪边的洋灰台上,打开包儿,取出精致的印章,有好几枚,磨呀磨,老两口一起磨。卖煎饼的妇女走过去问他:“你这是做什么?”他说:“把我的名字磨掉。”“这么好的东西你磨它……”他说:“不画了,用不着了,谁也别想拿去乱盖。”
⑨多么珍贵的印章啊!为了防范赝品行世,吴冠中釜底抽薪。
⑩一天,又邂逅他和她。她飘着白发,扶着手杖,我的孙儿大声地喊:“奶奶好!”她无言地笑。《他和她》里正好写道:“她走在公园里,不相识的孩子们都亲热地叫她奶奶,一声奶奶,呈现出一个灿烂人生。”我便说:“吴老呀,你写的散文,特别是《他和她》,空谷足音。当下散文,写暮年亲情,无出其右者。”他摇头。我又说:“开篇普普通通的五个字‘她成了婴儿’就打动人心。”他微微一笑。
⑾多次接触之后,我对吴老的文学观略有所悟,就是特别注重用文字表现感情内涵。吴老说:“我本不想学丹青,一心想学鲁迅,这是我一生的心愿。固然,形象能够表现内涵,但文字表现得更生动,以文字抒难抒之情,是艺术的灵魂。愈到晚年,我愈感到技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涵,是数千年千姿百态的坎坷生命,是令子孙后代肃然起敬的民族壮景。”
他丰满而瘦小,平易而固执,誉满全球却像个苦行僧。人们觉得怪异,其实,不难理解。他“一心想学鲁迅”,称鲁迅是自己的“精神的父亲”。回顾他坎坷的人生经历,读读他最满意的那幅油画《野草》,凝视鲁迅枕卧在杂花野草上瘦削却坚韧的头颅,这一切也许会变得很容易理解。
(小题1)第①段中的“有人气”指的是 。(2分)
(小题2)联系上下文,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第⑨段。(4分)
(小题3)第⑩段中作者认为“她成了婴儿”普普通通五个字打动人心,根据本文分析其原因。(4分)
(小题4)第12段中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5)本文标题中“我的邻居”四个字耐人寻味,请对此加以评析。(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文明出行

材料一:

央广网北京12月12日消息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昨晚,在从泰国曼谷飞往南京的FD9101航班上,两名中国游客与机组人员产生冲突,造成航班中途返航回曼谷。

一名乘客向中国之声提供的一段用平板电脑拍下的视频显示,这名闹事旅客正站在飞机走廊里,用手指着过道方向大声辱骂空乘人员,甚至扬言要炸飞机。有乘客回忆,在冲突过程中,这对情侣游客后排的两名乘客也一直帮腔一起指责空乘人员,但是多数乘客都在帮忙劝阻、协调。涉事女乘客依然不依不饶。随后机组人员不再进行协调与广播,飞机返航。9点半左右,返航的飞机又一次抵达廊曼机场,全体乘客被要求暂时下飞机。最终,这两名乘客以及帮腔的两人被泰国警方带走。

材料二:

国家旅游局13日晚间发出通知说,近日4名中国游客在亚洲航空曼谷飞往南京的航班上出现的不文明行为,严重扰乱了航班正常秩序,致使航班返航,影响了其他乘客的行程,涉事游客已受到罚款及支付赔偿的处罚。此事件系极个别游客所为,但已严重损害了国人整体形象。

据悉,事件发生后,国家旅游局立即责成江苏省旅游局调查核实相关情况,对涉嫌违法违规行为给予严厉处罚。江苏省、南京市旅游部门拟将此事件向全行业进行通报;拟对涉事旅行社给予全行业通报批评并责令整改;拟对该旅游团领队未履行好文明旅游引导职责的行为,依法给予相应处罚;拟将涉事游客不良行为信息通过省旅游行业协会纳入个人信用不良记录。

材料三: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1月15日说,文明旅游关乎国家和民族形象,体现公民素质,虽然引起各方面关注,但还没有成为广大游客普遍习惯,还没有成为旅游经营者自觉倡导。国家将坚决惩治旅游不文明行为,抓住典型案例,发挥警示教育作用。国家旅游局将协调电信部门,通过手机短信,使游客一踏上境外旅游目的地,就能收到“讲安全、讲礼仪、讲卫生,不大声喧哗、不乱写乱画、不违法违规”温馨提示。各旅行社将做到出境旅游管理审核培训责任到位,行前说明提示到位,领队履行职责到位。国家旅游局将协调相关方面,对不文明旅游者进行依法处置,依法制定对不文明旅游者追责制度。

今年,我国还将开展旅游不文明“随手拍”活动,将旅游不文明照片、视频等集中公布,形成声讨旅游不文明行为的氛围。开展文明旅游“提个醒儿”活动。向社会广泛征集文明旅游提醒语,选择文化、演艺、体育等领域的名人,作为文明旅游提个醒儿活动的“文明旅游提醒人”,使文明旅游理念深入人心。开展“文明旅游背包行”公益宣传活动。每年选择10 000名在校大学生,利用暑期,背包自助出游宣传文明旅游。

【小题1】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名中国游客与机组人员产生冲突,造成FD9101航班中途返航回曼谷,耽误了游客们的行程。
B.事件发生后,在国家旅游局的责成下,江苏省旅游局调查核实相关情况,拟对涉事单位和个人的违法违规行为给予严厉处罚。
C.此次事件系极个别游客的个人行为,和国人的整体形象无关,因而处理时只需将涉事游客不良行为信息通过省旅游行业协会纳入个人信用不良记录即可。
D.文明旅游,应该成为广大游客的普遍习惯,应该成为旅游经营者自觉倡导的原则。必要时,可以由国家旅游局协调相关方面对不文明游客进行依法处置。
【小题2】请认真阅读材料二的相关内容,有人认为此事件是个人行为,因此不应该对涉事旅行社和该旅游团领队进行处罚,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小题3】根据材料三的内容,说说为了倡导、保证文明出行,我国将在今年采取哪些措施?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下 山
①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
②西班他们刚走,雨就来了。在这之前,连续半个多月,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了。我不怕天旱,但我怕玛克辛姆的哭声。柳莎到了月圆的日子会哭泣,而玛克辛姆呢,他一看到大地旱得出现弯曲的裂缝,就会蒙面大哭。好像那裂缝是毒蛇,会要了他的命。可我不怕这样的裂缝,在我眼中它们就是大地的闪电。
③安草儿在雨中打扫营地。他直了直腰,伸出舌头舔了舔雨滴,冲我笑了。他一笑,他眼角和脸颊的皱纹也跟着笑了——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纹,脸颊笑出的是葵花纹。雨水洒下来,他那如花的皱纹就像是含着露珠。
④我们这个乌力楞氏族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等东西,然后再回到山上。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他们去的那个地方叫布苏。帕日格告诉我,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圈,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
⑤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
⑥两年前,达吉亚娜召集乌力楞氏族的人,让大家对下山做出表决。她发给每人一块白色的裁成方形的桦树皮,同意的就把它放到妮浩遗留下来的神鼓上。神鼓很快就被桦树皮覆盖了,好像老天对着它下了场鹅毛大雪。我和安草儿是最后起身的,不过我们不像其他人一样走向神鼓,而是火塘,我们把桦树皮投到那里了。
⑦我回到屋里,坐在狍皮褥子上,守着火塘喝茶。以往我们搬迁的时候,总要带着火种。达吉亚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了。没有火的日子,是寒冷和黑暗的,我真为他们难过和担心。但他们告诉我,布苏的每座房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可我想布苏的火不是在森林中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来的,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那样的火又怎么能让人的心和眼睛明亮呢!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
⑧虽然营地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的。 
(注)①节选自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第一部分(略有删节)。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妻子的自述口吻,讲述了这个弱小民族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②安草儿:是文中女主人公的孙子。③妮浩:鄂温克族萨满教女巫,1998年大兴安岭火灾,她跳神求雨而死。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第①段等来“裹挟着沙尘的狂风”,既指下文的干旱恶劣天气,又指面对时代变化,村里的人是否下山的思想狂风。
B.小说第②③段,面对大旱,玛克辛姆和柳莎的一“哭”,和安草儿的一“笑”构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前者的无助及后者的顽强。
C.文章营造了一个神秘、诱人、充满传奇色彩的世界,表现了作者对于现代文明与大自然剧烈冲突时表现出来的乐观之情。
D.小说情节发展舒缓,笔墨细腻,语言华美深沉,具有散文化的特色;一些民族语汇如“乌力楞”“希楞柱”等又具有陌生化的风格。
【小题2】小说中山上山下环境构成鲜明对比。其中“我”生活的环境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其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3】首段沧桑久远又亲切风趣,富有特色,请从多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小题4】在对下山做出表决时,“我”与“达吉亚娜”的决定相反,你赞成谁的决定?为什么?请作评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