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仁与孝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仁”作为儒学核心理念,结合时代需要演化为“仁德”(完美的个人修养)、“仁爱”(理想的人际关系)、“仁政”(完善的政治统治)思想,形成了完备的“仁学”体系;“孝”作为孔子思想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同时又贯穿于“仁德”“仁爱”“仁政”之中。

孔子使孝由源出的宗教意义转化为纯粹的伦理意义,从宗教道德传统转化为个人道德修养及家族道德原则。孝成为一切高尚道德的内在根据,在具体践行过程中,奉行孝道成为建立各种美德的起点;实践孝道的过程就是仁德不断扩充发展,进而实现孝的目标,同时进达仁德境界的过程。孔子提出:“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悌是仁德的基础,在家里行孝尽悌就是仁德培养的开始,是达仁的有效途径,从而实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境地,最终达到仁德兼善天下的目的。

孔子的仁强调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孔子要求人们用博大的胸怀去爱人,发自内心深处的爱亲之情成了仁的根本内容。对父母的亲亲之爱即“孝”,就自然成为仁爱的起点。孝与仁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百姓通过对父母的亲情之爱推己及人,彰显个人对社会、国家的责任和担当,不断追求仁爱的最高目标。孔子以“爱人”回答樊迟,意在强调家庭是人际关系的起点,爱从家人开始,进一步推扩到爱他人爱万物爱万民,进达仁爱境界。孔子希望通过孝建立起良好的家庭秩序,从最基本的亲亲之爱入手,通过发自内心深处爱的情感表达,达到博施于民的仁爱大道,实现家庭和睦、社会安定、人民和谐。

孔子从家庭内部父子、兄弟之间的自然“亲亲”出发,将孝的功能推扩到社会和政治层面,试图较为圆融地和解家庭、社会和国家关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各负其责、各尽其能、各安其分,才能营造一个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君主才能实现有效统治。在家能够孝悌父母兄弟,就形成了亲亲、尊尊、长长的社会伦常秩序,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然循规蹈矩、克己复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会出现,使父母不至受辱,使家族不至蒙羞而尽到孝道。孔子认为孝是为政的始基,孝悌是可以实现和操作的道德实践,从孝悌在家庭内部的实行推扩至整个国家,仁政的目标就可达到。

总之,在孔子由仁德、仁爱而达仁政的具体途径中,孝始终贯穿其中。孝是仁德的根本,是仁爱的根基,是仁政的根源。孝是仁得以塑造的道德根据,是仁得以展开的实践基础,是仁由下而上得以施行的内在动力。

(节选自《论孔子之仁与孝》,作者丁立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于“仁与孝”的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孝”是孔子“仁学”思想之外的另一个儒学核心概念,但是,同时又贯穿于“仁德”“仁爱”“仁政”等完备的“仁学”思想体系中。
B.由仁德、仁爱而达仁政的具体途径是以孝始终贯穿其中,孝是仁得以塑造的道德根据、仁得以展开的实践基础,是仁爱的根基,仁政的根源。
C.孝悌是仁德的基础,建立各种美德从奉行孝道开始;实践孝道的过程就是仁德不断向外扩充发展,循序渐进地进达仁德境界的过程。
D.孔子认为孝是为政的始基,孝悌是达仁的途径,是可以实现和操作的道德实践,将孝悌在家庭内部实行,进而将仁爱博施于民,仁政即可实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孝源出于宗教意义,孔子使之转化为纯粹的伦理意义,使孝从宗教道德传统转化为个人道德修养及家族道德原则。
B.孔子的仁强调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是要求用博大的胸怀爱人,而发自内心深处的爱亲之情则成了仁的根本内容。
C.孔子以“爱人”回答樊迟,意在强调家庭是人际关系的起点,爱从家人开始,进一步推扩到爱他人,进达仁德境界。
D.孔子认为孝与仁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百姓通过对父母的亲情之爱推己及人,彰显个人对社会、国家的责任和担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希望通过孝建立起良好的家庭秩序,从家人之间的爱,通向博爱他人的大道,从而实现家庭和睦、社会安定、人民和谐。
B.“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本是指君臣父子各负其责、各尽其能、各安其分,后世有些人认为这是在鼓吹封建等级制度。
C.孔子从家庭成员间的自然“亲亲”出发,将孝的功能推扩到社会和政治层面,试图较为圆融地和解家庭、社会和国家关系。
D.孔子认为在家孝悌父母兄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然循规蹈矩、克己复礼,不会出现犯上作乱的事情,使父母不至受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14 06:36: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的迅猛增长,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然而,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层面的网络安全威胁和安全风险也在不断增加,网络攻击行为向着分布化、规模化、复杂化等趋势发展。

我国近年来高度重视大数据的战略意义和国家网络安全建设,已将“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纳入“十三五”期间规划和建设的重要目标。2017年6月,《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网络安全更是提升到国家安全的层面。

材料二:

(摘编自《中国网民网络安全意识调研报告》)

材料三:

随着中国数字经济进入快车道和高速发展期,全球视野下的互联网已经进入了“大安全”时代,跨国界的网络攻击无处不在,网络犯罪日益多样化。我们应该居安思危,建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迎接“大安全”时代的挑战。

在技术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我们需要研究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发现和响应:在对方窃取数据或破坏系统之前快速发现,在对方给我方造成更大损失之前快速发现,并及时阻断、清除和修复。

在架构上,应当改变重要政府部门网络安全建设的管理机制,实行从中央到地方网络安全体系的统一规划、统一部署,明确各地、各部门的权、责、利,这样才能提升政企单位网络安全防护的整体能力。

同时,国家应建立国家级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国家级威胁情报平台、国家级应急指挥和协同防御平台、国家级邮件安全过滤平台等,通过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提升我国网络安全整体防御能力。

(摘编自周鸿祎《我国网络安全需提升整体防御能力》)

材料四:

网络安全事关国家安全,也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安全和利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无论是制定网络安全法律政策标准还是加强网络安全的管理,都要以维护老百姓的合法权益作为网络安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维护网络安全中的重要作用,让人民成为网络安全的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

要深入贯彻《网络安全法》建立完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网络安全的审查、个人信息保护等相关工作制度;严厉打击网络攻击、网络诈骗等各美网络违法犯罪活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要大力宣传网络安全法,让广大网民及时了解网络安全法律责任和义务,不断增强网络空间的法制意识,自觉依法上网、文明上网。

网络安全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互联网领域发展变化非常快,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

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加快网络安全学科的建设,支持高校、企业开展网络安全的职业培训,发现选拔网络安全的技术高手,形成网络安全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摘编自《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54.3%,网络安全威胁及风险日益突出》)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调查显示,多数中国网民认为当前网络环境是安全的,少数认为目前网络环境较危险。
B.从对重大网络安全事件的关注程度来看,有近两成的中国网民对网络安全几乎不关注。
C.这两个图切入角度不同,具体内容不同,但都是针对中国网民网络安全意识进行的调研。
D.综合图1和图2的调查数据来看,中国网民对网络的危险性认识不够,防御意识较差。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数据是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交汇融合而产生的,现在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如何保证数据安全的问题。
B.网络攻击目前已经呈现出分布化、规模化、复杂化的特征,要保证网络安全,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C.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攻防战略思想应该是对已经进入的攻击进行积极的发现并及时阻断、清除和修复,避免数据泄露,维护网络安全。
D.网络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国家要提升网络安全整体防御能力,同时也要让人民在维护网络安全中发挥自的作用,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小题3】阅读材料四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维护网络安全的方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岳庙的树
简默
①我是真的没想到,此次来杭州,住处竟然离岳庙如此近,下去一面缓坡就到了。
②我是听着刘兰芳的评书,看着小人书长大的,“岳母刺字”“枪挑小梁王”“大破‘拐子马’”等都曾是我耳熟能详的情节。我幼年家中有一台红灯牌半导体收音机,一块长砖般大小,装上电池拧开就能发声,是当时唯一会说话和唱歌的娱乐工具。它慰藉和充实了我的童年,而《岳飞传》等评书则是我最好的精神食粮。我最爱听的是刘兰芳在《岳飞传》中模仿马蹄由远及近的嘚嘚声,我的一位小伙伴学得惟妙惟肖。
③我瞻仰岳庙,(甲)天色晦暗,飘着雨丝,添了几分凉意。寒鸦鸣叫的鸣叫声不时从树上滴沥下来的,更加重了我内心的凄凉。
④在岳庙,忠与奸鲜明对峙,善与恶尖锐冲突。奸与恶和它们的化身,无处藏匿,也无法遁形,以永远下跪的姿势,以冰冷的铁的质地,时时刻刻地锈着蚀着,忍着受着时光的漫漫酷刑。有幸的不仅是青山,还有坚贞不屈的精忠柏(实为“硅化木”);无辜的不仅是白铁,还有被激烈肢解的桧树(人称“分尸桧”)。这儿遍地写着“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太阳照在岳王坟上,离离青草岁岁枯荣,雨中金黄的菊花倔强怒放。
⑤大殿前那些高大遒劲的樟树,自明清活至今,阅尽了朝代更迭,世事变幻,已是不可盈抱的古树。世间椿树因气味不同,有香椿叫椿,臭椿曰樗。但对于樟树,香樟是别名,臭樟也是,说的是同一种树,浑身散发的是同一类气息。叫香樟者众,唤臭樟者寡,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树像樟树一样集香臭于一身,也不清楚岳庙为什么要栽这种树,也许是因为它与身俱有的香气寓意了某种操守和品质。其实古人是不喜欢樟树的,主要原因是这种乔木四季常绿,又高又大,不会随着季节变化容颜和表情,种在庭院炎夏挡风寒冬遮阳。
⑥眼前这些樟树纠缠着凋谢的藤蔓,树干枝条上斑驳着明时苍苔清时地衣,我观它们如岳飞的一生。自背上深深刺下“尽忠报国”四个大字开始,忠君与爱国的种子便在岳飞心头萌芽,渐渐地长成一棵参天樟树。岳飞弱冠之年从军,投身效命抗金战场十六年,从绍兴四年收复襄汉六郡到绍兴十二年遇害,一直是南宋抗金执牛耳者。笼络利用岳飞等良将安内攘外,自己坐稳皇位的宋高宗满足于偏安一隅醉生梦死的现状,处心积虑地打击和束缚岳飞乘胜北伐收复中原的念头和手脚,他曾在岳飞出师前下手诏告诫岳飞只需收复伪齐所夺之地,千万不可领兵北上,触犯金人,否则定要严惩。等到颍昌大捷后,正当岳飞踌躇满志地对部下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时,高宗一日连下十二道金字牌召他班师,同时下令其他各路军队撤军,这无疑是釜底抽薪的一着。将帅即使跑到了天边,身上也永远牵系着一根看不见的皇权之线,就像一只风筝,飞得再高再远也难逃来自手中的操纵。在君命和形势的双重夹击逼迫下,岳飞一次次地抑制住北伐的强烈念头,勒住向着中原仰天长嘶的战马,面对百姓怆然泪下:“吾不敢擅留。”
⑦苟安偷生于半壁江山的高宗,本无意北伐收复中原,甚至没做过统一的梦。岳飞在抗金战场上连连奏捷,只是为他与金朝和议提供了讨价还价的资本和筹码。愤而辞职、建议立太子、坚定不移地抗金是岳飞的“三宗罪”。金兀术也送书给秦桧说:“……必杀飞,始可和。”高宗与秦桧目的一致,除掉岳飞,和议既可以顺利进行,又能杀一儆百,震慑其他敢于挑战皇权的武将。岳飞在战场上赢得的胜利越多越大,就离死亡越近越快。因此岳飞必死无疑,
死于他毫不妥协的抗金立场,死于他是和议的绊脚石,死于他的宁折不弯、忠心忧愤,死于他的廉洁正直、独善其身,死于他不爱钱也不好色……
⑧岳飞像极了诸葛亮,一生牵挂和忙碌的唯有北伐。他的悲剧在于既想北伐恢复中原,又要忠诚于只想通过和议偏安偷生的高宗。忠君与爱国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乙)它们根深蒂固地盘踞在岳飞身上,像一盘严丝合缝的磨,沿着既定的轨道,反反复复地转动着,折磨着他,消弭着他。就像眼前这些既叫香樟又唤臭樟的树。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第②段,作者回顾了幼时听评书《岳飞传》的情景,表达了对英雄岳飞的敬仰之情,同时也为后文即景抒怀、评判历史做好铺垫。
B.第④段中,作者巧妙地化用了岳王庙中“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索然无辜铸佞臣”的橄联,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忠”与“奸”的爱憎情感。
C.第④段末句“雨中金黄的菊花倔强的怒放”的景物描写,既象征着岳飞高洁的品质和不屈的意志,也表达了人们对英雄的赞许和敬仰。
D.文章对岳飞一生的进行了详尽叙述和高度评价,对其悲剧性的结局进行了透彻分析,并对岳飞的爱国思想进行反思批判,立意新颖。
E.第⑦段末尾运用一组排比句,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对迫害岳飞的反动统治者的无限愤慨之情,也表达了对英雄岳飞的无限崇敬之情。
(2)阅读文中两处画线的语句,回答问题。
①请简要分析(甲)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②请简要赏析(乙)处语句。
(3)“岳庙的树”有哪些特点?作者多处写到这种树,有何作用?
(4分“形散而神不散”是本文的显著特征。本文的“形散”表现在哪些方面?“神不散”又表现在哪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环球科学》年度创新榜发布了,毫无悬念,华为又出现在本土企业创新榜中。在中国本土企业创新的闪耀群星中,华为应该是最亮的那额。过去一年,华为研发投入超过600亿元,排名全球第入。华为一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就几乎占中国大陆地区所有企业研发总投入的5%,在国际专利申请量上,华为位居全球第二。与此相对应的是,华为2016年销售收入达5200亿元。华为崛起,获得了国际同行中“CEO 杀手”称谓,个个为之侧目,不敢掉以轻心,可是,华为感觉良好吗?肯定不是,我们看到领军人物任正非如履薄冰,对于华为创新的前景,任正非最經典的叙述是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他在发言中这样说道:“华为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国境,。那是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的一次隆重大会。任正非这样发言,格外引人注目。尤其是他还说道:“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华为已前进在速航中。会后,任正非的“无人区”,“困境”。 “迷航” 等,都成了报道的热词,引起科技界热议。

严格说来,中国科技企业乃至整个科技界的创断,还远没有全面进入一骑绝尘。环顾左右不见对手的无人区,智能手机方面,华为前面还有苹果和三星:在芯片领域,华为还在紧追高通,但以中国科技发展的态势,中国科技在某些领我从跟随到进入领跑的情况,已经出现,将来会越来越多,最終形成常态。这个时候,任正非首先想到无人区里如何创新,就像当年在华为顺境中想到冬天一样,是未雨綢缪的前瞻性思考,也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应有的思考。

从跟随到领跑,再到进入创新的无人区,应该有很大的不同。这个时候,需要的不仅是在别人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渐进性创新,更多是需要源头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否则,随时有可能被别人重新超越。华为对此应该是清醒的,数字通信,互联网、手机,计算机芯片,这些华为公司今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技术,都不是华为发明,也不是中国人发明。所以,任正非们感到前途茫茫和总机是正常反应;如果感觉不到,那才是真正的危机。

怎么在无人区创断?怎么让中国不断涌现源泉头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这可能是中国科技界今天和未来的重大课题。创新最关键的要素是人和环境,无人区创新,对人和环境的要求也应该高很多。想象一下在珠穆朗玛峰顶和字宙深空探险的情况吧,那可能是无人区创新最形象逼真的场景。在那样的条件下,需要身体素质和勇气都超人的探险者。同样的。在无人区创新的科技人员,科学素质应该也不同于一般人,而且,同样需要勇气。无人区的创新环境。也可以用珠峰探险者和字航员的装备来类比,只有在精心打造的特珠环境的保障下,他们才能在极端恶劣条件下生存与成功。同样,努力为在无人区创新的科技工作者营造一流环境作为保障,是必须的。

前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先生在谈到创新的环境时这样概括道: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遵循科学规律和维护科研规范;规范科学精神和学术民主:百折不回的奋斗精神和协调合作的团队精神,周光召先生列举出的关于创新环境的诸多因素,应该是对无人区创新环境的最低要求。

还有一点不能不说,无人区创新,探索者常常处于任正非所说的“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三无状态,失败的风险大大增加,怎么对待可能的失败?任正非自己給出了答案: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未来的探索本来就没有“失败”这个名词。不完美的英雄,也是英雄。

对的。今天和未来在无人区奋斗的中国科技工作者,无论成败。他们都是英雄。

(选自《环球科学》陈宗周《无人区创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的是
A.华为获得了国际同行“CEO杀手”称谓,应该是中国本土企业创新群星中最亮的那颗。
B.华为在过去-年里研发投入几乎中国大陆所有企业研发总投入的5%,所以在国际专利申请量上,华为位居全球第二。
C.华为研发投入600亿元,销售收入达5200亿元,让同行巨头们个个例目,不敢掉以轻心。
D.华为攻入无人区后如服薄冰,无人区既是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也是创新的领跑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以华为耀眼的成绩开篇,引入华为的危机意识,接着论述了如何解决危机以及在此过程中应有的态度。
B.文章以崛起的华为为例,运用例证、引证、喻证等多种方法,深入探讨企业的创新问题。
C.文章以近一半文字,论述了创新所需要的条件。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遵循科学规律和维护科研规范等,是无人区创新环境的起码要求。
D.文章后半部分论述创新环境的保障,鼓励科技工作者人胆创新,如果没有创新环境的保障,就不会有科学素养和勇气超群的科技人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科技工作者未雨绸缪、高瞻性的思考,促使中国科技在某些领城已经出现从跟随进入领跑的情况。
B.源泉头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是全新的创新,而华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技术,都不是自主研发,所以任正非感到前途茫茫。
C.华为只有在精心打造的特殊环境的保障下,科技工作者才能在极端恶劣条件下生存与成功。科技工作者如果拥有探索者和宇航员的装备,就可以成功。
D.创新与探索有可能失败,但在无人区奋斗的科技工作者,无论成败,都是英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18年8月23日,我国“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标志着我国成为继英、美、日三国之后,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的国家。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由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共同建设的大科学装置,它通过直线加速器和环形加速器将质子束增加至16亿电子伏特的能量后引出,撞击钨靶产生中子,从而进行科学研究。在2017年8月中国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并获得中子束流后,加速器运行稳定,首期三台中子谱仪已顺利完成样品实验。国家验收委员会专家认为,中国散裂中子源性能全部达到或优于批复的验收指标,装置整体设计先进,研制设备质量精良,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和三台谱仪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国之重器”,散裂中子源可以说是一个体积庞大的“超级显微镜”,其正式投入运行,将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平台。

与利用X光的同步辐射不同,中子是不带电荷的一种粒子。当中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相互作用时,有些中子会直接穿过,有些会像弹珠一样打在原子核结构上,使飞行方向偏离。科研人员通过散裂中子源中的谱仪研究中子的飞行轨迹,就能反推出原子核的内部结构,从而进行科学研究。

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说:比如说可燃冰的研究,那么它需要模拟千米深水下的压力,需要很厚的容器壁,那么这一个只有散裂中子源的中子能够穿过,而且中子散射对碳、氢、氧、氮这些轻的元素敏感,所以它能够很清楚地分出这个可燃冰的结构。我们只有搞清楚了可燃冰的性质,我们才能够安全有效地使用可燃冰。

(选自2018年8月24日“央视网”)

材料二:广东东莞大朗镇,是被称为“国之重器”的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基地。从2006年5月在这里选址,到2017年中子源首次打靶、顺利产生第一束中子,再到2018年启动首批实验……陈和生院士带领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散裂中子源项目团队在这里奋斗了整整十二年。

1998年,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乃至高能物理所发展陷入困境时,陈和生被任命为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

制定正确的发展规划,带领大家冲出低谷期,成为他上任后的当务之急。他提出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BEPCII)方案。

同样让陈和生信心满怀的还有他领导的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散裂中子源就像一台‘超级显微镜’,可以研究DNA、结晶材料、聚合物等物质的微观结构。”为诸多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提供最先进的大科学研究平台。

2006年5月,陈和生来广东为中国散裂中子源选址,最后选择了东莞。克服了重重困难,2011年10月中国散裂中子源终于奠基,陈和生担任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和工程经理。

2017年11月,在加速器、靶站和谱仪首轮联合调试中,中国散裂中子源实现了25Hz束流打靶运行,平均束流功率超过10kW,提前达到打靶束流功率的验收指标。

(选自2018年8月16日“央视网”)

材料三:在散裂中子源研制中,快循环同步加速器遇到了新的技术难题。“当时,我国还没有研制过快循环同步加速器的25赫兹交流磁铁。我们向美国、日本研究所的专家请教,但他们只懂科学设计,关键技术掌握在国外大公司手中,不能告诉我们。”傅世年说。

于是,科研人员与工厂技师咬紧牙关、联合攻关,经过无数次失败后,终于研制出合格的磁铁。研发团队还提出了谐振电源的谐波补偿方法,解决了多台磁铁之间的磁场同步问题,其效果优于日本散裂中子源。

不仅如此,陈和生介绍,散裂中子源的“眼睛”———中子探测器的核心技术也曾由外国掌握,经过攻关,科研人员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探测器,各项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2017年8月28日10点56分18秒,中国散裂中子源成功打靶并输出了第一束中子,中国人从此拥有了自己的散裂中子源。

(摘自2018年8月29日《中国科学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裂中子源是一个体积庞大的“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超级显微镜”,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的国家。
B.中国散裂中子源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性能达到了验收指标,装置整体设计先进,研制设备质量精良,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和三台谱仪综合性能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C.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乃至高能物理所发展陷入困境时,陈和生带领大家冲出了低谷,后又克服了重重困难,使中国散裂中子源在东莞终于奠基。
D.中子探测器的核心技术被称为散裂中子源的“眼睛”,这项技术也曾由外国掌握,我国科研人员刻苦攻关终于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探测器,性能达到国际水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裂中子源通过直线加速器和环形加速器将质子束增加至16亿电子伏特的能量后引出,撞击钨靶产生中子,其正式投入运行,将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平台。
B.当中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相互作用时,有些会打在原子核结构上,使飞行方向偏离,科研人员通过散裂中子源中的谱仪研究中子的飞行轨迹,从而进行科学研究。
C.只有在可燃冰的研究模拟条件下,散裂中子源的中子才能够穿过,而且中子散射对碳、氢、氧、氮这些轻的元素敏感,所以它能够很清楚地分出这个可燃冰的结构。
D.在散裂中子源研制中,快循环同步加速器和中子探测器的核心技术都遇到了新的技术难题,科研人员自力更生,终于攻破难关,技术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重点分别是什么?并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我国散裂中子源研制成功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但这座山峰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这样宋人就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宋人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如宋人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与唐诗并驾齐驱,成为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正如钱钟书所云:“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与唐诗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唐诗反映生活几乎无所不包,宋人只能在唐人的基础上继续向深处挖掘。
B.宋诗选材趋向平民化,不再写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具有平易近人的特点。
C.宋诗在艺术上的任何创新都是模仿唐诗、对唐诗风格进行陌生化的结果。
D.宋诗追求平淡,在丰神情韵的唐诗之外创造了古典诗歌的又一美学范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宋诗的艺术成就,重点论述了宋代诗人超越唐诗独树一帜的表现。
B.对于宋诗的艺术风格,文章从两个层面展开论证并指出其与唐诗的不同。
C.文章在论述中多次运用对比,展示了宋人不落窠臼、锐意求新的创新精神。
D.文章先简述宋人面临的困境,再逐层论述其创新,最后总结宋诗的成就地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宋人对唐诗不是既学习继承又开拓创新,宋诗无法取得与唐诗并驾齐驱的地位。
B.宋诗在艺术上的创新成果告诉我们:只有树立明确的参照对象,创新才能取得成功。
C.开拓新领域、选择新角度、追求陌生化等等,都是创新之道,宋诗如此,其他领域亦然。
D.宋诗整体风格趋同而许多诗人风格各异,可见追求整体的统一并不妨碍个体各展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