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召唤文化的符号

余三定

①文学批评也应该和文学创作一样,表现出对多样性的包容,需要各式各样的批评主体和方法策略,关键在于能否带来独到发现和美学的新阐释。舒文治的评论随笔集《远游的开始》(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算得上是文学批评的另类:它出自一位业余评论者之手,有意保持着与学院批评的距离;它放弃了学理上的细密针脚和体系上的逻辑构架,毫不掩饰对精神游历和灵魂冒险的偏好。□,作者把体现屈原远游放达的诗歌精神作为一种自觉追求,□视为一个“上浮起点”。

②远游这种精神探幽览胜的方式决定了舒文治的批评视野。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文学纷呈、90年代的文化反思、世纪末的精神颓变、新世纪的文化变奏、诗歌向度的下行、艺术肉身的欲望气息、多种文化现象的内部结构、地域文化蕴含的个人诗义等等,他都有所论及。他运用的阐释方法不但有多种西方理论的借用,也有中国诗学、中国文化的查询比对,特别对屈原开创的楚辞表现美学,他在精神血脉上自觉链接,声明“面对技术分析、技术处理、技术定位遮盖一切、改造一切的新浪潮,在文化策略上,我宁愿保守,不做达人,回到传统美学里,也能找到千年不绝的滋养和审美愉悦。”这种民间性、接地气的文化背景,能使他的批评不受学术流派的束缚,不受东西方的理论强拆,表现出挥洒自如的自我阐释,从而达到他认为的灵动阐释、有效阐释。

③舒文治把自己定位为一个阅读者和写作者,而不是学术人,他将兴趣阅读、分析阅读合而为一,以文本分析作为阅读的引申和思辨的载体,保障着个体认知的可靠性和审美体验的自得意趣,因而防范了概念空转、无当议论、粗暴结论的风险。理性于他阅读感性的凝炼,结论服从于他知识谱系里的必然律。即使是对先锋小说,他也不是一味叫好或开骂,比如,对残雪长篇小说《突围表演》所刻意制造的形式迷宫,他进行了具体拆解,层层除魅,最后引用卡尔维诺“向迷宫宣战”的艺术箴言来击碎这一扭曲的幻城,而卡尔维诺正是残雪多年之后以专著的形式深入解读、奉为大师的作家。这种隐含的反讽,表明了他对先锋形式的洞见和并不盲从。而对格非和余华的几部先锋小说的分析,或者是要在中国语境中激发一种新的审美反响,或者是要推导出一种踏实而不是踏空的普遍性生存状态,并从中窥见了先锋的回归,先锋从“梦的幻境开始踏上漂流的土地”,以更好“完成他们表现人的危机和进行文化救赎的双重使命”。——这一个在上个世纪末得出的结论,应该说符合余华、格非新世纪的创作方向上的校正,也可以看出舒文治作为文学现场的旁观者持有的清醒。

④召唤灵动的感悟,赋予优美的表达,是《远游的开始》给我更深的印象。这里有一个批评主体如何渗透到批评对象中的问题。舒文治之所以要把评论当成美文来写,除了才气禀赋之外,肯定也与他的批评观有关。米歇尔·福柯提出了他理想中的批评:“我忍不住梦想一种批评,这种批评不会努力去评判,而是给一部作品、一本书、一个句子、一种思想带来生命……它召唤这些存在的符号,把它们从沉睡中唤醒。也许有时候它也把它们创造出来———那样会更好。”虽不能肯定说舒文治也持米歇尔·福柯同样的批评美学,但他至少认可这一观点,因为在他的书中,我找到了一种近似的表达:“他的创造是用语言的符咒对潜在的无限可能性的召唤,唤起它们的灵性后赋予它们各式如栩的形态。”福柯对存在的符号的召唤,舒文治理解为语言的灵性赋予,它们栩栩如生的无穷形态就是无限存在的寓体。我认为,这种可能性一定会借助文化符号来显现,文化等待着创造主体的唤醒,并成为创造的一部分,自然,批评主体也包括在其中。文学批评的对象不是纯物质形态的客体和产品,它是一种饱满的个体经验,是人类情感的综合体,是为想象和虚构提供海阔天空的自由王国,因此,纯客观公正的文学批评可能是不存在的,文学批评主体的自由度超过了任何一种学术写作和历史写作,应该允许批评主体的审美渗透、个性张扬、情感共振和思想对话。

⑤舒文治在繁碎的公务之余,在喧哗和欲望的包围圈里,坚守自己的梦想,开拓审美的新境。我相信,他探寻的目光会更专注于文化与存在的秘密,他深得楚文化浸染的灵魂一定能飞翔得更远,因为当他把一切当成刚刚开始时,“远游”早向他发出了“舒并节以驰骛”的召唤。

注:①出自《楚辞·远游》,意思是放开缰绳任凭马儿飞奔。

【小题1】本文的文体是______,我们曾学过迈耶·莱文的同类体裁的文章《_______》。
【小题2】下列适合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一项是:( )
A.因此  并B.但是  却C.总之  进而D.其实 不过
【小题3】在舒文治看来,余华、格非的新世纪先锋小说的特征是
【小题4】请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小题5】下列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批评中,主体的自由度超过了文学写作和历史写作。
B.在作者看来,舒文治对待先锋小说的态度是不置可否的。
C.舒文治把福柯对存在的符号的召唤理解为语言的灵性赋予。
D.文学批评的写作,应该给人带来独到发现并阐释新的美学。
【小题6】从全文看,《远游的开始》一书具有哪些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10:58: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流泪的故事
胡平
我的妻子爱珍是在冬天去世的,她患有白血病,只在医院里捱过了短短的三个星期。
我送她回家后过了最后一个元旦,她收拾屋子,整理衣物,指给我看放证券和身份证的地方,还带走了自己所有的照片。后来她把手袋拿在手里,要和女儿分手了,一岁半的雯雯吃惊地抬起头望着母亲问:“妈妈,你要到哪去?
“我的心肝,我的宝贝。”爱珍跪在地上,把女儿拢住,“再跟妈妈亲亲,妈妈要出国。”
她们母女俩脸贴着脸,爱珍的脸颊上留下两行泪水。
坐进出租车里,妻子便号啕大哭起来,身子在车座上匍匐、滑动,我一面吩咐司机开车,一面紧紧地把她搂在怀里,嘴里喊着她的名字,等待她从绝望中清醒过来。
二十多天后,从“海外”寄来了她的第一封家书,信封上贴着邮票,不加邮戳,只有背面注有日期,我按照这个日期把信拆开念给我们的雯雯听。
“心爱的宝贝儿,我的小雯雯,你想妈妈了吗?妈妈也想雯雯,毎天都想,妈妈是在国外给雯雯写信,还要过好长时间才能回家。我不在的时候,雯雯听爸爸的话了吗?
最后一句是:“妈妈抱雯雯。”
这些信整整齐齐地包在一方弥漫着爱珍常用的栀子花香水气息的手帕里,共有十七封,每隔几个星期我们就可以“收到”其中的一封。信里爱珍交待我们按季节换衣服根据需要补充营养等等。读着它们,我的眼眶总是一阵阵地发潮。
当孩子想妈妈想得厉害时,爱珍的温柔话语和口吻往往能使雯雯安安静静地坐上半个小时。逐渐地,我和孩子一样产生了幻觉,感到妻子果真是远在日本,并且习惯了等候她的来信。
第九封信,爱珍劝我考虑为雯雯找一个妈妈,一个能够代替她的人。“你再结一次婚,我也是你的妻子。”她写道。
一年之后,有人介绍我认识了现在的妻子雅丽,她离过婚,气质和相貌上都与爱珍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她从未生育,而且对孩子毫无经验。我喜欢她的天真活泼,唯有这种性格能够冲淡一直笼罩在我心头的阴影。我和她谈了雯雯的情况,还有她母亲的遗愿。
“我想试试看。”雅丽轻松地回答,“你领我去见见她,看她是不是喜欢我。”
我却深怀疑虑,斟酌再三。
四月底,我给雯雯念了她妈妈写来的最后一封信,拿出这封信的时间距离上一封信相隔了六个月之久。
亲爱的小乖乖: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妈妈的学习巳经结束了,就要回国了,我又可以见到你爸爸和我的宝贝儿了!你高兴吗?这么长时间了,雯雯都快让妈妈认不出来了吧?你还能认出妈妈吗?……我注意雯雯的表情,使我忐忑不安的是,她仍然在专心一意地为狗熊洗澡,仿佛什么也没有听到。
我欲言又止,忽然想起雯雯已经快三岁了,她渐渐地懂事了。
一个阳光明媚的初夏,到处弥漫着栀子花的芬芳,我陪着雅丽来到家里。
雯雯呆呆地盯着雅丽,尚在犹豫。谢天谢地,雅丽放下皮箱,迅速来到床边,拢住雯雯好孩子,不认识我了?”
雯雯脸上的表情由惊愕转向恐惧,我紧张地注视着这一幕。接着……发生了一件我们没有预料到的事。孩子丢下画报,放声大哭起来,哭得满面通红,她用小手拼命地捶打着雅丽的肩膀,终于喊出声来:“你为什么那么久才回来呀!
雅丽把她抱在怀里,孩子的胳膊紧紧揽住她的脖子,全身几乎痉挛。雅丽看了看我,眼睛里充满了泪水。
“宝贝儿……”她亲着孩子的脸颊说,“妈妈再也不走了。”
这一切都是孩子的母亲一年前挣扎在病床上为我们安排的。
(摘编自《语文世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珍的信包在她常用的栀子花香味手帕里,为安排雅丽在有栀子花香的季节首次见雯雯做好了铺垫,促使雯雯对雅丽产生亲近感。
B.在“我”为雯雯读最后一封信时,雯雯仍在专心一意地为狗熊洗澡,仿佛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在雯雯心中对母亲的情感已淡化。
C.雅丽抱住雯雯时,“孩子的胳膊紧紧揽住她的脖子,全身几乎痉挛”,细腻地表现出孩子对妈妈的思念和担心妈妈再次离开的恐惧。
D.出色的小说往往以小见大,病中的妻子在人生的最后时光里心思细腻地为女儿与丈夫安排了美好未来表现了母爱的温暖与伟大。
【小题2】小说在刻画爱珍的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标题是“流泪的故事”,有人认为小说的题目若为“妻子的心”更好,你认为哪个标题合适?请结合全文简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国度。早在西周时期,汉字就被列为宫廷初级教育的必修科目。秦始皇统一中国,将“书同文”作为最重要的国策之一。东汉时期,许慎更是在《说文解字·序》中提出了“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论断。汉代还将规范书写足够数量的汉字,作为选官取仕的重要标准。可以说,汉字在人们心目中的这种神圣地位,是她得以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②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与所记录的汉语的高度适切性。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特别先秦两汉更是如此。汉字一字一个音节的特点,正与汉语词汇相适应,从而形成了字词之间清晰的对应关系。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古以来方言分歧就极为复杂,如采用直接记录语音的拼音文字,必将导致不同方言区文字的分裂,并最终导致文化的分裂。而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正好弥补了拼音文字的弊端,可以在不同方言区之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

③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与中华文化的融通性。汉字的表意特点,使她与中华文化的众多元素相互融通。书画同源的事实,决定了早期汉字的写意特征,如甲骨文的“象”字,长着长鼻子和健壮身躯,充满灵动之美。汉字优美的写意性形体,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书法艺术,构成了汉字历史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④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自身系统的不断调适和完善。一种文字能否长期充当全民的交际工具,关键在于这种文字能否有效满足语言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充满智慧的中国先民们,运用“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理念,将一元化的象形方法转化为二元化的形声机制,产生了由形符和声符组合而成的形声字。这种音义结合的构形方式,使汉字的长期生存成为可能。在书写方面,汉字由早期的整体象形性到小篆再到隶楷,一直朝着方便书写的方向调整,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计算机问世以来,汉字又通过形码和音码等多重手段,粉碎了“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的预言。

⑤汉字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几千年来一直支撑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汉字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汉字陆续远播于周边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国家,并逐渐形成了覆盖东亚、东南亚大部分地区的“汉字文化圈”。在当代,随着中国实力的日渐提升和中华文化的快速传播,汉字正以其非凡的活力,健步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摘编自王立军的《汉字——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自古崇尚文字,尤其汉代把汉字书写和选官取仕相结合,才确立了它的神圣地位。
B.汉字优美的形体和写意特性,使其成为独特的书法艺术,从而形成了书画同源的特征。
C.汉字的书写一直由整体象形性朝着方便书写的方向调整,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
D.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汉字陆续远播并覆盖了东亚、东南亚地区,现正健步走向全世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例举了汉字自古以来在教育、国策、取仕等方面的地位,阐明其经久不衰的缘由。
B.文章2—4段采用了层递式结构,从三个方面深刻论证了汉字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C.文章第二段通过对比,阐明了表意体系的汉字能在不同方言区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
D.文章的末段指出了汉字对中华文化传播发展的作用,并描绘了它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词之间清晰的对应关系,决定了汉字一字一个音节的特点与汉语词汇间的相互适应。
B.我国方言的分歧极大,如果采用直接记录语音的拼音文字,最终将会导致文化的分裂。
C.汉字由一元化象形方法朝着音义结合的构形方式的转化,才使得其长期生存成为可能。
D.通过形码和音码等多重手段,汉字粉碎了计算机是其掘墓人的预言,更彰显其生命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些桥 这些人

冯文超

昆仑险,唐古拉高,在两山之间的铁路线上,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几百座铁路桥。那些桥最长的达十几千米,绵延望不到边。列车驶过的铿锵声仿佛是桥在歌唱。那不是小夜曲,也不是咏叹调,而是英雄交响曲。那种铿锵声调,无论是彻骨严寒的风雪天气,还是紫外线强烈的炎夏,只要有列车通过时,你都会听到。应该说,列车通过时,是桥最激动的时刻,自然也是它体现自身价值的时刻。

桥是沟通的纽带,逢山修路,遇水架桥。纵观天路上的这些桥,没有仪态万方的造型,没有浓艳色彩,当然也有拉萨河大桥那哈达般洁白优美造型的,但大多数是普普通通的混凝土结构桥。远远望去,呈现的是水泥、钢铁、石子,是一种力的展示。望着它,如望着男子汉雄健的脊梁,敬畏感油然而生。

桥常常是和水连在一起的,可是青藏铁路上的桥不光是跨水而过,无水也有桥。这里以桥代路,其原因是火车过冻土地带要架桥,给野生动物设置通道也要架桥,让它们从桥洞通过。

有水的桥自然都一样,说说没水的桥。天路上给野生动物铺设通道的桥,最有代表性的是清水河大桥,长度为十几千米,桥墩有一千多个,是青藏铁路上最长的桥,远望如一架天梯直抵远处洁白的雪山。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让那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滑翔。

桥隧车间主任靳东发告诉我,每年草滩上野花点点竞妖娆时,通道便开始热身了。灰褐色、土黄色的藏羚羊开始迁徙,去卓乃湖交配繁衍,一批接一批,而最大的一批,竟有几千只,浩浩荡荡地通过通道。头羊走在前边,两只长犄角像仪仗队的指挥杖,如将军带领着一支长长的队伍去远征。它们快速过桥洞时,像士兵奔赴战场,闪电一般快,颇为震撼。这时,正在干活的桥隧工们会立即放下工具,也快速钻进隐蔽处,屏声敛息,不打扰这些可爱的西部的精灵。一次,一只小藏羚羊见桥头铁路防护网里长着青草,就去吃,头卡在网格里不能动。工人们把它救出来,用牛奶喂养,然后放生。从此以后,防护网换成密度更高的网格,再没有藏羚羊被卡住。这座清水河大桥上走火车,下走野生动物。好天气时,从昆仑山飘来的白云如长长的哈达舒展着、缭绕着,而远处唐古拉雪山送来清凉的风,宽阔的草滩虫吟鸟唱,悠闲的野生动物欢乐蹦跳,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

一对自驾的旅行者在桥边沿路上丢了一个包裹,里边有现金、衣服,想着肯定是找不到了,略感绝望地问了一下桥隧工,结果完整地找到了包裹,里面的东西丝毫不差。感激的旅游者望着那一张泛着高原红的脸,心里发热,将新款的冲锋衣送给小伙子。小伙子喜欢极了,拿出自己的一件工作服,上边有橙黄防护色彩和一个鲜红的铁路路徽,回赠给旅游者,俩人高兴地穿着互换的衣服合了一个影。旅游者说,穿上这件衣服,握着他的手,好像心灵上搭了一座桥!

这些桥架在山水之间、冻土之上,起着连接沟通的作用。高寒缺氧,烈日暴晒,狂风飞沙,不管山险水恶,或是荒漠旷野,它都恪守着职责,对于“担当”这个词受之无愧。

桥是有灵气的,有血肉的,有人情的。人们对桥是感恩的!

行驶过青藏铁路的人,会记住雪山、草原、湖泊,也会记住这些铁路桥吧?

(选自2016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第1段简要介绍了青藏铁路桥的位置,同时运用比喻手法突出铁路桥的价值,也为全文奠定了雄壮的基调。
B.文章第2段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大多数青藏铁路桥没有优美的姿态、艳丽的色彩,有的只是质朴和雄健,这也为后文写桥隧工人做了铺垫。
C.文章第5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藏羚羊穿过青藏铁路桥洞时的震撼场面,笔墨饱满,读来给人以催人奋进的力量。
D.文章最后一段以揣测的语气作结,婉转地赞美了这些桥以及设计、建造、养护这些桥的劳动者们,同时,在结构上呼应开头,也照应了题目。
【小题2】文中画线的一段写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中的“桥”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西方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但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渡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
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的毛病,于是“媒”或“诱”产生了新的意义。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读原作的,却一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它挑动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仿佛让他们尝到一点儿味道,引起了胃口,可是没有解馋过瘾。他们总觉得读翻译象隔雾赏花,不比读原作那么情景真切。
这样说来,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而我们读到了原作,马上掷开了译本。勇于自信的翻译家也许认为读了他的译本就无需再读原作,但是一般人能够欣赏货真价实的原作以后,常常薄情地抛弃了翻译家辛勤制造的代用品。倒是坏翻译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效力。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品拒绝读者:他对译本看不下去,就连原作也不想看了。这类翻译不是居间,而是离间,摧灭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作直接联系的可能性,扫尽读者的兴趣,同时也破坏原作的名誉。
林纾的翻译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经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事实。他引导他们去跟原作发生直接关系。能读原文以后,再来看错误的译本,有时不失为一种消遣。有人说,译本愈糟糕愈有趣。我们对照着原本,看翻译者如何异想天开,用胡猜乱测来填补理解上的空白,无中生有,指鹿为马,简直像一位“超现实主义”的诗人。但是,我对林译的兴味绝非想找些岔子,以资笑柄谈助,而林纾译本里不忠实或“讹”的地方也并不完全由于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浅、不够理解原文。
一个能写作或自信能写作的人从事文学翻译,难保不像林纾那样的手痒,他根据自己的写作标准,要充当原作者的“诤友”,自以为有点铁成金或以石玫玉的义务和权利,把翻译变成借体寄生的、东鳞西爪的写作。正确认识翻译的性质,严肃执行翻译的任务,能写作的翻译者就会有克己功夫,抑止不适当的写作冲动,也许还会鄙视林纾的经不起引诱。
(节选自钱钟书《旧文四篇:林纾的翻译》,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使原作“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却保存了原有的风味。
B.两种文字之间的距离、译者跟原作者的距离、译者表达能力欠缺等都会使译文走样。
C.文学翻译的“化境”只是一种理想,由于“讹”无法避免,因而“化境”是无法实现的。
D.翻译本图省事,却变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与目的相去甚远,费力不讨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为了论证文学翻译的“化”和“讹”的关系,援引古今中外论据,辩证而形象。
B.文章把好的翻译和坏的翻译进行对比论证,通过对比,二者之高下、优劣不言自明。
C.文章对林纾翻译西方小说的功过得失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论证,给后来者提供借鉴。
D.文章围绕着文学翻译的“化”“讹”“媒”“诱”等几方面展开论述,条理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优秀的翻译作品,既要忠实原著,保留原先的精神姿致,而又不露生硬牵强的痕迹。
B.文学翻译的所谓“媒”,就是通过译本作为媒介让读者去阅读原著,促进文化交流。
C.林译小说的“讹”,不是因为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而是因为没有抑制写作冲动。
D.坏的翻译那是糟蹋原著,因为译本的不堪卒读,进而连累原著,居间反而成了离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目前,“中国哲学”与国学好像一张纸的两面,似乎有关国学的研究都可以“中国哲学”的名义问世。这种现象折射出,“中国哲学”一方面想借助国学竭力摆脱西方哲学的影响而谋取自身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却又对自身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尚未形成明确的自我意识,因此在现实中无法明确自身与国学的本质性差异。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大多数用以证明“中国哲学”是一种独特哲学的理由难以成立。
有人认为,“哲学”是个共名,因此“中国哲学”必定是一种独特的哲学。这虽然看到了中国“哲学”与西方Philosophy 之间的共通之处,但却似乎忽略了类似的共通之处也可以存在于“哲学”与文学、艺术或宗教之间。
还有人认为,哲学是某种文化的核心,没有哲学,任何文化都不可能有长久的生命力,而中国文化从古至今一直延续未断,因此必有“哲学”这门学问。这类说法,大约还是以西方文化为样板而得出的一个非普遍的结论。
另有观点认为,中国有Philosophy这门学问,是西方人自己最先承认,且至今还有认可中国的Philosophy并以之作为终生研究事业的人。的确,从目前可见的资料来看,西方耶稣会士所作的《中国的哲学家孔子》(1687年)似乎是最早用“Philosopher“(哲学家)一词来称呼孔子的文献,但耶稣会士对中国思想充满主观性的、非专业性的传播,使当时欧洲著名的哲学家如莱布尼茨、伏尔泰等人都先后一度对中国思想产生兴趣。但他们对中国思想的了解都很有限,不能用来证明中国自古就存在与西方Philosophy一样的学问。虽然现当代西方有一些学者终生钻研所谓中国Philosophy,但他们的研究多不为西方Philosophy界的同行所看重。更重要的是,归根结底,这种判断中国哲学之成立的方式,仍然是以西方为参照的。
还有一些学者借海德格尔等人的思想,证明中国古代不但有Philosophy,而且还优越于西方。但只要我们的眼光不只是滞留在他们对西方传统Philosophy的批判态度上,而同时深入他们批判的具体过程之中,就会发觉,他们所用的批判方法及问题意识都是典型西方Philosophy式的。拿海德格尔来说,他认为自己从事的是“思想”而非“Philosophy”。但海德格尔所谓的“思想”,是对存在的真理和统治了西方Philosophy几千年的理性、逻辑之思。他批判西方传统Philosophy并非将其彻底抛弃,而是要揭示其缺陷,为更正当的理性和逻辑重新奠基。但在中国古代,并不曾有哪些思想经典对西方式的理性与逻辑做过清晰而系统的阐明论证。因此,借助作为西方传统Philosophy之叛逆者的海德格尔等人的思想来讧明中国“哲学”之合法性甚至优越性,无并于缘木求鱼。
有人担心,否认中国古代存在类似于西方的Philosophy,就等于否认中国古代思想有对人生真理、生命的终极目的和终极精神的思索和追求。其实,古希腊有了艺术和宗教之后,Philosophy还会发展出来,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虽然三者同样都能实现对人生真理和终极精神的追求,但与艺术和宗教不同的是,唯有Philosophy是通过运用概念进行推理论证这种人类所独具的理性思维方式来把掘人生真理和追求终极精神,而艺术主要通过直观和知觉,宗教则借助于非理性的力量。西方Philosophy所表现出的这种通过概念进行推理论证的理性思维方式是其必要的典型特征,具备这种特征的西方Philosophy可称之为“典型哲学”,而凡是这种典型特征表现得不充分、不明显的其他哲学,诸如中国“哲学”则可称之为“非典型哲学”。
若要证明“中国哲学”是一种具有独特内容和形式的哲学,就必须找出中国“哲学”与西方Philosophy的真正共通而同时又与艺术和宗教的不同之处。笔者认为,作为通过概念进行推理论证的理性思维方式的哲学,在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思想中不能说完全没有,但确实表现得不充分。中国古代思想最根本的特点是“未尝离事而言理”。因此,如果我们认为哲学对把握人生真理和追求终极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并认为我们也拥有作为一种独特哲学的“中国哲学”,那么,就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西方Philosophy的学习和训练,以培养我们本来并不擅长的通过概念进行推理论证的理性思维能力。
这样的学习,不但不会瓦解中国传统思想,消解中国思想的主体性,反而更有助于我们从深层次超越历史的局限性,批判继承传统思想,借鉴、吸收、转化传统思想的智慧和优势,真正建构起能够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中国哲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对自身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尚未形成明确的自我意识,只是想借助国学来竭力摆脱西方哲学的影响,从而谋取自身的独立性。
B.中国“哲学”与西方Philosophy之间存在着共通之处,类似的共通之处也存在于“哲学”与文学、艺术或宗教之间,而有的学者好像并没有关注到后者。
C.哲学是某种文化的核心,没有哲学,任何文化都不可能有长久的生命力,而中国文化从古至今一直延续未曾间断,因此中国文化中必有“哲学”这门学问。
D.与西方哲学不同,中国“哲学”在通过概念进行推理论证的理性思维方式这一点上表现得不充分、不明显,不能称为“典型哲学”,只能称为“非典型哲学”。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西方耶稣会士所作的《中国的哲学家孔子》已经把孔子称为哲学家,但要据此认为中国自古就存在与西方Philosophy一样的哲学,依据是不充分的。
B.海德格尔等人批判西方传统Philosophy时所用的方法和问题意识都是典型的西方Philosophy式的,所以,用其思想来证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是不对的。
C.古希腊的文化告诉我们,否认中国古代存在类似西方的Philosophy,也就意味着否认了中国古代思想有对人生真理、生命终极目的和终极精神的思索和追求。
D.中国古代不存在纯西方式的哲学,因为中国古代思想往往是“未尝离事而言理”,其中不曾有哪些思想经典对西方式的理性与逻辑做过清晰而系统的阐明论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中国哲学与国学并不相同,但由于用以证明其是一种独特哲学的理由难以成立,所以,中国哲学在现实中无法明确自身与国学有本质性的差异。
B.只有证明了中国“哲学”与西方Philosophy的真正共通而同时又与艺术和宗教的不同之处,才能证明中国哲学是一种具有独特内容和形式的哲学。
C.中国哲学界部分学者试图借助西方哲学家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关注来论证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一致性,这种思路本身就是不太站得住脚的。
D.加强对西方Philosophy的学习和训练,有助于我们借鉴、吸收、转化传统思想的智慧和优势,真正建构起能够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中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