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代既是墓志创作的鼎盛期,也是墓志文体的重要变革期。唐代文学全面繁荣,多种文体均获得了长足发展,这为唐代墓志文体吸收其他文体之长提供了便利条件。而墓志文体发展至初唐,逐渐固定为单一程式化的叙述范式,内容多歌功颂德,浮泛空洞,实用性与叙事性有余而抒情性不足。体式既定,难出新意,因而招致追求个性张扬崇尚革新的唐代文人的强烈批判,激发出他们变革墓志文体的创新意识。而唐代文人往往多体兼擅,亦是唐代墓志文体得以顺利完成自我更新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墓志虽也称颂逝者,抒发哀悼之情,但侧重叙述逝者的生平事迹;而哀祭文虽也追记逝者的生平,但偏重于述哀,抒情色彩更为浓厚。唐代墓志文体多方借鉴了哀祭文悼亡述哀的抒情方式,使这一时期的墓志由传统的以叙述墓主生平事功为主,逐渐转变为叙述与抒情并重,极大地增强了墓志这一实用文体的情感张力。此外,唐代墓志经常借用哀祭文擅长运用议论的手法,以宣泄沉痛的悼亡情感,激起读者的共鸣,增强艺术感染力,深化作品的情感内蕴。无怪乎储欣盛赞韩愈《李元宾墓志铭》“铭词与《祭十二郎》相埒(等同),皆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虽然储欣此言仅是说明二文因采用同一修辞手法,而达到了近乎一致的艺术感染力,但这可作为唐代墓志借鉴哀祭文的有力证据。
唐代墓志作家在墓志撰写过程中,有意纠正六朝以来墓志创作逐渐千人一面缺乏人物个性的弊端,往往借鉴史传的人物形象塑造唐传奇事实性虚构之法。墓志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传记,并非单纯的史实记录,它还需要表现传主的个性特征,彰显传主的精神风貌。也就是说,除史实的真实之外,传记还可以带有某种程度的虚构的真实,亦即叙述的真实。例如杜牧的《唐故进士龚轺墓志》,二鬼诱使龚轺坠马而亡的叙写,奇幻而多姿,极具戏剧效果。
墓志作为一种应用于丧葬活动的实用文体,不仅有记载墓主家世及生平经历的序文,而且也有颂扬墓主功业德行的铭文。墓志的铭文部分一般采用四言韵语的形式对序文内容进行综括,以抒发伤悼之情。但墓志发展至唐代,富于创新精神的墓志作家们丰富了铭文部分的变化,四言之外,三言五言七言杂言骚体均有,如《王氏殇女墓志》等,这无疑是对诗歌艺术体式的吸纳。
(选自李秀敏《唐代墓志铭:风流难掩社稷功》),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追求个性崇尚革新的唐代文人,促进了墓志文体的创新和变革,助推墓志创作走向鼎盛时期。
B.为了增强情感张力和艺术感染力,唐墓志借鉴了哀祭文擅长用议论宣泄情感的手法。
C.唐代墓志借鉴虚构之法,不再以史实记录的方式进行创作,力求凸显人物个性风貌。
D.唐代墓志作家敢于创新,丰富了墓志的语言变化,铭文出现了三五言和杂言等形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唐代墓志与其他文体互渗为视角,分析唐代墓志演变,为墓志发展提供证据。
B.文章第一段从外部条件和作者素养方面,分析了唐代墓志文体发展更新的重要原因。
C.文章从哀祭文史传文传奇和诗歌方面,论述了不同文体之长对唐代墓志的影响。
D.文章提出问题后,横向展开论述,并在每个论述部分后提供了实例作为议论的支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唐代墓志文体或许还将长期缓慢发展或者停滞不前。
B.墓志文体范式逐渐僵化内容逐渐趋同,唐代文人出于创新意识而有意做出了纠正。
C.唐代墓志借鉴了哀祭文悼亡述哀的方式,从传统的歌功颂德,转变为叙述抒情并重。
D.从唐代墓志的发展来看,抒情方式叙述方式以及语言形式对墓志文学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21 10:26: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电子商务人才缺口巨大
陶涛
“有不少人在电子商务这个圈子里跳来跳去,但最后还是没有跳出去,毕竟电子商务是个趋势。”在一家团购网站工作的于兰这样告诉记者,她认为很多人跳槽离不开电子商务的原因是,“这个行业还有很多机会,很多人舍不得走”。  
今年7月,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了《2012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我国目前电子商务企业直接从业人数将近有214万。未来5年,我国3000多万家中小企业将有半数企业尝试发展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人才需求更加趋紧,预计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企业直接从业人员将达到265万。  
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方面,是应聘者众多;另一方面,是匹配的候选人难找,总量不足、高级专业人才奇缺是突出问题。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人才需求强烈,招聘压力大的企业占40.91%。
与此同时,80后、90后已经成为电商企业员工的主流。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崔立标认为,80后、90后员工的激情和创造力正在推动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但同时鲜明的个性和超现实的价值观同样给企业管理带来挑战。
在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助理分析师庞敏丽看来,行业发展迅速且竞争激烈。为了夺得市场,许多企业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培训员工。她还认为,由于电商行业快速成长,企业人力资源会面临各种压力,随着电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成熟,问题将会逐步聚焦到企业文化和制度建设上。
当当网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认为,企业人才资源产生压力的主要原因是,尽管目前竞争激烈,但仍有大量零售企业、上游品牌商加大电子商务业务的投入,新进入者为加快发展步伐,经常选择从成熟电商企业直接挖人才的手段。“以前只是挖中高端人才,比如客服主管、运营总监这样的人。”深谙淘宝平台上商家运营状况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现在企业挖人更狠了,除了对高端人才奉上高薪外,对于普通的客服、甚至是只会制图的人也照挖不误。最狠的是有的企业甚至把别人的一个工作组连锅端掉。”
“许多人干了两三个月不到就跳槽了,一年里甚至能跳几家公司,因此电商的人才流失率也远远高于传统行业。”曹轶宁告诉记者,目前电商企业人才的流失率普遍在20%-30%左右。由于电商企业间挖人才现象的严重,企业的用人成本也逐年攀高。
随着企业向纵深发展,竞争不断加剧,决定商业本质的供应链人才会越来越热门。“能不能找到好的人,留住好的人,把他们培养得更好,让他们发挥更好的作用,这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美团网市场总监左潇表示,有足够好的团队,才会有很强的执行力。
电商人才稀缺会手慢企业发展,要保持公司长久的驱动力,电商企业要有意识地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在企业留人的最重要措施排名中,具有竞争性薪酬体系排名最高,占26.63%,接下来依次为完善的培训晋升制度、为员工进行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良好的企业文化、解决好员工所关心的问题。报告显示,电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中,高级综合人才、技术性人才、运营人才是三大主要人才需求。而有3-5年大型电商企业管理经验,能独立完成企业电商部门或店铺的综合管理,这种高级综合人才将会一将难求。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此次调查的数据显示,962.47万人通过网店直接就业,网店缺工总量约为110万。在这些网店中,个人网店占96.3%,带动网络创业就业人数达600万。
(摘自新民网《人社部调查显示:962万人在网店就业》)
②人社部《网络创业促进研究报告》显示:电商专业的毕业生,仅有2%的比例不需要电商企业进行工作技能培训就能上岗,约48%的毕业生需要进行最少1个月的培训,超过50%的毕业生需要进行1-3个月的培训。
(摘自2015年3月5日《重庆晨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在于兰看来,自己舍不得离开电商这个圈子,是因为电子商务是发展的趋势,离开这个圈子,意味着自己就没有了发展的机会。
B.“最狠的是有的企业甚至把别人的一个工作组连锅端掉”,是对电商企业为找到需要的人才而不择手段的恶性竞争现状的揭露和批判。
C.电子商务是一个新型的交叉行业,由于其发展速度快,综合性强,电子商务产品更新换代快,决定了综合性人才的培养难度。
D.材料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信息技术时代中国所面临的人才问题,并且暗示读者,电商企业人才的社会待遇有可能会越来越好。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未来几年,由于中小企业尝试发展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人才需要更加趋紧,这将带动就业人数的增加,使我国的就业问题得到解决。
B.80后、90后员工已成为电商企业的主流,他们在推动了电商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C.电商企业出现越来越多的员工跳槽现象,是企业为了降低用人成本而减少员工薪酬,引起员工不满所导致的。
D.电商企业的纵深发展,需要企业注重员工的培训,有意识地做好人才储备工作,逐步聚焦企业文化和制度建设。
E. 材料介绍关于电子商务人才缺口巨大的现状的背后,是国家对电商人才培养的诉求,这说明学校培养不了电商人才。
【小题3】目前,我国电商企业人力资源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留住乡愁(节选)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欧阳修与“君子之勇”
孙明
在宋代的政治史、文学史、学术史和思想史上,欧阳修都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他以参与庆历改革而将“以姑息为安”的政治推向王安石变法;以提倡古文而上接韩柳,下开一代文风;以“庆历正学”而从唐代经学注疏传统通往王安石的新学和朱熹的理学集大成。这些发展史统统绕不过他,后来者却也指摘他。受他提携的王安石,当政后阻挠神宗召他回朝参与变法,说他不知经,不识义理。朱熹也批评他经学造诣不高,并且不能躬行实践。上世纪六十年代是检讨中国文化的年代,刘子健先生站在历史家的立场,做宏观趋势的评判:“从欧阳的经历,看到经学兴而求致用,古文兴而议论更犀利,士大夫权力提高而反不稳定。总之,儒家思想虽已部分实现,而官僚政治的纠纷,反因而愈变愈坏,至于不可收拾!”可是当推崇宋学的陈寅恪要托一位先贤来表明心迹时,只找到了欧阳修。他曾将自己的议论比于曾国藩和张之洞,到“奄奄垂死,将就木矣”的时候,这两个人却还当不得他一生的旨趣。正是欧阳修高扬儒家君子的理想,“贬斥势利,尊崇气节”,形塑、引出了宋代的优秀文化,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史家的“空文”乃是有益于“治道学术”的。。
生逢一个活泼时代,欧阳修活得波澜跌宕而又丰富多姿。王安石、朱熹用经学不深批评他,却都不能不承认欧阳修的文章好,欧阳本心也未必把文学看得低于经学。他也作艳词,广为歌妓传唱,这是道学家攻击他不重实践的原因之一,今天说起来却让人更觉得欧阳的自由与可爱。欧阳修喜欢酒,他不仅以“醉翁”自况,同游诸君也多是爱酒的人,连称赞诗僧,也是在“酒友”的语境中豪阔道出的:“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为歌诗以自娱。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美文、美人、美酒,若止步于人生快意,欧阳修也就是个烂漫文人,在如此快意中,他对衰老的惶惑更见生命经验的厚度。庆历二年,正是事业的上升期,欧阳修却由亲见朋友的生老盛衰,而自叹“余亦将老矣”。面对衰老,他也“形骸苦衰病,心志亦退懦。前时可喜事,闭眼不欲见”。他本是继韩愈起而排佛老之说的,而立时寄希望于“不朽”,最后却对佛教生出崇敬之意。放纵、疏阔、消极,凡此所思所行,不仅不与儒家君子的追求矛盾,反让我们看到君子的意态并非“假道学”的刻板印象,而是儒释道共同证成,丰满、终极而深沉,还有一点侠义。欧阳修的豪气也一边在生命的惶惑中徊磨,一边又在世俗之美与信仰思考中淬炼,最后,在进退的大问题上顽强地绽放儒家道德的的灿烂光芒。六十五岁的欧阳修“以论政不合,固求去位”,当时还未到归田的年龄,故“天下益以高公”。史传评欧阳修一生“可谓有君子之勇”。君子之勇,即是道德之勇。士大夫学术和政治一身二任,但皆以道德统驭之。
(选自《读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宋代的政治史与文学史、学术史和思想史之间,欧阳修都算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
B.陈寅恪将自己的议论比于曾国籓和张之洞,而寄托、表达心迹的先贤却找了欧阳修。
C.欧阳修所作的艳词表达自由与爱意,广为歌妓传唱。这使得道学家攻击他不重实践。
D.因享有了美文、美人、美酒的入生快意,立欧对修对衰老的惶惑更见生命经验的厚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先肯定了欧阳修在宋代文化上的地位,之后以“庆历改革”“ 倡导古文”“庆历正学”三个例子证明了这一点。
B.文章第一部分用了引证、例证,例正中还包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使用比较自然地引出欧阳修的“君子之勇”的内涵。
C.文章第二部分采用多样变化的论证视角:既有古人的视角,也有今人的视角;既有欧阳修本人的视角,也有作者的视角。
D.文章将述、评、论结合,既述说了欧阳修在文化上的贡献,也评价了他的影响和意义,还论证了他“君子之勇”的要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朱熹批评欧阳修“经学造诣不高”“不能躬行实践”作者引用刘子健先生的观点表明这可能因“官僚政治的纠纷”而起。
B.欧阳修高扬儒家君子的理想形塑并引出了末代的优秀文化,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史家的“空文”其实是有益于“治道学术”的。
C.王安石、朱熹都不能不承认欧阳修的文章好,虽然他们都用“经学不深”批评欧阳修,其实欧阳修本心也未必把文学看得低于经学。
D.欧阳修的所思所行让我们看到君子的意态是儒释道共同证成的,君子之勇是一种道德之勇,道德价值高于并统摄学术与政治价值。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传统村落是活的文化遗产,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批传统村落逐步消失。住建部的数据显示,经过抢救性保护,过去5年间,我国基本实现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第一阶段的目标,全国有63%的村落传统公共建筑得到保护修缮,70%以上的村落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民收入一万元以上的村落由不足5%增至21%,社会保护意识和积极性空前高涨。
但以传统村落占比全国第一的云南为例,旅游开发的比例不足10%,开发尚可的古村落比例不到1%。下一步保护工作的难点在于,云南、贵州等西部地区的基础较差,在保护、修缮中不仅要提升卫生、餐厨、通风等传统民居的性能,还要与扶贫工作结合,而这些工作的关键是地方政府要重视。
(摘编自《住建部:开发商不应该是传统村落保护的主体》)
材料二 

注:我国对古村落的保护采用名录制,又名“名录保护”,将传统形态完整、遗存丰富、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一个个甄选和认定下来,列入名录,加以保护。
材料三 在传统村落开发规划和保护进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村落保护的商业化气息过于浓郁,将传统村落当成“旅游提款机”,忽视了村落固有的文化生态,有导致生态文化灾难的隐患;过分注重村落外表的整齐划一、富丽堂皇和高大上,忽视了村庄“人”的感受,没了原住民,没了原始行业和行当,没了活力和生机。
我省及时出台《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给传统村落保护行为分门别类、设定框架、详细界定、规范约束,给社会大众提供登高望远的观念引领。比如针对村落保护中的过度商业倾向,《条例》强调“注重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延续性,防止传统村落空心化、过度商业化”“在传统村落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应当尊重村民意愿,并对村民所有的建筑物处理作出约定”,提醒人们,村落保护的最终目的不是赚取真金白银,商业化开发更是为了给保护工作提供物质保障。
(摘编自《守住传统村落的味和魂》)
材料四 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存在的一个问题:资金问题,尽管各地政府部门都有一定的拨款,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另一个问题,则是村民的保护意识不强。甚至可以说,在一些贫困地区,衣食住行都存在问题,谈传统村落保护无疑是奢侈的。
因而,要让传统村落保护真正“活”起来,就需要对症下药。对于资金的问题,除了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之外,各地的科研机构、民间组织乃至有责任担当的企业,都可以参与进来。至于意识问题,则需要依靠文化普及,让村民、地方政府都能拥有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自觉。
(摘编自《让传统村落保护真正“活”起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基本实现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第一阶段的目标,大部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村民的收入得以不断增长。
B.过度商业化倾向不利于传统村落的保护,这是一种利益至上的行为,会使传统村落变成单纯的旅游区,失去生机和活力。
C.传统村落的生态文化主要体现在村落的建筑、原始行业行当和原住民当中,在保护过程中,应尽量将这些因素保存下来。
D.传统村落的消失,根本原因在于村民的贫困,贫困促使人们外出务工,导致村落“空心”,建设更加落后,最后逐渐消失。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用文字和图表形式呈现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文字呈现具体生动,图表形式更直观,各有千秋。
B.材料二中古村落数量变化显示,2000年至2015年我国传统村落的数量骤减,形势十分严峻,可见,传统村落亟待保护。
C.从材料二看,我国已经开始了保护传统村落的国家行动,传统村落名录审批个数逐年递增,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初见成效。
D.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了在传统村落保护中出现的问题,显示出我国在这方面的经验不足,都结合实例指明了解决方向。
E. 几则材料围绕“传统村落保护”的话题,分别从背景意义、现状问题、解决方法等方面阐述,并预示美好前景。
【小题3】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清香楼主

聂鑫森

在古城湘潭,矮矮胖胖、年届半百的甄仁,称得上儒商。

他在雨湖边的文昌街租赁下一家中等规模的三层店铺,悬一横匾,上书“清香楼”三个隶书大字。一楼是门面,右边专卖名酒,漂亮的陈列柜里摆放着轻易不卖的名酒样品,如贵州茅台酒三十年陈酿、五粮液、杜康等。左边专卖纸、墨、笔、砚、印石、画框、笔洗……二楼三楼是吃饭喝酒的地方。一楼门面两边的楹柱上,是甄仁撰稿、名书家书写、名刻手雕刻的一副对联:美酒佳肴舌尖滋味,宣纸端砚腕底风云。凡是有些文化情结的人,经过清香楼,总会停下来,细看这副对联,书法雅逸、刻工精妙。于是忍不住进店去,或买东西,或饱口福。

清香楼的总经理是甄仁,具体的事由他的夫人操持。甄仁主要奔走于书画界联络感情,尤其对那些名家大腕访之甚勤。凡有头有脸的人来此设宴,他必自始至终地款待,绝不出半点儿差错。

那一次,年近古稀的雷默在这里宴请外地的几位友人,幸亏甄仁在场,要不就会闹得不愉快。

雷默为湘潭书画院退休画家,是全国少有的书画界全才,诗、书、画、印都让人称赞。诗擅长古风,起承转合,气势宽博;书法诸体皆能,尤以隶书得彩;治印师法汉宫印,又多有自悟,一刀既下,神采奕奕;画风狂野,大写意花鸟色墨淋漓,画松最让人称道,铁干铜枝,龙鳞粗拙,针叶鲜茂。虽每平方尺万元以上,他却不肯轻易出手。

雷默设宴,只点菜,不要酒,他自带了两瓶贵州茅台酒三十年陈酿。 按礼数,甄仁先在大门外迎客,再引之入雅间,然后亲自沏茶,并记下客人所点的菜名,退下,去厨房细细交代。酒过三巡后,甄仁自备一杯酒,到雅间来敬雷默及客人。雷默很高 兴,向客人介绍甄仁:“他与书画界长年交往,亦是名人矣!”甄仁谦和地笑着说:“我只 是附名人骥尾,惭愧,惭愧。请雷老和各位先生尽兴,有事只管吩咐。”

不到一个小时,一楼的店堂里传来争吵声。跑堂的小伙子急匆匆告诉甄仁:雷默和客人把酒豪饮一尽,指名要买陈列柜里的两瓶茅台三十年陈酿,但甄夫人执意不肯。甄仁心里骂了一声“蠢婆娘”,忙去了店堂,把夫人拨到一边,拿出酒来,说:“雷老,贱内不懂事, 请您海涵。这样的好酒,雷老不喝谁喝?我送给您,算是赔罪。”

雷默仰天大笑:“酒不能让你送,酒饭钱用不了我的一尺画哩。你的话让我快意,雅间靠墙立着画案,你很有心啊。快把大册页、色、墨、笔等物摆上去,我和朋友边喝酒边轮流为你作画,算是答谢!”

甄仁常备的大册页本,一折一面等于一张四尺斗方。书画家在酒酣耳热时,或遣兴或应甄仁之请泼墨挥毫。这些作品,为甄仁变了不少现钱回来。

这一次,雷默及友人又画了十张。遗憾的是,雷默没有画松,画的是一篮荔枝,题识是“大利年年”。

甄仁的母亲快满八十了,住在乡下的青松镇。甄仁的父亲过世早,母亲这一生吃过不少苦,现在生活好了,他要隆重地为母亲贺寿。他备了一个大册页本,题签为“百松多寿图”,自写了序,概说老母生平及儿孙的感恩之心,然后登门求请本地名画家各画一幅。

夫人问:“怎么不请雷老画松?” “先让别人画,中间留出连着的两面再请雷老画,他不画就不好意思了。” 在一个春雨潇潇的午后,甄仁先打电话预约,然后打的去了雷默的家。两人坐在宽大的画室里,喝茶、聊天,甄仁动情地说明来意,再打开册页本,请雷默观赏一幅幅松画。 “还留了两面,想请先生赐画,不知行否?” “大家都画了,我不画有违常情。早些日子,有个房地产老板,说要为一个领导之母贺寿,愿出十万元购一张松画,我一口回绝了。这两人口碑都不好,我没有兴趣画。” “雷老,您的画无价,我不能说用钱买画,我是求画,请成全我这份孝心。” 雷默拎起毛笔蘸上墨,画几株南方的马尾松,再画峭峻的石头。松干、松枝、松针,凸出土的松根,多棱多纹的石块,下笔沉稳快捷,浓淡兼施;再以赭色染干染枝,以绿汁涂松 针,生意盎然。

甄仁说:“先生画松得南宋李唐之气韵,但他画的是北地之松,而你画南方马尾松,是 多年写生所获,透出一个‘秀’字,了不得,了不得!”

雷默说:“你没有说外行话,我很高兴。” 画完了,雷默题识:松谷云根图。癸已春应邀,雷默一挥。 过了些日子,有人告诉雷默,在那位领导干部之母的寿宴大厅里,他看见了那幅《松谷云根图》,画的上边临时夹着一张大红纸条,上写寿者的姓名和贺寿者房地产老板的姓名。

雷默马上明白了:他在册页上画的画,被甄仁挖截下来,卖给了那个房地产老板。“什么东西!”雷默狠狠地骂一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甄仁把自己的店铺起名为“清香楼”,有自我标榜清雅、高洁之意;作者以“清香楼主”为题,暗含对他的讥讽
B.小说写雷默不肯轻易出手松画,极其重视求画人的口碑,为下文他感念甄仁的一片孝心,给甄仁作画做了铺垫。
C.小说在交代雷默宴友差点闹得不快后,转而介绍雷默的才艺为人,看似闲笔却显示出情节的曲折和结构的缜密。
D.小说写雷默拒绝房地产老板高价购画,为后文甄仁将(松谷云根图》转卖给求画不得的房地产老板埋下了伏笔。
【小题2】小说以松画归宿、雷默反应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聂鑫森小说因其浓郁的文化气息而被称为“文化小说”,这篇小说的文化味是从哪些方面具体体现出来的?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