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边文字,完成各题。

文学创作中的故乡情结

阅读多于写作,心情渐趋宁静的同时,对许多事也日渐淡泊,这或许是每个写作者的必经之路。人们经常反思并不断在作品中追问自己:我究竟是谁?我为什么要与你对话?我为什么要想这些问题?
苏子曾说:“此心安处即故乡。”只要这个地方能让你安心,它就能成为你的故乡。人们常常为自己的故乡远离了自己的精神而滋生不满,萌生深深的寂寞。于是很自然的开始寻找,在寻找中因为屡次的失望,为自己虚构一个可以栖居的家园,并美其名曰故乡。这种以设想方式存在的家园,由于没有养活生命血液的泥土和水源,终难以一种长青树的姿态存于世。故乡不是一种虚拟,而是一种思想和精神。只要你思想通融,精神淡定超脱,何处都可为故乡。所以,尽管苏子一生都在迁徙、流浪,却总能随处找到自己栖居的故乡。他很安心,把自己遭遇的一切通脱地看作一种缘分。因此,他不管走到哪里,即便是条件异常艰苦的流放,也能在那里其乐融融,劳作休闲之时,用笔轻轻地打量“这一个”让自己“安心”的故乡
安心难得,静坐反审自己的心灵故乡无疑更难。生命基于这个世界来说,在滚滚流逝的时间长河中,好像一朵浮萍。淹没于浩瀚的时间长河,人们常生无家可归之感。当夜深人静或独处时,便会不自觉地想家,却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家在哪里。人类需要以情感交流的方式在这个世界生存。人类的心灵如此孤独,该如何与别人进行和谐的交流呢?这便要求一种所谓“共同语言”。
古语:道不同则不相为谋。共同语言产生的前提,便是志同道合,即交流双方形成基本一致的思想。然而根据交际经验,两个人要形成基本一致的思想,需要很多约定俗成的条件。两个同乡见面可以聊记忆中关于故乡的轶闻趣事,昔日情人见面黯然神伤一番,老同学见面可以侃谈某个难忘的老师和同学。由此可见,人们愿叙及并为之留恋的还是所熟悉的。不管已逝的抑或将来发生的人或事,人们总喜欢以熟悉的方式去感之想之。
其实文学创作与生活一样,越是熟悉的便越能感觉到它一颦一笑的气质。人们在与别人交谈或向别人做介绍时,会不自觉地拣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物。人们在外面工作累了总会想家,家中的亲人此时会让人备感亲切,感到跟他们有说不完的话。其实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说话,即你怎样将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生命的特别感悟很自然地流露出来,让读者情不自禁地主动与你交流,以期达到共鸣的效果。但前提是要让读者主动读你,然后想读懂你,你得具备给他们“实在”东西的素质。这个实在,乃对生命的真实体验。
从故乡出发,反观故乡,又回归故乡。这是每个创作者的必经之路。前边述及的故乡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人最潜在、最核心的生命意识。《圣经》上说,我们好比生活在一只船上,将来不可知。鉴于对将来的不可知性,在创作时才会假设或者虚拟一个貌似存在的故乡来抚慰我们飘浮的精神。对一个正谨慎行走在文学创作之路上的人来说当知道,逃不出故乡却愿在遥望故乡中寻找一个可以让精神安息的家园,是一种无法摆脱的宿命。
【小题1】下列关于第二节节末“‘这一个’让自己‘安心’的故乡”的说法,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指以设想方式存在的家园。
B.指条件异常艰苦的流放之地。
C.指一种思想和精神上能让自己栖居之处。
D.指自己奋斗和奉献过的故乡。
【小题2】纵观全文,下列有关作者对于“文学创作中的故乡情结”的论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常常为自己的故乡远离了自己的精神而滋生不满,萌生深深的寂寞。
B.苏子的一生便充分说明只要“安心”,就能在文学创作中找到自己的故乡。
C.从对生命的真实体验出发,反观故乡,又回归故乡。这是每个创作者的必经之路。
D.由于将来不可知,人们在创作时就会假设或虚拟一个貌似存在的故乡来抚慰我们飘浮的精神。
【小题3】下列理解与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时间长河中,人无法还家,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B.文学创作与生活一样,是要将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生命的特别感悟很自然地流露出来,并让人情不自禁地主动与你交流。
C.故乡情结是一个人最潜在、最核心的生命意识。
D.人生注定逃不出故乡,却愿在遥望故乡中寻找一个可以让精神安息的家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1-08 04:09: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0分)
谈文人的“素心”
何谓“素心”?陶渊明《移居》诗曰:“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清代大儒纪晓岚给“素心”的定义是“心如枯井,波澜不生,富贵亦不睹,饥寒亦不知,利害亦不计,此为素心者也”,他这个境界定得太高。我倒是赞成《辞海》对“素心”的诠释“心地纯朴”,而文人潜心学问,自然更应有一份素心。
我想起了施蛰存先生。施先生享年99岁,早负盛名,写过不少小说,是中国“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之一,又翻译过不少文学作品,成就颇丰。他谦抑低调,自称一介寒儒。有评论家评论他“推崇庄子文选,确实修成了庄子式的淡泊”,绝非夸张。他“心若幽兰、静如止水”。1993年,施蛰存被授予“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颁奖大会上,先生说:“奖励,‘奖’的目的就是‘励’,我已是年近九十的老人,不需要鼓励了,所以,我认为这个奖应该授予年轻人。”按照庸俗的观点,施蛰存有点不识抬举,但仔细品味,倍觉施先生言辞之剀切、襟怀之旷达。
坊间有“南施北钱”一说,南施即施蛰存,北钱指钱钟书。两人有诸多共性,比如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再比如集多家(作家、翻译家等等)于一身,除此之外,两人皆有风骨。当年,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名噪一时,很多人以成为“东方之子”为荣耀,而钱钟书一再拒邀。曾有香港记者写文赞美钱钟书,钱钟书回曰,“大稿活泼有感情,但吹捧太过,违反我的人生哲学,也会引起反感”。又曾有学校打算为钱父钱基博办百年诞辰纪念会,孰料钱钟书表示不愿意“招邀不三不四之人,谈讲不痛不痒之话,花费不明不白之钱”。这就是学人狂傲中的坚守。
相反,一些学人对名利有狂热的追求,对权力有入骨的向往。诚然,要求所有的学人像施蛰存、钱钟书一样有学问、有底线,并不现实,但是达不到他们的高度,不等于就主动放弃下限。现在,我们时常看到报章上有些半拉子学人自吹自擂,甚至请人捉刀吹捧自己,还有人在自己的作品研讨会上,把各种夸张的吹捧照单全收,此种现象,岂不怪也欤?
钱钟书说:“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做学问也好,搞其他艺术也罢,以纯洁的心地,修炼为一名素心人,绝不是坏事。
【小题1】根据全文内容概括文人的“素心”体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

【小题2】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意?(6分)
   
   

同类题2

现代文阅读
杜甫很忙我们无须紧张
最近,一组名为“杜甫很忙”的图片爆红网络,而今年又恰逢唐朝大诗人、有着诗圣之称的杜甫诞辰1300周年,因而,这一组让杜甫“时而手端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的图片,让许多人痛心疾首,因为,被恶搞的是诗圣杜甫,是忧国忧民的杜甫,对这样一位心系百姓的诗中圣哲,我们怎能如此作践呢?但是,我们的这种紧张,是不是“反应过敏”了?
从看到的“杜甫很忙”的系列图片中,我们不难发现,年轻人,尤其是中小学生在无中生有地为杜甫“添枝加叶”时,基本还是能够摆脱低俗的,他们更多地,是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场景“嫁接”到这位诗人身上,其中,将杜甫“洋化”成NBA球星形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如果着眼于所添加的内容与课本中“原创头像”的关系,那天衣无缝的衔接与那独出心裁的构思,确实能够让我们惊叹于这些学生的想像力之丰富。因而,当我们要批评这些年轻人的胡思乱想时,我们自身就已经陷入了一个怪圈。一方面,我们哀叹今天的学生想像力严重缺乏,毫无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对他们稍微出格的表现又大加挞伐。
我们之所以如此紧张,是因为这位被学生折腾成“很忙”的人是诗圣杜甫,不过,我们也不要忘了,去年就已经有人指出:“高中历史课本古人长相惊人一致。”课本中秦始皇、光武帝、诸葛亮、唐玄宗、颜真卿竟然长得一样,统一的“倭瓜脸、肿眼泡、鹰钩鼻”,唯一的变化是胡须的形状与长短。虽然现在的中学历史教材已经不再使用这些历史人物头像,但是,80后之前的一代又一代人,对此依然是印象深刻,他们戏称:“上了这么多年学,所有人都被骗了。”
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杜甫其实只是一个符号,而不再是那位忧国忧民的诗圣,类似杜甫的辛弃疾等古人的头像,都被学生“添枝加叶”过。事实上,这样的“添枝加叶”,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新鲜事,随便翻开一名学生的课本,几乎都能看到他们对课本中的人物或景物进行“改装”的情况,只不过,在网络的推助之下,“杜甫很忙”显得更为社会所知而已。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坦然。“杜甫很忙”只是一种调侃,一种放松,或者是一种宣泄,我们没有必要将其上升到糟蹋圣贤的“高度”。
“杜甫很忙”,但我们用不着很紧张。国外,对兴师动众地调侃诺贝尔奖都能宽容,对调侃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也能够宽容,我们对学生的即兴涂鸦,为什么就视如洪水猛兽呢?成熟的文化,本身就必须具有包容性与多元性,只要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取向不变调,“杜甫很忙”,总比“杜甫很闲”要好得多。
(选自2012年第6期《国学》)
【小题1】下面关于“杜甫很忙”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要认为“杜甫很忙”是对圣贤的糟蹋,因为这只是一种调侃、放松,或者是宣泄。
B.不能否认的是,通过恶搞图片,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学生的想像力非常丰富。
C.在社会道德基调不变的情况下,对“杜甫很忙”应该持一种包容的态度。
D.恶搞诗圣杜甫的基本上都是中小学生,从恶搞的情况来看,他们能够摆脱低俗。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批评这些年轻人本身也是一种矛盾,因为我们哀叹他们没有想像力,但他们稍出格又忍受不了。
B.既然以前教材中的历史人物他们的画像长相差不多,那么,其实杜甫只是一个符号。
C.作者认为被恶搞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是诗圣,这是一种亵渎,所以很是痛心疾首。
D.“杜甫很忙”之所以显得更为社会所知,是因为有网络的推助,其实大可不必大惊小怪。
【小题3】根据文章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学时,在自己的教材上给人物随便添加几笔,可能是个眼镜,也可能是绺胡须,其实一般是闲来无事或好奇。
B.当学生有稍微出格的行为时,不要一棒子打死,因为这是他们创新能力的体现,应该提倡。
C.杜甫被恶搞也只是一种个性化解读、一种另类的表达,应该合理引导,不要视为洪水猛兽。
D.调侃、搞怪名人的情况出现,如果不是恶意,大可不必大惊小怪,应该本着一种包容的态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学的三种精神
宋石南
青年来到大学,不是为了学习怎样成为社会机器中一个更有效的齿轮,而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梭罗说,一棵树长到一定的高度,才知道怎样的空气更适合。人也是如此。而大学,就是要将适合的空气置于青年鼻尖。
在适合的大学空气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思维训练。掌握知识或参与社会实践,不过是训练思维的必要条件。如何让青年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才是大学的要义。一个人读大学,不是为了被各种事实塞满头脑,而是要提高自己的心智,培养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逻辑判断的能力以及辨别价值的能力。
相应的,大学精神也呼之而出,那就是自由、通识及德性。
金耀基尝言,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大学之独立自由,并非理所当然,而是相当脆弱的。咄咄逼人的权力是它的敌人,巧言令色的功利是它的对手,匍匐在地的庸俗是它的威胁。蔡元培深刻认识此点,故说:“思想自由之通则,正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自由独立是通识的基础,后者又反过来加强前者。在教育中排除掉通识,则摧毁其生命。致力通识教育,是世界范围内有抱负的大学的重要目标。关于通识教育,l946年华盛顿大学诺斯兰教授的定义是:“其主旨在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包含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应,以及运用我们最好的知识来充分了解各种事物的本质。”
就在诺斯兰写出这段话的头一年,1945年,哈佛大学推出《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开篇引用了修昔底德和柏拉图的话。前者说:“我们不需要荷马的称赞,我们已经开发了广阔的土地和海洋。”这象征着人们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后者说:“我们能草率地允许青少年听一些随意编造的故事,以致让他们接受那些成年后不应拥有的思想吗?”这象征着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与分歧。通识教育正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它既要帮助年轻人成为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思想和个性化生活,又要使他们适应公共生活,成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
实际上,通识教育已部分包含了第三种大学精神,那就是培育人的德性。但在高速前行又变动不居的现代多元社会,德性很难被界定,也很少被珍视。
真正的德性在于培育,而非教育;在于自省,而非灌输。钱穆说,中国的学问传统有三个系统:人统、事统、学统。置于首位的“人统”,就是尊德性。他解释说:“人统,其中心是人。中国人说:‘学者,所以学做人也。’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有理想有价值的人。”遗憾的是,钱穆这种话,如今大多数人不喜欢听,他们更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而不喜欢去照看什么德性。
中国的大学,自有其悠久的历史。但就现状而言,却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相去甚远。尽管现状灰暗,我们依旧可以憧憬更明亮的未来。也许有那么一天,中国的大学能够真正拥有独立地位、学术自由和批判精神,成为“追求真理的民主机构”。到那时,大学是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从教师到学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在其间,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而大学也因之焕发永久的生命力,站在批评的最前沿,站在创新的最前沿,成为国家社会当之无愧的“轴心组织”。
(选自2012年6月《看历史》)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一个人读大学,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在适合的大学环境中,训练自己的思维。
B.大学的要义是让学生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C.金耀基曾强调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就是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
D.通识教育既要培养人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也要解决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和分歧。
E. 大学里的师生都在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所以大学成为了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这就是中国大学的现状。
【小题2】与“大学精神”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大学精神就是自由、通识、德性,三者相辅相成,关系密切。
B.要是在教育中不重视通识,就会摧毁自由独立的生命。致力通识教育是所有有抱负的大学的重要目标。
C.在现代多元社会里,大多数人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这冲击着大学精神之德性。
D.大学精神的建立和养成是指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
【小题3】(小题3)请分别概括大学精神之自由、通识及德性的内涵。(4分)
【小题4】美国著名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规定,工科学生要学习的人文课程占总课时的22%。请用文中的观点,对麻省理工学院这一要求的合理性作简要分析。(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读书破万卷,一卷是多少?
袁逸
“读书破万卷”究作何解?古时的一卷又到底是多少?
今天的图书,多以册、种、部等计数,古时却有不同。卷、轴、册、函等是古代书籍制度并在社会实际中用得最常见的。在漫长的简牍与帛书盛行的年代,“篇”与“卷”被更多地应用。“篇”原是简牍之计量单位,即以竹、木为栽体的书籍计量手段,“篇”的作用是主文义之起讫,也即以文章内容的独立为考虑;其后,“篇”即作为一篇完整文章的计数,一直沿用至今。“卷”则为帛书的计量单位,主帛书之长短,也即以机织缣帛的物理形态为标准,一件长度大致恒定的缣帛即为一卷。到了纸本时期,无论是刻是抄,则多以卷、轴、册称之。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凡书,唐以前皆为卷轴。盖今所谓一卷,即兴古之一轴。”
宋以后,随着线装书在书籍中主流地位的确立,“轴”之作计量应用逐渐消退,虽然在不少文人的笔下仞间或用之,如李鸿章之“读遍牙签三万轴”等。卷和册成了千年以来最被广泛采用的书籍计量单位。其中,“卷”的含义已悄然演变为近似“类”的区分,或内容、主题相近,或年代、体裁有别,或篇幅多寡分布,皆可以“卷”区别之。而“册”则通用于书籍的物理形态,一本独立形状的书即为一册。
可见,欲“读万卷书”的量,约相当于一部《古今图书集成》的容量,或者1.2亿字的书。如果每天读6000字,两天便是一卷,一年180卷,约55年读完。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当然,此所谓“万卷”,是极言其多,并非是个确数。
至于“破”字,更有深义在焉。不是真的要把书读破,与物质的书是否破损无关。孔子“韦编三绝”,倒是真的将那书读破了,一而再,再而三,随着书简的破损,书中的精义妙玄也统统涵纳于胸。欧阳修所读之书皆若新收,也并不妨碍其满腹锦绣、卓然大家。
也有不拘一格、博览群书之意。凡中外之大师巨匠,无不学贯中西,淹通古今,经纬天地,驰骋文理;食不厌精难免弱不禁风,唯吃得五谷杂粮,不忌粗蔬野菜,咽得麻辣醋酸,方能博采众长而厚积薄发,兼谙百科且术有专攻。
“破”,又有用功刻苦耗神费心之义。所谓“板凳要坐十年冷,学问不做半点空”;小和尚念经的有口无心,一目十行地浮光掠影,漫不经心地信手翻阅,走马观花,不求葚解,均与“破”无缘。
此处之“破”更指深入其中,出乎其上,有攻关破敌之意。读书亦如攻城掠地,要深研穷究,读懂读透,消化吸收融合,将那一本本书化为已有。要读出感悟,读出新意,读出自己的阐发、见解和创建;是“不破不立”、“破茧化蝶”之“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出神入化,后来居上;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极目千里远,一览众山小;是三军过后尽开颜的云开月朗,破涕为笑。可以说,科学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即是立足于无数前赴后继的“破”字中的。
“读书破万卷”,说到底,乃是在生命的进程中通过学习以不断突破自身的局限,登临更高的境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书籍计量单位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篇”原是简牍之计量单位,作用是主文义之起讫,其作为一篇完整文章的计数,一直沿用至今。
B.“卷”原为帛书的计量单位,纸本时期也被应用;唐朝以后,其含义已悄然演变为近似“类”的区分。
C.“册”是千年以来最被广泛采用的书籍计量单位之一,通用于书籍的物理形态,一本独立形状的书即为一册。
D.“轴”在纸本时期多用作计量单位,随着线装书在书籍中主流地位的确立,“轴”作计量应用逐渐消退。
【小题2】对“读书破万卷”中“破”酌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要反复阅读,与物质的书是否破损紧密关联,象孔子“韦编三绝”那样,真的要把书读破。
B.读书要广泛阅读,有不拘一格、博览群书之义,既做到学贯中西,也要食不厌精。
C.读书要苦心阅读,有用功刻苦耗神费心之义,因此,不能抱着享受的心态去读书。
D.读书要深入阅读,读懂读透,消化吸收融合;要读出感悟、新意,读出自己的阐发、见 解和创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图书计量单位的演变,与制作图书的载体变化有关,古今都一直使用的计量单位,说明载体相同。
B.中国图书的演变经历过四个阶段,即简牍年代、帛书年代、纸本时期和线装书占主流地位的时代。
C.本文考证的“读万卷书”的量,相当于1.2亿字的书。可见古人读书不仅要达到规定的数量,还要活到老学到老。
D.本文旨在告诉人们,在生命的进程中应通过学习以不断突破自身的局限,登临更高的境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杨景龙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 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显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独特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是
A.台湾诗人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
B.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C.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 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
D.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唐代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可说是活脱相似。
【小题2】下列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能够扩大古诗研究者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中国古典诗歌史的发展演变。
B.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
C.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
D.在广泛的意义上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视野,同时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
【小题3】下列分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作品,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B.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尝试集》的作者胡适也认可这一观点。
C.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诗歌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风格、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