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阅读
杜甫很忙我们无须紧张
最近,一组名为“杜甫很忙”的图片爆红网络,而今年又恰逢唐朝大诗人、有着诗圣之称的杜甫诞辰1300周年,因而,这一组让杜甫“时而手端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的图片,让许多人痛心疾首,因为,被恶搞的是诗圣杜甫,是忧国忧民的杜甫,对这样一位心系百姓的诗中圣哲,我们怎能如此作践呢?但是,我们的这种紧张,是不是“反应过敏”了?
从看到的“杜甫很忙”的系列图片中,我们不难发现,年轻人,尤其是中小学生在无中生有地为杜甫“添枝加叶”时,基本还是能够摆脱低俗的,他们更多地,是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场景“嫁接”到这位诗人身上,其中,将杜甫“洋化”成NBA球星形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如果着眼于所添加的内容与课本中“原创头像”的关系,那天衣无缝的衔接与那独出心裁的构思,确实能够让我们惊叹于这些学生的想像力之丰富。因而,当我们要批评这些年轻人的胡思乱想时,我们自身就已经陷入了一个怪圈。一方面,我们哀叹今天的学生想像力严重缺乏,毫无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对他们稍微出格的表现又大加挞伐。
我们之所以如此紧张,是因为这位被学生折腾成“很忙”的人是诗圣杜甫,不过,我们也不要忘了,去年就已经有人指出:“高中历史课本古人长相惊人一致。”课本中秦始皇、光武帝、诸葛亮、唐玄宗、颜真卿竟然长得一样,统一的“倭瓜脸、肿眼泡、鹰钩鼻”,唯一的变化是胡须的形状与长短。虽然现在的中学历史教材已经不再使用这些历史人物头像,但是,80后之前的一代又一代人,对此依然是印象深刻,他们戏称:“上了这么多年学,所有人都被骗了。”
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杜甫其实只是一个符号,而不再是那位忧国忧民的诗圣,类似杜甫的辛弃疾等古人的头像,都被学生“添枝加叶”过。事实上,这样的“添枝加叶”,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新鲜事,随便翻开一名学生的课本,几乎都能看到他们对课本中的人物或景物进行“改装”的情况,只不过,在网络的推助之下,“杜甫很忙”显得更为社会所知而已。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坦然。“杜甫很忙”只是一种调侃,一种放松,或者是一种宣泄,我们没有必要将其上升到糟蹋圣贤的“高度”。
“杜甫很忙”,但我们用不着很紧张。国外,对兴师动众地调侃诺贝尔奖都能宽容,对调侃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也能够宽容,我们对学生的即兴涂鸦,为什么就视如洪水猛兽呢?成熟的文化,本身就必须具有包容性与多元性,只要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取向不变调,“杜甫很忙”,总比“杜甫很闲”要好得多。
(选自2012年第6期《国学》)
【小题1】下面关于“杜甫很忙”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要认为“杜甫很忙”是对圣贤的糟蹋,因为这只是一种调侃、放松,或者是宣泄。
B.不能否认的是,通过恶搞图片,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学生的想像力非常丰富。
C.在社会道德基调不变的情况下,对“杜甫很忙”应该持一种包容的态度。
D.恶搞诗圣杜甫的基本上都是中小学生,从恶搞的情况来看,他们能够摆脱低俗。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批评这些年轻人本身也是一种矛盾,因为我们哀叹他们没有想像力,但他们稍出格又忍受不了。
B.既然以前教材中的历史人物他们的画像长相差不多,那么,其实杜甫只是一个符号。
C.作者认为被恶搞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是诗圣,这是一种亵渎,所以很是痛心疾首。
D.“杜甫很忙”之所以显得更为社会所知,是因为有网络的推助,其实大可不必大惊小怪。
【小题3】根据文章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学时,在自己的教材上给人物随便添加几笔,可能是个眼镜,也可能是绺胡须,其实一般是闲来无事或好奇。
B.当学生有稍微出格的行为时,不要一棒子打死,因为这是他们创新能力的体现,应该提倡。
C.杜甫被恶搞也只是一种个性化解读、一种另类的表达,应该合理引导,不要视为洪水猛兽。
D.调侃、搞怪名人的情况出现,如果不是恶意,大可不必大惊小怪,应该本着一种包容的态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3 04:04: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现代文阅读
电车难题
所谓“电车难题”是模拟一种道德情境,你作为事件的参与者,在面对利害关系时该如何权重再三作出抉择,这个假想直指向社会命题:“究竟是否该顾全大局而委屈个体。”关于这个命题历来引发众多学者纷争,有关经济学、政治学、自然哲学、人类社会学等等的论断不胜枚举,小到鄙弃牺牲个体利益的人,大到质疑人性的劣根,在此我还留有自己的见解,惟愿和盘托出。
“电车难题”这个命题归属于“十大著名思想实验”,与之命题齐名的有“中文房间”、“薛定谔之猫”。在此,从归属上来看,这仅属于一种理念的猜想,在一定程度上便宣示出这类问题并不存有直接现实性,与其过分深究其现实余韵,不如将眼光收束于“假想”之上,正如“薛定谔之猫”命题一般,难道现实生活中你会在50%的放射粒子的浴缸之中吗?知其如此,为何非要将理念的东西再创造化,投进世俗的怀抱中?倘若现实生活中确有此情境,那又是否将全责推向扳动轨道的人身上?绝境之中的人性是脆弱的,更是不可感的,在这种情况下,善良的人很容易滑向恶,反之亦如。诚然,有人看待问题只喜好关注结果,而忽视人们在解决问题的途中所有的思考过程,认为他人所做出的决定就是人性的体现,由此,仅凭一件事就评判出行为人的人性好坏,是否有点在玩弄主观能动性?先秦时关于人性的探讨,孔子曰,善。荀子曰,恶。但无论孰善孰恶,都最终离不开后天的教化作用,常有人说‘一念之差’,但人性的培养绝对不会仅因‘一念之差’而化归为零,甚至呈现出负数。况且,你作为这件事的参与者,该以什么标准去定性你的行为?是善是恶?难道将轨道转向绑有一个人的铁轨那边就是善?或者是恶?恐怕,没有结果。
经济学家在此,会考虑将扳手转向仅绑有一个人的铁轨那方,因为责任最少,负担最小;政治学家在此,也会考虑将扳手转向只有一个人的那边,因为为了集体的利益,可以委屈个体的利益;哲学家在此亦然,倘若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来谈,将扳手推向五个人的那一段,就是毁灭性的,因为整体(五个人)都没了,部分(一个人)存在还有意义吗?社会学家恐怕也会这样选择,出于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势将牺牲小局去成全整个人类社会的福祉,在这里便飘散出一缕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血腥余味了。这样说没有错,甚至很符合情理,但是在做出这些决定的同时,脑海里是否闪过这样一番思考?
玩味主观能动性,就只能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将一个并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逐渐神圣化,这样便颇具玩味,人是如何明确做事的利害关系的?做出一次妥协就会有下一次,这一次顾全大局了,那下一次呢?顺着那些说法进行下去,那我想问一句,人生就该处处碰壁?处处应该被牺牲?倘若来一次顺其自然,哪怕寿终正寝,哪怕会毁灭整个人类,又有何妨呢?如果那个挪轨工人能有另一种选择,那一定成全自我,完成一次道德的洗礼,选择自杀。一切选择皆为合理,正如我思故我在一般符合常理。为何要去顾虑太多?这世间没有太多双全法,何不顺其自然,顺乎天意?如果火车面临分轨,那么是否可以不扳动扳手,那么这样就不会伤害轨道上任何一方,而冲出轨道。或者,它原本会撞向哪儿就撞吧,这有什么?在道德与规则面前本就两难,又怎么会出现那种情况:“你不得不做出选择,并且还是二选一。”这就像,你老婆和母亲同时掉水里,请问你救哪一个?你不会游泳呢?一死三命。假设你会游泳,救活一个,而你们面对另一方的死亡,自己以及救上去的那个人被逼疯了呢?如果被救下的五个人目睹了另一个人的残酷死状,他们是否还能像社会学家说得那样还有“造福人类”“发展社会”的素质?恐怕都没那种心态了吧?你觉得牺牲了一个人,就成全了五个人,其实你是杀了五个人,成全了一个人。对此,你怎么看?
这本是一种笑谈,就好像你突发奇想去看了星座解读,周公解梦,忠诚度测试。这权当一种娱乐把玩把玩就好,或者无论做出何种决定,导致何种结果,无悔便好,倘若做不到完美,能无悔即可。那么在我看来,顺乎天意可好?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电车难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电车难题”这一命题虽然模拟的是一种道德情境,但是它并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B.不同人在面对“电车难题”时各执己见,但多是在保全大局的前提下做出的理性抉择。
C.“电车难题”只应该停留在猜想阶段,如果将其投入世俗的怀抱,则会将简单的东西复杂化。
D.“电车难题”与星座解读等性质相似,仅当作一种游戏把玩把玩即可,而不应该对其进行过分深究。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性的培养是经年的锻造过程,很难只通过一件事就化归为零,甚至呈现出负数。
B.现实生活当中不会出现同猜想实验一样的情境,这意味着人们不应过分将理念的东西再创造化。
C.经济、政治、哲学、社会学家对“电车难题”做出一致选择的原因无可厚非,但是在情理之中却缺乏人情味。
D.挪动轨道的工人无论做出哪种选择都是合理的,并且我们对他所决定的做法不能轻易的去定性,并说其行为是对是错,是善是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与原文观点有所出入的一项是
A.解决“电车难题”应该抱有一种简单随和的态度,不应过分玩味人的主观能动性色彩。
B.再三的委曲求全之下,人们往往会变得自私,面对道德与规则,便会选择遵循规则,去保全大局。
C.对于自己来讲,只要做出的选择问心无愧,那么哪怕不能收获完美,获取得双全法,那么也是值得肯定的。
D.人性的高低贵贱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界限,因为任何一种定性都是在玩味主观能动性的谈资,没有丝毫代表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人擅长在石头上进行书法创作,取亘古不变的材料气质,达到永存文字的理想。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体量巨大、保存容易、镌刻困难、端正严肃、质朴无华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早早有所区别。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但秉承的文明理念、拥有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  “石上书”,不是书本,不以传播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威仪、凭证的象征和表达。
金属出现时,正是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在如此珍贵的材料上铸造文字,与当时使用文字的重要地位相匹配。所以,现存最早的文字刻石《石鼓文》,具有强烈的金属铭文的痕迹。先秦的金文,甚至更久远的甲骨文,它们一些基本特点,包括书写方式、表达内容,以及实际功用和精神赋予,都为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所处环境息息相关,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摩崖书写要随形就势,点画未必仔细,刻工也无法精到,强调结体开张、舒展,气势恢宏、博大。好的摩崖,像是大自然中的画题或是钤印——自然因为有了人的痕迹而更具有意义,人也因为与自然的互动而确立自己的价值。
碑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遍及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按照中国人“石即山”的观点,碑是被移动到建筑周围或者特别场合的摩崖。从一开始,立碑就是中国人确定身份的主要方式。为个人立碑,强调他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影响力;政府立碑,则确立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以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权威判断。总之,碑被披上正统的外衣,向世人展示合法的、明确历史价值的文字记录。一方面,历史学家非常重视碑为重构过往时代提供了文字依据;另一方面,在碑上体现的书法成就,几乎占据书法史上的半壁江山。
印章最早也来自金属制品。汉唐前后印章主要停留在实用层面,缺少丈人精英的介入。到明清时期,石头与书法的结合有了大跨度改变,尤其是对软质石头的发现和充分挖掘,拓展了在石头上的书写。摩崖碑刻上不能得到的笔触乐趣,在明清篆刻中终于成为现实。虽然摩崖碑刻书法的意味更强,但篆刻作为唯一反刻的字,让书法真正成为石头上的舞蹈。
不能不提及的是,“石文”兴起的初期,正是纸张发明的时候。其后,石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法交织前行,聪明的中国人充分利用石头与纸张不同的载体特性,扬长避短,各自发挥长处,共同建构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
(摘自《人民日报》2016年02月21日12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头上的书法,巧妙地将石头与书法结合,形成了摩崖、碑刻、篆刻等多种样式,但其秉承的文明理念、拥有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
B.摩崖是体量最大的书法,摩崖书写,点画不需要仔细,但要力求结构舒展、气势宏大,又要注意依形就势,体现石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C.碑是一种缩小了的摩崖,它遍及中国大地,数量庞大,是体现书法艺术成就的重要载体之一,而且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也最为充分。
D.印章最早来自金属制品,汉唐前后主要停留在实用层面,明清时期,石头篆刻广泛发展,文人真正体验到了在石头上的书写乐趣。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金属出现时,正值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在非常珍贵的金属材料上铸造文字,体现出当时人们对文字使用的重视。
B.碑有较高的正统地位,它能够向世人展示合法的、明确历史价值的文字记录,为历史学家重构过往时代提供了文字依据。
C.软质石头的发现和充分挖掘,降低了石头上刻字的难度,让书法真正成为石头上的舞蹈,使书法意味在石头上得到了最大体现。
D.作为书写文字的载体,石头和纸张各具特色,中国人充分发挥各自长处,共同建构了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文字在成熟的关键期和金属材料相结合,影响了文字的书写特征,所以最早刻石《石鼓文》具有了强烈的金属铭文的痕迹。
B.我国有大量的摩崖和碑刻存世,并不是因为它们有传播知识的功用,而是统治者和文人要借此表达威仪,宣示权力或出示凭证。
C.好的摩崖石刻,能给自然风景打上入的印记,在人与自然的互动中凸显人的价值,这也使人类进行摩崖创作具有了内在动力。
D.现代墓碑其书法价值可能不及古代,但当亲人面对这块有着文字的石头时,仪式感造成的肃穆,依旧会出现在某个或大或小的空间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我国960万平方千米土地上,山地占2/3,大致可分为三级台阶。第一级台阶是世界第一大高原——青藏高原。第二级台阶从黑龙江最北端开始,一直到云贵高原南部,平均海拔近2000米,包括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秦岭、大巴山和云贵高原。自第二级台阶以东至东南沿海为华东平原,即第三级台阶。上一级台阶都是下一级台阶的支撑或庇护伞。青藏高原是我国整个生态的屏障,它把寒冷空气挡在这座大墙之外,使它的东面和南面即第二级台阶形成了优良的生态条件,温暖湿润,物种丰富。而第三级台阶属平原生态系统,现代城市生活基本上都集中在这里,第二级台阶丰富的物种资源为下一级台阶的平原生态系统提供了生存的物资。三级台阶囊括了地球大多数生态类型,将地球自赤道至极地之间的多数陆地动植物承载其中,为人类的生存繁衍提供了物种资源。
三级台阶中最关键的是青藏高原,它也是亚洲生态系统的支柱,高原上的山脉就像一条条大水坝,坝顶部几乎都是冰川,既围出大面积湿地、河流与湖泊,又有冰雪融水源源不断地补给湿地,形成一个涵养水源的生态系统。水是生命之源,正是这个“大水塔”维持了中国乃至东南亚的整个生物世界的新陈代谢。但目前的情况却不容乐观,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连年干旱,青藏高原上的许多湖泊湿地渐渐干涸。青海湖是中国第一大咸水湖,现在每年退水13厘米,干涸的过程中,矿物质析出,若干年之后,过高的矿化度会杀死湖内所有生物。近些年来过度放牧也导致了草场退化,进一步破坏了涵养水源的生态条件。一旦青藏高原上的高寒草甸消失殆尽,整个高寒草甸将会被荒漠和沙漠所取代。青藏高原是地质灾害多发地,它就像一堆5-8千米厚的碎石镶在旋转的地球表面,顶端的线速度比平地快很多,所以它的板块碰撞和地质灾害表现得更加突出。地震、塌方、雪崩、泥石流等比平原剧烈得多,常有半面山坡倾倒而下,山坡上的树木成片成片地随之被连根拔起。20世纪80年代西藏通麦一次大塌方造成87辆汽车和5辆装载机被埋,我们经过塌方区时也很紧张。由于气候变迁和人类无序开发,青藏高原植被覆盖率大大降低,风沙危害逐年增大。在109国道,沙子被吹到道路当中,堆积起来,经常能看到推土机在这里清沙。将来青藏铁路很可能也遇到这种情况,维护起来相当困难。全球变暖,雪线退缩,使许多5000多米的雪山岩石裸露。冰融水量减少,许多湿地与河流干涸,缺水的居民只能搬家。
云南省号称“植物王国”,但看到的绿色与之并不相符。云南省只有西南部的森林长势良好,而中东部大部分植被很稀疏,干热河谷和干荒地区生态更加脆弱,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在喀斯特地形区的土层很薄,很容易被侵蚀。著名的云南石林,看上去虽然壮观,但从生态的角度去看,不过是一片石漠,在云贵许多地点,正在形成大量新石漠区。红色土壤流失后,裸露出灰色的石灰岩,就像动物被剔去了皮肉,剩下肉架一样,比沙漠更难治理。在云南宏德地区的热带雨林,人们砍掉它改种农作物,这样做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热带雨林是地球最重要而且无法替代的生态系统,农作物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与之比不可同日而语。这里的湿地、湖泊也在退缩或消失,以前碧波荡漾的纳帕海现在已消失不见。经询问才知道,是无序开发把地下水系破坏了,就像在我们的盆底钻一个孔,高原湖盆的水全部漏掉了。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认为“三级台阶中最关键的是青藏高原”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
A.青藏高原是内蒙古高原至云贵高原和华东平原的支撑或庇护伞。
B.青藏高原的生态类型丰富,为人类的生存繁衍提供了绝大多数的物种资源。
C.青藏高原是我国整个生态的屏障,能为形成温暖湿润、物种丰富的生态环境提供条件。
D.青藏高原上的山脉形成的生态系统维持了二、三级台阶生物世界的新陈代谢。
【小题2】根据文意,不属于“目前情况不容乐观”的一项是(  )
A.无序开发使热带雨林减少,地下水系被破坏,湿地、湖泊也在退缩或消失。
B.气候变迁和无序开发使青藏高原植被覆盖率大大降低,风沙危害逐年增大。
C.云贵地区许多地点,生态脆弱,水土流失相当严重,正在形成大量新石漠区。
D.青藏高原上的许多湖泊湿地渐渐干涸,整个高寒草甸被荒漠和沙漠所取代。
【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得青藏高原板块碰撞和地质灾害表现得更加突出。
B.过度放牧、无序开发等人为因素破坏了生态条件,进一步引发了生态危机。
C.中国整个生态格局可分为三级台阶,三级台阶之间相互依存。
D.形成大量新石漠区和热带雨林遭到破坏,都反映出我国生态现状十分严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后面题。
闲话信仰
①某留美人士在接受提问“美国人为什么这么不喜欢中国人?”时答道:“因为中国人没有信仰。”
②早就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薄弱环节是宗教资源的稀缺。这话大体不错。因为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从源头上就和宗教情怀各执一端。长期以来,儒家在文化思想领域内占据着统治地位,这种统治地位又和封建王朝专制制度互为依托,形成一个“超稳定结构”,这自然就没有给任何宗教的发展留下适宜的空间和条件。
③中国人缺少宗教情怀不假,但不信教并不等于什么也不信,事实上,中国文化中关于道德信仰方面的分量并不低于任何一种高级宗教。
④中国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信仰,其所经历的艰苦思想过程,使它在人类精神文明史上居于一个相当高的层次。比如,“孝”和“以孝治天下”观念的提出,就反映出在信仰问题上的煞费苦心和独一无二。先儒们早就发现,人的精神层面的进步必然植根于对动物本能的抵制、疏离和克服。在这个过程中,“孝”正是最中心的环节。处于文明早期阶段的人类没有“孝道”这一说,相反历史上许多游牧种群都有歧视老人的风俗。时至今日,西方发达世界的伦理秩序中,下一代也仍然排在上一代之前。这种对下一代的关爱,是和动物的本能完全一致的,只有“孝”却是反其道而行——它是一种和动物本能逆向的理念。能够在这点上取得突破,推而及之,其他道德信仰的贯彻就变得切实可行了,这就叫做“百善孝为先”。因此可以说,“以孝治天下”确实是很高明的政治哲学。
⑤上面是对传统文化中道德信仰方面的正面评估,是一种积极的说法。而要做到客观公允,它消极的另一面也不能回避。由于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缺失了“彼岸情结”的支撑,道德信仰的状况常常受时代环境的左右,在一个反常的、险恶的社会条件下,又较容易受到蛊惑,因而其坚定性确实赶不上各种高级宗教。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令人厌恶的现象,小者拐骗偷摸;大者杀人食肉。而在权力场中,谄媚逢迎,虐杀无辜;或者是崇洋媚外,唯利是图,内涵虽然不同,嘴脸一样丑恶。而且,从表面看来,其和过程毫不相干甚至互相对立的东西,能够按照当权者的意志一夜之间便蔚为风气。这在宗教传统很深的国家是很难看到的。
⑥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西班牙和巴尔干地区发生过猛烈的碰撞,反反复复的改宗斗争是一个相当漫长而惨烈的过程,时至今日,巴尔干人民还在饱尝这一惨剧留下的苦果。相对他们而言,中国人倒该算是有福的了,在这里所谓“坏事变好事”的逻辑得到了证明。不是吗?如果我们也十分执著于某种信仰,那中国和世界今天会是何等模样。
⑦说到这里,再回到开篇的问题,美国人为什么不喜欢中国人?那位留美学者的答案“没有信仰”云云,便很值得怀疑。
【小题1】下列关于“信仰”的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从某种意义上说,宗教资源的稀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薄弱环节,这使得中国人缺少信仰。
B.儒家思想在文化领域内的统治地位和封建王朝专制制度互为依托,没有给其他宗教信仰在中国的发展留下任何空间和条件。
C.道德信仰易受时代环境左右,在反常的、险恶的社会条件下,其坚定性往往比不上其他宗教信仰。
D.为信仰献身不是宗教徒的专利,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些时期,道德教化表现出的强大力量足以媲美于各种宗教。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信仰之所以在人类精神文明史上居于相当高的层次,正是因为它经历了艰苦漫长的过程。
B.对动物本身的抵制、疏离和克服,体现出人的精神层面的进步,从这一点上讲,先儒们“孝”的观念的提出,可谓煞费苦心和独一无二。
C.由于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缺失了“彼岸情结”的支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信仰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消极的一面。
D.中国历史上,在国家基本安定的情况下,统治者总会重视文化建设,道德教化也会得到有效传承。
【小题3】依据原文的信息,不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也许缺少宗教信仰,但是中国文化中的道德信仰并不逊色于任何一种高级宗教,所以,宗教对于一个民族并不是不可或缺的。
B.“百善孝为先”。“孝”道得到推行,其他道德信仰的贯彻就变得切实可行了。今天,我们仍然应该推行“孝”道。
C.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道德信仰有其消极性,也有积极性。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崇尚宗教,仍应加强道德建设。
D.中国和平安宁,而巴尔干地区还在饱尝漫长而惨烈的改宗斗争,这表明道德信仰优于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