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节选)
袁行霈
①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②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大”。(《周书•君陈》)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老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第十六章)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臻于“道”,臻于“久”。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③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应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④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战国时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我想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上。孔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重视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等等。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数民族。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远离故国在唐朝任职。
⑤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唯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节选自《新华文摘》,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与“中华文明中统治者的包容性”没有关系的一项是()
A.《尚书》中的“有容,徳乃大”,《老子》中的“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是在告诫统治者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统治天下。
B.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唐朝统治者注重通过科举考试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建立功业。
C.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D.唐朝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唐朝政府的军队中就有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少数民族的人做了将军。
【小题2】(小题2)下列对“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中华文明的许多文化遗存除了散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外,还散布在全国各地。
B.除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外,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C.契丹族建立了精美的山西应县木塔,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曾在唐朝任职,这些分别证明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以及外国人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D.中华文明的演进是多种文明因素按照“以华夏文明为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相互作用”的模式进行整合的过程。
【小题3】(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社会的包容性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代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等不同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的局面。
B.孔子有弟子三千,同时“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且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致使当时社会的包容度很大。
C.作者认为,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唯有包容文明才能不断壮大。由此可见,华夏文明发展史上所有鼎盛阶段都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D.唐代儒、释、道三家并用,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说明唐朝文明的包容性在思想、艺术等很多领域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在唐代诗歌中就可见一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6-17 05:28: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近来,欧债危机持续恶化,未来走向变数增多。欧元区是全球第二大经济集团,欧盟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因此欧债危机的冲击早已突破欧元区和欧盟的范围,其对全球经济的系统性影响正日渐显现。中欧经贸关系也非常密切,因此,日益加重的欧债危机对中国的负面影响和挑战也可能进一步凸显。

希腊近日刚组建了由技术官僚担任总理的过渡政府,但任期很短,明年2月希腊将面临大选。鉴于希腊国内形势复杂,民众反改革、反紧缩情绪强烈,暴力冲突不断,加上经济仍然深陷衰退,失业率继续攀升,未来新政府能否坚持推行不得人心的紧缩和改革政策,以满足欧盟对其提出的援助要求,这还是一个很大的疑问。如果希腊未能按欧盟要求完成愈益困难的结构性改革要求,很可能因无法得到必需的援助而导致违约,希腊将陷入经济长期萧条困境。希腊主权债务的持有者包括中国都将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如果希腊最终崩盘,传染性违约也有可能向意大利、西班牙等国蔓延,给这些国家的主权债务持有者带来更大损失。

欧洲国家为应对债务危机,降低赤字,大力推行紧缩政策,主要做法一是增税,二是削减政府支出,打压了民众消费力和经济活力,对经济的负面效果开始逐渐显现。在当前欧盟总体经济已出现衰退迹象的情况下,欧洲国家财政仍在继续大幅紧缩,这无疑将进一步抑制欧洲未来的消费需求。欧盟是中国最大出口市场,欧盟消费市场的疲弱将继续降低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不利于中国对欧出口。如果欧债危机继续恶化,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对欧出口还将承受更大压力。

随着债务危机的深化,中国对欧出口还将面临一个更大的问题,即欧盟贸易保护主义。在紧缩政策大行其道的情况下,指望消费和投资带动经济增长已不现实,更多国家重拾重商主义政策,将出口看作摆脱危机的最主要手段。经济持续增长、市场日益庞大的中国既被欧盟视为主要的市场竞争者,又被看作出口的希望所在。欧债危机虽然增加了欧盟对中国的需求,但实际上双方贸易纷争也在增多。

一个深陷危机、前景不明的欧盟不利于中欧关系的稳定健康发展,中国领导人多次表达了对欧元区及欧盟克服危机的信心,但欧债危机的根本解决还要靠欧元区和欧盟的自救。目前,欧债危机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新阶段,如果不能有效化解,不仅可能导致欧洲一体化的大倒退,还会给全球经济带来更严重的负面影响。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都不愿看到的。

(选自《新安晚报》2011年11月19日,作者:张健)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是对“欧债危机”问题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欧债危机正在显现对全球经济的系统性影响,它的冲击已突破欧元区和欧盟的范围,向更大范围内蔓延。
B.鉴于中欧密切的经贸关系,欧债危机的日益加重必然对中国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和严峻的挑战。
C.目前欧债危机持续恶化,未来走向变数增多。如果欧债危机持续恶化,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国对欧出口压力也将更大。
D.目前欧债危机情况非常危险,如果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对全球经济都将进一步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小题2】下列是对“希腊新政府”与“欧盟”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希腊要按欧盟提出的要求完成更加困难的结构性改革,否则希腊将很可能得不到必需的援助。
B.希腊若要满足欧盟对自己援助而提出的要求,就必须坚持推行不得人心的紧缩和改革政策,而能否满足这一要求,还是一个很大的疑问。
C.如果希腊不按要求实行改革,欧盟将很可能拒绝为其提供援助,从而导致违约,这对希腊经济来说,后果是严重的。
D.希腊如果无法得到欧盟必需的援助,将陷入长期的经济萧条困境,负面影响将波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主权债务的持有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欧债危机既让中国对欧出口增速减缓,中国也将面临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欧洲国家大幅紧缩财政,抑制了消费需求,这将使中国作为欧盟最大的出口市场的地位受到威胁。
B.欧洲一些国家应对债务危机的做法有二:一是增税,二是削减政府支出,这些做法的负面效果都是明显的。
C.若想从根本上解决欧债危机,就是靠欧盟本身的自救,指望消费和投资带动经济增长是不现实的。
D.欧盟消费市场的疲弱降低了对中国产品的需求,而经济持续增长、市场日益庞大的中国又被欧盟看做出口的希望所在,这又增加了欧盟对中国的需求。

同类题2

现代文阅读
美学曾经被人称感觉学,在我们中国人的感觉中,一切美得东西似乎都可以用一个“和”字来加以统摄。光色的柔和,滋味的软和,声音的谐和,气味的清和,环境的温和等等,举凡视、味、听、嗅、触诸觉,皆以和为美。“和”就是美,这是积淀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一种审美意绪。“予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孟浩然《听郑五倍弹琴》)。“外适内和,体宁心恬”(白居易《庐山草堂记》)。无论艺术鉴赏,抑或居家行旅,皆追求“和”与“谐”的境界。
远溯历史,老子、孔子所处的时代,即已具备着以“和”为美的观念。那真可说是一个和美的音乐的世纪!著名的音乐家伯牙、师旷、师涓都出现在那个年代。当时,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都启用乐队,演奏多种乐章。孔子所在的鲁国,演奏古乐的水平似乎还特别的高,以致季札赏乐成为艺术史上的盛事。那一年,孔夫子年方八岁。在那种弥漫着音乐气氛的环境中,老子、孔子都必然受到艺术的熏染。所以,老子的著作中会有“音声相和”的提法,孔子更不用说,他称得上是一位音乐家。据史书记载,孔子曾师事师襄学琴。又由于他从小接受民间音乐的濡染,故而其音乐素养相当的深厚,既能鉴赏,又会演奏。孔子所处的时代对于音乐的观念,一直强调着“和”。如《左传》和《国语》都详细记载了公元前521年左右周景王准备铸造无射之钟的故事。是时,周景王向乐官州鸠询问关于铸钟之事。州鸠回答说,“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声以和乐,律以平声”;“声应相保曰和,细大不逾曰平”(《国语·周语下》);“物和则嘉成。故和声入于耳而藏于心,心亿则乐”(《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这位乐官以及景王的卿士单穆公等人皆从“耳之察,和也”的观点出发,不赞成铸造“听之不和,比之不度,无益于教”的大钟。可周景王就是不听劝阻,依然铸制大钟,以致没过几年就蔫然谢世。
由乐和,渐渐而伸延为政和、民和、人和,一直到今朝的“和和美美”,成为我们中国人的人伦关系的理想,不能不说明,我们的艺术哲学的观念与生命哲学的观念是多么的紧相契合。“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尚书·尧典》)。既和且谐,我们的艺术美学的旗帜,就是我们人民心灵的旗帜,这是值得世人为之欣羡的一种民族心态。   
(选自邓牛顿《中华美学感悟录·中和篇》)
【小题1】下列关于“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和”体现在人的视、味、听、嗅、触各种感觉之中,光色的柔和,滋味的软和,声音的谐和,气味的清和,环境的温和等都给人以美感。
B.“和”就是美,这是积淀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一种审美意绪。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中的 “外适内和,体宁心恬”,是居家行旅的“和”。
C.以“和”为美的观念由来已久,远溯历史,老子、孔子所处的时代即已具备,这一时期出现了伯牙、师旷等著名的音乐家及和美的音乐。
D.为了体现“和”这一音乐理念,当时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都启用乐队,演奏多种乐章,其中孔子所在的鲁国演奏古乐的水平似乎特别的高。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积淀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一种审美意绪是以“和”为美,孟浩然《听郑五倍弹琴》中的鉴赏诗句“予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也不例外。
B.孔子懂音乐,他曾师事师襄学琴,又由于他从小接受民间音乐的濡染,故而其音乐素养相当深厚,既能鉴赏,又会演奏,并一直强调“和”的音乐观念。
C.《国语》中记载的乐官州鸠回答周景王询问关于铸钟之事时说的“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声以和乐,律以平声”,将音乐的“和”与政治联系到了一起。
D.“声应相保曰和,细大不逾曰平”,是从音乐的角度讲“和”;“故和声入于耳而藏于心,心亿则乐”,则是从“和”可以产生的心理作用的角度讲“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都启用乐队,演奏多种乐章,其中鲁国演奏古乐的水平似乎还特别的高,这就为孔子等人受到艺术的熏染提供了客观条件。
B.周景王铸制大钟,以致没过几年就蔫然谢世,正说明了乐官州鸠以及景王的卿士单穆公等人“耳之察,和也”的观点,认为周景王不适合铸钟。
C.人们对“和”的认识,由乐和,到政和、民和、人和,再到今朝的“和和美美”,成为我们中国人的人伦关系的理想,是有一个逐步发展过程的。
D.既和且谐,作为值得世人为之欣羡的一种民族心态,可以说从《尚书·尧典》“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的话语中就有所体现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
简不短与繁不烦
罗书华
诗以简法语言作为自己的本色语言,然而,简省绝不意味着简单。阿恩海姆说:“‘简化’在艺术领域里往往具有某种与‘简单’相对立的另一种意思,它往往被看作是艺术品的一个极重要的特征。当某件艺术品被誉为具有简化性时,人们总是指这件作品把丰富的意义和多样化的形式组织在一个统一结构中。由艺术概念的统一所导致的简化性,决不是与复杂性相对立的性质,只有当它掌握了世界的无限丰富性,而不是逃向贫乏和孤立时,才能显示出简化性的真正优点。”古代诗学的简省,就是这样一种包含了丰富与复杂的简省,它的价值不在其简,相反却在其简所带来的繁。
对于诗学简省的语言中包含了丰富与复杂,早在刘勰时就已发现,《文心雕龙·物色》曰:“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皎日暳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及离骚代兴,触类而长,物貌难尽,故重沓舒状,于是嵯峨之类聚,葳蕤之群积矣……所谓诗人丽则而约言,辞人丽淫而繁句也。” 刘勰认为,诗作的语言与辞赋的语言各有自己的特色,诗作简约而辞赋繁丽,然而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简省的诗学语言却并不见得比繁辞丽句差,毋宁说简约的诗句反而能达到更好的效果。“灼灼”“依依”等词所表达的“一言穷理”“两字穷形”“情貌无遗”的艺术境界,就是辞赋语言所难以企及的。
刘勰以为简省的语言可以少总多。在他看来,在无限丰富的对象世界面前,语词其实相当有限,要用同样多的语词来对对象进行对应式的描摹根本没有可能,其结果只会造成词语的杂沓和堆积。在这种状况下,人们只有变换一种思维方式,将繁言变成简语,这样与对象相对应的可能性反而可以增大。
其实,从诗学的语言结构来看,以少总多确实有一定的科学根据。由于诗学语言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语言的冗余性,摒弃了那些只是为了交流的语符,语言的能指系统和表意功能反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活,因此,诗歌的信息含量较之其他文体语言来说确实要更大。王夫之在解释诗学语言的这种特点时,说:“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以为诗学简法语言中蕴含了一种由内向外辐射的力量。由于诗学语言本身的简省,这就给了读者以相对多的想象空间,从而使读者有在想象之中描绘出物象的美丽的机会,这应该是其以少总多实现的最后一个环节。将窗户打开,一览无遗的房间,总是不如挂上一袭窗帘的房间有魅力。
如果单纯地从表意的效率来看,叙事学的繁法语言以几千几万言来表达一个简单的道理,其效率当然是相当低下。然而,文学作品的语言并非只是为了传情达意,甚至可以说主要并非是传情达意,既然如此,也就不能只是以表意的效率的高低来衡量叙事学。事实上,表意效率之低恰恰是叙事学的需要与吸引力所在。与诗学的向着作者不同,叙事学是一门向着读者的艺术,换句话说,叙事学在很大程度上为了向读者提供娱乐与消遣。这可以说是小说叙事学存在的前提条件之一。这就决定了小说不仅要用通俗的语言,而且也要用详尽细琐的语言,这样,叙事作品就会更加直观,更加接近于形象本身,而读者接受起来也可以毫不费神,能够自得其乐。严复、夏曾佑说:“读其书者,一望之顷,即恍然若亲见之事者然。故读简法之语言,则目力逸而心力劳,读繁法之语言,则目力劳而心力逸。”当然,从小说的说理教化的目的来看,以详尽的笔墨来渲染或解说某个道理,也能令人接受,正如管达如所说:“凡事详切言之则易晓,浑括述之则难明。”
诗学语言简而不觉其短,叙事作品繁而不觉其烦,这就是中国诗学与叙事学语言的艺术魅力。
(选自《中国叙事之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在艺术领域,“简化”与“简单”往往是相对立的概念,而与“复杂”“丰富”不是对立的概念。
B.古代诗学的简省,表现在文字的简约和意蕴的丰富两方面,它的价值在于其简所带来的繁;辞赋的语言繁丽,它的价值在于繁词丽句所带来的美,二者各有特色。
C.简约的诗句所达到的“一言穷理”“两字穷形”“情貌无遗”的艺术境界,是辞赋语言所难以企及的,简单的语言比繁复的语言更具有表现力。
D.诗学是向着作者的艺术,叙事学是向着读者的艺术,因此,诗主要是给作者自己看的,小说主要是给读者看的。
E.从表意的效率来看,叙事学的繁法语言以几千几万言来表达一个简单的道理,其效率相当低下,但还是提倡叙事作品要运用繁法语言。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咫尺有万里之势”的绘画原理与“以少总多”的诗歌原理有相通之处,可用来形象地说明语词的少与意义的多之间的辩证关系。
B.“于是嵯峨之类聚,葳蕤之群积矣”说的是辞赋语言的特点,“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则是诗歌语言的特点。
C.诗学以简法语言作为审美特征,叙事学以繁法语言作为审美特征。《孔雀东南飞》是以简法语言为主要审美特征的作品,《水浒传》则是繁法语言的代表。
D.民间说书艺人的“说书”是向着听众的艺术,它运用的是繁法语言,即用通俗、详尽的语言叙事,使听众听起来毫不费力,以提供娱乐与消遣。
【小题3】为什么诗学简省的语言却具有很强的表现力?(4分)
    
    
【小题4】诗学语言与叙事学语言有哪些不同?(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艺作品“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要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怎样理解他所说的“造境”和“写境”?这里的“造”字,不是我们画家通常说的“塑造形式”中的“造”,因为绘画创作中的术语“塑造”是西来词汇,是重视客观物象的写实艺术中常用的。西方古典绘画的造型与建筑、雕刻有密切的联系,绘画和雕刻都被称作“造型艺术”(Plastic Arts);而传统中国绘画以墨线为主要表现方法,“画法与书法有共同之处,互相映带,取长补短。”(潘天寿《谈“骨法用笔”》,载《潘天寿谈艺术》)。因此,传统中国画创作也重形似,但在其理论词汇中无“造型”说,主“写形”说。写,书写也,在平面中用与书法有关的线“写”出“形”来。所以,王国维说的“造”与“写”另有特定的含义。他说的“造境”,是指艺术家按照自己的理想进行创作,不是或很少是根据生活中的原型做如实的描写;而相反,所谓“写境”,则是艺术家基本上按照客观现实的样式进行描写,虽然少不了应有的艺术加工。很明显,王国维把“造境”视作艺术理想派表现方法的重要特征,而把“写境”看作艺术写实派的明显标志。

不过,王国维的思想方法很辩证,不绝对化。他认为,“造境”与“写境”,“理想”与“现实”,“ 二者颇难分别”。对这个问题,他在《人间词话》的另一处,又做了进一步的阐述:“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故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王国维关于“造境”与“写境”的论述,对我们全面认识绘画创造原理和客观评价不同的表现方法,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用这个理论来观察我国传统山水画的创作历程,不难看出,一直有类似“造境”与“写境”的两种艺术倾向贯穿其中。但这两种倾向又彼此难解难分,且常互相交融。例如,传统山水画自唐宋以来,流派纷呈,虽然理论上都用笔墨写丘壑来表现意境,但对“丘壑”一词的解释却在悄然发生变化。丘壑一词,原本是客观自然,但在画论中,又有“丘壑内融”或“丘壑内营”的说法,则是指画家经过外师造化、法取古人,融化在心胸中的自然。各派山水大家同样强调丘壑、笔墨、意境的重要,但各人在追求的侧重点上,却有微妙的差异。

20世纪我国山水画的两大高峰黄宾虹和李可染,在美学理想上虽有一脉相承之处,但具体在绘画表现方法上却有不同的追求。前者在淋漓尽致地发挥笔墨浑厚华滋的美感中,表现超然的山水境界;而李可染的写生创作法,则更多地在客观现实中提炼美。两者在艺术价值上难说孰高孰低,用“异曲同工,各具风采”来形容,似乎更为恰当。

(摘编自邰大箴《论书画的造境与写境》)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王国维美学观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造”与西方造型艺术中的术语“塑造”没有关联,而“写”则因书画相通而与中国书法中的“书写”有关。
B.“造境”因艺术家创作之时表现自己的理想而形成,而“写境”则因艺术家基本上按照客观现实的样式进行描写而产生。
C.“造境”是指艺术家不去或很少去根据生话原型做如实的描写,而“写境”则需要艺术家尽量避免不应有的艺术加工。
D.“造境”与“写境”,可以分别作为艺术理想派和艺术写实派这两种表现方法的重要特征和明显标志。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王国维认为文艺作品中的“造境”要符合自然存在的客观现实,而“写境”也难以回避创作者主观存在的理想色彩,所以二者之间非常难以分辨清楚。
B.本文作者认为,王国维关于“造境”与“写境”的概念阐述与辩证分析,可以启发人们全面认识绘画创作原理和客观评价不同的表现方法。
C.在王国维看来,艺术于现实生活,所以即使是虚构之境也有写实成分;艺术又需要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关系与限制,所以即使是写实之境也有理想。
D.在本文作者看来,传统中国画作品并不存在人物或景物的造型,其理论主张写形,以墨线为主要表现方法,在平面中与书法有关的“线”来写“形”。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发展中一直存在两种类似“造境”与“写费”的艺术倾向,这说期王国维“造境”与“写境”的理论一直能响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
B.唐来以来的传统山水画理论上都强调用笔墨描画丘壑来表现意境,但是每个人对丘壑、笔墨、意境等追求的侧重点却不尽相同,有着微妙的区别。
C.要臻于传统画论所说的“丘壑内融”“丘壑内营”的艺术境界,艺术家必须经由外师造化、法取古人的过程,将客观自然能融化为艺术家的主观自然。
D.黄宾虹画法表现出超然的山水境界,李可染画法则更多地在客观中提炼美,前者近于“造境”,后者近于“写境”,却又异曲同工,各美其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也说“小清新”
① “小清新”,这个流传已有一段时间的热词,恰如孕育它的这个时代一样复杂。既可以是一种审美趣味,也可以是一种人生姿态;既拥有大量拥虿,也招来很多非议——以至于“最烦小清新”一度成为配套的流行词。围绕小清新产出的各种现象,或许正可以成为一个断面,让我们观察当今时代的一些文化图景。
②咧开嘴向着镜头笑自然别有率真的韵味,但“45度角仰面看天”难道不是大胆表现自我的突破?比起高大全的正面形象,穿着帆布鞋的脚丫特写也确实会给人更多有关青春的联想。从这个角度看,小清新未尝不是年轻人追求个性、追求美好的脚注。实际上,小清新本身就有对流行文化的刻意躲闪,有关注自我的人文主义,有对物欲、商业的天然抗拒;有满含对青春的伤感式怀恋、对童年的乡愁式叙事,小清新是许多年轻人的生存状态。
③小清新自由其审美情趣。忧伤、朦胧、淡淡,都是不同的风格。但从一些小清新的标志性语汇中,或许也能看出一种思想倾向:撷取的是一己的小思绪,陶醉的是一方的小意境,沉浸的是一人的小伤感……偏向于感性,偏向于个人,偏向于幻想,因而显得格局稍小、内容稍空、分量稍轻。
④更重要的是,虽然文化风尚总是互相影响,但蜂拥而至的模仿难免让人倒了胃口。小清新会成为一个略带贬义的标签,原因也正在于此。有段子说,小清新“至少毁了两种衣物:格子衬衫和棉布长裙;至少毁了两个景点:丽江和凤凰”等。的确,如若想象力孱弱、创造力缺失,如若只知跟随、不愿深入,反而会在追求个性的时候丧失了个性,让小清新退化成肤浅的符号,变成矫情的无病呻吟。
⑤光有小清新也是不够的。只是沉浸在个人小世界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只是感伤于个人哀乐而无法仰望群星,最终会失去了更深刻的感知能力、思考能力,就算走遍天涯海角,也不过是在顾影自怜。而对于一个时代而言,小清新成了追逐的对象、流行的风尚,求平求淡求忧伤,更有可能让文化失去活力。试想,宋词如果没有铜琵琶唱大江东去,而只有红牙板歌晓风残月,怎能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象征?
⑥所以,套用非常“小清新”的话来说,当我们谈论小清新时我们谈些什么?当我们谈论小清新时,我们谈的是一种个性的缺失,追求个性走到反面变成丧失个性,让“银镯碎花帆布鞋”烂了大街。当我们谈论小清新时,我们谈的是一种创新的乏力,我们的时代如何才能有改变亿万人心灵版图的文化叙事,如何才有引领流行文化风潮的精品力作?我们谈论小清新时,我们谈的是一种价值的回归,厌倦了曾有的宏大说辞却困顿在了个人私语的丛林,是不是也可以放宽视野、打开胸襟,去追求更刚健的审美情怀、更宏大的个性文化?
⑦作为个人的审美追求,小清新可以有。但在整个时代的文化构建中,小清新也该不断成长。或许,只有走出“一个阳光照射的角落”、走出“一个人孤独的时刻”,才能真正找到除了“你离开我”之外人生旅途更重要的意义。
【小题1】下列对“小清新”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清新是一个时代流行词,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生活方式,由此产生了各种文化现象,代表了当今时代的文化图景。
B.小清新一词诠释了年轻一代普遍的生存状态,他们刻意躲闪流行文化,关注自我,抗拒物欲、商业,对青春满含怀恋。
C.“45度仰面看天”“格子衬衫和棉布长裙”“丽江和凤凰”“银镯碎花帆布鞋”成为小清新的流行符号。
D.小清新现象的复杂性就是指一方面求平求淡求忧伤,另一方面又在追求个性、追求美好、大胆表现自我。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小清新成为一个略带贬义的标签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清新体味的是一己的小情绪,其思想偏向于感性、个人、幻想,格局稍小、内容稍空、分量稍轻。
B.由于大众对小清新一拥而上的模仿,出现了只跟随、不深入的问题,导致了个性丧失、想象力缺失的后果
C.只有小清新,没有大情怀,会让人失去深刻的感知能力和思考能力,困顿于私人情感,无力观照现实。
D.对时代文化的建构而言,小清新无法担当象征时代文化的重任,甚至有可能让文化失去活力。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点明“小清新”是一个时代热词,接着指出由此产生了各种文化现象,从而引起下文。
B.第②段先列举了“小清新”的具体表现,接着对“小清新”这一概念下定义,然后阐释了“小清新”的内涵。
C.第③段分析了“小清新”的审美情趣,第④⑤两段有“小清新”的不足之处继而剖析其对个人与时代的影响。
D.第⑥⑦两段明确小清新不能仅仅是个人的审美追求,它需要成长,从而实现更刚健、更宏大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