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艺作品“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要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怎样理解他所说的“造境”和“写境”?这里的“造”字,不是我们画家通常说的“塑造形式”中的“造”,因为绘画创作中的术语“塑造”是西来词汇,是重视客观物象的写实艺术中常用的。西方古典绘画的造型与建筑、雕刻有密切的联系,绘画和雕刻都被称作“造型艺术”(Plastic Arts);而传统中国绘画以墨线为主要表现方法,“画法与书法有共同之处,互相映带,取长补短。”(潘天寿《谈“骨法用笔”》,载《潘天寿谈艺术》)。因此,传统中国画创作也重形似,但在其理论词汇中无“造型”说,主“写形”说。写,书写也,在平面中用与书法有关的线“写”出“形”来。所以,王国维说的“造”与“写”另有特定的含义。他说的“造境”,是指艺术家按照自己的理想进行创作,不是或很少是根据生活中的原型做如实的描写;而相反,所谓“写境”,则是艺术家基本上按照客观现实的样式进行描写,虽然少不了应有的艺术加工。很明显,王国维把“造境”视作艺术理想派表现方法的重要特征,而把“写境”看作艺术写实派的明显标志。

不过,王国维的思想方法很辩证,不绝对化。他认为,“造境”与“写境”,“理想”与“现实”,“ 二者颇难分别”。对这个问题,他在《人间词话》的另一处,又做了进一步的阐述:“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故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王国维关于“造境”与“写境”的论述,对我们全面认识绘画创造原理和客观评价不同的表现方法,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用这个理论来观察我国传统山水画的创作历程,不难看出,一直有类似“造境”与“写境”的两种艺术倾向贯穿其中。但这两种倾向又彼此难解难分,且常互相交融。例如,传统山水画自唐宋以来,流派纷呈,虽然理论上都用笔墨写丘壑来表现意境,但对“丘壑”一词的解释却在悄然发生变化。丘壑一词,原本是客观自然,但在画论中,又有“丘壑内融”或“丘壑内营”的说法,则是指画家经过外师造化、法取古人,融化在心胸中的自然。各派山水大家同样强调丘壑、笔墨、意境的重要,但各人在追求的侧重点上,却有微妙的差异。

20世纪我国山水画的两大高峰黄宾虹和李可染,在美学理想上虽有一脉相承之处,但具体在绘画表现方法上却有不同的追求。前者在淋漓尽致地发挥笔墨浑厚华滋的美感中,表现超然的山水境界;而李可染的写生创作法,则更多地在客观现实中提炼美。两者在艺术价值上难说孰高孰低,用“异曲同工,各具风采”来形容,似乎更为恰当。

(摘编自邰大箴《论书画的造境与写境》)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王国维美学观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造”与西方造型艺术中的术语“塑造”没有关联,而“写”则因书画相通而与中国书法中的“书写”有关。
B.“造境”因艺术家创作之时表现自己的理想而形成,而“写境”则因艺术家基本上按照客观现实的样式进行描写而产生。
C.“造境”是指艺术家不去或很少去根据生话原型做如实的描写,而“写境”则需要艺术家尽量避免不应有的艺术加工。
D.“造境”与“写境”,可以分别作为艺术理想派和艺术写实派这两种表现方法的重要特征和明显标志。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王国维认为文艺作品中的“造境”要符合自然存在的客观现实,而“写境”也难以回避创作者主观存在的理想色彩,所以二者之间非常难以分辨清楚。
B.本文作者认为,王国维关于“造境”与“写境”的概念阐述与辩证分析,可以启发人们全面认识绘画创作原理和客观评价不同的表现方法。
C.在王国维看来,艺术于现实生活,所以即使是虚构之境也有写实成分;艺术又需要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关系与限制,所以即使是写实之境也有理想。
D.在本文作者看来,传统中国画作品并不存在人物或景物的造型,其理论主张写形,以墨线为主要表现方法,在平面中与书法有关的“线”来写“形”。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发展中一直存在两种类似“造境”与“写费”的艺术倾向,这说期王国维“造境”与“写境”的理论一直能响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
B.唐来以来的传统山水画理论上都强调用笔墨描画丘壑来表现意境,但是每个人对丘壑、笔墨、意境等追求的侧重点却不尽相同,有着微妙的区别。
C.要臻于传统画论所说的“丘壑内融”“丘壑内营”的艺术境界,艺术家必须经由外师造化、法取古人的过程,将客观自然能融化为艺术家的主观自然。
D.黄宾虹画法表现出超然的山水境界,李可染画法则更多地在客观中提炼美,前者近于“造境”,后者近于“写境”,却又异曲同工,各美其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03 03:34: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但它们能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例如,在我国历史上,无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之后建立辽朝的契丹族、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及建立清朝的满族,无一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从而能使民族融合不断向前推进。显然,发挥中华礼制的凝聚功能,是凝聚国人、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记·郊特牲》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所谓尊其义,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孔子称颂那些能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高尚的前代圣贤,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中华礼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教化功能,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所谓礼仪之邦,就是有高度道德自觉的社会,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中华礼制提出的愿景,是中华先民们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社会。中华礼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等学说,能为今日构建和谐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 
作为一种制度,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在封建社会,它强调封建等级,包含一些糟粕。然而更应该看到的是,中华礼制能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便是一种改革;《礼记》进一步提出“时为大”这一与时俱进的礼制改革原则。适时变革是中华礼制演进的重要原则,这使它成为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那是因为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关注不够。秦汉之后,我们的先人力图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法合一要求人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礼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规范;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礼记·经解》认为“礼禁乱之所由生”,可以起到“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作用。古人通过礼来“止邪于未形”,使人们“徙善远罪”,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华礼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它源头久远,延续不断,流传久长,在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信力中作用重大。
B.中华礼制不只是讲究“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这一特点体现了先民的主流价值观。
C.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D.中华礼制将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相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具有教化功能。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华礼制在中国历史上得到广泛认可,无论是汉族政权,还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促进了民族融合。
B.《礼记》所称的“尊其义”指的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这与孔子的“不学礼,无以立”义同,都是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
C.儒家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却关注得不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而饱受历代思想家的批判。
D.所谓的“礼仪之邦”,就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是先民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理想社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华礼制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剂,诸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能够逐渐缓和、化解,形成共存共荣的关系。
B.中华礼制演进的原则是适时“损益”,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形成了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C.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是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既是法律的规范,又是道德的要求;礼制既有法制规范之用,又有教化功效。
D.古人通过礼来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今天人们践行中华礼制所倡导的精神,对于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史学对夏王朝或者夏文化的探索,在近10年来似乎成为考古学界的一个新生问题,甚至已经由夏代真实样态讨论,引申至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论构建等深层问题。实际上,这种看似考古学界内部的反思讨论,是与整个历史学界研究取向的转变相契合,甚至是略有些“迟缓”的反应。

自19世纪末以来,史学研究提倡“民史”和“群史”,这其中既有学术的考量,亦有当时政治的影响。实际上,所谓新史学兴起,对于传统政治史或经济史关注度的下降,并非真正对政治史关注度的下降,而是史学议题在不断拓展。同时,将以法国年鉴学派几代学者或新史学叙事转向的成就引入中国历史问题的尝试,较长时间内处在初步阶段,西方分析方法与中国传统史料之间的调适尚未完成,很难成功生发出基于中国史料的问题意识。具体到中国上古史,一方面,虽然100余年来有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这样的大发现和系统性的整理研究,但从整体上看,仍未能达到替代以东周至秦汉的历史著述编年与框架的地步。另一方面,三代考古学界孜孜以求、成果斐然,但也仍没有达到可以摆脱“以文献为基本立论前提”的研究样态。由于史料的缺乏,学术界目前无法将先秦史研究转向为“民史”和“小历史”研究。事实上,近十年来,传统的先秦史对于先秦社会的讨论逐渐减少,有学者甚至将其概括为“先秦史研究已逐渐让渡为新见文字材料的考据与释读”。这种总结,虽很偏颇,但的确指出了当前的先秦史研究重具体问题,而轻视整体格局的现状。同时,近年来部分青年学者,将新史学关注的性别、家庭等话题引入先秦史的整体研究,实际效果仍然是综述为多而框架式构建甚少。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之一,与其归因于学者的视野或者材料局限,毋宁说是在先秦史整体格局和阶段性的变化方面,分析工具与史料之间没有匹配出能够支撑上古时段历史样态宏观的构架所致。

在此背景下,中国先秦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远未达到可以脱离历史文本记录而单独构建。具体到夏时期的研究,虽然夏王朝未被考古学发掘的同时期文字材料所证实,但也并非仅是“单线进化论”的阐释预设。既有的历史文本在兹,夏文化的探索,无论证实还是弥补,无论证伪还是重构,都必然是先秦史整体研究框架下,对早于殷墟阶段社会性质、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族群综合研究的总体性探索,是先秦史学科必须面对的研究课题,甚至也是全球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东方世界王权兴起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中不可缺失的研究内容。

(摘自常怀颖《打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10年来考古学界对夏王朝或夏文化的探索,已经由夏真实样态讨论深入至考古理论和方法论构建等深层问题。
B.新史学关注性别、家庭等话题,对于传统政治史关注度下降,这只是表象,实质问题是史学议题在不断扩大。
C.虽然100余年来有大量的考古发现,但史料的缺乏依然是史学界目前无法将先秦史研究转向为“民史”的重要原因。
D.近年来对先秦史的研究话题拓展了,但受研究者的视野或材料所限,实际效果仍然是综述较多而框架式构建较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将对夏文化的探索问题放在历史学界研究取向转变的大背景下论述。
B.文章通过分析先秦史研究现状,论证了夏文化探索要面对的问题。
C.文章综合运用了事实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逻辑严密,说理深入浅出。
D.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逻辑顺序进行论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整个历史学界研究取向的转变,考古学界对夏文化探索已经迟缓,要奋起直追。
B.西方分析法与中国传统史料之间的调适很难完成,中国史学应要有独立的分析方法。
C.让渡于新见文字材料的考据与释读的先秦史研究存在重具体问题轻整体格局的问题。
D.夏朝有文字记载但未被发掘的考古文字材料所证实,对其探索是史学界必须面对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基层避责是指基层政府各管理主体采取诸多策略规避由其职位带来的直接责任和潜在责任,以避免自身利益受到损失。这一概念界定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虽然避责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行政行为,但基于社会影响的直接性角度,本文只关注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的避责。本文所指的基层政府包括市、县、区和乡、镇两级政府,并涵盖了基层治理过程中的多元主体,即在职能分工、权责配置中存在较大差异的“官僚群体、派生群体和雇佣群体”。第二,避责行为主要规避的是直接责任和潜在责任。在层级管理体制下,上级通过激励、约束机制对基层行政过程进行控制,虽然各机构和行政人员均有建立在职能分工基础上的书面权责说明,但由于既有规定过于宽泛模糊,并且基层行政主体需承办大量的临时性任务和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故避责行为所规避的不仅是书面上的直接责任,还包括法定职责外的其他潜在责任。第三,在成本——收益权衡的基础上,避责行为的目的在于减少利益损失。由于行政过程中体现出的不同利益诉求、行为偏好和价值观念,解释避责现象自然无法忽视基层政府内部成员的混合动机及其构成逻辑。

作为基层在权责分立结构下应对风险的行为选择,避责极具复杂性和多样性。基层工作人员通过对风险和收益的整合分析,在不同情况下条件式地选择不同避责行为,并且会根据策略的实际效果进行动态组合。各种避责行为是并行不悖的,多种行为可同时存在,并进行区别性搭配和组合。根据近年来对基层政府的田野调查和跟踪观察,在对第一手访谈资料和现实情况开展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决策树和类型学的分类方法,从两个维度出发对现阶段基层政府中普遍存在的避责行为进行分析(见图1)。

图l基层避责的具体策略分类

一是时间序列维度。基层行政人员在采取避责行为时呈现出序贯决策的形式,这种基于时间序列的动态选择可主要划分为事前主动选择和事后被动应对。前者是在事前未酿成不良后果的情况下,基层人员通过有限的自由裁量权减少风险.主动采取措施规避惩罚,以常态化策略应对可能出现的压力和追责。后者是当行政过程出现不良后果时,基层人员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消解恶劣影响带来的严重损失,这属于一种非常规的策略选择。

二是传导方向维度。在按照时间序列进行划分的前提下。基层避责在传导方向上也出现了纵向避责和横向避责的差异。纵向避责是以层级结构下责任转移为基础的策略,可细分为自上而下的避责策略和自下而上的避责策略。横向避责是以平行结构下责任转移为基础的策略。可细分为政府组织内部同级之间、政府与外部社会、市场之间的互动。

综合时间序列和传导方向两个维度,汇聚行为先后次序、不同主体的行为选择,由此产生了不同情况下的基层避责策略。

(摘编自倪星、王锐《权责分立与基层避责:一种理论解释》《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基层避责是基层政府各管理主体为保护自身利益,推卸由其职能分工带来的潜在责任。
B.基层政府的避责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行政行为,跟上级政府相比对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
C.基层避责的主体具有多元性,所以上级常常用激励、约束机制对基层行政过程进行控制。
D.避责行为的逻辑是利益考量,基层行政主体权衡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只求降低经济损失。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阐释基层避责的概念,再从两个维度分析现阶段基层政府的避责行为。
B.文章以权责分立结构为前提,分析基层行政主体避责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C.文章采用田野的调查和跟踪观察,兼用决策树等分类方法讨论权责分立的危害。
D.文章梳理基层避责策略形成图表,展示了基层政府选择具体避责策略的逻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承办繁重的临时性任务和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是基层避责行为产生的根源。
B.以常态化策略应对可能出现的压力和追责是一种事后被动应对的避责策略。
C.纵向避责和横向避责在传导方向上虽不同,但都是以责任转移为基础的策略。
D.上级对下级的职责予以具体明确,积极鼓励下级担责,下级避责行为将消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历代儒家的“知行观”
吴光
①在“知”与“行”的关系问题上,儒家有较为深入的探讨。有知先行后、知易行难、知先行重、知行并进、知行合一等多种说法。
②《尚书·说命中》记载了傅说说过“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话,反映了先秦已有“知易行难”之说。孔子认为人有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三种,主张“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实际上是主张以行为本的。子思著《中庸》引孔子论“知行”之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这是明确将知行问题作为修身治国的根本。《荀子·劝学篇》提出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命题,可以说是“知行合一”说之滥觞,但先秦儒家还没有系统的知行观。
③汉代王充认为所有人都是“学而知之”的,即便是圣人也不能“神而先知”或“生而知之”;知识的真伪必须通过事实的检验才能证实,即所谓“事有证验,以效实然”,但他对知行关系未作深入探讨。南宋朱熹提出了“知行相须”“知先行重”的观点,认为“知行常相须”,“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陆九渊也有“致知在先,力行在后”的观点。
④王阳明则针对朱陆的“知先行后”说提出了“知行合一”说,其内涵有三个要点:第一,知行只是一个工夫,不能割裂。而所谓“工夫”,就是认知与实践的过程。第二,知行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知是行的出发点,是指导行的,而真正的知不但能行,而且是已在行了;行是知的归宿,是实现知的,而真切笃实的行已自有明觉精察的知在起作用了。第三,知行工夫中“行”的根本目的,是要彻底克服那“不善的念”而达于至善,这实质上是个道德修养与实践的过程。显然,王阳明所谓的“知”即“吾心良知之天理”,其所谓“行”即“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的道德实践。可以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在本质上是集道德、伦理、政治于一体的道德人文哲学。
⑤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重点放在“行”上。阳明后学的黄宗羲在其《明儒学案·姚江学案序》中指出,阳明先生“以圣人教人只是一个行。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皆是行也,笃行之者,行此数者不已是也。先生致之于事物,致字即是行字,以救空空穷理,只在知上讨个分晓之非。”这是深得阳明良知心学精髓的精辟之论,也是对王阳明“知行合一重在行”思想的最好注脚。
⑥以上种种知行关系说,本质上都是在讨论道德、伦理与政治的关系,它更重视的是德性之知与伦理、政治之行,而非纯粹意义上的知识之知与科学实践之行,因而是一种伦理政治学说,它与西方知识论意义上的知行观是根本不同的。
(选自2017年04月10日《光明日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比较深入的探讨了“知”与“行”的关系,形成了知先行后、知易行难、知先行重、知行并进、知行合一等许多认识。
B.子思在《中庸》中把知行问题作为修身治国的根本,指出了人生修养的方法和途径,即做到“知耻”,并且“好学”、“力行”。
C.王充虽然没有深入探讨知行关系问题,但他认为,包括圣人在内的任何人都是“学而知之”的,只有事实才能检验知识的真伪。
D.朱熹和陆九渊在“知”与“行”的关系问题上都主张“知先行后”,王阳明针对这种观点提出了“知行合一”说。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傅说、孔子、子思和荀子从不同角度阐明了自己的知行观,虽然还不够系统,却是“知行合一”说的起源。
B.第⑤段引用阳明后学的黄宗羲在《明儒学案·姚江学案序》中的言论,是为了证明“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重点放在‘行’上”。
C.阳明后学的黄宗羲深得王阳明良知心学的精髓,他对王阳明“知行合一重在行”的思想作了最好的解释,堪称精辟之论。
D.文章阐述了先秦知行观、汉代知行观、宋代知行观以及王阳明的知行观,并指出它们与西方的知行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阳明认为,知行只是一个认知与实践的过程,两者相互依存,不能割裂,知是行的出发点,指导行的;行是知的归宿,是实现知的。
B.王阳明认为,要彻底克服那“不善的念”而达于至善,是知行工夫中“行”的根本目的,实质上,这是个道德修养与实践的过程。
C.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融道德、伦理、政治于一体,本质上属于道德人文哲学范畴,因为他把“知”放在“行”的实践之中。
D.从本质上说,儒家的种种知行关系说,重视的并不是知识之知与科学实践之行,而是德性之知与伦理、政治之行,是一种伦理政治学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读鲁迅
冯泽舟
①我认为,鲁迅作品有两个精神内核:对生命的热切关怀;在孤独、绝望中不断斗争的“战士精神”。鲁迅极其重视生命,痛恨一切残害或漠视生命,尤其是弱者生命的行为。他也在痛斥后面呼唤,呼唤一个对每个人、每个生命有所关爱,每个生命都能自由的世界。同时,鲁迅的文章中又浸透着孤独绝望的味道,他从没有表达过对未来的丝毫希望,他一直在迷茫绝望。然而无论是他小说中的孤独者们,还是他本人,都在一刻不停地向前走并奋斗着,即使他的终点是一片坟墓。
②这两个内核,会为个人和民族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读懂了它才算读懂了鲁迅。然而,很多鲁迅读者抓住的不是这两个内核,而是在鲁迅作品中占篇幅很大的“冷嘲”。
③“冷嘲现象”在鲁迅作品中极多:在杂文中是直接冷嘲,在小说中是艺术地冷嘲。无论什么话题、什么文章、什么场合,他总是能跳出几句惊天动地的冷嘲。鲁迅式的冷嘲犀利入骨,讽刺极其深刻、正中要害,读来令人震撼。
④然而,长期阅读这种冷嘲文字,如果没有抓住鲁迅冷嘲精神的内核,很容易走上歧途。可能有的鲁迅读者,读了整本鲁迅全集,只是骂人功夫进步;更可怕的是,有人读了鲁迅全集后,把自己彻底地变成了一个“冷嘲家”。
⑤鲁迅嘲讽国民,不是出于自己作为精英知识分子的优越感,不是为了横眉而指千夫,而是为了给国民做牛马。鲁迅的冷嘲是出于对于国民痛彻的爱,冷嘲的内在并非像表面一样全是冷漠和鄙视。鲁迅不是为了解气、为了冷嘲而冷嘲,他的冷嘲是有目的的、有针对的。鲁迅冷嘲的对象是国民,目的是通过刺激唤醒他们。鲁迅的冷嘲是经过了现实的磨砺的。他一生阅历丰富,博古通今,对中西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都有深刻的了解。在这些的基础上,他才去冷嘲,而并不是基于一面之词或幼稚肤浅的见识而进行的挖苦。这样,他的冷嘲才深刻。
⑥任何时代,有能够看到并站出来讽刺社会病态的青年,是民族的福气 ;可是没能看到“冷嘲”的内核,只学来了冷嘲的姿态,或只是彻头彻尾的“冷嘲家”,这是值得警惕的。很多网络上的“公知”或现实中的“愤青”,动辄对社会大加讽刺批判,发表不切实际的言论,就是其中典例。
⑦他们喜爱批判议论。可是他们可真正地了解中国社会隐藏的矛盾,知道中国社会的脆弱?他们能不能想象那些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的思想状态和生活?他们对西方和自己国家的制度究竟了解到什么程度?他们是否知道中国的历史给了中国怎样的包袱和特殊性?他们能够脱离纸上谈兵,而真正提出像鲁迅一样可实施的方案吗?更重要的是,他们冷嘲,是真正怀着对民众的热爱,还是仅仅不食人间烟火地抱有一个知识精英的优越感?他们认为自己为民众奋斗,可是他们本身有资格代表民众吗?
⑧这样的冷嘲越多,可能反而更加有害。
⑨那么,我们今天究竟应该怎样读鲁迅?
【小题1】鲁迅冷嘲的“深刻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小题2】作者是如何看待“冷嘲”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全文,简要回答“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读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