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当今,姓氏被当成了一个词,实际上,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姓和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根本不是一码事儿。
②在远古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有些氏族以自己部族的图腾来标示自己,时间久了,图腾就成了这个氏族的姓了。“姓”,由“女”和“生”组成,这显然是个会意字。因为当时女性的地位是至高的,族群的图腾也多是雌性,以至于延续到现在,有一些姓用的还是女字偏旁,比如姬、姚、赢、姜等。
③远古的时候,两个族群相遇,需要相互区分,怎么区分呢?一个说:“我是甲族的。”另一个说:“我是乙族的。”这时,人们认识另一个族群就有了依据,于是,姓就产生了;还有一种说法是,当远古的人们认识到同族不能通婚以后,姓为人们标明了族群,是婚姻促使了姓的产生。不知您注意过没有,名可以改来改去,但姓却不可以随意变更,因为中国人把姓看作是自家香火得以延续的大事儿。
④氏的出现比姓要晚得多。氏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它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左传》记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介绍了当时赐姓氏的方法。中国在秦代之前,实行封建制,这里所说的“封建”,指周代所实行的“分封建国”的政治制度。周天子将土地分封给同姓子弟及有功之臣,让其对所分封土地内的臣民进行独立的统治。天子根据诸侯的出生地赐姓,分封土地之后,又以分封地赐氏。这时的氏已经是贵族地位的标志,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男子称氏以别贵贱”。
⑤战国时期,由于政治环境发生了变化,姓和氏的原始意义已经逐渐淡化了,姓与氏逐渐合而为一,姓氏由大的族群符号演变为家族符号。对此,宋代史学家郑焦的解释是:“(夏商周)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他望明贵贱。”文献记载中首先将姓氏混用的是司马迁,他在《史记》里将秦始皇写作“姓赵氏”,将汉高祖写作“姓刘氏”。自从司马迁以后,或者说自从汉代以后,姓氏二字的原始含义模糊了,实际意义成了专指姓了。不过,咱们的近邻印度的种姓制度还是根深蒂固的,明显的例证是不同的种姓不能通婚。
【小题1】下列对“姓”“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姓出现在母系氏族社会,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
B.姓是血缘归属的标志,氏是政治地位的标志。
C.姓用以区分族群,不可以随意变更,而氏可以。
D.姓和氏作为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存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姬、姚、嬴、姜这四姓的祖先,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社会地位很高。
B.战国时期,姓和氏的原始意义已经淡化并趋同,不再具有区别贵贱的功能。
C.继司马迁在文献记载中首先将姓氏混用后,宋代史学家郑焦又推波助澜并对此作出解释。
D.印度种姓制度中“种姓”的内涵更接近于我国姓氏文化的“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8 09:18: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文化民族主义的历史发展看汉服运动

20世纪中国文化民族主义理论先后经过了三个阶段: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国粹国光论”是这个理论的首发与开端,以陈寅恪为代表的“文化民族论”则是这个理论的阐发与发展,而以钱穆为代表的“文化本位论”则完成了民族史学理论的完整逻辑架构。对于汉服运动,我们也应该把它放置到文化民族主义的历史线索中加以考察。

从章太炎到陈寅恪再到钱穆,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理论历来强调民族独立、民族自觉。但是,他们所有的理论诉求都是建立在“文化本位”而不是“种族本位”的基础上的。即使是以“推翻满清,建立民国”为目的的章太炎,也明确指出,“提倡国粹”不是要人们尊信孔教,而是要爱惜我们“汉种的历史”。同样,按照陈寅恪的“文化民族论”,在北朝史中,凡关于胡汉之问题,实一胡化、汉化之问题,而非胡、汉种之问题;在“种族”、“文化”和“地域”三个因素当中,文化之教化居于首位,无论其属于什么血统,也无论其居住于何处地域,皆以“教化”即文化,定其“民族”之属性。钱穆的“文化本位论”更是毋庸赘言。汉服运动宣扬汉民族种族的纯正性和优越性,它所推崇的“汉民族本位”归根结底是一种“种族本位”理论。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甚至可以说在一个文化帝国主义的语境之中,产生民族的“认同焦虑”是必然的,其认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但是,由此而退回到“种族本位”,则是必须加以警惕的。

汉服运动“汉本位”的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表现出一种以二元对立为基础的自我封闭的、排他的、妄自尊大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它强调汉民族文化的纯正性和优越性,无视汉民族文化本身的发展和演变,鄙薄汉族之外的其他各民族的文化,反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这一点,在他们对“汉服”和“唐装”的不同态度上,在他们对“汉民族的杰出人物”和“其他民族的杰出人物”的不同态度上,表现得十分清楚。而中国近百年来的文化本位运动,不仅不是纯粹的“汉本位”的文化本位运动,相反,他们都首先强调必须用批评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检阅过去的中国,强调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融。这也正是民族主义史学家没有与西化派形成正面冲突之势的根本原因。

无论是章太炎的“国粹国光论”、陈寅恪的“文化民族论”,还是钱穆的“文化本位论”,都是在国难当头的历史年代,通过对民族认同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革新,寻求民族自救之路和民族文化的新生,因而,他们都是立足传统而面向未来的。汉服运动根本的社会性目标就是恢复“大汉民族”的“正统”,而他们所谓的“正统”不仅是虚妄的,而且是逆时而动、面朝过去的。无论如何,汉服运动都不是“民族意识的回归”,而是“民族意识的退化”;不是所谓“文化的自觉”,而是“历史的倒退”。安东尼·史密斯说:“种族性的民族主义看起来更像是‘宗教替代品’的制度化。”确乎如此。

(选自张跣《“汉服运动”——互联网时代的种族性民族主义》,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汉服运动本身也属于文化现象,因而可以把它放置到文化民族主义的历史线索中加以考察。
B.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理论历来强调民族独立,这与汉服运动推崇的“汉民族本位”是一致的。
C.汉民族文化本身的发展和演变,就包含了汉族与其他各民族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不是封闭的。
D.汉服运动要恢复“大汉民族”的“正统”的社会性目标,其实是“民族意识的退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中国文化民族主义的历史线索为参照,对汉服运动进行了文化层面的考察与分析。
B.与中国文化民族主义的历史发展相比,汉服运动具有种族本位、封闭排他、面朝过去的倾向。
C.本文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指出汉服运动要警惕种族本位问题。
D.文章引用安东尼•史密斯的话,是为了论证汉服运动是种族性的民族主义,是历史的倒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章太炎明确指出“提倡国粹”是要爱惜我们“汉种的历史”,这与汉服运动的初衷一致。
B.汉服运动由于推崇“汉民族本位”,产生民族的“认同焦虑”,因而可以说是一种文化帝国主义的语境。
C.汉服运动“汉本位”的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与民族主义史学家共同表现出一种以二元对立为基础的思维方式。
D.汉服运动应当以开放包容的价值观,既立足传统,又面向未来,才能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他的果子的好处,第一是得四时之先。市上还没有见这种果子,他的篮子里已经有了。第二是都很大,很香甜,很好看。果子全都从他手里过过,有疤的、挤筐、变色、过小的都剔下来。他的果子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的,是“树熟” ——不是在米糠里闷熟了的。他出去买果子比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多。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和园主打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别的卖果子的下不了这样的功夫,也不知道这些路道。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可资谈助,对身体也好。他很少得病,就是因为路走得多。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批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子”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
他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两个儿子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两位大布店的‘先生’,有个卖果子的老爹,不好看?”儿子连忙解释:“不是的。你老人家岁数大了,老在外面跑,风里雨里,水路旱路,做儿子的心里不安。”“我跑惯了,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又说,“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这里有一种风俗,早早把寿材准备下了,为的讨个吉利:添福添寿。儿子依了他。
叶三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给季匋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他一来就是半天,给季匋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匋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大气都不出。看到精彩处,情不自禁地深吸一口气,小声惊呼。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季匋民从不当众作画,对叶三可例外,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季匋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好在哪里?”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季匋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唔!你怎么知道?”“花是乱的。”“对极了!”季匋民提笔题了两句诗: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季匋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何以见得?”“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对!”季匋民最爱画荷花。他画的都是墨荷。他佩服大家李复堂,但是画风和复堂不似。李画多凝重,季匋民飘逸。李画多用中锋,季匋民微用侧笔。李复堂有时水墨淋漓,粗头乱服,意在笔先;季匋民没有那样的恣悍,他的画是大写意,但总是笔意俱到,收拾得很干净,而且笔致疏朗,善于利用空白。他的墨荷参用了张大千,但更为舒展。他画的荷叶不勾筋,荷梗不点刺,且喜作长幅,荷梗甚长,一笔到底。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匋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问叶三:“如何?”叶三说:“四大爷,你这画不对,‘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是吗?我头一回听见!”季匋民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有时季匋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不卖?”“一张也不卖!”
他把季匋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寿材里。十多年过去了,季匋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了,但是四季八节,他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季匋民死后,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匋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说:“不卖。”有一天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叫“辻听涛”。一问,是日本人。辻听涛说他是专程来看叶三收藏的季匋民的画的。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辻听涛用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不停地赞叹:“喔!真好!真是神品!”辻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叶三说:“不卖。”辻听涛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塑造的叶三,为人勤快、诚实守信、阅历丰富,对绘画艺术有热情。如果不卖果子,而当一个画家,也一定会很出色。
B.“紫藤有风”,“花是乱的”一段,汪曾祺借助白描语言的神力,让一个果贩与一个鉴赏家的形象精致地叠合在一起,可谓神来之笔。
C.从情节和结构来看,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颇有“散文”的特征。
D.小说语言独具特色:准确、干净、不失华丽,大量使用短句,使语言凝练又明快活泼,形成汪曾祺独到的文风。
E. 季陶民“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半斤水果”,这看似闲笔,实则表现出季陶民旷达超脱且率性脾气。
【小题2】请简要分析小说主人公叶三的性格特点。
【小题3】小说结尾写叶三的儿子将画装在棺材里埋了,作者的安排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游记散文  徐中玉
我国的游记散文源远流长,游记散文给人们的滋养,不仅有助于人们对自然美景的欣赏,满足人们精神生活和业余休息的需要,而且“江山之助”早已被视为许多文人、学士、哲学家甚至政治家在事业上取得光辉成就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江山之助”从何而来?当然要“行万里路”,直接攀涉过许多名山大川,有亲切的体验、多方面的实践。但对任何人来说,直接经历总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文学史上大量优秀的游记散文会得到人们的欢迎,就因为它们可以补充直接经历之不足。读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郦道元的《三峡》诸文,对未曾亲历过这些山水胜境的读者固能引起清新美妙的兴趣,对曾亲历过的读者来说,也还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并能使之从中领会到不少当时自己尚未能觉察出的东西。
伟大哲人孔子从大水的运动中受到启发,用所悟到的规律性认识解说生活现象,表达他的进步思想。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未必没有感觉到水的美景,但流传下来这些从水悟出的哲理,蕴含深长的意味。欣赏自然美,热爱大自然,又并不局限在自然景物本身,而同热爱生活、探索人生联系起来,这早已成为我国游记散文的鲜明特点。
理论大师刘勰是最早比较全面地来讨论自然景物与文艺创作的密切关系的。其《物色》篇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他说:“及《离骚》代兴,触类而长。“而到当时,已越来越不停留在自然景物的单纯描摹,而臻于景中寓情了。山水文学变得更加丰富发达,产生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明白宣告:“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从《诗经》《楚辞》等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江山之助”,对后代作者创作记游诗文的重要作用,十分明显。
古代作家除屈原外,公认得“江山之助”最多的是司马迁。20年间他几乎跑遍了当时的全国,这一壮举,对他的创作起了重大的作用。他直接游历了所能到达的最广大的地方。祖国许多名山大川和历史胜地,他大致都亲眼目睹了;另外,在这过程中,他到处了解和搜集各种遗闻轶事、民情风俗、文物史料。这些难得的实践之功,深化了他对历史、社会的认识,培养了他关怀国事民生、发愤有为的思想。崇高的历史责任感,战胜了来自个人一时的痛苦,巨著《史记》创造性地写成。司马迁没有留下游记文章,但表现在他作品里的“江山之助”,对后代创作游记的作者,以及欣赏游记的人们,直接间接都启发无穷。
如果说司马迁所得的“江山之助”主要表现在他创作《史记》的思想品格、精神血脉里,那么明代徐霞客的“以身许之山水”便是另一种情况。徐霞客直接写游记,在记述祖国山水的自然佳景时,又对山川奥秘做了富有科学价值的勇敢探索。他明知前途艰险、生死莫测,仍抱着不惜牺牲性命的决心踏上征途。就这样,留下了一部70多万字的大著《徐霞客游记》。
无论是屈原、司马迁、徐霞客,还是其他优秀游记文学的作者,他们差不多都不是单纯的自然风景的游览者,而都是关心国事、热爱生活、同情百姓疾苦的爱国主义者兼政治家、艺术家。他们的成果产生了几乎一致的效果:使我们身心都得到鼓舞和教益。
(选自《中南游记选》,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山之助”是古代文人学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大多数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会亲历山水胜境。
B.伟大的哲人孔子拥有进步的思想,在欣赏大水的运动中受到启发,用生活现象概括所悟到的规律性认识。
C.自屈原的《离骚》之后山水文学发跟起来,《诗经》《楚辞》等作品对后世人创作记游诗文产生了重要影响。
D.司马迁几乎游遍祖国山川,他目睹了自然风光,了解搜集各地轶事民情,这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介绍游记散文的影响,然后结合古代作家作品论述游记散文的特点及“江山之助”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最后总括全篇。
B.文章引用名篇名句,让我们体会到游记散文景中含情、景中寓理的特点,优秀的游记散文给我们以滋养,使我们身心受益。
C.司马迁没有留下游记文章,他的“江山之助”渗透在创作中,而徐霞客“以身许山水”就专写游记,这二者形成正反对比论证。
D.文中引用吴均、郦道元的文章,是为了论证游记散文既能引起读者兴趣,增强美景吸引力,又能使人有所体悟,价值非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游记散文记录了作者丰富的经历和亲切的体验,对于曾亲历过这些胜境的人来说,往往会是美的艺术享受。
B.游记散文可以弥补人们直接经历之不足.引发对现实人生的思考,因此大量优秀的游记散文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C.徐霞客的“江山之助”表现在自身的思想精神里,也表现在其作品对山川奥秘的科学探索中,两者相融相和。
D.优秀游记文学的作者都热爱生活,探索人生.关心国事民生,追求社会进步,因而其作品都不是单纯描述风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舞台
袁省梅
一直以来,王少宏都坚信自己能成为声名卓著的二胡演奏家。
正儿八经的音乐学院毕业,加上天赋,加上勤奋,还有童子功,他说,除了舞台,还缺什么呢?
可是,没人给他舞台。
他抱怨父亲,抱怨老婆孙兰。他说要是当初不回到这个鬼地方就好了。小县城,有多少人懂音乐多少人懂他的二胡呢?
王少宏毕业那年,已经分配到了省城大剧院。可是,父亲不答应。父亲拍电报,打电话,又撵到省城要他回去。父亲说,你哥没了,你嫂子嫁了,留下三个孩子,还有我和你妈你奶,谁养?就这样,王少宏到小县城的小学做了一名音乐老师。他没有想到,就是小学老师,要做好,也不容易。校长从心里不喜欢他。谁让他的学历太高人又孤傲呢?学校里所有的演出,他都不要想参加,他给学生排练的节目也不要想上舞台。去县里电视台演出,就更没有他的份了。
每次,他气闷地问老婆为什么时,孙兰都是静静地听着,不说话。他也不等老婆说话,就去拉二胡了。孙兰听着他滞重的二胡声,就发出一声叹息。
小城有人带着孩子请王少宏教二胡。小城已有好几家二胡培训班。王少宏想都没想,就 拒绝了。给小孩子做启蒙老师?他不屑。一个华丽、高大的舞台一直在他的心里矗立着。过一段时间,他就往北京跑,参加那里的比赛,或者与同道者聚会。王少宏一直相信北京会有他一个舞台。钱花了不少,可王少宏也没拿回一个奖杯。孙兰说,他们不懂。王少宏勾着头,好久才说,他们说的对,我的演奏中缺了最重要的东西。孙兰说怎么会呢?王少宏摇摇头,说,你不懂。孙兰脸上暗了一层,心说,我怎么不懂呢?听你的二胡十多年了,也听你在家放的碟片十多年了。
看着王少宏不开心,孙兰有什么办法呢?她不过是一名小学老师。她能做的,就是把观众这一角色做得加倍的合格。孙兰在逼仄的阳台土砌了个小小的台,高出地面半尺,椭圆形,还给周围挂了一层白的纱帘。风吹过,纱帘悉悉索索地轻轻晃,是有点舞台的感觉了。
是舞台。孙兰给王少宏搭的舞台。
孙兰把王少宏用过的二胡,一溜排的,都挂在“舞台”的墙上。孙兰叫王少宏坐到
“舞台”上拉。王少宏开始不愿意,骂孙兰瞎整。况且,王少宏除了给学生上课时拉拉二胡,平日里,他已经很少拉了。说到底,心里还是别扭。孙兰却总是催他拉。孙兰给他买好烟好酒,给他说好话。孙兰说,你就是我的二胡演奏家,我要做你一生的听者。孙兰不说自己是观众,或者粉丝什么的。王少宏喜欢“听者”这个称号,当然,更喜欢孙兰这样地看重他,他就坐到他的“舞台”上,给他唯一的“听者”拉起了二胡。
孙兰说,不管什么曲子,你都处理得那么好,是精妙绝伦。
孙兰说,美妙的旋律在弓子的拉拉推推中,出神入化,滑着美丽的弧线,蹦跳,流淌,像云在飘,像风在扬,像花在开,简直是,太炫了!孙兰说,如果在处理时心无旁骛,人琴合一,琴曲合一,就更好了。
听着听着,王少宏愣怔了。他没想到,孙兰,一个小学语文老师,能听懂他的二胡。王少宏抱着孙兰说,周末了,我们去黄河边,我给你拉《江河水》,水边拉琴,有水的滋润,又有辽阔天地的回旋,是再好不过的舞台了。
孙兰说,改天吧,一会儿有几个学生来补课。
王少宏生气了。王少宏说,你这是干嘛?家里就缺你这点钱?无趣,庸俗。
孙兰倒不生气。孙兰说,爸的滑膜炎又犯了,医生说最好做手术……还有大侄子的婚事,小侄子的学费……王少宏不说话了。好久,王少宏说,我也带学生吧。
孙兰不同意。孙兰说,你得潜心研习你的二胡,你的舞台不在这里。
王少宏吱着唇,好半天,指着阳台的舞台,说,够了,有它,我觉得,挺好。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王少宏坚信自己能成为“声名卓著的二胡演奏家”,巧妙地暗示了王少宏艺术追求不够纯粹。
B.王少宏赴京参赛却没能获奖,孙兰说“他们不懂”意在安慰,王少宏说“你不懂”则是认为孙兰不懂音乐。
C.孙兰在阳台上精心布置舞台,设法让王少宏到“舞台”上拉琴,表现她对丈夫的呵护和委曲求全的无奈。
D.王少宏对孙兰指出自己演奏的不足感到惊讶,虽然他为妻子不到黄河边听他拉琴而生气,但已没了之前的不屑。
E. 综合全文,王少宏的执着和挣扎没能带给他预期的成功,有性格方面的原因,但缺少良好环境才是主要原因。
【小题2】小说以“舞台”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说孙兰是典型的“贤内助”,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全文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座城市的情深意长

常克

①离开广元,心头回味的是一片芦苇荡。四川广元是历史文化名城,有剑门雄关、昭化码头等古迹,也有现代化的闹市繁华,但我心头久留的,却是那片连绵的芦苇荡。

②从雄奇峻峭的剑门关回到广元城区,朋友们决定去逛逛最热闹的老街。司机很热情地对我们说,这个地方叫上下河街,广元的商业中心,就是这里了,现在才八点来钟,正热闹。

③人来人往,霓虹灯光芒四射,广元的老城闹市区,这个时间正欢快得手舞足蹈。转悠几条街,眼睛渐渐有些倦怠。正想回宾馆,有朋友往前一指说,前面好像到嘉陵江边了,过去看看。我们漫不经心越过街区,走下临江护堤的石梯。宽阔的嘉陵江奔涌而过,而我们第一眼看见的,居然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芦苇荡,黑压压的,在夜色中犹如浓墨泼洒,波澜壮阔,妙不可言。那一瞬间,我们都惊呼起来。

④那芦苇生得实在有气势,高出人大半头,估计得有一两公里长,顺着嘉陵江岸一直延伸。显然是经过了精心布局,一条弯弯曲曲的木板栈道,就在芦苇丛中穿过,若隐若现。可以想象,逢入秋或春花烂漫,这一片芦苇荡中,当有多少人流连,一拨拨来,一群群去,看花絮如雪,听江声杳渺,蒹葭苍苍在水一方,何等闲适旷达!

⑤疑问也正在于此:这么好的芦苇荡,印象中应该生长在城市外围,或者乡村的湖塘、远山的田垄、人迹罕至的荒郊……此时此刻,在城市的核心区,如此喧嚷的通衢,居然也能“遇见”,大感意外。

⑥再转念一想,城市芦苇荡,这个题材应该不止临江铺设景观那点事。貌似草叶几枝,实则四两拨千斤,神来之笔。

⑦什么叫城市的情商?这就是!

⑨越来越多面貌雷同的都市,繁华无处不在,久之倒觉得乏善可陈。宝马香车高厦丽楼早就不是话题,缺的是钢筋水泥之下的那份体贴,那种淡淡的笑意——姑且称作城市的情商吧。正如一个人,纵然锦衣玉食雍容华贵,但老正襟危坐,也就索然无味矣。

⑨体现城市情商者,不一定浓烈惊艳,也不一定成为地标,但一定亲切柔软,能够让人放松下来。入则芳草萋萋,别时落霞与孤鹜齐飞,求的就是那种意境。

⑩城市情商对应出城市格局。有情商的城市,一定是有人情味的,格局断不会小。格局说到底,讲的是亲和力,讲的是以点带面,讲的是对他人的接纳和激励。城市有情商,才会让人觉得日子越来越滋润,心里头多半都月色溶溶或者遍地阳光。

⑪回到家乡后专门查资料,才知我们眼里那一湾芦苇,应该叫巴茅,只是和芦苇长得极像。巴茅居然可以变身为城市景观!难以想象,2014年5月长廊竣工之前,那一带曾是荒芜的河滩,乱草丛生,一地垃圾。建一处临江长廊,本可以有更多奇花异木的选项,但广元选择了长在山沟里的巴茅,实际上就是选择了诗与远方。这个创意足够“极简”,也足够有情商。

⑫有情商,是城市之幸。到过重庆的人,会觉得重庆地铁和轻轨特别好玩,它们在山峦起伏的城市中纵横捭阖,或上天,或瞬间入地,被形象地比喻为三百六十度立体魔幻现实主义效果,已成为外地游客玩转山城的必修课。让人觉得特别贴心的是,每条线路的颜色都有对应表现和形象命名,比如三号线是琉璃蓝,五号线是浅葱蓝……不同站点外立面的设计也各有表现的主题,比如牛角沱站是时光隧道夜景主题,江北机场站是青花瓷中国风主题……坐一趟地铁或轻轨,就是一次轻盈但熨帖的文化分享,心灵总有几分得了抚慰的感动。

⑬被一种城市的温情折服,可能缘于某处景致,也可能得自重新唤起的某种民俗民风……只要用心,城市便可暗含情商。一场全民阅读活动,湖北十堰市从2000年坚持至今。通过各种接地气聚人气的活动,读书把越来越多人联结在一个幸福的点上。这座城市也许没有想到,不经意间,他们同样诠释了城市的情商。

⑭让城市温暖起来,无须轰轰烈烈。每一种安顿都来自家园的呼唤,那些让人嫣然一笑的都市情愫,无论白天黑夜,会在心头热乎乎地弥漫。就像芦苇或者巴茅,生在水乡泽国深山老林,那叫本色;生在闹市区,那就有了表情,会笑,会唱歌,会舞蹈,会流露出一座城市的情深意长。

(选自2018年2月2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作者离开广元后的心头回味写起,强调了芦苇荡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并借以暗示作者对广元历史古迹和繁华闹市的不屑,设下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文章叙述作者一行在老城闹市区闲逛时,强调“眼睛渐渐有些倦怠”“漫不经心越过街区”,目的是为下文写芦苇荡的波澜壮阔蓄势,更好地表达内心的震撼之情。
C.广元城建造临江长廊时,抛弃了“雍容华贵”“浓烈惊艳”的奇花异木,而选择了长在山沟里的巴茅,这一举措表明只有保持自然、因地制宜才能体现城市的情商。
D.作者将广元热闹非凡的老街与妙不可言的芦苇荡、荒芜河滩与充满诗意的临江长廊作对比,把重庆、十堰与广元相提并论,突显了人文景观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
【小题2】文章最后一段以芦苇(巴茅)结尾,有何作用?
【小题3】如何做才能让一座城市情深意长?试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